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网络小区覆盖的室内外协同解决方案

合集下载

TD-SCDMA室内外协同覆盖及优化策略

TD-SCDMA室内外协同覆盖及优化策略

二、 D— C M暄 内分布系统 T SD
1T - C M 室内分布系统的组成 .D S D A
根据用户的生活习惯和数据业务的行为分析, 绝大 多数的3业务将会发生在室内, G 室内覆盖的完善是3取得成功 的关键 因素之・。 G 本文从介绍T - C MA D S D 室内覆盖 系统组成 、 特点及典型场景入手, 分析 了T - C M 系统室内外站点协同覆盖应把 D SD A
握的关键问题 , 给出了室内外站点协 同优化的策略。
() 6 为减 少室 内、 外干 扰 , 内、 外更适 于采 用 室 室 室
异频 组 网方 式 。
() 室 内分布 区域 向室 外覆 盖 区域 移动 时 , 能 7在 不
采 用接 力切换 , 只能选 择硬 切换 。
的高 质量 和 稳 定性 , 因数据 业务不 多, 因此时 隙 上、 行 下
对称 分配 即可。
() 8 需控 制系统设 备时 延 。 TD- D A基站 覆盖 SC M
() 3 射频 拉 远基 站采 用室 内、 外 混合覆 盖 室
该 方 式 的优 点在于 建 设成 本低 , 室外 基 站 的 基 带部 分可 以同时 处理 室 内和 室 外 的话 务量 , 无 需 严格 的 机 房和 建 站条 件 , 同时可 灵活 地 结合具
() 蜂 窝 +干线 放 大 器 + 内分布 系统 , 1微 室 时隙 上
下行 非对 称分配
信道覆 盖 受限 系统 。 - M TD S D A的导频 功率 可以根据 C
要求 灵活设 置 , 而不是 固定值 。
该 方 式 采 用 独 立 的基 站 系统 , 以 独 立 承 载 话 务 可 量 , 能 分担 宏 小 区话 务 。 方 式 虽 然需 要 传输 和 供 电 并 该 设备 , 是 实 施 简单 , 但 更重 要 的 是能 够 提 供 更多 的 网络

WCDMA网络室内外协同覆盖分析

WCDMA网络室内外协同覆盖分析

WCDMA网络室内外协同覆盖分析[摘要]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为了解决在城市密集高楼区域,建无线基站困难的问题,通过采用新型基站设备和传输方式,提出了将室内分布设备外引,实现密集小区综合协同覆盖,并结合某市区wcdma网络进行了实际验证。

一、前言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室内业务需求不断增长,室内覆盖系统的建设越来越重要,室内覆盖是实现无线覆盖、优化网络容量分布和基站配置、增加话务收入、提高用户满意度的一种重要手段,室内覆盖系统以及技术越来越引起通信运营企业和设备制造商的重视。

在3g网络时代,移动宽带业务将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在城市的密集高楼区域,移动宽带业务的增长尤为明显,但建设3g网络宏基站的难度也越来越高。

1、随着城市建筑越来越大、楼层越来越高、楼距越来越密、无线环境越来越复杂,获取合适的站址也越来越难;2、由于居民群众对辐射环保问题的敏感,居民常常会抵制建设和维护宏蜂窝基站;3、宏蜂窝基站还有体积重量大、建设周期长、配套费用高、噪音大、维护成本高、耗电量大等缺点;4、wcdma网络频段的穿透能力大大不如gsm网。

可见,在城市密集高楼区域,宏蜂窝基站的覆盖效果、建设方式都已经不能满足3g 网络覆盖的需求。

为解决城市密集高楼3g 无线网络覆盖的难题,本文研究采用新型基站设备和传输方式,提出“室内分布协同覆盖”这一新型3g网络建设方案,并结合某wcdma 网络建设情况进行了验证。

