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如何掌握集合推理三个换位命题

合集下载

公考判断推理

公考判断推理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判断推理的三个换命题解读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判断推理的三个换命题解读。

通过学习集合推理的四个基本命题“所有的S是P,所有的S不是P,有的S是P,有的S不是P”,我们已经能够知道集合推理考察的无非就是两个集合S与P之间的推出关系。

然而在考试题目中,很多选项会把S集合与P集合之间的位置进行调换。

例如:例1. 凡有关国家机密的案件都不是公开审理的案件。

据此,我们可以推出( )。

A、不公开审理的案件都是有关国家机密的案件B、公开审理的案件都不是有关国家机密的案件C、有关国家机密的某些案件可以公开审理D、凡不涉及国家机密的案件都可以公开审理观察例1这道题目,我们能够发现,题干当中的命题是“所有有关国家机密的案件都不是公开审理的案件”,符合集合推理的“所有的S都不是P”这个命题,。

然而ABC选项当中,出现的都是把“公开审理”与“国家机密”这二者的位置进行调换。

因此我们要想做对集合推理的题目,除了要掌握四个基本命题的翻译,更多的是要学会如何将集合S与P之间进行正确换位。

集合推理的三个换位:1.所有的S是P → 有的P是S如,所有的男人都是人,如果把S与P的位置进行调换,即人与男人的位置进行互换,我们是不能直接进行换位的,还必须把“所有”换成“有的”才可以。

因为如果我们不把“所有”换成“有的”,就会换成“所有的人都是男人”,这个命题很明显不符合逻辑。

而把这里的“所有”换成“有的”之后,即得到“有的人是男人”,这样就满足了我们的正常思维,因此所有的S是P换位可以得到,有的P是S。

2.所有的S不是P → 所有的P不是S如,所有的猫都不是狗,如果把S与P 的位置进行调换,即猫与狗的位置进行互换,我们可以得到“所有的狗都不是猫”,这个句子符合我们的日常逻辑,所以关于所有的S不是P进行的换位,我们能直接进行互换。

3.有的S是P → 有的P是S如,有的山西人是煤老板,如果把S与P的位置进行调换,即山西人与煤老板之间的位置进行替换,我们可以得到“有的煤老板是山西人”,这个命题也符合我们的日常思维,因此有的S是P的换位,我们也能够直接进行互换。

公务员笔试之行测:巧解三集合容斥原理问题

公务员笔试之行测:巧解三集合容斥原理问题

2014年公务员行测:巧解三集合容斥原理问题华图教育三集合容斥原理此类题型主要出现在近年来各省的省考中,主要是有三个独立的个体,此类题型主要的做题方法是公式法和作图法。

近年来直接套用三集合公式的题目有所减少,开始出现条件变形的题目,不管容斥原理的题目怎么变化,但我们只要掌握住核心思想——剔除重复,那么做任何一个容斥原理题目都能够得心应手。

根据上图,可得三集合容斥原理核心公式:=A +B +C -A B -B C -A C +A B C =-x A B C 总数一、直接利用公式型【例1】(2012年4月联考)某公司招聘员工,按规定每人至多可投考两个职位,结果共42人报名,甲、乙、丙三个职位报名人数分别是22人、16人、25人,其中同时报甲、乙职位的人数为8人,同时报甲、丙职位的人数为6人,那么同时报乙、丙职位的人数为:A. 7人B. 8人C. 5人D. 6人【答案】A 【解析】设同时报乙、丙职位的人数为x ,则根据三集合容斥原理公式有:22+16+25-8-6-x+0=42-0,解得x=7。

因此,本题答案为A 选项。

二、三集合容斥原理作图型若在题目中任何一个位置看到“只满足”或“仅满足”,则公式法不能够再用,采用作图法来解题,注意,在作图的时候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画三个两两相交的圈,再往里填数字即可,填的时候注意从中间往外一层一层填。

