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转专业的因素分析【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关于转专业问题的调查报告(学生版)

关于转专业问题的调查报告(学生版)

——学生版一.调查背景、原因、方法选择一个好的专业是所有在校大学生的希冀,专业的好坏与否不仅影响着在校的学习情况,也直接影响着未来的就业及发展状况。

眼下,我校许多大一同学正为转专业问题而困扰。

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家对转专业的态度,也为了向学校领导反映大家对转专业的看法,促进转专业工作的顺利进展,我们教学信息中心特地进行了本次调查活动。

本次调查问卷面向11级同学,问卷设有16道客观题,2道主观题。

本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0份。

对问卷统计和分析结果如下:二.数据分析(一).同学们对于本专业与转专业的一些基本看法1. 大多数同学对本专业认可度不高,对专业现状及前景缺乏深入了解。

在专业满意度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有64.40%的同学对本专业持一般态度,有16.23%的同学对本专业非常满意,同时15.18%的同学对专业很不满意,4.19%的同学感觉什么专业都无所谓。

对于本专业的现状、就业以及发展前景,只有6.47%的同学对本专业做过调查,非常了解专业的发展前景,大约24.88%的同学从未做过调查,一点不了解自己本专业的现状就业等问题,大约有68.66%的同学只是一般了解。

2. 大多数同学认为工作中专业不对口现象与专业满意度没有直接关系,同时大部分同学都考虑过转专业问题。

数据显示,42.41%的同学认为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并不是造成专业不对口的主要原因,30.89%的同学认为大学是一个综合提高的台阶,所学专业不满意并不一定会造成找工作时的专业不对口,只有大约26.7%同学认为找工作要找自己感兴趣的,因此专业满意度是关键。

大约有74.74%的同学考虑过转专业,只有25.56%没考虑过。

(二).同学们对转专业的原因与态度3. 专业前景不好、兴趣爱好的趋势以及对本专业的不满是造成转专业的主要原因。

对于转专业的原因,24.49%的同学认为是本专业前景不好,向往那些热门专业;17.35%的同学是兴趣驱使,18.71%的同学认为是自己高考没发挥好,对自己专业感到不满,15,99%的同学发现所学专业不适合自己,从而想转专业,6.46%的同学觉得本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无聊乏味;14.29%的同学听从家长老师的建议转专业,但也有2.04%的同学看其他人转,自己也跟从。

高校本科生转专业动因及对策研究

高校本科生转专业动因及对策研究

高校本科生转专业动因及对策研究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本科生转专业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本文将探讨高校本科生转专业的动因以及对策,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高校本科生转专业的动因1. 对专业兴趣不足:高校选拔录取学生时,很多学生没有对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规划,导致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专业。

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和热情逐渐减退,从而选择转专业。

2. 对未来就业不满意: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不够理想,或者对就业岗位缺乏兴趣,因此选择转入其他专业以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

3. 学业压力过大:高校的学习压力是一把双刃剑,适度的压力可以促进学生努力学习,但过大的学业压力会让学生感到无法承受。

学业压力过大是导致学生转专业的主要动因之一。

4. 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有些学生觉得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应对当前所学专业的高要求,因此选择转入其他专业以寻求更适合自己能力的学科。

2. 提供多样化的专业选择:高校应提供多样化的专业选择,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尽量减少因专业不匹配而导致的转专业现象。

3. 加强就业指导和实习实训: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实习实训,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专业的就业前景和要求,提高他们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和就业满意度。

4. 提供转专业机会和支持:对于确实有转专业需求的学生,高校应提供相应的转专业机会和转专业政策支持,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转专业过程。

5. 改善学业压力管理机制:高校应建立学业压力管理机制,提供丰富的学生心理辅导和学业帮扶服务,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业压力,减少因学业压力而导致的转专业现象。

通过探讨高校本科生转专业的动因以及对策,可以帮助高校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解决方案,降低学生转专业的可能性,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业满意度和专业发展前景。

