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阅读】古镜(宋)沈括[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
古人铸鉴阅读答案_古人铸鉴翻译

古人铸鉴阅读答案_古人铸鉴翻译
文言文《古人铸鉴》选自高中文言文,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古人铸鉴,鉴大则平,鉴小则凸。
凡鉴凹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面小。
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比得古鉴,皆刮磨令平,此师旷所以伤知音也。
【注释】
铸:制造。
鉴:镜子。
则:就,便。
令:使,让。
微:略微。
而:却,但是,表转折。
纳:获得。
比:一旦。
师旷:春秋时期著名乐师。
所以:……的原因
故:所以,因此
全:完全,都
【翻译】
古人制造镜子的时候,大镜子造成平的,小镜子造成凸的。
镜面凹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大些,镜面凸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小些。
所以作得稍为凸些,以使脸像变小,这oRG样的镜子虽小仍可获得人脸全像这样的工艺做工巧妙,后人造不出来。
一旦得到古时的镜子,一律刮磨使镜面平滑,这是师旷(春秋著名乐师)悲哀没有人真正懂得音律的原因啊。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沈括《古人铸鉴》诗词简析

古人制造镜子的时候,大镜子铸成平的,小镜子铸成凸的。镜面凹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大些,镜面凸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小些。用小镜看不到人脸的全像,所以作得稍为凸些,以使脸像变小,这样的镜子虽小仍可获得人脸全像。造镜时要量镜子的大小,以决定增减镜子凸起的水准,使脸像和镜子大小相称。古人做工巧妙,后人造不出来了,一旦得到古时的镜子,一律刮磨使镜面平滑,这是师旷(春秋乐师)为什么悲哀(没有人)真正懂得音律的缘故啊。
世上有透光镜,镜背面有铭文,共二十字,字体极其深奥,没人能读懂。用这个镜子承受日光,背面的花纹和二十个字就会透射在房壁上,清清楚楚。有人推究它的原理,认为是因为铸造时薄处先冷,唯独有花纹和字的地方比较厚,冷得慢,以致铜收缩得多。铭文和花纹虽然在背面,但是镜面上隐隐约约有痕迹,所以在光中显现出来。我观察了这面镜子,认为道理确实如此。不过我家有三面镜子,又见到了别人家所收藏的镜子,都是一个式样,图案铭文没有丝毫差异,形制很古老。只有这种镜子能够透光,其他的镜子即使也有很薄的,却都不能透光。想来古人自有特殊的制作方法。
沈括《古人铸鉴》诗词简析
古人铸鉴
宋代:沈括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比得古鉴,皆刮磨令平,此师旷所以伤知音也。
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余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皆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注释
鉴:镜子。差:略微原:推究
文言文翻译考点定稿

时,应该联想到课文中有关此词的用法和 意义,将二者比较,再确定其含义。 语境推断:结合整段选文、整个句子上下 文的意思来确定某个实词的意思。“为、 止” 词性推断:根据词语在句子中位置,推断 其词性和意义。 组词推断:在单音节词的前或后加词,组 成双音节词来推测词义。
实战演练:解释加点的字词
根据语境 进行合理 的推断。
2、 鼠呼群类入焉,必饫而后 反 吃饱
1、句中作疑问代词,哪 里。例:“且焉置土石” 。 2、句末作兼词“于此” 或 语气助词。例:"必有我 师焉"“始一反焉”。
使……浮
(盖)
3、浮糠覆水上
扩展组词: 覆盖;覆灭, 重蹈覆辙。
◆字词翻译的方法:
联想推断:当试卷上给出某一个加点实词
濮州刺史庞相寿坐①贪污解任,自陈尝在秦 王②幕府③ ;上怜之,欲听还旧任。魏征谏曰: “秦府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是使 为善者惧。”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我昔为 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 得独私故人。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赐帛 遣之。相寿流涕而去。 (2006年福建漳州考题)
【注释】①盎(à ng):腹大口小的盆子。 ②逮:等到。
解释加线的字词:
1、恣鼠啮不顾
放纵放任。 “恣睢” 《故乡》 1、回头看。可引申为看,理 睬。如“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顾野 有麦场”《狼》 2、探望、拜访。如“三顾臣 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将军宜枉驾顾之”《隆中 对》
于此
【注】①菘:白菜。
翻译歌诀:
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古今同义,保留不译。 古今异义,辨析仔细,以今换古,要合原义。 句中省略,括号补齐。如遇倒装,调整语序。 个别虚词,无法翻译,没有影响,不妨删去。 直译为主,辅以意译,忠于原作,贯通顺利。
沈括《古人铸鉴》原文翻译