【例2】(2007年江苏)一次运动会上,17名游泳运动员中,有8名参加了仰泳,有10 Cx B A名参加蛙泳,有12名参加了自由泳,有4名既参加仰泳又参加蛙泳,有6名既参加蛙泳又参加自由泳,有5名既参加仰泳又参加自由泳,有2名这3个项目都参加,这17名游泳运动员中,只参加1个项目的人有多少?()A.5名B.6名C.7名D.4名【答案】B【解析】本题问题中出现了“只”,故只能采用作图法。

于是有仰12 2 2 34 3蛙自由只参加1个项目的人数为1+2+3=6。

因此,本题答案为B选项。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逻辑推理答题技巧:妙解直言三段论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逻辑推理答题技巧:妙解直言三段论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已经进入百天倒计时,不知道各位考生复习的怎么样了?现将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逻辑推理答题技巧:妙解直言三段论详情公布如下,我们都知道行测常识知识庞大复杂,下面小编带着你梳理一下。

妙解直言三段论陕西华图李向龙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经常考到的逻辑命题有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

复合命题根据命题联项的不同,可分为联言命题、选言命题、假言命题、负命题;简单命题是命题本身不包含其他命题形式,分为直言命题和关系命题,直言命题根据量项和联项的不同,可分为全称肯定命题(所有S是P)、全称否定命题(所有S不是P)、特称肯定命题(有的S是P)、特称否定命题(有的S不是P)。

本文主要将对直言命题中的三段论形式的题目进行详细的介绍,以期学生遇到此类题型能够从容作答。

要掌握此类题目解题方法之前,需了解简单的直言命题中简单的换位公式与何为三段论。

直言命题换位公式做三段论题目需要掌握的换位公式主要有:SAP(所有S是P)→PIS(有些P是S),如下图:SEP(所有S不是P)→PES(所有P不是S),如下图:SIP(有些S是P)→PIS(有些P是S),如下图:SOP(有些S不是P)——不能换位三段论三段论是由两个包含着一个共同项(概念)的性质判断而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的演绎推理。

常考的三段论结构主要有两种:(1)M是P,S是M,所以S是P;(2)M不是P,S是M,所以S不是P三段论的规则主要有七种:(1)一个三段论有且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即中项M、小项S、大项P(中项之前是小项,中项之后是大项);(2)中项在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3)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到结论中不得周延;(4)从两个否定前提不能得出结论,例如:鸡蛋不是梨,鸡蛋不是苹果,则不能得出梨与苹果的判定;(5)两个前提中有一个是否定的结论必否定,例如:M不是P,S是M,所以S不是P;(6)从两个特称前提不能得出结论,例如:有些M是P,有些S是M,S不一定包含在M中;(7)前提一特称结论必特称,例如:M是P,有些S是M,所以有些S是P。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朴素逻辑万变不离其“三”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朴素逻辑万变不离其“三”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朴素逻辑万变不离其“三”公务员考试判断推理主要测查报考者对各种事物关系的分析推理能力,涉及对图形、语词概念、事物关系和文字材料的理解、比较、组合、演绎和归纳等。

常见的题型有: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逻辑判断等。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涉及多种题目类型,试题将根据考试目的、报考群体情况,在题型、数量、难度等方面进行组合。

了解公务员成绩计算方法,可以让你做到心中有数,高效备考。

朴素逻辑可谓是行测科目中的必考题型,往往是题干信息条件多,杂乱无章没有固定方法,导致同学们无从下手解题,并且在2017年国考中,还出现了一题五问的朴素逻辑题目,难度陡然提升,但学习方法要以不变应万变,方可在变化创新的考题中游刃有余取得高分,所以今天中公教育就跟大家一起来夯实基础,重点来了解朴素逻辑的三大常用方法。

技巧一:代入排除法。

适用题型:题干不好直接确定相对关系,但选项所给对应信息比较全面。

注意:代入排除法相对是最简单最省时的方法,且特征也最明显,所以能用必须优先用此法。

例题:在同一侧的房号为1234的四房间里,分别住着韩国、法国、英国和德国的四位专家。

有一位记者前来采访他们:①韩国人说:“我的房号大于德国人,且我不会说外语,也无法和邻居交流”;②法国人说:“我会说德语,但我无法和我的邻居交流”;③英国人说:“我会说韩语,但我只可以和一个邻居交流”;④德国人说:“我会说我们这四个国家的语言”。

