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康复学重点
神经康复学帮助恢复神经功能的治疗方法

神经康复学帮助恢复神经功能的治疗方法神经康复学是一门专注于帮助恢复神经功能的学科,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手段,促进受损神经和组织的再生与重建。
在现代医学领域中,神经康复学已经被广泛运用于脑卒中、脊髓损伤、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神经康复学治疗方法,希望对患者和专业人士有所帮助。
一、物理疗法物理疗法是神经康复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通过应用热疗、电疗、超声波治疗等方法,以促进受损神经和组织的修复与再生。
热疗可以增加血液循环,缓解炎症反应,促进受损神经的康复;电疗可以刺激神经传导,提高神经兴奋性;超声波治疗可以促进细胞代谢,加速受损神经的恢复过程。
物理疗法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但需注意遵循治疗方案,避免因操作不当而导致副作用或伤害。
二、运动疗法运动疗法在神经康复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于常规的运动训练,神经康复学中的运动疗法更加注重对受损神经和肌肉的针对性训练。
通过锻炼受损区域周围的肌肉和关节,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肌力、平衡和协调能力。
例如,在脑卒中康复中,患者可以进行不同程度的步态训练、平衡训练和手脚协调训练,以帮助他们重新获得日常生活的独立能力。
三、认知训练认知训练是针对脑部受损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而设计的一种神经康复治疗方法。
认知训练包括记忆训练、注意力训练、语言训练等,旨在帮助患者提高思维能力和日常生活的独立性。
在认知训练中,医生或治疗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计一套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并通过不断重复和渐进的方式进行训练,以达到有效的康复效果。
四、语言和言语治疗对于失语或言语不畅的患者,语言和言语治疗是一项重要的神经康复学方法。
语言和言语治疗旨在训练患者恢复或提升口腔发音、语音理解、词汇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通过音标练习、发音训练、字母和单词的重复记忆练习,患者可以逐渐恢复正常的语言和沟通能力。
总之,神经康复学提供了多种治疗方法来帮助恢复神经功能。
物理疗法、运动疗法、认知训练以及语言和言语治疗等方法在不同的神经系统疾病中都有其独特的应用场景和效果。
康复治疗神经知识点总结

康复治疗神经知识点总结一、神经系统综述1、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是进行神经信息处理的主要部位;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躯体神经和自主神经,负责将信息传递到和从中枢神经系统传出。
2、神经系统的功能:神经系统控制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如感觉、运动、自主调节等,这些功能在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改变时能够作出相应的调节和适应。
3、神经系统的损伤:神经系统损伤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神经损伤,如意外伤害、中风、脑炎、脑血管病变等。
神经损伤的程度和范围决定了患者的功能损伤程度和康复治疗的难度。
二、神经康复治疗的常用方法1、物理治疗:包括热敷、冷敷、超声波治疗、按摩等方式,可以改善患者的肌肉张力、关节活动度、循环情况等,促进神经系统的恢复。
2、语言康复:主要用于中风、脑外伤等患者的语言能力康复,包括言语理解、表达、发音等方面的训练。
3、肢体康复:主要用于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包括肌肉力量的康复、肌肉协调性的训练、平衡感觉的恢复等。
4、认知康复:主要用于认知功能损伤的患者,包括注意力、记忆、计划执行等方面的训练。
