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地震勘探原理第4章多次覆盖

合集下载

《地震勘探原理》§4-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3精选全文完整版

《地震勘探原理》§4-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3精选全文完整版
单井最大药量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能量仍不足,可 采用小药量组合爆炸,这样还有利于激发高宽频信号,提 供分辨能力。 ⑷ 道间距(相邻两个中心道之间的距离)⊿x 通常不应该超过设计的水平分辨率的2倍。这样的目的是 使地下空间采样间隔满足设计要求,即满足空间采样定理
§4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五)多次覆盖采集参数选择
室内处理方法:水平叠加
CMP R
对于水平层状介质,假如分别在点O1 ,O2 ,…,On激发,则 可分别在对应的S1 ,S2 ,…,Sn各点接收到来自地下反射界面 上同一反射点R的反射波(R为CRP或CDP)。若对n次激发得
到的R点的各道反射波进行动静校正,使其相位一致,然
后叠加起来,便获得了共反射点R的n次叠加记录。
❖ 4.3.2.2 综合平面法 D
O1 45
M
O2
R1
R2
O1单边放炮,offset = 0, O1O2之间布置检波器接收
1 R1R2 2 O1O2Leabharlann §4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 4.3.2.2 综合平面法 D
O1 45
M
O2
R1
R2
R3
O1 、O2双边放炮,offset = 0, O1O2之间布置检波器接收
§4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shot1 shot2 shot3 shot4
offset = 2⊿x ⊿shot = 2⊿x
n =12
statio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hannel
1
5
9

地震勘探原理题库讲解

地震勘探原理题库讲解

第一章地震波的运动学第一节地震波的基本概念第二节反射地震波的运动学第三节地震折射波运动学第二章地震波动力学的基本概念第一节地震波的频谱分析第二节地震波的能量分析第三节影响地震波传播的地质因素第四节地震记录的分辨率第三章地震勘探野外数据的野外采集第一节野外工作方法第二节地震勘探野外观测系统第三节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第四节检波器组合第五节地震波速度的野外测定第四章共中心点迭加法原理第一节共中心点迭加法原理第二节多次反射波的特点第三节多次叠加的特性第四节多次覆盖参数对迭加效果的影响及其选择原则第五节影响迭加效果的因素第五章地震资料数字处理第一节提高信噪比的数字滤波第二节反滤波第三节水平迭加第四节偏移归位第五节地震波的速度第六章地震资料解释第一节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工作概述第二节时间剖面的对比第三节地震反射层位的地质解释第四节各种地质现象在时间剖面上的特征和解释第五节地震剖面解释中可能出现的假象第六节反射界面空间位置的确定第七节构造图、等厚图的绘制及地质解释第八节水平切片的解释一、名词解释第一章地震波的运动学1、波动(难度90区分度30)2、波前(难度89区分度31)3、波尾(难度89区分度31) 4、波面(难度89区分度31) 5、等相面(80 、 33) 6、波阵面(81 、 34)7、波线(70 、 33) 8、射线(72 、 40)9、振动曲线(75 、 42) 10、波形曲线(76 、 44) 11、波剖面(65 、 46) 12、子波(60 45)13、视速度(80 、 30) 14、射线平面(60 、 47)15、运动学(70 、 55) 16、时距曲线(68、 40) 17、正常时差(60 、 45) 18、动校正(60、 60) 19、几何地震学(70 、 35)第二章地震波动力学的基本概念1、动力学(70 、 40)2、物理地震学(71、 35)3、频谱(50 、 50)4、波的发散(90 、 30)5、波散(90 、 31)6、频散(80、 35)7、吸收(70 、 40 )8、纵向分辨率(60、40)9、垂向分辨率(60、40)10、横向分辨率(60、40)11、水平分辨率(60、40)12、菲涅尔带(50、45) 13、主频(65、40)第三章地震勘探野外数据的野外采集1、规则干扰波(90、30)2、不规则干扰波(90、30)3、观测系统(80、35)4、多次覆盖(65、50) 5、共反射点道集(70、45)6、检波器组合(90、30)7、方向特性(75、30)8、方向效应(90、30)第四章共中心点迭加法原理1、共中心点迭加(70、40)2、水平迭加(60、40)3、剩余时差(60、50)第五章地震资料数字处理1、偏移迭加(75、30)2、平均速度(85、30)3、均方根速度(80、30)4、迭加速度(70、40)第六章地震资料解释1、标准层(50、40)2、绕射波(40、50)3、剖面闭合(30、60)4、三维地震(70、30) 5、水平切片(45、60) 6、等厚图(65、40) 7、构造图(80、30)二、填空题第一章1、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就是()。