那么,按照房号从小到大排,房间里住的人的国籍依次是:A.英国德国韩国法国B. 法国英国德国韩国C.德国英国法国韩国D. 德国英国韩国法国【答案】C。

中公解析:由于选项明确给出了按照房号大小,各房间所住人的国籍,故用带入排除法。

结合第①句话和第④句话可知韩国人的房号大于德国人,并且他们不能住一起,故排除A、B选项。

再由第③句话可排除D选项,故答案选择C。

技巧二:假设法。

适用题型:真假话问题,且题干中无矛盾关系。

2018年国考行测:巧用转换之法解决假言命题

2018年国考行测:巧用转换之法解决假言命题

2018年国考行测:巧用转换之法解决假言命题一.何为假言命题所谓假言命题就是陈述某一事物情况是另一件事物情况的条件的命题,假言命题亦称条件命题。

在我们高中数学课本里,曾经学过条件命题,条件命题有3种,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分必要条件。

其中,在公务员考试中,最常见就是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考察,而充分必要条件很少考。

1.1充分条件充分条件假言命题是陈述某一事物情况是另一件事物情况的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

“如果,那么”是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联结词。

用A表示前半句,用B表示后半句,充分条件的含义就是,有了A,就必然会有B。

举个例子:如果你能考上公务员,那么你一定通过了笔试。

即知道你考上了公务员,必然知道一定通过了笔试。

因此,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翻译形式为:前半句推出后半句。

命题形式可表示为:如果A,那么B翻译为:A→B1.2必要条件必要条件假言命题是陈述某一事物情况是另一件事物情况的必要条件的假言命题。

“只有,才”是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联结词;“只有”后面的支命题用A表示,“才”后面的支命题用B表示,必要条件的含义是,没有A,就必然无B。

举个例子:只有你通过笔试,才能考上公务员。

即没通过笔试,就一定不能考上公务员。

因此,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翻译形式为:后半句推出前半句。

命题形式可表示为:只有A,才B翻译为:A←B(B→A)二、转换之法通过上面两个例子,我们发现假言命题的一点小技巧。

2.1转换一:“如果,那么”和“只有,才”的转换现在我们假设:A=考上公务员,B=通过笔试。

如果A,那么B。

翻译为:A→B根据上文,“只有,才”的翻译是后半句推出前半句,因此:只有B,才A。

翻译为:A→B我们发现“如果A,那么B。

”和“只有B,才A。

”的翻译形式一模一样。

意味着在逻辑上,这两句话的含义是完全一致的。

可以总结一个规律:“如果那么”换成“只有才”,同时前后句位置颠倒,含义并不变。

2.2 转换二:A→B的等价形式从上,A=考上公务员,B=通过笔试。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掌握原则速解图形推理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掌握原则速解图形推理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掌握原则速解图形推理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资讯,了解到行测是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公共科目之一,从2015年开始,行测实行分级分类考试,分为省级以上和副省及以下两套试卷,跟申论同步。

均为客观性真题,考试时限120分钟,满分100分。

从近两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行测考试内容来看,“省级以上”总题量为135道,“副省及以下”总题量130道。

主要差别在数量关系题和资料分析题。

中公教育专家认为,这种考查形式已经基本稳固下来,处于有章可循的状态。

下面,宁夏中公教育整理了公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图形推理是公务员考试行测中必考的题型之一,不少考生在做题时往往会发现这样的一个问题:一个题目能找到多个规律,同时也能选出多个选项。

这个时候不少考生就会纠结了,不知道到底应该选哪一个会更好了。

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掌握好图形推理的做题原则,遇到这类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一、先形后量在图形推理中,我们先考虑“形”的规律,再考虑“量”的规律。

