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设计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情况;(2)掌握大洲、大洋的分布特点;(3)能够绘制世界海陆分布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地图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掌握海陆分布的特点;(3)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网络、软件等,搜集相关资料,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3)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1)海洋的定义和特点;(2)陆地的定义和特点;(3)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
2. 大洲和大洋的分布(1)大洲的定义和分类;(2)大洋的定义和分类;(3)大洲和大洋的分布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情况;(2)大洲和大洋的分布特点。
2. 教学难点:(1)大洲和大洋的分布规律;(2)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或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海陆分布;(2)提问学生对海陆分布的认识和理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2)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分布。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的特点及分布情况;(2)教师讲解大洲和大洋的分类及分布特点。
4. 互动环节:(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海陆分布的特点;(2)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练习巩固:(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教师批改作业,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五、教学评价1. 学生作业评价:观察学生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海陆分布知识的掌握程度;2.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3.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运用海陆分布图和相关数据,描述世界的海陆分布特点;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的名称、分布及各州的分界线。
2.通过学习世界的海陆分布及七大洲,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动手能力、填图识图的能力。
3.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认识,进一步认识我们生活的星球,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世界上海陆分布情况;七大洲的名称识记和相对位置的空间关系难点:七大洲的分界线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视频导入。
播放纪录片《从宇宙中看地球》,介绍苏联宇航员在宇宙中看到地球的全貌以后,曾感叹说人类把地球的名字取错了,应该叫“水球”,因为地球上大部分地区被广阔的海洋所覆盖。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地球上海陆分布的实际情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1.海洋与陆地【展示素材】地球仪【教师活动】同学们来仔细观察一下老师手中的地球仪。
【问题】(1)世界上海洋和陆地那个面积更大?(2)南、北半球相比那个半球陆地面积较大,陆地面积较大的半球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还是小?(3)东、西半球相比那个半球陆地面积较大,陆地面积较大的半球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还是小?(4)世界上海陆分布有什么特点?【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自主思考回答。
(1)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大但是仍没有海洋面积大。
(3)东半球陆地面积较大同样没有海洋面积大。
(4)第一,海洋彼此连成一片,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地;第二,陆地北半球比南半球多,东半球比西半球多,海洋南半球比北半球多;西半球比东半球多;第三,无论怎样划分出的半球,都是海洋多于陆地。
【展示素材】世界海陆面积比较饼状图。
【教师总结】人们常说“七分海洋,三分陆地”,在地球上海洋面积约占70.8%,陆地面积约占29.2%。
2.七大洲【教师活动】知道了地球上海洋与陆地的关系之后,我们先来学习一下地球上的陆地它是怎么进行划分的。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设计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设计
Ⅰ.准备活动
1.熟悉教材内容,分清教学内容主次,确定重点难点。
2.根据教材内容及《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教学过程。
3.查阅并收集相关文献及图片资料。
4.根据所设计的教学过程选择相关的文献和图片资料制作ppt课件,收集相关视频,并做适当调整剪接。
Ⅱ.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2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第一课时
2.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分布。
(3).通过利用地理图册,了解大洲的基本轮廓和相互位置关系。
(4).在地图上能够辨别大陆、岛屿、大洲等地理事物。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及七大洲的分布情况。
情感目标: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3.教学重点
(1).海陆分布情况。
(2).七大洲名称识记和相对位置的空间关系。
4.教学难点
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5.教具准备
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收集相关视频,并做适当调整剪接。
Ⅲ.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世界的海陆分布
一、海洋与陆地
1.海陆比例。
2.海陆分布特点
二、七大洲
1.基本概念
2.七大洲的名称及分布。
3.大洲的分界线。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情况,掌握海洋和陆地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了解世界地图的构成,能够识别主要的大洲和大洋。
