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3-3教案 (11)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同步教案11.1电源和电流

第1节电源和电流学习目标1.知道电源的作用,掌握电流的形成条件,知道恒定电流的概念。
2.知道电流的定义、单位及方向的规定,会用公式I=分析相关问题。
3.电流形成的微观解释及微观表达式的使用。
自主预习电源:1.概念:电路中在电场力作用下能把从A到B的装置。
2.作用(1)移送电荷,维持电源正、负极间有一定的。
(2)保持电路中有的电流。
恒定电流:1.恒定电场(1)定义:由电路中的电荷所产生的稳定的电场。
(2)特点:电荷的分布是稳定的,不会随时间变化。
2.恒定电流定义:大小、都不随时间变化的电流。
3.电流(1)物理意义:反映了电流的程度。
(2)表达式:I=(3)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电流的单位是,简称,符号是。
常用单位有、(单位符号分别为、)。
(4)电流的方向:规定定向移动方向或定向移动的反方向为电流方向。
课堂探究[情境设问]雷鸣电闪时,强大的电流使天空发出耀眼的闪光。
电容器,先直接给它250V的电压充电,然后两根引线连接,也就是短路。
听到啪的一声,看到闪耀的光,说明有电流。
直接接在灯泡两端,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雷鸣电闪时,强大的电流能使天空发出耀眼的强光,但它只能存在于一瞬间,而手电筒中的小灯泡却能持续发光?(一)电源A、B两个导体,分别带正、负电荷。
电荷周围有电场。
[思考讨论]1.请画出电场线来描述电场。
2.请描述一下这幅图中电势的高低情况。
3.电流是如何形成的?4.自由电子为什么会定向移动?从哪里移动到哪里?5.这样移动的结果,会引起什么物理量发生变化?[演示实验]电容器的充放电,静电感应起电机。
我们当然不希望电流是如此短暂的,那应该怎么办?怎样产生持续的电流?[类比分析]这是两个装了水的容器,液面高度不同,现用一根橡胶管连接两个容器,若要使水持续流动,应该怎么做?结论1:电源的作用:(二)恒定电流的含义[思考讨论]1.在恒定电场中,自由电子做什么运动?与静电场有何不同?2.那电流如何变?这会带来什么现象?3.导线中的微观粒子除了自由电子外,还有其他微观粒子,它们会对电子带来什么影响呢?结论2:恒定电流的含义:(三)恒定电流的大小下课铃想,同学们纷纷走出教室,到户外活动。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3第11章第3节实验:导体电阻率的测量教学设计

实验:导体电阻率的测量教学设计经学习了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和读数规则。
现在我们进一步学习使用另外两种测量精度更高的工具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
(一)游标卡尺1.游标卡尺的结构游标卡尺的主要部分是主尺A 和一条可以沿着主尺滑动的游标尺B。
2.游标卡尺测量原理游标卡尺是利用主尺的单位刻度(1 mm)与游标尺的单位刻度之间固定的微量差值来提高测量精度的。
不管游标尺上有多少个小等分刻度,它的游标尺上刻度部分的总长度比主尺上的同样多的小等分刻度少1 mm。
常用的游标卡尺有10 分度、20 分度和50 分度三种。
(1)10 分度游标卡尺游标尺上有10个小的等分刻度,总长9mm,每小格与1 mm的差值0.1 mm,可精确到0.1mm (2)20 分度游标卡尺学生结合老师的讲解阅读课文游标卡尺的结构以及游标卡尺测量原理观潮常用的游标卡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了解游标卡尺掌握无论10 分度、20 分度还是50分度它的游标尺上刻度部分的总长度比主尺上的同样多的小等分刻度少1 mm。
每小格与1 mm的差值0.05 mm,可精确到0.05mm(3)50分度游标卡尺游标尺上有50个小的等分刻度,总长49mm,每小格与1 mm的差值0.02 mm,可精确到0.02mm游标卡尺游标尺上刻度总长度每小格与1 mm的差值精确度10分度9 mm 0.1 mm 0.1 mm20分度19 mm 0.05 mm 0.05 mm50分度49 mm 0.02 mm 0.02 mm下面我们以10 分度游标卡尺为例来学习它的读数(1)10 分度游标卡尺测距原理量爪并拢时主尺和游标尺的零刻度线对齐,它们的第1条刻度线相差0.1 mm,第2条刻度线相差0.2 mm……第10刻度线相差1 mm。
当量爪间所测量物体的长度为0.1 mm时,游标尺向右应移动0.1 mm,这时它的第1条刻度线恰好与主尺的 1 mm 刻度线对齐。
当游标尺的第5条刻度线跟主尺的5 mm 刻度线对齐时,说明两量爪之间有0.5 mm 的宽度……阅读课文理解10 分度游标卡尺测距原理为下面的10 分度游标卡尺读数打下基础(1)先读主尺读数:看游标尺零线左边主尺第一刻度的数值;(2)再看游标尺上的第几条刻度线与主尺上某一刻度线对齐,毫米小数部分(游标)=精度×游标尺与主尺重合的游标刻度数主尺读数:4mm游标尺读数: 3 ×0.1 mm =0.3mm测量值=主尺读数+n×精度(游标)测量值:20 mm +6×0.1mm=20.6mm答案:54.5mm思考讨论:50分度和20 分度游标卡尺读数又是怎样的呢?50分度:测量值=主尺读数+n×0.0220 分度:测量值=主尺读数+n×0.053.游标卡尺的使用当外(内)测量爪一侧的两个刃接触时,游标尺上的零刻度线与主尺上的零刻度线正好对齐。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物理必修3优质教学设计3:10.1 电势能和电势教案

