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知识点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第一节:数字的认识与运算1. 数的大小比较:比较数字的大小,可以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进行比较。
2. 十进制与单位:以十为基数的计数方式,使用十进制数。
3. 数的进位与退位:在进行加减运算时,当某一位的数加减后超过10时,需向前进一位或退一位。
4. 数的拆分与组合:可以将一个数拆分成不同的数位之和,或将多个数位进行组合得到一个整数。
第二节:数的整数运算1. 加法与减法的运算法则: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减法的正负消去律。
2. 正数与负数:正数表示增加量,负数表示减少量,0表示相等。
3. 两个正数相加、相减:两个正数相加结果为正数,相减结果为正数或零。
4. 两个负数相加、相减:两个负数相加结果为负数,相减结果为负数或零。
第三节:数的小数运算1. 小数的认识:小数是带有小数点的数,小数点后面的数字代表不同的数位。
2.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小数可以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小数点读作“点”。
3. 小数的比较:可以使用大小符号进行小数的大小比较。
4. 小数的加减法:小数的加减法与整数的加减法类似,将小数点对齐后进行计算,并保留相应的小数位数。
第四节:数的分数运算1. 分数的认识:分数表示整体中分成若干份的一部分,由分子和分母组成。
2. 分数的读法和写法:分子在上方,分母在下方,中间用横线隔开。
3. 分数的比较:可以使用大小符号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4. 分数的加减法:分数的加减法需要先找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然后相加或相减分子,分母保持不变。
第五节:数的乘法与除法1. 乘法的运算法则: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
2. 乘法的计算:将两个因数的数值相乘得到积。
3. 除法的运算法则:除法的定义,被除数除以除数得到商。
4. 除法的计算:确定商和余数的大小,进行整除或可整除的除法运算。
第六节:平面图形与三维图形1. 点、线和面:点是没有大小的位置,线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直线,面是由无数个线组成的平面。
2. 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认识: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且都是直角,长方形有两个相等且都是直角的边,三角形有三个角和三条边,圆形由一个圆心和一组等半径的圆弧组成。
五年级上册的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的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的知识点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以下是一些主要学科的关键知识点概述:
1.数学:
小数乘除法:学习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包括如何处理小数点的位置以及如何在运算过程中进行进位和退位。
分数的初步认识:学习分数的基本概念,包括分子、分母、分数值等,以及如何进行简单的分数加减运算。
图形的变换: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图形变换的基本概念,并能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应用。
简易方程:初步学习如何设立和解简易方程,理解等式的性质,并能在实际问题中运用。
2.语文:
生字词的学习:掌握课本中的生字词,包括读音、字义以及用法。
阅读理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包括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等。
写作技能:学习基本的写作技能,如如何构思文章、组织段落、运用修辞手法等。
3.英语:
单词和短语:学习新的单词和短语,扩大词汇量,提高表达能力。
语法知识: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如时态、语态、句型等,能够进行简单的英语句子构造。
听说读写技能:提高英语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
4.科学:
物理现象:了解简单的物理现象和原理,如力、热、光、声等。
生物知识:学习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呼吸作用等。
地球与宇宙: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和宇宙中的一些基本常识。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一、生物和环境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依赖环境,环境影响生物。
2.生态系统的组成: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土壤等)和生物因素(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3.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食物链是表示生物之间捕食关系的线状结构,食物网是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形成的复杂结构。
4.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植物的能量,动物通过捕食植物或其他动物获取能量。
二、物质的构成1.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的分类:元素和化合物。
3.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4.化合物的分类:酸、碱、盐和氧化物。
5.化学反应的概念:物质发生性质改变的过程。
6.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反应物在左边,生成物在右边,用“+”连接,用“=”表示相等。
三、地球的运动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称为公转,地球自身旋转称为自转。
2.四季的形成原因:地球公转轨道与黄道面的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3.昼夜的交替原因:地球自转使得地表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受到太阳照射。
4.五带的划分: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5.时区和日界线的概念:地球上划分为24个时区,相邻时区的交界线为日界线。
四、物体的运动1.运动的分类:平动和转动。
2.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
3.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速度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
4.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加速度不变。
5.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忽略空气阻力,重力作用下的竖直向下运动。
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小数乘法1、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乘整数,可以转化成以“角”或者“分”为单位的整数乘法进行计算。
2、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1)先按照整数乘法计算出积。
(2)点小数点时,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3)如果积的小数部分的末尾有0,要根据小数的性质把0化简。
(4)乘得的积的小数位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3、小数乘法并不难,关键点好小数点。
因数小数位数和,等同积中小数位。
积中位数如不够,用0补位再点点。
4、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1)先按照小数乘小数的方法算出准确的积。
(2)再按题目要求“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3)结果用“≈”连接。
5、当求得的小数近似数末尾有0时,末尾的0不能去掉,因为它表示精确度。
