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在非洲大陆教人打渔——《全球通史》读后感(最新)

合集下载

全球通史读后感《全球通史》读后感-(最新版-已修订)

全球通史读后感《全球通史》读后感-(最新版-已修订)

全球通史读后感《全球通史》读后感 为您整理编辑全球通史读后感系列,欢迎阅读。

全球通史读后感(一) 古人云读史可以明智。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用全球历史观研究世界历史,带给我们全新的视野。

《全球通史》是以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为主线,而不是以历史事件为主线。

本书主要特点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

“本书的观点,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伦敦或巴黎、北京或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判然不同。

”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把人类历史划分为1500年的世界以前和1500以后的世界。

“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

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

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

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南非的布须曼人、有教养的中国官吏,还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亚人”。

《全球通史》中用三章的篇幅介绍了了中国文明和儒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用一章的篇幅讲述了近代中国受西方列强和东方倭寇欺辱的历史。

在最后一章《后记:我们的黄金时代吗?》中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大同世界进行了前瞻性的论述。

读后受益匪浅,使我对儒家思想和当代的改革开放以及经济一体化有了探索性的认知。

一、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从强盛走向衰亡的根本原因。

笔者的学生时代是在“文革”中度过的,那个年代学校不开设历史课,所以笔者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一无所知。

读高二时,正值神州大地开展史无前例的“批林批孔”运动,伟人毛泽东把孔子从“大成至圣先师”的尊位上揪下来,让全国人民进行“大批判”。

从那个时候起,我才知道中国历史上还有个“孔老二仲尼丘”。

他一生主张“克己复礼”,刚当上鲁国大司寇,就杀了革新派人士少正卯。

这是我对儒家思想的启蒙认识。

我读完司马迁的《史记》之后,我对儒家思想有了深一层的认识。

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读后感在历史的长河中畅游一番之后,合上《全球通史》这本书,我的内心可谓是波澜起伏。

这感觉就像是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妙旅行,见识了无数的人和事,领略了人类文明的兴衰交替。

斯塔夫里阿诺斯先生的这部巨著,没有拘泥于传统的历史叙述方式,而是从全球的角度出发,将人类的历史看作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

这种宏大的视角,让我仿佛站在宇宙的边缘俯瞰地球,看到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如何在时间的轨道上留下自己的足迹。

书中对古代文明的描绘,让我对那些遥远的时代充满了好奇和想象。

比如说古埃及,那神秘的金字塔、木乃伊,还有法老们的传奇故事。

以前,我对古埃及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知道有金字塔,觉得那就是一堆大石头堆起来的巨大建筑。

但这本书里详细地讲述了金字塔的建造过程,那可不是简单地堆石头,而是需要无数人的辛勤劳作和高超的技术。

想象一下,在没有现代机械的情况下,人们是如何靠着人力和简单的工具,把那些巨大的石块搬运、堆砌起来的?这背后需要的组织能力和工程智慧简直让人惊叹!还有古希腊,那个充满哲学和艺术气息的地方。

书中描述了古希腊的城邦制度,各个城邦虽然规模不大,但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政治和文化。

雅典的民主制度,让人们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到城邦的事务中。

这种民主的氛围培养了无数的思想家和艺术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的思想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

以前我总觉得哲学是那种高深莫测、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东西,但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这些哲学家们其实是在试图回答人类最根本的问题,比如什么是美,什么是正义,我们应该怎样生活。

他们的思考和辩论,让古希腊成为了智慧的摇篮。

再说说古代中国吧,那可是有着悠久而灿烂的文明。

从夏商周的更替,到秦汉的大一统,再到唐宋的繁荣昌盛,中国的历史就像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书中提到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以前只知道这四大发明很厉害,但具体怎么个厉害法却不太清楚。

现在明白了,造纸术和印刷术改变了知识的传播方式,让更多的人能够读书识字;火药的发明则改变了战争的形式;指南针的出现更是为航海事业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促进了世界各地的交流。

全球通史读后心得有感(3篇)

全球通史读后心得有感(3篇)

全球通史读后心得有感(3篇)全球通史读后心得有感(篇1)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的时候,我就发现他的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里面都有一个很明显的短处,就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缺乏。