10.1 电势能和电势教学目标1.通过讨论静电力对试探电荷做功,知道静电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特点。
将静电力做功与重力做功进行类比,理解静电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
认识电势能的相对性。
2、理解电势的概念,知道电势是描述电场的能的性质的物理量。
明确电势能、电势、静电力的功、电势能的关系。
了解电势与电场线的关系,了解等势面的意义及与电场线的关系。
3.通过与前面知识的结合,理解电势能与静电力做的功的关系,从而更好的了解电势能和电势的概念。
4.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增强科学探究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电势能、电势、等势面的概念及意义。
2.掌握电势能与做功的关系,并能用此解决相关问题。
设计思想:电势能、电势是电磁学开篇章节静电场中的重点内容,它从能量的角度反映了电场的性质。
对它的研究为以后学习电功、电动势、电磁能奠定了知识基础。
本部分内容尤其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科学尖端技术的应用与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学好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实用价值。
它是课程教学中利用物理思维方法较多的一堂课,尤其是用类比的方法认识新知识,同时为具体的物理知识迁移作好思维铺垫。
教材从电场对电荷做功的角度出发,推知在匀强电场中电场力做功与移动电荷的路径无关。
进而指出这个结论对非匀强电场也是适用的,并与重力势能类比,说明电荷在电场中也是具有电势能。
电场力做功的过程就是电势能的变化量,而不能决定电荷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势能的数值,因此有必要规定电势能零点。
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对知识的迁移、灵活运用给予了思维上的指导作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突出类比法的思维特征和思维过程,适当强调类比过程中的求证环节。
教学资源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挂图。
知识准备:复习电场强度、电场线知识、重力做功及与重力势能的关系。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类比法方法介绍:类比法是根据两个(两类)对象之间在某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他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逻辑推理方法。
高中物理选修3-3教学设计2:9.2液体教案

2 液体教材分析与整合:教科书从分子动理论出发,分析构成气体、固体、液体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差异,引出液体微观结构的特点。
随后围绕液体表面张力、浸润和不浸润、毛细现象三个问题展开讨论。
在讨论这三个问题时教科书从生活现象,实验演示切入,再从分子动理论的角度研究液体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到浸润与不浸润以及毛细现象,这都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
本节课教科书中也涉及到了液晶的相关知识,这部分内容安排在第2课时中讲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不易被压缩,没有固定形状,具有流动性,掌握液体的微观结构。
(2)知道液体表面有收缩的趋势,会分析表面层分子的微观结构,理解液体表面张力,会对相关现象做出解释。
(3)知道浸润和不浸润现象,会从分子微观结构对浸润与不浸润想象进行解释。
(4)知道什么是毛细现象,会进行原因分析。
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让学生对液体的相关特殊现象产生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从现象到本质,由潜入深用分子的微观结构来分析物质的宏观特性和主动、积极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猛然发觉看似简单的液体竟会蕴含如此多的相关想象,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分子动理论不但能在微观意义上研究气体、固体,而且能研究液体。
教学重点:液体的表面张力、浸润与不浸润、毛细现象。
教学难点:对浸润与不浸润的微观解释。
