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优练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名师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概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了解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启发式教学和问题探究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二、教材简析本课主要讲述了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状况: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以及明朝中后期我国出了资本主义萌芽,以及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重点是清朝“闭关锁国”政策,难点是资本主义萌芽。
三、教学准备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你知道我国哪些农作物是从国外引进的?生答。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导入框中有关甘薯引入的详细内容,使学生了解甘薯引入的具体过程,然后点题:甘薯引进和推广种植,是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教师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明清经济的发展(板书)教师指明本课经济发展一目包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四个方面内容:1、首先学习农业的发展。
(板书农业的发展)指明一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学生思考:明代从国外引进的农作物品种有哪些?其中哪些是高产作物?哪些是经济作物?学生回答略。
教师补充材料:讲述这些农作物引入、推广的过程,说明这些高产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引进推广的意义。
(出示史料)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马铃薯产量也极高。
让学生分析粮食产物大幅度提高,不仅可以缓解人口增长压力,还能促进粮食商品化和农民转入手工业生产;经济作物的引进则能促进农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为手工业提供更多的原料。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山东省高密市银鹰文昌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学案总编号:No.201.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了解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2.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课前预习、课内探究】(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收获!)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一、明清经济的发展1.农业:①②2.手工业:①②③3.商业:明清时期,和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4.资本主义萌芽⑴时期:以后⑵地区及部门:、等地的业中⑶特征:“,”。
⑷关系:是早期的资本家,是早期的雇佣工人。
他们之间是的系,是一种性质的生产关系。
二、“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⑴原因:①②③⑵过程:①②③⑶广州十三行的职能:⑷影响:①②1.明朝为什么要大量引进高产粮食作物2.对比一下明朝郑和下西洋、引进外国作物和清朝闭关锁国的不同后果,谈谈你的想法【自我测评】(细心造就成功!)23【课后拓展】(走出教材,迁移发散,看你对基础知识的运用状况如何?)11.学习本节课,对于现代化建设你有何建议?【夯实基础】 1.如果你生活在明朝,下列作物中,你能吃到的是 ( ) ①玉米 ② 甘薯 ③占城稻 ④马铃薯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2.在明朝,瓷器制造业居首位的是 ( ) A .杭州 B .景德镇 C .苏州 D .遵化 3.明朝时传入我国,原产于南美洲的农作物是( ) ①小麦 ②玉米 ③荞麦 ④甘薯A .①②B .②④C .③④D .①③ 4.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稀疏地出现在 ( ) A .江南一些地方 B .淮北一些地方 C .东北一些地方 D .西北一些地方 5.清朝统一台湾后,开放四个港口进行对外贸易。
后来关闭其他港口,只留一个港口对外通商,这个港口是 ( ) A .漳州 B .广州 C .云台山 D .宁波 8.下列有关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闭关政策是指严格禁止对外贸易 ②闭关政策的实施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入侵的目的③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④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①③④ 【创新应用】 9.江南经济开发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导学案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内容标准: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学习重点: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
学习难点:“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较难理解,为本课的难点。
预习指导:通读课本,勾画并记忆以下知识点:(1)明清经济的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的表现(2)资本主义萌芽的前提、出现、表现、性质、发展(3)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特征、过程、影响。
【知识梳理】(15分钟独立完成)一、明清经济的发展1、农业:明代从国外引进、推广的农作物有:、、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2、手工业:(1)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
(2)丝织业:是明代的丝织业心;后来居上。
(3)制瓷业: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畅销海内外。
3、商业:明清时期,空前活跃。
和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4、资本主义萌芽:(1)前提:商品经济的活跃。
(2)出现:以后,在苏州、松江等地的中出现。
(3)表现:①出现了许多以为目的的机户。
②出现了“”的生产方式。
③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
他们之间是的关系。
(4)性质:是一种的生产关系。
(5)发展:清代,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部门增多、规模扩大。
二、“闭关锁国”的政策1、原因:(1)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政策。
(2)清朝前期封建经济稳定,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特征:对外贸易。
3、过程:政策→四口通商→一口通商,由“”统一管理。