6、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b+ac 除法分配律:(a+b)÷c=a÷c+b÷c减法的性质:a-b-c=a-(b+c) 除法的性质:a÷b÷c=a÷(bc)7、积不变的性质:一个因数(0除外)扩大为原来的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相应的缩小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8、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9、分段计费求总数,一定要准定量标准及超出标准量,并进行分段计算。
定量标准知道总价直接加,知道单价,要先求总价再相加。
位置1、确定位置有诀窍,一组数据是绝招。
竖为列来横为行,先列后行不能调。
一列一行一括号,逗号分隔标明了。
小数除法1、整数除以整数,除到被除数的个位还有余数,就在商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在余数的右边添上0继续除。
2、小数除以整数,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计算时要注意,整数部分除完后,商应先点上小数点,再把十分位的数字落下来,继续除,然后依次落下十分位后面的数,继续除,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五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五年级上册语文知识1第一单元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
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挤)过去。
哟,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2、急忙翻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窃读记?3、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
首先我会(思考),故事中的人为什么这样做,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
然后,我会在脑子里继续把这个故事(编下去),回过头来(品味)我最欣赏的一些片段,并问问自已为什么喜欢它们。
我还会再读其他局部,并从中找到我以前(忽略)的东西。
做完这些,我会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
最后,我会想象作者是什么样的,他会有怎样的生活经历……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
?走遍天下书为侣?二、理解填空。
1、第一组课文的主题是(我爱阅读)。
2、?窃读记?的作者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代表作是?城南旧事?。
课文的中心句是: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3、?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文体是(访谈录),“大树〞是指(季羡林)老爷爷。
4?走遍天下书为侣?的作者是(英)国作家(尤安·艾肯)。
课文中作者把一本书比作(朋友)、(家)和(故地)。
5?我的“长生果〞?作者是(叶文玲),作者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其次,作文要写(真情实感)。
三、日积月累。
(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一日无书,百事荒芜。
(陈寿)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五年级上册语文知识2第二单元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五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小数乘法1,当一个数乘比1小的数,积比这个数小。
当一个数乘比1大的数,积比这个数大。
例: 2.4× 0.5 < 2.4 0.97× 8.2 < 8.22.4× 1.02 > 2.4 0.97× 0.84 < 0.97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多少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多少倍。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几分几,积也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
3,两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m倍,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n倍,积扩大到原来的m乘以n倍。
4,小数乘法计算法则:一算:小数乘小数,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二看: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三点: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上小数点,如果积的小数末尾有0,就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把0去掉!5、小数点的位移规律:把一个小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位数不够时,要用“0”补足。
把一个小数缩小为原来的1/10、1/100、1/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位数不够时,要用“0”补足。
6、根据因数判断积的小数位数: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是几位小数。
7、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乘法的交换律:a×b=b×a乘法的结合律:( a×b)×c= a×(b×c)乘法的分配律:(a+b)×c=a×c+b×c8、积的近似数:保留a位小数,就看第a+1位,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值。
①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看十分位上的数;②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看百分位上的数;③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看千分位上的数;生活中人民币最小单位常常是“分”,因此以元为单位一般保留两位小数。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35个重要知识点归纳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35个重要知识点归纳五年级数学上35个重要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小数乘法1、小数乘整数: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如:1.5×3表示1.5的3倍是多少或3个1.5的和的简便运算。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2、小数乘小数: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如:1.5×0.8就是求1.5的十分之八是多少。
1.5×1.8就是求1.5的1.8倍是多少。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注意:计算结果中,小数部分末尾的0要去掉,把小数化简;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要用0占位。
3、规律: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4、求近似数的方法一般有三种:(1)四舍五入法;(2)进一法;(3)去尾法5、计算钱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计算到分。
保留一位小数,表示计算到角。
6、小数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7、运算定律和性质:加法: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减法:减法性质:a-b-c=a-(b+c)a-(b-c)=a-b+c乘法: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a-b)×c=a×c-b×c】除法:除法性质:a÷b÷c=a÷(b×c)第二单元小数除法8、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如:0.6÷0.3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0.6与其中的一个因数0.3,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五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五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识字训练1.学习拼音,了解声母、韵母和声调的概念。