实验器材:表面张力演示器、肥皂水、儿童吹泡泡液一分钱硬币、培养皿毛细现象演示脱脂棉与普通棉花新课引入:复习分子动理论:【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1、分子动理论:(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2)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热运动(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2、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画出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的关系图)3、固体的微观结构:分子间距较小r o,分子在某一平衡位置附近做往复振动。
4、固体的宏观性质:具有固定的外形,不易被压缩,扩散速度慢。
高中物理选修3-3教案《热力学第一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能够从能量转化的观点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公式表达,会用ΔU=W+Q 分析和计算问题。
2.掌握能量守恒定律,理解这个定律的重要意义。
会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
3.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用能量守恒定律进行有关计算,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4.了解第一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用定量计算的例题讲解及课件展示来加深大家对知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众多科学家孜孜以求、勇于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进一步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为将来能在开发新能源、合理利用能源、发展节能技术的领域内作出贡献而努力。
2.感受英国科学家焦耳勤奋、刻苦,40年如一日研究电流热效应,测定热功当量的顽强意志体现出来的人格美。
教学重点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理解及综合应用,涉及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
教学难点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正确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及对第一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的具体分析探究过程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练法、分析归纳法、阅读法教学用具: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复习提问)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哪些?学生: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教师:既然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那么功,热量跟内能的改变之间一定有某种联系,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进行新课1.热力学第一定律[投影]1.一个物体,它既没有吸收热量也没有放出热量,那么:①如果外界做的功为W,则它的内能如何变化?变化了多少?②如果物体对外界做的功为W,则它的内能如何变化?变化了多少?2.一个物体,如果外界既没有对物体做功,物体也没有对外界做功,那么:①如果物体吸收热量Q,它的内能如何变化?变化了多少?②如果放出热量Q,它的内能如何变化?变化了多少?[学生解答思考题]教师总结:一个物体,如果它既没有吸收热量也没有放出热量,那么,外界对它做多少功,它的内能就增加多少;物体对外界做多少功,它的内能就减少多少。
高中物理人教必修三第11章第3节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教案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串联和并联电路的连接方式,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电流和电压特点。
2.掌握电阻的串并联的计算。
3.知道常用的电压表和电流表都是由小量程的电流表G(表头)改装而成的。
4.了解电流表(表头)的原理,知道什么是满偏电流和满偏电压。
5.理解表头改装成常用电压表和电流表的原理,会求分压电阻和分流电阻的阻值。
二、过程与方法知道常用的电压表和电流表都是由小量程的电流表改装而成的。
通过分压电阻和分流电阻阻值的计算,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引导学生关心实际问题,有志于把所学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教学重点】1.熟练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2.电阻的串并联的计算。