4、影响:(1)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消极:使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的变化,也不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学习探索】(深入学习,学以致用)一、资本主义的萌芽图一:明代《南都繁会图》(局部)图二:施复夫妇经营丝织业的机房请回答:(1)图一是明代《南都繁会图》的局部,上边有“东西两洋货物俱全”“西北两口皮货发客”等招牌。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导学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2017秋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导学案新人教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秋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导学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秋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导学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七年级历史下册 3.20《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学案【教师寄语】振兴经济发展,增强国家力量,人人有责!【学习目标】1、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2、学习本课,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学习本课,提高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重点难点】重点: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
难点:对“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的理解。
【学习过程】一、自学探究:(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有疑问的地方作出标记并提出来。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1、农业:引进作物——、——、——、——、——等。
2、手工业:(1)棉纺织业:从——向——推进。
(2)丝织业:——、——。
(3)制瓷业:以——为中心。
3、商业: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是全国性商贸城市。
(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1、时间:——2、地区:——、——等江南地区3、领域:——部门4、特征:以生产——为目的;“——出资、——出力”。
5、实质:机户是——————,机工是——————;他们之间是——与——的关系,是————性质的生产关系。
6、发展:清代具有——性质的手工业部门增多,生产规模也进一步扩大。
(三)“闭关锁国”的政策1、原因:(1)————————————————————;(2)————————————————————;(3)————————————————————。
2、过程:清初40年实行严厉的——政策;统一某某后,实行——通商;后来只开放——一口通商,由“——”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影响:(1)积极方面:——————————————————;(2)消极方面:—————————————————————,————————————————————————————。
二、合作交流:(看看你这堂课的收获。
)1、你能说一下明清经济发展的大体状况吗?2、说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时间、地区、领域、条件、标志、及其实质。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教学设计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概括明清经济发展的表现,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根源、表现和实3、引导学生归纳闭关锁国的原因、含义、表现和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性探究、教师引导、分小组讨论、历史小辩论等等,培养学生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分析明清经济的发展,认识到我国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2、学会客观分析闭关政策带来的双重影响,理解和认识我国封建社会日趋衰落的原因和表现。
3、比较“闭关锁国”和“对外开放”的不同,认识今天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教学重难点突破重点:1、闭关锁国的政策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难点:1、理解“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的概念2、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知识抢答、辩论赛学生小组合作等形式来突破本单元的的重点和难点。
学情分析:学生对“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重本抑末”“闭关锁国”等词,比较陌生,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导入】视频:英国使者在马戛尔尼的带领之下,以朝贺乾隆皇帝80大寿为名,历时10个多月的时间才来到中国。
这是西欧各国政府第一次向中国派出正式使节。
对于遥远的英国,清朝统治者知之甚少。
当时的英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呢?出示材料:1689年建立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
18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到18世纪后半期,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在世界各大洲建立了殖民地,号称“日不落帝国”。
在当时,不仅仅是中国人对英国不了解,远在东方的中国在英国人面前也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透过前人的赞美,中国对英国人来说极具诱惑力。
出示材料:“中国土地的肥沃、美丽,富有和中国人的智识与能力,真是卓越异常,太高太大了。
”——明朝时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过渡】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又是怎样的呢?随着马戛尔尼的来访,东西方两个大国之间又会产生怎样的碰撞?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进入今天的学习,请大家把课本翻到115页,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0课。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导名师精编学案 新人教版

3、从内容分析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4、引导学生比较明代郑和下西洋与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谈感受。
1、了解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内容及影响。
2、学生比较明代郑和下西洋与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谈感受。
反馈
见学案
巡视、观察、指导、点拨。关注学困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梳理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强化线索意识。解决监测与运用问题,结对互考,群体落实知识。
学生回答不够完善的地方教师要进行重点强调
板书设计
农业
明清经济的繁荣手工业
商业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原因
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内容
影响
教学反思
3、引导学生回顾唐宋时期手工业的情况,了解明清时期手工业的成就。
4、补充关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发展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她的性质。
1、了解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的表现。
2、知道并理解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