大学生转专业的动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大学生转专业的动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大学生转专业的 动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以教育技术学专业为例
教育学第一小组
武钰钦、李友江、刘玉颜、柏玉芹、安波
1
总述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对象、各项指标 •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
•研究方法
2
研究背景
(1)随着高校办学体制、招生制度和教学管 理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教育部21号令的 颁布,高校拥有了学生转专业的自主权,高
10
4
对象、所需数据
研究对象:以我教育技术学学生为主 要对象。 研究相关数据、指标:调查问卷、近 年我专业转专业人数等
5
目前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1)转专业人数逐年增加,转专业的人数变化 态势显示,“人文学科”危机,重视比较热门、 就业前景良好的专业; (2)转专业学生在转入新专业后,由于课程, 教材等原因并不能完全融入新专业的学习生活; (3)家庭与从重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 学生的专业选择。
6
观点:以上相关课题立足点大多为对于 转专业群体的宏观研究,而对于大学生 在转专业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等微观方 面鲜有提及。
7
研究方法
1.访谈法 2.统计方法 3.问卷调查法 4.文献调查法 8Fra bibliotek参考文献
1.高校大学生转专业现状调查研究(林伟 华); 2.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转专业状况的调 查报告(吴佳伟); 3.新生转专业的有关问题研究——以台州 学院为例(金宏伟); 4.大学生转专业的动机及影响因素的研 究(金俊) 9
校出现的转专业和转学情况日渐复杂。
(2)我校采取相对宽松的转专业制度,学分
制和自主选课制的结合给广大学生创造了一
个高度自主的选择专业的制度。 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大学生跨专业转学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跨专业转学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跨专业转学的影响因素分析大学生跨专业转学是指在大学期间,学生从一个专业转移到另一个专业学习的行为。

这种转学行为可能会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了解大学生跨专业转学的影响因素。

一、个人因素1.1 兴趣和职业规划个人的兴趣和职业规划是决定跨专业转学的关键因素之一。

如果一个学生对原专业缺乏兴趣,或者发现自己的职业规划与该专业不符,他们可能会考虑转学到与自己兴趣和职业规划更相符合的专业。

1.2 学习能力和个人素质个人的学习能力和个人素质也会影响是否选择跨专业转学。

有些学生可能在原专业遇到了困难,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或者无法适应该专业的学习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会考虑转学到一个他们认为更适合自己的专业,并展示出更好的学习能力和个人素质。

1.3 知识储备和学习技巧个人的知识储备和学习技巧也会影响到是否选择跨专业转学。

如果一个学生发现自己在原专业的知识储备不足,或者缺乏适应该专业的学习技巧,他们可能会决定跨专业转学,以便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

二、学校因素2.1 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也是影响大学生跨专业转学的关键因素之一。

如果一个学生发现自己选择的专业与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不符,或者学习的课程对他们来说过于困难或无法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他们可能会选择跨专业转学到另一个更符合自己需求的学校。

2.2 教师和导师的指导教师和导师对于大学生跨专业转学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他们可以提供针对个人情况的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并为学生选择适合的专业提供帮助。

2.3 转学政策和程序学校的转学政策和程序也会对学生的跨专业转学产生影响。

有些学校可能对跨专业转学有限制或限制条款,而另一些学校可能对学生进行更开放和灵活的转学政策。

这些政策和程序将直接影响学生是否能够成功跨专业转学。

三、社会因素3.1 就业市场需求就业市场对不同专业的需求也会影响大学生是否跨专业转学。

高校本科生转专业动因及对策研究

高校本科生转专业动因及对策研究

高校本科生转专业动因及对策研究高校本科生转专业是指学生在完成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由于对原专业失去兴趣或者发现其他专业更适合自己的发展,决定换学习方向。

本文将探讨高校本科生转专业的动因及对策。

高校本科生转专业的动因可以分为两类:内外因素。

内因主要是学生对原专业的不满意或者对其他专业的兴趣;外因主要是学校的教学质量、就业形势以及社会需求等因素。

学生对原专业的不满意可能是由于学习内容、教学方法或者就业前景等方面引起的。

学生可能发现原专业的教学质量不高,课程内容单一、枯燥无味;或者就业前景不尽如人意,工资待遇低,职业发展空间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考虑转专业,寻找更加符合自己兴趣和能力的学科。

学生对其他专业的兴趣也是促使他们转专业的动因之一。

大学期间,学生会接触到各种学科和领域,可能会发现自己对其他专业的学习内容和研究方向更感兴趣。

一个原本就读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期间也接触到了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发现自己对这些学科更有兴趣,于是决定转专业。

