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美

合集下载

文学的美学特征

文学的美学特征

文学的美学特征
1. 形象性:文学通过语言来塑造形象,使读者能够在想象中看到、听到、感受到作品中所描述的人物、场景和情感。

形象性使得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2. 情感性:文学作品往往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思想和观点,同时也能够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情感性是文学作品打动人心的重要因素。

3. 象征性: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情节和语言往往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某种更为深刻的思想或情感。

读者需要通过解读和理解这些象征来揭示作品的内涵。

4. 结构性:文学作品通常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形式,如诗歌的韵律、散文的起承转合等。

结构性使得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5. 创造性:文学作品是作者创造性思维的结晶,它可以突破现实的限制,创造出全新的世界和人物。

创造性是文学作品吸引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6. 历史性:文学作品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和思想背景,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读者可以了解到过去的时代和人们的生活。

7. 超验性:一些文学作品能够引导读者超越现实,思考生命、存在和宇宙等深刻的哲学问题。

超验性使得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精神内涵和启示意义。

这些美学特征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文学作品独特的魅力。

不同类型和风格的文学作品可能侧重点不同,但通常都会包含以上美学特征的某些方面。

文学的美丽

文学的美丽

文学的美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自古以来便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世人。

它是语言的艺术,是情感的抒发,是思想的碰撞,更是人类灵魂的映照。

文学之美,如同繁星闪烁于夜空,璀璨而深邃,引人遐思。

一、文学之美的语言艺术文学的第一重美,在于其精湛的语言艺术。

语言是文学的载体,是作家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韵律美。

无论是唐诗宋词的婉约豪放,还是现代诗歌的自由奔放,亦或是散文的清新隽永,小说的细腻生动,都是语言艺术的极致展现。

以唐诗为例,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宁静而幽远的月夜图景,令人心旷神怡。

而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则通过雄浑有力的文字,传达出诗人胸怀壮志、志存高远的豪情壮志。

这些诗句,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富有音乐性,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文学之美的情感抒发文学的第二重美,在于其真挚的情感抒发。

文学作品是作家内心世界的反映,是他们情感的宣泄和寄托。

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触动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如《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那种刻骨铭心的爱恋,那种生离死别的痛苦,无不让人为之动容。

又如《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救赎之路,那种对人性善良的坚信,那种对苦难生活的抗争,无不让人肃然起敬。

这些作品,通过对人物情感的细腻刻画,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复杂,给人以深刻的情感体验。

三、文学之美的思想碰撞文学的第三重美,在于其深邃的思想内涵。

文学作品不仅是情感的抒发,更是思想的碰撞和智慧的结晶。

它们往往蕴含着作家对人生、社会、历史的深刻思考,引导读者进行思考和探索。

如《百年孤独》中马尔克斯对拉丁美洲历史的魔幻现实主义描绘,既展现了拉美大陆的瑰丽多姿,又揭示了历史的荒诞与沉重。

又如《1984》中奥威尔对极权主义的深刻批判,不仅是对一种政治制度的反思,更是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这些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给人以启迪和震撼。

美学学科对象

美学学科对象

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起源、形式和功能的哲学分支。

它探讨了美的标准,以及人们如何感知和评价美。

美学的对象广泛,包括自然美、艺术美、音乐美、文学美等。

首先,自然美是美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的各种美丽景象,如山川、湖泊、花草、动物等。

这些美丽景象不仅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也引发了人们对生命和宇宙的思考。

其次,艺术美是美学的核心内容。

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所表现出的美,包括绘画、雕塑、建筑、摄影等各种艺术形式。

艺术美的研究涉及到艺术家的创作意图、艺术作品的风格和技巧、艺术作品的观赏和评价等方面。

再次,音乐美是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美是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美,包括旋律、和声、节奏、音色等各种音乐元素。

音乐美的研究涉及到音乐的创作、演奏、欣赏和评价等方面。

此外,文学美也是美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文学美是指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美,包括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各种文学形式。

文学美的研究涉及到作家的创作意图、文学作品的主题和风格、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评价等方面。

总的来说,美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自然界的美,也包括人类社会的美。

美学的研究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也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