二、wcdma 无线网络覆盖特性1、wcdma 系统扩频采用1×1的频率复用方式,是通过扰码以及正交码字来区分小区和用户的。

它无需频率规划,每载波的容量与所处环境、邻区干扰等因素有关。

2、wcdma 系统是自干扰系统,其覆盖能力不仅取决于发射功率,而且与系统容量负荷有关。

系统负荷越高,则底噪相应抬高,系统覆盖也相应减小。

而wcdma语音业务、数据业务等各种业务的速率、容量各不相同。

因此,一定要充分考虑各业务覆盖和容量的相互关系,减少不必要的干扰。

室内外协同覆盖解决方案

室内外协同覆盖解决方案

室内外协同覆盖解决方案作者:徐永军李海彬来源:《移动通信》2013年第06期【摘要】通过对住宅小区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不同场景住宅小区室内外综合协同覆盖的解决思路,并针对覆盖采用的室外型天线给出使用原则,说明了天线选型对覆盖的重要性。

【关键词】住宅小区综合协同覆盖天线选型泄漏控制1 概述随着高档住宅小区大量出现,高端客户越来越集中。

住宅小区作为用户行为“两点一线”中的覆盖难点,是3G发展的重点区域,潜力巨大。

由于住宅小区建筑物的遮挡,严重缩小了室外宏站的覆盖能力;而建筑物内不同材质障碍物的阻挡,使得宏站信号衰减更为严重。

如何进一步提升小区的建筑物内部、小区内道路等区域的覆盖水平,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住宅小区综合覆盖就是要充分利用现网站点资源和物业资源,并考虑室内外覆盖的整体性和协同性,以增加覆盖和容量、提升网络质量为主,重在满足住宅等建筑物群或建筑物密度较高的区域内的市场需求。

2 住宅小区室内外综合覆盖方案的设计思路住宅小区的综合覆盖方案是指在住宅等建筑物群或建筑物密度较高的区域,通过增加室外宏基站或现网优化无效的情况下,为解决单纯室内覆盖建设投资过大、协调难度高、建设工程复杂等问题而使用的一种方案。

该方案优先采用分布式基站设备,通过拉远部署,综合采用各种美化、特殊天馈等方式进行住宅小区覆盖系统的建设。

住宅小区综合覆盖采用覆盖区域内室内外一张网的规划建设思路,在室内外频点或扰码规划等方面进行统一考虑,以达到2G/3G的覆盖的要求。

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区域内用户重要等级以及投诉情况等来确定覆盖目标区域的重要等级,不盲目追求全覆盖。

根据重要等级可以划分为如下几种解决方案:(1)对于重要等级高的区域,应集中利用各种资源重点保障;(2)对于重要等级中等的区域,应综合考虑费效比,提升室内覆盖比例;(3)对于重要等级一般的区域,应以室外宏站建设及优化为主,重点解决投诉。

同时,在方案设计前应明确覆盖目标、覆盖比例和参数指标,并将其作为设计效果和验收依据在设计方案中加以明确描述。

3G室内外协同覆盖解决方案范文202206完整版

3G室内外协同覆盖解决方案范文202206完整版

3G室内外协同覆盖解决方案范文202206完整版室内外协同覆盖,打造无线宽带精品网络——3G室内外覆盖解决方案移动终端使用场景分类TotalARPUVoiceARPUDataARPU25.00%20.00%15.00%10.00%5.00%0.00%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NTTDoCoMo从04年开始加大了室内覆盖建设的力度,截止到2006年,室内基站数占总基站数的23%,而且比例还在不断扩大根据DoCoMo统计表明,3G室内业务使用量高达70%,而且多数是富有3G特色的新业务数据业务能促进用户ARPU值的提高,弥补语音ARPU值的下滑数据业务成为移动运营商开展差异化业务,提高ARPU值的关键驱动力室内基站建设比例室内覆盖对网络质量非常重要孤岛效应(顶部)乒乓效应(中部)网络繁忙(大型商场、展览中心)盲区、弱信号区(电梯、地下室)覆盖方面,由于建筑物自身的屏蔽和吸收作用,造成了无线电波较大的传过大,局部网络容量不能满足用户需求,无线信道发生拥塞现象质量方面,建筑物高层空间极易存在信号干扰,服务小区信号不稳定,出现“乒乓效应”,话音质量难以保证,并出现掉话现象。

