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21课《古诗两首》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TTP课件(1) 梁润兴

高高的天门山被长江从中间劈开,成为两 山,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流到这里突然 回旋澎湃,向北流去。 1、断、开,这两个动词描绘出江水的 声势浩大。 2、回,字写出了江水回旋湍流而激荡, 气势不可阻挡。
两 岸 青 山 相 对 出
孤 帆 一 片 日 边 来
理解下面的词语:
至此回: 至:到; 此:这儿,这里; 回:旋转。 指(江水)流到这里打回旋。 孤帆: 帆:船上挂在桅杆上的布篷,常被用来代指船。 孤:单独、一个。 孤帆:指一只小船。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古朗月行
唐代诗人 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诗人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想一想:体会断、开、 回动词的意境!
1、断、开这两个 动词描绘出江水的声势 浩大。 2、回字写出了江水 回旋湍流而激荡,气势 不可阻挡。
这首诗意境雄奇壮阔,孕大含深;气势汹涌奔腾,吞吐山河; 色调热烈醒目,催人奋发;构图粗野苍劲,风格豪迈超俗,狂放 不已。 这首诗就好像一幅气势磅礴的画,有主有次,有近有远, 有浓有淡,显得画面协调,境界极为开阔。
2012人教版三年级上册21课
————
望天门山
梁润兴
中山市东升镇太平小学
望天门山
唐代诗人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山:在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 江相对,好像天上的大门。
昆明市实验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组21古诗两首教材简说新人教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给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选编本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
1。借助交流平台,感受童话中生动的人物形象。
2.借助识字加油站,运用“去部首"的方法识记“申、介、绍"等7个生字,理解字义,并能积累运用.
2。这些童话故事有哪些特点呢?
生:角色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植物,这些角色都和人一样会说话,有喜怒哀乐,都给我们启示,还能带给我们阅读的快乐.
设计意图:
利用问题回顾和表格梳理课文内容,特别是列表格让人一目了然,目的是引导学生温习已学知识,学会总结和归纳。
二、识字加油站.
1.课件出示:
读一读,比一比,认一认。
1。字词学习
识字方法有很多,这次学习的新字可以借助“去掉偏旁”的方法来识记,先让学生独立观察汉字,然后自己总结方法,使其自己发现规律,让识记生字印象会更深刻。
2.语言表达
三年级上册语文21课《古诗两首》导学案

3)背诵这首诗。
【达标测评】
一、解释下面的字、词
相宜:奇:
空蒙:潋滟:
二、我会填
(2)《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迷人风采。
板书设计
湖淡
光晴亦好妆比西子
山雨亦好浓总相宜
色抹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或作业反思:
备注
(教师复备)
谋道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谋道小学学校三年级语文学科执笔:肖红审核:
授课人:授课时间:班级:
课题:古诗两首课型:新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写4个生字;
2、背诵默写《望天门山》;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重点、难点】
1、背诵默写《望天门山》;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2)交流
■拓展提升:
1)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先自由读,再读给全班听。
2)背诵这首诗。
【达标测评】
1、我会给加点字选择合适的解释。
天门中断楚江开()
A、断开B、断绝C、戒除D、判断
两岸青山相对出()
A、跟“进”相对B来到C、往外拿D、耸出
2、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楚江开
望天门山碧水回雄伟、秀丽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学习流程】
复习导入。
1、背诵《望天门山》
2、这节课我们将随另一首诗去领略另一处迷人风光。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
3、齐读课题。
■自主学习:
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请自由读古诗,在读的同时用铅笔勾出生字,多读几遍。
孝义市某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组 21《古诗两首》教学建议 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组21古诗

1、课前,教师准备有关天门山、西湖的文字、图片资料。如果有条件,制作反映课文内容的有关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
2、识字。本课要求认的字不多,只有2个。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字。如,让学生在古诗的朗读中识字;或者画出不认识的或容易读错的字,重点识记;也可以请教同学或老师识字。“妆”是翘舌音,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的方式让学生识记,“女-—妆"。“亦”整体认读音节,要注意读准。
选做题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可以请学生当堂背背自己知道的一些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可以先分小组让同学们在组内交流,再请同学在全班交流。要鼓励学生课后多积累古诗。
快乐读书屋八母爱的力量
一、用“______”给下面的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凄凉(qíqī)哀求(āi shuāi)呼唤(huàn guàn)
要突出“开”“回”“出”“来”等词语。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要突出“晴”“雨”“西子”“总"等词语.
7、在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对诗句意思有大致了解的基础上,可结合课后第二题,让学生相互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第一组两句诗的大致意思是:“两岸的青山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驰来。”第二组两句诗的大致意思是:“冰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引导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文字描绘的画面。还可以鼓励学生动手画一画自己想象的画面,既可以是画诗的局部(某一句诗),也可以是画诗的整体,只要能大体符合诗意即可。
3.能根据语义表达的需要,读出恰当的重音。
4.指导学生组建兴趣小组,并为小组取合适而又响亮的名字。
5.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所见》.
三年级语文上册21_古诗两首_望天门山PPT课件