学校的教学质量、就业形势以及社会需求也是学生转专业的外部动因。

一些学校可能因为师资力量不足、设施设备陈旧等原因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可能会因此而考虑转学。

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也会对学生转专业产生影响。

如果某个专业就业形势不好,毕业生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那么一些学生可能会选择转到就业前景较好的专业。

针对高校本科生转专业的现象,应采取以下对策。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指导和辅导,及时了解学生对专业的不满意和对其他专业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调整学习方向。

学校可以设置专业导师制度,每位学生都能得到专业导师的指导,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专业优势和兴趣,并给予合理的建议。

学校应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学生对原专业的不满意。

学校可以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加强教学设施和实验室的建设,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实践机会;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设与时俱进的课程,提高对学生就业前景的支持。

高校本科生转专业动因及对策研究

高校本科生转专业动因及对策研究

高校本科生转专业动因及对策研究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进入大学接受专业的培训。

在大学期间,经常会有一部分本科生选择转专业的情况出现。

本文旨在探讨高校本科生转专业的主要动因以及对应的对策,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以便为相关的学生和教育管理部门提供参考。

一、动因分析1.兴趣变化很多本科生在大学里开始了对自己兴趣的探索与发现。

在接受了一定的专业培训后,部分学生才意识到自己并不真正喜欢所选择的专业,于是产生了转专业的想法。

这种情况在大学一二年级较为普遍,因为在这段时间里,学生们刚刚接触到各种不同的学科,而自己的兴趣爱好也在不断地改变与发展。

2.就业前景另外一个主要的动因是就业前景的考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专业领域的需求增多,而一些传统的专业则逐渐式微。

部分学生会根据自己所在专业领域的就业前景来决定是否转专业。

尤其是在就业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部分学生会选择放弃原来的专业,转而选择就业前景较好、市场需求较大的新专业。

3.学科压力还有一部分学生转专业的动因是学科压力。

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原专业知识过于晦涩难懂,学习成绩不佳,情绪低落等,从而产生了转专业的念头。

学科压力是一部分本科生进行专业转换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对策探讨1.提早职业规划针对本科生对就业前景的考量,应该在大学一、二年级就提早进行职业规划。

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类就业前景讲座和招聘洽谈会等活动,来增强学生对就业市场的认知,帮助他们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更为清晰,并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2.加强专业介绍学校在新生入学时,应该加强对各专业的介绍。

通过开设专业介绍课程、专家讲座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各个专业的学习内容、培养方向以及就业前景,从而在最初选择专业时更加理性。

3.辅导教师指导提供更多的辅导教师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在选择专业时更加明确。

辅导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提供转专业的必要条件、流程以及可能面临的困难,使学生在考虑转专业时能够做出合理的决策。

大学生专业转换的原因和影响

大学生专业转换的原因和影响

大学生专业转换的原因和影响大学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专业选择是大学生们所面临的重要抉择之一。

然而,随着个人兴趣、就业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思考,有些大学生会选择转换自己的专业。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专业转换的原因和影响。

一、原因1. 对专业兴趣的改变在大学期间,学生接触了各种学科和领域,这使得他们对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有时候,学生可能会发现之前选择的专业不太符合自己的兴趣和追求,因此决定转换专业。

2. 就业市场需求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某些专业的就业前景可能会发生变化。

学生可能会从媒体、亲友或就业市场的信息中获知某些专业供大于求,而另一些专业则备受青睐。

考虑到未来就业的压力和机会,学生可能会选择转换专业以获得更好的就业前景。

3. 进一步思考未来职业发展大学生的思考能力在大学期间逐渐加强,他们开始更加深入地思考未来的职业规划和发展。

有时候,学生在接触到实际工作后才意识到自己对某个领域更有天赋或者更有追求,因此选择转换专业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

二、影响1. 学习压力的增加专业转换通常伴随着课程的重新选择和调整,这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学业压力。

他们需要努力适应新的学科和课程,以及追赶原来专业同学的进度。

这可能会增加他们在学业上的负担和压力。

2. 学业延迟专业转换通常导致学业的延迟,因为学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完成新的专业要求和学分。

