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25一双手课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 25《一双手》教案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25《一双手》教案 苏教版

一双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诵读文本,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能针对文中所写事物的特点和写法圈点批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圈点批注的方式自主阅读课文。

2、准确理解“一双手”的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请同学们欣赏歌曲《手牵手》,然后说说歌曲中“手牵手”表达什么意
、请同学们同桌之间也握握手。

今天就通过我们的合作来学习课文《一双、出示问题:请你围绕“本文所写的手有什么特点?怎样写的?”两个
四、拓展练习。

受,
、介绍两个人物:杨利伟;钟南山。

并出示颁奖词。

请同学们借
五、总结本课
六、课后作业:。

人版初中语文九上第六单元第25课《一双手》优质教案

人版初中语文九上第六单元第25课《一双手》优质教案

人版初中语文九上第六单元第25课《一双手》优质教案昆山市国际学校蒋慧敏【学习目标】1、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

3、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逐步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学习重难点】1、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采用〝朗读法〞〝圈点批注法〞来组织教学。

2、学习抓住〝手〞的特征运用描写反映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3、能探究作者写手的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进行创作。

【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姜孟之,1938年生于山东省乳山县河崖村。

当代作家,50年代初到伊春林区。

曾任小学、中学教员,中学校长。

现任伊春市«绿地»杂志主编,文联主席、党组书记,作协主席。

中国作家协会员。

2、相关链接3、资料背囊«一双手»是深入生活的产物〔姜孟之〕现在有些写书人也写生活,他们关起门来只写自己那个小天地里的生活,这种〝小生活〞也可以写,但远远不够。

我说的深入生活,是指深入到社会的〝大生活〞。

«一双手»就是深入这种〝大生活〞后写出来的。

1 987年春节刚过,街上还不时的传来鞭炮声,«北方文学»副主编鲁秀彦同志带着一瓶老酒从省城哈尔滨到小兴安岭林区组稿来了。

正月十五那天她提出要到有〝林子味〞的工人家过节。

她带上一瓶老酒,我陪她来到小兴安岭林区最年轻的育林功臣〝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乌马河所工人张迎善家。

晚饭后我们和张迎善一家人坐在火炕上唠家常,直唠到天亮,我们又和张迎善、他的爱人颜玉平〔市〝三八〞红旗手〕一起到山场伐木,集材……假设是没有这次深入生活,就不会有«一双手»。

【方法指导】1、用〝.〞圈出文中生字、难字;2、用〝O〞在段首圈写出段落序号;3、用〝——〞在文中画出抓住〝手〞的特点的一个语句;4、用〝~~~~〞在文中画出描写〝手〞的语句。

5、把圈点过程中感悟到的,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上第六单元第25课《一双手》优质教案 (2)-教育文档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上第六单元第25课《一双手》优质教案 (2)-教育文档

二十五一双手昆山市国际学校蒋慧敏【学习目标】1、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

3、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逐步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学习重难点】1、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采用“朗读法”“圈点批注法”来组织教学。

2、学习抓住“手”的特征运用描写反映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3、能探究作者写手的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进行创作。

【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姜孟之,1938年生于山东省乳山县河崖村。

当代作家,50年代初到伊春林区。

曾任小学、中学教员,中学校长。

现任伊春市《绿地》杂志主编,文联主席、党组书记,作协主席。

中国作家协会员。

2、相关链接作者曾深入小兴安岭乌马××局,采访了育林功臣、“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乌马河林业工人张迎善,为他那双奇特的手及其创造的奇迹所叹服,写下了报告文学《乌马的传说》,《一双手》是其中的一部分。

文章通过描写林业工人张迎善的一双“简直是半截老松木”的“天下第一奇手”,塑造了一个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劳动者质朴感人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林业工人热爱、敬仰和赞颂之情。

3、资料背囊《一双手》是深入生活的产物(姜孟之)现在有些写书人也写生活,他们关起门来只写自己那个小天地里的生活,这种“小生活”也可以写,但远远不够。

我说的深入生活,是指深入到社会的“大生活”。

《一双手》就是深入这种“大生活”后写出来的。

1987年春节刚过,街上还不时的传来鞭炮声,《北方文学》副主编鲁秀彦同志带着一瓶老酒从省城哈尔滨到小兴安岭林区组稿来了。

正月十五那天她提出要到有“林子味”的工人家过节。

她带上一瓶老酒,我陪她来到小兴安岭林区最年轻的育林功臣“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乌马河所工人张迎善家。