5、精神康复:主要用于情绪和行为障碍的患者,包括心理治疗、行为调节等。
6、社会康复:主要用于康复后的患者重新融入社会生活,包括职业训练、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辅助。
三、神经康复治疗的原则和方法1、个体化治疗:因患者的神经系统损伤的种类、程度不同,需要设计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体现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系统化治疗:神经康复治疗需要有系统性的计划和实施过程,包括治疗目标的设定、康复措施的选择和顺序、康复效果的评估等。
3、科学化治疗:神经康复治疗需要基于现代医学和康复学的理论和技术,在实践中结合神经系统的特点,保证治疗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4、全程化治疗:神经康复治疗需要在患者获得相对独立生活能力前,提供全方位的治疗帮助,包括日常护理、康复用具的应用、家属教育等。
5、综合化治疗:神经康复治疗需要综合应用各种康复手段和技术,如物理治疗、语言康复、肢体康复、认知康复等,以提高康复效果。
神经康复学重点

神康名解:脑卒中、静止性震颤简答题脑卒中康复原则AIDP常见康复问题PD为什么早期不能做太多健侧代偿训练脊髓炎康复结局L3及L3以下脊髓损伤的功能情况及康复治疗1、脑膜刺激征:A、颈强直:颈后肌痉挛,被动曲颈遇到阻力。
B、Kernig征:嘱患者仰卧,先将一侧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成直角,再用手抬高小腿,正常人膝关节可被伸至135°以上,阳性表现为伸膝受限,并伴有疼痛与屈肌痉挛。
C、Brudzinski征:嘱患者仰卧,下肢自然伸直,医生一手托患者枕部,一手置于患者胸前,然后使头部前屈,阳性表现为两侧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
2、闭目难立征(Romberg sign)病人站立,两足并拢,两臂前举至水平位,伸肘,不动。
先睁眼,后闭眼。
正常人可维持60秒左右不倾倒,儿童更久,老年人较短。
但可有轻微的前后来回摇晃。
前庭系统疾患者,睁眼闭眼皆可向患侧偏斜或倾倒。
小脑半球病变,可向患侧倾倒;蚓部病变,可向前或后倾倒。
深感觉障碍者睁眼时身体摇晃不明显;闭眼时站立不稳或倾倒,倾倒方向不定。
3、闭锁综合征(locked-in syndrome)患者的脑干受到部分损害(脑桥基底部病变),导致其运动功能几乎全部丧失,表现为患者肢体不能活动,不能言语,易被误认为VS,但由于患者的大脑皮质和脑干被盖部的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无损害,故其意识完全清楚,能通过睁、闭眼或眨眼表示“是”或“不是”来进行交流。
4、痉挛(Spasticity)指肌肉或肌群断续的不随意收缩,肌张力明显增高即称痉挛。
在被动活动时产生过大的抵抗感。
偏瘫痉挛典型模式:上肢屈肌痉挛模式下肢伸肌痉挛模式5、肌张力低下:蛙状姿势(俯卧位或者仰卧位),W状姿势(仰卧位),对折姿势(坐位),倒U姿势(俯悬位),外翻或者内翻扁平足,站立时腰椎前弯,骨盆稳定性差而导致走路左右摇摆似鸭步,翼状肩,膝反张。
6、脑卒中治疗原则:1、选择合适的病例和早期康复时机。
2、康复治疗计划建立在功能评定的基础上,由康复治疗小组共同制定,并在其治疗过程中加以调整。
神经康复学概述

基本技术:利用多种感觉刺激(包括听、视觉等特殊感觉刺激 等),调整感觉通路上的兴奋性,加强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联系, 诱发或抑制肌肉反应,达到神经运动功能重组。
第一节 神经康复的理论基础
(4)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PNF)
理论原则:
(2)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系统内功能重组
突触可塑性;神经轴突发芽;潜伏通路启用;失神经过敏;轴突上离 子通道的改变;内源性干细胞
(3)影响中枢神经可塑性的内在因素
神经生物学因素;神经免疫学因素
(4)影响中枢神Βιβλιοθήκη 可塑性的外在因素丰富的环境;干细胞移植;康复治疗
第一节 神经康复的理论基础
2.中枢神经的康复治疗
基本技术:通过刺激人体本体感受器,来激活和募集最大数量的肌 纤维参与运动,促进瘫痪肌肉收缩,同时通过调整感觉神经的兴奋 性改变肌肉张力,缓解痉挛。PNF强调整体运动而不是单一的肌肉 运动,肢体和躯干的螺旋式、对角运动是基本治疗模式。
