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空气环境监测方案
(整理)校园空气环境监测方案

校园空气环境监测方案1.监测目的:①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课本知识,深入了解空气环境中各污染因子的具体采样方法、分析方法、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等方法。
②对校园的空气环境定期监测,评价校园的空气环境质量,为研究校园空气环境质量变化及制订校园环境保护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③根据污染物或其他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分布,追踪污染路线,寻找污染源,为校园环境污染的治理提供依据。
④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及综合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2.空气环境监测调查和资料收集:空气污染受气象、季节、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强烈影响而随时间变化,因此应对校园内各种空气污染源、空气污染物排放状况及自然与社会环境特征进行调查,并对空气污染物排放作初步估算。
①校园内空气污染源调查:主要调查校园内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源、数量、燃料种类和污染物名称及排放方式等,为空气环境监测项目的选择提供依据,可按表1的方式进行调查。
表1 校园内空气污染源调查序号污染源名称数量燃料种类污染物名称污染物治理措施污染物排放方式1 食堂2 印刷厂3 锅炉房4 建筑工地5 家庭炉灶②校园周边空气污染源调查:一般大学校园位于交通干线旁,有的交通干线还穿越大学校园,因此校园周边空气污染源主要调查汽车尾气排放情况,汽车尾气中主要含有NO X、CO、烟尘等污染物。
调查形式如表7所示。
表2 校园周边各路段汽车流量调查路段××路××路××路××路…车流量/(辆/h)大型车中型车小型车③气象资料收集:主要收集校园所在地气象站(台)近年的气象数据,包括风向、风速、气温、气压、降水量、相对湿度等,具体调查内容如表3所示。
表3 气象资料调查项目调查内容风向主导风向、次主导风向及频率等风速年平均风速、最大风速、最小风速、年静风频率等气温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等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相对湿度年平均相对湿度3.空气环境监测项目的筛选:根据《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 3095—1996)和校园及其周边的空气污染物排放情况来筛选监测项目,高等学校一般无特征污染物排放,结合空气污染源调查结果,可选TSP、PM10、SO2、NO X、CO等作为空气环境监测项目。
新版校园大气环境监测方案(校园空气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中北大学空气环境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1)通过实训可以更进一步的巩固课本知识,更加熟练的掌握氮氧化物、二氧化硫、TSP、PM10的测定方法。
(2)通过对污染物的测定可以知道本校园的空气质量好坏,从而可以想到改善环境的方法,更好的营造一个舒适的、健康的校园环境。
(3)通过实践操作,布点的基本原则,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布点,保证采集的样品无误,并掌握测定项目的一些采样方法。
(4)通过实训可以加强同学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以及计算能力,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培养同学之间团结合作精神。
二.监测区域资料收集及主要的监测项目受西风环流和较高的太阳辐射影响,使其气候干燥,降雨量偏少,昼夜温差大,表现为较强的大陆性气候。
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输送和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当地的气象条件,因此要收集监测区域的风向、风速、气温、气压、等资料,但学校校园内风向比较均匀,风速比较小,在监测时可以不考虑,根据《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2012)和校园周边的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可选TSP、PM10、氮氧化物、二氧化硫这四项作为环境的监测项目。
三.监测点的布设根据污染物的等标排放量,结合校园各环境功能区的要求,及当地的地形、地貌、气象条件,根据布点的原则用功能区划分布点法来布置采样点。
测点编测点名称测点方位号1#学生居住宿舍楼附近区2#教学区教学楼前距教室大约十米左右3#实验楼区实验楼附近4#食堂区各个食堂的门口前5#学校前门正对前门口保安室十米左右区四.监测时间和频次:时间:2012年 10月日至2012年10月日上午:9:00---10.00 中午:1:00---2.00 晚上:5:00---6.00五.污染物的监测分析方法TSP/PM的测试方法—重量法10一.实验目的1.掌握TSP/PM的分析方法和采样方法。
102.了解环保学院TSP/PM的浓度。
103.了解环保学院的环境情况。
学校空气质量监测方案