晚饭后我们和张迎善一家人坐在火炕上唠家常,直唠到天亮,我们又和张迎善、他的爱人颜玉平(市“三八”红旗手)一起到山场伐木,集材……若是没有这次深入生活,就不会有《一双手》。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二十五 一双手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二十五 一双手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生字词,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2.理解课文内容(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综合运用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来表现事物的特征的写法。

2.能针对文中所写事物的特点和写法圈点批注。

3.掌握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教学重点:1.学习综合运用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来表现事物的特征的写法2.运用圈点批注的方式自主阅读课文。

教学难点: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质疑自探1.情境导入每个人都有一双手,同学们的手上都捧着人生美好的希望。

但是汶川大地震却埋葬了多少个美丽的童话,而我们的救援人员和白衣天使们又用他们的双手拯救、创造了多少美。

一双手,让世界更美好;世界如此美好,正是因为一双手。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章《一双手》。

(板书课文标题)2.质疑自探(1)出示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生字词,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2、理解课文内容(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综合运用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来表现事物的特征的写法2、能针对文中所写事物的特点和写法圈点批注。

3、掌握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2)朗读课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探问题:①读准字音,理解词义;②了解作者简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边快速阅读课文边划出相关句子。

(不会读的字词请查字典)③在文中有疑问的地方做个标记,便于下一步的小组交流。

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1.明确任务教师根据文章的重难点精选主问题,提供给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先自探后交流):①给张迎善同志的“手”建立一个档案。

手的档案主人:身份:手感:手指:纹路:手的肤色:掌面:手的大小:手指细节:手的别号:手的价值:②本文所写的手有什么特点?怎样写的?③张迎善的手外表奇丑,了解到造成他的手奇丑的原因之后,你有什么感想?现在,你认为他的手很丑吗?他的手为什么会丑?创造绿色宝库。

语文人版初三上第25课(一双手)教案3

语文人版初三上第25课(一双手)教案3

语文人版初三上第25课(一双手)教案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了解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学习抓住最具特征部分描写人物外貌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细致观看生活、积存写作素材的良好适应。

◆过程与方法1、运用本单元“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自主阅读。

2、教给学生“眼到、手到、口到、心到”的阅读方法,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适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为人类创造绿色的一般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2、理解“美,是以丑为代价”的哲理。

教学重点:1、抓住特征,多角度地细致准确地描写一双手,表现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境界。

2、运用圈点批注的方式自主阅读课文。

教学难点:抓住特征,多角度地细致准确地描写一双手,表现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境界课时安排:一课时师生互动设计:一、导入本单元介绍了动手读书的方法,今天就请大伙拿好手中的笔,看好自己的书,勤动大脑,认真体会揣摩我们要学的这篇文章。

展示读书要求:读书四到眼到:自己看书。

一览全文。

口到:出声读书,熟读成诵。

手到:圈点勾画,摘记评点。

心到:揣摩领会,认真思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

〔尽量放开声音〕①标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

〔包括不确定的〕②标好小节号。

2、说说文章的要紧内容和你读后的感受。

3、了解本文结构。

A、〔1〕明写“许多手”,暗写“一双手”。

手法:烘托B、〔2—19〕具体描写“一双手”。

手法:a、抓住人物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

b、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

C、〔20〕对一个一般劳动者的赞颂。

手法:想象三、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1、齐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手的语句。

2、试分析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这双手。

天总老松树:简直是半截老松木;下手背:皮肤呈木色,纹络又粗又细,一道道黑土色;第分手心:掌面鼓皮样硬,一只手就向一根老甘蔗;一手指: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奇大:手大无比,真是我今生今世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手3、分析这些语句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

九年级语文《一双手》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一双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一双手》的基本内容;3.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解读文本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核心观点;教学难点:1.准确理解课文中的主题和感情;2.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1.课文《一双手》的复印件;2.针对课文的问题和答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15分钟)1.通过图片或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什么是最重要的东西?2.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讨论并引出本课的主题。

