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教二:第二章 第三节 结构图(二)
2019-2020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1教学案:第二章 第三节 细胞质(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1教学案:第二章第三节细胞质(含答案)1.细胞溶胶是细胞质中的液体部分,含有多种酶,是多种代谢活动的场所。
2.区分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依据:①最重要的区别是植物细胞有细胞壁,而动物细胞没有。
②绿色植物细胞有叶绿体等质体,动物细胞没有。
③成熟的植物细胞有中央大液泡,动物细胞一般没有。
④动物细胞有中心体,绝大多数植物细胞中则没有。
3.内质网内连核膜,外接细胞膜,它可以增加细胞内的膜面积,有利于物质运输和生化反应的进行。
4.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结构有: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内质网(加工运输蛋白质)、高尔基体(蛋白质进行分类和运输)、线粒体(提供能量)、细胞膜(膜融合分泌蛋白排出细胞)等。
对应学生用书P25细胞质1.细胞溶胶是细胞质中的液体部分,细胞中的蛋白质有25%~50%存在其中,特别是含有多种酶,是多种代谢活动的场所。
2.细胞器(1)下图是生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①B细胞是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判断的依据是该细胞具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而无中心体。
②蛋白质是在[11]核糖体上合成的,该细胞器由RNA和蛋白质组成,外面没有膜包裹,以两种形式存在于细胞中;为这一生理活动提供能量的细胞器是[9]线粒体,如右图。
③在有光的时候,该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判断的依据是该细胞具有[4]叶绿体。
某区显微结构如下图所示。
该细胞器有完成这种生理功能所需要的叶绿素和其他色素,这些色素分布在光合膜(类囊体或基粒片层的薄膜)上。
④使该细胞保持一定的渗透压和膨胀状态的是[2]液泡,其内部的液体称为细胞液。
通常成熟的植物细胞往往有一个中央大液泡。
该细胞器中含有色素,使得植物的花、果实、叶有各种颜色。
⑤如果B是西瓜果肉细胞,图中多画了4(用序号回答)。
该细胞的糖类物质主要存在于[2]液泡中。
⑥A图特有结构是[13]中心体,它有一对相互垂直的中心粒,其作用与动物细胞的增殖有关。
2021_2022版新教材高中生物第二章细胞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第三节第2课时被动运输主动运输胞吞和胞吐

【解析】选C。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通过简单扩散的方式运输,方式a为简单扩散, 不需要载体蛋白,A、B错误;方式b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最大运输速率与载体 蛋白或通道蛋白的数量有关,C正确;抑制细胞呼吸,能量供应不足,导致主动运 输受阻,但不影响简单扩散和协助扩散,D错误。
【审答误区】本题常见错因有两种: (1)不能正确识图,把方式b理解为只是协助扩散; (2)对主动运输理解不全面,误以为它的最大运输速率只与载体蛋白的数量有 关,实际上也与能量供应有关。
【方法规律】根据曲线判断影响物质运输的因素 (1)随横坐标的增加,物质吸收速率增加,则影响因素为横坐标。 (2)随横坐标的增加,物质吸收速率不变,则影响因素为横坐标之外的因素。
【典题加练】 如图是某植物在不同O2浓度下,从培养液中吸收Ca2+和Si4+的曲线图。造成A、B 两点吸收量差异与B、C两点吸收量差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离子浓度、载体蛋白数量 B.离子浓度、细胞呼吸强度 C.载体蛋白数量、离子浓度 D.载体蛋白数量、细胞呼吸强度
【解析】选④⑥。人工制造的磷脂双分子层与细胞质膜的骨架是相同的,①错 误;协助扩散中起作用的蛋白有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两种,②错误;离子进出细 胞都是需要载体蛋白协助的,③错误;载体蛋白对所运载的物质都有选择性,④ 正确;有些小分子物质也需要通过胞吐的方式排出细胞,⑤错误;物质通过胞吞、 胞吐进出细胞需要能量,⑥正确。
A.图1可表示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 B.图2能体现细胞对物质的吸收具有主动性 C.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都离不开膜上的蛋白质的协助 D.肾小管上皮细胞是逆浓度梯度重吸收水分的
【思维流程】解答本题需要解决两个关键点:(1)识图获得关键信息, 图1由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载体蛋白,不消耗能量;图2由低浓度到高浓度,需 要载体蛋白,消耗能量。(2)准确识记常见的物质运输方式,如氧气、二氧化碳 运输方式为简单扩散,水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是协助扩散,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是协助扩散,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是主动运输。
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 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课件(26张ppt)

知识的Ne超twor市k O,ptim生iza命tion的Exp狂ert T欢eam
自学指导一: (2分钟)
内容:课本35—36页“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任务:
1、器官:由不同的_组__织__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形成具有一定 功能 的结构。 2、绿色开花植物中 根 、茎、叶、与植物的
连线:我们常吃的食品与植物的来源器官相连
西瓜
果实
白菜 花生仁 藕
根 红薯
土豆、
茎 山药、
大蒜、
叶 洋葱
萝卜
花
黄花菜
种子
知识的Ne超twor市k O,ptim生iza命tion的Exp狂ert T欢eam
细胞
你能从微观到宏观描述 组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么?