第一节 神经康复的理论基础
(3)Rood感觉刺激疗法
理论原则:①正确使用某种感觉刺激,可以使张力正 常化和引出可取的肌肉反应,强调控制性感觉输入; ②感觉运动控制是以发育为基础的,治疗必须根据患 者目前所处的发育水平,逐渐达到更高一级的水平; ③运动是有目的的活动,通过有目的性的活动引出无意识的希 望出现的活动;④重复,即反复练习是运动学习所必需的。
第一章 神经康复学 概述(第1节)
第一节:神经康复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与查体 第三节:神经康复中的影像学检查 第四节:头颈部血管超声检查 第五节:放射性核素检查在神经康复中的应用 第六节:神经电生理检查在神经康复中的应用
第一章 神经康复学概述0306

34
第一节 神经康复的理论基础
3)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对脑重塑是外因,起着重要的作用。 可塑性理论是康复治疗的理论依据。 康复治疗影响中枢神经重塑的方向和时效。 这些治疗主要包括运动训练和物理因子治疗,Bobath、 Brunnstrom、Rood、PNF、MRP、减重训练、强制训练、 双侧训练、运动想象、以及生物反馈、FES等治疗。
变性又称可修饰性或可塑性。 这种可塑能力表现在短期功能的改变和长期结构的改变。 短期功能的改变是突触效率和效力的变化。 长期结构的改变是神经连接的数量和组织的改变。 在一定程度上康复治疗决定着神经塑造的方向和程度。正确 的治疗可较快地获得原有功能,错误的治疗原则可产生误用 综合征。
26
功能激活前后FMRI
第一节 神经康复的理论基础
大脑皮质 是最高级的运动控制中枢 1.有语言区、听区、视区、躯体运动区、躯体感觉区。 2.控制放臵反射、单腿平衡反应、视觉反正反射、皮质抓握反 射对功能活动快速、精确调节。 小脑 1.是运动中枢调制结构,是通过脑干运动系统和大脑皮层对 随意运动起启动、监测、调节和矫正作用。 2.控制运动平衡、调整姿势、影响肌张力
28
第一节 神经康复的理论基础
(1)系统间功能重组 是指功能上不完全相同的另一系统,来承损伤系统的功能。 具体形式有: 1)古、旧脑的代偿 2)对侧半球的代偿 3)在功能上几乎完全不相干的系统代偿
29
第一节 神经康复的理论基础
(2)系统内功能重组 1)突触的可塑性
主要指突触连接在形态和功能上的修饰:
38
第一节 神经康复的理论基础
神经疾患的恢复过程可能停留在任一阶段,但不会跨越任一
阶段。 Brunnstrom基本治疗: 早期充分利用一切方法引出肢体运动反应,包括:利用各种 原始反射、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进而引出分离运动,逐渐 向正常功能模式过渡。 常用的方法: 本体感觉刺激、皮肤刺激诱发肌肉活动
神经康复学考试重点

1。
神经康复学:就是研究神经系统疾患所致得功能障碍,并进行相关得康复预防、康复评定与康复治疗得一门学科。
2。
Kernig征:嘱患者仰卧,先将一侧髋关节与膝关节屈成直角,再用手抬高小腿,正常人膝关节可被伸至135°以上,阳性表现为伸膝受限,并伴有疼痛与屈肌痉挛。
3。
Brudzinski征:嘱患者仰卧,下肢自然伸直,医生一手托患者枕部,一手置于患者胸前,然后使头部前屈,阳性表现为两侧髋关节与膝关节屈曲。
4。
跨阈步态:周围神经病变时常出现足部下垂不能背屈,行走时或就是拖拽病足,或就是将该侧下肢抬得很高,落脚时足尖先触地面,主要见于腓总神经麻痹。
5。
肩--手综合征:表现为肩痛、手水肿与疼痛(被动屈曲手指时尤剧)、皮温升高、消肿后肌肉萎缩、甚至挛缩。
病因不清,可能与交感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在压迫下腕关节被牵拉并掌屈、过度牵拉、输液渗出、手意外小伤害等有关。
常于卒中后1--3个月发生,多突然起病,节段性疼痛、水肿、血运障碍、关节活动范围受限、活动后症状与体征加重。
6、半暗带:脑卒中时在坏死得脑组织与正常脑组织之间,有一些不同程度受损得脑细胞,但细胞完整性尚保存,这些细胞与周围组织缺血缺氧,变性水肿形成为半暗带,具有双向性,治疗及时,正确可逆转为正常细胞,否则,坏死软化。
7。
小字征:因手指、腕、臂强直,产生写字强直,落笔不直,字行不整,字越写越少。
8。
震颤麻痹:又称帕金森病,就是一种常见得中年以上得黑质与黑质纹状体通路上得变性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与姿势与平衡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
9。
