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解剖学名词解释
解剖学-第十一章神经系统

第十一章神经系统一、大纲要求1.掌握神经系统的组成。
2.理解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3.理解脊髓的位置、外形与内部结构4.掌握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5.了解脊髓的功能。
6.掌握脑干的外形、结构。
7.理解小脑、间脑的位置、外形与结构。
8.掌握端脑的外形与结构。
9.理解脑和脊髓的被膜。
10.理解脑脊液及其循环。
11.理解脑和脊髓的血管。
12.了解脑和脊髓的传导通路。
13.理解脊神经的组成和分布。
14.理解脊神经丛的位置及分支、分布。
15.理解十二对脑神经的分布、性质及其功能。
16.了解内脏神经。
二、内容概要脑中枢神经脊髓1.神经系统脑神经按与中枢关系脊神经周围神经躯体感觉神经躯体神经躯体运动神经按分布范围内脏感觉神经内脏神经交感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副交感神经位置——椎管内2) 2.脊髓 2) 8节 12节 腰髓5 5 1前角——运动神经元 灰质 后角——联络神经元 内部结构 侧角——交感神经元 前索 白质 后索 侧索位置——颅后窝内延髓 腹侧:锥体,锥体交叉,橄榄背侧:薄束结节,楔束结节,菱形窝 外形 脑桥 背侧:菱形窝 腹侧:基底部,小脑中脚 中脑 腹侧:大脑脚,脚间窝 背侧:上丘,下丘 灰质 脑神经核 内部结构 白质内侧面三面背外侧面下面外侧沟叶间沟中央沟顶枕沟额叶外形顶叶五叶颞叶枕叶岛叶中央前回中央后回6.端脑主要脑回颞横回角回缘上回皮质灰质豆状核基底核尾状核杏仁体内部结构白质连合纤维——胼胝体侧脑室硬脊膜——硬膜外隙硬膜大脑镰硬脑膜小脑幕7.脑和脊髓被膜硬脑膜窦蛛网膜——蛛网膜下隙,蛛网膜粒软膜软脊膜软脑膜——脉络丛8.脑脊液循环(1)产生部位:各脑室脉络丛(2)循环途径:左室间孔中脑水管正中孔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右外侧孔蛛网膜下隙蛛网膜粒上矢状窦颈内静脉9.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及精细触觉传导通路肌、腱、关节、皮肤的感受器周围突脊神经节中枢突薄束、楔束薄束核、楔束核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丘脑腹后外侧核丘脑皮质束内囊后肢中央后回的上2/3部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10.躯干和四肢的痛、温度、触(粗)觉传导通路皮肤的痛、温、触觉感受器周围突脊神经节中枢突后角固有核交叉脊髓丘脑束丘脑腹后外侧核丘脑皮质束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上2/3部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11.头面部的痛、温度、触(粗)觉传导通路头面部痛、温、触觉感受器三叉神经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感觉核群交叉三叉丘系丘脑腹后内侧核丘脑皮质束内囊后肢中央后回的下1/3部12.视觉传导通路视锥细胞双极细胞节细胞视神经视杆细胞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内囊后肢枕叶距状沟两侧皮质鼻侧交叉颞侧不交叉13.皮质脊髓束中央前回上2/3及中央旁小叶前部皮质脊髓束 内囊后肢 延髓锥体锥体交叉大部分交叉形成皮质脊髓侧束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躯干、四肢骨骼肌 小部分不交叉形成皮质脊髓前束14.皮质核束中央前回下1/3 皮质核束内囊膝 脑干大部分终止双侧的 脑神经躯体运动核 头、颈、咽、喉肌15.脊神经器18三、测试题(一) 名词解释1. 灰质2. 白质3. 神经核4. 神经节5. 网状结构6. 内囊7. 纹状体8. 硬膜外隙9. 蛛网膜下隙10. 大脑动脉环11. 牵涉痛12. 上运动神经元13. 下运动神经元14. 交感干(二)填空1.神经系统由和两部分组成。
迷走神经名词解释解剖学

迷走神经名词解释解剖学摘要:一、迷走神经的概述二、迷走神经的解剖结构三、迷走神经的功能与应用四、迷走神经异常的相关疾病五、迷走神经的临床意义正文:迷走神经(Vagus nerve)是人体最长、功能最为复杂的周围神经系统之一。
它起源于大脑延髓,贯穿全身,支配着许多内脏器官的功能。
迷走神经在解剖学上可分为内脏神经和躯体神经两部分。
迷走神经的内脏神经部分主要包括以下结构:延髓内脏神经、颈部内脏神经、胸部内脏神经、腹部内脏神经和盆部内脏神经。
这些内脏神经分支支配着心脏、肺部、胃肠道、肝脏、胆囊等内脏器官的运动和感觉功能。
迷走神经的躯体神经部分主要分布于颈部、肩部和面部皮肤,负责这些部位的感觉和运动功能。
例如,颈部皮肤的感觉、肩部的肌肉运动和面部的表情肌运动等。
迷走神经在人体内具有多种生理功能。
首先,它参与心脏的调节,通过发放冲动来控制心率和心肌的收缩力。
其次,迷走神经对肺部的影响,可以调节呼吸频率和深度。
此外,迷走神经还负责胃肠道的蠕动和分泌功能,维持消化系统的正常运作。
当迷走神经出现异常时,可能导致一系列疾病。
如心动过速、高血压、胃肠道功能紊乱等。
因此,对于迷走神经异常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在临床实践中,迷走神经的损伤或病变会影响到相关内脏器官的功能。