明清经济的发展包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四方面的内容,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但要注意语言的表达和概括能力的训练。前三个方面突出其较于前代的进步,以突出发展的含义。资本主义萌芽要注意区别明清两朝的差异和变化,使知识形成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
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要引导学生联系的看待问题,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是当时国内的、国际的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这一政策又对以后的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只有联系的看问题,才能正确的解释历史。
二、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
1、原因
2、内容
3、影响
教师讲授
1、讲述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学案

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1.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2.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含义;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3.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 重难点重点: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
难点:对“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的理解。
二、知识概览图三、新课导引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 正传》中有这样的一个细节:阿Q 准备把庙里最值钱的物品——宣德炉偷出去卖掉。
在今天,据说一个宣德炉当值百万之价。
右图中的宣德瓶曾经在世界艺术品市场上创中国瓷器之天价。
【思考讨论】 你知道“宣德”是怎么回事吗?中国瓷器是什么时候开始大规模出口的?四、探究学习(一)互动探究1.在明代,北方地区用棉花纺纱织布,经常断纱,织不出高质量的棉布。
明朝末年,北方出现半地窖式的房屋,屋檐高出地面二尺多,开窗透入阳光,在里面纺纱织布,织出了紧实细密的棉布,这是为什么?想想看,谁说得对?农业:引进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新品种 手工业:棉纺织业——南方推向北方;丝织业——苏州和南京; 制瓷业——景德镇 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 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现象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明清经济的发展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 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 开放四个对外通商口岸,严格限制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 船只的载重量 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海外贸易 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消极:使清政府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 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 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闭关锁国”的政策原因 形成 影响男孩说:“北方气候寒冷,在地窖房里纺织比较暖和,所以能织出好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目标1.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2.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含义;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3.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重难点重点: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
难点:对“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的理解。
二、知识概览图三、新课导引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 正传》中有这样的一个细节:阿Q 准备把庙里最值钱的物品——宣德炉偷出去卖掉。
在今天,据说一个宣德炉当值百万之价。
右图中的宣德瓶曾经在世界艺术品市场上创中国瓷器之天价。
【思考讨论】 你知道“宣德”是怎么回事吗?中国瓷器是什么时候开始大规模出口的?四、探究学习(一)互动探究1.在明代,北方地区用棉花纺纱织布,经常断纱,织不出高质量的棉布。
明朝末年,北方出现半地窖式的房屋,屋檐高出地面二尺多,开窗透入阳光,在里面纺纱织布,织出了紧实细密的棉布,这是为什么?想想看,谁说得对?男孩说:“北方气候寒冷,在地窖房里纺织比较暖和,所以能织出好布。
”女孩说:“北方气候干燥,纺织时容易断纱。
地窖房里比较潮湿,在那里纺织不会断纱,因此才能织出好棉布。
”(课本第116页)农业:引进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新品种 手工业:棉纺织业——南方推向北方;丝织业——苏州和南京; 制瓷业——景德镇 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 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现象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明清经济的发展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 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 开放四个对外通商口岸,严格限制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 船只的载重量 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海外贸易 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消极:使清政府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原因 形成 影响2.对比一下明朝郑和下西洋、引进外国作物和清朝闭关锁国的不同后果,谈谈你的想法。
(课本第119页)(二)思维拓展1.明朝从国外引进玉米和甘薯的原因是什么?2.明代从国外引进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产生了什么重大作用?3.资本主义萌芽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4. 明清帝国由盛转衰的原因有哪些?五、课堂检测1.《苏州府风俗考》中记载:“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无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
……若机房工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此则材料反映了明代苏州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A.使用机器生产 B.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C.行业分工精细,生产有序 D.存在着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2.下列有关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叙述正确的是()①闭关政策是指严格禁止对外贸易②闭关政策的实施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入侵的目的③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④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三国时期,南方得到初步开发。
