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共50页文档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至今仍在继续发展。
它是西方女性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因而有着较鲜明的政治倾向。
它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造和女性阅读等。
它要求以女性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进行批判。
它努力发觉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评文学史;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注女性作家的创作状况。
它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性主义写作方式。
女性主义批评在发展过程中广泛改造和吸收了在当代西方影响很大的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批评的思路与方法,体现了它的开放性,增强了它对父权中心文化的颠覆性。
一、女性主义批评的现实背景和思想来源首先,女性主义批评是西方妇女运动高涨的产物。
在19世纪60年代前后,在西方出现了风起云涌的妇女解放运动,在就业、教育、福利和政治、文化各领域向现有的制度提出了质问,并努力将这种质问上升到对妇女的本质和文化构成的探讨。
它包括妇女应是什么的问题,女性气质和女性特征怎样界定以及怎样重新界定的问题,它包括反对妇女作为供男性消费的性欲对象的战役,反对色情描写、强奸等暴力形式。
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女性主义批评应运而生。
它首先发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的存在(如在作为主流文学的男性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性别歧视存在;及时女性作家的作品,多数也收到男性中心话语的控制),从而对之加以批判。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正是这样依托着争取女权的政治斗争的强大动力而发展起来的,它同时又反过来为女性政治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其次,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有着文学理论和批评方面的思想来源。
一是60年代起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发生了重大变化和转折,给女性主义批评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方法上多方面的启示。
当女性主义批评崛起的时候,正是形式主义和新批评走向没落、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转变、新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扩大的时期。
女性主义批评

《述国亡诗》 述国亡诗》 君王城上竖降旗, 君王城上竖降旗, 妾在深宫那得知。 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 十四万人齐解甲, 更无一个是男儿。 更无一个是男儿。 ——花蕊夫人 花蕊夫人
解析: 解析:
此诗破题就直述国亡之事: 君王城上竖降旗” 此诗破题就直述国亡之事:“君王城上竖降旗”。史载后蜀君 臣极为奢侈,荒淫误国,宋军压境时,孟昶一筹莫展,屈辱投降。 臣极为奢侈,荒淫误国,宋军压境时,孟昶一筹莫展,屈辱投降。诗 句只说“竖降旗”,遣词含蓄。下语只三分而命意十分,耐人玩味。 句只说“竖降旗” 遣词含蓄。下语只三分而命意十分,耐人玩味。 妾在深宫那得知? 大致有两重含义:首先, 妾在深宫那得知? 大致有两重含义:首先,历代追咎国亡的诗 文多持“女祸亡国” 如把商亡归咎于妲己, 文多持“女祸亡国”论,如把商亡归咎于妲己,把吴亡归咎于西施等 而这句诗则象是针对“女祸亡国”而作的自我申辩。 等。而这句诗则象是针对“女祸亡国”而作的自我申辩。语似轻声叹 然措词微婉,而大有深意。其次,即使退一步说, 息,然措词微婉,而大有深意。其次,即使退一步说,“妾”及时得 知投降的事又怎样?还不照样于事无补!一个弱女子哪有回天之力! 知投降的事又怎样?还不照样于事无补!一个弱女子哪有回天之力! 不过, 那得知”云云毕竟还表示了一种廉耻之心, 不过,“那得知”云云毕竟还表示了一种廉耻之心,比起甘心作阶下 囚的“男儿”们终究不可同日而语。这就为下面的怒斥预留了地步。 囚的“男儿”们终究不可同日而语。这就为下面的怒斥预留了地步。
