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基础前沿科学研究计划

合集下载

2024研究前沿发布暨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举行

2024研究前沿发布暨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举行

2024研究前沿发布暨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举行
2024年研究前沿发布暨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成功举行,本次会议聚集了一批国内外优秀的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代表,共同探讨当前科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会议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旨在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动力。

会议首日,各专家学者研究小组陆续做出了新的科研成果发布,包括生物医药、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大学团队在生物医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疾病治疗方案;研究院的科学家在材料科学领域创新性地开发了一种具有优异性能的新材料,引起了与会代表的高度关注和讨论。

在研讨环节中,与会代表们就各自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分享了各自的研究经验和见解。

他们围绕着如何更好地应对科技创新中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加强科研人员之间的合作和交流等议题展开激烈的探讨,共同探寻科技创新的新路径和新模式。

此外,本次会议还设置了专题报告和交流环节,邀请了产业界企业代表和投资人士进行深入交流和对接,探讨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进程。

与会代表们纷纷表示,将继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科技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通过本次研究前沿发布暨研讨会的举办,不仅为广大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也为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科技
创新和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信在中国科学院和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科技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研究成果综述

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研究成果综述

中 国 科 学 院
基 础 科 学 研 究 成 果 综 述
关 键 词 中国 科 学 院 , 础 科 学 研 究 , 果 基 成
1 数 学
扩 充未来 光 管猜测
数 学 与 系 统 科 学 研 究 院 研 究 员 周 向 宇 的 研 究 领 域 — — 多 复 变 问 题 是 基 础 数 学 的 核 心 与 前 沿 之 一 。 主 要
来 , 院 、 两 个层次凝 练 和提 升科技创 新 目标 , 在 所 进行 了建 院 以来涉厦 面 最广 、 意义 最为 深远的 学科 布局 和 组 织机 构调 整 , 转 换运行 机制 、 聚优 秀人 才等方 面做 了大 量I作 , 高 了科技竞 争力 , 在 凝 提 调
动 了科 技 人 员 的 积 极 性 , 动 了 基 础 科 学研 究 I 作 的发 展 。 本 刊 将 分 期 介 绍 近 年 来 取 得 的 成 果 。 推
数 学 与系统 科 学研 究院 陆启铿 院士 的“ 引用 内 切 超 圆 坐 标 及 积 分 变 换 方 法 ”, 具 体 构 造 任 一 非 紧 对 称 可
空 间 的 热 核 。 总 结 性 文 章 发 表 在 Br hte i am r出 版 的 P o rs i t ( 0 0 年 15 卷 2 3 4 4页 ) 其 中 最 简 k rges nMah. 2 0 8 8— 2 。 单 的 情 形 ( 球 情 形 ) Mah.Rve 就 认 为 是 重 要 的 、 用 的 结 果 。 共 形 空 间 的 爱 因 斯 坦 一 振 宁 一 尔 斯 方 超 , t ei w 有 杨 米 程 的 精 确 解 , 一 组 非 线 性 的 联 立 微 分 方 程 。 用 华 罗 庚 典 型 域 的 方 法 , 出 一 大 范 围 的 具 有 最 大 对 称 性 的 是 得 解 。丘成桐 教 授认 为是解 放后 中国数学 的最 好论 文之一 。

数据资讯: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进展

数据资讯: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进展

1388 2021 年 . 第 36 卷 . 第 11 期资讯与观察Information & Observation数据资讯: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 类)进展*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以下简称“先导专项”)是按照 2010 年国务院第 105 次常务会议精神,发挥建制化优势,组织院属单位优势科技力量,前瞻部署、共同实施的跨学科、跨领域的重大科技任务,是中国科学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率先”①和“两加快一努力”②要求的重要举措和关键抓手。

先导专项包括前瞻战略科技专项(A 类先导专项)、基础与交叉前沿方向布局(B 类先导专项)和攻坚专项(C 类先导专项)3 类。

其中,B 类先导专项侧重于瞄准新科技革命可能发生的方向和发展迅速的新兴、交叉、前沿方向,以期取得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性成果,占据未来科学技术制高点,并形成集群优势。