老年性痴呆:又称阿尔茨海默病,就是老年人最常见得一种病因不明得大脑退行性变性病,就是痴呆最常见得病因。
10。
血管性痴呆:就是脑血管疾病导致得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综合征,其中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就是常见类型。
11。
脑膜炎:凡感染或炎症性反应仅累及软脑膜者(包括软脑膜与蛛网膜)称为软脑膜炎或脑膜炎。
12。
脑炎:病原体侵犯脑实质引起炎症性反应者称为脑炎。
神经康复重点

神经康复重点神康重点名词解释1.神经康复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疾患所致的功能障碍,并进行相关的康复预防、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的一门临床学科。
2.脑卒中:亦称脑血管意外是指突然发生的、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限性或全脑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综合征。
3.颅脑损伤(TBI):是指头颅部,特别是脑受到外来暴力打击所造成的脑部损伤,又称脑外伤(BI or BD)或头损伤(HI),可导致意识障碍、记忆缺失及神经功能障碍。
4.阿尔茨海默病(AD):亦称老年性痴呆,是指发生于老年和老年前期、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损害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
5.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炎性脱髓鞘性疾病。
6.脑疝P56:颅内高压进一步发展致各腔室间压力不均,推压部分脑组织向解剖间隙移位,引起脑疝的发生。
7.联合反应:指当身体某一部位进行抗阻运动或主动用力时,诱发患侧肌群不自主的肌张力增高或出现运动反应。
8.共同运动:指偏瘫患者期望完成某项患肢活动时引发的一种不可控制的特定的运动模式。
9.脑炎:指病原微生物侵犯引起的脑实质的炎症性改变。
10.脑膜炎:指病原微生物侵犯仅累及软脑膜,若脑实质和脑膜同时受累则称脑膜脑炎。
12.胶质瘤:发生于神经外胚层,是颅内最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其中以星形细胞瘤最常见,常见发病部位为大脑半球。
13.脑膜瘤: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是颅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常见部位为大脑半球矢状窦旁。
14.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指各种原因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致使脑损害而引起的一系列神经精神异常表现的一种综合征。
15.眩晕:是对自身平衡觉和空间位象的自我感知错误,感觉自身或外界物体旋转、升降、倾斜等。
填空1.中枢神经系统包括P2:脊髓、脑干、大脑皮质、小脑和基底节。
2.Bobath技术的主要方法有P6:控制关键点、反射性抑制、平衡反应训练和负重、放置和保持等感觉刺激。
神经康复治疗学

神经康复治疗学神经康复治疗学是一门针对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治疗学科,主要包括康复评估、康复训练和康复管理三个方面。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神经康复治疗学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一、神经康复治疗学的基本原理神经康复治疗学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康复训练,促进神经系统的再生和再塑造,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从而达到治疗和康复的目的。
具体来说,神经康复治疗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康复评估:康复评估是神经康复治疗的基础,通过对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身体功能、认知功能等方面进行系统评估,了解患者的康复需求和康复潜力,为康复训练制定合理的计划提供依据。