2.训练认读音节,掌握其正确发音。
3.学习部首并辨析汉字的构造。
第二单元:成语故事1.学习认识常用的成语,了解其意义和用法。
2.阅读成语故事,掌握其中包含的道理和教育意义。
3.写作时运用成语,丰富语言表达。
第三单元:诗歌欣赏1.欣赏古代诗歌,了解其音韵和韵律。
2.学习鉴赏意境和情感表达,培养审美能力。
3.创作简单的诗句,锻炼写作能力。
第四单元:叙事阅读1.阅读叙事文学作品,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掌握阅读技巧,如理解主旨、抓住关键词等。
3.写作时能够组织叙述结构,清晰表达事情的发展过程。
第五单元:文言文欣赏1.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构成。
2.阅读简单的文言文文章,理解古代人的思想和生活。
3.初步运用文言文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第六单元:辞书使用1.学习使用字词辞典和成语词典,查找单词释义和用法。
2.掌握使用词典的技巧,如查找发音、字形、词语搭配等。
3.在写作中遇到生词时,能独立使用词典解决问题。
第七单元:古诗词欣赏1.欣赏名家古诗,感受其意境和艺术价值。
2.学习古诗的韵律和格律,培养声调和韵脚的听辨能力。
3.写作时能够运用古诗词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第八单元:新闻阅读1.学习阅读新闻文章,了解新闻的写作结构。
2.掌握阅读技巧,如速读、扫读和精读。
3.能够分析新闻的信息,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影响。
第九单元:写作技巧1.学习写作的基本规范,如字迹工整、段落结构等。
2.训练写作的表达能力,提高故事情节和描写细节的能力。
3.掌握修改写作的方法,提高作文的质量和准确性。
以上是五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的知识点归纳,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同学们将能够提高语文素养,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
希望大家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能够认真对待,努力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复习第一单元1 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 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3 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光、温度和水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
4 种子发芽实验中,采用三粒种子而非一粒种子的原因在于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只用一粒种子,种子没有发芽,可能不是实验条件所致,而是种子本身不能萌发。
5 种子发芽实验中的水是一个重要因素,对水量必须控制,要定时、定量的浇水。
6 对比实验中,改变的条件唯一,其他条件相同。
7 在研究水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时,我们让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叫做对照组;另一组种子得不到水,保持干燥,叫做实验组。
8 在探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时,我们采用了对比的方法。
9 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10 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分、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11 绿豆芽的根会朝着有水的方向生长.12 绿豆种子发芽的过程可分为种子膨大、种皮破裂、出现根、长出叶四个过程13 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刺,是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14 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他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15 动植物的生存都需要一定的环境,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16 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17 生物会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刺激作出反应,这是生物适应环境的结果18 研究光对蚯蚓的影响时,实验变量是光照。
19 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20 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21 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22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23 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24 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25 建造生态瓶是应该先放植物,因为它是生产者,可以为动物提供氧气和食物。
26 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相互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27 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28 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29 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30 写出一条最长的食物链。
草、兔、鸟、蛇、蝗虫、鹰草→蝗虫→鸟→蛇→鹰31 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32 沙尘暴是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米的天气现象。
33 植物在生态瓶中的作用是提供氧气和食物,但植物不能过多,以免影响植物对光的吸收,减小动物的活动空间,对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34 动物在生态瓶中的作用是给植物提供一部分养料,防止植物过量生长。
35 将生态瓶里的水倒掉一半,保持生态瓶生物数量不变,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小鱼在一分钟内浮到水面上来的次数会变多。
36 我们认为要想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的更好,我们应该注意什么?(1)生态瓶里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要平衡(2)必须有足够的氧气37、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应该做什么?(1)应该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2)应该保护动植物原有的生存环境,不让它们受到破坏(3)应该进行环保宣传,增强全民环保的意识(4)应该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我们的家园38、绿豆芽生长实验中,一组放在阳光下,一组放在黑暗处,如果保持实验条件不变,两组绿豆芽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说明什么?刚开始两组绿豆苗都会生长,没有光照的绿豆苗生长更快些,但茎纤细微黄,有光照的绿豆苗生长略慢,但茎粗壮有力,淡绿色。
若干天以后,没有光照的绿豆苗发生垂折,叶枯黄,并逐渐死亡;有光照的绿豆苗继续生长,叶翠绿。
这说明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
39、我们还知道哪些动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1)仙人掌的叶子变成了刺,是为了减少水分蒸发,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生活。
(2)香蕉树叶子宽大,是为了适应降水丰富的雨林地区(3)松树的叶子呈针形,是为了适应山地生活(4)大雁迁徙(5)青蛙冬眠、变色(6)狼夏季短毛装,冬季换成长毛装*40沙尘暴天气的沙源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乌兰布和沙漠、黄河河套的毛乌素沙地周围。