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学批评论文-文学论文

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学批评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英美派是与法国派相对应的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重要学派。
它关注女性写作的语言和文本,研究女性作品的特殊性,批判传统文学标准中的男性中心主义,从女性的视角重新审视传统的文学史。
努力发掘和寻找女性文学的自身特点,强调女性本身的文化内涵,鼓励当代妇女加强团结和联合,摆脱父权中心文化的压抑和,对现代女权主义运动具有深远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英美派概念与特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以女性视觉对作家及其文学作品进行全新解读的批评模式。
自从1985年挪威学者陶丽莫依(TorilMoi)在其出版的《性与文本的》(Sexual/TextuaiPolitics:FeministLiteraryTheory)一书中提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英美派”和“法国派”的概念之后,对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
与法国派的“视写作为,以语言的构合组织来抗拒和颠覆旧有男性社会秩序”不同,英美派“侧重的是对社会和,着力揭示潜藏在文本内部的两性对立和女性被压迫的真实状况。
”可以说,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的女权运动而兴起的西方文艺批评主力军,尽管没有形成什么严密的组织和统一的纲领,但其解构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模式,从女性的视角重新解读经典作品以及发掘女作家及其作品,建立女性主义文学宫殿的特色鲜明的批评方法,依然能够让我们获得清晰而深刻的感触。
本文试就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上述两大特点展开研究。
一、解构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模式在长期的父权制文化中,文学传统基本上是以男性为中心。
西方文学作品中最早的女性,如夏娃、安德洛美达、潘多拉和象牙女郎,都是以虚幻、美化或扭曲的形象出现,她们是为男人享用而创造出来的尤物,由内到外都渗透着男性的主观意识和偏见。
面对这种情况,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认为:文学要具备普遍意义和有效性,女性意识不容忽视,文学批评首先要从解构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模式开始,掀起一场女权主义的文学,通过考察和分析,重新审视男性文学中那些陈旧的女性形象,赋予其新的内涵。
课件-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批评

重新评价男性笔下的女性形象
西方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原 型——夏娃与圣母
在女性主义批评者看来,在传 统文学作品中特别是男性作家 的作品中存在着两个基本的女 性原型:其一是圣母型或天使 型,集美丽、高贵、温柔、可 爱于一身,贞洁温驯、恬静安 宁、富有母性,是童贞女与母 亲这两类男性最渴求的女性形 象的整合。
理论先驱之二:西蒙·波伏娃
《第二性》(1949年)
此书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 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甚至被尊为西 方妇女的“圣经”。它以涵盖哲学、历史、文 学、生物学、古代神话和风俗的文化内容为背 景,纵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演变 中,妇女的处境、地位和权利的实际情况,探 讨了女性个体发展史所显示的性别差异。《第 二性》实可堪称为一部俯瞰整个女性世界的百 科全书,她揭开了妇女文化运动向久远的性别 歧视开战的序幕。
第三,在(废都)中,作者笔下的 女性基本上可以说没有属于自己的 社会身份,她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 只是男性的附属物。从牛月清到唐 宛儿再到柳月、阿灿没有一位女性 有一份正经的工作,她们也没想到 要为自己的社会工作而奋斗。牛月 清想到的是当好“庄夫人”,唐宛 儿、柳月想到的是争到“庄夫人” 这一头衔。贾平凹抱着一种狭隘保 守的两性观来描写女性,其笔下的 女性已为男权所异化,她们自觉的 按照父权制文化对女性的标准去思 考,去行动,她们没有自己的思想, 没有属于自己的语言!
