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过秦论》解析贾谊人生
过秦论 贾谊分析

(2)余威震于殊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他的余威在边远的地方还很有震慑力。 (3)蹑足行伍之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他置身于戍边的队伍中间。
答案:(1)牢固 连词,表目的,来 (2)致力,从事 修造 (3)死 (4)继承 沿袭 (5)吝惜 (6)指示代词,这 些 同类人 (7)迎接 有所顾虑而徘徊不敢前进 (8)失 去 (9)盾牌 (10)趁着
2.翻译下列句子。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 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 荒之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度 长絜 大( . .
答案:(1)xiá o (2)ná nɡ (3)xiānɡ (4)yú (5)zhěn (6)qí n (7)zú (8)chī (9)qūn (10)jǐnɡ (11)nǔ (12)dí (13)há nɡ (14)shè nɡ (15)zhé (16)duóxié
过秦论
贾谊
夯基础
1.作者名片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 人,文学家。18岁时以文才显名,20岁被汉 文帝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参与政事, 深受倚重。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
过秦论读后感

过秦论读后感《过秦论》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由汉代文学家贾谊所著。
这部著作以其深刻的思想、犀利的文字、丰富的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过秦论》中,贾谊通过对秦朝兴起和灭亡的历史进行分析,探讨了社会政治制度、人性、道德伦理等方面的问题,表达了对秦朝暴政的批判,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改革建议。
他认为,秦朝之所以能够兴起,是因为它实行了集权统一的制度,但同时也因为其残暴和专制而导致了灭亡。
贾谊提出了“去秦复汉”的口号,主张恢复封建制度,实行君臣之道,重视礼仪教化,以期实现社会和谐和国家长治久安。
在我看来,《过秦论》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思想的宝库。
贾谊通过对秦朝兴亡的分析,深刻揭示了政治制度对国家命运的影响,以及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他对秦朝的批判,不仅是对历史的反思,更是对当代社会的警示。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深刻的启示,反思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改革的方向和路径。
另外,贾谊在《过秦论》中提出的“去秦复汉”的政治主张,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他主张恢复封建制度,实行君臣之道,重视礼仪教化,这些观点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总的来说,《过秦论》是一部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的著作,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更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著作。
通过阅读《过秦论》,我们可以深刻领会古人对政治、社会、人性等方面的思考,从中汲取智慧,指导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希望我们能够继承和发扬《过秦论》的精神,不断追求真理,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过秦论理解

过秦论理解
《过秦论》是中国古代政治论文的代表作之一,由贾谊所撰写。
这篇文章主要分析了秦朝由兴盛到衰败的原因,为后来的统治者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文章从秦国的地理优势、变法图强、正确的战争策略以及秦王的苦心经营等方面,详细阐述了秦国逐渐强大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秦国采用了各种策略,如奖励农耕、实行军功爵制、重视实际斗争中的才干和智谋的培养等,这些措施都为秦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
尽管秦国一度强大无比,但最终仍然走向了衰败。
贾谊认为,这是因为秦国在统一六国后,没有采取正确的政策。
例如,秦始皇在统一后实行了一系列严苛的法律和政策,如焚书坑儒、强迫百姓修建工程等,这些做法都引起了人民的不满和反抗。
同时,秦二世也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反而继续加强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导致民不聊生,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起义。
文章还指出了一些个人的过失也是导致秦朝衰败的原因。
例如,陈涉虽然本身力量微小,但却能够利用人民的不满情绪,发动起义并最终推翻秦朝。
而秦王子婴则在危迫的情况下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无法挽救秦朝的覆灭。
总的来说,《过秦论》强调了统治者应该重视人民的需求和利益,采取正确的政策和措施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同时,
文章也提醒了后来的统治者要警惕个人的过失和错误决策对国家的影响。
这些思想都具有深刻的意义和启示作用,对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贾谊的《过秦论》