完善的室内覆盖是构建精品3G网络的关键2G时代以话音业务为主,采2G时代用单一化的广覆盖策略,更多的是解决话音覆盖与容量的问题3G的高频率带来了更高的空间损耗,过大的穿透损耗使得室外宏峰窝基站不能在室内提供充分可靠3G时代量的无线覆盖更多的业务发生在室内,包括语音和数据业务,完善室内覆盖有利于提高网络容量从覆盖及容量两个维度来考虑,完善的室内覆盖必将是3G网络建设的关键所在5离散分布信号干扰和泄漏共室内分布系统话务分担平滑过渡室内、室外一张网,共同分担全网的覆盖和容量共2G室内覆盖系统,快速建设3G室内覆盖系统3G室内覆盖考虑因素现场施工条件室内信号质量布线条件环境干扰取电条件美观条件用户感受(终端耗电)建设及运维成本设备成本与数量省电降耗能力扩容风险和难易度网络成熟期改造平滑扩容能力室内外协同覆盖关键点什么时候需要建设室内覆盖?采用什么样的组网频率策略建设室内覆盖?如何确保室内外的正常过渡?如何快速建设室内覆盖?室外信号穿透覆盖室内的特征分析当基站架设在待覆盖的大楼楼顶时,其室外信号在大楼内的信号分布特征如下:楼顶基站对室内高层比低层信号覆盖强;靠窗区域信号较强,信号随建筑物的内部深入而迅速衰减。

移动通信网络室内覆盖新思路----室内外协同覆盖

移动通信网络室内覆盖新思路----室内外协同覆盖

“室内外协同,分布式网络精确覆盖”解决方案一、引言GSM网络建设存在大量难题:室内窗边区域切换频繁,高层干扰严重,室外道路覆盖信号杂乱,频率规划难,邻区列表饱和等等。

同时CDMA现网存在的问题也可预见为WCDMA面临的问题:高层导频污染严重,室内外存在大量导频污染区域,密集城区难以规划,软切换区域比例过大从而降低容量等等。

针对以上网络存在的问题,可以清晰的看到如何处理好覆盖、容量、干扰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网络规划与网络优化工作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好的用户体验需要网络具有良好的性能,而覆盖、容量、干扰是决定网络性能的三大主要因素。

传统的GSM网络采用了S333蜂窝式的组网方式,扩容已小区分裂为主,建网的重点是先室外提供底层覆盖,后室内提供容量覆盖,这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覆盖的连续性,但正是这种一味增加基站密度来满足覆盖,室外宏蜂窝地位远高于室内分布的思路与建网方式,产生了上述一系列的网络难题。

如若GSM尚能采用此种建网方式,而对于CDMA网络则完全行不通。

众所周知WCDMA网络为自干扰网络,组网也为同频组网,如果基站过密,重叠区过多,则会产生较大的同频干扰及导频污染,严重降低网络的容量,而室内容量不足则会继续建设基站,这又造成干扰增大,软切换占用容量,从而形成了容量与干扰互相矛盾的恶性循环。

由上可看到,好的建网思路应该同时解决覆盖、容量与干扰协调的问题。

若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转变建网的思路与重心。

众所周知,丰富多彩的数据业务和多媒体业务将是3G业务的重点。

根据用户的生活习惯和数据业务的行为分析,绝大多数的数据和多媒体业务将会发生在室内。

由目前2G/2.5G网络的运营经验可知,移动用户的60%也分布在室内。

NTTDoCoMo的统计数据也表明,3G 室内业务量占到网络总业务量的69.7%,主要原因在于室内提供舒适的环境,用户的等候时间也大多在室内消磨,他们也更喜欢在室内使用视频电话、游戏等高速数据业务。

所以就以上几方面而言,室内覆盖不管对2G还是3G来讲,都有着更多的重要性,而且在现有网络覆盖情况已经比较完善的情况下,用户会要求3G有更完善的网络覆盖,这样用户才会考虑使用3G网络。

TD-LTE室内外协同覆盖方案探讨

TD-LTE室内外协同覆盖方案探讨

TD-LTE室内外协同覆盖方案探讨文章先通过介绍TD-LTE室内外协同覆盖概念以及策略,探讨了TD-LTE室内外协同覆盖方案的可行性。

再以实际工程案例论证了网络室内外协同优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思路和内容作为参考。