缺乏的结果是导致看待中国的立场不够客观,尤其是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

还有的一个明显就是对伊斯兰文明的研究两者都很深入。

全球通史给予我这样一直以为是中国人独大的古代世界的历史观的一种彻底的颠覆,当然这只是他的一家之言,可能他对于中国的历史还是缺乏一定的了解。

在书中有学者说作者是站在月球上来审视地球上发生的一切,毫无疑问的作者写出了一个划时代的作品。

他的全球角度,我是举双手的赞成,那是因为今天的全球化我们在一直深入,我们需要从历史中寻找智慧带给人类一个和谐发展的全球化,寻找全球变化的规律,保障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世界不再是某个国家的世界,全球史观破除我们心中的民粹主义和民族的优越感,这种史观的形成告诉每个民族和个体自己只是世界上很普通的一员,每一民族和个人都在为我们的世界作出自己很卑微的贡献而已。

像书中所写的四大文明中,中国也并不像我们有些人所想占绝对的优势。

但是站在月球上看世界的毕竟是一个人,深受西方文化和思维的人。

在他的全球史观里对于中国的贡献和发展与国内的观点似乎有出入。

特别是中国古代,对于内容我不是专家,我也没有办法进行考证。

但是思维和研究历史的逻辑确实充满了傲慢。

任何要写全球史的没有对中国历史深入了解和研究,所写的全球史都是缺陷。

中国的历史特别是古代史,那是世界史的精华之一。

我更期待的有朝一日,有个中国人可以站在人类的高度,写出一本真正的《全球通史》。

全球通史读后心得有感(篇2)经历了被封闭在家的一个多月,在昨晚看完之后就准备得归纳一下自己到底看到了什么,但没想到的是,一整天都在重复翻书,放佛又看了一遍书。

作为一位读书期间就不是对课外知识很了解的人,又比较懒,对历史和地理是真的一知半解,看完这本书,从史前到近代都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读后感《全球通史》读后感1一直爱读历史,而对于中国历史,看到的都是中国作者写的作品。

而作者本身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身份和视角,其“先天性”地无可避免也限制了读者的眼光视角。

这次看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受益匪浅。

而其中有关中国的部分,可谓洋眼看中国,更是不可多得的收获。

东周东周的形成是由于西、北方牧羊野蛮民族的侵入,当时世界上各地区都差不多同一时期都出现了这种野蛮部落都文明帝国的侵略掠夺,而独独中国的文明没有由于入侵被毁灭或转型。

同时的希腊、印度统统难逃过这两次游牧民族的侵入浪潮。

而中国被野蛮入侵而继而出现了一个生气勃勃、富有创造性的时代,更是反证出华夏文化的连续性和坚韧性。

青铜铁器一般的历史教科书对这两项技术都只是说明出我国人们在商、战国就掌握了这两项技术。

实际上冶铜技术的发明并不是在中国,而是在中东地区,中国于公元前1500年才学会了冶铸青铜武器的技能,同时传入的还有种植小麦和制造马车等技能,正是由于这些的帮助,当时的商朝统治者才能征服了其它四周仍处于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村落,扩大了华夏的版图。

而铁器的传入对比起世界其它地区则相对较晚,冶铁技术起源于公元前20某某年中叶的小亚细亚,公元前800年传入印度,公元前750年传入中欧,于公元前600年才传入中国。

孔子在西人眼中,孔子是一个渴求成就功名利业的人。

这从他周游列国,试图寻得一位采纳其理想政治见解的统治者得知。

生逢乱世的孔子对当时的实际政治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不过“孔子最终发现了自己的特长并将其充分发挥。

他证明了他自己的一个具有罕见热情和擅长教育的教师”。

这个普通的教师不单单教育出了几个像样的弟子,并借助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抱负,成了深远且恒久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教育家。

二千多年来。

他的'学说成了封建王朝的官方教义,成了学者和统治者研究的对象。

那怕已经现代化的今天,他的生日仍作为台湾地区的教师节,这些怕是作为一位教师职业的孔子生前怎样也估计不了的! 法学儒学的兴起和发展是在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学说和极力推崇儒学之后。