【教学难点】表头G改装成大量程电压表V和电流表A的原理,并会计算分压电阻和分流电阻。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新课导入教师:什么是电路的串联?学生回答:把几个导体元件依次首尾相连的方式。
教师:什么是电路的并联?学生回答:把几个元件的一端连在一起另一端也连在一起,然后把两端接入电路的方式。
教师: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有关串联和并联的知识,这节课我们要深入研究串并联电路中各部分的电流、电压及电阻的关系。
二、新课教学(一)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1.串联电路I0=I1=I2=I3串联电路各处的电流相同。
2.并联电路I0=I1+I2+I3+⋯并联电路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的电流之和。
(二)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1.串联电路U=U1+U2+U3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电压之和。
2.并联电路U=U1=U2=U3并联电路的总电压与各支路的电压相等。
(三)串并联电路中的电阻1.串联电路根据U=U1+U2+U3,I0=I1=I2=I3,得:U I =U1I+U2I+U3I则:R=R1+R2+R3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路电阻之和。
2.并联电路根据U=U1=U2=U3,I0=I1+I2+I3,得:I U =I1U+I2U+I3U则:④若并联的支路增多时,总电阻将减小。
高中物理选修3-3教材全解

选修3-3教材全解第七章分子运动论章首语:……古希腊学者德谟克列特认为这是由于花的原子飘到了人们的鼻子里。
他认为“只有原子和虚空是真实的。
〞古人的原子论只是属于思辨的范畴,无法得到实验验证。
随着……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
中国古代的学者……第1节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P2实验: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分成了三个小问题,效果就不一样:1. 怎样估算油酸分子的大小?……2. 如何获得很小的1滴油酸?怎样测量它的体积?……3. 如何测量油膜的面积?……这样……就可以算出油酸分子的尺寸。
提出问题有助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思维有条理,搭台阶。
第2节分子的热运动P7布朗运动的解释:统计起伏。
不必讲给学生提这个术语,但可举例。
P7说一说:图7.2-5是法国物理学家佩兰〔J. B. Perrin〕在1908年研究布朗运动时对三个运动微粒位置变化的真实记录。
根据这个实验事实,你能不能否定布朗运动是由外界因素〔例如振动、对流等〕引起的说法?这是个科学探究:已经提出了问题,有人做出了猜想与假设,需要学生进行分析和论证〔最终要否定〕。
不一定相同的答案,有道理就行。
第3节分子间的作用力图7.2-5与原来的教材相比,内容相同,但台阶很细:请在图7.3-2中作出一个分子所受另一个分子的斥力与引力的合力随分子间距离r变化的图象。
例如,当r=OP时,这个分子所受斥力的大小可以用线段PC的长度表示,所受引力的大小用PD的长度表示。
从C向下作CQ=PD,于是线段PQ的长度就代表了合力F的大小:F=F斥-F引。
图7.3-2图7.5-1分子间的作用力与距离的关系再作出r取其他大约10个值时代表合力的点,连成平滑曲线。
这条曲线将在第5节用到,因此作图时要尽可能准确。
讨论这条曲线的含义。
第4节温度和温标本节思路系统、状态参量↓平衡态〔指一个系统的状态〕〔各宏观部分之间没有能流、粒子流――力学、热学、化学〕↓热平衡〔指两个系统间的关系〕〔状态参量不变〕↓共同的某个热学物理量――称为温度〔气体共同的力学量――压强、导体共同的电学量――电势……〕“平衡态〞、“热平衡〞、“温度〞都不追求严格的定义P13热力学温标只要求会换算:T = t +273.15 K国家标准:表示温度差时“K〞与“℃〞通用第5节内能P16图7.5-1的目的:原来习惯于通过力了解运动趋势还要习惯于通过势能了解运动趋势思考与讨论假定两个分子的距离为无穷远时它们的分子势能为零。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3教案 《气体的等容变化和等压变化》

气体的等容变化和等压变化目标导航1、 知道什么是等容变化,什么是等压变化。
2、 掌握查理定律,盖·吕萨克定律的内容和公式表达。
3、 理解p-T 图上等容变化的图线及物理意义。
4、 理解V-T 图上等压变化的图线及物理意义。
5、 会用查理定律、盖·吕萨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诱思导学1、概念:(1)等容变化:气体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发生的状态变化叫等容变化。
(2)等压变化:气体在压强不变的情况下发生的状态变化叫等压变化。
2、查理定律:(1)内容: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压强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