学校空气质量监测方案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学校空气质量监测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毕竟,学校是孩子们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保证学校空气质量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个学校空气质量监测方案,旨在为学校提供优质的室内环境。
1. 介绍学校空气质量监测的必要性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学生们长时间呆在教室内,室内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状况和学习效果。
通过监测学校的空气质量,可以了解到学校的室内环境是否达到健康标准,提醒学校及时进行空气净化和通风换气措施。
2. 设备选择与布局学校空气质量监测方案需要选择专业的监测设备,并合理布局。
首先要选择准确可靠的空气质量监测仪器,如PM2.5检测仪、甲醛检测仪等。
其次,需要考虑设备的布局,根据学校的教学楼、宿舍楼等不同场所布置,确保监测点的覆盖范围广泛。
3. 监测项目的确定学校空气质量监测项目应包括常见空气污染指标,如PM2.5、PM10、甲醛、苯等。
通过多个监测点对这些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形成全面的空气质量评估。
4. 监测频率和时间段的设定监测频率是指每天监测的次数,可以选择全天24小时监测或根据学校教学活动时间确定监测时间段。
这样能从时间维度上更准确地了解学校的空气质量情况。
5. 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学校空气质量监测方案需要配备专业的数据采集设备,将监测到的数据自动化记录下来,并进行数据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空气污染问题的规律性和特点,为改善学校空气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6. 报告生成与发布学校空气质量监测方案需要将监测结果及时生成报告,并向师生和家长发布。
报告应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数据和分析结果,让相关人员了解学校空气质量的情况。
7. 应急措施的设定学校空气质量监测方案应设定应急措施,当监测到学校空气质量出现异常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例如,出现甲醛超标,应及时通风、封锁源头等。
8. 学校空气质量监测方案的投入与支持学校空气质量监测方案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校园空气环境监测方案

校园空气环境监测方案目录一、项目背景与目的 (2)1. 项目背景介绍 (2)2. 监测目的与目标 (3)二、监测范围与内容 (4)1. 监测区域划分 (4)1.1 校园主要区域 (5)1.2 周边环境影响区域 (7)2. 监测内容设置 (8)2.1 空气质量指数监测 (9)2.2 温室气体监测 (10)2.3 有害气体及颗粒物监测等 (11)三、监测站点布局与设备选型 (12)1. 监测站点设置原则及布局图 (13)2. 设备选型与性能要求 (14)2.1 空气质量监测仪器 (16)2.2 数据采集与传输设备选型 (17)四、监测时间与周期安排 (18)1. 监测时间段划分 (19)2. 监测频率及时长设定 (20)3. 数据采集与处理周期安排 (20)五、监测流程与方法学设计 (21)1. 监测流程设计概述 (23)2. 具体监测方法学介绍与应用步骤说明 (24)一、项目背景与目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健康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
校园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其空气质量对师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校园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导致学生呼吸道疾病频发,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加强校园空气环境监测,提高空气质量,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习环境,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项目旨在建立一套完善的校园空气环境监测方案,通过对校园内的空气质量进行实时监测,为学校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支持,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改善空气质量。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可以提高校园空气环境质量,降低学生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生活质量,同时也是响应国家关于环境保护政策的具体行动。
1. 项目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空气质量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校园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其空气质量直接关系到师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习环境。
