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鼎芬——中国近代人物介绍(生平及思想)
梁鼎芬的辫子

梁鼎芬的辫子作者:黄波来源:《百家讲坛》2011年第11期武昌起义,南北议和,汉口一家旅馆里,上演了一幕剪辫的好戏。
只不过,持刀者非士兵,而是一群学生,“抱头鼠窜”的也不是商贩,而是与被剪者有师生之谊的一位长髯老者,他就是晚清著名诗人、入民国后以遗老著称的梁鼎芬。
梁鼎芬长期在湖北供职,湖广总督张之洞实施新政,倚之如左右手,他此次来汉是为了给老上司、曾任湖北巡抚的端方操办丧事。
端方奉命入川弹压保路运动,为手下士兵所戕,其头颅也被割下送到武昌邀功。
南北和议成,端方无首灵柩也运抵武汉,准备下葬。
梁鼎芬以“感恩故人之意”,由沪来汉,住汉口大旅社,不料却为昔日学生所窘。
关于这次快意剪辫行动,参与者之一、老同盟会员刘成禺的《世载堂杂忆》中有生动的描述:武昌起义后,梁鼎芬不愿意剪辫子,出门就戴风帽,黎元洪请他赴宴,梁害怕被剪辫子,坚决推辞。
于是,黎元洪就派人带了一群士兵,到梁鼎芬家里去,强行把他的辫子剪掉。
让人没想到的是,“梁乃伏地号哭,旧门生如屈德泽等十余人,咸来慰问,予亦门生之一,后至,见其坐拥风帽流泪……当夜梁即奔上火轮,乘船东去”。
梁鼎芬回到上海,曾与湖南诗人王湘绮晤面,王氏于日记中写道,时有人问梁“截辫”事,“梁不欲答”,可见其隐痛之深。
“伏地号哭”,“坐拥风帽流泪”,当年之刘成禺、曹亚伯都无法理解这种情感,何况今人?在梁鼎芬及其同道者那里,辫子到底象征着什么呢?言尽有泪,泪尽有血梁鼎芬(1859-1919),广东番禺人,幼年孤苦,从岭南大儒陈东塾读书,于光绪六年(1880年)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进入仕途,历任武昌知府、湖北按察使、布政使等职。
这个人物,不但今人已渐陌生,即如上个世纪70年代,海外学者吴天任抱病为梁氏撰写年谱,已有人当面质疑:“节庵先朝遗臣,无甚事功之可见,遗诗数百首,亦一诗人而已,清史已有其传,何劳吾子为纂年谱,详其生平?”吴天任答曰:梁鼎芬不仅是诗词名家,而且是重要的政治角色,其一生中的许多活动,都关乎当时而影响后世。
梁思成传读后感

梁思成传读后感梁思成的家族背景是中国建筑界的权门世家,他的祖父梁鼎芬是清朝晚期的建筑师,曾经参与了紫禁城的修缮工程。
梁思成从小就对建筑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接受了严格的古文和绘画的教育。
在悬壶济世的年代里,梁思成经历了中国的动荡时期,他的家庭也因为政治原因而受到诸多困扰。
然而,正是这样的背景和经历,塑造了梁思成独特的见解和对中国建筑的热爱。
梁思成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功不可没。
在他的努力下,中国许多珍贵的古建筑得以保留下来,并成为了世界遗产的一部分。
通过对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分析,梁思成提出了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
他认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在于其与自然的融合和对人类活动的适应性。
他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他还积极参与到许多古建筑的修复工作中。
他的努力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和方法,对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此同时,梁思成也是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在建筑设计和规划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
他的作品包括了许多标志性的建筑和城市规划项目。
