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四窦娥冤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必修四窦娥冤知识点总结《窦娥冤》是明代西厂李时中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明朝明神宗时期卫国公张永杀害妻子窦氏而引发的凄美故事为蓝本,通过包括传说、官场风云、伦理道德在内的多个层面,表现了封建社会下人们的矛盾和不幸。
该小说虽然是小说,但是其中的语言表达和文化内涵却很是深奥,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学习《窦娥冤》中,除了全篇通读,还需注意以下几个知识点。
一、语言特点《窦娥冤》的语言风格主要是“辞藻华丽”,关注人物内心状况,抒发人物的感情和愁苦。
以形容词、修辞格、比喻、典故等修辞手法比较多,以韵文为主,头韵、尾韵等运用随处可见,如:“半共腥蒂檵,七摩香齑,踏破寒梅径,行过冷香槐。
寒食花无主,焚香始祭,烟销席上,日转轮台。
翠翘金雀,玉立雕笼,双凤分飞时,翅若倾千仞峰。
”其中,“腥蒂檵”“七摩香齑”等独特的词汇被《窦娥冤》大量采用,其表面上看来十分华美,然而,其中的落脚点和意义却被注重把握点读,能得到更多内涵。
二、细节描写在《窦娥冤》中,作者把问题之点娓娓道来,刻画细致且尤其注重心情的描写。
如小说开始,窦氏进宫中,享受昔日宫闱的豪华。
然而接下来作者却通过对窦氏心情状态的描写,将原本华丽,但又没有那么大意义的房屋和物品,诠释成了窦氏面对前夫的挑衅的倚靠:“旋拾方扇重画狮,围鳌翰墨长松枝。
”三、典故和文化《窦娥冤》中用到了大量的典故和文化,需要学生对当时的时期文化以及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例如,《左传·桓公十年》中的“桓公射猎”、《史记》中赵高、胡亥的相扑、《汉书》中蜀王刘备托孤、《庄子》中的钟离权等,都在《窦娥冤》中被援用来强化小说情节和人物塑造等方面的作用。
四、思想道德《窦娥冤》的主题是“爱情和正义”。
在它的小说世界里,美满的爱情只能存在于平等尊重、互帮互助、真诚相待的基础之上。
而正义则不是单纯地与权力公正相联系,它更重要的是认为不仅要守护公正,“仁义礼智信”等生活美德,更应该以道德为中心,实现人的尊严,保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社会交往。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四单元 13 与高司谏书

第四单元 论如析薪
3.在证明了高司谏“非君子”后,作者是如何进一步证明高 司谏是“君子之贼”的?
[我的理解] 作者先写范希文被贬后高司谏“诋诮”范希文的 做法,然后写范希文的人品和学识,以此反衬高司谏的恶劣品 质。接下来揭示高司谏不敢进谏不是因为“惧饥寒”“顾利禄”, 更不是因为“不能”,而是因为“不敢为”;更可恶的是不能尽 职还“昂然自得”“了无愧畏”,干“毁贤”“饰己”“以智文其 过”的勾当。由此得出结论,高司谏是“君子之贼也”。
③④范学而增时说.习项之羽曰,:不沛亦公说.居乎山通东__“时__悦_…_”_…_,__高____兴__劝____说______________
栏目 导引
第四单元 论如析薪
①惧饥寒而顾.利禄 _____看__重__________ (2)顾② ③每 三顾 移.臣 案于,草顾.庐视无之可中置者____看____望__看__,____拜____访______________
栏目 导引
第四单元 论如析薪
5.特殊句式 (1)某年十七时,家随州 _____省__略__句________ (2)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 ___省__略__句__________
(3)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 省__略__句__,__状__语__后__置__句_ (4)他日为朝廷羞者,足下也 _____判__断__句________ (5)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___判__断__句__________ (6)以为不贤,亦不免责 _____省__略__句________ (7)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 ____定__语__后__置__句_______ (8)前日又闻御史台榜朝堂 _省__略__句__,__状__语__后__置__句____
栏目 导引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 (共84张PPT)

班 固
字孟坚,扶风安陵(今 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 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少年时就能作文诵 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 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 中护军,后来, 班固因 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 狱。
家庭---
父亲: 班彪 弟弟: 班超(投笔从戎) 妹妹: 班昭(续写《汉书》) 史书: 辞赋: 诗: 《汉书》 《两都赋》 《咏史诗》
作品----
文学常识史书体例
史书形式----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 (左丘明) 《资治通鉴》 (司马光) 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 (刘向编订) 纪传体:采用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 。 纪传体史书的创立者是司马迁。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重要语句翻译 3、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 人俱。
采分点:假吏、募、斥候、俱、省略句
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 惠等,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一百多人一 同(前往)。 【省略句】
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凭着父亲的职位,兄弟都做了 皇帝的侍从官。渐渐升到栘中厩监。当时汉朝廷接连 讨伐匈奴,多次互派使节彼此暗中侦察。匈奴扣留了 汉使者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人。匈奴使者前来, 汉朝庭也扣留他们作为抵押。 天汉元年,且鞮侯初立 为单于,害怕受到汉朝袭击,于是说:“汉天子,是 我的长辈啊。”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汉 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 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 国,趁机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答谢他的好意。 苏 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惠等, 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一百多人一同前往。到 了匈奴那里后,备办了一些财物赠给单于。单于更加 傲慢,不是汉所期望的那样。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 家乡文化生活