2.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是神经康复治疗的核心,通过科学的康复训练方案,针对患者的康复需求,采用不同的康复技术和方法,促进患者的神经系统再生和再塑造,提高患者的身体和认知功能。
3.康复管理:康复管理是神经康复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患者的康复进展进行监测和管理,及时调整康复方案,保证康复训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二、神经康复治疗学的应用范围神经康复治疗学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风康复:中风是神经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神经康复治疗在中风康复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康复训练,可以促进中风患者的神经系统再生和再塑造,提高患者的身体和认知功能。
2.脑损伤康复:脑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常常导致患者的身体和认知功能受损。
神经康复治疗可以通过康复训练,促进脑损伤患者的神经系统再生和再塑造,提高患者的身体和认知功能。
3.帕金森病康复: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常导致患者肌肉僵硬、震颤等症状。
神经康复治疗可以通过康复训练,促进帕金森病患者的神经系统再生和再塑造,缓解患者的症状。
4.脊髓损伤康复: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常常导致患者下肢瘫痪等症状。
神经康复治疗可以通过康复训练,促进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系统再生和再塑造,提高患者的身体和认知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康复学重点神康名解:脑卒中、静止性震颤简答题脑卒中康复原则AIDP常见康复问题PD为什么早期不能做太多健侧代偿训练脊髓炎康复结局L3及L3以下脊髓损伤的功能情况及康复治疗19.00 Q 叭匕・95神经康复h C名调篇釋。
联合反应,样止性H蝕,屋芈,摘善題。
前辛中金复忌別。
^IDP常凤康臭问麺,PD为件么导明不能域玄骑習珮试偎训箱,誉船罠康蔑结局」甲師性和用圉性面麵的医别1脑膜刺激征:A、颈强直:颈后肌痉挛,被动曲颈遇到阻力。
B、Kernig征:嘱患者仰卧,先将一侧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成直角,再用手抬高小腿,正常人膝关节可被伸至135。
以上,阳性表现为伸膝受限,并伴有疼痛与屈肌痉挛。
C、Brudzinski征:嘱患者仰卧,下肢自然伸直,医生一手托患者枕部,一手置于患者胸前,然后使头部前屈,阳性表现为两侧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2、闭目难立征(Romberg sign病人站立,两足并拢,两臂前举至水平位,伸肘, 不动。
先睁眼,后闭眼。
正常人可维持60秒左右不倾倒,儿童更久,老年人较短。
但可有轻微的前后来回摇晃。
前庭系统疾患者,睁眼闭眼皆可向患侧偏斜或倾倒。
小脑半球病变,可向患侧倾倒;蚓部病变,可向前或后倾倒。
深感觉障碍者睁眼时身体摇晃不明显;闭眼时站立不稳或倾倒,倾倒方向不定。
3、闭锁综合征(locked-in syndrome患者的脑干受到部分损害(脑桥基底部病变),导致其运动功能几乎全部丧失,表现为患者肢体不能活动,不能言语,易被误认为VS,但由于患者的大脑皮质和脑干被盖部的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无损害,故其意识完全清楚,能通过睁、闭眼或眨眼表示“是”或“不是”来进行交流。
4、痉挛(Spasticity指肌肉或肌群断续的不随意收缩,肌张力明显增高即称痉挛。
在被动活动时产生过大的抵抗感。
偏瘫痉挛典型模式:上肢屈肌痉挛模式下肢伸肌痉挛模式5、肌张力低下:蛙状姿势(俯卧位或者仰卧位),W状姿势(仰卧位),对折姿势(坐位),倒U姿势(俯悬位),外翻或者内翻扁平足,站立时腰椎前弯,骨盆稳定性差而导致走路左右摇摆似鸭步,翼状肩,膝反张。
6、脑卒中治疗原则:1选择合适的病例和早期康复时机。