同时,美学的研究也可以为艺术创作提供理论指导,推动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文学美学的主要特点

文学美学的主要特点

吴功正形象性。

文学的特质决定其作品是形象化,不是理性的概念化产物。

作家将具体实在的形象作为审美心理感受和体验的对象,并对它们予以具象化的呈现。

虽有理性因素的参与,却是不露痕迹的渗透。

清代诗论家沈德潜在《国朝诗别裁集·凡例》中说:“诗不能离理,然贵有理趣,不贵下理语。

”如果纯理性化,文学的文体特性,即审美特性,就消失了。

维护和坚守文学的固有属性,作家就需要用形象思维来进行创作。

中国文学中也曾出现理化现象,但这只是审美的异化现象,更多的是理性意识作为内在因素发挥作用,是潜理性,它已经如盐入水地溶解于美学中了。

创作主体的审美情感融会了想象要素,以具象实体为目标,却又超越于实体之外。

作家不是用逻辑性概念对作品加以把握,而读者在认知作品时也只能靠体验、领略、悟解。

作品有形象性,也就有多义性,不可拘泥,胶柱鼓瑟。

明代诗美学家谢榛的《四溟诗话》说得好:“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

”又正因为作品以形象的面貌出现,内藏审美内容,所以现象和内涵深浅的问题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正如宋代的包恢在《书徐致远无弦稿后》所说:“凡其华彩光焰,漏泄呈露,烨然尽发于表,而其里索然绝无余韵者,浅也。

”花拳绣腿,缺少内涵,属于浅薄之类。

他又说:“意味风韵,含蓄蕴藉,隐然潜寓于里,而其表淡然若无外饰者,深也。

”不追求外表的华美,但是有丰富的内涵,这样的文学作品有深度,属于深邃之列。

正因为如此,读者在体认方式上,就有一个层层深入的过程,不断追寻和回味其中的审美意蕴。

清代文学家蔡小石在《〈拜石山房词〉序》中用诗性化的语言对阅读的三重境界加以描述道:“始读之则万萼春深,百色妖露,积雪缟地,余霞绮天,一境也。

再读之则烟涛 洞,霜飙飞摇,骏马下坡,泳鳞出水,又一境也。

卒读之而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鸿雁高翔,坠叶如雨,不知其何以冲然而淡,翛然而远也。

”居于第三重的境界,感觉犹如登临仙境一般。

个别性。

审美以个体为本位,既然是个体,就有其独立存在的个别性,形成这个作家和那个作家的显著差异。

人物之美,大自然之美,文学之美,生活之美

人物之美,大自然之美,文学之美,生活之美

人物之美,大自然之美,文学之美,生活之美
人物之美:人类是一个有情感、有思想、有创造力的智慧生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感情,这些都是人物之美的表现。

比如像身边的父母、朋友、老师、同事等,他们用心灵去关心、感受和创造,充满了深情和智慧。

大自然之美:大自然中有五彩缤纷的花卉植物,有清澈可爱的小河,有广阔无垠的海洋,有神秘绝美的星空,有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

大自然之美,每时每刻都在向我们展示着她的魅力和神奇之处。

文学之美:文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人类的文化、精神和历史。

文学作品可以给人启示,提升人的智慧和情感,引导人们在人生中走得更好,更充实。

生活之美: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小事、小情感,这些都是生活之美的体现。

比如一杯清茶、一束鲜花、一件简单的事情、一次简单的拥抱、一张家人相片。

生活之美像一条小溪流过,让我们每时每刻都体验着生命的奇妙和美丽。

文学之美

文学之美

文学之美当我在文学世界中畅游的时候,我曾深深地被其中的每一个文字打动。

收起思绪,耐心地搜集和思索关于文学的各种知识。

感到文学就如甘霖滋润心田,有说不出的滋味,道不出的美。

现在,没学习一篇文章,就觉得文学之美已开始泛滥开来了。

文学是一种艺术,它演绎着人们的各种思维、感情、感受等心理活动,可以称它为行为艺术了。

因为我认为文学是活生生的,给人创造了这么多奇迹的文学就不得不好好说说了。

文学可以用诗歌、散文、小说及戏剧来粗略概括。

第一,诗歌。

它有着很久远的历史,从古代到当今社会,人们习惯于用它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它高度的凝练,却集中的反映社会生活。