织
器官
植物体
知识的Ne超twor市k O,ptim生iza命tion的Exp狂ert T欢eam
总结:
多细胞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是怎样的?
细胞 组织 器官 植物体
知识的Ne超twor市k O,ptim生iza命tion的Exp狂ert T欢eam
当堂训练
1.下图所示植物的结构中,属于组
织的是( B)
知识的Ne超twor市k O,ptim生iza命tion的Exp狂ert T欢eam
2.“根深叶茂,树干粗壮”,这是对一棵大树 的整体性描述。下图所示的结构层次中,属于
B 器官的是( )
D 3.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 )
A.细胞→组织→系统→植物体 B.细胞→器官→系统→植物体 C.细胞→器官→组织→植物体 D.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知识的Ne超twor市k O,ptim生iza命tion的Exp狂ert T欢eam
第10讲第二章第三节桥梁与涵洞工程(2021新版)

第三节桥梁与涵洞工程一、桥梁的组成分类(一)桥梁的基本组成部分1.上部结构也称桥跨结构,一般包括桥面构造(行车道、人行道、栏杆等)、桥梁跨越部分的承载结构和桥梁支座。
2.下部结构下部结构是指桥梁结构中设置在地基上用以支承桥跨结构,将其荷载传递至地基的结构部分。
一般包括桥墩、桥台及墩台基础。
(二)桥梁的分类(1)根据桥梁主跨结构所用材料划分圬工桥,刚桥,钢筋混凝土桥等(2)根据桥梁所跨越的障碍物划分跨河桥,跨海桥,立交桥,高架桥等(3)根据桥梁的用途划分公路桥,铁路桥,管道桥等(4)根据桥梁跨径总长L和单孔跨径L o分类特大桥(L≥500m或,L o≥100m)、大桥(500m>L≥100m或l00m~L ≥40m)、中桥(100m>L>30m或40m>Lo≥20m)、小桥(30m≥L≥8m 或20m>Lo≥5m)。
(5)根据桥面在桥跨结构中的位置分为上承式、中承式和下承式桥(6)根据桥梁的结构形式可划分为梁式桥、拱式桥、刚架桥、悬索桥和组合式桥例题:根据桥梁的结构形式,桥梁可划分为[ ]等A.梁式桥B.拱式桥C.下承式D.上承式、E.中承式答案:AB分析:根据桥梁的结构形式,桥梁可划分为梁式桥、拱式桥、刚架桥、悬索桥和组合式桥。
根据桥面在桥跨结构中的位置,桥梁可分为上承式、中承式和下承式桥。
二、桥梁上部结构2009考题14.对较宽的桥梁,可直接将其行车道板做成双向倾斜的横坡,与设置三角垫层的做法相比,这种做法会( B )。
A.增加混凝土用量B.增加施工的复杂性C.增加桥面恒载D.简化主梁构造分析:桥面的横坡,通常是在桥面板顶面铺设混凝土三角垫层来构成。
对较宽的桥梁,可直接将其行车道板做成双向倾斜的横坡,与设置三角垫层的做法相比,这种做法会增加施工的复杂性2007年考题8.温差较大的地区且跨径较大的桥梁上应选用( C )。
A.镀锌薄钢板伸缩缝B.U型钢板伸缩缝C.梳型钢板伸缩缝D.橡胶伸缩缝2007年考题63.在桥面铺装混凝土中铺设φ4~6mm钢筋网,其作用是( BDE )。
高中生物第二章细胞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第三节第2课时被动运输主动运输胞吞和胞吐练习含解析苏教版必修1

第2课时被动运输、主动运输、胞吞和胞吐·题组一概念·结论速判1.基于对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的理解,判断下列观点的正误:(1)小分子物质的运输方式都是跨膜运输。
(×分析:神经递质的释放是胞吐作用。
(2)与主动运输有关的细胞器是线粒体和核糖体。
(√(3)消耗ATP的运输方式都是主动运输。
(×分析:胞吞、胞吐也消耗ATP。
(4)细菌和病毒被吞噬细胞吞噬是通过胞吞的方式进入细胞的。
(√(5)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消化道中的氨基酸是主动运输。
(√·题组二被动运输2.简单扩散的特点是(A.物质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B.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C.需要消耗细胞代谢释放的能量D.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解析】选A。
简单扩散是指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的方式,其物质运输方向是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也不需要消耗细胞代谢释放的能量,B、C、D项错误,A项正确。
