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原文、译文及解析
醉翁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醉翁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醉翁亭记宋代:欧阳修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完善辞赋精选,初中文言文,古文观止,山水,抒情译文及注释译文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
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建造这展开阅读全文∨文言现象虚词注解“而”用法:1.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表承接3.而年又最高:表递进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递进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表承接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表展开阅读全文∨成语【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
形容宴饮尽欢。
醉翁亭记原文译文及注释

醉翁亭记原文译文及注释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朝代】宋代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
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
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散去,云聚拢过来,山里就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象。
《醉翁亭记》原文翻译注解

《醉翁亭记》原文翻译注解《醉翁亭记》原文翻译注解引导语:《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
作者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由此,小编将带大家欣赏一下诗人欧阳修在醉翁亭的陶醉之情吧!【作品原文】环1滁2、3皆4山也。
其5西南诸峰,林壑6尤7美。
望之蔚然8而深秀者9,琅琊也。
山10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11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12也。
峰回13路转14,有亭翼然15、16临17于18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19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20之者谁?太守自谓21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22醉,而年又最高23,故自号24曰25醉翁也。
醉翁之意26不在酒,在乎27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28之心而寓29之酒也。
若夫30日出而林霏31开32,云归33而岩穴暝34,晦35明36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37发38而幽香,佳木秀39而繁阴40、41,风霜高洁42,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43负者44歌于途,行者休于树45,前者呼,后者应,伛偻46提携47,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48溪而渔49,溪深而鱼肥。
酿泉50为酒,泉香而酒洌51;山肴52野蔌53,杂然54而前陈55者,太守宴也。
宴酣56之乐,非丝57非竹58,射59者中,弈60者胜,觥61筹62交错63,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64白发,颓然65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66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67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68、69,鸣声上下70,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71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72,太守也。
太守谓73谁?庐陵74欧阳修也。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1. 环:环绕。
怀禅微刻《醉翁亭记》怀禅微刻《醉翁亭记》2. 滁(chú):滁州,今安徽省东部。
3. 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醉翁亭记》课文详细解析 课文+解词+翻译+文言现象

《醉翁亭记》课文详细解析1.环滁皆山也。
【环滁(chú):环绕着滁州城。
环,环绕。
滁州,现在安徽省东部。
皆:副词,都。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其:代词,这里指代滁州。
诸:许多。
林壑:树林山谷。
尤:特别。
蔚然:茂盛的样子。
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深:幽深。
秀:秀丽。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山:名词作状语,沿山路。
行:走。
闻:听。
潺潺(chán):拟声词,这里用来模拟流水声。
而:连词,表顺承关系。
于:介词,在。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回:回环。
转:转弯。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临:居高面下,由上看下。
于:介词。
……者……也:判断句。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作:造。
者:……的人。
之:的。
僧(s ēng):和尚。
名:取名,题名。
之:它。
自谓:自称。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客:宾客。
饮:喝。
于此:在这里。
辄(zhé):就。
而:连词,不译。
故:因此。
号:别号。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意:情趣。
在乎:“乎”同“于”,在。
得:领会。
而:连词,表顺接。
寓:寄托。
】【译文】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
城西南方的许多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秀丽,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邪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
山势回环,山路转弯,有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
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
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
太守同宾客来到这里饮酒,稍微喝了一点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于山光水色之间。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解析】全文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城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
《醉翁亭记》原文及译文

《醉翁亭记》原文及译文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它西南方的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
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沿着山上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
建造这个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
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
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了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文】又如太阳出来而树林的雾气消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阴暗明亮交替变化的,是山间早晨和傍晚。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树木繁茂滋长,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天溪水落下,露出石头,就是山里的四季景象。
早晨进山,傍晚回城。
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文】至于背负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欧阳修《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

欧阳修《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欧阳修《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文言文】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代表世翁之作,也是中国文化传统中优秀的散文,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一。
下面我为大家带来欧阳修《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盼望对您有所关心!《醉翁亭记》宋朝欧阳修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暗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叉,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来宾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翻译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非常秀美。
一眼望去,树木茂密,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慢慢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
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建筑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
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名(醉翁)来命名。
太守和他的来宾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
醉翁亭记原文译文翻译及注释

醉翁亭记原文译文翻译及注释《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作者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游赏宴饮的乐趣。
醉翁亭记原文环滁(chú)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xié),往来而不绝者,滁(chú)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yáo)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yì)者胜,觥(gōng)筹(chóu)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tuí)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译文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醉翁亭记》原文及赏析【通用7篇】