富有节奏,韵律与感情。

是文学中的先锋。

“在西伯利亚矿坑的深处,请坚持你们高傲的容忍,你们辛酸的劳苦并非徒然,你们崇高的理想不会落空"。

普希金的《致西伯利亚囚徒》感动了我,同时又激励了那些拥有崇高理想的囚徒们,相信收到这首诗,他们会振作精神,重新地面对挑战的。

这便是诗歌的魅力。

说到魅力就不得不说到散文了。

第二,散文。

散文并非文章散乱无章,不过,也可这么说,因为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散文的篇幅较短但十分灵活。

我仍记得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描写的细致不乏趣味,给人一种宁静中的动态美。

大概这便是散文的独到之处吧。

第三,小说。

小说的三要素为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

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

所以,我个人认为小说如果能塑造一个好的人物那它一定是一篇成功的小说。

譬如那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的圣地亚哥,经历悲惨,受到封建残害的祥林嫂。

他们都是小说中的人物,人们只所以喜欢他们,是因为他们是活的,这样小说才能经久不败。

第四,戏剧。

戏剧是以表演为形式的文学艺术。

它与其他三种有很大的区别,但又具有自己特有的点。

似乎戏剧更加真实与感动,把现实活脱脱地展现在人的眼前。

文学包括着这四个部分,少哪一部分都不会完整。

而这些一直都在我们身边影响着我们,他们的美不断地渗进我们的血液,与我们的血液一起流动着。

文学之美作文500字

文学之美作文500字

文学之美作文500字
世界上有无数种美,有长江黄河的雄奇壮丽之美;有浩翰海洋的气势磅礴之美;有辽阔草原的一碧千里之美……但是在我的心中,最美不过的是文学。

文学之美,是一种神奇的美。

当我们打开文学的大门,总能发现各种神奇的事物,一个没有文学素养的人在感叹大海时,或许只会说:“大海真美呀!”然而当我们感悟了文学,把文学用于抒发感情时就会这样表达:“这雄伟壮丽的大海与那湛蓝的天空构成了一幅美妙绝伦的画面!”这样,我们就能巧妙地运用文学抒发胸意,让一句随心的感叹变成神奇的语言之美。

文学之美,是一种生动的美。

文学,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人类的感情,当有人为了崇高伟大的事业牺牲时,他的战友会说:“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当一个人感慨于千古风流人物之时,他会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古典充分地生动地表达了人的感情,可见,文学之美也是一种生动的美。

文学之美,是一种智慧的美。

一个人智商高说明他有智慧,如果这个高智商的人写不出一篇好文章来说明自己的观点,那就表明这个人的智慧缺少美感。

如果他拥有智慧的同时,还能用巧妙的语言将自己的智慧发挥出来,那么他一定兼具文学和智慧的美。

文学之美,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只要你具有这种美的素养,就一定能在自我完善中攀登文学的高峰。

韵律美意境美文学美和文化美都具有独特的魅力

韵律美意境美文学美和文化美都具有独特的魅力

韵律美意境美文学美和文化美都具有独特的魅力韵律美:声音的旋律在文学美的构成中,韵律美意味着声音的旋律,也就是文学作品中的韵律和节奏感。

韵律美是通过对形式的控制实现的,包括诗歌的韵律、散文的节奏、小说的语调等等。

对于古典诗歌来说,韵律是必须具备的,不但体现出诗歌的美感,也是诗歌的精髓之所在。

而对于现代文学来说,韵律也往往被重视,使作品更富有情感和节奏感,更有条理和美感。

境美:现实中的浪漫境美是文学作品表现对象的美感,也就是作品所描写的风景、场景等等。

大多数文学作品会通过境美构建出一幅艺术化的画卷,吸引人们进入其丰富多彩的世界里。

境美不仅赋予了文学作品以视觉的享受,同时也激发人们想象的力量,赋予作品以象征意义。

比如,带有浓厚生命力和情感色彩的描写,可以让人们更易于融入作品中,在现实中寻找到浪漫之美。

意境美:情感的凝聚意境美意味着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内在情感,是作品所蕴含深度的体现,也是作品最具有沉淀和专一性的方面,使读者感受到作品更加深沉的内在意义。