读《全球通史》有感读后心得

读《全球通史》有感读后心得

读《全球通史》有感这个暑假我有幸品读到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著作《全球通史》,令我震惊不仅仅是历史竟然可以那么有趣,还有文明的兴衰浮沉是那么的迅猛。

全书从史前人类写起,于对未来的无限驰思遐想收束。

读起来荡气回肠,虽感想良多,但最记忆犹新的还是各个文明或多舛或兴盛的命运以及现代时局的云谲波诡。

不论曾经多兴旺发达的文明,在时间的历练下能保持活力寥寥无几,而一些原本处于文明边缘的落后文明弯道超越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可见时事的变迁是多么无常。

我们现在正处在世界变化的最前沿,没有人拥有预知未来的水晶球,这是一个拥有无数可能的时代。

本书首先通过横跨数十亿年生命发展出发,在茫茫时光中人类文明就像星星之火一般,从采集部落一直发展到农耕文明,再到古典文明以及现在。

发展的速度一直呈指数增长,持续到现在。

史诗般的人类文明卷轴顺势徐徐铺开,在古典时代,文明的焦点在中东,而到了中世纪,中国一直是毋庸置疑的文明焦点。

可是近代却是欧洲崭露头角,那时的中国甚至都没有赶上时代发展的脚步的能力,只是一味的回味千年的太平安康。

鸦片战争一节中,清政府在面对英国炮舰时,未开打便拟好了胜利公文,结果的惨败更使百年后的我们汗颜!这不免使人引发深思,兴盛浮沉的规律,到底是怎样的?辉煌两千余年的天朝在近代被羞辱的无地自容,苏联在二战时的立立战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显得如此黯淡无光。

这其中必然揭示了一些道理。

书中虽没给出具体答案,但指明了方向: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的文明才有可能兴旺。

这也不免使人联想到中国今天飞速的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经济与人民生活水平的平衡,怎样走好下一步,是我们这些新世纪青年的重担。

这就需要我们以史为鉴,以古为镜。

历史是人类文明走过的痕迹,但我们不可以死守教条,前路是多样的,是人类从未涉足的未知领域。

走好每一步都至关重要。

所以这本书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个人知识的提高,更带来我们对社会、人类发展的探讨。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读到它。

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读后感【篇一:《全球通史》读后感】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的《全球通史》虽是长篇巨制, 然主旨只有一个, 便是介绍人类各阶段文明的兴衰之史。

但我感到, 在外敌入侵时, 除了军队力量,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 就是人自身的骨气。

正如福熙元帅在“一战”结束后说的:“这不是和平, 这是20年的休战。

”“一战”结束后, 参战的各国不得不按捺住自己激动的内心, 暂作休整。

虽然未再发生大型战争, 但日本侵占了满洲, 德国吞并了奥地利。

这等于把它们置于“二战”最有利的位置。

这是为什么?就是那些“元首”们胆小怕事, 便将一种自相矛盾的政策展现给外人!“二战”揭开大幕, 敦刻尔克大撤退后, 希特勒便做出了他那“海狮计划”, 魔爪伸向了英伦三岛。

日复一日的狂轰滥炸, 虽然一开始德军收到了一些成效, 但是所有英国居民, 并未有一丝一毫的动摇, 也不见有人心惶惶的时候。

反而, 这段轰炸时期坚定了所有人的信念, 人们为皇家空军的胜利欢呼, 士兵们则更勇敢地投入新的战斗。

终于, 希特勒第一次没有达到他的目的。

看, 这就是骨气的力量!回过头来看我们中国, 抗日战争期间, 自1937年起,至1943年开始反攻, 总是不断地有人投向日本。

我们的民族难道真是如此窝囊吗?不!抗日名将英雄辈出。

那么, 为什么有叛徒?一言以蔽之, 怕死!保命要紧。

因而, 这些人为后人所不齿。

战争, 如此残酷。

正是因为这残酷, 它培育、磨砺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

在这试金石上, 人性如此全面的展现出来。

【篇二:《世界通史》读后感】作为一个中国人, 不仅要了解本民族的历史, 更应该了解世界的历史, 特别是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 不从世界历史中继承和发扬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 将无以迎接全球激烈的竞争, 无法承担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世界通史》是一部全景式再现世界历史的新型图书。