第四章 地震波的组合原理

第四章 地震波的组合原理

m sin w∆t 结论:K ( jw)的振幅特征: 2 = K ( jw) , 1 sin w∆t 2 m −1 K ( jw)的相位特征:θ ( w) = w∆t 2
三、简谐信号的方向特性 G(jw)=g(jw)·K(jw) w)=g(jw)·K(jw)
sin w n ∆t 2
I P I=IK(jw)I=
• 振动函数f(t)的频谱 g ( jw) 振动函数f 振动函数
二、组合的基本原理: 组合的基本原理:
F (t ) = ∑ f (t ) → G ( jw) G ( jw) = g (iw)[1 + e − jw∆t + e − 2 jw∆t + L] 1 − e − jmw∆t 化简得:G ( jw) = g (iw) 1 − e − jw∆t 1 − e − jmw∆t 记:K ( jw) = 1 − e − jw∆t e x − e − x = 2 j sin x 利用欧拉公式 e x + e − x = 2 cos x m sin ∆ϕ j ( m −1 ) ∆ϕ 2 K ( jw) = e 2 1 sin ∆ϕ 2 (*)
x/λ Sin(n πΔx/λ﹡) λ﹡=v*/ f ﹡ IØI= 1/n · Sin(πΔx/λ*) Sin(π x/ )
φ的特征:
1、 ∆x = 0, φ = 1 , 极大值 , 一次极值 λ* ∆x 2、 = 1, φ = 1 二次极值 λ* ∆x 1 2 n −1 3、 = , , ;φ = 0 零点 λ* n n n ∆x 1 1 2 1 n−2 1 4、 , + ,L , = + + ; λ * n 2n n 2n n 2n 有极值,但小于 1。 ∆x 1 5、 ≤ , φ ≥ 0.707 通放带 λ * 2n ∆x 1 6 > , φ < 0.707 压制带 λ * 2n 5、当 n ≥ 3时,在零点之间出现 n − 2个二次 1 极值,其值近似为 n

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

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
地 震 勘 探 原 理
第一章 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地震波运动学 第三章 地震波动力学 第四章 地震勘探的野外采集 第五章 共反射点多次叠加法 第六章 反射波地震资料的数字处理 第七章 反射波地震资料的解释 第八章 地震勘探的应用
第一章 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
一、地震波的基本概念 二、地震介质模型 三、地震波的传播规律
透射波极性,总是与射波波极性一致。
(3)斯奈尔定律(Snell) 地震波入射到介质的分界面上时,不仅产生反射纵波和透射纵 波,还会发生波形转换,形成反射横波和透射横波,这些波的传播 遵循斯奈尔定律,即
sin sin 1 sin 2 sin 1 sin 2 p vP1 vP1 vS1 vP 2 vS 2
1.地震波传播的基本原理
(1)惠更斯原理(Huygens) 又称为波前原理。已知 t 时刻的波前,波前面上每一点(面元 )都可以看作是新的子波源,各自发出子波。各子波分别以介质的 波速v向各方传播,形成各自的波前,经Δt 时间,它们的包络面便是 t+Δt 时刻的波前。 根据该原理,只要知道某一时刻的波前面位置,通过几何作图 方法就能求出地震波在任意时刻的波前位置。
C.Huygens, (1629-1695), 荷兰物理学家
t t 时刻的波前面
v t
子波波源
平面波
t 时刻的波前面
t t 时刻的波面
v t
子波波源
t 时刻的波 面
球面波
1.地震波传播的基本原理
(2)惠更斯-菲涅尔原理(Huygens-Fresnel) 惠更斯原理只给出了波传播时的几何空间位置和形态,没有给 出波的振幅。1814-1815年菲涅尔以波的干涉原理,弥补了惠更斯原 理的缺陷,将其发展成为惠更斯-菲涅尔原理。它的内容是: 波动在传播时,任意观测点P处质点的振动,相当于上一时刻波 前面Q上全部新震源产生的所有子波前相互干涉形成的的合成波。 该原理证明了子波在前面任意新波前处发生相长干涉,而在后 面任意点处发生相消干涉,振幅为0。