三、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3.近年来,一些地方在新农村建设或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大面积拆迁,建起整齐划 一的住宅楼区,在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如农民搬上楼后, 离自己的土地远了,农具没处放了;乡村特色没有了……对于这些现象,你有什么 意见和建议? 明确(1)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做好留住乡村物质文化记忆的场合、民居 工作。 (2)对原有的村落祠堂、乡村入口等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让游子记 得住乡愁。
(3)立足现实改善。尊重乡村个性、发展条件与潜力,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推动 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人居环境改善。 (4)传承乡土文化。学习借鉴传统乡村营建智慧,保护乡村传统空间肌理和传统 建筑,传承乡土文化传统,保存乡村景观格局。借助现代科技发展乡村文化,构建 乡村文化传播体系,能够更加快捷方便的把乡村文化传送到更多更远的地方。
文本研析·疑难突破
【深度研读】 一、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1.围绕“记录家乡的人和物”这一主题,对家乡长辈做一个访谈,请拟写出访谈提 纲。根据访谈内容,写一篇家乡“志”。 明确要有采访目的、采访时间、采访地点、采访对象、采访问题等要素。重点 是预设采访问题,采访问题要围绕“记录家乡的人和物”这个主题展开。 写一篇家乡“志”,可参考如下内容:家乡的历史名人和古迹,家乡的地名及其由 来,家乡的饮食文化和服饰文化,家乡的民间艺人和传统工艺。
参考例文:我的家乡是北京,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位于中国华北大平原的 北端,矿产、植物、水资源非常丰富。皇家宫庭、朝坛、宗教建筑遍布,圆明园、 故宫、十三陵让我们感叹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住宅不仅讲究建筑格局,而 且也讲究雕饰与花纹,四合院是北京人传统的住宅,由正房、倒座、东厢房和西 厢房四面房屋合围而成,这里有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温馨,又契合着人们的精 神气质和理想追求。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名人,有大文学 家关汉卿、纳兰性德、老舍、史铁生等,大科学家袁隆平、徐冠华、李银河等, 艺术家宋明远、梅兰芳、侯宝林等。灿若星河的历史名人在这片热土上留下了 自己的踪迹,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鲁人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4单元 单元考点链接 文言文阅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在高考试题中,“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 观点态度”这两项要求,一般是结合在一起只设一题来考查的,二者均属于分 析概括能力范畴,因此很难截然区分开来,两项内容是一个层层深入的分析和 综合的过程。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才能准确、完 整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阅读文章时要始终带着如下几方面的问题思考: ①文章写了一些什么人的一些什么事;②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如何;③文 章说了一些什么道理;④是以什么作为说理依据的。对记叙性文章,要理清时 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 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议论性文章,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 证方法等。说明性文章,要理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考
典
点
型
阐
例
释 单元考点链接(四)
题
文言文阅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单
解 题 策 略
元 综 合 测 评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本单元中《报任安书》《苏武传》均为文言文名篇。文言文是高考的必考内 容,其中“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又是必考题型。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 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以便快速把握文意。中心 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如《六国论》的中心句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在文章的开头,《过秦论》的中心 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在文末。 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和脉络,它具体展现作者记叙、描写、说 明、议论的思路。分析的方法可按时间顺序归纳,可按地点的转移归纳,可按 时空结合归纳,可按材料性质或类别归纳,要视具体的文章而定。
精选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必修四语文第四单元12 苏武传知识点练习四十三

精选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必修四语文第四单元12 苏武传知识点练习四十三第1题【单选题】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②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③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④虽生,何面目以归汉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对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于是眼泪浸湿了衣襟,与苏武告别而去。
)B、常惠请其守者与俱。
(常惠请求看守自己的人一道去见汉使。
)C、来时,太夫人已不幸。
(我率兵离开长安时,你母亲已去世。
)D、勿复有云。
(不再有什么云了。
)【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即谋单于,何以复加B、虽欲报恩将安归C、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D、陵尚复何顾乎【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张胜私下里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反行动,导致了苏武被匈奴扣留。
B、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节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