二、预习导引(15分钟)1.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回答:文章主要讲了什么?2.分组讨论并向全班汇报。

3.教师梳理学生的回答,引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阅读课文(25分钟)1.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并回答指导问题:b.课文通过哪些具体事例来表达主题?c.通过阅读课文,你体验了什么?四、小组合作探究(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课文进行分析:a.这段课文通过哪些细节描写来表达主题和情感?2.让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介绍。

五、整体讨论和总结(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3.教师进行总结,强调课文中的核心观点和表达技巧。

六、拓展延伸(15分钟)1.教师展示相关的诗歌或文学作品,让学生体验相关主题的表达。

2.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创作活动,写一篇类似《一双手》的短文或诗歌。

七、作业布置(5分钟)1.让学生回家复述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2.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教学反思:。

【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九上《25一双手》word教案 (2).doc

【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九上《25一双手》word教案 (2).doc

一双手时间: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掌握生字词,能运用圈点批注的方式自主阅读课文。

2、掌握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 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学习重点】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

【突破策略】诵读感知、读写品悟【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默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勾画并疏解疑难字词。

2.再读全文,疏通文章结构。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4.小组竞争,讲析《周计划》关于本文的“积累与运用”的习题。

二、课堂探究(一)导入:(由一个课前活动导入本课)1、请同学们同桌之间也相互握握手,感受一下同学的手有什么特点。

2、说一说含有“手”的成语。

(爱不释手碍手碍脚白手成家比手划脚垂手可得触手可及赤手空拳丹青妙手大显身手得心应手额手称颂高抬贵手举手投足举手之劳蹑手蹑脚拿手好戏妙手偶得妙手回春七脚八手情同手足手不释卷束手就擒顺手牵羊手舞足蹈手下留情唾手可得握手言欢心慈手软袖手旁观眼高手低炙手可热一手遮天鹿死谁手……)3、手是生存状态的一种象征——每一双手为您讲述手背后的故事:(二)初读感知。

请自由朗读课文,而后捕捉有关信息①这是谁的一双手?②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三)细读赏析。

①用自己熟悉的符号,在文中圈点勾画,标出有关对于张迎善同志一双手的描写句子。

②自我赏析,文章是如何描写这一双手的?③请就自己欣赏的句子做简要的分析。

1、张迎善的手是如何的“奇”?出示句子: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大)①方法指导:抓住具体数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②展示按照这个尺寸塑的一只手,先组织学生比一比,然后老师也来比。

③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出示句子: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

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

板书:硬、粗。

①方法指导: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把掌面比作,把手指比作。

语文人版初三上第25课(一双手)教案1

语文人版初三上第25课(一双手)教案1

语文人版初三上第25课(一双手)教案1▲文本解读:本文为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读书动笔)中的第四篇,是由报告文学《乌马的传说》节选、改编而成的一篇精美散文。

文章别开生面,通过对张迎善同志那双“天下第一奇手”的描写,来塑造了一位“敬业乐业、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普通劳动者形象。

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广大不畏艰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热爱、敬仰、赞颂之情。

▲目标预设:一、知识与技能1.学习文中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来描写人物外貌的做法。

2.学习文中运用记叙、描写、说明等表达方式来突出写作对象特征的做法。

二、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用圈点读书法去解读文本。

培养学生动笔读书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引导学生通过对“天下第一奇手”的认识,来感受手主人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美德。

2.感受字里行间作者流露出的,对普通劳动者的热爱、敬仰、赞颂之情,激发起同学们学习劳模的激情。

▲重点难点:一、重点:1.培养学生动笔读书的习惯。

2.引导学生感受文中作者对普通劳动者的深情。

二、难点:1.学习“抓住特征写人、合理安排写作顺序、调动多种手段写人”等技巧。

2.激发学生开展“美”与“丑”的讨论,让学生明白美的关键在德行,引导学生确立起“劳动为美,奉献为荣”的思想。

▲理论支撑:1.本着“教是为了不教”的原则,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出发,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自主阅读、动笔读书、合作探究。