3.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中,简单扩散区别于协助扩散的是(A.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B.需要载体蛋白C.由低浓度向高浓度扩散D.不需要载体蛋白【解析】选D。
简单扩散和协助扩散都是被动运输,运输方向都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A项错误;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B项错误;主动运输的方向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扩散,C项错误;简单扩散区别于协助扩散的是不需要载体蛋白,D项正确。
·题组三主动运输4.(2021·德州高一检测)如图为物质X和Y跨膜运出细胞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物质X可能是H2OB.物质Y可能是O2C.物质X运出细胞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D.物质X和Y运出细胞未必都消耗能量【解析】选A。
物质X运输方向为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为主动运输,所以不可能是H2O,A错误;物质Y的运输方向为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可能是O2,B正确;物质X运出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C正确;物质X运出细胞一定消耗能量,物质Y运出细胞不消耗能量,D正确。
人教版生物高二必修3教案:第二章 第三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含答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
1知识与技能:(1)简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
(2)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间的协调关系。
1。
2过程与方法:(1)描述体温调节、水盐调节。
(2)举例说明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毒品的危害,远离毒品。
2。
教学重点/难点2.1教学重点: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2。
2教学难点:人体的体温调节与水盐调节的分析。
3.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4. 标签教学过程问题探讨引入新课引言:同学们好! 在本章的前两节中,我们分别学习了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下面让我们先来看图片问题探讨(课本P31):课件呈现:玩过山车的图片。
讲述:过山车大家玩过吗。
在游乐园乘坐过山车,头朝下疾驰时,不少人感到心怦怦直跳,有些人还会狂呼乱叫.如果此时检测血液,发现能使心跳和呼吸加快的肾上腺素含量也明显升高。
这一现象我们姑且称之为“过山车现象”。
设问:既然知道坐过山车是安全的,为什么心跳还加速呢?学生答:因为肾上腺素增多.点拨:在重力加速度的影响下,全身的血液要进行重新分配,体紧张状态下,内分泌系统分泌出肾上腺素等多种激素,使心跳和呼吸加快,血压上升。
设问:在这个例子中,人体所作出的反应,哪些与激素调节有关?学生答:①会紧握双拳、发出叫喊,与神经调节有关;②心跳和呼吸加快、血压上升等与激素调节有关。
过渡:按现在同学们所掌握的知识,对“过山车现象"其中的奥妙还很难理解得很透彻。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相关的知识,学完了我们再重新来审视这些问题。
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设问:体液调节其实大家对它已经非常熟悉了。
看到体液调节大家马上能联想到什么?学生答:激素调节.设问:为什么有这样的联想呢?这两者有什么关系?学生答:因为我们之前学过,激素调节的第2个特点就是:通过体液运输。
设问:所以我们可以说激素调节就属于体液调节。
但是,体液调节就完全等同于激素调节吗?学生答:不是课件呈现:人在赛跑的图片,CO2调节的过程设问:人类的呼吸中枢在哪?当你在赛跑时,血液中的CO2为什么会迅速增加?学生答:脑干,有氧呼吸旺盛。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2物质结构与性质课时规范练 第二章第三节第二课时 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的手性