1 基本情况“率先行动”计划启动实施以来,在财政部等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科学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集中优秀人才队伍,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在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领域进行布局,累计部署“量子系统的相干控制”等 B 类先导专项 44 项(表 1)。

截至 2021 年 11 月,在研 B 类先导专项共计 21 项。

院刊 11* 本文由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供稿,执笔人:沈连成、李云龙、王娟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11021003修改稿收到日期:2021年11月6日① 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② 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

表 1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 类)一览表Table 1 List of Strategic Priority Research Program (B),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序号专项名称依托单位研究起止年院刊13894超导电子器件应用基础研究中国科学院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12—2017年5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2—2017年6海斗深渊前沿科技问题研究与攻关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2014—2018年7拓扑与超导新物态调控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14—2018年8生物超大分子复合体的结构、功能与调控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2014—2018年9宇宙结构起源――从银河系的精细刻画到深场宇宙的统计描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2014—2016年10页岩气勘探开发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2018年11作物病虫害的导向性防控――生物间信息流与行为操纵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014—2018年12功能pi-体系的分子工程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2014—2018年13动物复杂性状的进化解析与调控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2014—2018年14典型污染物的环境暴露与健康危害机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4—2018年15土壤-微生物系统功能及其调控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2014—2018年16超强激光与聚变物理前沿研究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6—2021年17能源化学转化的本质与调控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2016—2021年18地球内部运行机制与表层响应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6—2021年19细胞命运可塑性的分子基础与调控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16—2021年20结构与功能导向的新物质创制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2016—2021年21基于原子的精密测量物理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2016—2021年22多波段引力波宇宙研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2016—2021年23大规模光子集成芯片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6—2021年24超常环境下系统力学问题研究与验证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2016—2022年25下一代高场超导磁体关键科学与技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结构研究院2018—2023年26关键地史时期生物与环境演变过程及其机制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2018—2023年27植物特化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及定向发育调控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2018—2023年28拓扑物态与量子计算研究中国科学院大学2018—2023年29病原体宿主适应与免疫干预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2018—2023年30功能导向的原子制造前沿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18—2023年31大尺度区域生物多样性格局与生命策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018—2023年32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2018—2023年33新一代超导与拓扑物理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20—2024年34核物质相结构与重元素合成研究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20—2024年序号专项名称依托单位研究起止年(续表)1390 2021 年 . 第 36 卷 . 第 11期院刊 13序号专项名称依托单位研究起止年44存算一体基础器件与系统前沿科学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2020—2024年(续表)2 专项组织管理中国科学院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建制化优势,不断优化 B 类先导专项的组织管理,深化推动“放管服”改革。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领域介绍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领域介绍

宁波材料所在镰基超导氧化物领域取得重要进展2020年第3期附在ABO2(A为稀土元素/碱土金属元素,B为过渡金属元素)氧化物顶点位置(如上页图3所示),那么体系的电子、磁性结构将会发生极大的变化。

通过计算包括SrVO2>LaNiO2>CaCuO2等数十种氧化物体系中H原子的束缚能,研究人员发现不同的ABO2氧化物对H原子的束缚能差别很大。

其中,对于SrVCh等体系来说,H原子极易被吸附,这解释了在SrVO3的还原实验中得到SrVO2H的现象;而在NdNiO2和LaNiO2中,研究人员也发现了H原子的束缚现象。

这表明实验团队在NdNiO3和LaNiO3的还原反应中,实际得到的体系为NdNiO2H与LaNiO2Ho 为了研究掺入的H原子对体系电子结构的影响,研究人员对LaNiO2和LaNiO2H两种体系进行了动态平均场近似下的电子结构计算。

如图4表示, H原子的掺入会极大地改变体系的电子结构和物理性质:LaNiCh为单带的3d9组态,基态电子结构为强关联金属态,而LaNiO2H为双带的3d8组态,基态为莫特(Mott)绝缘体态,这为实验中难以制备出银基超导体提供了理论解释。

此外,该研究还给实验上应如何观测银基超导现象提出了建议:①严格控制锂(Sr)原子的掺杂浓度是调控H原子束缚能的关键;②面内应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控H原子的束缚能;③实验样品的制备以及测量温度也会对H原子的吸附产生影响。