2.将审美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融入语文课堂。

3.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能力的全面提升。

▲课时安排:一课时▲先期准备:学生:课前预习,准备好稿纸等文具。

教师:充分研讨教材,收集相关资料,制作相关课件。

奔赴海安县紫石中学九(4)班联系10月27日上课事宜,向班主任张晓弘老师征求意见并了解学生情况。

▲教学过程:一、互动交流、导入新课【让学生拍拍手】首先,向大家透露一个秘密:我是上周刚拜你们张老师为师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九年级上第六单元第二十五课《一双手》研发人:张跃芳吴斌所在单位:海安县曲塘中学附属初中课案(教师用)第二十五课《一双手》(新授课)【理论支持】教学设计以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支撑,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自主阅读,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师生协作,真正实现课堂高效。

教学过程真正做到课前延伸、课内探究、课后提升,将学、导、练结合,进行形成性测验,加强质量监控。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指导相结合,用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指导实践,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1 •掌握生字词;2•学习综合运用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来表现事物的特征的写法;3•掌握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揭示人物精神。

4 .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学习综合运用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来表现事物的特征的写法。

2•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介绍人物事迹,揭示人物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禾U用工具书解决文中有疑问的字词,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题。

2.运用课本P216页的圈点符号,在文中相应的地方做上记号。

课内探究一、学1 •导入新课。

等待上课时师生之间握手,同学之间握手。

相互评价对方手的特点,同学手和老师手的区别,男同学的手和女同学的手的区别。

2.检查预习。

(1)组内交流预习情况,共同纠偏解疑。

(2)请生板书字音,老师提醒形似字的区别,引导探究正确答案,齐读两遍。

3.自主阅读。

(1)明确任务:①给张迎善同志的“手”建立一个档案。

手的档案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身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手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纹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手的肤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掌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手的大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手指细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手的别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手的价值:—②根据课文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

一双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手③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手?④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这样的写法对你有何启示?【这篇课文的内容并不难,本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会寻找文中的关键词句,对张迎善的手有一个具体的映象,并能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2)圈点批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根据学习任务自学课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圈点符号见课本216页。

【出示幻灯片】批注要点1)重点词语下用小圈,生字、难字下用实心点;2)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3)总括句、重要句用横线4)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5)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6)在书页的空白处写批注(教师在学生个体阅读时巡视)【这一环节一方面培养学生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另一方面,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为合作交流学习做充分的准备。

此外,带着目的学习,这是自主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和条件。

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批注的要求不能过高,只要能动笔批注,教者就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4.小组合作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全班学生前后四人为一小组,交流学习成果,进行合作学习。

【要求各组在充分交流碰撞的基础上,用书面的形式对以上问题形成共识,并列出合作交流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以便在全班交流】二、导1.全班交流(1 )各小组代表汇报本组探讨结果,并呈交小组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2)对各小组的学习结果,集体点评、质疑、纠偏,直至达成共识。

2.精讲点拨。

a对自学思考题①的讲解点拨,即给张迎善同志的“手”建立一个档案。

【点拨方法】本题实际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学生在阅读时要将关于对张迎善手正面描写的语句标出来,“对于手的价值”要能从具体到抽象进行概括。

【参考答案】主人:张迎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身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手感:火燎燎地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手指:粗大肥圆像三节老甘蔗纹路: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____________ 手的肤色:呈木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的大小: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______________手指细节: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裂纹,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手的别号:____________________手的价值:栽树26万多颗这是一双创造绿色宝库的手b对自—:【点拨方法】这一问题是在第一问的基础之上对张迎善的手的高度概括。

概括时不仅要写出手的特点,还要能透过手的特点来看到人物的精神形象。

【参考答案】创造了绿色宝库天下第一奇手c对自学思考③的讲解点拨: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手?【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探讨。

设计③的目的是让学生深度阅读课文内容,由张迎善的手引导学生关注张迎善的工作及其事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了解人物的精神,激发学生对林业工人的敬仰之情,实现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点拨方法】在学生充分认识文本的基础上,认识到张迎善的手是由于每天不停地栽树才变成这样的,从而体会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的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对林业工人的热爱之情。