同时,意境也是不同文学作品间的本质差异所在,通过作品所表现的特定情感状态,如留恋、失落、悲喜等感情,使得不同作品具有不同的内在美感。

文学美的价值在于它所包含的深意和美感,通过韵律、境美、意境三个方面的融合,文学美构筑出了一种深刻、富有内在意义的文化体系。

文化美:文学的人文价值文学美的深度和广度,也是文化美所体现的重要方面。

文化美可以看做是文艺对人文价值的综合性体现,通过其可以传承历史、传统等文化元素,承载社会和时代的人文精神。

文化美不仅是一种身份认知,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它代表了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精神和思想,指向了人类身份和审美意识的发展,体现了文化的价值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文化美的发展成为了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发展方向,通过对文学美的传承和发扬,传承人类文化,让世界充满更多的美和人文精神。

综上所述,韵律美、境美、意境美和文化美是文学美所包含的四个方面,每个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作用,共同构建出了文学美的独特魅力和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美—以《红楼梦》为例阐释文学作品的意义关键词:文学美语言美内容美生命意识的升华阐释文学作品的一种方式:文学美文学作品不同于其他艺术,音乐是凭借听觉感受它的美,雕塑是凭借视觉感受美,当然感受不同艺术的美同样需要经过各种艺术欣赏的思维训练。

之所以说文学的特殊,是因为文学的虚构与想象的特征。

文学作品是一个目的性活动——欣赏——而存在,受到价值的衡量。

为了“欣赏”而创作,就是要求作品必须要有一定的美感,语言美文学都是靠语言描绘出来的,故文学之美首先表现出来的是“语言美”。

这是一般意义上的“形式美”,这不是文学的特殊性所在,却是文学创作的共同最求。

这种“美”的追求经过长久的发展,形成各种约定俗成文体。

我们说散文、诗歌是很美的文体,其实主要就是说这类文体的语言形式美。

散文或云谈风轻,清丽淡雅,或骈句华丽,气势恢宏均让读者感受到语言美的享受;诗歌在字数,语音,韵律上要求严格以达到朗读,形式上的美。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成就,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高峰。

作者往往只用了三言两语,就可以勾画出一活生生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的形象,“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对凤姐出场的描写;薛宝钗语言的圆滑事故知礼,林黛玉语言的尖酸刻薄人性。

作者笔下每一个典型形象的语言,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从而使读者仅仅凭借这些语言就可以判别人物。

《红楼梦》全篇弥漫着浓郁的诗词色彩,第一回的《题金陵十二钗》;《好了歌》;《葬花词》;诗社里的诗歌对垒等。

作者曹雪芹能文会诗,工曲善画,博识独见,书中生花笔俯拾皆是。

诗文中无不揭示小说蕴意。

开头的一首《石上偈》“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表明作者创作《石头记》的缘由。

诗中借顽石说自己不能匡世济时,被弃置世间,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只好转而蓍书,把自己对现实的观察和感受;与成小说《红楼梦》。

所谓“无才”,貌似自惭,实则自负,是作者的愤激之言,是一种“缚将奇士作诗人”的感慨;以顽石为喻,表现自己不肯随同流俗的傲骨。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正是“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

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内容美无论是情节跌宕起伏还是人物性格的丰富刻画,或错中复杂的内容吸引读者,或荒诞怪异吸引读者等等。

好的文学作品内容是价值之根,没有作为内容的依托,文学美是不存在的。

《红楼梦》写出了由家庭悲剧构成的社会悲剧。

它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基本线索,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事件,写出了从家庭到社会的悲剧命运。

封建官僚家庭政治上的腐败,四大家族生活的穷奢极欲,揭露封建家族必然衰萎。

以牺牲和压抑个性去迎合封建道德文化的悲剧。

小说中的薛宝钗就是一个典型的按照封建礼教规范自己言行的封建淑女,她为了达到人人喜欢的要求,不惜磨灭自身的各种人性的欲望。

最重要的是红楼梦达到了从哲学角度思考生命本质的人生悲剧意识高度。

将人生无所不文档冲亿季,好礼乐相随mini ipad移动硬盘拍立得百度书包在的悲剧想象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来认识其永恒的不幸。