这可能延长他们的大学学习时间,使他们与原本同年级的同学产生差距。

3. 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影响专业转换可能会对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某些行业或工作职位对特定专业背景有较高的要求,学生转换专业后可能不再具备原来专业的相关背景。

但同时,通过专业转换,学生也有机会进入更适合自己兴趣和能力的领域,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4. 职业定位的重新思考专业转换可以为学生提供重新思考自身职业定位的机会。

经过专业转换后,学生可能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和所追求的行业有更清晰的认识。

大学生转专业的因素分析【文献综述】

大学生转专业的因素分析【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社会工作大学生转专业的因素分析2003年1月,复旦大学244名学生重新选专业转到新系,首开中国高校转专业之门。

2003年4月厦门大学正式公开学生转专业的实施方法,对学生申请转专业的时间、条件和实施程序等,都做了十分详细的规定。

其他很多高校如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等,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对学生转专业进行引导和规范,很多高校都逐步放宽了对转专业的条件限制,如华东理工大学改变以往只有优秀学生才能转专业的规定,不再只强调分数高低,而更加重视学习能力的强弱。

在高校首开转专业之风的复旦大学于2004年4月实现了转专业政策的二大突破:一是将各院系转入名额由10%扩大为15%;一是将转专业的对象从大一新生放宽到大一和大一学生;再就是彻底取消了申请转专业的成绩门槛,本着尊重学生的权利和对学生负责的原则,将判断学生是否具有专业发展潜能的权利交给各接受院系,由各院系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组织不同形式的测试考察申请者。

从众多高校的情况可以看出,大学生转专业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从全国高校的总体情况看,目前大学生转专业呈现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学校和人数逐渐增多。

允许学生转专业的学校有逐步增加的趋势,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地的很多重点大学都追随复旦大学,根据自己学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推行转专业政策。

而这项工作起步较早的学校,则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加大了改革的力度。

在大部分高校中,申请转专业的学生都占有较大的比重,很多高校在报名时候,出现“火爆”场面。

第一,转专业逐步走向制度化。

各高校都出台了适合本校具体情况的政策,大学生转专业开始由试点步入规范运作阶段,很多高校对转专业涉及的各个程序和部门的工作都做出详细的规定,使得学生转专业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第二,大学生重新选择专业的理性化。

很多学生转专业并不是为了进入所谓的书门专业就读。

他们在选择的时候所关注的有很多,除了自身动机的驱动以外,还要考虑诸如转到其他专业是否能够很好地适应以后的学习等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社会工作
大学生转专业的因素分析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选题背景:
笔者之所以选这个题目,归因于近年来,全国各大高校相继出台了大学生转专业的政策和方案,学生转专业的现象也日益增多。

1994年,随着学分制在高校中的实施和逐步普及,大学生可以转专业目前是高校亮点之一,对就读专业不满意的任何一名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都有重新选择申报其他专业的机会,这让许多学生有了第二次选择的机会。

选题意义:
然而,由于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以及高校相关工作的滞后,转专业并没有给大学生们带来非常满意的结果其原因为何?为解决这些问题,从大学生的转专业动因着手,全面分析动因,有助于更理性地处理转专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高校和大学生如何应对转专业问题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并且能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成功实现转专业愿望,减少盲目性,促进其专业和个性发展。

二、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含论文提纲)
研究目标:
本次论文诣在通过对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的实地调查,对转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寻找导致转专业现象出现的多种因素,有高考填报志愿时埋下的“伏笔”,有就业制度的影响,有高校专业设置的落后、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学生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等。

针对这些问题,高校应对症下药,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正确引导学生转专业,增强高校专业自主适应市场的能力和积极性,强化通识教育,拓宽专业口径,积极探索不同形式的培养模式。

主要内容(含论文提纲)
一、高校转专业的现状
二、高校学生转专业现象的因素
(一)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对专业缺乏兴趣
(二)就业制度的影响
(三)专业设置滞后,内容陈旧
(四)对班级不适应或从众、随大流
三、高校学生转专业的利弊分析
(一)允许转专业的好处
(二)转专业的负面影响
四、应对策略
(一)学生自身方面
(二)高校教学管理方面
(三)政府教育政策方面
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
1、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
以调查法中的问卷调查法和访问法为主,根据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的情况,制定调查问卷,以钱江学院的转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展开抽样调查,再采用“目的性抽样”的原则选取那些能够为本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转专业学生进行访谈,进一步获取第一手资料。

