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考研)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科里奥利力(Coriolis force):地理上讲是由于地球自转运动而作用于地球上运动质点的偏向力。
有些地方也称作哥里奥利力,简称为科氏力,是对旋转体系中进行直线运动的质点由于惯性相对于旋转体系产生的直线运动的偏移的一种描述。
科里奥利力来自于物体运动所具有的惯性。
黄赤交角:是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天赤道面)的交角,也称为太阳赤纬角或黄赤大距。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赤交角为约为23°26'。
黄赤交角并不是一直不变的,它一直有着微小的变化,但由于变化太小了,所以人们一般对其忽略不计。
*克拉克值:每一种化学元素在地壳中所占的平均比值。
即化学元素的平均质量百分比即元素的丰度。
岩浆岩:或称火成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
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产生的高温炽热、粘稠、含有挥发分的硅酸盐熔融体。
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是三种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岩石之一(另外两种是岩浆岩和变质岩)。
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在地球地表,有70%的岩石是沉积岩,但如果从地球表面到16公里深的整个岩石圈算,沉积岩只占5%。
沉积岩主要包括有石灰岩、砂岩、页岩等。
沉积岩中所含有的矿产,占全部世界矿产蕴藏量的80%。
变质岩:是指受到地球内部力量(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化学成分等)改造而成的新型岩石。
固态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发生物质成分的迁移和重结晶,形成新的矿物组合。
如普通石灰石由于重结晶变成大理石。
板块构造学说(Plate tectonics):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
根据这一新学说,地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地壳),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
自然地理学考研名词解释汇总(一)

自然地理学名词总汇(一)1.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
2.克拉克值:把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即元素的丰度。
3.矿物: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
4.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
岩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又是地质作用的对象。
根据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5.岩浆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
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6.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沉积岩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并有生物化石。
7.层理:是指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粒度、颜色等性质沿垂直于层面方向变化而形成层状构造,即表现出来的成层性。
层理可分为: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等。
8.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但经常涉及更深的构造圈。
可使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形成各种地质构造,又称岩石圈的运动,可以促进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9.褶皱: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成为褶皱。
褶皱能直接反映构造运动的性质和特征。
基本形态有背斜和向斜两种。
10.断裂:岩石,特别是脆性较大和靠近地表的岩石,因所受应力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称为断裂。
虽破裂但破裂面两侧岩块未发生明显滑动、位移的断裂构造叫做节理。
岩块沿着断裂面有明显位移的则称断层。
11.火山喷发:即岩浆喷出地表,是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快速猛烈的释放形式。
自然地理的名词解释

1,地理学:它是指研究地理环境的学科,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
所谓地球表层,实际上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的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度和内陆的地球表面。
2,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3,自然地理学:它是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它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4,自然地理学的任务:①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②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其变化发展规律;③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分区和土地类型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④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评价;⑤研究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及整治方法。