他融合了西方现代主义的理念和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创造出了独特的风格。
他的设计注重功能性和人文性,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他对建筑师的教育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他提出了许多关于建筑教育的新思路,并且在他的学生中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建筑师。
梁思成的学识渊博和对建筑的热爱让我深深钦佩。
他不仅仅对中国传统建筑有深入的研究,对西方建筑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希望通过比较研究,找到中国建筑的新出路。
他的学识覆盖了建筑、艺术、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这让他能够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他的学术研究和专著不仅对中国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得到了国际建筑界的高度评价。
梁思成生前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和赞赏。
在中国的政治环境和社会制度的限制下,他的思想和创作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然而,正是他的坚持和独特的见解,使得中国的建筑学有了深远的影响,并为后来的建筑师指明了方向。
诗人梁鼎芬手札选

诗人梁鼎芬手札选古人手札,处处可见人情物意之美。
比如,王羲之的《奉橘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又如,胡介的《与康小范》:“笋茶奉敬。
素交淡泊。
所能与有道共者,草木之味耳。
”草木之味、四时佳兴与浅语温言搅拌在一起,用纸墨包裹着,在某个早上送进书房来。
良友,新茶,还有窗外的好天色,这样的时光过得越慢越好。
说到信札,晚清岭南名士梁鼎芬就因善作文情并盛之短札见称于时。
某年冬天大雪,他修书一封给好友吴子修:“门外大雪一尺,门内衰病一翁。
寒鸦三两声,旧书一二种。
公谓此时枯寂否,此人枯寂否?”寒天大雪,独处枯寂,想想“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妙趣,忍不住就要给老友写信了。
梁鼎芬给缪荃孙的书札更是满纸妙墨,寒来暑往,春去秋来,皆有花影琴音留于纸上。
春天与友人骤别,他怅然提笔:“天涯相聚,又当乖离,临分惘惘。
别后十二到朱雀桥,梅犹有花,春色弥丽。
”到了秋天,他殷殷问讯:“秋意渐佳吟兴如何?”冬天的信最是佳妙:“寒天奉书,一室皆春气矣。
”据说梁鼎芬头大身矮,须眉如戟,相貌一点也不清秀,可他一管在手之时,却是素心如织,妙语绵绵。
捧读这样的信笺,真是“一室皆春气矣”。
梁鼎芬的手札兼具书法之美。
梁氏书法早年近黄、柳,中年自成一家,细筋入骨,瘦劲古雅,透逸之气,扑人眉宇。
梁对自己的书法也颇自矜。
王森然记一细节:“先生善书,每作短札,一事一纸,若数十事则数十纸,且于起讫处,盖用图章。
或问之,侈然曰:‘我备异日珍贵者之裱为手卷册页耳。
’”梁当年在张之洞幕下,座中皆是英豪,他与同为幕僚的杨守敬、沈曾植、郑孝胥皆为书法大家,彼此诗酒酬唱,切磋技艺,留下不少手札。
梁鼎芬给杨守敬的短简云:“羊头已烂,不携小真书手卷来,不得吃也。
”吃炖羊头,品小真书,前贤真趣,读来让人神往。
有性情的人多是有故事的人,有故事的人方可写出有意味的信札。
梁鼎芬在晚清群臣之中,是故事多多的人。
鼎芬自幼有“神童”之誉,乃岭南大儒陈澧的得意门生,少年得志,中进士,入翰林,可谓“皇恩浩荡”,故而发誓要做“骨鲠之臣”。
惜墨如金梁鼎芬

的人物 当中, 前辈乡贤李文田对梁影响很 大。李
文田既是 书法名 家, 又是 麻 衣高手。 据 载二人
学数年, 更是修 炼得学富五车, 文采横溢, 年纪
.