医生在诊断和治疗这类疾病时,需要充分了解迷走神经的解剖结构和功能,以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对于患者而言,了解迷走神经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提高自我保健意识,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
总之,迷走神经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是内脏器官功能的调节者,还与躯体感觉和运动密切相关。
掌握迷走神经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对于我们了解和预防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神经系统解剖学习题

神经系统解剖学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灰质:神经元胞体和树突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集合,在新鲜标本时呈灰色,故名灰质。
P1982、白质:神经纤维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集合,在新鲜标本中呈白色,故名白质。
P1983、神经核:神经元胞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集合,称神经核。
P1984、神经节:神经元胞体在周围神经系统内集合,称神经节。
P1985、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管内骨膜和黄韧带之间的腔隙,为负压,内有脊神经根通过。
2086、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腔隙,内含脑脊液。
209二:填空题:★1、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二者在(枕骨大孔)处相连。
P197-198 2、脊髓前角含(躯体运动)神经元胞体,其轴突组成脊神经的(前根);后角含(联络)神经元胞体;侧角含(交感)神经元胞体。
1983、脊髓侧角只见于脊髓的(胸段)和(上腰段)的前角与后角之间。
P223★4、脊髓主要有(反射)功能和(传导)功能。
P200★5、脑干自上而下分为(中脑)、(脑桥)和(延髓)三部分。
P201★6、延髓内有两个交叉,即(锥体交叉)和(丘系交叉)。
201+227★6、生命中枢位于(延髓),角膜反射中枢位于(脑桥),瞳孔对光反射中枢位于(中脑)。
★p2027、小脑扁桃体靠近(枕骨大孔),当颅内压增高时,可被压入(枕骨大孔)内,压迫(延髓),危及生命。
★p2038、间脑位于中脑上方,大部分被(大脑半球)所掩盖,间脑内的室腔叫(第三脑室)。
P2039、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是(躯干四肢感觉)传导路的中继站。
背侧丘脑的腹后内侧核是(头面部感觉)传导路的中继站。
补充!★10、下丘脑的视上核分泌(加压素),室旁核分泌(催产素)。
补充!★11、大脑皮质的躯体感觉中枢位于(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躯体运动中枢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P20512、★听觉中枢位于(颞横回),视觉中枢在(枕叶内侧面距状沟两侧)。
P20513、听觉性语言中枢位于(缘上回),视觉性语言中枢位于(角回),书写中枢位于(额中回),说话中枢位于(额下回)。
神经解剖学名词解释

神经解剖学名词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灰质:gray matter,在中枢部,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的聚集部位称灰质,因富含血管,在新鲜标本中色泽灰暗,如脊髓灰质。
2、白质:white matter,神经纤维在中枢部集聚的部位,因髓鞘含类脂质而色泽白亮而得名,如脊髓白质。
3、皮质:灰质在大小脑表面成层配布,称皮质。
4、纤维xx:fasciculus,在白质中,凡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称为纤维束。
5、神经核:在中枢部皮质以外,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或柱,称为神经核。
6、神经节:在周围部,神经元胞体集聚处称神经节,其中由假单极或双极神经元等感觉神经元胞体聚而成的为感觉神经节,由传出神经元胞体集聚面成的,与支配内脏活动有关的称内脏运动神经节。
7、神经:nerve,神经纤维在周围部集聚在一起称为神经,包绕在每条神经外面的结缔组织称为神经外膜,结缔组织伸入神经束内将神经分为若干小束,并包围之,称神经束膜,包在每根神经纤维外面的结缔组织称神经内膜。
8、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分为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9、大脑动脉环(Willis系统环):由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段,两侧大脑厉动脉借前、后交通动脉共同组成。
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环绕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周围。
(P473)10、"颈膨大:第4颈节至第1胸节,是因内部的神经元数量相对较多而形成,与上肢出现有关。