它在吸收国内外世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沉淀下来的丰富的图文资料, 按历史编年的形式进行编排, 直观地介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全球通史 读后感

全球通史 读后感

全球通史读后感《全球通史》读后感《全球通史》是一部集合了全球历史发展的权威著作,作者以全球视野,系统地梳理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在阅读完这部书后,我深刻感受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不断变迁的历史脉络,对全球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通过《全球通史》的阅读,我对人类社会的起源和演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作者通过对早期人类社会的研究,揭示了人类从狩猎采集时代到农业社会的转变,以及城市文明的兴起和发展。

这些历史的变迁不仅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其次,通过《全球通史》的阅读,我对世界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作者对古代文明、中世纪的封建社会、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以及当代全球化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让我对这些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例如,作者对古埃及文明、希腊罗马文明、中国古代文明以及印度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我对这些古代文明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同时,作者还对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工业革命等重要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让我对这些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最后,通过《全球通史》的阅读,我对全球化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作者对全球化的概念和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揭示了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对全球化的深入分析,我对全球化的发展历程和趋势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的影响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总之,《全球通史》是一部权威的历史著作,通过对这部书的阅读,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世界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以及全球化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这部书不仅拓宽了我的历史视野,也让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希望通过对这部书的阅读,更多的人能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

读《全球通史》的心得体会

读《全球通史》的心得体会

读《全球通史》的心得体会读《全球通史》的心得体会《全球通史》的作者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斯塔夫里阿诺斯,由中国的董书慧、王昶、徐正源翻译。

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次版。

该书以简明扼要的文字给我们描绘出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过程,也包容很多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的很多个人对历史的看法和观点。

因此该书受到了很多专家学者的好评:“《全球通史》给了我强烈的现实感:它可以用来救治们我在所面临的由于陶醉于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深重的危机的一种思想武器;它有助于人们理解未来——包含各种可能性和选择的未来。

”——阿诺德·汤因比“年来,在用全球观点或包含全球内容重新进行世界生气的尝试中,最有推动作用的那些着作恰恰是有历史学家个人独立完成的,其中以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最为着名”。

——杰弗里·巴勒克拉夫“美国着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这部《全球通史》,是世界史潮流的一部奠基性的杰作。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起,它就一直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教学的首要参考教材之一。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高毅“书享誉世界几十年,与汤因比的《历史研究》齐名,但比《历史研究》通俗易懂。

与《梦的解析》、《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时间简史》等并列为20 世纪影响世界的十本书。

”——吉林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中心教授刘德斌此篇文章主要围绕中世纪时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与蒙古帝国的关系。

中世纪不仅以欧亚大陆间商品和技术交换为特征,而且也以宗教信仰的空前传播为特征。

基督教和佛教从古典时期末就开始传播,中世纪继续流传。

但是中世纪最着名的宗教革新运动还要数伊斯兰教的出现。

除其教义内容的格外丰富外,这这一宗教在公元632年它的创始人默罕默德死后从阿拉伯半岛向外广泛传播,其势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对欧亚非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伊斯兰教的传播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公元632年到750年,伊斯兰教首先传遍中东地区,然后又向西传入西亚的巴勒斯坦小亚细亚一带,向东传入中亚内陆;第二阶段是从公元1000年到1500年,在这几个世纪中伊斯兰教传入印度、东南亚和非洲等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得体会:在非洲大陆教人打渔——《全球通史》读后感(最新)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非洲似乎总和干旱、贫穷、野蛮挂钩,尽管事实并非如此,不过今天我们不讨论非洲的环境问题,而要关注不同国家在非洲的相似但又特征鲜明的活动。

而这里面就数中国的非洲政策最为特殊,我管它叫“唯一一个教非洲人‘打渔’的国家”。

这个观点来自于我最近在看的一本书——《全球通史》。

作为第一部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全球通史》这本书用全景视角将史前到21世纪的全部人类历史囊括其中。