【摘要】【关键词】TD-LTE 室内外协同覆盖频率组网切换机制曾哲君 宋永胜 广东省通信产业服务有限公司咨询设计分公司1 引言2012年是T D-L T E发展的关键年,中国移动将在全国开展TD-LTE扩大规模试验网建设任务。

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LTE商用网络,在TD-LTE室内覆盖方面也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这种形势下,研究如何协调室内外站点的信号、平衡室内外覆盖,使网络性能更加优化的问题,对提高TD-LTE 网络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分析了TD-LTE 系统室内外站点协同覆盖应把握的关键问题,并给出室内外站点协同优化的策略。

2 TD-LTE室内外协同覆盖概念从目前的组网方式来看,宏蜂窝、微蜂窝、射频拉远站建设不是一成不变的,无论在室外还是室内都存在各种站型的混合组网,因此片面地区分室外建设与优化、室内建设与优化、宏基站建设与优化、微蜂窝建设与优化等都是孤立不正确的。

此外,由于城市的发展传播环境也时时变化,对这些要灵活地进行应变。

例如:(1)室内建筑物旁新增基站时,建筑物周围的信号混杂度会增加;(2)室内建筑物旁的基站搬迁时,室内分布系统的覆盖半径扩大会流失到建筑物外对道路造成影响;(3)室内建筑物旁增加或拆迁建筑物时,外部引入的信号的变化会影响室内信号覆盖;(4)室外场景为高大密集的CBD商业楼宇时,室外高层基站信号在区域底层将无法达到预期的覆盖效果,甚至可能会出现盲区或弱覆盖区,直接影响4G网络的高速数据业务使用。

综合以上考虑,于是提出了“室内外协同覆盖”的概念,其具有以下优点:(1)覆盖方式相互补充、相互配合;(2)最佳的资源利用率;(3)解决一些单一方法无法逾越的覆盖障碍。

移动通信网络小区覆盖的室内外协同解决方案

移动通信网络小区覆盖的室内外协同解决方案
的乒乓效应 。
萋. 璧 \ 藿 ▲
嚷鞠 蛰l
鞭蚺 I
融 潮} 龋 目 ●●
室 内分布系统设计要考 虑两方面的 问题 :
3 1室 内 天 线 发 射 功 率 和 室 内 边 缘 场 强 设 计 .
无线 信号室 内传播 的路径 损耗 ( £)由室 内空 间传播
■ 蝻 i 楼 高 度 ● ■
黼 黼 嘲
嫦 q ¨
损耗 ( )和 障碍物 引起 的 穿透损耗 ( ) 成 。采 用 构 COS — l h Ie a 传播 模型 , 计算 式为 : T Waf — k g mi i s
L = 26 2 1Z+ 0g d 4 + 6gP 2 1 F ( 3)
_
麓哺 :● 瓣 耄 I 矧
哺 嫦 ■ I
\篙 嚣 ■ I 器 I 嚣
脯 嘲 b

其 中 : 为天线到移动 台的距离 ( 单位 :k ),F m . 为 载波频率 ( z)。 MH
+ 喽间距 离 D ◆
根据 不 同系统 的功率 设 计要 求 ,可计算 出室 内天线
容 易造成 对 室外信 号 的干扰 ,使得 室外 用户选 用室 内信 号 ,导致 软切 换增 多 ,影 响室外掉 话率 ,同时过 多的软 切 换造成 系统容 量 的浪 费 ;而 GS M网络 的室 内信号 过强 导 致外泄 ,也 会造 成室外 终端 的频 繁切换 。在 切换 区域
采 用定 向天线 进行 覆盖 ,不仅 可 以更好地 控制 切换 区域 的范 围 ,还可 以防止室 内信 号外 泄。
图 1 天 线 垂 直 半 功 率 角 示 意 图 发 射 功 率 和 室 内边 缘 场 强 。
楼 顶布放天线 的覆盖模式 其水平面覆 盖角度 的计算

5G技术的小区间协同

5G技术的小区间协同

5G技术的小区间协同在5G时代,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人们对于网络速度和连通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5G技术推出了小区间协同技术,这项技术将在未来的通信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5G技术的小区间协同,以及其在通信行业的应用和影响。