由于校园内可能存在多种污染源,如交通尾气、建筑工地扬尘、燃煤污染等,加之季节性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校园空气环境质量存在不确定性。
中北大学校园环境大气监测方案

3.3监测试剂和材料:N -(1硝酸盐标准工作溶液﹑校准用混合气。
3.4监测步骤:
3.4.1样品采集与保存 采样:取一支多孔玻板吸收瓶,装入 10.0mL吸收液,标 记吸收 液液面位置以0.4L/min ,采气60min。 现场空白:将装有吸收液的采样管带到采样现场,除了不 采气之外,其他环境条件与样品相同。 注:采样、样品运输及存放过程中应避免阳光照射。 气温 超过25℃时,长时间运输及存放样品应采取降温措施。
2.4.2.2样品测定 样品溶液中如有混浊物,则应离心分离除去。样 品放置20 min,以使臭氧分解。 将吸收管中的样品溶液移入 10 ml 比色管中,用 少量甲醛吸收液洗涤吸收管,洗液并入比色管中 并稀释至标线。加入 0.5 ml 氨磺酸钠溶液,混匀, 放置 10 min 以除去氮氧化物的干扰。以下步骤同 校准曲线的绘制。
1.5滤膜平衡:将滤膜放在恒温恒湿箱中平衡24 小时,平衡温度取15~30℃中任一点,记录下 平衡温度和湿度。取出滤膜后称量滤膜,大流 量的精确到1mg,中流量的精确到0.1mg,记 录下滤膜重量Wo(g) 。
1.6滤膜安装和采样:打开采样头顶盖,取出滤 膜夹。用清洁干布擦去采样头内及滤膜夹的灰 尘。将滤膜绒面向上,放在滤膜支持网上,对 正,拧紧,使不漏气。安好采样头盖顶,设置 采样时间,即可启动采样。 1.7尘滤膜平衡:采样完成后,用镊子取出滤膜, 在恒温恒湿箱中,与干净滤膜平衡条件相同的 温度,湿度,平衡24h。取出称量滤膜,大流 量的精确到1mg,中流量的精确到0.1mg,每 次记录下滤膜重量W1(g) 。
滤膜重量
1.8:总悬浮颗粒物浓度计算:
2二氧化硫的测定
校园空气环境检测方案

校园空气环境检测方案1.监测目的:①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课本知识,深入了解空气环境中各污染因子的具体采样方法、分析方法、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等方法。②对校园的空气环境定期监测,评价校园的空气环境质量,为研究校园空气环境质量变化及制订校园环境保护规划提供基础数据。③根据污染物或其他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分布,追踪污染路线,寻找污染源,为校园环境污染的治理提供依据。④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及综合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2.空气环境监测调查和资料收集:空气污染受气象、季节、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强烈影响而随时间变化,因此应对校园内各种空气污染源、空气污染物排放状况及自然与社会环境特征进行调查,并对空气污染物排放作初步估算。①校园内空气污染源调查:主要调查校园内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源、数量、燃料种类和污染物名称及排放方式等,为空气环境监测项目的选择提供依据,可按表1的方式进行调查。表1 校园内空气污染源调查②校园周边空气污染源调查:一般大学校园位于交通干线旁,有的交通干线还穿越大学校园,因此校园周边空气污染源主要调查汽车尾气排放情况,汽车尾气中主要含有NO X、CO、烟尘等污染物。调查形式如表7所示。③气象资料收集:主要收集校园所在地气象站(台)近年的气象数据,包括风向、风速、气温、气压、降水量、相对湿度等,具体调查内容如表3所示。3.空气环境监测项目的筛选:根据《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 3095—1996)和校园及其周边的空气污染物排放情况来筛选监测项目,高等学校一般无特征污染物排放,结合空气污染源调查结果,可选TSP、PM10、SO2、NO X、CO等作为空气环境监测项目。3.1 必测项目3.3.1 烹饪废气排放学校食堂、新润市场、红旗市场、家属区、校内外小吃店污染源的污染物主要是烹饪油烟和天然气燃烧废气。主要污染物有烹饪食品产生的醛、酮、烃、脂肪酸、醇、酯、内酯、杂环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和燃气燃烧废气中的CO和甲醛。因此增加的选测项目有非甲烷烃、芳香烃、苯乙烯、甲醛、异氰酸甲酯和CO。校内食堂和餐厅的油烟都经过了处理,所以只需要监测芳香烃、甲醛和一氧化碳,而小吃店一类的餐馆油烟未经过专门处理,则应该同时测量非甲烷烃、芳香烃、苯乙烯、甲醛、异氰酸甲酯和CO。3.3.2 试验室废气为环境工程实验室。增加的选测项目有CS2,Cl2,氯化氢,硫酸雾,HCN,NH3,Hg,Be,铬酸雾,非甲烷烃,芳香烃,苯乙烯,甲醛,酚,异氰酸甲酯,甲基对硫磷。3.3.3 上下课道路、体育场和学生活动中心建设扬尘道路、体育场和建设工地主要产生扬尘,因而增测TSP和PM10。若采样点离道路较远,则TSP和PM10下降很快,则不必测量。3.3.4 交通运输废气湖南农大学校位于郊区上,但是每天有很多汽车通过学校,汽车尾气成为了最主要的污染源,因而增加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醛类、TSP、PM10、Pb等项目。若监测点离道路较远, TSP、PM10下降很快,则不必测量。4.采样点布设、采样时间和频率:①采样点布设:根据污染物的等标排放量,结合校园各环境功能区的要求,及当地的地形、地貌、气象条件,按功能区划分的布点法和网格布点法相结合的方式来布设采样点。各测点名称及相对校园中心点的方位和直线距离可按表4列出。②采样时间和频率:采用间歇性采样,连续监测3~5d,每天采样频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SO2、NO X、CO等每隔2~3h采样一次;TSP、PM10每天采样一次,连续采样。采样应同时记录气温、气压、风向、风速、阴晴等气象因素。采样点的布设结合校园功能区的分布情况和课本完成可以选择表5或者表65.采样方法、分析方法、数据处理与结果表示:①采样方法和分析方法:根据空气环境监测因子的筛选结果所确定的监测项目,按照《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所规定的采样方法和分析方法执行,具体方法可按表6列出。。