第二课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的手性必备知识基础练1.(湖南长沙高二检测)以下对冰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冰形成后,密度小于水,故冰山浮在水面上,能导致游轮被撞沉B.水在4 ℃时达到最大密度,4 ℃后水的密度变小C.范德华力与氢键可同时存在于分子之间D.在冰中含有的作用力只有共价键和氢键2.下列几种氢键:①O—H…O②N—H…N③F—H…F④O—H…N其强度由强到弱的排列顺序是( )A.③①④②B.①②③④C.③②①④D.①④③②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氢键既可存在于分子之间,也能存在于某些物质的分子之内B.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其范德华力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大C.分子之间形成的氢键与分子内形成的氢键都会使物质的沸点升高D.冰融化时只克服分子间作用力,分子内共价键未受破坏4.(黑龙江哈尔滨高二检测)下列关于CS2、SO2、I2与HF四种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CS2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是由于其属于极性分子B.SO2和HF均易溶于水,原因之一是它们都是极性分子C.CS2为非极性分子,在四种物质中熔、沸点最低D.I2在酒精中易溶,故可用酒精萃取碘水中的碘5.(辽宁沈阳重点高中联合体高二期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NH3的熔、沸点比第ⅤA族其他元素氢化物的都高②碳原子数相同的多元醇比一元醇在水中的溶解度大③同温同压下,冰的密度比液态水的密度小④尿素[CO(NH2)2]的熔、沸点比醋酸的高⑤邻羟基苯甲酸的熔、沸点比对羟基苯甲酸的低⑥水分子稳定是因为水分子间存在氢键A.全部B.只有②③④⑤C.只有①②③④⑤D.只有①②③6.碘单质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大的原因是( )A.碘单质和四氯化碳中都含有卤素B.碘是单质,四氯化碳是化合物C.I2是非极性分子,CCl4也是非极性分子,而水是极性分子D.以上说法都不对7.试用有关知识解释下列现象:(1)有机化合物大多难溶于水,而乙醇、乙酸可与水互溶: 。
高中化学选修三(人教)第二章第三节

[思考与交流]根据图2—28,思考和回答下列问题:1、以下双原子分子中,哪些是极性分子,分子哪些是非极性分子?H2 02 C12 HCl 2.以下非金属单质分子中,哪个是极性分子,哪个是非极性分子?P4 C603.以下化合物分子中,哪些是极性分子,哪些是非极性分子?CO2 HCN H20 NH3 BF3 CH4 CH3Cl[汇报]1、H2、02、C12极性分子 HCl ,非极性分子。
2、P4、C60都是非极性分子。
3、CO2 BF3 CH4 为非极性分子,CH3Cl HCN H20 NH3为极性分子。
[板书](1)分子的极性是分子中化学键的极性的向量和。
只含非极性键的分子也不一定是非极性分子(如O3);含极性键的分子有没有极性,必须依据分子中极性键的极性的向量和是否等于零而定。
(2)如果分子结构是空间对称的,则键的极性相互抵消,各个键的极性和为零,整个分子就是非极性分子,否则是极性分子。
2、分子极性的判断(1)单质分子大多是非极性分子,但O3(V形)不是(2)双原子化合物分子都是极性分子(3)多原子化合物分子空间结构对称的是非极性分子,不对称的是极性分子(4)、ABm型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1) 化合价法[讲]ABm型分子中中心原子的化合价的绝对值等于该元素的价电子数时,该分子为非极性分子,此时分子的空间结构对称。
反之为极性分子。
[投影]化学式BF3CO2PCl5SO3(g) H2O NH3SO2中心原子化合价绝对值 3 4 5 6 2 3 4中心原子价电子数 3 4 5 6 6 5 6分子极性非极性非极性非极性非极性极性极性极性(2)孤对电子法[讲]分子中的中心原子无孤对电子,此分子一般为非极性分子;反之一般为极性分子。