读贾谊的《过秦论》《过秦论》是贾谊的代表作,是西汉初期的名文,是古典文学中脍炙人口的政论作品之一。
文章写于汉文帝(前一七九~前一五七在位)即位初期。
当时正处在陈胜吴广所发动的农民战争刚刚过去,西汉帝国刚刚建立而尚未巩固的时候。
如此强大的一个秦王朝,竟然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就被推翻了。
秦王朝当初为什么能吞并六国呢?后来为什么又失败得这么快呢?汉王朝为什么能胜利呢?汉王朝又怎样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而不致重蹈秦王朝的覆辙呢?这是西汉初期一切政治家、思想家都要认真思考、做出回答的问题。
例如,早在高祖时期,陆贾就为此写过《新语》;到文帝时,张释之又“言秦汉间事”,言“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贾山又借秦为喻写了论“治乱之道”的《至言》,等等,而其中最有名,最为人称道的是贾谊的《过秦论》。
《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批评秦始皇,说他不知道打天下和守天下的方略应该不同,说他能兼并六国而却亡于陈涉的原因是“仁义不施”;中篇批评秦二世,说他上台后未能对秦始皇的错误政策立刻刹车,未能迅速地拨乱反正,反而沿着老皇帝的错误道路走得更远;下篇批评三世子婴,说他在东方已乱的情况下未能固守关中,其“救败”的方略有错误。
三篇的中心各有所重,但第一篇所提出的“仁义不施”是关键性的。
我们在这里也是讲他的第一篇。
《过秦论上》从“秦孝公据殽函之固”到“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为文章的第一段,总的叙述了秦国由弱到强,一直到秦始皇灭掉六国统一天下的过程。
其中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是秦国强大的开始,从此秦国的疆域向东扩展到黄河边上,逼得魏国由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迁都到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去了。
惠文王、武王、昭王是使秦国大发展、并为日后吞并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的人物。
这时合纵、连衡的斗争极其激烈、复杂。
东方六国的实力还相当强大,他们士马精研,人才济济。
但是在秦国外交和军事力量的猛烈攻击下,他们节节失败,愈败愈惨,秦国已形成了居高临下、高屋建瓴的架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贾谊重“民本”,主张施“仁政”——读《过秦论》看作者政治主张

贾谊重“民本”,主张施“仁政”——读《过秦论》看作者政治主张贾谊的《过秦论》是应文帝之诏而作,叙述了秦的盛衰历史,总结了秦的兴亡教训,结论便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的《过秦论》是应文帝之诏而作,“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辨证》中说:‘吾谓《过秦论》亦贾生所上之书,且为以后诸篇之纲领。
何以言之?《新书》分事势、连语、杂事三类,凡属于事势者,皆为文帝陈政事,不应首篇独异。
’”(引自王兴国《贾谊评传》)《过秦论》是一篇以秦为喻的政论,“清人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卷二《始皇本纪赞后人所乱》中云:‘上篇(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过秦论》)是专责始皇,而每以陈涉与六国相形,以见其不施仁义,故前之灭六国易,后之亡于陈涉亦易。
’”(引自王兴国《贾谊评传》)《过秦论》和同时进上的《论积贮疏》一起,构成了贾谊的治国思想,只是《论积贮疏》表达的是贾谊的经济主张,《过秦论》反映的是贾谊的政治主张。
贾谊在《过秦论》中叙述了秦的盛衰历史,总结了秦的兴亡教训,结论便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值得指出的是,贾谊的“仁义”观带有鲜明的“民本”色彩,贾谊从秦的强盛与灭亡中,看到了“民”在国家治乱兴衰中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过秦论》之所以要引述秦的历史,是因为西汉离秦不远,贾谊作《过秦论》时,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建立才28年——汉高帝刘邦在位12年(刘邦先称汉王,前202年称帝);汉惠帝刘盈在位7年;高后吕雉在位8年;文帝在位1年。
“汉人上疏多喜称引秦事,徐乐、严安之上书,刘向之谏起昌陵,皆如此”。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引自王兴国《贾谊评传》)只不过贾谊对此作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分析和总结。
秦国以武力兼并六国,建立起强大的秦王朝,而后又以武力压迫人民,导致强大的秦王朝不久灭亡。
秦国能够凭借武力兼并六国,事出有因,因为相比秦国的暴虐,当时的六国也好不到哪里去,只是秦国的战争机器比六国更加强大,更加有效,加之百姓厌战,渴望战争平息,所以战争赢面的天平最后倒向了秦国,但也因此造成了秦王朝的错觉,以为夺取天下靠武力,治理天下也可凭武力,这实在是治国思想的错误。
《过秦论》赏析