地震仪器认识与多次覆盖地震数据滚动采集实验方案优化

地震仪器认识与多次覆盖地震数据滚动采集实验方案优化

工程本科专 业 学生 《 地震勘 探原 理及 方 法》 课 程 的一 前 滚 动 施 工 。
项 方 法 实 验 课 , 目前 ,由 于 学 生 多 ( 个 班 级 ) 数 ,仪 器 量 和 学 生 掌 握 效 果 ,在 传 统 教 学 模 式 的 基 础 上 ,必 须 优
化 实 验 教 学 方 案 ,改 进 教 学 方 法 ,提 高 教 学 效 果 。
课 堂把 实 验 的 理 论 知 识 讲 透 ,才 有 可 能 把 实 验 做 好 。本 实验 的基本 理 论 主 要 包 括 如 下几 方 面 内容 :地 震 波 动 力
期 检 验 ,是 学 生 练 就 动 手 能 力 的 舞 台 , 同样 也 非 常 重 点 ,掌 握 知 识 ,从 而 达 到 灵 活 运 用 的 目的 。 “ 震 仪 器 地
( ) 设 计 地 震 观 测 系 统 。根 据 地 震 勘 探 目 的 、野 2
( ) 多 次 覆 盖 地 震 数 据 滚 动 采 集 方 法 。 实 践 地 震 3
要 。 只 有 二 者 有 机 结合 教 学 ,才 能使 学 生 深 刻 理 解 知 识 外 条 件 设 计 地 震 观 测 系 统 。
认 识 与 ” 是勘 查 技术 与 勘 探 滚 动 采 集 ,包 括 震 源 、 电缆 、检 波 器 如 何 摆 放 和 向
地震仪器认识和多次覆盖地震数据滚动采集 实验 内
实 验 ” 实 验 ,认 识 地 震 仪 器 ( 震 仪 、 检 波 器 、 电 缆 地
线 、震 源 等 ) ,掌 握 反 射 波 法 野 外 数 据 采 集 的施 工 步 骤 、 容 丰 富 、任 务 重 、 学 生 多 ( 目前 4个 班 ) 课 时 少 ( 、 2 工 作 原 理 及 方 法 ,以及 多 次覆 盖 观测 系统 优 化 设 计 和 采 课 时 ) 、仪 器 有 限 ( 套 ) 1 ,在 有 限 的 资 源 和 有 限 的 时 间 集 参 数优 化 选 择 , 目的 如下 :① 地 震 仪 器 、设 备 ( 括 内要 让 学 生 掌 握 丰 富 的实 验 的 内容 ,甚 至 学 到 更 多 的 知 包 地 震 仪 、检 波器 、电缆 线 、震 源 ) 认 识 ;② 加 深 野 外 多 识 ,为 保 证 课 程 的教 学 质 量 ,必 须 优 化 实 验 方 案 。 通 过 次 覆 盖地 震 数 据 滚 动采 集 方法 原 理 的 理 解 和 应 用 ;③ 通 多次 教 学 实 践 ,并 不 断 思 考 和 完 善 ,我 们 取 得 了 一 些 改 过 设 计 一 套 反 射 地 震勘 探 观测 系 统 ,实 现 野 外 反 射 地 震 善 实验 的心 得 ,通 过 梳 理 ,并 付 诸 运 用 于 本 次 实 验 教 学 勘 探 数 据 采 集 ;④ 了解 野 外 地 震 数 据 采 集 步 骤 和 方 法 ; 中 ,具 体 思 路 与方 案 如 图 1所 示 。 ⑤ 识 别 地 震 波 场 ,学会 分 析地 震 记 录 特征 。

地球物理勘探(王永刚)11 第六节 多次覆盖技术

地球物理勘探(王永刚)11 第六节 多次覆盖技术
d虚反射3微屈多次反射波在几个界面上发生多次反射多次反射的路径是不对称的或在一个薄层内受到多次反射它与短程多次波并没有严格的差4虚反射进行井中激发时地震波能量一部分向上传播遇到地面再向下反射这个波称为虚反射它与直接由激发点向下传播的地震波相差一个时间延迟等于波从井底到地面的双程旅行时
地球物理勘探
地球物理系
王永刚
课程内容
• • • • • •
第1章 绪论 第2章 地震波运动学理论 第3章 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 第4章 地震波速度 第5章 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 第6章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
第3章 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 第五节 • 第六节
野外工作概述 野外观测系统 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 低(降)速带测定和静校正 地震组合法 共反射点叠加法
(a)全程多次反射波;(b)短程多 次反射波;(c)微屈多次反射波; (d)虚反射
希腊Patras海湾典型的多次波剖面。图中SB是海底反射,SBM1 和SBM2是海底的二次、三次反射,RH是不规则侵蚀面的反射, RHM1是RH的二次反射。在SB与RH之间可以看到典型的三角 洲沉积现象。
(a)包含多次波的原始道集记录;(b)去除多次波后反拉冬变换的记 录;(c)多次波记录;(d)原始记录减去多次波记录的结果。
x min 0 2hm t min V
t min
min
V
第六节 共反射点叠加法
二、多次反射波的特点
1、多次波的产生及类型 产生多次波要有良好的反射界面,即反射界面的反射系 数较大,这类界面有基岩面、不整合面、火成岩、地 面、海水面、海底面和其他强反射界面。 2、多次反射波的类型 (1)全程多次反射波-在某一深层界面发生反射的波 在地面又发生反射,向下在同一界面发生反射,来回 多次,又称简单多次波。 (2)短程多次反射波-地震波从某一深部界面反射回 来后,再在地面向下反射,然后又在某一个较浅的界 面发生反射,又称局部多次波。