校园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校园环境质量监测方案一、背景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校园环境质量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校园环境质量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与教育教学质量密切相关。
因此,建立一套校园环境质量监测方案,成为了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目的本方案旨在对校园环境质量进行全面、科学的监测与评估,为改善校园环境提供依据,确保师生的健康与安全。
三、监测内容1. 空气质量监测:包括监测二氧化碳、甲醛、颗粒物等有害气体和污染物的浓度。
2. 水质监测:监测校园内各类水体的水质情况,包括饮用水、游泳池水等。
3. 噪音监测:对校园内的主要噪音源进行监测和评估,包括交通噪音、机器设备噪声等。
4. 光照强度监测:测量校园内各区域的光照强度,确保学生的视力健康。
5. 温湿度监测:监测校园内各房间的温度和湿度,保障舒适的学习环境。
四、监测方法1. 空气质量监测:使用专业设备进行空气采样和分析,采集数据后进行定期评估。
2. 水质监测:对校园内各类水源进行定期采样分析,确保水质合格。
3. 噪音监测:采用声级计等设备对校园内相关区域进行实时监测,记录噪音水平。
4. 光照强度监测:使用光照计等设备对校园内不同区域进行定期测量,并记录数据。
5. 温湿度监测:利用温度计和湿度计等设备,对校园内不同房间的温湿度进行检测和记录。
五、监测频率1. 空气质量监测:每季度进行一次空气质量监测和评估。
2. 水质监测:每月对校园内水质进行一次采样和分析。
3. 噪音监测:每月对校园内重要噪音源进行一次监测,按需要随时调整。
4. 光照强度监测:每季度对校园内光照强度进行一次测量和记录。
5. 温湿度监测:每天早上和下午各进行一次温湿度测量。
六、数据处理与评估监测数据将通过专业的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分析和统计,得出结果后进行评估。
评估结果将根据标准值进行对比,判断环境质量是否达标。
七、监测报告与应对措施1. 监测报告:根据监测结果,定期编制监测报告,向相关部门和师生公示监测结果,接受监督和建议。
校园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方案

西安工业大学校园空气质量监测方案1.监测目的此次大气监测的目的主要有以下方面: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课本知识,深入了解空气环境中各污染因子的具体采样方法、分析方法、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等方法。
巩固大气环境监测的原理与知识,了解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2.对校园的空气环境进行监测,评价校园的空气环境质量。
3.充分了解校园空气质量情况并分析可能的趋势发展及变化。
2.方案设计思路查找相关标准,确定监测的项目及内容,调查学校功能区分布及人口分布情况,查找校园气象资料,调查污染源分布,由以上资料确定监测点的布置。
采集样品后查找相应国标方法测定结果并分析,最后与实际情况对比。
3.方案调研大气污染受气象、季节、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强烈影响而随时间变化,因此应对校园内各种大气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及自然与社会环境特征进行调查,并对大气污染物排放作初步估算。
3.1 背景调研4.1.1 总体气象情况西安春季温暖、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多雷雨大风天气;秋季凉爽,气温速降,秋淋明显;冬季寒冷,多雾、少雨雪。
春季回暖期(4月1~30日):平均气温15.2℃。
初夏少雨期(5月1日~6月20日):平均气温21.8℃。
初夏多雨期(6月21日~7月20日):日平均气温稳定在25~28℃,最低气温通常高于15℃。
盛夏伏旱期(7月21日~8月20日):日平均气温在24~28℃之间。
初秋多雨期(8月21日~10月10日):日平均气温15~24℃。
秋季凉爽期(10月11~31日):日平均气温11~15℃。
年平均气温变化图西安4~10月平均总降水量488.6毫米,平均总降水日数66天。
平均日降水≥25毫米的大雨日 4.5天。
年均降水量变化图春季回暖期(4月1~30日):平均相对湿度为64.5%,4月内各旬相对湿度分布比较均匀。
初夏少雨期(5月1日~6月20日):相对湿度6月上中旬的54%,达到全年最低值。
初夏多雨期(6月21日~7月20日):相对湿度达60~7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园空气环境监测方