知识目标:了解并梳理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能力目标:加强诵读,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诵读语感;培养学生能够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的、正确的历史观和独立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1.加强诵读,学习本文铺陈渲染、气势酣畅的语言特点,注意在诵读中积累语感。
2.讨论秦王朝兴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其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教法学法1.教法:讲授法课堂讨论法练习法2.学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法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安排第一课时:通过预习指导,使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分析课文结构。
第二课时:讲授课文,领悟写作意图,了解作者政治主张的进步性与历史局限性。
第三课时:学习本文从对比中引出结论的论证方法,体会本文气势磅礴,说理透彻,逻辑严密,文辞优美的特点,并进行拓展训练。
朗读课文,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进行翻译,课上组织竞赛;搜集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识记文学常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一部战国史简直就是一部战争史。
几千年以来,“弱肉强食”在自然界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被打破。
两千多年前,当秦始皇做着千秋万代掌权的美梦的时候,一群疲惫的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轻而易举地攻破秦国“金城千里”,导致强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
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阐述了他的看法。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
“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
(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可以请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准备好,上课时相互交流,教师出示课件补充)二、整体感知(一)播放课文朗诵,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读音:(二)读全文后回答,这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深度解析

《过秦论》通过对秦国兴衰 的描绘,警示我们不要过分 追求权力和利益,而忽视了 道德和人性的价值。
谢谢大家
贾谊是汉赋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过秦论》被誉为古 代政论文的典范,对后世产 生了深远影响。
《过秦论》的主要内容解析
《过秦论》是由汉朝贾谊所 写的一篇政论文,主要针对 秦始皇的暴政和秦朝的短暂 统治进行了深入剖析。
《过秦论》主张仁政为王道 ,反对暴力统治,认为过度 的中央集权和严苛的法律制 度会引发人民的反抗。
2
旨在揭示秦国崛起和统一六国的原因。
荀子是一位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礼治国
家,强调君主的权威和道德修养。
3
《过秦论》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思想文化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重要
文献之一。
贾谊,西汉初期杰出的政治 家、文学家,出生于汉初贵 族家庭,受到良好的教育熏 陶。
贾谊先后担任过太子舍人、 太中大夫等职务,他主张中 央集权,反对诸侯割据,但 因言辞激烈被贬谪。
《过秦论》的观点影响了后 世对秦朝的评价,它警示了 人们要重视民生,防止重蹈 秦朝覆辙,成为中国古代政 治思想的重要篇章。
1
《过秦论》是西汉贾谊的政论文,主要针对秦始
2
皇统一六国后的政策和统治方式进行深入剖析。
《过秦论》主张国家的统一和强大不能仅仅依靠
军事力量,而应该注重民心的稳定和文化的发展
3
历史视角下的秦国兴衰
作者: XXX 汇报时间: 2023/12/10
01 《过秦论》的背景 介绍
06 《过秦论》的现代 意义解读
02 作者贾谊的生平事 迹
03 《过秦论》的主要 内容解析
04 《过秦论》的主要 观点阐述
读《过秦论》有感