2、康复治疗计划建3、康复治疗贯穿脑卒中治疗的全过程,做到循序渐进。
4、综合康复要与日程生活活动和健康教育相结合,并有脑卒中患者的主动参与以及家属的配合。
5、积极防治并发症,做好二级预防。
老师的ppt是:1抑制异常的原始反射活动,改善运动模式,重建正常的运动模式。
2、患侧功能恢复,健侧功能代偿。
脑外伤的治疗原则 :①早期介入②全面康复③循序渐进④个体化治疗⑤持之以恒7、脊髓休克:脊髓休克也称脊休克。
当脊髓与高位中枢断离时,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称为脊髓休克。
脊髓休克常常发生在颈脊髓损伤之后,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括约肌功能及病理、生理反射均丧失的临床症候群。
特征是迟缓性瘫痪,肌张力下降、疼觉丧失和反射消失。
肌力和感觉通常在伤后4-6小时恢复,但是自主神经功能通常需要数天或着数周才能恢复;球海绵体反射(反射的引出:男性挤压龟头、女性牵拉尿管)的出现是脊髓休克期已过的标志;8废用综合征:长期安静、卧床,或长期支具、石膏、夹板固定的患者出现以生理功能减退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可有局部和全身改变。
9、误用综合征:是指不正确的治疗所造成的人为的症候群。
常见韧带、肌腱、肌肉等损伤,骨关节变形,痉挛状态加重,强肌和弱肌不平衡的加剧,痉挛步态的习惯化等。
10联合反应:是指当身体某一部分进行抗阻运动或主动用力时,处于静止状态的其他部分可产生不随意运动反应。
11、共同运动:是脊髓水平的原始运动,患者完成某项关节活动引发的该肢体其他关节肌肉的一组固定的没有选择的运动。
12、共济失调:小脑、本体感觉以及前庭功能障碍所导致的运动笨拙和不协调,而并非肌无力,可累及四肢躯干和咽喉肌,以及姿势步态和语言障碍。
13 BELL现象;周围性面瘫时,因眼轮匝肌瘫痪,眼裂增大,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外上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
14昏迷:昏迷(coma)是一种持续的、深度的病理性意识障碍,其特征是双眼闭合,不能被唤醒,更不能认知;VS则是能觉醒但无认知。
失15失语症:失语症是指神智清晰意识正常的情况下,患因脑部损伤而导致原有的表达、理解、阅读和书写功能残缺或丧失的一种综合征。
(课本)16不同阶段脊髓损伤的治疗:1颈4(1)特征:头部能做自由活动外,四肢和躯干均不能活动,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完全需他人帮助。
(2)训练:用嘴咬住操纵杆操作一些仪器,应加强呼吸功能的训练:深呼吸,唱歌和说话;站立训练,被动关节活动(1)特征:肩关节能活动,肘关节能主动屈曲,但缺乏伸肘和腕、手所有功能;肋间肌麻痹而致呼吸功能差;躯干和下肢完全瘫痪;不能独立翻身和坐起;自己不能穿戴辅助具;日常生活绝大部分需他人帮助。
(2)训练:增强肱二头肌的肌力;学习使用矮靠背轮椅,并在平地上自己驱动;有条件时可使用电动轮椅;学会使用固定于轮椅靠背扶手上的套索前倾减压或利用双肘支撑轮椅扶手减压;可把勺子固定于患者手上,练习自己进食;呼吸功能训练同颈4;站立训练同颈4;关节活动训练同颈4。
3颈6(1)特征:缺乏伸肘、屈腕能力,手功能丧失,其余上肢功能基本正常;躯干和下肢完全瘫痪;肋间肌瘫痪,呼吸功能减弱。
勾住系于床脚的绳梯可以从床上坐起;利用万能袖带可完成进食、梳洗、写字、打字、打电话等。
能部分自理生活,需中等量帮助。
(2)训练:驱动轮椅的训练;单侧交替地给臀部减压,每半小时进行1次,每次15秒;利用床脚的绳梯从床上坐起;站立、呼吸、关节活动训练同颈5;增强二头肌(屈肘)和桡侧伸腕肌(伸腕)的肌力。
4.颈7完全性脊髓损伤(1)特征:上肢功能基本正常,抓握、释放释放和灵巧度有一定障碍,不能捏;下肢完全瘫痪;呼吸功能较差。
轮椅上基本能完全独立;能自己翻身、坐起和在床上移动;能自己进食、穿、脱(2)训练:上肢残存肌力增强训练;坐在轮椅上可把双手撑在扶手上进行减压, 半小时1次,每次15秒;用长条形木板进行床-轮椅及轮椅-浴盆转移;关节活动范围、呼吸功能力训练、站立训练同C4。
5颈8〜胸2(1)特征:上肢功能完全正常,不能控制躯干,双下肢完全瘫痪,呼吸功能较差。
能独立完成移,能驱动标准轮椅、独立处理大小便,使用通讯工具、日常生活完全自理,可从事坐位工作,可借助长下肢支具在平行杠内站立。
(2)训练:加强上肢肌肉强度和耐力的训练,坐位注意练习撑起减压练习;各种轮椅技巧练习,转移训练仍然必要;适宜的职业训练。