第四章 多次覆盖方法讲解

第四章 多次覆盖方法讲解

第二节 共中心点叠加原理
2.2、剩余时差 (1)剩余时差定义
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 射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tom之差叫剩余时差。
t :正常时差
t :剩余时差
第二节 共中心点叠加原理
(2)多次波剩余时差大小
把一个共反射点道集用一次波正常时差作动校正时,
(1)对一次波:
又令 这时
K xi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xi x

2

即炮检距所相当的道间距数的平方。
ai aKxi

P w 1 n

n
cos2
aK xi
2


n
sin
2
aK
xi
2
i1
i1

表示多次波叠加效应与K

xi
a 的关系。
K xi


xi
2

x
t
共反射点叠加原理示意图
动校正后的CDP道集及其叠加结果
(1)正常时差正好被校正掉,双曲线变成直线(t=t0直线),不存在相位差 (剩余时差),叠加为同相叠加,结果振幅增强(一次反射波)。 (2)正常时差校正不完全,双曲线变成曲线(不是直线),各道间仍有相位 差(存在剩余时差Residual Moveout),叠加为不同相叠加,结果振幅变小 (多次波)。
第二节 共中心点叠加原理
(3)多次波剩余时差参数
t

td
t

x2 2t0

1 vd2

1 v2


q

地震勘探原理--第四章

地震勘探原理--第四章

19
问题2 在M点自激自收时间tM 小于在O点发S点收得到R点 的反射时间tORS。
toM
tORS
2h = v
1 2 = x + 4h 2 v
同时来自R点的反射两者有时间差,这是因为炮检距不 为零引起的。
20
正常时差定义
定义一 水平界面时,对界面上某点以炮检距x进行观测得到 的反射旅行时与在零炮检距得到的反射旅行时之差。 正常时差也就是炮检距不为零引起的时差。 定义二 在水平界面下,各观测点相对于震源的炮检距不同引 起的反射波旅行时间差。 在水平界面下两种定义的定量关系相同。 正常时差的概念非常重要,它是判断地震记录上观察到 反射的主要标准
21
4、正常时差的定量计算
Δt = t − t 0 = 1 V x 2 + 4h 2 − 2h V
或 其中
x2 Δt = + t0 − t0 V2
t0 =
2h V
代表的是M点的自激自收时间。
22
这个精确公式有时讨论问题不够直观。在一定的条件 下,用二项式展开可以得到简单的近似公式,以后讨 论某些问题时经常用到。
以倾斜界面双曲线为例,根据双曲线的特点可知,该 方程的极小坐标为:
⎧ xmin = ±2h sin ϕ ⎪ ⎨ t = 2h cos ϕ ⎪ min V ⎩
•对于倾斜界面的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 线,其极小点总是相对激发点偏向界面 的上倾方向一侧。 由右图还可看到,xmin点实际上就是虚震 源在测线上的投影,由震源点O到xmin的 反射波射线是所有射线中最短的一条, 并且反射波时距曲线是对称于过xmin点的 t轴的。
公式变换
x 2 2 t = ( ) + t0 V
式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8/13
ti
t0 t1 t2
0 x1 x2
x xi
xi x2 x1
Oi O2 O1 M O1 S2 Si
t0 t1 t2 ti
V
图6 . 1—4 5
R 共反射点时距曲线
8
2.叠加之前,必须进行动校正。Data Must Are Corrected of Normal Moveout
before Stack.
2020/8/13
11
一.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的叠加效应
Horizontal Interface a Reflection Stack Effect
1.共反射点时距曲线:(双曲线) (CRP T-X Curve) Is Hyperbola
t
t
2 0
x2 v2
2.动校正(Normal Moveout correction)
难准确提供钻井的位置。为了提高资料的精度,
人们就设想既然对界面观测一次信噪比不高,能
量不强。那我们是否可以对界面多观测几次,把
它们进行某种处理后,再相加,这样不就提高了 反射波的能量?因此,60年代在地震勘探中出现
了共反射点多次叠加法,又称多次覆盖,它是对
反射界面上的各个反射点进行多次观测,然后进
行动校正,再把校正后的波动信号相加,这样得
• 4.共反射点叠加法就是利用了这个特点
2020/8/13
10
第二节. 共反射点多次叠加的叠加效应 Passage 2 Common Reflect Multi Stack Effect