一、小区间协同的定义与原理小区间协同是指在5G网络中,多个相邻的基站之间通过协同合作,共同为用户提供通信服务的技术。

在传统的通信网络中,不同基站之间往往相互独立工作,用户在移动时需要经过多次切换才能连接到最佳的基站,这会导致信号的不稳定和连接速度的下降。

而小区间协同技术通过基站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分配,可以实现更高效的通信,提升用户体验。

二、小区间协同的优势1.提升网络容量:通过小区间协同,可以有效减少不同基站之间的干扰,提升网络容量和覆盖范围,让用户在高密度区域也能获得稳定的通信服务。

2.优化用户体验:小区间协同技术可以实现基站之间的无缝切换,让用户在移动时不会感受到信号中断或延迟,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3.节约能源成本:小区间协同可以减少基站之间的重复传输和重叠覆盖,降低网络的能耗,节约运营成本。

4.支持大规模连接:在5G时代,智能物联网设备数量不断增长,小区间协同技术可以有效支持大规模连接,为物联网应用提供更可靠的连接服务。

三、小区间协同的应用场景1.城市高密度区域:在城市中,大量用户集中在相对小的区域,传统基站往往难以满足用户需求。

小区间协同可以优化覆盖范围,提升网络容量,保障用户通信质量。

2.移动通信:用户在移动时需要频繁切换基站,小区间协同技术可以实现基站之间的无缝切换,让用户享受到更稳定的通信服务。

3.物联网应用:智能物联网设备的大规模连接对网络质量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小区间协同技术可以有效支持大规模连接,为物联网应用提供更好的服务。

四、小区间协同的未来发展随着5G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普及,小区间协同技术将在未来得到广泛应用。

未来,小区间协同将更加智能化和自适应,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实现网络资源的智能管理和优化,提升网络效率和性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移动通信网络小区覆盖的室内外协同解决方案
作者:赵龙王亚昕孙宏韬
来源:《移动通信》2011年第06期
摘要为了有效解决大型住宅小区的覆盖问题,文章介绍了一种室内外协同覆盖的方法,阐述了室外天线的设计原则和室内分布系统补充覆盖要考虑的两个方面,最后给出了室内外协同覆盖的案例分析。

关键词移动通信小区覆盖协同覆盖深度覆盖
1引言
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包括对区域的广度覆盖和深度覆盖两种。

所谓广度覆盖,指的是对城市、郊区、县乡镇、农村、交通干线、旅游景区等的覆盖。

通常通过大量的室外宏基站实现区域的成片覆盖;深度覆盖指的是在室内、地铁等相对封闭的环境下,因室外宏基站覆盖不到而造成终端通话、数据传输困难,因而需要进行的室内深层覆盖。

较复杂的室内覆盖类型大致可以分为5个场景,分别是高层写字楼及酒店、大型住宅小区、大型商场、大型场馆及隧道。

大型住宅小区是其中较复杂的一类,具有高层建筑多、楼宇间距小、小区内呈封闭或半封闭等特性,导致信号穿透能力差、信号干扰大、切换频繁。

采用室内分布系统实现深层覆盖存在造价较高的问题,且往往因其相对于其它场景来讲较低的优先级,容易形成覆盖的死角。

使用室外天线专门覆盖楼宇可以实现对楼宇室内较好的覆盖,但是因为通常使用的天线半功率角较大(通常为65度),导致信号泄漏到楼宇周边,破坏了网络结构,形成了干扰。

因此往往对使用条件要求苛刻。

本文介绍了一种室室内外协同覆盖的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大型住宅小区的覆盖问题,并且具有低成本、低干扰的优点。

2室外天线设计原则
在小区内部使用较窄水平半功率角、较低增益的天线,覆盖单独的楼体,可把信号最大限度地限制在可控场景内。

为把信号限制在所需覆盖楼体内,需计算天线垂直半功率角及水平半功率角。

如图1所示,天线的垂直面覆盖角度a限定为:
tana=hld(1)
楼顶布放天线的覆盖模式其水平面覆盖角度b的计算为:
tan(b/2)=L/(2d)(2)
假设需要覆盖的楼体高约90米,单天线覆盖楼层宽度约30米,楼间距约65米,则垂直面覆盖角a为54度,水平面覆盖角6为26度。