该工作发表于Phys.Rev.Lett.124,166402(2020),司良博士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钟志诚研究员和维也纳技术大学Karsten Held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综上所述,该系列工作不仅系统性地研究了鎳基超导体的电子结构,同时也对镰基超导体中的超导现象在实验中难以重复的情况给出了解释,并对H原子吸附现象进行了预测。

该系列研究将有助于推动对镰基超导起源的进一步理解,同时也为实验团队在如何合成银基超导样品及如何发现更多的银基超导体系等方面提供理论指导。

《2023研究前沿》报告pdf

《2023研究前沿》报告pdf

《2023研究前沿》报告是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科睿唯安联合发布的一份报告,报告主要聚焦于2023年科学家们所关注的11个领域的110个热
点科学问题,如人工智能的发展和伦理问题、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应对策略、基因编辑技术的未来发展、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探索等。

这份报告旨在帮助科学家、研究人员和公众更好地了解当前科学领域的发展动态,为未来的科研工作提供参考和启示。

同时,报告还强调了科学家之间的国际合作对于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性。

如需《2023研究前沿》报告的详细内容,建议访问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等官方网站获取。

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有什么区别?

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有什么区别?

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有什么区别?一、组织架构与任务定位不同1. 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是我国的最高自然科学研究机构,是国家的综合性、重大、前沿自然科学研究中心,亦是中国最高学术机构之一。

其主要职责是进行基础研究、面向国家需求的前沿科技研究和推动科技创新。

因此,中国科学院侧重于基础科学研究,其成果多为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2. 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院则是我国唯一的综合性、跨学科、高水平的院士制度学术科研机构,也是国家工程技术师范教育和研究机构之一。

其主要职责是面向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与工程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研究和推动科技创新,主要目标是技术与工程实践上的创新成果,促进工程技术发展和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院士结构与学科设置不同1.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自然科学界的最高学术荣誉,代表着我国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最高水平和最高荣誉。

中国科学院院士人数众多,涵盖了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科学院院士的评选标准较为严苛,一般需要在相关领域有卓越的科研成果和创新贡献。

2.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则是我国工程技术领域的最高学术荣誉,代表着我国技术与工程领域的最高水平和最高荣誉。

中国工程院院士相对较少,主要聚焦于工程技术与实践领域,包括航空航天工程、电子与信息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等。

工程院院士的评选标准也会对其在实践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工程应用领域的成就有所要求。

三、研究重点和成果的差异1. 中国科学院的研究重点中国科学院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方面,通过基础研究来推动学科的发展和突破。

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成果多为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对于国家的科技创新和学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在量子通信、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引领着相关领域的发展方向。

2. 中国工程院的研究重点中国工程院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各个工程技术领域,强调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践,解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问题。

中科院基础研究十条

中科院基础研究十条

中科院基础研究十条中科院基础研究十条是中科院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基础研究发展而提出的重要措施。

它的出现旨在提升我国基础研究水平,加强科技创新能力,让我国成为科技强国之一。

下文将从十条措施的阐述、实施结果和应用场景三部分详细探讨。

一、阐述中科院基础研究十条共有十个措施,分别是:1.加强基础研究投入:加大基础研究经费的投入,提高基础研究资金占GDP的比例。

2.优化院所结构:重构科研院所结构,盘活科研资源,发挥科学家的创造力。

3.创新人才培养:培养基础研究人才,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4.开放国际合作:推动国内外基础研究的合作,尝试建立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加强国际交流。

5.创新机制建设:探索开放的创新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优化科技评价体系。

6.重点领域攻关:加大在生物、天文、能源、材料等领域的基础研究投入,发挥国内优势领域的潜力。

7.科普工作开展: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公众对基础研究的认识和理解。

8.开展科技文化活动:举办科技文化活动,提高科学素质和文化素质。

9.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知识产权服务平台。

10.创建基础研究示范基地:培育和建设一批基础研究示范基地。

二、实施结果中科院基础研究十条自提出之日起,我国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得到了极大发展。