见面时, 李端详 梁鼎芬 的面相后, 蹙 眉叹息道: “ 贤侄 的寿数 难 过二十七。 ”梁鼎芬 闻言大惊
失色, 赶 紧询问解 救之 法。 李文田说 :“ 贤侄若
近代文化史中赢得 了 一席之 地。对梁 来说, 书法
既是安身立命之本 , 也是最基本的书写工具。 无 论 是政界还是学界, 除了日常交往的礼节而外,
翰墨交谊几乎是各色人等之间往来 的桥梁和媒 介。梁鼎芬作为饱学之士, 与当时众 多的遗老 类
洞调任湖广总督, 又邀他执 掌两湖书院。此后,
“ 梁疯子” 之称。除了李鸿章之外, 梁 鼎芬还弹
劾过 另外一位直隶 总督、 北 洋大 臣袁世凯。梁
丰富的旧学功底。 这 自然要说起梁鼎芬 的求学历 程。 除了家学渊源之外, 梁还 师从 1 8 世纪岭南最 有名的学者—— “ 东塾学派” 创始人 陈澧。陈澧
是一个百科全 书式的人物, 举凡古文、 算 学、 天
梁鼎芬平生功绩除了藏书外, 还多次执掌多
地书院。自 被罢官之 后, 梁鼎芬就决定 以教书育
轻轻就中进士、 入 翰林, 倘若没有意外的话, 必 定前程似锦。 所谓的 “ 意外” , 且容后禀。 扎 实而全面的个人 文化修为,为梁 鼎芬在
人 为己任。1 8 8 6 年 出掌惠州丰湖书院, 次年 出
主张求和的权 臣李鸿章。慈禧太 后以 “ 妄劾” 之
罪严惩了梁这位官场新秀。真是果如 李文田所预
言的那样, 梁凭借此举转祸为福, 续命 成功?还
梁鼎芬作品中的爱国情怀

梁鼎芬作品中的爱国情怀作者:王鹏硕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3期摘要:清末文人梁鼎芬经历了内外交困,祸乱纷呈,十分动荡的晚清时局。
这种沧桑巨变极大地推进了梁鼎芬的文学创作。
他将家国兴亡、个人气质以及爱国情怀都熔铸于他的文学作品中。
本文通过介绍梁鼎芬其人以及他的诗词作品来解读梁鼎芬作品中的爱国情怀。
关键词:梁鼎芬诗词爱国情怀晚清文人梁鼎芬作品颇丰,甲午战争爆发之后,梁鼎芬面对满目疮痍的国家,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尽数表达家国忧患之情。
本文主要通过了解梁鼎芬其人及其诗词,来体悟他的爱国情怀。
一、忠言骨鲠之人文人的铮铮铁骨平常会表现在他的词作与书稿中。
梁鼎芬《节庵先生遗稿》中有《弹劾李鸿章骄横奸态罪恶昭彰有六可杀》的奏折,弹劾言辞恳切。
书稿主要弹劾李鸿章、袁世凯之辈,有六次之多。
梁鼎芬有言:“臣但有一日之官,即尽一日之心。
言尽有泪,泪尽有血。
”夏敬观在《学山诗话》说:“朝政窳败而清议出,党祸兴而宗社覆,自古皆然。
清同光间,高阳李文正当国,一时清流附从所称备起居、能建言者,不下十数人。
”梁鼎芬坚决维护清朝的统治,不畏惧权威,面对恶势力,在别人都选择明哲保身的时候,他不为己,为了国家挺身而出。
为一日之官,尽一日之心。
梁鼎芬不光弹劾官员,而且还在《请追录直臣以维风化》奏折中提出要褒奖官员。
在奏折中他提到了十二个官员并且分别列出了他们的事迹,进一步指出他们都是忠爱敢言的好臣子。
梁鼎芬清正廉洁,不畏权贵,敢于直言上谏,为国尽忠。
梁鼎芬以天下苍生为念,为统治者献良策,为家国出尽力气,为苍生献大爱,他的爱国之情溢于奏章,也贯穿在他的整个文学创作之中。
二、忧国忧民之诗梁鼎芬诗歌字字含情,句句蓄泪,笔端尽露婉约之风,笔锋尽抒爱国之情。
在他的《节庵先生遗诗》卷一中有如“省一营一官,胜如算批糠……忧心日如醒,长歌以慨慷”(《阎公谣》)这样的句子,梁鼎芬通过歇斯底里的述说,反映户部尚书阎公欺压百姓,不体恤民情,削减民用的恶劣现象,具有一定的史诗价值。
国学大师梁漱溟的简介

国学大师梁漱溟的简介梁漱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国学大师,中国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中国乡村运动的实践者,有“中国最后一个儒家”之称。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国学大师梁漱溟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国学大师梁漱溟的简介梁漱溟( liang shu ming)(1893年10月18日-1988年6月23日),原名焕鼎,字寿铭。