(一)女性主义批评(女性的阅读)
女性主义批评是一种以女性作为读者的批 评,分析过往一切由男性创造的文学文本。 它的课题包括妇女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文 学批评中对妇女的忽视和歪曲,以及男性构 建的文学史的种种疏漏。她们试图打破男性 中心主义的研究视角,从女性视角来重新审 视文学作品和文学史,从而对文学现象作出 新的阐释。
新时期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新时期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新时期所有的文学批评中女性主义批评具有独特的生命力。
没有一种批评能够像它那样贴近生存本体论的关注。
作为人类的一半──母亲、妻子、女儿,女性不但是女性自身说不完的话题,也是男性说不完的话题。
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女性问题就永远会成为一个讨论的焦点。
用不着作任何一点夸张,女性的生存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人类的生存质量。
正因为如此,从八十年代初关于它的话头一提起,一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兴致勃勃地探讨它,不断地深化它。
在本章设置的批评题目中,没有一种的资料──从论文到专著──在丰富性上可以跟它比肩。
仅仅梳理新时期女性主义批评的发展脉络的论文就有数十种。
而且耕耘者不只是女性作家、学者,还有相当数量的知名度较高的男性批评家。
这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便利条件,也给我们设置了难以超越的高度。
我们只能放宽对自己的要求,作一次简单的描述。
考虑到对女性主义批评的历时性研究文章较多,一些明显的演进轨迹已被说清,我们这里准备从共时性角度展开思考,抽释出女性主义批评的模式化特点。
又考虑到女性主义批评主要是女性自身的话语,所以尽管男性批评家有不少精彩的发言,我们还是以女性批评文本作为评论的对象。
一、打开一个美丽、富有创造力的世界文学如同人类历史一样,其实是男人和女人共同创造的。
亚当和夏娃的同一性书写造就了人类的未来,也造就了组成一体的爱情、婚姻、家庭的文化模式。
但是由于野蛮人遗留下来的价值观长期地支配人的意识。
所以女性在创造人类历史和文化的作用反而被忽略了。
男人无端的成为历史的唯一主宰,并且自我编撰着第一创造者的神话。
进入现代社会后,男女平等的观念虽然被提出,但由于女性的社会实践历史的有限性、女性自我话语形成的艰难性,女性的作用仍然处在被遮敝状态。
直到西方女权主义运动蓬勃兴起,她们找到了自己的意识、语言及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包括写作,她们对历史和文化的伟大贡献才被充分揭示出来。
在女权主义运动的如火如荼阶段,我们目睹到了一幅壮观的图景:“发掘妇女文学著作,描绘妇女想象力的版图,分析女性的情节结构,使妇女文学作为一个特殊的探索领域展现在世人面前。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肖瓦尔特创作第二个阶段的代表作《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弗恩的英国女性小说家》不同于埃伦莫尔斯等女权主义批评人士的观点,她认为女性文学传统是源源持续的,不是由仅有的几位著名作家实现的,这其中还包括名贯古今的作家和被历史遗忘的普通作家。
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历史上某些女性作家走红一时、转瞬即逝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事实被人们遗忘,造成历代女作家无法搜寻到属于她们自己的成长历史,因此不得不重新翻看过去,反复地提醒和告诫自己,女性应当充分增强自己的女性意识。
透过维多利亚时代到现在的英国小说来挖掘女性文学的历史特点,补充几位女性主义代表作家之间的差距与不同。
该书影响深刻,被赋予“时代杰作”之称,其根本原因在于作品将长期被人们遗忘的英国女性作家的作品进行重读,在继承前人女性作家的优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进行重新剖析,符合时代潮流,并且手法独到。
与此同时,该书将女性文学传统视为一种“亚文化群体文学”,并指出,女性作家创作受亚文化影响深刻,具有一定意义。
总体而言,可将女性作家的作品划分为三个阶段。
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女性阶段的创作,不管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史实方面,都对女性文学史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女性批评要求通过女性自身的努力重新建立女性文学传统,重新书写女性历史。
女性作家们的友好情谊由此显现,她们呼吁当代妇女增强沟通和联系,携手摆脱父权中心文化的捆绑与束缚。