贾宝玉的结局是出家,超脱红尘,不是只是因为自己的痛苦,而是看到全人类的痛苦,从而得到的解脱之道。

大观园里人物纷纭,世情百态的描写,让读者感受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人性体验。

“文学美”的基本意义是:一种生命意识的升华。

《文学美综论》的作者柯庆明的观点是:透过人类精神所反映的人性经验,才是一切“文学”表现的核心。

通过文学作品体验心灵的自由,事实上是一种生命的升扬。

本人认为文学中的悲剧美学最能阐释这一观点。

鲁迅曾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那麽这种毁灭有什么意义呢?最深刻的悲剧就是不断地向命运抗争,在微不足道的境地踏上不断超越的征程。

曹禺说“他们这堆在下面蠕动的生物,怎样盲目的争执着,泥鳅似的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浪,用尽心力来拯救自己,而不知千万初的深渊在眼前张着巨大的口。

”《雷雨》中各式人物最终没有摆脱命运的安排;古希腊典型悲剧《俄狄浦斯王》得知杀父娶母的神谕,逃避故国,不断与命运抗争,然而越是抗争越是靠近神谕的悲剧命运;《红楼梦》中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性格的悲剧,人性悲剧。

贾宝玉在与走封建科举之路不断反抗中最终走向自我的虚无。

作品中人物的崇高与命运的不可违抗形成一条线。

《红楼梦》写王熙风理家不是为了给你提供理家的经验,作者让贾府在“裙钗一二可齐家”的王熙凤手里败亡,也不是说王熙凤就是贾府败亡的罪魁。

作者没有意图让你从小说中找到治家的上上良策,也不想将王熙凤钉在道德的耻辱柱上,对她的贪、权、欲予以简单的鞭挞。

作者通过贾府的败亡试图写出更多的人生真相和世俗真理。

在作者的兴亡之叹中,让你品味诸种生活面貌、发现生活困境,从而超越自我的视角局限实现对生活的全景的观照。

不是为了认识事物而让人们认识了人生,不是道德劝诫的却达到了道德的目的,因此,《红楼梦》引导读者体验人性自由意识,从而达到文学美的目的。

我认为文学的本质是人类情感凝聚的结晶,是人类情感的升华;也是社会时代的另类真实反映。

文学是社会跳动的脉搏,是社会时代的眼睛,是社会时代的另类真实反映。

语言艺术有两个特点:1、形象的间接性。

文学的形象不能直接作用于欣赏者的感官,而必须经过语言的中介。

这一特点可以从更多的侧面揭示形象的丰富内容,从而给欣赏者提供进行想象和再创造的广阔天地。

2、多方面地展示社会生活。

文学错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因而更少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它可以从多方面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来展示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甚至于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内心的精神世界。

7、艺术创作包括哪些部分,艺术构思包括什么内容?答:艺术创作包括艺术积累、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三个方面。

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造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艺术意象得以创造和成熟的过程。

它包括构思的方式及运作和意蕴的凝结。

8、谈谈散文的形散神聚。

答: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形散还指它的表现方法不拘一格。

组织材料,结构成篇也比较自由;所谓“神聚”,主要是说其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文学美是从美学角度对文学的欣赏。

文学美以文学艺术作为对象,从审美关系出发,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

三、文学美包含哪些内容?1.内容美首先,表现在描写美景、美物上。

人与自然外物的亲密接触,最能吸引人的眼光的,最能安人心神的,最能激发无穷遐想的,是那些美丽之景和奇妙之物,如日月星辰、山川河流、云霞雨雪、森林草原、花鸟鱼虫……为什么大自然能成为审美的对象呢?它是人类的最早的和最后的故乡,是人类嬉乐之园、安魂之乡,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自然景物一旦打上人的烙印,就变成人的审美对象,正如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构成自然界的美是使我们想起人类(或者预示人格)的东西,自然界的美的事物,只有作为人的一种暗示才有美的意义。