曾用笔名寿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
原籍广西桂林,生於北京,现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现代新儒学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
系出元室梁王,故入籍河南开封,清中叶官游广西桂林。
与原配夫人黄靖贤(1921年至1935年)育有长子:梁培宽,次子:梁培恕,。
第二任妻子陈树芬。
梁漱溟出身于“世代诗礼仁宦”家庭,早年颇受其父梁济(巨川)的影响。
青年时代又一度崇信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主义思想。
辛亥革命时期,参加同盟会京津支部,曾热衷于社会主义,著《社会主义粹言》小册子,宣传废除私有财产制。
二十岁起潜心于佛学研究,几度自杀未成,经过几年的沉潜反思,重兴追求社会理想的热情,又逐步转向了儒学。
梁漱溟说:“我愿终身为华夏民族社会尽力,并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人。
”国学大师梁漱溟的成长历程梁漱溟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6岁启蒙读书,但还不会穿裤子;上了四所小学,学的是ABCD;只有中学毕业文凭,却被蔡元培请到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教印度哲学;在城市出生成长,然而长期从事乡村建设;一生致力于研究儒家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是著名的新儒家学者,可是却念念不忘佛家生活……一生不断追求的两个问题:一是人生问题,即人活着为什么;二是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
大众眼中特立独行的梁漱溟,曾经有过怎样的挣扎、苦闷或是从容、豁达,曾经给过家人怎样的慈爱和要求?梁的两个儿子—梁培宽和梁培恕在退休后,用了20年的时间来重新研究父亲、“走近父亲”。
面对父亲留给世人的大量著作文章和思想财富,兄弟俩称自己能做的就是搜集整理编辑先父留下来的各种文字资料,多出一些原著性的东西,给读者留作一个比较。
梁鼎芬书院藏书考

端溪 书院, 与广州的羊城书 院、 越华 书院、 粤秀书 院并称
为 广 东 四 大 书 院 。 其 是 在 两 广 总 督 府 驻 于肇 庆 期 间 ( 7 5 尤 14
顺天乡举 , 光绪六年 以二 甲 3 中进 士, 2名 授翰林 院编修 , 开
始 了 他 的 仕途 生 涯 。光 绪 十 年 , 因不 满 权 臣 李 鸿 章 在 中法 战 争 中 一 味 求和 , 鼎 芬 上 书 弹 劾 , 可 杀 之 罪 六 条 , 以 “ 梁 指 被 妄 劾 ” 名 降 五 级 调 用 。1 8 , 灰 意 冷 的梁 鼎芬 辞 官 回 到 罪 8 5年 心
my s p rio f c d mis dn r l c o l o Hu e n u a r v n e r n e r. i i umo t oa v c t c e l c- , u e vs r a a e e oma h o s f b i d H n P o i c sf o n a s a n o ma yy a s Hed dh s t s t d o a ea a myc l t d oe
于传借 。 方今学海存古 , 粤雅搜遗 , 尚属椎轮 。 口 ”] 倡议社会各 界为 书藏捐 书。当时惠州人家藏 书不多 , 阅尚难, 借 何况捐 输? 为此, 梁鼎芬专 门写了捐书启示 向四方求助, 此捐书启示 后来被完善为捐 书约 , 是著名的 《 丰湖书藏四约》 之一 。 梁鼎
芬 的 “ 简名 流 , 书 贤 吏 ” 到 积 极 响 应 , 捐 得 图 书 四 万 走 投 得 共
新 世 纪 图 书 馆
21年第8 o1 期
文献学 与 目录 学
梁鼎芬 书院藏 书考