3.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海洋和陆地的定义及特点2. 世界地图的构成3. 主要大洲和大洋的名称和位置4. 世界的海陆分布特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世界地图的构成,主要大洲和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2. 难点:世界的海陆分布特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教学法,展示世界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
2. 采用讲授法,讲解海洋和陆地的定义及特点,主要大洲和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3. 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世界的海陆分布特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地球的海陆分布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海洋和陆地的定义及特点,展示世界地图,让学生了解主要大洲和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世界的海陆分布特点,引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分析海陆分布规律。
4.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世界海陆分布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世界的海陆分布特点。
6.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一幅世界地图,标注出主要大洲和大洋,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了解学生对海洋和陆地的定义及特点,世界地图的构成,以及主要大洲和大洋的名称和位置的掌握情况。
2. 课堂练习环节,收集学生的答案,评估学生对世界的海陆分布特点的理解程度。
3. 课后作业的批改,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七、教学反思:1. 课后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如讲解方法的运用,学生的参与度等。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3.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设计针对性的辅导内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上海陆分布的大致情况,掌握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比例。
能够描绘世界地图,并指出各大洲和主要海洋的位置。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球仪或世界地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利用图表和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信息提取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环境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世界海陆分布的基本情况。
各大洲和主要海洋的位置。
2. 教学难点:地球上海陆面积的比例计算。
利用地球仪或地图准确指出各大洲和主要海洋的位置。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地球仪或世界地图。
相关数据和图表。
2.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相关知识点。
教师整理教学内容和流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问题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情况。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课内容。
2.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和任务,自主观察地球仪或世界地图。
学生记录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比例,以及各大洲和主要海洋的位置。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地球上海陆分布的特点和原因。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知识拓展:教师利用图表和数据,介绍地球上海陆分布的变化趋势。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3. 布置作业:请学生绘制一张世界地图,标出各大洲和主要海洋的位置。
六、作业布置1. 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收集有关地球海陆分布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七、课后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情况,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
2. 学生反馈学习效果,提出意见和建议。
八、教学评价1. 学生作业批改:检查学生对世界海陆分布的掌握情况。
2.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九、教学改进1. 根据学生反馈和教学评价,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第一章:地球的海陆构成1.1 海洋的定义与特点介绍海洋的定义,海洋的面积占地球表面的比例。
讨论海洋的特点,如盐度、温度、潮汐等。
1.2 陆地的定义与特点介绍陆地的定义,陆地的面积占地球表面的比例。
讨论陆地的特点,如地形、气候、生物多样性等。
1.3 海陆分布的意义解释海陆分布对地球气候、生态、人类活动的影响。
强调海陆分布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第二章:世界的地理分区2.1 亚洲介绍亚洲的地理位置,包括周边海洋和邻近大陆。
讨论亚洲的主要地理特征,如高原、山脉、河流等。
2.2 非洲介绍非洲的地理位置,包括周边海洋和邻近大陆。
讨论非洲的主要地理特征,如沙漠、山脉、河流等。
2.3 欧洲介绍欧洲的地理位置,包括周边海洋和邻近大陆。
讨论欧洲的主要地理特征,如平原、山脉、河流等。
2.4 北美洲介绍北美洲的地理位置,包括周边海洋和邻近大陆。
讨论北美洲的主要地理特征,如山脉、河流、湖泊等。
第三章:世界的海陆分布模式3.1 大陆漂移理论介绍大陆漂移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解释大陆漂移对海陆分布的影响。
3.2 板块构造理论介绍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概念。
解释板块构造对海陆分布的影响。
3.3 海陆分布的动态变化讨论海陆分布的动态变化,如地壳运动、海平面上升等。
第四章:世界的海洋分布4.1 太平洋介绍太平洋的地理位置、面积、深度等特点。
讨论太平洋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4.2 大西洋介绍大西洋的地理位置、面积、深度等特点。
讨论大西洋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4.3 印度洋介绍印度洋的地理位置、面积、深度等特点。