《醉翁亭记》原文及赏析【通用7篇】译文篇一《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
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
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
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吕夷简等人参与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而反对保守的夏竦之流。
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外甥女张氏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
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虽然政治开明、风调雨顺,但却不思进取、沉溺于现状,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
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悲伤又有一份欢喜。
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醉翁亭记》原文赏析篇二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夫若日出林花,云归洞,变化明,山中早晚也。
野香馥郁,美木美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四时也在山中。
朝夕归,四点的景色不一样,欢乐无穷。
至于途中唱歌的失败者,行者在树上歇息,前者呼唤,后者应扶,不停往返者游。
近溪垂钓,溪深鱼肥,酿春酒,春香酒浓,山菜野。
但是,如果和过去混在一起,那就是一场盛宴。
盛宴的快乐不是丝绸或竹子。
射手中,玩家获胜,坐起喧哗者皆大欢喜。
那些脸色苍白,白发苍苍,谦让的人,防卫过当,醉了。
夕阳在山,人影散,太守归,客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阳修环滁(ch u)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h e )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I a ngy a)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 a 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 e )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f U)日出而林霏(f e i)开,云归而岩穴(xu e )暝(mi ng),晦(hu i)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丫口)偻(I 0)提携(xi e ),往来而不绝者,滁(ch u)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 e),山肴(y a o)野蔌(s u),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h a 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y i)者胜,觥(g o门9)筹(ch o u)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tu i)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y i),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
它西南面的各个山峰,树林、山谷尤其秀美,远远望过去那树木茂盛,(景色)幽深秀丽的地方就是琅琊山。
在山中行走六、七里路,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中间奔泻而下的山泉,就是酿泉。
山势回环路随山转,有座四角翘起像鸟展翅欲飞、紧靠泉边的亭子,(那就)是醉翁亭。
建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
给亭子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命名的。
太守和客人到这里饮酒,稍微饮上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席间最大的,所以自己取名号叫醉翁。
醉翁的真意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之中(的美景)。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岩谷山洞便昏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的,是山中早晨和傍晚的景色。
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秋风高爽霜色洁白,溪水低落山石显露的景色,就是山里四季的景色。
早晨前往(山里),傍晚归来,四季的景致不同,因而乐趣也无穷无尽。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人小孩来来往往不间断的场景,是滁州人出游。
来到溪水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酒色清澄,山中野味野菜,(横七竖八)错杂地在(大家)面前摆放着的场面,是太守在宴请宾客。
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得胜了,(只见)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宾客们)有时站立,有时坐着,大声喧闹的场景,那是宾客们在(尽情)欢乐。
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身处宾客们中间的,那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已坠山头,人影四处散开,这是宾客们跟随着太守归去了。
(这时)树林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鸣叫,这是游人离去了禽鸟在欢唱。
但是鸟儿懂得山林的快乐,却不懂得游人的快乐;宾客们懂得跟随太守游山的快乐,却不懂得太守是以他们的快乐而快乐。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太守是谁就是庐陵的欧阳修。
重点词语注释环:环绕。
皆:副词,都。
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蔚然:茂盛的样子。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山:名词状语,山上。
潺潺:流水声。
酿泉:泉水名。
回:回环,曲折环绕。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然:…… 的样子。
临:靠近。
名:命名。
守:官名。
号:取别号。
曰:叫做。
年又最高:年纪最大。
得:领会。
寓:寄托。
意:里指意趣、情趣。
“醉翁之意不在酒”,后来用以比喻别有用心。
乎:介词。
若夫:用在段的开头,用来表示提出另事。
可译为“像那”。
而:就,表顺承的连词。
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
霏:雾气。
开:散。
归:回,指散开的云又回聚到山来。
暝:昏暗。
晦:阴暗。
芳:香花。
发:开放。
佳木:好的树木。
秀:开花,这里指滋长的意思。
繁阴:浓阴。
至于:连词,于句首,表示两段的过渡,提起另事。
伛偻:腰背弯曲,“伛偻”用指老人。
提携:被搀领着走,指小孩。
临:靠近,这里是“……旁”的意思。
渔:捕鱼。
酿:酿造,利用发酵作用制造酒。
洌(冽):貌清澈。
山肴:拿山野里打来的鸟兽做的菜,俗称“野味”。
指山猎获的野味。
肴,指做熟的鱼肉。
蔌:菜蔬。
杂然:交错的样子。
陈:摆开。
酣:尽情地喝酒。
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
射: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弈:下棋。