尤其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是我国沙尘暴的主要沙尘源区。
*41对于每一个生物来说,周围的一切都是它的环境。
环境因素很多,就其性质来说,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第二单元1.像电灯这样正在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例如:太阳、萤火虫、点燃的蜡烛、打开的电灯等。
月亮不是光源,因为月亮是依靠反射太阳光发光。
3.白天我们能清晰地看到物体是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
4.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例如:交通标志5.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遮挡物和屏(不透明)。
遮挡物位于光源与屏之间6.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照射的位置、角度有关。
光源直射时,影子最短;随着斜射的程度越来越大,影子也越来越长。
7.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遮挡物的距离有关。
遮挡物离光源越近,在光屏上形成的影子就越大。
8.影子的形状和物体被照射的侧面形状有关。
9.古代,人们用日影观测仪(也称日晷)来计时,其原理是物体的影子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10、(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3)一天中物体的影子随着太阳的方向和位置的高低发生变化,太阳从东-偏南-西,物体的影子方向相反,是从西-偏北-东。
(4)影子的长短变化是清晨长,逐渐变短,中午最短,然后逐渐变长,到太阳偏西快落山时最长。
(5)一天中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不同物体的影子方向相同;一天中不同时间同一地点,同一物体的影子方向不同。
11.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是每秒约30万千米,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地球约需要8分钟。
12.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且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
13.影子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影子总在背光的一面?光在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一部分光就会被挡住,物体的背光面就有一个暗区,这就是影子。
14.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反射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5.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潜望镜、反光镜。
汽车反光镜是凸面镜,凸镜发散光线;额镜是凹面镜,凹镜会聚光线。
16.照明灯上的灯罩和教室的白墙能够增强反光。
17.反光有时会给我们带来不便和危害,如建筑过多使用玻璃幕墙带来光污染。
18.深色的物体反光能力弱,吸热能力强;浅色的物体反光能力强,吸热能力弱。
19、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热光源)。
对于同一种热光源,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20.用多面镜子将阳光投射到一点形成的光斑比用一面镜子将阳光投射到一点形成的光斑更亮,温度更高。
21.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
2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表面粗糙比光滑的升温快;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反射本领最强的是白色的光滑物体。
23.夏天适宜选浅色衣服是因为浅色衣服反光强,吸热较少。
宇航服一般都是银色的是为了减少辐射。
24..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物体与太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阳光直射物体时,物体得到的光比较强,而斜射时,物体得到的光比较弱。
25.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汽车、太阳能热水器。
26.奥运圣火火种是用凹面镜取得的。
太阳灶是利用凹面镜原理做成的,18世纪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列用凸透镜会聚光线获得高温去加热一种化学物质制得了氧气27.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
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28.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29.太阳能热水器工作原理是利用集热器吸收太阳光,将光能转化成热能,并通过储水箱将热水储存。
30.集热器是太阳能热水器接收太阳能量并转换为热能的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
31.太阳能热水器一般倾斜角度与当地纬度一致,这样容易保持集热面和阳光垂直,尽可能得到最强的光和最大的热量。
32.牛顿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让白光扩展成了红、澄、黄、绿、蓝、靛、紫。
33. 会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
阳光照到凹面镜上,经弯曲的镜面反射后,会聚到一点。
这一点的光很强,温度很高;像放大镜一样的凸透镜也能会聚太阳光,产生高温。
第三单元1、地形:地球的表面形态简称地形,也叫地貌。
2、地形及地形的特点:地形特点平原约12% 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高原约26% 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丘陵约10% 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山地约33% 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盆地约19% 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3、其他常见地形:海洋(占地球总面积的71%)、湖泊、河流、峡谷4、地形图指的是地表起伏形态和地物位置、形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图。
4、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①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②不同颜色代表不同高度③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陆地被海洋包围④世界上最高的地方在亚洲⑤中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⑥世界分成六大板块5、地形图上常常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不同高度地形,比如:①浅黄色表示丘陵,颜色再深一点的黄色表示山地,颜色越深海拔越高②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到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③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④深浅不同的绿色表示海拔不同的平原;⑤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⑥蓝色的封闭图形是湖泊;蓝色的曲线表示河流。
6、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7、地球内部有外到内依次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8、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
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柚皮块,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
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
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9、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