• 一张原始的地震记录上除了有一次反射 波外,还记录有各种各样的波 ,当对原
始记录做过正常时差校正后,共反射道 集上的一次反射波在理想情况下应同相 排齐,即剩余时差为0,而其它各种波的 剩余时差则各不相同,因此,多次覆盖 对一次反射波和多次波等规则干扰波及 不规则干扰波的叠加效应是不同的,下 面我们就分别讨论这几种波的叠加效应。
to Noise (S/N))
2020/8/13
7
分析(Analysis):
• 1.共反射点时距曲 线(Common Reflect Point Time Distance Curve):(双曲线 hyperbola)由于各接 收点炮检距不同---即 各道之间存在着正常 时差(Exist in Normal Moveout)。
原理?) • 多1。Multifold method Introduce:
• 又称: • 水 平 多 次 叠 加 (Multiple Horizontal
Stacking) • 共 反 射 点 叠 加 (Common Reflection
Stack (CRP)) • 共 深 度 点 叠 加 (Common Depth Point
• 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它的叠加过程、 效果如何?这就是我们在这一章中主要 要讨论的问题。
2020/8/13
5
多次覆盖方法的提出?
• 在前面我们介绍了共炮点观测系统,它是对地下 反射界面只进行一次观测(连续观测),这样得到
的剖面叫单次覆盖的时间剖面。由于这种剖面信
噪比低,往往不能满足解决地质问题的需要,很
Stack (CDP))
2020/8/13
3
• 2。多次覆盖(Mult:ifold)定义:
即对地下同一反射点,进行重复多次观 测(Multi Observe)(多次采集Multi Sample)。
• 3。多次覆盖目的:突出反射波,压制干 扰波,提高资料的信噪比。
• 它是提高资料信噪比的另一种方法,主要 是压制多次波,也是目前野外最常用的一 种方法。
9
• 3.动校正时将产生两种情况(结果):
Two Results
• (1)正常时差正好被校正掉,双曲线变成直线 (t=t0直线),不存在相位差(剩余时差),叠加为 同相叠加,结果振幅增强(一次反射波)。
• (2)正常时差校正不完全,双曲线变成曲线(不 是直线),各道间仍有相位差(存在剩余时差 Exist in Residual Moveout),叠加为不同相叠 加,结果振幅变小(多次波,随机干扰)。
• 由于各接收点旅行时 不同,所以叠加前必 须进行动校正(校正 到共中心点M处的反 射时间),这样才可 达到同相叠加,否则,
叠加后能量将变弱 (非同相叠加)。
x
动校正
x
叠加
t
t
(a) 一次反射波得到加强
x
x
t 图6 . 1—4 5
t (b) 多次反射波得到削弱
共反射点叠加原理示意图
2020/8/13
• Purpose is: Raise Data Ratio Signal to Noise, Main Suppress Multi Reflection
2020/8/13
4
• 所谓多次覆盖(Multifold):即对地下同一
反 射 点 , 进 行 重 复 多 次 观 测 (Multi Observe)(多次采集Multi sample),目的 是突出反射波,压制干扰波,提高信噪 比。
由于各接收点旅行时不同,所以叠加前必须进 行动校正(校正到共中心点M处的反射时间)。
第四 章 共反射点多次叠加法
(多次覆盖)
Chapter 4 Common Reflect Point Multi Stack/Multifold
2020/8/13
1
本章讨论主要内容:
• 多次覆盖(Multifold)定义 • 多次覆盖方法的提出? • 多次覆盖目的? • 多次覆盖方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叠加
到的剖面叫多次覆盖的时间剖面。
2020/8/13
6
第一节. 共反射点多次叠加原理 Common Reflect Point Multi Stack Principle
• 1。叠加原理(Stack Principle):它是利用
有 效 波 (Signal)( 一 次 反 射 波 ) 和 干 扰 波 (Noise)( 多 次 反 射 波 ) 经 正 常 时 差 校 正 (Normal Moveout Correction)后,存在 着剩余时差(Residual Moveout)的差异, 来突出(Strenghten)有效波(一次反射波), 压制干扰波(Suppress Noise)(多次波),提 高资料信噪比的(Raise Data Ratio Signa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