两岸青山相对出
●
两岸青山相对立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起的两的诗这地岸天人两方门并的句悠两 不是青悠山 是一山驶的 站个相来雄 在不互姿岸。可对,上分下的峙割句某的,则一整一点个体只醒地。小“方上船望遥句从” 望写的 天太望立 门中阳脚 山所升点 ,见。
楚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 以称流经这里的长江为楚江。
开:通。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中断楚江开,
●
天门两山本来是 一个整体,阻挡着
汹涌天的门江山流被。由长于 楚江江从怒中涛断的开冲,击,
才撞开了“天门”, 使它中断而成为东 西两山。
碧水东流至此回。 ●
李白 (701~762年),字太
白,号青莲居士,四川绵州昌
隆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
人。李白的诗歌至今尚存900
多首,内容丰富多彩,被后人
誉为——“诗仙”。
李白25岁时第一次离开自 己的家乡前去洞庭湖游览,接 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船沿着长江 顺流而下,看到了长江两岸的 风景,被眼前雄奇秀美的景色 吸引住了,于是写下了一首流 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唐] 李白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朗读这首诗时,一定要 有感情地表现出:气势雄 壮,充满阳刚之气。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词语注释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作者】李白【朝代】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作者介绍: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作者】苏轼【朝代】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三年级上册21课《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6.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孤帆、楚江、水光潋滟、山色空蒙
淡妆浓抹
(二)重点读背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出诗韵,背诵两首古诗
二、理解运用
(一)共性目标:
1.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内容:《望天门山》描绘了天门山对峙,长江波澜
壮阔的雄伟秀丽景色。
《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的气候
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2)概括方法:抓住古诗描写的景物及特点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
容。
2.体会重点段的表达顺序
(1)重点段及表达顺序:两首诗
(2)体会方法:学生自读、教师引导读,体会作者感情
3. 学习体会重点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1)重点词句:望、出、晴方好、雨亦奇。
(2)体会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读、分句读、重音读等方法,借
助多媒体课件等方法体会词句感情。
4.迁移运用,仿写段落、或句子:
(二)本课重点问题:
三、我会默写这两首古诗。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ppt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碧水东流至此回
碧水东流至此回 (回旋)
• 天门|中断|楚江|开, • 碧水|东流|至此|回。
长江的波澜壮阔、浩浩荡荡。
两岸青山相对出
对峙(zhì )
两岸青山相对出 夹江对峙(zhì )
两岸青山相对出 夹江对峙(zhì )
孤帆一片日边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 夹江对峙(zhì )
潋滟 空蒙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波光闪动的晴天景色真好,云雾迷茫 的雨天景色也很奇妙。
潋滟 空蒙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 女之一,她是春秋末期越国 人,姓施,名夷光,世居苎 (zhù)萝山苎萝村。苎萝 有东、西两村,施夷光住在 西村,所以叫她“西施”。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词语注释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优品课件之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黄寨联校教学设计首页授课时间:年月日主备人吴彩萍第几课时第1、2课时课题 21《古诗两首》课型新授教学目标 1、认识2个字。
会写4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关键借助画面边观察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通过朗读,感知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导自学;自读自悟。
教具学具准备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
收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黄寨联校教学设计续页教学环节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补充设计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四、书写生字,默写课文五、总结全诗,深化感悟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介绍一下他?谁来背背他写的诗?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板书课题。
1、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
a.了解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b.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集体交流: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3、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1,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望天门山】原文:望天门山【作者】李白【朝代】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作者介绍: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原文: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作者】苏轼【朝代】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激趣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检查预习情况,掌握学生对本课阅读情况,完成目标一。
多种方式学文,多种方式读文,完成目标二。
通过拓展延伸,完成目标二和目标三。
目标
检测
作业
学生背诵并默写古诗。
板书
设计
多种方式学文,多种方式读文,完成目标二和目标三。
通过背诵练习,巩固目标二。
学生交流,完成目标三。
目标
检测
作业
5.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板书
设计
21望天门山
青山:中断、出
碧水:开、回
孤帆:日边来
(表达作者对祖国时间
2016年9月
水光潋滟 (好)
饮湖上初晴后雨淡妆浓抹总相宜
山色空濛(奇)
教学
反思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4.总结全诗,深化感悟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激趣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检查预习情况,掌握学生对本课阅读情况,完成目标一。
节次
第二课时
来源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课型
精读课文
授课对象
(三年级)
目标
确立
依据
课标分析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了解祖国壮丽的山河,培养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了西湖的旖旎多姿。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③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学情分析
在二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和二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本组课文,可以将新旧两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山河壮美。
确立
目标
①认识“亦、妆”2个字。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教师重点指导:潋liànyàn
空蒙kōngméng
淡妆浓抹dànzhuāngnóngmǒ
相宜xiāngyí
③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①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②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评价
标准
1、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
2、80%的同学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70%的同学能通过学习课文,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活动一:单元导入,揭题解题。
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意,学习生字。
三、学习课文。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评价
标准
1、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
2、80%的同学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70%的同学能通过学习课文,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活动一:单元导入,揭题解题。
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意,学习生字。
三、学习课文。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题目
古诗两首
时间
节次
第一课时
来源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课型
精读课文
授课对象
(三年级)
目标
确立
依据
课标分析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了解祖国壮丽的山河,培养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古诗两首》就选编了气势浩大的《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②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 楚 孤 帆 亦 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情分析
在二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和二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本组课文,可以将新旧两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山河壮美。
确立
目标
①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