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预习复习材料--第三单元汇总

七年级语文下册基础知识总结第九课阿长与《山海经》一、字音字形A版(汉字)一、文学常识1.《阿长与〈山海经〉》选自《》,作者:,(1881~1936)原名:,字:,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中国现代伟大的、和(成就),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第一次使用“鲁迅”笔名,中篇小说《》,性散文集《》,小说集《》《》等。
本文是作者先生于1926年9月18日在厦门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文,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入《》这个散文集子中。
2、《山海经》(中国志怪古籍)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
该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各卷著作年代无从定论,其中14卷为战国时作品,4卷为西汉初年作品。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
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
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鲁迅称之为“古之巫书”一、字音字形B版(加点字注音)憎恶..菩萨..竹竿..烦琐..土匪.辫.子胸脯.疮疤..诘.问哀悼..茉莉..书斋.霹雳..震悚.粗拙..守寡.肚脐.遗孀搁置..孤注一掷.二、词语积累悚:。
掳:。
疮疤:。
诘问:。
惧惮:。
郑重:。
渴慕:。
霹雳:。
惶急:。
磨难:。
烦琐:。
空前:。
面如土色:。
深不可测:。
疏懒:。
粗拙:。
文章主旨作者通过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刻画出了一个、、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她、,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热情、,有着、宽厚、、仁慈的美德。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重要知识点归纳第一课青春的邀约1、青春期身体变化的主要表现?①身体外形的变化②内部器官的完善③性机能的成熟2、怎样正确对待青春期的生理变化?★①正视身体的变化,欣然接受青春花蕾的绽放。
②不因自己的生理变化而自卑,不嘲弄同伴的生理变化。
③在追求形体、仪表等外在美的同时,也要提高品德和文化修养,注重追求内在美。
3、青春期矛盾心理的表现?①反抗与依赖②闭锁与开放③勇敢与怯懦4、如何正确处理青春期的矛盾心理?★①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的温暖中放松自己②求助他人,学习化解烦恼的方法③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④学习自我调节,成为自己的“心理保健医生”5、独立思考含义?思维的独立并不等同于一味追求独特,而是意味着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接纳他人合理、正确的意见。
6、批判性思维的表现?①表现在对事情有自己的看法;②敢于表达不同观点;③敢于对不合理的事情说“不”;④敢于向权威挑战。
(一看法三敢于)7、思维批判性的作用(意义)?★①有助于我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探索解决方案。
②能调动我们的经验,激发我们新的学习动机,促使我们解决问题,改进现状。
8、如何培养批判精神?★①要有质疑的勇气,有表达自己观点、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②要考虑他人的感受,知道怎样的批判更容易被人接受,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③掌握批判技巧:只针对事情本身,而不是对人的攻击。
要有一定的建设性。
9、如何开发创造潜力?(如何进行青春创造)★①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前提下,敢于打破常规,追求创新与生活的丰富多彩。
②关注他人与社会,做一名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创造者。
③创造离不开实践。
社会实践是创造的源泉,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去尝试、探索、实践。
第二课青春的心弦1、对性别角色的认识有什么影响(作用)?①积极:对性别角色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与异性的不同特点,学会如何塑造自我形象,如何与异性相处。
②消极:性别刻板印象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我们自身潜能的发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培训资料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第三单元 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阿长与《山海经》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骇(hài ) 疮疤(chuāng ) 掳(lǔ) 诘问(jié) 孀(shuāng ) 惧惮(dàn ) 玑(jī)霹雳(pī lì) 震悚(sǒng ) 懿(yì) 僧恶(zēng )颈(jǐng )灸(jiǔ)矩(jǔ)二、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恶ù憎恶ě恶心è恶毒 空ō空前ò空闲 背è背地里ē背包薄ó淡薄á薄厚ò薄荷 贴ē妥贴ě请帖è碑帖 模ó模范ú模样w k ng k ng b i b i b b o b ti ti ti m m ⎧⎨⎪⎩⎪⎧⎨⎩⎧⎨⎩⎧⎨⎪⎩⎪⎧⎨⎪⎩⎪⎧⎨⎩三、辨析形似字的字音及字形絮ù(絮说)恕ù(饶恕) 挤ǐ(拥挤)济ì(经济)脐í(肚脐) 枕ě(枕头)沈ě(沈阳)耽ā(耽误) 灸ǔ(针灸)炙ì(脍炙人口)炎á(烈日炎炎) 竿ā(竹竿)杆ā(木杆)刊ā(刊物) 骇à(骇人听闻)该ā(应该)刻è(刻不容缓)趟à(一趟)倘ǎ(倘若)躺ǎ(躺下)x sh j j q zh n sh n d n ji zh y n g n g n k n h i g i k t ng t ng t ng ⎧⎨⎩⎧⎨⎪⎩⎪⎧⎨⎪⎩⎪⎧⎨⎪⎩⎪⎧⎨⎪⎩⎪⎧⎨⎪⎩⎪⎧⎨⎪⎩⎪⎧⎨⎪⎩⎪⎧⎨⎩⎧⎨⎩ 诘é(诘问)洁é(洁白)拮é(拮据) 拙ō(粗拙)绌ù(相形见绌)要à(要求)耍ǎ(玩耍)ji ji ji zhu ch y o shu四、词语积累悚:害怕。