5,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的运动的共同特征:①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②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③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④除天王星,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⑤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⑥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6,地球自传的地理意义:①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②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③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④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⑤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都有密切关系7,地球的公转的地理意义:①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二分日时晨昏线通过两极并平分所有纬线圈外,其它时间,每一纬线圈都被分割成不等长的昼弧和夜弧两部分(赤道除外)。
自然地理学_名词解释

绪论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的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地理学“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自然地理环境,人为自然地理环境。
部门自然地理学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和动物界。
第一章地球光年: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即一个光年,作为量度天体距离的单位。
小行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绕太阳运动的众多小天体的总称。
彗星:定义: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绕太阳运动的一类质量很小的天体,是太阳系的成员之一。
组成部分:彗核、彗发、彗云和彗尾。
日食: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恰好在一条直线上,月影落在地表,月影中的人看到太阳部分或全部被月光遮住。
月食:地球位于月球和太阳之间,三者恰好或接近一条直线,地影落在月球上,处于地影区的人们看到月亮全部或部分失去光辉。
太阳活动:是发生在太阳面上的一系列物理过程如黑子、光斑、耀斑、射电等活动过程的总陈。
太阳结构:1. 内部气体:核反应区、对流区、辐射区。
2. 外部气体:光球、色球、日冕。
类地行星:【体积小,密度大】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木行星:【体积大,密度小】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分别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的运动的共同特征: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3.所有的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考研自然地理试题总汇名词解释

1、山麓面: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坡面洪流不断搬运风化碎屑而导致山坡大体保持原有坡面平行后退,山体渐渐缩小时在山麓形成的大片基岩夷平地面。
2、沃克环流(Walker Circulation) ,是赤道海洋表面因水温的东西面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纬圈热力环流。
“沃克环流”由1960年雅各布.皮叶克尼斯(Jacob Bjerknes)发现,是热带太平洋上空大气循环的主要动力之一。
它是指在正常情况下较干燥的空气在东太平洋较冷的洋面上下沉,然后沿赤道向西运动,成为赤道信风的一部分,当信风到达西太平洋时,受到较暖洋面的影响而上升再向东运行,如此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环流。
赤道太平洋水温分布是西高东低,西边的印尼与澳洲东部沿岸一带,因海温高气压低而有旺盛上升气流,气流升至高空转向东与西方;东太平洋海温低气压高,向东流的气流在中至东太平洋的广大高气压区内向下沉降,到达海面再转向西,成为东南信风,这种在低纬度太平洋上空东西向流动的大气环流,称为「沃克环流」。
厄尔尼诺:赤道太平洋冷水域中海温异常升高的现象。
厄尔尼诺(El Niño Phenomenon)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就是沃克环流圈东移造成的。
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
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南方涛动:是指热带太平洋与热带印度洋之间气压变化呈反相关的振荡现象。
与厄尔尼诺现象几乎同时发生。
合称ENSO,是全球海气相互作用的强烈信号。
