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_全文逐句翻译

合集下载

欧阳修《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

欧阳修《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

欧阳修《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篇一:醉翁亭记(原文+英译文)醉翁亭记【原文】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破题】欧阳修因政治原因被贬任滁州太守,《醉翁亭记》就作于这段时间内。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加之当地风景秀丽,这让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

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国家的积弊深重,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忧虑和痛苦。

这两方面的情感都融合在了这篇文章中。

【写作背景】《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

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

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

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吕夷简、等人参与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而反对保守的夏竦之流。

醉翁亭记原文译文及注释

醉翁亭记原文译文及注释

醉翁亭记原文译文及注释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朝代】宋代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

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

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散去,云聚拢过来,山里就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象。

《醉翁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醉翁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醉翁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醉翁亭记》欧阳修〔宋代〕原文: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山之僧曰智仙也一作:山之僧智仙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

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

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

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升起,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

醉翁亭记原文及其翻译

醉翁亭记原文及其翻译

醉翁亭记原文及其翻译醉翁亭记原文及其翻译《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醉翁亭记原文及其翻译,下面为大家带来醉翁亭记原文及其翻译,快来看看吧。

宋朝诗人欧阳修《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翻译: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它西南方向的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流而下的,是酿泉啊。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建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啊。

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

太守和客人来这里喝酒,喝了少许就醉了,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亭记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醉翁亭记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醉翁亭记文言文原文及翻译醉翁亭记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导语:《醉翁亭记》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文章。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醉翁亭记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城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行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而下的,是酿泉。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

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老僧智仙。

给它起名字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

太守和宾客来这里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名号叫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美景。

欧阳修《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

欧阳修《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

欧阳修《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欧阳修《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文言文】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代表世翁之作,也是中国文化传统中优秀的散文,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一。

下面我为大家带来欧阳修《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盼望对您有所关心!《醉翁亭记》宋朝欧阳修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暗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叉,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来宾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翻译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非常秀美。

一眼望去,树木茂密,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慢慢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

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建筑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

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名(醉翁)来命名。

太守和他的来宾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

《醉翁亭记》逐句翻译

《醉翁亭记》逐句翻译

《醉翁亭记》逐句翻译《醉翁亭记》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一篇散文,下面是逐句的翻译:1. 醉翁之意不在酒。

-醉翁的心思不在于酒。

2. 在乎山水之间也。

-而是在于山水之间。

3.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广阔的野地,天空低垂,树木稀疏,江水清澈,月亮近似人。

4. 樵客初闻钟,闻道有此声。

-一个正在砍柴的人初次听到钟声,听闻后才知道这个声音所代表的意义。

5. 心远地自偏,语近意先轻。

-心思遥远时,话语就变得无足轻重。

6. 见说宜先悟,未言宜已明。

-看到别人说的应该先理解,还没有说出来的应该提前明白。

7. 节用而隐约,名山处士应。

-节俭而含蓄,像山中隐居的士人一般。

8. 君子栖遑里,小人常窥堂。

-君子安居乐业,小人常常窥视他们的内室。

9. 廖廓一何限,至人心亦长。

-虽然房屋狭小,但能包容高尚的人品。

10. 盗贼窥堂邑,良工藏丘墟。

-盗贼窥视富户的住宅,而良工却躲藏在荒废的土丘之中。

11. 野芳不可久,储蓄何由成?-野外的花朵无法长久保存,财富又如何才能累积起来?12. 千载结庐岳,寸钢当显铭。

-千年来建造的房屋可以比拟于高耸的山峰,一寸长的刀刃应该刻上铭文。

13. 彩绣遥相望,椒涂独往行。

-彩绣的房屋彼此遥相呼应,红漆的房屋孤单地前行。

14. 残星隐翠野,长笛怨黄昏。

-星光已经消失在青翠的草野中,长笛在黄昏时分悲怆地吹奏。

15. 短亭巧石立,奇松绝壁栖。

-短亭巧妙地矗立在奇特的石头上,奇异的松树生长在陡峭的悬崖上。

这些翻译是根据原文进行的直译和简要解释,以呈现出《醉翁亭记》的意境和思想。

《醉翁亭记》译文及原文注释整理

《醉翁亭记》译文及原文注释整理

《醉翁亭记》译文及原文注释整理《醉翁亭记》译文及原文解释《醉翁亭记》译文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