6胸3〜12(1)特征:上肢完全正常,躯干部分瘫痪,双下肢完全瘫痪。
生活完全能自理,能独立使用标准轮椅和完成转移动作可从事一般的家务劳动,可从事坐位的工作。
利用长下肢支具、拐、助行器或平衡棒做治疗性步行训练,2)训练:颈8〜胸2患者所做的训练,站立和治疗性步行,胸6〜8练习摆至步,胸9〜12练习迈越步。
7腰1〜2(1) 上肢完全正常,躯干稳定,下肢大部分肌肉瘫痪,能进行胸3〜12病变的下楼梯,日常生活完全自理。
在户外长时间活动或为了节省体力和方便仍使用轮椅。
(2)训练:训练四点步态行走,练习从轮椅上独自站起;上下楼梯;练习安全的跌倒和重新爬起,其他训练同胸3〜12损伤的患者。
8腰3及腰3以下(1)特征:肢和躯干完全正常,双下肢有部分肌肉瘫痪,用手杖和穿高帮鞋即可达到实用步行的能力,腰5以下病变不用任何辅助用品亦可达到实用步行的目的。
(2)训练:双下肢残存肌力为主,用双拐练习四点步态;用手杖练习行走;早期的训练方法同腰1和腰2病变的患者。
17、帕金深早期训练方案:PD早期训练由于患者肌张力异常、肢体震颤、平衡障碍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将不同程度受限,并将随病情的进展而逐渐加重。
因此,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分为两个阶段:1、早期训练疾病的早期治疗,尽可能通过调整维持其粗大和精细协调活动、肌力、身体姿势和心理状态实现日常活动自理,保留自己的习惯、兴趣和爱好,与家人、社会正常交往。
重点选择穿脱衣服,坐、站转换,进出厕所、淋浴间或出入浴池,携物行走,上下车等活动作为训练内容。
2.后期训练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的活动能力逐渐受限,应最大程度的维持其原有的功能和活动能力,加强日常活动的监督和安全性防护,提供简单、容易操作、省力的方法完成各种活动。
18健侧代偿不提倡1、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只有单侧症状,但是,随着病情的进展会发展到躯干和双侧肢体症状,所以对于早期帕金森病患者不建议。
2、过多的代偿会剥脱患手的锻炼机会,从而加速疾病的进展。
因为这种代偿的功能不会长久有效。
我们建议患者进行双翻共同动作的练习。
如单手震颤致喝水动作不稳,建议使用特制的双乎柄的杯子,两个手相辅助以增加稳定性。
这样健侧有一定代偿作用的同时又对患者有辅助训练的意义,保证功能的同时又有一定的训练作用。
19肩手综合征:表现:肩痛、手浮肿和疼痛(被动屈曲手指时尤剧)、皮温升高、消肿后肌肉萎缩、甚至挛缩临床经过:分为三期I,手突然浮肿,被动活动时疼痛U,出现自发痛是此期特点,手的水肿可减轻川,又称后遗症期,水肿完全消失,疼痛也完全消失,但未经治2后期训练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的活动能力逐渐受限,应最大程度的维持其原有的功能和活动能力,加强日常活动的监督和安全性防护,提供简单、容易操作、省力的方法完成各种活动。
健侧代偿不提倡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只有单侧症状,但是,随着病情的进展会发展到躯干和双侧肢体症状,所以对于早期帕金森病患者不建议。
2、过多的代偿会剥脱患手的锻炼机会,从而加速疾病的进展。
因为这种代偿的功能不会长久有效。
我们建议患者进行双翻共同动作的练习。
如单手震颤致喝水动作不稳,建议使用特制的双乎柄的杯子,两个手相辅助以增加稳定性。
这样健侧有一定代偿作用的同时又对患者有辅助训练的意义,保证功能的同时又有一定的训练作用。
19>肩手综合征:表现:肩痛、手浮肿和疼痛(被动屈曲手指时尤剧)、皮温升高、消肿后肌肉萎缩、甚至挛缩临床经过:分为三期I ,手突然浮肿,被动活动时疼痛U,出现自发痛是此期特点,手的水肿可减轻m,又称后遗症期,水肿完全消失,疼痛也完全消失,但未经治节可被伸至135°以上,阳性表现为伸膝受限,并伴有疼痛与屈肌痉挛。
3。
B rudzinski征:嘱患者仰卧,下肢自然伸直,医生一手托患者枕部,一手置于患者胸前,然后使头部前屈,阳性表现为两侧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
4。
跨阈步态:周围神经病变时常出现足部下垂不能背屈,行走时或是拖拽病足,或是将该侧下肢抬得很高,落脚时足尖先触地面,主要见于腓总神经麻痹。
5。
肩--手综合征:表现为肩痛、手水肿和疼痛(被动屈曲手指时尤剧)、皮温升高、消肿后肌肉萎缩、甚至挛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