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梳理

合集下载

【国测备考资料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梳理

【国测备考资料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梳理

【国测备考资料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一、物质科学【第一单元溶解(教科版)】(一)水能溶解一些物质1.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和面粉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把它叫做沙面粉和水的混合物。

2.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3.不容易溶解在水中的物质用过滤的方法把它从水中分离出来。

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一贴、两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两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

)(二)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1.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极少数溶解,沉入水底。

轻轻摇晃杯子后的高锰酸钾的状态:水底的高锰酸钾减少了,杯中的液体变成紫色。

搅拌后高锰酸钾的状态:全部溶解、变成了均匀分布、紫色透明的高锰酸钾溶液。

2.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

3.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三)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1.有些液体相互之间也可以溶解。

如:胶水、醋、酒精能溶解在水中。

2.胶水或洗发液进入水中的状态:先浮在水面,再一丝丝的下沉,然后一缕缕的扩散,轻轻搅拌部分溶解,充分搅拌全部溶解,变成胶水或洗发液溶液。

3.醋放入水中后,快速扩散,便均匀分布;酒精放入水中,先在上层扩散,在慢慢向下扩散,最后均匀分布;食用油放在水中,会浮于水面,充分振荡后还是浮于水面。

(不能溶解于水,但可以溶解于洗洁精中。

)(四)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1.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食盐比小苏打在水中溶解能力强,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2. 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大,变多了,向下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小、变少了。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复习要点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复习要点

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班级姓名号次1、人的身体外形的左右两部分是对称的。

人的身体可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个部分。

2、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内部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也可以用看、听、闻、摸的方法感觉。

3、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

骨骼支撑着我们的身体,保护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4、骨骼与关节、肌肉协调工作,我们才能运动。

人体有206块骨头,639块肌肉。

5、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

6、台灯所用的蛇皮管类似脊柱的结构;天线的万向节相当于关节;门窗上的合页类似关节;起重机吊臂相当于手臂上的骨骼,起重机液压动力相当于肌肉。

7、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气管、支气管和肺等。

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8、平静状态时,每分钟呼吸次数为16~25次,每分钟心跳次数为60~100次。

9、一般情况下人体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的比较:由此得出的结论:人呼吸时吸进去的是氧气,呼出来的是二氧化碳。

(说明:呼出来的气体中还有少量水蒸气,即表格中多出1.03%的其他气体。

)10、为什么运动时呼吸会加快?答:运动时,人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要比平时多,以便呼出和吸入比平时更多的气体。

11、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

经常锻炼身体会增大我们的肺活量,获得更多的氧气。

12、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全身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再排出体外。

13、心脏的心肌收缩,血液离开心脏;心肌舒张,血液回到心脏。

14、我们运动时为什么会心跳加快?答:运动时,人需要更多的氧气,所以心跳加快,以便输送更多的血液。

15、合理的休息与良好的睡眠,会让心脏更好的工作。

经常锻炼身体可以使我们的心脏更加强健。

16、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心脏更加强健?答:合理的休息,良好的睡眠,经常锻炼身体。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单元知识要点总结(全册)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单元知识要点总结(全册)

第一单元知识梳理知识要点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带的振动: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声带就你一根橡皮带。

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3、吹笛子时是笛子内部的空气柱振动发声。

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各个方向传播。

2、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固体传声效果最好,其次是液体,气体最差。

3、宇航员在太空中工作时,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这是因为真空中不能传声。

4、“土电话”的声音传播过程是:话筒(空气)→电话线(棉线)→听筒(空气)→人耳三、人耳的结构和功能1、人耳的结构(1)外耳:包括耳郭、外耳道。

耳郭负责收集声音。

(2)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咽鼓管等,鼓室内有三块听小骨——锤骨、砧[zhēn] 骨和镫[dèng]骨。

鼓腊是半透明的薄膜,呈浅漏斗状,凹面向外,边缘固定在骨上,外耳道与中耳以它为界。

经过外耳道传来的声波,能引起鼓膜的振动。

(3)内耳:内耳结构复杂,包括耳蜗和前庭等。

耳蜗可以把声波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前庭可以使人体保持平衡,是平行器官。

2、人耳中见声音的过程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

听小骨可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

大脑接收到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就感受到了声音。

3、听诊器的工作原理听诊器前端是一个面积较大的膜腔,体内声波鼓动膜腔后,听诊器内的密闭气体随之振动,而塞入耳朵的一端,由于腔道细窄,气体振动幅度就比前端大很多,由此放大了患者体内的声波振动。

四、不同的声音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2、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梳理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梳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教科版四班级上册科学全册学问点梳理四班级上册科学共有八个单元,包括“性状相同的事物”。

第一单元:性状相同的事物1.生疏物体:物体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位,物体有外形、大小、质量和颜色等性状。