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南方涛动指数(SOI)达到赤道最低值,也就是说印度尼西亚和西太平洋地区气压升高,东太平洋气压降低,赤道对流东移,由此带来了全球热带的气候异常和对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的气候的显著影响。
自然地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绪论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以及它的范围、组成要素P5研究的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环境组成要素: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地植物学,动物地理学第一章宇宙因子的自然地理意义1、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p12,13地球的巨大质量,使它能够吸着周围的气体,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2、地球的自转p141.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更替现象2.是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具有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3.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具有不同的地方时4.月球与太阳的引力,使地球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5.地球整体的自转运动同它局部运动,例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关系。
大陆漂移,地震,潮汐摩擦,洋流等现象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
3、地球公转意义1.产生黄赤交角为23度27分2.四季更替第二章1、矿物的含义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化合物。
2、岩石的分类、形成原因及各种岩石的含义按成因,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岩浆岩:是地下深处的岩浆侵入地壳、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变质岩: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其形成的岩石即为变质岩。
3、构造运动的含义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但经常涉及更深的构造圈。
4、地壳运动及产生的作用,和地壳运动的含义地壳运动学说(又称大地构造学说)是地质科学的重要理论。
其内容主要是研究地质构造的分布规律,地壳运动发生的时间、运动方式和规模,以及地壳运动的起因和动力来源。
5、断层的含义及分类,褶皱的含义岩层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称为断裂。
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则称为断层。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1.地球表层: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地球表层存在着人类社会及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具有独特的地理结构和形式。
2.自然环境:是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的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自然环境根据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可以分为两部分,一为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二是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
3.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4.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5.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地轴旋转的过程,自转一周的时间即是自转周期,叫做一日,取春分点为标准,则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叫做一恒星日;如果取太阳为标准,则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与日心连线所需的时间叫做一个太阳日,但是地球不但自转还绕太阳公转,公转轨道又呈椭圆形,所以一年中的太阳日并不等长,一个平均太阳日为24h,是地球平均自转360°59′的时间,其中59′是地球公转造成的,所以它比一个恒星日长3分55.909秒。
6.地球公转:是指地球按照一定的轨道自西向东绕太阳运动,其周期为一个恒星年,其中公转的轨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交角为23度26分21秒,速度方面,地球近日点公转线速度最大,角速度最大,在远日点公转线速度最小,角速度最小,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和五带的划分7.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间的夹角赤道上任一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都是90°8.岁差:月球和太阳队地球引力产生的力矩使地球赤道面向黄道面趋近,由于地球不断自转,按照陀螺运动原理,自转轴必然绕黄道面旋进,而黄赤交角保持不变,当地球自转轴旋进时,春分点西移,故地球自转不到一周即可两次经过春分点,这就是岁差9.章动:月球每月两次通过地球赤道面,这就在地球旋进的平均位置上附加了一个短周期摆动,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扫过的轨迹成为荷叶边形的锥面,而不是一般的圆锥面,附加在圆上的这种短周期摆动叫做章动10.极移:地球的形状轴(对称轴)和自转轴并不重合,而形状轴和地面的交点真正的地极,由于地球质量分布不均匀,真正的极点位置常常发生变化,因此自转轴又将围绕新极点旋转,这种现象就是极移,实际上也就是地球的自由章动11.海洋与陆地:连续广阔水体称为世界大洋,是海洋的主体。