所谓“形”的规律指的是像:对称性、直曲性、凹凸性、位置关系、组合叠加等体现在图形自身特点的规律;而所谓“量”的规律则是指一般的数量关系。

如下面的例题中公解析:该题先考虑“形”上的规律,我们发现每个图的形状各异,但都是由直线构成,所以选一个由直线构成的图形,这个时候四个选项都可以选,因此再考虑“量”的规律,直线图形毫无疑问考虑直线数了,不难发现,最外直线数依次为:3,2,1,2,因此后面填的是3条直线,答案选D二、优先正向所谓优先正向指的是:解答图形推理题目,要优先考虑题干所给的图形所具有的某种特性,而不是考虑图形不具有的某种特性。

如下面例题:中公解析:该题较为简单,不难发现,题干给的图形都只有一个封闭区间,所以答案选的是B选项,但是可能还会有同学找到另外一个规律:题干给的图形都不是对称图形,所以选项中唯一不是对称图形的只有A选项。

因此A和B都有它的道理,但是根据我们所讲的优先争相原则,应该先找图形具备什么规律,而不是不具备什么规律,所以应该优先选择B。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集合推理中的四个基本命题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集合推理中的四个基本命题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集合推理中的四个基本命题集合推理,是逻辑判断中的一个题型,考查的是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问题。

可以分别用S和P来表示这两个集合,它们之间有如下四种关系:(1)所有S都是P;(2)所有S都不是P;(3)有的S是P;(4)有的S不是P。

这四个基本命题与翻译推理有关联,其中一部分问题可以用翻译推理的方法来解决。

下面将为广大考生逐一介绍这四个基本命题。

(1)所有S都是P表示的是属于S集合的事物同时均包含于P集合之中,可翻译为S→P,适用逆否等价命题的推理规则“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否前、肯后推不出必然性结论”。