一方面,基础研究投入大幅提升。

在国家经济发展计划中,不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比重,基础研究经费占总科研经费的比例大幅提高。

另一方面,中科院各研究所不断进行改革创新,科研资源得以得到充分利用。

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加入到基础研究的队伍中,创造了众多科研成果,不断拓展我国科技创新和发展空间。

此外,我国对于科技人才的培养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在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方面,国内院校和科研机构不断创新,为我国科技创新插上了强有力的翅膀。

三、应用场景中科院基础研究十条的出台,为不断推进我国技术创新和科学进步,打造国家增长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阶段性的指导。

在微观层面,中科院十条可以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指导。

中科院百人计划ABC类区别

中科院百人计划ABC类区别

中科院百人计划ABC类区别作为一个卓越的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CAS)于2015年启动了一个伟大的计划,即“百人计划”。

中科院百人计划旨在支持青年学者和科学家在学术研究、开展前沿研究和学术交流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为建设知识创新型国家培养领军人才。

据悉,该计划共分为ABC三类,分别按照不同年龄和学科框架归类,不仅构建起一条新兴科学家的职业发展路径,也为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和创新研究中心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A类百人计划主要面向35岁以下的青年学者,旨在支持对基础科学理论、以及技术和管理等领域有重大创新成果的应用研究学者。

A类百人计划支持的青年学者主要以研究员为主,他们在中国科学院的基础研究部门、重点实验室和创新研究中心中从事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技术管理工作,以及与国际学者的学术交流。

A类百人计划希望能支持青年学者有效地发挥其才能,建立专业的科学家职业发展体系,为国际学术合作、前沿科学技术的研究、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等学术领域奠定坚实的基础。

B类百人计划主要面向35岁至55岁的研究人员,旨在支持对基础科学理论、以及技术和管理等领域有重大创新成果的研究学者。

B类百人计划将支持学者进行前沿科学技术研究、学术交流和技术指导,提升学者的学术影响力和研究成绩,构建新的学术研究体系,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B类百人计划也将支持学者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创新研究中心和国际学术机构中进行重点研究,推动学术的交叉学科研究,以及技术研发和转化。

最后,C类百人计划支持55岁以上科学家,旨在充分发挥青年和中老年科学家的科学智慧,支持他们进行前沿科学技术研究、学术交流和技术指导。

C类百人计划将支持中老年科学家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工作,推动学术的交叉学科研究,以及技术研发和转化。

同时,C类百人计划也将支持科学家走出实验室,担任科学家职业发展计划的教育咨询、科学管理、学术研究和科学技术传播等工作,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学院基础前沿科学研究计划“从0到1”原始创新项目
建议书
项目名称:
项目领域:☐数理科学☐化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信息与技术科学
项目类型:☐理论类☐实验类☐优秀博士毕业生
候选项目负责人(签字):
项目依托单位(公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参加单位:
联系人:
电话:
E-mail:
主管专业处:
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制
2019年月日填
编写提纲
(字数不超过1万字)
一、立项依据与创新点
重点阐述项目的科学意义及“从0到1”的原始创新性,如开辟新领域、提出新理论、设计新方法、发现新现象、发展新技术等方面。

二、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研究目标
围绕项目研究内容,凝练拟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以及关键技术等,提出研究目标,包括总目标、年度目标及主要考核指标。

三、主要研究内容
围绕关键科学问题的内涵,阐述项目研究思路、研究重点和课题设置方案等。

四、研究工作基础和条件
1、学术带头人情况和研究队伍状况介绍;
学术带头人简介:
2、学术带头人已取得的成绩及其在国际、国内的地位和影响,
3、学术带头人和团队承担的在研项目情况统计
4、已有工作基础和实施研究方案已具备的条件、尚欠缺的研究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拟通过本项目解决的经费需求缺口情况。

五、项目组织管理方案
项目运行管理机制,主要包括:项目分工协作机制、知识产权管理机制、项目经费与人才配置、任务分配的结合机制等。

六、经费预算方案(见附表1)
七、单位推荐意见(单位签章)
八、院士推荐类项目附院士亲笔签字推荐信。

表1项目经费预算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