掳:把人抢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知识点汇总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知识点汇总-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知识点汇总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知识点汇总第三单元生字词搁置[gzhì]投掷[tóuzhì]脐带[qídài]憎恶[zngwù]菩萨[púsà]疮疤[chungb]诘问[jiéwèn]茉莉[mòli]书斋[shzhi]霹雳[plì]震悚[zhènsng]粗拙[czhu]守寡[shugu]绷带[bngdài]捎带[shodài]惶恐[huángkng]肿胀[zhngzhàng]荒僻[hungpì]取缔[qdì]镶嵌[xingqiàn]滞笨[zhìbèn]侮辱[wr]愧怍[kuìzuò]磕头[któu]门槛[ménkn]晌午[shngw]烦躁[fánzào]头颅[tóulú]2.文学常识《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散文集,鲁迅,原名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老王》——杨绛,作家,翻译家。
《卖油翁》——选自《归田录》,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shi)号文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yu),柳宗元和宋代苏轼(shi)、苏洵(xun)、苏辙(zhe)、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卖油翁》翻译:陈尧咨擅长射箭,当代独一无二,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
他曾在自家的园子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
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对此微微地点头。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一单元梳理一、课文内容梳理《邓稼先》一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文章的形式是"散”的,它没有系统介绍邓稼先的事迹,文中还插入了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说和做一一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
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
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参加游行示威,起草政治传单,做群众大会的演说,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为求民主反独裁,宁愿付出生命的代价的高尚人格。
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大无畏的革命家"。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这篇散文是鲁迅的学生萧红通过十五个片断来描述先生生活中的点滴,短的一两行,长的八十多行,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特别是外人知之甚少的病中生活。
文中的片断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
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
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
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恰恰是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身上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孙权劝学》记事简练。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复习重要知识点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复习重要知识点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第六课“我”和“我们”第一框集体生活邀请我▲1.集体的含义:P53页答:集体是人们联合起来,有共同目标、分工明确、团结协作的有组织的整体。
集体的联结度越高(如:解放军连队),个体感知到的集体温暖就越多。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集体生活的情感需要。
2.集体的联结度内涵是什么?(什么是集体的联结度)P53页答:(1)一般来说,集体的联结度越高,个体感知到的集体温暖就越多。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集体生活的情感需要。
(2)集体的联结度通常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成员间相互关联的程度,集体对成员的重要性,成员间相互交流的频率,成员对共同目标的共识程度,成员间的默契程度,集体存在的时间长短。
通常情况下,以上因素赋值越大,集体的联结度就越高。
▲2.集体带给我的温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理解集体荣誉感?)(我们为什么需要集体)(我们怎样感受集体的温暖?(我们为什么要过集体生活?)P54页答:(1)我们每个人都有过集体生活的情感需要。
(2)在集体中,我们希望被认可和接纳,得到尊重和理解, 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
作为集体的一员,我们也散发着自己的光和热,彼此传递关爱和温暖(3)当集体取得成绩、受到表彰或奖励时,我们可以体验到集体荣誉感。
这种荣誉感令我们骄傲、自豪,给我们温暖和力量,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集体荣誉是集体成员共同奋斗的结果,是我们共同的荣誉。
▲3.怎样认识集体的力量?(集体力量的来源是什么?如何理解?)P55页答:(1)、集体的力量来源于成员共同的目标和团结协作。