【参考答案】因为张迎善的手每天要栽树1000多棵,每天往土里插三四千次!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

这是一双创造绿色宝库的手。

d对自学思考④的讲解点拨,问题: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这样的写法对你有何启示?【点拨方法】这一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作品主题的归纳,从而引导学生学习通过人物的特征写到人物精神的写作方法,这是本课的又一个学习的难点。

【参考答案】作者通过对张迎善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林业工人的赞美之情。

我们在写文章时可以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具有特征的外貌来引出他的事迹,揭示他的精神。

3.深度探究探究题:请同学们模仿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李灵、张正祥的颁奖词,试着给张迎善也写一段颁奖词。

(1 )出示范例,分析颁奖词的特点。

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组委会授予李灵的颁奖词:一切从零开始,从乡村开始,从识字和算术开始。

别人离开的时候,她留下来;别人收获的时候,她还在耕作。

她挑着孩子沉甸甸的梦想,她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

她是八零后。

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组委会授予张正祥的颁奖词:生命只有一次,滇池只有一个,他把生命和滇池紧紧地绑在了一起。

他是一个战士,他的勇气让所有人胆寒,他是孤独的,是执拗的,是雪峰之巅的傲然寒松。

因为有这样的人,人类的风骨得以传承挺立。

(2)借鉴以上两条颁奖辞,联系课文内容,也试着给张迎善写一段颁奖词。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决定了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近年来,各类精彩的颁奖词和各类优秀的人物一起感染着我们。

由于颁奖词的写作难度较大,对于初三的学生,只需要掌握基本的方法,能写简单的颁奖词即可。

】【方法点拨】颁奖词的特点:(一)情感性饱含情感,真挚赞美人物的事迹与精神;(二)深刻性对人物事迹的评价,必须触及人物的精神内核,将人物的壮举提升到一定的思想高度;(三)简洁性颁奖词非常精练简洁。

寥寥数句,即见人物的神韵与风采。

颁奖词的写法:(一)大笔写意,点明人物的事迹。

(二)纵深开掘,彰显人物的精神。

(三)综合表达,事、理、情有机融合。

(四)言简意丰,自然流畅音韵美。

给张迎善的颁奖词必须结合他事迹,要能准确概括,就必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及其人物精神,然后运用写颁奖词的手法进行模仿写作。

这是对本课内容的提升。

【参考示例】(一)这双手,改造迹地林,次生林44.5 顷;这双手,种树26 万多棵!历经千锤百炼,却知难而进;忍受千辛万苦,却毫无怨言。

看到他的手,我仿佛看到一山山碧绿的森林。

(二)他是一名普通的育林工人。

他那不是鉄铸胜似鉄铸的双手,把荒山变成绿塔;让浊水成为清溪!他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大山,他像一棵青松,屹立在苍山之上;他又像一棵小草,隐没在山林之中。

三、涵咏积累1.摘抄词句2.达标测评。

片段练习——用100 字左右的文字,写你所认识的一个人的外貌特征。

3.反馈矫正。

学习小组互改,教者反馈评讲。

(在时间宽裕的情况下进行此环节)课后提升1.完成作业。

将课堂片段练习扩展成600 字左右的文章。

2.课后同步阅读《手》3.反馈评价。

教者批阅学生的片段作文,并进行反馈矫正。

课案(学生用)【学习目标】1. 借助工具书掌握常用词语的字形与读音。

2.能针对文中所写事物的特点进行圈点批注。

3.掌握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揭示人物精神。

4.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预习练习题1朗读课文,戈凰生字词,禾U用工具书解决文中有疑问的字词。

注音:惺忪.()铁镐()老茧:()三垧()地裹住()瞬间()火燎燎()2•在文中关于张迎善手的描写的地方或你印象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参考答案】x mgs mg g ao ji an sh ang gu o sh in li doli do 注意:“松”和“忪”的区别,“燎”、“瞭”、“缭”的区别。

部首不同,意思不同。

课堂思考题一、自学思考题1.给张迎善同志的“手”建立一个档案。

手的档案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身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手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纹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手的肤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掌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手的大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手指细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手的别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手的价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课文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