【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与“天雨雪,武卧啮雪”句中活用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单于愈益欲降之B、尽归汉使路充国等C、武能网纺缴、檠弓弩D、反欲斗两主,观祸败【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32~92),西汉史学家和文学家,字孟坚,安陵(今陕西咸阳)人。
他修成的《汉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四史”。
B、《汉书》是《史记》以后又一部重要的纪传体史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
高中语文必修4第四单元练习

高中语文必修4第四单元练习廉颇蔺相如列传归纳整理本文的语言现象,进一步进行考点知识梳理。
1、通假字⑪可与不:不,通“否”。
⑫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⑬拜书送于庭: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⑭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⑮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⑯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义之:孰,通“熟”,仔细。
2、一词多义⑪负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⑤谦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⑫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⑬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⑭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的)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⑮幸①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⑯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因为3、古今异义⑪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⑫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患,忧虑,担心⑬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⑭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离开;亲戚,近亲及姻亲.⑮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⑯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上前进献⑰宣言曰:事见相职必辱之--宣言,扬言,到处说⑱布衣之交--布衣,平民.4、词类活用⑪名词作动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③乃使从者衣褐--衣,穿⑫名词作状语①而相如庭斥之-廷,在朝廷上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⑬使动用法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④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⑭意动用法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5、文言句式⑪判断句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③我为赵将⑫被动句①而君幸于赵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⑬倒装句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廉颇蔺相如列传(配套练习)一、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四单元 单元统整

单元整体解读
二、核心知识
【活动1】
勾画出《迷娘》(之一)中的意象,分析诗 中画面风格变化背后的抒情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诗节 第1节 第2节 第3节
意象
画面风格 主人公情感
【任务一·活动1】
勾画出《迷娘》(之一)中的意象,分析诗中画面风格变化背后的抒 情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诗节
意象
画面风格 主人公情感
第1节
(故国美景)柠檬花、绿叶、橙子、 和风、蓝天、桃金娘、月桂
教学实施
【任务三】微写作
《迷娘曲》中的意象可归类为自然景色、建筑与归途。杨武能保留 了原诗中所有的具体意象。马君武则把“桃金娘”和“月桂”这两种欧 洲植物分别译为中国本土的“没药”和“丛桂”,把“圆柱”“厅堂” “居室”等异国建筑元素译为“楹柱”“檐牙”“楼阁”,至于原诗中 表达迷娘对迈斯特深刻而复杂情感的“爱人”“恩人”“父亲”则统一 被翻译为“君”这一极具内涵的称呼。你更认同哪一种翻译方式?请以 1—2处用词为例,说明你的理由。
第一节主要描绘故国的自然景色,主要意象有柠檬花、绿叶、橙子、 蓝天、和风、桃金娘、月桂等。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及动静、明暗对比, 故国的美丽风光跃然纸上。
【任务一·活动1】
勾画出《迷娘》(之一)中的意象,分析诗中画面风格变化背后的抒 情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分析】 第二节重点描绘的是建筑,对房子、圆柱、大理石立像等的描写很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教学博苑2012-05-04 12595d56b7b40102dwr3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廉颇蔺相如列传》字音缪公(mù )避匿(nì )缪贤(miào )汤镬(huò)虽驽(nú )肉袒(tǎn )盆缶(fǒu )案图(àn )可予不(fǒu )渑池(miǎn)诈佯(yáng )列观(guàn )皆靡(mǐ)传舍(zhuàn)甚倨(jù )不怿(yì )衣褐(yìhè )睨柱(nì)通假字⑴可与不(不=否,表疑问语气)⑵臣愿奉璧西入秦(奉=捧,用手捧)⑶拜书送于庭庭=廷,朝廷⑷召有司案图案=按,察看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穆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熟,仔细解释下列词语⑴拜为上卿授予官职⑵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忧虑,担心⑶布衣之交平民(借代)⑷请指示王指出,给...看⑸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向人敬酒或献礼⑹于是相如前进缶上前,进献⑺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扬言,到处说⑻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旁系亲属古今异义1、窃计欲亡走燕古跑;今行走2、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古尊重;今严格3、相如奉璧奏秦王古呈献;今演奏或取得4、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古离开;今前往5、璧有瑕,请指示王古给……看;今上级给下级的命令6、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古扬言,动词;今表明立场观点的文告7、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古妃嫔;今美貌的女子8、位在廉颇之右古上;今与左相对9、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义亲,指内亲,父母兄弟姐妹等;戚,外戚,母系或妻系的亲属。