于我而言,它竭力摆脱主观叙述的立场和倾向性,这种“上帝视角”能够更好地帮助我跳脱出固有的思维框架去分析问题。

尽管该书的初版发行于半个世纪前,但其中不少判断切中要害,经过认真分析后,对我们理解当下世界局势和国家大政方针颇有裨益。

现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在各大论坛上不乏这样的论调:“我们自己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国家还整天在非洲援建这个、援建那个的,何必呢?”曾几何时我也难以理解“援建”
这种行为,尽管媒体上也有各式各样的解释,但深究起来似乎都难以让人信服。

在《战狼2》中,甚至出现了非洲当地两方交战,看到中国国旗立即停火,等中国车队慢悠悠过去后再继续打仗的“奇景”。

如果说当年中国一穷二白,需要得到一些非洲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以取得联合国中一定的地位,那么今天中国在非洲援建工厂、铁路又是图什么?
曾经我们和苏联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两大社会主义阵营,在和帝国主义的对抗中,苏联发挥过重要作用,并且率先研究了世界最重要的问题——战争还是和平的问题。

但在《全球通史》这本书中,作者认为苏联当时错判了形势,一味避免战争、妄图通过和平竞争,努力发展几十年,然后将一个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的崭新而又无比强大的苏联呈现在世人面前,到时候大家就会主动信奉社会主义了。

与苏联不同,中国深刻认识到了帝国主义的本质就是扩张,《全球通史》中这么描述中国当时的策略:“同帝国主义斗争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支持不发达世界的迅速发展的革命运动。

人类的大多数生活在不发达国家中,他们的这种革命精神构成了帝国主义的致命弱点。

要获得世界和平,就必须主要依靠世界人民大众的力量,依靠他们的斗争。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终究是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尽管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早已放弃传统殖民这样低效率的模式,但其扩张的本质丝毫未变:美国牢牢控制非洲的粮食,掌握大部分非洲人民的饭碗;法国凭借其过去的殖民基础,对大量非洲国家保持着全方位的控制,仅从“西非法郎”这一带有浓厚殖民色彩的货币就可见一斑。

加上卡扎菲曾经主导的非洲主权信托基金、“非开行”等举措也在西方国家的“严防死守”下无疾而终。

论控制力,西方发达国家在非洲可谓群雄逐鹿、分毫必争,美、法、英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都使出浑身解数扼住了非洲的要害。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这个唯一有能力在非洲活动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得不给予非洲这片大陆更多的帮助。

从铁路到工厂,再到农机,全部都是关乎民生但又没有突破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容忍底线的项目,这些基础设施和技术都给非洲带去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非洲人当然很清楚中国人在非洲赚了不少钱,但仅仅是赚钱而已,中国一贯平等对待非洲国家,更从未输出过战争,这一点和西方国家在非洲的行为有本质区别。

这么看来,与苏联仅仅把口号写在国徽上不同,中国真正理解并践行了这句话——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老祖宗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国正是
通过无私地传授不发达地区先进技术,渐渐树立了社会主义的影响力。

我虽然没有去过非洲,但是从一些国外论坛上了解到中国在非洲当地的影响力正与日俱增,尽管相比于在非洲殖民了上百年的西方国家,我们这条扩大影响力的道路走得很艰难。

非洲是这颗星球上最大的不发达地区,资本主义必然要在此“张牙舞爪”,事实上各大西方国家已经在这么做了:购买美国的粮食比自己种地更便宜;不间断的医疗援助大大降低了死亡率;严控非洲国家自主掌握国民经济命脉……因此,在我们可以见到的将来,非洲人口极有可能从目前的12亿暴增到30亿,而这也是西方国家希望见到的——一个全球最大的市场。

如果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够在这里证明自己,那又何谈让全世界认可社会主义呢?
听人言不如观其行,从48年前《全球通史》中解读的中国对和平的理解,到今天我们在非洲等不发达地区的种种举措,真正诠释了中国在谋求发展社会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上的“不忘初心”。

这条道路或许不好走,或许会引起国内很多人的不解,但世间真理就是如此:你支持或不支持,正确的那条路就在那儿,而走对路子比什么都重要。

现在看来,中国的这条道路走得着实不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