(2)公式:Tp=C 或 11T p =22T p点拨: ①查理定律是实验定律,由法国科学家查理发现 ②成立条件:气体质量一定,体积不变③一定质量的气体在等容变化时,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增加(或减小)的压强是相同的,即T p =Tp∆∆④解题时,压强的单位要统一 ⑤C 与气体的种类、质量和体积有关3、盖·吕萨克定律:(1)内容: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在压强不变的情况下,体积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
(2)公式:11T V =22T V 或T V=C点拨:①盖·吕萨克定律是通过实验发现的 ②成立条件:气体质量一定,压强不变③一定质量的气体在等压变化时,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增加(或减小)的体积是相同的④C 与气体的种类、质量和压强有关4、等容线:(1)等容线:一定质量的气体在等容变化过程中,压强P 与热力学温度T 成正比关系,在p —T 直角坐标系中的图象叫等容线(2)一定质量的气体的p —T 图线其延长线过原点,斜率反映体积的大小 点拨:等容线的物理意义:① 图象上每一点表示气体一个确定的状态。
同一等容线上,各气体的体积相同② 不同体积下的等温线,斜率越大,体积越小(见图8.2—1)5、等压线:(1)定义:一定质量的气体在等压变化过程中,体积V 与热力学温度T 成正比关系,在V —T 直角坐标系中的图象叫等压线(2)一定质量的气体的V —T 图线其延长线过原点 点拨:等压线的物理意义:① 图象上每一点表示气体一个确定的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3[人教版]
第九章物态和物态变化
2液体
柏贞华新泰市汶城中学
【教学目标】
1、知道液体的宏观性质,了解液体的微观结构。
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表面张力现象、浸润和不浸润现象及毛细现象,并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初步
解释上述现象。
3、了解液晶的一般用途。
【教学重点难点】
1、液体的微观结构及其宏观解释
2、现象解释
【教具准备】
铁丝环、细棉线、肥皂液、钢针、打火机、洁净的玻璃板、涂蜡的玻璃板、两根玻璃管、水、水银等。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学生阅读)
为什么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不易压缩?为什么液体具有流动性、没有一定的形状?液体的扩散为什么比固体快?
(归纳结论)
1.液体分子间的距离较小,像固体那样不易压缩,因此具有一定的体积;
2.液体分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要小,分子在某一平衡位置附近振动一段时间后,可以转移到另
一平衡位置附近去振动,即液体分子可以在液体中移动,因此液体具有流动性,没有一定的
形状;
3.由于液体分子的移动比固体分子的移动容易得多,所以液体的扩散要比固体的扩散快。
巩固练习:关于液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液体的性质介于气体和固体之间,更接近气体
B.液体的物理性质一般表现为各向异性
C.液体分子的热运动与固体类似,主要表现在固定的平衡位置附近作微小振动
D.液体的扩散比固体的扩散快
(学生展示答案师生共同讲评)
(提出问题)
叶面上的露珠、小的水银滴,总是球形的,一些昆虫可以停在水面上,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分组实验)
发放实验器材,学生分组做课本38页两个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归纳结论)启发学生得出“液体表面有收缩趋势”。
(教师讲解)表面层、表面张力及其效果。
巩固练习:
1、下列有关表面张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表面张力的作用是使液体表面扩张
B.表面张力的作用是使液体表面收缩
C.有些小昆虫能在水面上自由行走,是由于有表面张力的缘故
D.在太空飞船中,水银液滴将呈现标准的球形
2、关于液体的表面张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表面张力是液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B.液体表面层分子的分布比内部稀疏,分子力表现为引力
C.不论是水还是水银,表面张力都会使表面收缩
D.表面张力的方向与液面垂直
(学生展示答案师生共同讲评)
【演示实验提出问题】分别向一块洁净的玻璃板上和一块涂蜡的玻璃板上滴一滴水,慢慢抬起玻璃板的一端,观察现象。
(学生阅读39页,思考浸润和不浸润的原因)
(师生共同归纳):附着层分子分布——分子力——收缩或扩展——浸润和不浸润
【演示39页图9.2-9实验】
(阅读40页毛细现象)
巩固练习:下列现象与毛细现象有关的是()
A.砖块吸水
B.毛巾的一只角浸入水中,水会沿毛巾上升,使毛巾湿润
C.洗净的衣服在太阳下被晒干
D.自来水笔从墨水瓶里把墨水吸进笔中
(学生阅读)阅读课本40-41页“液晶”部分,了解液晶的分子排列特点,了解液晶的应用,体会科学技术的神奇,感悟科技对社会的促进。
【课后习题研讨】师生当堂研讨课后问题与练习2、3、5、6 【课后作业】完成问题与练习中的1、4题(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