(p321)11、"三叉神经节:又称半月节,位于颅中窝颞骨岩部尖端前面的三叉神经压迹处,为硬脑膜形成的美克尔腔包裹,由假单极神经元组成。
(P414)12、"内脏大神经:由穿过第5或第6~9胸交感干神经节的节前纤维组成,向前下方行走中合成一干,并沿椎体前面倾斜下降,穿过膈脚,主要终于腹腔神经节。
迷走神经的名词解释解剖学

迷走神经的名词解释解剖学迷走神经作为人体中重要的神经之一,扮演着许多重要生理功能的角色。
但是,对于迷走神经的了解,却常常仅限于听说或模糊的印象。
为了深入了解迷走神经的名词解释解剖学,本文将从神经解剖的角度对迷走神经进行概述,并探讨其与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内脏功能的关联。
迷走神经(vagus nerve)是人体十二对脑神经之一,它与感觉、运动、嗅觉以及其他脑神经一样,是人体神经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迷走神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延髓,它是由延髓中的许多神经纤维束所组成,向下延伸到腹腔和盆腔,覆盖了身体各个部位。
迷走神经分为左、右两支,各自对应于身体一侧的控制和反馈功能。
从解剖结构上来看,迷走神经的纤维从延髓中发出,同时分散到目标部位进行控制。
这些纤维通过心肺复苏、消化功能的调节及与内脏器官的交流等多种方式,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迷走神经作为感觉和运动神经,不仅负责感知身体的各种刺激和传达信息,还控制着很多重要的内脏运动。
其中,与心血管系统的调节尤为重要。
通过迷走神经,大脑能够调控心脏的心率和心肌收缩力,保持心血管系统的平衡。
此外,迷走神经还承担着血压的调节功能,通过调整血管的张力,稳定血压水平。
除了心血管系统,迷走神经还参与呼吸系统的调节机制。
在正常呼吸中,迷走神经的活动起着重要作用。
它对呼吸中枢的控制,能够调节呼吸频率和深度,使得人体在运动、休息等不同状态下呼吸保持适宜的节奏。
同时,迷走神经还与喉部的肌肉相连,控制着声带的张力,保证声音的正常产生。
此外,迷走神经还与消化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参与了胃肠道的各种反应,调节肠道的蠕动、胃酸分泌以及胃肠道的血流等功能。
迷走神经的活动可以通过信号传递控制胃肠道的收缩和扩张,保证消化过程的正常进行。
除了上述的生理角色,迷走神经还与人体其他系统相互作用。
例如,它与免疫系统有关,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分泌物的产生,维护身体的免疫平衡。
此外,迷走神经还与情绪调节、认知功能等方面有关,它与大脑中的一些区域相连,参与了情绪和认知功能的调控。
神经节名词解释解剖学

神经节名词解释解剖学神经节名词解释解剖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医学专业,它可以帮助学生,医生和研究人员了解人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通俗地说,神经节名词解释解剖学是研究人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疾病的学科。
它是人类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发育和病理过程的综合性研究。
神经节名词解释解剖学分为两大类:宏观解剖学和微观解剖学。
宏观解剖学研究的是人体神经系统的整个结构,其中包括神经系统的总长度,脑部结构和神经元等特征;而微观解剖学则研究的是神经系统中更具体的构造,它涉及到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元之间的键结以及神经连接的形态和功能等。
宏观解剖学可以帮助人们正确理解人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它将帮助医学专业人士更好地理解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机理、进行诊断以及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宏观解剖学还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判断诊断和病情,以及加速有关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
微观解剖学研究的是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神经元之间的键结以及神经连接的形态和功能等。
它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加深入地理解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并利用此信息进行疾病治疗。
有研究表明,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通过测量神经元的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其未来的行为,从而更有效地调节神经系统。
神经节名词解释解剖学在医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人体神经系统进行宏观和微观解剖学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更好地掌握人体健康状况。