沈括《古人铸鉴》原文翻译赏析
古人铸鉴
古人铸鉴,鉴大则平,鉴小则凸。
凡鉴凹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面小。
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仍复量鉴之小大,增损高下,常令人面与鉴大小相若。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比得古鉴,皆刮磨令平,此师旷所以伤知音也。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
1、铸:制造。
2、鉴:镜子。
3、则:就,便。
4、令:使,让。
5、微:略微。
6、而:却,但是,表转折。
7、纳:获得。
8、比:一旦。
9、师旷:春秋时期著名乐师。
【译文】
古人制造镜子的时候,大镜子造成平的,小镜子造成凸的。
镜面凹
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大些,镜面凸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小些。
用小镜看不到
人脸的全像,所以作得稍微凸些,以使脸像变小,这样的镜子虽小仍可
获得人脸全像。
造镜时要量镜子的大小,以决定增减镜子凸起的程度,
使脸像和镜子大小相称。
古人做工巧妙,后人造不出来了,一旦得到古
时的镜子,一律刮磨使镜面平滑,这是师旷(春秋著名乐师)为什么悲
哀(没有人)真正懂得音律的缘故啊。
【赏析】
本文体现了沈括对“古人铸鉴”时正确处理镜面凹凸与成像大小关
系的研究与分析,对古代神奇的透光铜镜原理的正确推论。
最新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精选及答案

最新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精选及答案古镜(宋)沈括[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
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
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
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
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予.观之,理诚如是。
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注释]①鉴:镜子。
②原:推究。
③差:略微。
9.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2分)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收人而今.小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B.予.观之同予.者何人(《爱莲说》)C.又见.他家所藏才美不外见.(《马说》)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12.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4分)(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1分);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
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用一个词语概括,1分)(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
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2分)9.(2分)A10.(2分)B11.(3分)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来了。
(每小句1分)12.(4分)(1)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1分)精湛(高超)(1分)(2)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2分)(江苏苏州)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10题。
最新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精选及答案

最新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精选及答案(江苏南京)古镜(宋)沈括[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
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
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
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
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予.观之,理诚如是。
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注释]①鉴:镜子。
②原:推究。
③差:略微。
9.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收人而今.小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 B.予.观之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C.又见.他家所藏才美不外见.(《马说》) 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12.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4分)(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1分);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
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用一个词语概括,1分)(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
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2分)9.(2分)A 10.(2分)B11.(3分)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来了。
(每小句1分)12.(4分)(1)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1分)精湛(高超)(1分)(2)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2分)(江苏苏州)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10题。
沈括《古镜》原文及译文

沈括《古镜》原文及译文赏析古镜(宋)沈括[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
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
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
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
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予观之,理诚如是。
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注释]①鉴:镜子。
②原:推究。
③差:略微。
9.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2分)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收人而今小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B.予观之同予者何人(《爱莲说》)C.又见他家所藏才美不外见(《马说》)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12.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4分)(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1分);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
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用一个词语概括,1分)(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
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2分)参考答案9.(2分)A10.(2分)B11.(3分)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来了。
(每小句1分)12.(4分)(1)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1分)精湛(高超)(1分)(2)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2分)译文:古人铸造镜子,镜子大镜面就平,镜子小镜面就凸。
中考文言文及答案

古镜(宋)沈括[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注释]①鉴:镜子②原:推究③差:略微1.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2分)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C.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D.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2.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收人而今小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B.予观之同予者何人(《爱莲说》)C.又见他家所藏才美不外见(《马说》)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4.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4分)(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1分);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用一个词语概括,1分)(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2分)答案1.(2分)A2.(2分)B3.(3分)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来了(每小句1分)4.(4分)(1)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1分)精湛(高超)(1分)(2)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2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阅读】
古镜
(宋)沈括
[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
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
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
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
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予观之,理诚如是。
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①鉴:镜子。
②原:推究。
③差:略微。
1.下列给【乙】段中加粗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2.下列加粗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收人而令小/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
B.予观之/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C.又见他家所藏/才美不外见(《马说》)
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_____________”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
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_____________(用一个词语概括)
(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
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A
2. B
3.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来了。
4.(1)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精湛(高超)
(2)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