刘 晓娥 ( 湖南理工学院图 书馆)
悲情遗老梁鼎芬

悲情遗老梁鼎芬陈晓平辛亥以后效忠清室的遗老中,梁鼎芬是最著名的一个。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梁鼎芬如丧考妣,他自命为大清的孤忠,为光绪帝守陵,后来还当了溥仪的师傅,参与张勋复辟。
他一生忠于清室,但只博得个人的名声而已。
晚年内心悲苦至极,把文稿烧掉不少,“勿留一字在世上。
我心凄凉,文字不能传出也。
”辛亥以后效忠清室的遗老中,梁鼎芬是最著名的一个。
民国成立,黎元洪任副总统、湖北都督,驻扎武昌。
此前端方在四川保路运动中被杀,7月份尸体从四川运回;梁鼎芬溯江而上到武汉迎接灵柩。
梁氏为保护他的宝贝辫子,每天出门都戴着风帽,遮盖得严严实实。
黎副总统一日跟部下闲聊,说:我打算请他到都督府来参加宴会,趁机剪了他的辫子。
鼎芬早有戒备,把请帖退回了。
革命党人曹亚伯自告奋勇,带人到旅社见梁鼎芬,说:天气太热,先生不要太过拘礼,还是脱掉帽子吧。
梁鼎芬不理。
这边的人竟动起手来,拉下风帽,硬是把老梁的辫子剪断,呼啸而去。
梁伏地痛哭,当晚搭乘轮船逃离武汉。
人生于世,各有各的“门面”;硬要将人家的“门面”拆去,看似“进步”,实则也是干涉别人的自由,不可不察。
请杀李鸿章,请废“大阿哥”,请罢袁世凯梁氏饱读书史,崇拜历史上的忠臣义士,立志做“理学名臣”。
1883年法国侵略中国的藩属国越南,李鸿章力主言和,成为朝中“清流”的攻击对象。
1884年,梁鼎芬上疏弹劾李鸿章有六项“可杀之罪”。
下一年事定之后,以“诬谤大臣”罪,降五级调用,从正七品的编修,降到太常寺司乐,不得不挂冠而去,时年仅27岁。
梁鼎芬自罢官之后,当过惠州丰湖书院、肇庆端溪书院、广州广雅书院山长,1892年起参湖广总督张之洞幕府,从此成为张氏手下得力干将。
在张氏声威之下,梁鼎芬不再惹事生非,孜孜矻矻,在湖北兴学练兵办实业,吸引、培养了大批人才,此中就有革命元勋章太炎、黄兴、黎元洪在内。
1900年爆发惊天动地的庚子事变,慈禧西逃到西安,端王载漪被列强认作“祸首”,如何处置端王的儿子“大阿哥”溥儁就成了大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另外还有从图书馆事业和藏书活动角度 研究梁鼎芬的,如:
林子雄《试论梁鼎芬的办馆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刘晓娥《梁鼎芬藏书活动及其对晚清图书事业的 贡献》,丰富了梁鼎芬的研究。
四、参考书目
1.叶恭绰《全清词钞》中华书局,1982年版 2.清代名人编《清代名人书札》北京出版社,1990年版 3.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国近代文学研究》 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 4.陈永正:《岭南历代词选》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管林:《岭南晚清文学研究》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6.王森然:《梁鼎芬先生评传》,三联书店,1998年版 7.武增锋、韩春英:《试论梁鼎芬与张之洞的关系》 8.何艺梅:《梁鼎芬文学创作研究》暨南大学 中国古 代文学硕士论文
(2)清朝遗老,种树守陵
宣统三年辛亥(1911),清政府被推翻, 梁鼎芬悲痛哀鸣,惶惧无依,但又坚守臣节, 不肯与革命党人往来。 壬子(1912)年九月,梁鼎芬拜谒崇陵,且 晚年担任崇陵陵工大臣,种树护陵。 宣统六年(1917)梁鼎芬参与张勋的复辟 运动“丁巳复辟,已卧病,强起周旋。事变 忧甚,逾年卒,溢文忠"(《清史稿》)家人遵 其遗嘱,将他葬于易县梁各庄行宫旁,使他 实现了“生前尽忠,死后保驾”的诺言。
梁鼎芬首先是一位近代历史人物,故作为专门性的学术研 究,也主要体现在历史和政治研究领域。但至上世纪九十年代, 还主要是一些相关著作和地方史料辑中刊载了有关梁鼎芬的 文章: 汤志钧《戊戌变法人物传稿》 智军《梁鼎芬参勃李鸿章 袁世凯及其在广东办学等活动》 韩峰《效忠清廷至死的梁鼎芬》 杰公《我所知道的梁鼎芬》 杜永泉《清廷的忠诚卫士梁鼎芬》等