例如:所有的马都是动物,可以翻译为“马→动物”。

按照翻译推理的推理规则,是马就一定是动物,不是动物就一定不是马,不是马则不能推出是否是动物,是动物也不能推出是否是马。

(2)所有S都不是P表示的是属于S集合的事物均不包含于P集合之中,即二者无交集,可翻译为S→—P,同样适用上述逆否等价命题的推理规则。

例如:所有的马都不是羊,可以翻译为“马→—羊”。

按照翻译推理的推理规则,是马就一定不是羊,是羊就一定不是马,不是马的不能推出是否是羊,不是羊的也不能推出是否是马。

以上两个命题都与翻译推理有很大的关联性,很容易理解。

而下面两个命题,理解起来或许稍有难度。

(3)有的S是P表示的是存在一些事物既属于S又属于P,即集合S与集合P 有交集,可翻译为有的S→P,虽然可翻译,但不适用逆否等价命题的推理规则。

(4)有的S不是P表示的是存在一些事物是属于集合S而不属于集合P的,可翻译为有的S→—P,同样也不适用逆否等价命题的推理规则。

在命题(3)和命题(4)中,“有的”的范围需要注意:“有的”即“存在”,表示“至少一个,至多全部”。

例如:“有的三班同学是党员”,即“三班的同学中存在党员”。

当三班只有一个同学是党员时,该命题成立,而当三班所有同学都是党员时,该命题仍然成立。

正因为“有的”的范围如此,因而“有的S是P”与“有的S不是P”不能互相推出。

2018年公务员考试行测蒙题小技巧

2018年公务员考试行测蒙题小技巧

2018年公务员考试行测蒙题小技巧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即将来临,碰到不会做的题不要空着,可以使用一些技巧猜出答案,从而使自己尽量多得分.下面主要介绍行测科目考场上如何猜答案:(注意:以下猜题技巧仅供参考)一、数字运算1.分析选项整体性,三奇一偶选其偶,三偶一奇选其奇.2.选项有升降,最大最小不必看,答案多为中间项;答案排序处在中间的两个中的一个往往是正确的选项.3.选项中如果有明显的整百整千的数字,先代入验证,多为正解.4.看到题目中存在比例关系,在选项中选择满足该比例中数字整除特性的选项为正解.5.一个复杂的数学计算问题,答案中尾数不同,直接应用尾数法解题即可.6.极值问题中,问最小在选项中多为第二小的,问最大在选项中多为第二大的(先代入验证).二、图形推理1. 图形本身变化不大考虑对称、旋转、平移、翻转等.2. 图形本身变化较大考虑元素数量、叠加等.3. 若图形复杂多变且出现怪图,重点考虑共性,如共同元素数量、位置关系等.4. 空间型图形推理注意合理利用橡皮、小刀等工具模拟题干.三、判断推理1. 数字比例与题干接近的选项要注意.2. 定义判断题注意提问方式是属于还是不属于.3. 定义判断若出现多定义,不提问的定义不用看.4. 削弱型和加强型推理题题干中未提信息若出现一般为无关选项.5. 评价型推理题正确答案一般兼顾双方.6. 结论型推理题正确答案一般为语气较弱的选项.7. 排除弱化项、主观项、论题偏离项,剩下往往是答案.四、逻辑填空1.注意找语境中与所填写词语相呼应的词、短语或句子.2.重点落在语境与所选词语的逻辑关系上,而不是选项的词语上.3.选项中近义词辨析方向是从范围不同角度辨析的,选择范围大的.4.从语意轻重角度辨析的,选项要么选最重的,要么选最轻的.5.成语辨析题选择晦涩难懂的成语.五、片段阅读1.选项要选积极向上的.2.选项是文中原话不选.3.选项如违反客观常识不选.4.选项如违反国家大政方针不选.5.启示、告诉、道理材料的片段阅读,不选文字内容层面的选项.6.启示、告诉、道理材料的片段阅读,选择激励人的选项或在精神上有触动的选项.7.提问方式是选标题的,选择短小精悍的选项.8.提问方式是"错误的""不正确的",要通读材料在选择选项,不能断章取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如何掌握集合推理三个换位命题
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行测职业能力测验》包括五大部分内容: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常识判断和资料分析,主要考察考生是否具有从事公务员职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潜在能力。

集合推理,是判断推理中的重要题型之一,很多考生对这类题目可谓是敬而远之,因为较难掌握,较难运用。

然而,想要玩转集合推理,三个换位命题的掌握便是重中之重。

(一) 所有的S是P→有的P是S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个换位命题中,这是唯一一个只能单向推出的命题,举个例子,由所有吴京的粉丝都看过《战狼2》(所有的S是P),可以推出:有的看过《战狼2》的人是吴京的粉丝(有的P是S),但不能推出所有看过《战狼2》的人是吴京的粉丝。

相反的,有的女士喜欢包包(有的P是S),却不能推出所有喜欢包包的都是女士(所有的S是P)。

因此,两个命题不能相互推出。

(二) 所有的S不是P⇔所有的P不是S
所有的央视新闻都不是虚假的(所有的S不是P)与所有虚假的新闻都不是央视播出的(所有的P不是S),这两句话可以相互推出。

(三) 有的S是P⇔有的P是S
有的王者荣耀的玩家是小学生(有的S是P)和有的小学生是王者荣耀玩家(有的P是S),这两句话可以相互推出。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S都是P”与“有的S不是P”等价,例如,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仑苏,可以推出:有的牛奶不是特仑苏。

掌握了这三个换位命题后,我们不妨来看一个例题。

【例】某科研机构的员工情况是:并非所有工程师都不是研究生,所有的工程师都是男性。

根据以上陈述,可以得出以下哪项( )
A.有的男性不是工程师
B.有的男研究生不是工程师
C.有的研究生是男性
D.有的研究生是女性
本题解题思路如下:
并非所有工程师都不是研究生→有的工程师是研究生→有的研究生是工程师。

由“有的研究生是工程师”与“所有的工程师都是男性”可以推出:有的研究生是男性,因此,C项正确。

事实上,通过本题我们可以发现有一些易错项,由“有的研究生是男性”可以推出“有的男性是研究生”,但不能推出“有的男性不是工程师”,所以A、D项均不正确,即:“有的S是P”,无法推出“有的S不是P”。

三个换位命题的掌握是集合推理的核心,对于不易记忆的结论,建议大家带入具体的例子或者理解记忆,以防止记混、记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