“亲戚”一般指内亲,有时也指外戚。
今义指跟自己的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比包括父母和兄弟姐妹。
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住宿②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③乃使从者衣褐穿④相如前进缶走向前2、名词作状语①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从小路②相如廷斥之在朝廷上③怒发上冲冠向上3、使动用法①完璧归赵使……完整②秦王恐其破璧使……破,撞破③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④毕礼而归之使……回去文言句式1、判断句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我为赵将。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④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2、宾语前置何以知之君何以知燕王.3、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4、状语后置欲与王好,会于西河外渑池5、被动句①而君幸于赵王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③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6、省略句(1)传(之)以(之)示美人及左右。
(2)大王见臣(于)列观。
(3)遂与秦王会(于)渑池。
(4)不如因(之)而厚遇之。
一词多义负①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②秦贪,负其强(倚仗,凭借)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顾① 相如顾召御史书曰(回头)②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环顾)③莫我肯顾(顾惜、顾念)④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拜见)⑤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后于赵者(只不过)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幸①而君幸于赵王(宠幸)②则幸得脱矣(侥幸)③ 而君亦幸赦臣(幸而,幸好)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仅仅,只不过)之① 伐齐,大破之(代齐国)②秦昭王闻之(代这件事)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这)④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取消句子独立性)⑤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我)以① 以勇气闻于诸侯(凭着,凭借)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同“而”,用来)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因为)而① 夫秦强而赵弱(表并列)②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表假设,如果)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表承接)④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表转折,但是)苏武传给加点的字注音 1.稍迁至栘中厩监();2.数()通使相窥()观;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4.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5.后随浞野侯没()胡中;6.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7.置煴()火,覆武其上; 8.拥众数万,马畜()弥山;9.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通假字女为人臣子(“女”通“汝”,第二人称代词,你)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头县北阙(“县”通“悬”,悬挂)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法令亡常(“亡”通“无”)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同“襟”。
“决”通“绝”)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词类活用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使动用法,使……归) 其一人夜亡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天雨雪(名词作动词,下)宜皆降之(使动用法,使……投降)惠等哭,舆归营(名词作动词,用车子送)单于壮其节(意动用法,以……为壮,认为……豪壮)欲因此时降武(使动用法,使……投降)反欲斗两主,观祸败(使动用法,使……争斗)空以身膏草野(名词作动词,滋润)杖汉节牧羊(名词作动词,手中拿着)古今异义丈人古对男性长辈的尊称今岳父明年古第二年今今年的下一年不幸古去世今不幸运;使人失望、伤心、痛苦操持古拿着今料理、筹划春秋古年龄今春季、秋季成就古成全。
今事业上的成绩;完成货物古财务,礼品今供出售的物品左右古侍卫人员。
今左和右两方面;支配,操纵特殊句式1、梁父即楚将项燕。
(判断句)2、(武)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3、虽欲报恩将安归?(宾语前置句)4、见犯乃死,重负国。
(被动句)5、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省略句)6、缑王者,昆邪王姊也。