[自学]科学视野—表面活性剂和细胞膜[引入]我们知道,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的过程,化学键主要影响了化学性质,那么,物质的溶沸点、溶解性又受什么影响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来主要研究一下物理性质的影响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小结
1.综合点相对于方框的移动 2.引出点相对于方框的移动 3.综合点之间或引出点之间的位置交换 4.化简动态结构图求取总传递函数思路方法。
本次课程作业
2 -8;2--9(a)
引出点从环节的输出端移到输入端(前移)
X 1 ( s)
G( s) Y ( s ) Y ( s)
X 1 ( s)
G( s) N G( s)
Y ( s) Y ( s)
X 1 ( s)G( s) Y ( s), X 1 ( s) N ( s) Y ( s)
N ( s ) G( s ) 综后乘,综前除 ;
+
G3(s)
+ C(s) C(s) 1 1+G2(s)H(s) G2(s)H(s) H(s)
交换比较点 G3(s) 求得系统的传递函数 : 解: 先移动引出点和综合点,消除交叉连 R(s) C(s) + G1(s)G 2(s) C(s ) G _ G3(s) 接,再进行等效变换,最后求得系统 1(s)G2(s) + _ = R(s ) 1 + G2(s)H(s) + G1(sG )G 的传递函数。 2(s)H(s) 2(s) + G3(s)
依此类推,可得:n个环节并联,等效传递 函数为各环节传递函数的代数和,即:
G( s ) Gi ( s )
i 1 n
3.反馈连接
R( s ) + E ( s )
B( s )
G( s) H ( s)
C ( s)
R( s )
G( s) C ( s) 1 G( s) H ( s)
反馈连接等效传递 函数:
X 2 ( s)
X ( s)
G( s)
Y ( s)
X 2 ( s)
[注意]: 综合点和引出点在一般情况下,不能互换。
X ( s)
X 3 ( s)
G( s)
X 3 ( s)
X 2 ( s)
X ( s)
G( s)
X 2 ( s)
所以,一般情况下,综合点向综合点移动, 引出点向引出点移动。
4.求取总G(S)的思路:
G3(s)
G3(s)
G2 G3(s) 解: 1+G2H G2 1 =1+G R(s) + 2H1+G1G2C(s) G H2 2 G (s) G (s) 1+G1H2_ 2 _ 1 1+G2H1 G2G1+G2H G 1(s) C(s) 3 = R(s) 1+G2H1H +G 1G2H2 2(s)
C(s) + G2(s) + _ G1(s) _ G (s) C(s) 2 _ _ H1(s) H1(s) H2(s) G 1(s)H2(s)
N ( s ) G( s )
把综合点从环节的输出端移到输入端(前移)
X 1 ( s)
X 2 ( s)
G( s)
Y ( s)
X 1 ( s)
X 2 ( s) 1
N (( ss )) G
G( s)
Y ( s)
Y ( s) X 1 ( s)G( s) X 2 ( s), Y ( s) X 1 ( s)G( s) X 2 ( s) N ( s)G( s), 1 N ( s) G( s )
1 R1C1S+1 R1C2S
_
1 R2C2S+1
C(s)
练一练
R( s ) +
H3
G1
+
-
G2
+ -
G3
H2
G4
C ( s)
H1
解:首先通过移动综合点消除交错。
G2 H 3
R( s ) +
G1
G2
+ -
+
-
G3
H2
G4
C ( s)
-
H1
G2 H 3
R( s ) +
G1
G2
+ -
+
-
G3
H2
G4
引前乘,引后除 ;
3. 综合点之间或引出点之间的位置交换
相邻的信号综合点位置可以互换
X 1 ( s) X 2 ( s)
Y ( s)
X 1 ( s)
X 3 ( s)
Y ( s)
X 3 ( s)
X 2 ( s)
同一信号的引出点位置可以互换
X 1 ( s)
X 1 ( s)
X ( s)
Y ( s) G( s)
综合点的移动:
把综合点从环节的输入端移到输出端(后移)
X 1 ( s)
X 2 ( s)
G( s)
Y ( s)
X 1 ( s)
X 2 ( s)
G( s) G N( s)
Y ( s)
Y ( s) [ X 1 ( s) X 2 ( s)] G( s),
又 : Y ( s) X 1 ( s)G( s) X 2 ( s) N ( s),
(2)绘出各环节的方框,方框中标出其传 递函数、输入量和输出量。
(3)根据信号在系统中的流向,依次将各 方框连接起来。
三、三种基本的连接方法
1.串联连接
R( s )
U 1 ( s) U 2 ( s)
G1 ( s)
G2 ( s )
G3 ( s )
C ( s)
C ( s)
R( s )
G1 ( s)G2 ( s)G3 ( s)
课程回顾
动态结构图(一)
• 1.动态结构图优点,动态结构图一般由哪 四种基本符号构成? • 2.建立动态结构图的步骤? • 3.动态结构图的基本连接形式有哪些?如 何等效?