通过合理的天线波形设计,可以实现对天线波形的控制,以减小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同时,大型住宅小区本身具有的封闭、半封闭特性,也有助于信号收束在小区内。

3室内分布系统补充覆盖
通过实地的模拟测试,可以对室外天线的覆盖效果进行检验。

对于小区外围楼宇及小区内覆盖较差的楼宇单独布置室内分布系统,并把室内分布系统与覆盖本小区的室外天线认定为同一小区,以减少因切换过多造成的乒乓效应。

室内分布系统设计要考虑两方面的问题:
3.1室内天线发射功率和室内边缘场强设计
无线信号室内传播的路径损耗(L)由室内空间传播损耗(L d)和障碍物引起的穿透损耗(L s)构成。

采用COST-Walfish-Ikegami传播模型,L d计算式为:
L d=42.6+261gD+201gF(3)
其中:D为天线到移动台的距离(单位:km),F为载波频率(MHz)。

根据不同系统的功率设计要求,可计算出室内天线发射功率和室内边缘场强。

3.2切换和信号外泄设计
切换是指当通话中的移动用户从一个小区覆盖范围移动到另一个小区覆盖范围时,网络信号自动地转换处理的过程。

一般来说,室内分布系统与室外宏基站的切换区域主要选择在大楼各出入口、窗户边、停车场出入口等地方。

切换区域的天线预留一定的功率余量,当室外基站小区不断优化调整时,可以调整天线口功率,控制好切换区域。

根据实际路测结果修改相邻基站的邻区列表,做好切换关系,从而保证用户在切换时不掉话,提高系统覆盖指标。

在靠近易产生切换的区域宜充分考虑这种情况,建议覆盖系统开通后做好与相邻小区的切换关系。

室内信号泄漏是室内分布系统建设和优化的重点项目。

CDMA网络是白干扰系统,室内分布系统信号泄漏容易造成对室外信号的干扰,使得室外用户选用室内信号,导致软切换增多,影响室外掉话率,同时过多的软切换造成系统容量的浪费;而GSM网络的室内信号过强导致外泄,也会造成室外终端的频繁切换。

在切换区域采用定向天线进行覆盖,不仅可以更好地控制切换区域的范围,还可以防止室内信号外泄。

4室内外协同覆盖案例分析
某小区由12幢高层住宅和10座联排别墅组成,高层楼高30层约90米,占地11万平方米,周边环境为市区商业住宅。

小区平面图如图3所示。

拟对小区内覆盖不好的楼宇楼层进行CDMA网络的室内覆盖。

通过对楼内环境的DT测试,发现10层以上的网络覆盖不理想。

8号楼10层信号强度测试结果如图4所示。

通过在01号楼的4层楼顶架设室外天线,天线上倾覆盖8号楼,模测结果如图5所示。

通过实际测试,可以明显看出,在单天线覆盖楼宇一层、模测天线输出功率为20dBm 时,平层覆盖的场强90%在-85dBm以上,覆盖效果良好;楼体内外信号主服小区明显,8号楼外侧无本小区强信号。

10号楼附近环境较空旷,没有外泄天线安装位置,因此无法对其进行室外天线覆盖;只能对10号楼信号覆盖较差区域和信号杂乱区域采用室内小功率、多天线覆盖的方法,满足其覆盖需求。

通过模拟测试,发现采用图6所示的天线安装位置,可以获得满意的结果。

从图6可以看出,大型小区的室内覆盖应根据实地环境、模测数据合理选择室分场景的覆盖类型。

相应的信源选择尤为重要,根据大型小区半封闭的特点,多数楼宇可选择相邻的楼体作为天线安放点,并通过模测保证信号的有效覆盖。

同时,邻近街道、相对孤立的楼体,可根据需要单独采用室内的小功率、多天线覆盖,以保证通话质量。

对于部分用户密度高、话务量大、数据用户多的大型小区,应通过合理的区域划分、采用背对背天线等多种方式,保证不同小区覆盖不越界,并避免产生孤岛效应、乒乓切换等问题。

5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