讨论印度洋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4.4 北冰洋介绍北冰洋的地理位置、面积、深度等特点。
讨论北冰洋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第五章:世界的陆地分布5.1 亚洲介绍亚洲的主要陆地分布,如中国、印度、俄罗斯等。
讨论亚洲陆地分布的特点和影响。
5.2 非洲介绍非洲的主要陆地分布,如撒哈拉沙漠、刚果盆地等。
讨论非洲陆地分布的特点和影响。
5.3 欧洲介绍欧洲的主要陆地分布,如俄罗斯、法国、英国等。
第二章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设计三.doc

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理解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
3.、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4、.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
3.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教学难点:海陆分布情况及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入境生趣:观看中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宇宙飞船升入太空的录相,引导学生关注本课中地球是个大水球的说法的原因。
教师设问:加加林认为,从太空看去,地球是个蔚蓝色的的“水球”,可人们当初给地球起名字的时候,为什么把它叫做“地球”呢?限于当时的条件,人们并不知道陆地之外还有更广大的海洋,且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
自学生疑:结合课本,自主学习学生活动1:观察地球仪,比较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陆分布呈什么形势?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海洋连成一片,陆地被分割成许多块。
学生活动2:读图对比:“世界海陆分布图”、“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却是一块陆地。
)(二)七大洲1、自学生疑自主合作学习,理解概念学生结合地图,自学课本上“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概念,教师在黑板上列表,学生补充概念。
概念大洲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2、运用概念,辩认图形学生活动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检查学生理解概念,运用概念的情况。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第一章:地球的海陆构成1.1 教学目标:了解地球海陆构成的基本比例。
理解海洋和陆地的分布特点。
1.2 教学内容: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总面积。
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
地球表面的主要海洋和大陆。
1.3 教学活动:展示地球的海陆构成图,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
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指出世界上主要的大陆和海洋。
引导学生思考海洋和陆地在地球表面的作用和影响。
第二章:世界的海陆分布2.1 教学目标: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基本情况。
理解世界主要海洋和大陆的分布特点。
2.2 教学内容:世界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
世界主要海洋和大陆的名称和位置。
世界海陆分布的影响因素。
2.3 教学活动:展示世界的海陆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世界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
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指出世界上的主要海洋和大陆。
引导学生思考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第三章:大洲的分布3.1 教学目标:了解世界主要大洲的名称和位置。
理解大洲之间的分布特点。
3.2 教学内容:世界主要大洲的名称和位置。
大洲之间的分布特点和联系。
大洲的面积和人口分布情况。
3.3 教学活动:展示世界大洲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大洲之间的分布特点。
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指出世界上的主要大洲。
引导学生思考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因素。
第四章:海洋的分布4.1 教学目标:了解世界主要海洋的名称和位置。
理解海洋之间的分布特点。
4.2 教学内容:世界主要海洋的名称和位置。
海洋之间的分布特点和联系。
海洋的面积和资源分布情况。
4.3 教学活动:展示世界海洋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海洋之间的分布特点。
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指出世界上的主要海洋。
引导学生思考海洋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因素。
第五章: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5.1 教学目标:了解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理解海陆分布对经济、交通、气候等方面的影响。
5.2 教学内容:海陆分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如贸易、渔业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能在图上读出并记忆大洲的分界线
4 、培养观察水平、想象水平和空间思维水平,提升读图、填图技能。(难点)
课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
2.使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1、先做先学环节.
阅读课本28页,完成填充图册18页第一大题
2、小组间讨论。
阅读课本29页,小组合作完成PPT活动一及活动二
3、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
1、先做先学环节
阅读课本30页,完成课本活动2
2、小组间讨论
小组活动,阅读课本31页之后,讨论完成PPt上的练习。
学生前置作业
1.完成填充图册18页第一大题
中学新授课文本前置作业设计基本范式
授课班级:七年级1---4班
计划课时数:二课时
课堂实践反馈
1、学生参与情况
2、课前准备与课堂流程衔接是否流畅
3、交流展示是否充分
4、教学时间把握是否准确
已学过的知识:经纬度的判读
新授知识:海陆分布;七大洲及四大洋相关知识
涉及到的学习目标:
1、知道世界海陆分布的比例,掌握世界海陆分布的概况。
2.小组合作完成PPT活动一及活动二
3.完成课本活动2
4.阅读课本31页之后,讨论完成PPt上的练习
反馈达标(学生家庭作业)
教学反思;
1.在讲到大洲时,没有注意到对大洲空间方位的讲解.学生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