“女性文学被称之为亚文学,仅仅一个‘亚’字就决定了女性在创作时必须顺从、依附于男性的知识、智慧和力量。
肖瓦尔特提出了女性的理想化境界,即女性拥有很多金钱,并根据男性的工作量付给他们酬劳。
当然这是一个乌托邦式的想法,所以肖瓦尔特也提到了双性同体,即沃尔夫在《自己的一间屋》中提出的男女双性同体论。
”肖瓦尔特认为,女性批评重点在身为作者的妇女,对妇女创作的文学的发展变化和结构分类进行分析。
女性的心理学、语言学等相关问题都在女性批评课题中进行了解释说明,少数女性作家或女性团体创作进程、文学史等课题也有所涉及。
女性主义批评

第二阶段是1968年以后出现的新一代女权主义者, 即强调“女性”的女权主义者。她们一反初期注重 “平等”的策略,改弦更张,强调性别差异和女性 的独特性,注重女性不同于男性的心理体验、象征 表达和内在情思。
3
进入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第三代女权主义,即将 “女权”、“女性”加以整合折衷的重“女人”的女 权主义。不再提倡男女的对立或女性一元论,而是注 重多元论,提倡男女文化话语互补,即女人成为女人, 男人成为男人,在充分尊重男女独立人格的基础上扬 弃传统文化的弊端和偏见,完善和发展健康的人性。
一、定义
女性主义批评,是一种用女性意识观 照文学作品,具有女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追 求的文学批评。
1
二、女权主义运动史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50、60年代西方掀起的大规模 妇女解放运动,是女权运动的第一个阶段,斗争矛 头是指向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以争取政治平 等、经济平等、职业平等以及精神解放为主要目的。
女权主义批评认为,现存的社会结构是建立在父权制 基础上的,男性掌握着社会的基本功能,女性则被置 于社会配角的地位。女性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就必须 颠覆父权制的社会结构,揭露所有话语中潜藏的若隐 若现的“性歧视”。
9
(1)批判象征父权制社会秩序的符号体系
例如: 在英语中 female (女性)和 woman(女 人)的构成依赖于男性的male和man,是他们的派 生词,如同《圣经》中女性是由男性的一根肋骨 创造。
(法)波伏娃:《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性》,被誉为西方 女权主义的“圣经”。她 认为西方社会是由男性控 制的家族式社会,女性是 社会中的第二性,处于附 属地位。同时,她还系统 清算了男作家作品中所虚 构的“女人神话”,批评 他们对女性形象的歪曲和 误解。
女性主义及女性主义文学批评_禹建湘

收稿日期: 2005 ) 02 ) 27. 作者简介: 禹建湘( 1970 ) ) , 男, 吉首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生, 研究方向为西方文论和文学批评学.
关键词: 女性主义; 社会性别;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中图分类号: I109. 9 文献标示码: A 文章编号: 1007 ) 2187( 2005) 002 ) 0035) 003
女性主义运动诞生于新生的资产阶级妇女中, 它同法 国的工业革命和美国的 废奴运 动息息 相关, 从 19 世 纪中 叶到现在, 女性主义运 动经历 了两次 浪潮, 它似 乎在 印证 着费希尔的断言:/ 当代妇 女像冰 川一样 缓慢地 切割 出一 个新的经济和社会前景, 建造一个新世界。0[ 1] 而女 性主义 文学批评的产生, 是 以 女性 主义 运动 的广 泛 开展 为基 础 的, 是女性主义运动深入到文化领域的产物。
目的。 在女性主义文学批 评中, 有一 些共 同的主 题, 如社 会
性别、性行为、种族、阶级、经典文学书目、再现角度、阅读、 主观 性、女性 特征 和男 性特 征、欲望、身体、作 家身 份、母
性、家庭等等, 女性主 义文学 批评以 不同 的方 法、角 度、理 论来研究这些主题。其 中以美 国、法国、英 国的研 究最 为 突出。
在美国, 女性主义文学 批评经 历了 四个阶 段, 其各 个 阶段理论的提出, 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阶段: 60 年代的/ 妇 女形象0 批 评。/ 妇女 形象0 批评从性别入手, 其主要 方法是 重新阅 读和 评论文 本, 主 要内容是批判传统文学中对女性的刻画, 以及男性评论 家 对女性作品的评论, 主要特点是将文学和读者生活经验 相 联系, 主要目的是揭示文学作品中女性处于从属地位的 历 史、社会和文化根源。/ 妇女形 象0 批评 家发现, 妇 女形 象 在男性笔下形成了 两个极 端: 要么是 天真、美 丽、可 爱、无 知、无 私的/ 仙 女0 , 要 么 是复 杂、丑 陋、刁 钻、自 私 的/ 恶 魔0 。/ 妇女形象0 批评家 认为, 这两种 截然 不同的 妇女 形 象均反映了现实中男性对女性的 偏见、惧怕、压迫和不公, 他们是在以男性的臆造来认识和 再现女性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