20个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20个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1.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
岩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又是地质作用的对象,所以岩石是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和地貌的物质基础。
根据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2.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但经常涉及更深的构造圈。
3.火山喷发:即岩浆喷出地表,是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快速猛烈的释放形式。
4.地震:是构造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大地的快速震动。
5.板块: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并非是整体一块,而是被许多构造活动带如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地缝合线、深大断裂等分割成不连续的独立单元(块体),这些块体就是所说的板块。
6.厄尔尼诺:为西班牙文,意为“圣婴”,秘鲁渔民用以称呼圣诞节前后南美沿岸海温上升现象,气象学家和海洋学家则用以专指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异常增暖现象,在有的年份,由于大气环流变异,亚热带环流周期性南移,东南信风减弱,引起赤道逆流南下,热带暖水淹没了较冷的秘鲁寒流,海温升高,上涌还水与沿岸冷水消失,导致海洋生物和寄食鸟类死亡、腐烂,并释放大量H2S进入大气,赤道东太平洋秘鲁流的这种变化,如果水温增加超过0.5℃,持续时间达6个月以上,称为厄尔尼诺。
7.河流:降水或由地下水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面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经常的或周期地沿流水本身造成的洼地流动,这就是河流。
8.河网密度:流域中干支流总长度和流域面积之比。
单位是公里/平方公里。
9.风化作用: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的作用下,其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叫风化作用。
10.风化产物:风化作用的残留矿物、次生矿物及可溶性物质统称风化产物。
11.滑坡:由岩石、土体或碎屑堆积物构成的山坡体在重力作用下,在地表水和地下水或地震的影响下,沿软弱面(滑动面)发生整体向下滑落的过程,成为滑坡。
12.流水地貌:地表流水在流动过程中,侵蚀地面,形成各种侵蚀地貌,并将侵蚀的物质搬运到山前谷口,在河流下游或河口进行堆积,形成各种堆积地貌,凡由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成为流水地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理名词解释
中国矿藏资源
大冶式铁矿:内生铁矿的一种,与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接触交代——热液铁矿床。
大红山铁矿(白云鄂博铁矿):内生铁矿的一种,与中性钠质或偏钠质火山——侵入活动有关的铁矿床。
攀枝花式铁矿:内生铁矿的一种,与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有关的岩浆晚期铁矿床。
宁乡式铁矿:外生铁矿的一种,属浅海沉积铁矿,以赤铁矿、菱铁矿为主,北方以宣龙式铁矿为代表,南方以宁乡式铁矿为代表。
綦江式铁矿:外生铁矿的一种,属海陆交互相和湖相沉积铁矿,以菱铁矿为主。
鞍山式铁矿:外生铁矿的一种,属前寒武纪沉积变质铁矿,以鞍山铁矿为代表。
石碌式铁矿: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富铁矿类型。
中国地貌与地质构造
红层地貌:是指中生代白垩纪—早第三纪,在几乎遍及全国的大小不同、数量众多的中、新生代陷落盆地中所堆积的一套陆相为主的红色岩系所构成的一种地貌类型。
马兰黄土:中国第四纪黄土分期名称之一(华北晚更新世黄土,典型的风力堆积物),标准剖面地点在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川北山坡上,因附近清水河右岸有马兰阶地而命名。
雅丹地貌: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由于风的磨蚀作用,小山包的下部往往遭受较强的剥蚀作用,并逐渐形成向里凹的形态。
如果小山包上部的岩层比较松散,在重力作用下就容易垮塌形成陡壁,形成雅丹地貌。
丹霞地貌:暴露地表的为岩性较硬的砾岩、砂砾岩时,受断裂、垂直节理及流水切割等作用,形成峭壁悬崖、石峰林立的丹霞地貌(粤北仁化盆地的丹霞山最为发育,故有此称)。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黄土地貌:发育在黄土地层(包括黄土状土)中的地形,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陆相淡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
风沙地貌:风力作用于地表,风力与沙质地表相互作用的产物。
大尺度的形态有沙丘沙堆,平沙地。
小尺度的形态有沙波纹,沙垄等。
中国近海
平原海岸:在沿海冲积平原和潟(xi)湖平原地区发育的海岸。
台湾暖流:黑潮暖流在台湾东北海域分出的一个分支,沿台湾岛向北流向东海北部。
黑潮:北太平洋亚热带总环流系统中的西部边界流,即日本暖流。
由北赤道海流在菲律宾海域北转,主流沿台湾东岸、琉球群岛西侧流向日本东岸,在40°N附近再折向东去成为北太平洋暖流。
三角洲平原海岸:
淤泥质平原海岸:
生物海岸:由生物作用形成的海岸。