一眼望去树木茂密,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慢慢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

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建筑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

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名(醉翁)来命名。

太守和他的来宾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观赏山水的美景。

观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悟在心里,寄予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集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

早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

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吵闹的人,是欢快的来宾们。

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来宾们跟随太守回去了。

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处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快地跳动。

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欢乐,却不知道人们的欢乐。

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欢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欢乐为欢乐啊。

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快,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翁亭记》重点字解释、全文翻译
北宋欧阳修
1.环滁皆山也。

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

2.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城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

远远看去,那树木繁茂、幽深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

蔚然:茂盛的样子。

3.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

山:在山上。

于:从。

4.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势回环,道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儿展翅飞翔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临:坐落在高处。

于:在
4.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

作:建造
5.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

名:命名。

6.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太守和客人来到这里饮酒,稍微喝了一点就醉了,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辄:就。

7.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意:情趣,意趣。

8.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得:领会寓:寄托
9.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又如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就散了;云气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

或明或暗,变化不定之时,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霏:雾气。

开:消散归:聚拢。

10.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野花开放,散发出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

这是山中春夏秋冬四季。

芳:香花。

秀:草木茂盛。

11.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早晨进山,傍晚回来,四季的景物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穷:尽
12.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在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香,酒清而醇;山中野味野菜,各种各样地在面前摆着,这是太守举行酒宴。

前:在面前。

陈:摆放,陈列。

临:在……旁边
13.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游览。

伛偻:这里指老人。

提携:这里指小孩。

14.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宴饮酣畅的乐趣,不在于音乐;射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或起或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尽情地欢乐。

觥:酒杯。

筹:酒筹。

交错:交互错杂。

15.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乎:于,在。

16.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人影疏疏落落,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在后边。

已而:不久。

归:回去。

17.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树林里渐渐昏暗了,鸟雀到处鸣叫。

游人离去,鸟雀就欢乐起来。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

翳:遮盖。

18.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
乐其乐也。

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自有他的乐趣。

:以…为乐。

19.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喝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记述这种乐事的人,是太守。

乐:快乐。

以:用
20.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

谓:为,是。

醉翁亭记
[写作背景]
范仲淹任参知政事期间,提出了十项政治革新主张,欧阳修积极响应。

革新失败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他上书为范仲淹等政治革新派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州。

本文写于他上任的第二年,文章借景抒情,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同时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旷达情怀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情感。

[作家作品]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散文风格:明畅简洁,说理透彻,抒情委婉。

他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也是当时的文坛领袖。

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知识整理]
1、注音:
滁chú潺chán 酿niàng 辄zhé暝míng 晦huì翳yì
伛偻yǔlǚ 清洌liè山肴yáo 野蔌sù觥gōng
2、重点词语解释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交代亭的自然环境及亭的得名。

1、视觉角度:俯——仰
2、空间角度:远——近;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第二部分:写醉翁亭周围的秀丽景色。

(1)写朝暮之景:晦明变化,以动写静。

表现:“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2)写四时之景:抓住四季最典型的特征。

表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第三部分:人的活动——滁州人的欢乐图。

1、滁人游
2、太守宴
3、众宾欢
4、太守醉
第四部分:抒发作者的感慨——禽鸟不知人的快乐,人不知太守的快乐,表现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本段出现了7个“乐”字,其实写了禽鸟之乐、众人之乐、太守之乐三种“乐”。

其中写禽鸟之乐、众人之乐是为了衬托太守之乐。

[流传成语]
1、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另外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

2、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

比喻真相大白。

语出《醉翁亭记》。

苏轼在《后赤壁赋》中有“山
高月小,水落石出”之句。

3、觥筹交错:醉翁的兴趣并不在于喝酒。

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

形容相聚宴饮的欢乐。

[难点解释]
问:太守“与民同乐”,乐在何处?为何有如此幸福生活?
答:乐在:老百姓有个幸福快乐的生活。

乐在:自己政绩卓著,难免喜上眉梢。

因为太守励精图治,把滁州治理得好,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