(2)、集体力量和个人力量的关系:第一、个人的力量是分散的,但在集体中汇聚,就会变得强大;第二、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通过优化组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产生强大的合力。
第三、借助这种合力,我们得以完成许多单凭一己之力无法完成的事情。
4、集体力量(或集体)怎样影响个人行为?(集体力量的作用是什么?)(集体力量于个人的影响是什么?)P57页答:第一、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影响甚至改变一个人。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第三单元知识梳理一、重点字音 搁.(g ē) 掷.(zhì) 脐.(qí) 蹬.(d ēn ɡ) 绷.(b ēng) 捎.(sh āo) 撬.(qiào) 磕.(k ē) 憎.恶(z ēng) 菩萨.(sà) 烦.琐(fán) 土匪.(f ěi) 辫.子(biàn) 胸脯.(pú) 疮.疤(chu āng) 诘.问(jié) 哀悼.(dào) 茉.莉(mò) 书斋.(zh āi) 霹.雳(p ī) 震悚.(s ǒng) 粗拙.(zhu ō) 守寡.(gu ǎ) 惶.恐(huáng) 肿胀.(zhàng) 荒僻.(pì) 取缔.(dì) 降.格(jiàng) 镶.嵌(xi āng) 门框.(kuàng) 滞.笨(zhì) 侮.辱(w ǔ) 愧怍.(zuò) 门槛.(k ǎn) 厚.道(hòu) 糟糕.(g āo) 醒悟.(wù) 晌.午(sh ǎng) 烦躁.(zào) 头颅.(lú) 自矜.(j īn) 家圃.(p ǔ) 颔.之(hàn) 忿.然(fèn) 酌.油(zhuó)二、重点词语憎恶 菩萨 烦琐 土匪 辫子 胸脯疮疤 诘问 哀悼 茉莉 书斋 霹雳震悚 粗拙 守寡 惶恐 肿胀 荒僻取缔 降格 镶嵌 门框 滞笨 侮辱愧怍 门槛 糟糕 醒悟 晌午 烦躁头颅 自矜 家圃 自言自语 微不足道 大庭广众三、重点释义(1)絮说:絮絮叨叨地说。
(2)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
形容极端惊恐。
(3)切切察察:细碎的说话声。
(4)毫不相干:指跟某个事物没有丝毫联系。
相干,互相关联或牵涉;有关联。
(5)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
形容极深。
也形容不易捉摸。
部编版初一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初一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七年级语文知识点《春望》1、运用拟人手法渲染忧国忧民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表现诗人忧国思家的句子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诗人通过刻画自己的形象,表达忧国思乡之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该诗中描写长安城被叛军攻陷后遭到惊人破坏的句子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5、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对这两句诗作简要分析。
用对偶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与家人难通音信。
此时一封家信极其珍贵,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恋家人的美好感情。
7、诗人为什么会“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通过自己百无聊赖,不断搔头,以至短发变得越来越稀,几乎无法梳理插簪的情形,含蓄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8、描绘“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的画面,并提示其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插簪。
含义:表达了忧国思家的情怀。
9、“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城池破败,人烟稀少,遍地草木的荒凉景象。
实际上写的是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现状,深藏着诗人无限感慨。
10、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运用互文、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忧伤,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11、本诗首联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这两个字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1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历来被人称道,说说好在哪里?诗人移情于景,将花鸟拟人化,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
其实是诗人的内心感情的写照,形象动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复习要点
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9.阿长与《山海经》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是他在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时用的笔名。
而《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鲁迅的小说集还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散文集有《朝花夕拾》等。
二、写作背景
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守旧势力的排挤。
在那种境况下,作者不愿想到目前,只能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
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就选自《朝花夕拾》的第二篇。
三、阅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在文中相应的地方勾画出答案。
①文章写了阿长的哪些事情?重点写了哪件事情?