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校园空气环境监测方案
1.监测目的:
①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课本知识,深入了解空气环境中各污染因子的具体采样方法、分析方法、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等方法。
②对校园的空气环境定期监测,评价校园的空气环境质量,为研究校园空气环境质量变化及制订校园环境保护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③根据污染物或其他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分布,追踪污染路线,寻找污染源,为校园环境污染的治理提供依据。
④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及综合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2.空气环境监测调查和资料收集:
空气污染受气象、季节、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强烈影响而随时间变化,因此应对校园内各种空气污染源、空气污染物排放状况及自然与社会环境特征进行调查,并对空气污染物排放作初步估算。
①校园内空气污染源调查:主要调查校园内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源、数量、燃料种类和污染物名称及排放方式等,为空气环境监测项目的选择提供依据,可按表1的方式进行调查。
表1 校园内空气污染源调查
②校园周边空气污染源调查:一般大学校园位于交通干线旁,有的交通干线还穿越大学校园,因此校园周边空气污染源主要调查汽车尾气排放情况,汽车尾气中主要含有NO X、CO、烟尘等污染物。
调查形式如表7所示。
③气象资料收集:主要收集校园所在地气象站(台)近年的气象数据,包括风向、风
速、气温、气压、降水量、相对湿度等,具体调查内容如表3所示。
3.空气环境监测项目的筛选:
根据《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 3095—1996)和校园及其周边的空气污染物排放情况来筛选监测项目,高等学校一般无特征污染物排放,结合空气污染源调查结果,可选
TSP、PM10、SO2、NO X、CO等作为空气环境监测项目。
3.1 必测项目
3.3.1 烹饪废气排放
学校食堂、教工食堂、友谊山庄、家属区、校内外小吃店污染源的污染物主要是烹饪油烟和天然气燃烧废气。
主要污染物有烹饪食品产生的醛、酮、烃、脂肪酸、醇、酯、内酯、杂环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和燃气燃烧废气中的CO和甲醛。
因此增加的选测项目有非甲烷烃、芳香烃、苯乙烯、甲醛、异氰酸甲酯和CO。
校内食堂和餐厅的油烟都经过了处理,所以只需要监测芳香烃、甲醛和一氧化碳,而小吃店一类的餐馆油烟未经过专门处理,则应该同时测量非甲烷烃、芳香烃、苯乙烯、甲醛、异氰酸甲酯和CO。
3.3.2 试验室废气
为环境工程实验室。
增加的选测项目有CS2,Cl2,氯化氢,硫酸雾,HCN,NH3,Hg,Be,铬酸雾,非甲烷烃,芳香烃,苯乙烯,甲醛,酚,异氰酸甲酯,甲基对硫磷。
3.3.3 上下课道路、体育场和学生活动中心建设扬尘
道路、体育场和建设工地主要产生扬尘,因而增测TSP和PM10。
若采样点离道路较远,则TSP和PM10下降很快,则不必测量。
3.3.4 交通运输废气
河海学校位于交通主干道上,而且每天有很多汽车通过学校,汽车尾气成为了最主要的污染源,因而增加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醛类、TSP、PM10、Pb等项目。
若监测点离道路较远, TSP、PM10下降很快,则不必测量。
3.3.5 澡堂燃煤废气
学校澡堂分布在校医院对面,则应该增测SO2和CO。
4.采样点布设、采样时间和频率:
①采样点布设:根据污染物的等标排放量,结合校园各环境功能区的要求,及当地的地形、地貌、气象条件,按功能区划分的布点法和网格布点法相结合的方式来布设采样点。
各测点名称及相对校园中心点的方位和直线距离可按表4列出。
表4 测点名称及相对位置
②采样时间和频率:采用间歇性采样,连续监测3~5d,每天采样频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SO2、NO X、CO等每隔2~3h采样一次;TSP、PM10每天采样一次,连续采样。
采样应同时记录气温、气压、风向、风速、阴晴等气象因素。
采样点的布设结合校园功能区的分布情况和课本完成可以选择表5或者表6
5.采样方法、分析方法、数据处理与结果表示:
①采样方法和分析方法:根据空气环境监测因子的筛选结果所确定的监测项目,按照《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所规定的采样方法和分析方法执行,具体方法可按表6列出。
②数据处理:监测结果的原始数据要根据有效数字的保留规则正确书写,监测数据的运算要遵循运算规则。
在数据处理中,对出现的可疑数据,首先从技术上查明原因,然后再用统计检验处理,经检验验证后属离群数据应予剔除,以使测定结果更符合实际。
3分析结果的表示将监测结果按样品数、检出率、浓度范围进行统计并制成表格,可按表7统计分析结果。
3]
3
3
6.对校园的空气质量进行简单评价:
找出本组各采样时段内不同的空气污染物的变化规律(同一天的不同时段及不同天的同一相应时段各污染物的浓度的变化趋势);将校园的空气质量与国家相应标准比较得出
结论;分析校园空气质量现状;找出出现目前校园空气环境质量现状的原因;提出改善校园空气环境质量的建议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