通过对调查所得数据及访谈资料的分析,发现大学生转专业存在的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力求引起政府和高校的关注。

2、技术路线与实验方案:
第一阶段(2010年9月中旬-2010年11月上旬):准备、启动阶段
课题相关资料、信息的搜集、学习,撰写开题报告,完成外文翻译和文献综述,为论文的撰写奠定较为扎实的基础。

(1)2010年11月中旬商定论文题目,构思论文提纲
(2)2010年12月中旬完成文献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外文翻译和开题报告第二阶段(2010年12月下旬-2011年3月初):初步完成调查与访谈,上交论文初稿。

第三阶段(2011年3月初-2011年4月20日):在指导老师指导下修改论文并最终定稿。

第四阶段(2011年4月21日-2011年5月上旬):论文评阅并接受答辩。

四、中外文参考文献
[1] 王永.大学生转专业的动因及其发展研究[J].高校论坛,2008,1:151-154.
[2] 孙士宏.大学生转专业问题初探[J].大学教育科学,2005,6:86-88.
[3] 刘慧娟,肖珍教.当代高校本科新生转专业的意向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教研
究,2006,6:34-35.
[4] 刘雄,熊辉.对当前高校大学生转专业的思考[J].中华文化论坛,2008,8:23-24.
[5] 刘桂琪.高校本科生转专业若干问题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8,11:198-200.
[6] 夏军.高校本科生转专业动因及对策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2009,6:74-75.
[7] 黄宝宽.高职院校学生转专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黎明职业大学为例[J].黎明
职业大学学报,2010,3:57-59.
[8] 王云.普通高校学生转专业的思考[J].高等教育,2004,5:47-48.
[9] 胡丽伟.高校转专业现象的几点思考[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11:67.
[10]林伟华.高校大学生转专业现状调查研究——以漳州师范学院为例[J].新余高专
学报,2009,12:108-111.
[11] 李爱国.大学生转专业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23):35-36.
[12]黄伟达.我国高校本科生转专业动因调查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3:58-60.
[13]王珊珊,郑晓峰.论大学生转专业原因利弊及改进[J].教育管理,2008,10:115-116.
[14] 刘彤,孟凡波.浅谈高校学生自由选择专业的利与弊[J].黑龙江高教研
究,2004,9:23-24.
[15] 金宏伟.学生转专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台州学院为例[J].台州学院学
报,2008,5:85-88.
[16] Dallas,Texas.Savvy College Students Turn to New Professional Marketing Service to
Land Summer Internships[J].PRWEB,2007,2(20).
[17]Megan Elrath , Joseph Hawk , Nancy LeClair.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ough Economic Times: The Drexel University Co-op Program
Model[J].Current Issue,2010,9(28).
五、研究的整体方案与工作进度安排(内容、步骤、时间)
经过对论文的大致设想,预计完成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2010年9月中旬-2010年11月上旬):准备、启动阶段
课题相关资料、信息的搜集、学习,撰写开题报告,完成外文翻译和文献综述,为论文的撰写奠定较为扎实的基础。

(1)2010年11月中旬商定论文题目,构思论文提纲
(2)2010年12月中旬完成文献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外文翻译和开题报告第二阶段(2010年12月下旬-2011年3月初):初步完成调查与访谈,上交论文初稿。

第三阶段(2011年3月初-2011年4月20日):在指导老师指导下修改论文并最终定稿。

第四阶段(2011年4月21日-2011年5月上旬):论文评阅并接受答辩。

六、研究的预期目标及主要特点及创新点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生转专业成为可能,大学生的维权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从大学生的转专业动因着手,全面分析动因,有助于更理性地处理转专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高校和大学生如何应对转专业问题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并且能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成功实现转专业愿望,减少盲目性,促进其专业和个性发展。

高校应对症下药,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正确引导学生转专业,增强高校专业自主适应市场的能力和积极性,强化通识教育,拓宽专业口径,积极探索不同形式的培养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