在江南的手工业中,最重要的织造麻布,当时有一地方出产的越布是著名特产。
材料二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我国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材料三明朝初年,他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七次下西洋,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材料四清朝初年,清政府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到乾隆年间,只准开放一处地方作为对外开放的港口。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有改动)请回答:(1)材料一的越布是当时哪一地方的著名特产?(2)材料二的纸币出现在我国哪一时期?(3)材料三的“他”是谁?(4)材料四的“地方”是指哪里?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郑和与哥伦布航海情况对比表项目航海家郑和哥伦布时间1405~1433年1492~1504年航海次数7次4次各次航海的船只大小船只200多艘最少3只,最多17只每次航行人数约2.7万~2.8万人最少90人,最多1500人材料二英国马嘎尔尼使团1793年来到中国时的日记记载:经过广州时了解到虽有指南针,中国船的构造根本不适应航海,在广州港一个口岸,每年海上遇难人数达1万至1.2万人。
……(在定海)时惊奇地发现中国帆船很不结实。
安得逊看了两个世纪以前的图画后发现:“帆船没有任何变化。
”马嘎尔尼写道:“他们毫不掩饰对我们航海技术的赞赏,然而,他们从未模仿我们的造船工艺或航海技术。
他们顽固地沿用他们祖先的方法。
”——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相撞》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不得照抄材料)(2)根据材料二,指出马嘎尔尼使团对清朝当时航海状况的评价。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材料二所述情况的原因是什么?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见右图材料二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帝请回答:(1)材料一所示的唐代文化使者是谁?(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唐朝时期对外政策的特点。
(3)材料三中的“天朝”是指哪个朝代?“天朝”推行的对外政策是什么?(4)对比以上两种对外政策,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以古鉴今?六、学后反思我小结:参考答案:四、探究学习(一)互动探究1.答案男孩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但女孩说的更准确,因为纺纱织布不仅要求一定的温度,更重要的是要求一定的湿度。
半地窖式的房里既有利于保持一定的湿度,也有利于维持常温,所以可以织出好棉布。
2.答案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引进外国作物,增加了粮食产量,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而清朝“闭关锁国”,则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有关“想法”的大致思路如下:(1)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与世隔绝,应广泛交往,否则,将被时代所淘汰。
(2)在交往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别国的长处,发展自己。
(3)我国目前的开放政策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二)思维拓展1.答案明朝从国外引进玉米和甘薯的原因:由于明太祖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和明初恢复发展农业的措施,经过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明朝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大片荒地得到了开垦,政府的财政收入大量增加。
随着经济的发展,明朝的人口也急剧增加,超过了元朝统治时的最高纪录。
人口的大量增加,使粮食的供应日益紧张,遇到灾荒年月问题就更加突出。
为解决粮食日益紧张的问题,明政府从美洲引进了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
这两种作物成熟周期短、产量高,所以不仅明朝,清朝也大力推广种植,以解决百姓的吃饭问题。
2.答案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不仅可以缓解人口的增长压力,还能促进粮食商品化,促进农民转入手工业生产。
经济作物的引进,则能促进农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为手工业生产提供更多的原料。
3.答案因为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两千多年,长期的自给自足经济相对稳定,人们手中有了钱往往买田置地,影响了扩大再生产;农民购买力低下,而且传统的观念以农为本,重农抑商;再加上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使资本主义的萌芽最终停留在幼年时期,没有真正发展起来。
4.答案从明中期到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对外贸易和国内商业的繁荣,封建经济处于又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发展的高峰。
清康熙、乾隆时期尤盛,史称“康乾盛世”。
明后期以来,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发生的一系列显露新旧冲突征兆的变化,显示了封建帝国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在清朝前期出现向工业文明演进趋向的情况下,闭目塞听的清朝统治者不了解世界发展的潮流,没有积极对中国近代化趋向发展推波助澜,而是采取对外紧闭国门,对内重农抑商,压制打击工商业,鄙薄科学技术,厉行文化专制,严重摧残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使封建统治陷入危机。
东西方力量的对比发生逆转,到1840年后鸦片战争时中国已全面落后于西方,英国等西方国家以鸦片作为敲门砖,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开始逐步陷入任由西方列强宰割的境地。
五、课堂检测1.分析从材料中的“匠有常主,计日受值”可知主与匠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从而判断出明代苏州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答案为D。
2.分析本题考查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所以①的说法不正确,应排除,所以选B。
3.分析此题跨度大,但不是很难,主要考查平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答案】 (1)吴国 (2)北宋 (3)郑和 (4)广州4.分析本题旨在考查明清两朝对外关系的情况。
解答的关键是对两朝的对外关系作一比较,明确出现不同航海状况的原因。
【答案】 (1)时间早、次数多、人数多、船队规模大。
(2)中国的航海技术停滞不前。
(3)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缺乏创新精神。
5.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对唐代和清代对外政策的比较,解答的基础是明确唐朝对外开放,繁荣发展,清朝闭关锁国,日趋落后。
通过比较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答案】 (1)玄奘。
(2)开放或开明。
(3)清朝。
“闭关锁国的政策”或“闭关政策”。
(4)坚持改革开放的对外政策;学习别人的长处,发展自己。
(其他意思相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