一、动态结构图一般由哪四种基本符号构成
1.方框(功能框) 表示典型环节或其组合,传递函数写在方框 内,指向方框的箭头表示输入,从方框出来的 箭头表示输出。输出等于传递函数乘以输入。 2.信号线
2. 引出点的移动:
引出点从环节的输入端移到输出端(后移)
X 1 ( s)
G( s) Y ( s )
X 1 ( s)
G( s)
Y ( s)
X 1 ( s) 1 N (( ss )) G
X 1 ( s)
X1 ( s )G ( s ) N ( s ) X1 ( s ) N (s)
1 G( s)
用箭头表示,上面标明时域名称
R(s)
G(s)
C(s)
3.综合点(相加点) a + a-b b
4.引出点(分支点) a a
a
每个箭头上的“+”、 “-”表示信号是相加 还是相减 ,进行相 加减的量应具有相同 的量纲。
引出点引出信号后, 不改变原来的信号。
第三节 动态结构图
二、绘制动态结构图的一般步骤为: (1)确定系统中各元件或环节的传递函数。
依此类推,可得:n个环节串联,等效传递 函数为各环节传递函数的乘积,即:
G( s) Gi ( s)
i 1
n
2.并联连接
R( s )
G1 ( s)
U 1 ( s) U 2 ( s)
G2 ( s )
+C ( s )
G3 ( s )
R( s )
+ + U 3 ( s)
C ( s)
G1 ( s) G2 ( s) G3 ( s)
在保准总体动态关系不变的前提下,设法对原 结构进行逐步归并和简化,最终变成为输入量 对输出量的一个方框。
第四节 动态结构图
例1 化简系统的结构图,求传递函数。
R(s) R(s) _
移动a a G2(s) _ _ G1(s) a _ G2(s) G (s)G (s)+G (s)
1 2 3
等效变换后系统的结构图:
第三节 动态结构图
动态结构图的等效变换与化简
在一些复杂系统的动态结构图中,回路之间常存在 交叉连接,而无法化简,以至于很难求得其传递函数, 为了消除交叉连接,方便的进行等效变换,则要考虑移 动某些信号的综合点和引出点。
等效变换:
被变换部分的输入量和输出量之间的数 学关系,在变换前后 保持不变。
1.
C ( s) G( s) ( s) R( s ) 1 G ( s ) H ( s )
单位反馈: 反馈环节H(S)=1
C ( s) G( s) ( s) R( s) 1 G ( s)
新课: 动态结构图(二) ---------动态结构图的等效变换
1、教学内容 (1)综合点相对于方框的移动 (重点) (2)引出点相对于方框的移动 (重点) (3)综合点之间或引出点之间的位置交换(重点) (4)利用动态结构图等效变换,求取总的传递函数思路和 方法。 (重点、难点) 2、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等效变换的概念 掌握:通过动态结构图等效变换,会求总的传递函数。
第四节 动态结构图
例2
求RC串联网络的传递函数。
R1
C2S 1 C(S) 1 1 C2 S R R2 +1) + R 2C 2S 1C 2S
解: RC系统传递函数: 串联网络动态结构图 注意:综合点与引出点的位置不作交换! C(s) R(S) _) R(s
R(s)
1 错! _ _ 1 =1 11 R1 C R _ C S+ (RR S 1)( S 1S R2C2 11 1C 11
C ( s)
-
H1
然后按反馈连接的法则从内层到外层依次求解,得:
G1G2G3G4 C ( s) ( s ) R( s ) 1 G2G3 H 3 G3G4 H 2 G1G2G3G4 H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