明确:文章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
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3段),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得不耐烦”的规矩。
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6-12);最后写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给“我”买《山海经》一事为重点。
②归纳每件事情刻画出阿长的性格特征,总结归纳阿长的形象。
明确:
长妈妈名称的来历(1-2)------地位低下
切切察察,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摆动,或者点着对方或自己的鼻尖(3)---絮叨琐碎,纯朴直率
摆大字等细节描写,母亲问起这事时,她不开口。
但到夜里依然如故(3-5)----大大咧咧、不拘小节、质朴、愚钝
元旦吃福橘,将福橘“塞在我嘴里”(11)-----迷信、真诚善良的祝福
教给“我”很多道理(12)-----对“我”的关心爱护
讲“长毛”的故事----无知和纯朴
买《山海经》------善良、热心和对孩子的关心、爱护
③依照文中时间的次序画出事件中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对比前后的感情变化。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实在不大佩服”、“最讨厌”、“无法可想”(3-5)→“非常麻烦”(6-12)→“空前的敬意”、“淡薄起来”、“完全消失”(13-18)→“新的敬意”(19-31)这里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使得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
使得文章有层次,形成跌宕。
欲扬先抑-----抑扬法技巧的一种。
指利用事物现象与本质之间的矛盾性来刻画
人物的一种手法,多用于表现正面人物和作者要加以肯定和赞扬的事物,也用于烘托气氛。
先给读者以假象,把读者的判断引向相反的方向,到一定时候揭示真相,使读者突然醒悟,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④作者对阿长有着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综观全文,作者显示“不大佩服”,后来“发生新的敬意”,到最后发出深沉的祝福。
作者运用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刻画出了一个纯朴热情、善良仁慈、关心小孩的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同情、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
①这部分文字写了哪几件事情?作者对这些事的态度是怎样的?
明确:写了元旦吃福橘,长妈妈教“我”很多道理和讲“长毛”的故事三件事。
作者态度从觉得“麻烦”到产生了不牢靠的敬意。
②在看似贬义的外表下鲁迅先生有没有对阿长的同情、怀念和赞美?
明确: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劈头的磨难”,但正是在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
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她自己吃,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阿长说“人死了,不应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从对这些繁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不然她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作者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
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觉得她有“伟大的神力”,从此对她有了“特别的敬意”。
然而,最让“我”产生敬意的是什么呢?
五、阅读19-28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在这部分中,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过程。
要求学生复述买书的原因、经过、结果。
明确:
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
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也没有好机会。
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的四五天,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②文中写了哪些人对待这件事的态度?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
明确:文中写到那位远房叔祖的疏懒,别人又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而长妈妈主动来问,“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就连“我”也不抱什么希望,没有料到长妈妈会帮助“我”。
这里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长妈妈的热心、善良和对“我”细致入微的关爱之情。
③“我”为什么会觉得“似乎遇着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明确:文中用“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悚”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我”没有料到长妈妈会帮我买《山海经》,也表现了“我”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
六、阅读29-31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文中哪些地方书写了作者的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这里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
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这里运用了记叙中抒情的手法。
3.看完整篇文章,我们来总结一下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略写:阿长的称呼来历,“切切察察”、睡觉摆“大”字的毛病,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讲“长毛”的故事。
详写:为“我”买《山海经》。
略写的内容能使人对阿长有初步的了解,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七、根据以上所讲,给文章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明确:
第一部分(1-2),介绍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及由来,以及她的外形特点。
第二部分(3-18),作者“讨厌”长妈妈的事例。
第三部分(19-31),写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我”非常感激她。
八.结语
作者通过记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往事,刻画了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
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恳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
通过阿长寻购、赠送给“我”渴求已久的绘图的《山海经》,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重、感激和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