2.生疏材料:常见的材料有金属、塑料、纸张、织物、橡胶和木材等,不同材料有不同的性质和用途。

3.生疏物体质量:物体的质量用天平来测量,物体质量由质量的大小来比较。

4.生疏物体外形:物体的外形有长方体、球体、立方体、圆柱、圆环等。

其次单元:物体的固定性和不固定性1.物体的固定性:物体的形态稳定,摇摆或拨弄不变形。

2.物体的不固定性:物体的形态不稳定,摇摆或拨弄会变形。

第三单元:物体的移动性和不移动性1.物体的移动性:物体可以自己移动或被推动、拉动、拖动等移动。

2.物体的不移动性:物体不能自己移动,也不能被推动、拉动、拖动等移动。

第四单元:物体的破损性和不破损性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物体的破损性:物体简洁被撞坏、摔坏、压坏等。

2.物体的不破损性:物体不简洁被撞坏、摔坏、压坏等。

第五单元:生物的运动1.生物的运动方式:生物有徒步、游泳、爬行、飞行和跑等不同的运动方式。

2.人体的运动方式:人体可以站立、坐立、行走、奔跑和跳动等。

3.动物的运动方式:动物包括附肢动物、节肢动物和脊椎动物,它们的运动方式各不相同。

第六单元:物体的相互作用1.物体的接触:物体接触后会相互影响,包括推动、拉动和拖动等。

2.物体的非接触:物体不接触时也可以相互影响,包括重力、浮力和磁力等。

第七单元:饮食的平安与健康1.饮食卫生:保持食物清洁、饮食定时、不乱丢垃圾等。

2.饮食养分:多吃水果、蔬菜、粗粮等,合理搭配食物。

第八单元:看图说话1.观看图形:观看图形的外形、颜色、大小和数量等。

2.描述图形:依据图形的特点进行描述和提问。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以上是四班级上册科学的学问点梳理,通过学习这些学问可以增加孩子们对世界的生疏和理解。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各单元重要知识点(挖空填空)复习资料梳理详解汇总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各单元重要知识点(挖空填空)复习资料梳理详解汇总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各单元重要知识点(挖空填空)复习资料梳理详解汇总第一单元《天气》●天气: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与气候不同。

通常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天气日历: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气温、云量、降水情况、风向和风速,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

根据天气日历,可以分析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找到天气变化的简单规律。

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

●温度与气温:①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用(温度计)测量气温。

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②温度计的使用:认识温度计上的刻度;测量时,要把温度计放置到测量环境内2-3分钟,待液柱不再升高或降低时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面(保持水平)。

③一般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④计算: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和÷2;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

⑤气温随时都在变化着,整理、分析气温记录,制作气温变化(折线图),可以帮助我们寻找气温变化的规律。

★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在35℃的气温下,人体感到炎热难耐;在0℃的气温下,人体感到寒冷。

※设置百叶箱要注意:第一,百叶箱不能设在水泥地上,最好设在草坪上;第二,要保持百叶箱通风;第三,要朝北方开;第四,离地面要有1.5米左右的距离。

●风向与风速:①风是一种重要的天气现象,风有风向、风力两个特征,通过事物的变化我们可以感知和观测风的方向和力量。

②(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③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进行计算。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四年级上册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知识点身体结构1.我们的身体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

2.人体是由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组成的。

最小的单位是细胞,最大的是系统。

3.器官:是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

每个器官都具有一定的形态和功能。

4.胃、心脏、大脑和肺都是器官。

5.人体各个部分的协调作用,充分体现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6.身体的肢体运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会涉及不同的骨骼、关节和肌肉。

7.人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有特殊的功能。

在进行生命活动时,保个部分是互相密切配合。

协同工作的。

8.人体系统包括:肌肉系统——使身体能够运动,将食物运输到消化系统,使心脏保持跳动。

骨骼系统——支持和保护身体,并和肌肉共同作用产生运四年级上册动,产生血细胞和储存物质。

呼吸系统——将氧气带入身体内,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循环系统——输送人体细胞需要的物质,并将废弃物排出体外,帮助抵抗疾病。

消化系统——将食物摄入身体,分解食物,吸收消化的食物。

泌尿系统——将废弃物排出体外。

免疫系统——抵抗疾病的发生。

神经系统——察觉和解释来自身体外部和内部的信息,使心脏保持跳动。

表皮系统——保护身材,保持体内水分,帮助掌握体温。

骨骼1.骨骼的作用:保护、支撑、运动;2.骨骼支撑着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3.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

4.体内的骨骼系统中骨的数量由年龄而定。

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有275块骨,而一个成年人的身体里却只有206块骨。

5.骨骼有五个主要功能:塑造体型、支持躯体运动、保护内脏器官、制造血细胞、储存身体所需的某些物质。

6.骨骼不能独立运动。

四年级上册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

枢纽1.关节的作用:连接、支点;2.关节可以分为固定关节和活动关节两类。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一至四单元复习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一至四单元复习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1、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天气总是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2、(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观察的重要数据。

3、(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气温)(云量和降水量)(风向和风速)。

4、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或(背阴处)},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通常情况下,一天中(午后2点[即14时])的气温最高。

5、风向是指风(风吹来)的方向。

6、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如指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7、我们可以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分别是(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