对神经病理、神经病发病机制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也可以受到极大的帮助。
通过神经节名词解释解剖学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类神经系统的功能,并且利用这些知识帮助治疗炎症性神经系统疾病。
因此,神经节名词解释解剖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对于深入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为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因此,研究人员和医学专业人士应该加强对该领域的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人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神经解剖学学习资料:神经解剖学名词解释

神经解剖学期末复习题配合八年制《系统解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使用风味更佳名词解释部分:1 .脑干网状结构:(340)在中脑水管周围灰质、第四脑室室底灰质和延髓中央灰质的腹外侧,脑干被盖的广大区域内,散在有大小不等的神经细胞核团,称脑干网状结构。
其核团大致可分为向小脑投射核群、中缝核群、内侧(中央)核群和外侧核群。
可影响睡眠、觉醒和意识状态,控制躯体运动,调节躯体感觉和内脏活动。
2 .交感干:(418)位于脊柱两旁的交感神经椎旁神经节借节间支连成左右两条交感干,从颅底到尾骨,可分为颈胸腰部尾五部,沿脊柱两侧走行;于尾骨前面两干合并,合成一个奇神经节。
交感干神经节由多级神经元组成,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起自交感干中的这些细胞。
3 .骈股体:(373)位于大脑纵裂底,由连合左右半球新皮质的纤维构成,纤维向两半球前后左右辐射,广泛联系额、顶、枕、颜叶。
前端呈钩形的纤维板,从前往后可分为嘴、膝、干、压部。
脐胭体下面构成侧脑室顶。
4 .脉络丛:(317)在脑室的一定位置,软脑膜及其血管与该部位的室管膜上皮共同构成脉络组织,某些部位的脉络组织其血管反复分支相互缠绕成丛,夹带表面软脑膜和室管膜上皮一起突入脑室,形成脉络丛,是产生脑脊液的主要结构。
5 .脊髓圆锥:(304)脊髓下端变细成圆锥状,称脊髓圆锥,成人约平对第一腰椎下缘,新生儿可达第3腰椎下缘,自此处向下延续为无神经的终丝。
6 .大脑脚:(316)中脑两侧各有一粗大的纵行隆起,称大脑脚(包括中脑被盖与大脑脚底),其浅部主要有大脑皮质发出的下行纤维构成(自内向外:额桥束,皮质核束、皮质脑干束(锥体束),枕撅桥束)O大脑脚内侧,脚间窝下部有动眼神经根出脑。
7 .脊髓灰质:(302,306)在中枢部,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的聚集部位,在新鲜标本中色泽灰暗,称灰质。
脊髓灰质是神经元胞体及突起、神经胶质和血管等的复合体。
灰质内的神经细胞往往聚集成群或层。
脊髓白质:(302,309)神经纤维在中枢部聚集的部位,称白质,因髓鞘含类脂质色泽明亮而得名。
神经的解剖名词解释

神经的解剖名词解释神经系统是人类身体内控制和协调各种生理功能的重要系统之一。
它由大脑、脊髓和神经组织组成,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电信号传递来进行信息的传输和调节。
在了解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些神经学的基本解剖名词。
1. 神经元(Neuron):是神经系统中的基本单位,也是信息传递的主要组成部分。
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组成。
树突是神经元的输入部分,用于接收其他神经元传递过来的信号;轴突是神经元的输出部分,将信号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目标组织。
2. 突触(Synapse):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的特殊连接点。
它由两个部分组成:突起(axon terminal)和突触后膜(post-synaptic membrane)。
突触前膜上的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传递给突触后膜,从而实现神经元之间的通信。
3. 神经纤维(Nerve fiber):是神经系统中负责传递神经冲动的结构。
它是由多个神经细胞的轴突构成,通常分为髓鞘纤维和非髓鞘纤维。
髓鞘纤维由髓鞘包裹,速度更快,能够传递更快的信号。
非髓鞘纤维则没有髓鞘覆盖,传递速度较慢。
4. 神经节(Ganglion):是神经系统中神经细胞体的集中区域。
它通常位于神经纤维的路径中,起着整合和调节信号的作用。
常见的神经节包括脊髓背根神经节和交感神经节等。
5.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是指由大脑和脊髓组成的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
中枢神经系统负责整合和处理各种感觉、运动和认知功能。
大脑通过皮层、脑干和丘脑等结构实现信息处理和决策,而脊髓则负责传递信号和控制肌肉的运动。
6. 周围神经系统(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PNS):是指位于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神经组织。