诗歌的题材内容(横向)
(1)关注时事,忧国忠君
《望雨》 吾闻镇江农,久旱鲜一饱。今年春雨绝,赤日光呆呆。 高原树身拆,下限麦脚倒。土坚牛不进,水涸鱼尽蔓。 凋敝既堪虑,灾凶更难保。遗蝗况深入,乖龙但自了。 我生钝如锥,要术尚粗晓。无家犹望岁,一日千念祷。 匹夫系天下,民病事不少。出闻里巷语,北来长官好。 吾友英且仁,行将活枯搞。
小组成员及合作
组长:秧XX——人员分工安排及PPT制作 组员:虎X——查阅书籍 金XX——文献检索及借阅 龙XX——资料查找 王X——资料分析筛选 张X——资料搜集,PPT后期制作 龙XX——资料整合 马XX——资料查找
组员讲课分工
张X——开场、主持及人物信息 王X——弹劾李鸿章,为人幕僚 秧XX——一根筋,清朝遗老 马XX——创作经历 龙XX——总述及其创作分期 金XX——诗歌创作 龙XX——词作及文章 虎X——近当代梁鼎芬研究成果概述
(二)词作、文章
1.词
梁鼎芬的词作的数量远远少于其诗歌。 叶恭绰辑录其词为《款红楼词》。梁鼎芬 的词作向唐五代学习,艳丽缠绵,低哀诉说 自我感情,体现了词为小道的传。又用描写 缠绵感情的词牌写时事,体现其不囿于传统 之词。所以其词既有花间的幽幽缠绵却又 有稼轩的豪气,用的是柔婉之词表达其激昂 内敛的爱国深情。
(2)怀古抒情,不忘现实
《禄水桥·吊杜牧》 移履府西头,粼粼但一沟。 柳桥初罢絮,词客莫登楼。 买酒无人识,伤春并泪收。 低徊樊上老,何事乞湖州。
(3)交游酬唱,道同谊厚
《赠侯官沈瑜庆》 沈郎都市初相识,不待文章发英直。 虎豹斑斑风矩存,有才独俊无渝则。 乃翁知国出威名,旅旗不懂姜虎惊。 江南百姓最知恩,今见行媳泪犹坠。 直须见龙文武心,铁石万口争传范。
Hale Waihona Puke 谢谢观赏!二、创作及其思想
总述
梁鼎芬一生坚持忠君爱国,但为时势所限,建 功立业的理想无法实现,他把自己的思想性情和人 生经历投射到文学创作之中。其诗词文章关怀家 国,注目时艰,抒写自己的志向怀抱,充溢着对君亲 的忠爱之情和对友朋的深挚之谊,传达出对大变动 的晚清社会与自我人生的感受和体悟。其诗歌风 格婉约幽秀,而兼悲慨、超逸;其词风以徘恻哀婉 为主而时有雄放之作;文章质实朴直,感情真切强 烈。其诗词文章风格都与作者的思想和经历密切 相关。
(4)思念亲人,骨肉情深
《佳儿二首》 夺情恩旨出丹除,海外东还雪满据。 谁见曹勋持使节,未闻崔善上封书。 墨绞饮泣知何积,金革从权或不如。 两世佳儿都仕宦,九原慈母几啼嘘。
(5)感受生活,体悟人生
《辛卯元日》 日月一以迈,志士无穷期。兹辰庆岁首,万树迎朝晖。 劳生三十三,今是昨未非。山中尔何人,木食而草衣。 寒泉撤肝胆,清风醒心脾。枝头春鸟鸣,欣欣得所归。 故山岂不怀,腥浊辞芳菲。佳人不随世,智者要见微。 滔滔江海流,目移心更违。弹琴以乐道,读书且忘饥。
3.“一根筋”的大清遗民
(1)复出为官,再奏弹章 光绪二十七年(1901)2月,梁鼎芬被”赏还原 衔”,起用为直隶州知州,后经张之洞之荐,年底命 署理武昌府知府。 光绪二十九年(1903)初由知府兼署武昌盐法道。 1905年奉调为安襄郧荆道,同年10月升署湖北按察使。 1907年兼署湖北布政使,数年间,升转甚速。 1907年8月,梁鼎芬上书奏劾庆亲王奕励和直隶总督 袁世凯,同年10月再上弹章,却未果。 1908年2月上奏折以病辞官,朝廷准许所奏。
2000年代后在学术期刊才陆续有一些专题论文以及硕 士学位论文出现, 如:韩春英《晚清遗老梁鼎芬》 韩春英《论梁鼎芬一晚清忠君卫道型知识分子的 典型代表》 武增峰、韩春英《试论梁鼎芬与张之洞的关系》 李吉奎《因政见不同而影响私交的近代典型—— 康有为梁鼎芬关系索隐》 于静《梁鼎芬人际关系探析》 这些论文把梁鼎芬作为历史人物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 段。
概述:创作分期(纵向)
第一阶段: 罢官之前,少年意气, 豪壮凌厉,忠君爱国。 第二阶段: 为人幕僚,倾心教育。 辗转各地,词风雅丽缠绵。 第三阶段: 再次为官,诗风沉郁,针砭时弊。 第四阶段: 暮年归隐,平易清淡。
(一)诗歌创作
开篇:
梁鼎芬遗言不可刻其诗集: “今年烧了许多,有烧不尽者,见了 再烧,勿留一字在世上。我心凄凉,文字 不能传出也。” 因此梁的诗歌作品仅存后人为其辑录: 《节庵先生遗诗》 《节庵先生遗诗续编》 《节庵先生遗诗补辑》
2.梁鼎芬的诗文词集有:
《节庵先生遗诗》六卷,余绍宋辑, 洒阳卢氏慎始基斋,民国十二年刻本 《节庵遗诗续编》叶恭绰辑,民国间铅印本 《款红楼词》叶恭绰辑,民国21年刻本 《节庵先生遗诗补辑》汪宗衍辑,1952年 《节庵先生遗稿》,杨敬安辑, 文海出版社本,1991年 《节庵先生剩稿》二卷,杨敬安辑, 1965年, 又1991,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梁鼎芬辞官回广东,却被两广总督张之洞赏识, 请其入洞之幕府,深荷倚重。在此期间梁鼎芬随张 之洞几经辗转,发展教育,同时任张之洞重要幕僚。
1886年,任惠州丰湖书院讲席。 1887年,转任肇庆端溪书院山长。 张之洞创建广雅书院,梁任院长。 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梁辞广雅书院,隐居于江苏镇。 1892年,张之洞在湖北创办两湖书院,梁鼎芬任史学分教。 1894年,张之洞代署两江总督,又聘梁鼎芬任钟山书院山长。 1895年,张之洞回任湖广总督,梁鼎芬也随之到湖北,直至1907 年成为张之洞在湖北改革旧教育,大力兴办新式教育的 主要助手,为近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孤直梁鼎芬
——2011级 汉语言文学1班 第三组
一、人物生平
(一)人物简介
梁鼎芬(1859—1919) 晚清学者、藏书家。 字星海,一字心海,又 字伯烈,号节庵,别号不 回山民、孤庵、病翁、浪 游词客、葵霜、藏山、藏 叟等;室名有耻堂、葵霜 阁、栖凤楼、抗愤堂等, 广东番禺人。 光绪六年进士,授编修。 诗词多慷慨愤世之作,与 罗惇曧等人并称“岭南近 代四家”。
汤志均《戊戌变法人物传稿》“梁鼎芬”条 对梁鼎芬在维新运动时期与张之洞的关系及其在 张幕中的作用有概括的论述:
论曰: 梁鼎芬久侍张之洞,深荷倚重。张之洞之抑压《时务报》 主张,每由鼎芬函告康年“政变甫发,自拟电文,公诸报刊,以明 远见深识。盖鼎芬与有为“恒有往还”,诗歌相酬,见其改制! 民权之说始恶之耳"犹虑株连,特揭载以明心迹。溯其以孔子 纪年而示禁强学,以“经理”无权而掣肘康年,且置康梁为 “乘机煽乱,昌言变法”,几与顽固派之诬蔑相类。然而梁鼎 芬非顽固派,张之洞之济流耳,若是,顽固洋务两派虽存矛盾,而 低诽维新,维护封建,其旨一也。且梁鼎芬又“刻深自熹,以迎 合张之洞”,为张之洞所信任,论者且谓:“天下崇拜之洞者,必 并崇拜鼎芬;唾骂之洞者,必并唾骂鼎芬,......鼎芬即小之洞,之洞 即大鼎芬。
2.文章
梁鼎芬《节庵先生遗稿》前三卷为文,其 中第一、二卷为奏疏,第三卷为杂文,涉及文 体种类不多。奏折多抨击时弊、倾心教育和批 判科举考试流弊之类,杂文则其中包括一些读 书笔记书写读书精神,开学堂之时的演讲稿,与 朋友的书信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与 亲人所做的祭文和碑文等。
三、近当代对梁鼎芬 研究成果概述
(二)人生主要经历
1.初入仕途,弹劾李鸿章 光绪九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因 李鸿章主和签越事协议,上疏弹劾李鸿章, 言其“骄横奸恣,罪恶昭彰,有可杀之罪 六。”引中外瞩目,被论“妄劾”之罪, 降五级调用,遂辞官回乡,出京时付托妻 子与文廷式,后来文龚二人有染。
2.入张之洞幕府,兴办教育
(三)创作经历
1.学术性著作:
《经学文钞》十四卷,梁鼎芬辑, 江苏存古学堂,光绪34年木活字本 《续番禺续志稿》梁鼎芬修,四十四卷,民国20年刻本 《续广东通志》梁鼎芬总纂民国间 《后南园诗课》1册,梁鼎芬辑,宣统三年,羊城墨宝楼刻本 《书藏四约》1册,梁鼎芬撰,刻本,光绪十四年 《会试朱卷》,梁鼎芬撰,刻本,光绪间,附注:光绪6年庚辰科 《梁祠图书馆章程》梁鼎芬撰,铅印,粤东编译公司,1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