8、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即0—12级)。

简化的风速为3个等级(即0—2级)。

9、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雾)等。

10、(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

如小于(10毫米)是小雨,10~25毫米是(中雨),25~50毫米是(大雨),50~100毫米是(暴雨),100~200毫米是(大暴雨),大于200毫米是(特大暴雨)。

11、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通常把云分成(积云)、(层云)、(卷云)三类。

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层云通常是(灰色)的。

层云变厚,就是雨层云,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

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积云)通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

积云发展成积雨云,形成雷阵雨。

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卷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

卷云只有在(温度非常低)的高空才能形成。

12、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云量的观察。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全册)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全册)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全册)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声音》第一课《听听声音》1.我们周围的声音丰富多彩。

有来自(动物)的叫声,有来自(自然界)的声音,还有来自(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2.声音有(高低)、(强弱)等特点。

3.有些声音让我们觉得(悦耳、动听),比如(黄鹂鸟叫声);有些声音让我们觉得(刺耳、难听),比如(汽车喇叭声)。

4.在车站、菜市场等地经常会听到(嘈杂)的声音。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弹拨)橡皮筋,橡皮筋会发出声音。

3.(拔动钢尺、击鼓、敲打音叉)都能发出声音,同时看到物体在(振动)。

4.吹竖笛是(空气)振动发出声音。

5.我们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把手放在喉结处,能感受到(声带)的振动。

第三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

2.在(真空)的环境中,声音(不克不及)传播。

3.我们制作的“土德律风”,声音主如果通过(棉线)传播的。

4.不断抽出玻璃罩里的空气,玻璃罩里的闹钟铃声会(越来越轻)。

直至(听不见)。

5.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第四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

依赖它我们可以听到各类声音。

2.我们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3.强弱不同的声音,声音(强)则引起鼓膜振动幅度(大)。

4.外界的声音引发(鼓膜)的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号,(大脑)吸收到号,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第五课《声音的强与弱》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描述。

2.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3.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拨动橡皮筋和敲击鼓面)等,都可以说明物体振动幅度大小和声音强弱的关系。

第六课《声音的高与低》1.声音的(上下)可以用(音高)描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科学(上)《我们的身体》单元知识要点
班级姓名
4-1.从外形上看,人的身体一般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组成。

4-1.身体能够做很多工作,工作时总是由多个部位同时参与、共同完成。

4-1.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内部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也可以用看、听、闻、摸的方法感觉。

4-2.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

骨骼支撑着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骨骼不能独立运动。

4-2.人体的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形式也不同。

4-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灵活。

4-3.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气管、支气管、肺等。

4-3.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4-3.为什么运动时呼吸会加快?因为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要比平时多,以便呼出和吸入比平时多的气体。

4-3.经常锻炼身体,会提高我们的呼吸能力,增大肺活量,获得更多的氧气。

4-3.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
4-4.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再排出体外。

4-4.心脏的心肌收缩,血液离开心脏,心肌舒张,血液回到心脏。

4-4.为什么运动时心跳会加快?因为伴随着身体运动量的增加,人需要更多氧气,心跳也就逐渐加快,以便输送出更多的血液。

4-5.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

食物被食管运输到胃里,在胃里被进一步磨碎和分解的,在小肠里被吸收。

4-5.如果食物在体内消化得好,我们就会吸收更多的营养,为骨骼、肌肉的生长提供养料。

4-6.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是由牙齿、舌头、唾液共同完成的。

牙齿按形状给牙齿分类,可分为门齿(8个)、犬齿(4个)、臼齿(20个)。

4-6.老人们常说“细嚼慢咽”的道理是牙齿将食物磨碎,以利于食物在体内消化。

4-6.如果牙齿不好,消化就会受到影响,还会影响整个身体的运动。

4-7.人的一切活动都需要依靠身体各个器官的协同工作才能完成。

4-7.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我们每天所吃的食物。

4-7.人体的每个消化器官都有各自不同的功能,都需要我们爱护。

课后练习
1.氧气是由身体中的(胃液血液)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的。

2.我们的牙齿分为门齿、犬齿、臼齿三种,“细嚼慢咽”这个词语中的“嚼”字,主要是由(门齿臼齿)完成的。

4.下列人体器官中,吸收食物中营养的消化器官是()。

[ A ][ B ][ C ]
A 小肠
B 胃C食管
5.为防止蛀牙,我们应该()。

[ A ][ B ][ C ]
A 勤锻炼
B 多运动
C 勤刷牙
6.食物吃得太多会增加我们胃的负担,但饿肚子不会影响胃的健康。

()
7.人的肢体活动通常是由骨骼、肌肉和关节共同参与完成的。

()8.
四年级“身体奥秘”探究小组的同学发现:他们班级小立是个爱运动的孩子,天天坚持体育锻炼。

小新不爱运动,体质较差。

一天体育课上,在50米赛跑后,
1、你觉得()号同学的数据是小立的。

2、你觉得在平静时小新的心跳快,还是小立的心跳快?
3、推测一下,他们在运动时,谁的呼吸次数更多?
4、根据以上推测,()的肺活量更大一些。

5、如下图所示,图()的器官是气体的交换场所。

12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