(判断句)7、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句) 8、武使匈奴明年(状语后置句)解释加点的实词1.稍()迁至栘中厩监; 2.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4.武帝嘉()其义;5.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6.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7.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8.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9.方()欲发使送武等;10.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11.及卫律所将()降者;12.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13.会()武等至匈奴;14.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15. 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16.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17.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18.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19.单于使卫律治()其事;20.张胜闻之,恐前语发(); 21.事如此,此必及()我;22.虞常果引()张胜; 23.引()佩刀自刺;24.驰召医,凿地为坎(); 25.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26.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27.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28.剑斩虞常已(),律曰; 29.副有罪,当相坐();30.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31.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32.幸()蒙大恩,赐号称王; 33.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34.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 35.乃幽()武,置大窖中;36.常愿肝脑涂()地; 37.子为父死,亡所恨();38.自分()已死久矣!解释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3.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4.恐前语发,以()状语武;5.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6.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7.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8.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9.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10.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11.若()知我不降明; 12.羝乳乃()得归;13.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14.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15.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征。
1.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2.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3.单于募降者,赦罪();4.信义安所见乎?() 5.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6.子卿尚复谁为乎?() 7.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其本字。
1.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2.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3.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4.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5.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6.空自苦亡人之地();7.陵始降时,忽忽如狂();8.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9.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10.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11.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
《张衡传》重点字词1、举孝廉不行——汉代由地方官(太守)向朝廷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2、连辟公府不就——官府征召有才能的人做官3、公车特征拜郎中——征,征召,特指君召臣;拜,封官,任命4、累召不应——召见,召聘5、永和初,出为河间相——离开,指从京都赴外任职6、再迁为太史令——指官职调动7、再转复为太史令——指官职调动8、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指官职调动 9游于三辅——汉代都城长安附近三个行政区10、视事三年指官员到职工作,即治事 11、上书乞骸骨——大臣辞职,意即使骸骨归葬乡土 12、遂通五经,贯六艺——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13、时国王骄奢——受封的土地,此指汉代所封的同姓王国 14、衡不慕当世——副词,不15、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没有,不曾 16、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没有 17、行道之人弗受——副词,不 18、赵王畏秦,欲毋行——不19、愿将军勿虑——别,不要 20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副词,不要古今通假员径八尺(“员”通“圆”)傍行八道(“傍”通“旁”,旁边)收禽(“禽”通“擒”)古今异义举孝廉不行(古义不去应荐。
今义不可以)不好交接俗人(古结交。
今接管、移交)公车特征拜郎中特征(古特地征召。
今特点)拜(古授予官职。
今一种礼节)郎中(古官职名。
今医生的别称)寻其方面(古方向。
今事物的几点之一)衡下车(古官吏初到任。
今从车上下来)词类活用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时天下承平日久(名词作状语,当时)特殊句式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被动句)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状语后置)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状语后置)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文学常识《史记》西汉,司马迁,纪传体,通史,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救赵》、《屈原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