如湿地沼泽海岸,红树林海岸,珊瑚礁海岸。
红树林海岸:热带、亚热带沿海由红树林群落与沼泽湿地相伴而形成的海岸,是热带、亚热带一种特殊类型的沿海湿地和生物繁殖、栖息地。
珊瑚礁海岸:热带、亚热带海洋中由造礁珊瑚的石灰质遗骸和石灰质藻类堆积而成的礁石海岸。
大陆岛:是大陆地块延伸至海中并出露水面的岛屿,其地质特征与相邻的大陆基本相似。
冲积岛:主要是由大陆河流和沿岸流所搬运的泥沙堆积而成的。
火山岛:是由海底火山喷发物质堆积而成的岛,主要分布在台湾的四周。
珊瑚岛:由造礁珊瑚虫的骨骸所构成的生物碳酸盐岛屿。
东海沿岸流:沿浙江和福建东岸流动的沿岸流。
黄海暖流:在东海东北部,济州岛以南,有一支沿西北方向进入南黄海的流动,海洋学上统称黄海暖流,是黑潮的一个分支。
中国气候
季风:由于大陆及邻近海洋之间存在的温度差异而形成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具有这种大气环流特征的风称为季风。
蒙古高压:出现在蒙古—西伯利亚的半永久性冷高压,是极地高压带的一部分,在海陆热力差异作用下形成,是
亚欧大陆冬季最强大的冷高压,其高压脊经常伸向我国北方,强冷的西北气流南下时常形成寒潮天气。
极地大陆气团:主要形成于北半球45°—70°纬度的大陆上,如亚洲的西伯利亚等地。
气团位置冬季偏南,夏季偏北。
该气团对中国影响很大,是冬季风的来源,夏季中国北方降水也往往与其南下有关。
寒潮冷锋:
华南准静止锋:是各种NPc之间或它们与副热带暖空气之间所形成的锋面。
昆明准静止锋:是陆上NPc与西南暖流之间形成的锋面。
天山准静止锋:由极地大陆气团及冰洋气团受阻于天山北坡而形成锋面。
极锋:是北方的干冷气团与南方暖湿气团之间形成的锋面。
北太平洋副高:
热带海洋气团:在热带和副热带海洋上形成的气团。
赤道锋:是热带(或副热带)气团与赤道气团之间的分界面,或标志热带季风极限的一种准常定锋,又称热带锋。
寒潮:冬半年引起大范围强烈降温、大风天气,常伴有雨雪,是一种规模大、势力强、温度低的冷空气活动。
梅雨:初夏中国江淮流域或日本一带经常出现的一般持续时间较长的阴沉多雨天气。
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2级或以上, 发生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
中国土壤和植被
铁铝土:
绵土:指没有明显剖面发育、母质特征明显的黄土性土壤的总称,因其土质疏松、绵软、色浅而得名,广泛分布于中国黄土高原,尤其是黄土丘陵水土流失严重地区。
变性土:是具有强烈胀缩和扰动特性的粘质土壤。
紫色土:发育于亚热带地区石灰性紫色砂页岩母质土壤,全剖面呈均一的紫色或紫红色,层次不明显,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亚热带地区,以四川盆地为主。
红壤:红壤分布在较低的部位,富铝化作用明显,淋溶作用强烈,呈酸性反应,有机质分解快,质地粘重。
砖红壤:砖红壤,土壤强烈的脱硅富铝化作用和淋溶作用,铁铝相对富集,风化壳深厚,全剖面为红棕色,呈酸性反应。
棕壤:棕壤,具有明显的粘化、淋溶过程,盐基不饱和,土壤呈微酸性至中性反应,土层厚,自然肥力高。
红色盆地:四川盆地为丘陵性盆地,地表为大面积的中生代紫红色砂岩与泥岩所覆盖,故称“红层盆地”,是中国中生代陆相红层分布最集中地区。
中国自然环境演变
中国自然区划
自然综合体:自然界中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发生学原则:自然综合体的特性和自然区域的分异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进行自然区划,必须深入探讨区域分异产生的原因和过程,作为区划的依据之一。
区域单位成因的一致性和区域发展性质的共同性原则。
综合分析原则:强调在进行某一级区划时,必须全面考虑构成环境的各组成成分和其本身综合特征的相似和差别,然后挑选出一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指标作为确定区界的根据。
主导因素原则:强调选取反映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的某一主导标志来作为确定区界的主要根据,并且强调在进行某一级区划时,必须按统一的指标来划分。
区域共轭性原则:每个具体的区划单位都要求是一个连续的地域单位,不能存在着独立于区域之外而又从属于该区的单位。
相对一致性原则:要求在划分地理综合体时必须注意其内部的一致性,并且对不同区划单位来说,各有其一致性标准的理解。
其它
峨眉天漏二论述:
醉林:
夔门:瞿塘峡之西门。
陕西端入口处,两岸断崖壁立,高数百丈,宽不及百米,形同门户。
黄河三角洲:指黄河在今山东东营市利津县以下以及向下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平原,是我国最大的三角洲。
地热:地球熔岩向外的自然热流。
干燥度:表征气候干燥程度的指数,又称干燥指数。
它是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反映了某地、某时段水分的收入和支出状况。
古北界:包括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大陆、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喜马拉雅山脉-秦岭山脉一线以北的亚洲大陆的动物地理区。
巫峡:巫峡自巫山县城东大宁河起,至巴东县官渡口止,全长46公里,有大峡之称。
伏旱: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高”控制,形成反气旋天气,以下沉气流为主,日照长,太阳辐射很强,气温高,蒸发旺盛,农作物生长也快,农田需水量很大,但由于气团单一,除局部地区的雷阵雨外,无大片雨区,普遍出现干旱酷暑天气,故叫“伏旱”。
基岩海岸: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海岸称为基岩海岸。
长江三峡:是万里长江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它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全长192公里。
大陆架:自海岸线向外延伸,海底坡度显著增大处的浅水地带。
外缘平均水深130m,宽度10~1 000 km。
吐鲁番“火洲”:位于中国新疆天山东部山间盆地,是中国内地连接中国新疆、中亚地区及南北疆的交通枢纽。
寒温带针叶林:寒温带针叶林是由耐寒的常绿或落叶针叶树种所组成,为我国分布面积广、资源丰富的森林类型,主要由云杉属、冷杉属、落叶松属和一些耐寒的松属和圆柏属植物所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