”也就是说,人类对自然的欣赏,实际上是对自身的某种精神、理念的欣赏,例如宋代文人写《爱莲说》,把对高洁正直的君子人格的欣赏,转化为对“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的欣赏。

其次,表现在描写美好的品德上。

与上述外在的自然美有所不同,美好品德是人类内在的精神世界的美景,如亲情、友爱、情爱、怜悯、尊严、敬重等积极、良好的情感表现,以及志存高远、坚忍不拔、镇定果敢、洁身自好、乐善好施、淫威不屈、舍生取义等品行表现,都成为作家诗人所表现和讴歌的内容,让读者产生美好的感觉。

也许有人会说,这种种美好品德表现,都可归到善的范畴。

是的,社会美或人性美本来就属于人性善的范畴,不过细分起来,人性的美和善是不一样,主要指所观察的角度有所不同:人性美侧重于审美评价,是以形象呈现的,是诉诸主观感情的;而人性善则不需要形象化和情感化,如果趋同于形象化和情感化,则与人性美趋于一致了。

第三,表现在抒写美好、优雅的情怀上。

写本来就美好的事物或人物,固然能体现美,如果不写这样的事物或人物,只要能抒发美好的意念、优雅的情怀,同样能赋予作品以美的灵魂和形态。

当然,既能描写美好的事物,又能抒发优雅的情怀,更能创造出文学的美来。

我们以一篇古代作品为例:乌夜啼李煜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常恨朝来寒雨夜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至于这首词情调之悲哀颓废,是否能得到今人赞许,暂且存而不论,光说其中美感就非同一般。

词人描写了优美的景物,呈现了两幅相关的“林花春红图”和“朝夕风雨图”,这样的自然图景已经很美了;同时描写了“美人胭脂泪图”,也很美;最后一层,词人还抒发了特殊的美的情怀,把颓废和优雅结合在一起,千古称奇。

最后,表现在描写现实丑恶事物上,也就是“化丑为美”,上面已经谈到了。

重温这一道理,最重要的,一是抓住一个“化(转化)”字;二是记住作品中的丑恶事物不是现实事物,而是浸润着作者情感评价和审美评价的事物。

2.形式美文学作品的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作家诗人们为给内容的“身躯”寻找一件优美合身的“外衣”而殚精竭虑。

根据美学原理,凡是美总有一个具体可感的形式或形象;文学原理自莫能外,文学美得依托形式或形象才得以存在和表现。

形式美可以表现在意象的创造上。

意象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形式的;就其蕴含诗意的情思来说是内容的,就其外观呈现来说是形式的。

因此,形象化或意象化可以理解为文学最重要的呈现形式之一。

作家诗人最基本的本领之一就是精心构造出鲜明的意象,而且擅长于将抽象情思化为可感可触的具象事物。

试看下面一首现代诗:蛇冯至我的寂寞是一条蛇,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不要悚惧!它是我忠诚的侣伴,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它想那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影一般轻轻地从你那儿轻轻走过;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1926年蛇代表邪恶和恐怖?可有时它也代表美丽和温柔,这首诗就是一个证明。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这是典型的化抽象为具象形式;“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这不仅是化抽象为具象形式,还化为优美的具象形式。

冯至谈自己的创作体会时说:“可是这条直挺挺、身上有黑白花纹的蛇,我看不出什么阴毒险狠,却觉得秀丽无邪。

它那沉默的神情,像是青年人感到的寂寞,而那一朵花呢,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

”在诗人眼里,蛇是美的象征。

形式美也表现在对文体的选择、把握上。

作家诗人才能有长有短,往往擅长某种文体,而显弱于其他文体;在他们所擅长的文体之内,他们会把文体特点、优势发挥到极致。

例如郭沫若在早年的诗歌中,把“狂飙突进”的诗风发挥到极致,后人鲜有可比肩者;又如鲁迅的《野草》把散文诗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其中饱含的深刻情思哲理让后人永远咀嚼、探讨不尽;老舍、巴金把现代长篇小说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曹禺、老舍把现代话剧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形式美还表现语言的创造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