这里用做动词,下围棋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觥:酒杯。
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记数用的签子。
颓然乎其间: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
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
翳:遮盖。
鸣声上下:意思是鸟到处叫。
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乐①其乐②: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乐①:以…为乐。
乐②:快乐。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
谓:为,是。
庐陵:庐陵郡,就是吉洲。
现在江西省吉安市。
1 •文章的第一段依次写了哪几种景物写景的顺序及特点怎样答:依次写了山、水、亭。
顺序:按照由远及近,由全景到局部的顺序。
特点:从大处落笔,文笔简约,层层递进,排遣被贬后的抑郁心情,为下文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作铺垫。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一句中“翼然”是什么意思体会“翼然”一词有何妙处答:“翼然”是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的意思。
此词把亭子像鸟展翅、凌空欲飞的形状,态势刻画了出来,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3.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一句的作用:答:这是文章的破题句,并直抒胸臆,为全文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说明太守的真正乐趣。
4.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一句的作用:答:这是全文的线索(“乐”是主线),此句将山水之乐融化在宴饮当中。
5. 第一段的写法:答: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层层推进。
由山引出泉,由泉引出亭,由亭引出人和事。
6. 第一段的作用:答:微露主旨,为下文张本。
7 •写山和泉各有什么作用:答:由山引出泉,由泉引出亭,即介绍了醉翁亭的环境,又为写醉翁亭作了铺垫。
8 •在开篇写亭名由来的作用:答:由述亭名的由来,引出“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山水之间,在与民同乐之中,为下文主旨的出现张本。
9•如何理解第一层的写景方式:答:由俯视到仰视,自下而上,层层烘托,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境,并交待了游乐的路线和途径。
10•欧阳修不足四十岁而以翁字自称可见其怎样的内心世界答:能看出他历经沧桑后,对人生和仕途深沉而旷达的复杂感受。
1 •本段共描绘了哪几幅图画各抓住了什么特点是从哪些感官角度来写景的答:朝、暮、春、夏、秋、冬,共六幅;时令不同,季节不同,景物的特点也不同;视觉和嗅觉。
2 •本段的句式特点:答:骈散结合。
3•“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一句的作用:答:总结全段,抒发了作者纵情山水被美景陶醉的欢乐,将山水之乐具体化了。
4•第二自然段的结构特点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答:先分后总;层次分明,条例清晰,突出“乐亦无穷”。
5•第二段写景的作用是:答:突出“乐亦无穷”,为下文写宴酣之乐和与民同乐作了铺垫。
1 •本段描写了哪几个场景哪个是核心其他场景的作用是什么答: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太守醉”是核心;其他场景给“太守醉”作陪衬。
2•为什么要把滁人游放在最显着的位置上写答:表明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和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这说明滁州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富足,为突出文章的主旨与民同乐作铺垫。
3 •作者在写宴饮场面时,为什么先写宴饮所需答:宴饮所需,无论是酒还是鱼,无论是肉还是菜,都就地取材,不用外求。
这样写,意在夸耀滁地的富足,表明野餐的简朴。
4 •太守宴具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酒菜都是取自当地,极为简便,但却野趣十足,快乐无穷;突出太守清明节俭,不铺张浪费,不讲排场,完全是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5•“苍颜”、“颓然”揭示了太守怎样的心境答:被贬官的抑郁。
6 •太守醉有什么含义答:不是酒醉而是心醉,心醉于山水的美好,滁州人生活的安定富足和与民同乐政治理想的实现。
7 •滁州人兴高采烈地出游与太守有什么关系答:滁州人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了,这是太守励精图治的结果。
8 •第三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并列结构;在大小的环境和众多的人物中突出了太守。
1 •最后一段中作者写了哪几种乐其中哪种乐境界最高为什么答:写“乐”有以下三种:一是“禽鸟之乐”,二是“游人之乐”,三是“太守之乐”。
其中太守之乐境界最高。
他既知“禽鸟之乐”,又乐游人之乐;既能同醉,又能“自醒”。
还能体察万物,反思人情, 章来记述其事。
2 •本段的写法:答:衬托。
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用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
3 •醉和乐有什么关系答: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二者是统一的,写醉是为了写乐,醉能增其乐。
4•“醉能同其乐”在文中的作用:答: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全文主旨。
5 •结尾才点出作者姓名有何妙处答:用设问点出太守姓名,总收全文,照应前文,将悬念揭开,给人以水落石出的感觉6 •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答: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其中包含着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和与民同乐。
7 •写禽鸟乐和游人乐有什么作用答:写禽鸟乐是为了衬托游人乐,写游人乐是为了衬托太守乐,写这两乐都是为了突出太守之乐。
8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含义是什么答:宾客并不知道太守真正乐什么,太守带着宾客宴饮于山水美景中虽排遣了心中的抑郁但太守的感情只有他自己能理解。
1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与民同乐,对此你怎样理解答:与民同乐是在欧阳修被贬官后励精图治,造福一方百姓,滁人生活安定富足的基础上实现的,表现了欧阳修不以己悲,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
有远大的抱负和旷达的胸襟是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
2 •以醉的眼光看世界有何妙处答:能在徜徉山水之中获得回归自然,与民同乐的情趣,也能达到排遣抑郁情绪的作用。
3 •作者在山水人情的描绘中流露出什么心情答:醉心于山水,醉心于与民同乐,排遣被贬官的抑郁情绪。
4•文章描绘了一幅官民同乐图,表现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答:极力写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特意塑造太守醉的形象,侧面反映滁州政治清明,太守能与民同乐,政治有方的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