它由神经纤维和神经节组成,分为脑神经和脊神经两部分。
脑神经起源于大脑,主要负责连接头部和颈部的感觉和运动功能;脊神经起源于脊髓,负责连接身体其他部分的感觉和运动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解剖学名词解释
1、灰质:
gray matter ,在中枢部,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的聚集部位称灰质,因富含血管,在新鲜标本中色泽灰暗,如脊髓灰质。
2、白质:
white matter ,神经纤维在中枢部集聚的部位,因髓鞘含类脂质而色泽白亮而得名,如脊髓白质。
3、皮质:
灰质在大小脑表面成层配布,称皮质。
4、纤维xx:
fasciculus,在白质中,凡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称为纤维束。
5、神经核:
在中枢部皮质以外,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或柱,称为神经核。
6、神经节:
在周围部,神经元胞体集聚处称神经节,其中由假单极或双极神经元等感觉神经元胞体聚而成的为感觉神经节,由传出神经元胞体集聚面成的,与支配内脏活动有关的称内脏运动神经节。
7、神经:
nerve,神经纤维在周围部集聚在一起称为神经,包绕在每条神经外面的结缔组织称为神经外膜,结缔组织伸入神经束内将神经分为若干小束,并包围之,称神经束膜,包在每根神经纤维外面的结缔组织称神经内膜。
8、神经元:
又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分为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9、大脑动脉环(Willis 系统环):由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
末段,两侧大脑厉动脉借前、后
交通动脉共同组成。
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环绕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周围。
(P473)
10、"颈膨大:
第4 颈节至第1 胸节,是因内部的神经元数量相对较多而形成,与上肢出现有关。
(p321)
11、"三叉神经节:
又称半月节,位于颅中窝颞骨岩部尖端前面的三叉神经压迹处,为硬脑膜形成的美克尔腔包裹,由假单极神经元组成。
(P414)
12、"内脏大神经:
由穿过第5 或第6~9胸交感干神经节的节前纤维组成,向前下方行走中合成一干,并沿椎体前面倾斜下降,穿过膈脚,主要终于腹腔神经节。
(P436)
13、"白交通支:
由有髓鞘的节前纤维组成,呈白色,故称白交通支,节前神经元的cell 体仅存在于脊髓T1~T12和L1~L3节段的脊髓侧角,白交通支也只存在于T1~L3各脊神经的前支与相应的交感干神经节之间。
(P435)
14、"内侧丘系:
为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二级感觉纤维组成,此束依次穿过延髓、脑桥和中脑,止
于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内侧丘系传递对侧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P350)
15、"脊髓丘系:
又称脊髓丘脑束,脊丘系,为脊髓内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的延续,两者在脑干内逐渐靠近,该纤维束与止于脑干网状结构的脊髓网状束,止于中脑顶盖和中脑水管周围灰质的脊髓中脑束相伴,脊髓丘脑束终于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该束传递对侧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粗略触压觉。
(P350)
16、"三叉丘系:
又称三叉丘脑束,由三叉神经脊束核及大部分三叉神经脑桥核发的二级感觉纤维组成,两个核团的传出纤维首先越过中线至对侧上行,形成三叉丘脑束,紧贴于内侧丘系的背外侧,终于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该纤维束主要传导对侧头面部皮肤,牙及口、鼻粘膜的痛温觉和触压觉。
三叉神经脑桥核有部分神经元发出传导牙和口腔粘膜触压觉的纤维直接进入同侧三叉丘脑束,止于同侧的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P350)
17、"交感干:
交感干神经节借节间支连成左右两条交感干,两侧交感干沿脊柱两侧走行,上至颅底,下至尾骨,于尾骨的前面两干合并,交感干全长可分颈、胸、腰、骶、尾5 部,每侧有19~24个交感干的神经节,其中颈部3~4个,胸部10~12个,腰4个,骶部
2~3个,尾部两侧合成1 个奇节。
(P434)
18、"边缘系统:
由边缘叶及其密切相联系的皮质下结构,如杏仁体、隔核、下丘脑、背侧丘脑
神经解剖学名词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_前核和中脑被盖的一些结构等共同组成。
19、"蛛网膜下隙: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有较宽阔的间隙称蛛膜下隙,两层膜
之间有许多
结缔组织小梁相连,间隙内充满脑脊液。
(P467)
20、"中枢神经系统:中枢部包括脑和脊髓,也称中枢神经系统,含有绝大多数神经元的胞体。
(Copyright By临床082班制作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