《过秦论》是西汉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贾谊所著的一篇政论文,通过对秦朝兴衰的分析,揭示了国家兴亡的道理。
这篇文章以其独特的见解、深刻的思考和优美的文笔,成为了中国古代散文的瑰宝。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分享阅读《过秦论》后的所思所感。
首先,《过秦论》让我深刻理解了国家兴亡的道理。
在这篇文章中,贾谊通过对秦朝的兴衰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指出了秦朝之所以迅速崛起,是因为它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如统一度量衡、推行法治、加强中央集权等。
然而,秦朝的灭亡也是由于过于严苛的法治、焚书坑儒等政策,导致民心离散。
这使我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兴衰与政治制度、民心息息相关,统治者应该关注民生,顺应民心,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其次,《过秦论》让我明白了德治的重要性。
在这篇文章中,贾谊强调了德治对于国家兴亡的关键作用。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不仅仅依赖于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严格的法治,更重要的是要推行德治,关爱百姓,使民心归附。
这使我深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道德修养,关爱他人,传播正能量,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外,《过秦论》还展示了贾谊卓越的文学才华。
这篇文章以其独特的见解、深刻的思考和优美的文笔,展现了作者的博学多才。
贾谊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使得文章既有说服力,又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这使我认识到,在学习和创作过程中,我们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追求卓越,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更深的内涵和更广泛的影响。
在阅读《过秦论》的过程中,我还对贾谊的爱国情怀产生了敬意。
他关心国家的命运,关注民生,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唤起统治者的觉醒,使国家走向繁荣昌盛。
这使我深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具备强烈的爱国情怀,关心国家大事,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之,《过秦论》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的散文名篇。
它让我深刻理解了国家兴亡的道理,明白了德治的重要性,同时也使我认识到文学创作的意义。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时刻铭记《过秦论》的教诲,关注民生,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过《过秦论》解析贾谊人生二十二岁前的贾谊,生活在一番风平浪静中。
西汉初年,一切从刚刚结束的战争废墟中重建,方兴未艾的封建经济复苏,给了贾谊安定的生活学习环境。
腹有诗书气自华,倘若再能得遇贵人扶持,自然是平步青云,在这一点上贾谊是幸运的。
较之后世慨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韩愈;“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龚自珍以及更多才华被淹没的才人骚客,贾谊早早就享受到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成功。
感谢独具一双慧眼的河南守吴廷尉老先生,是他把一颗璀璨的新星推向了西汉的政治舞台,也是因为他的推崇,文采斐然的贾谊才得以将后世的政论体散文创作推向一个新
的高度。
“少年倜傥廊庙才,斗志未酬事堪哀”一步步走向事业的颠峰时,贾生自己也没有想到,飞黄腾达的身后却是无尽的辛酸。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天也会妒忌英才的,何况风起云涌的政治旋涡里,他怎么不去考虑一下自己的后路呢?
贾生投至吴公门下,命运已完全交给了吴公,期待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天遂人愿,公元前180年,汉文帝刘恒登上了皇位,开始扶持培养自己的势力时,把目光投向了政绩卓著的河南守吴公,于是征召吴公为廷尉。
翌年,期待中的贾谊又一次接到了他政治生涯上的橄榄枝,在老师吴廷尉的力荐下,得以征召入朝,立为博士。
是年贾生22岁,如此年
轻就能济身西汉最高政治集团中,不可谓年轻有为,成为一时之美谈。
然而,乘坐了直升飞机上升的贾谊终究会有一个终结的,上的如果不正常,那摔的就会更惨痛。
转折点就是汉文帝将他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后,欲将他升擢为公卿,终于有人站出来反对了,“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汉文帝当然知道江山不能因为有贾谊一个人就可高枕无忧,不能因为他而舍弃更多的人,于是开始有意疏远他,贾谊不得不满腹惆怅别离京城,去做他的长沙王太傅。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选贾生的千古名篇《过秦论》于第五单元,说实话不是去讲课文,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他的人生轨迹,中国历史上不得志的人何其多也。
在学习过程中,鄙人浅薄地在教案页眉写下这些话: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从秦灭六国到逐步发展壮大,其攻势之强,可谓摧枯拉朽。
而后即为守业,攻势之法亦不可用,然秦不自知不施仁义,仍以刑法暴政鱼肉百姓,殊不知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最终再食灭亡之果,当也正常至极也。
贾谊做《过秦论》一文,千古传诵鉴古及今,殊料贾谊之人生轨迹,与秦竟有颇多相似。
贾生少年得志意气风发,几近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此时刻时,他的攻略取得成功,功高位显时当注守也,然贾生不知攻守之势异也,依旧勇往直前,大刀阔斧闹改革,却忽视现实中的实际情况,最终非但政见未必采纳,还得罪了
不少官僚与王族阶层。
落得个英年早逝的可悲结局,后世为之扼腕叹息。
的确是这样的,深谙历史却不懂世事,无怪反对他的人称他为“年少初学”,当初还未进仕之时,凭借惊世骇俗的才华,满腔热忱的爱国热情,自然会有人去赏识提拔的,自然会达到理想中的地位和权势。
但重要的是适时而止,正如秦一样,统一六国是分水岭,统一后策略应当改变。
贾谊被立为博士之时,也是一个分水岭,更应该稍稍收一点锋芒了,身后不知有多少双眼睛盯着看,露出的是妒忌仇恨的光芒,怎么就没有发现呢?且不说别人,单是一手提拔了他的吴廷尉,有一天看到自己的学生盖过他的光芒,心里估计也不是十分舒服。
怪道贾谊失意走长沙,渡湘水做赋吊屈原时;有不祥之鸟飞入房间,感慨:“野鸟入室,主人将去”时,再也没有见到吴廷尉的影子。
老师也因为贾谊的才华出众而躲避三舍了,又有谁能救得了他呢。
“德人无累,知命不忧。
细故蒂芥,何足以疑!”纵是做了长沙王太傅,贾谊还是贾谊,至少也是地位显赫,实现抱负的大门没有完全关闭,偏偏贾谊自此一蹶不振,湘水之畔怨天尤人,感叹自己做太傅后便是“腾驾罢牛,骖蹇驴兮;骥垂两耳,服盐车兮。
”难道非得伴君左右,治国平天下才是物尽其用吗?照着这样一个理论,我们这些整天穿梭于教室、宿舍、食堂的孩子王们又算得了什么?不如贾谊笔下的驴了不
是?悲夫,职务的高低不能说明奉献的大小,贾谊,原谅对你的不敬吧,说你有些好高骛远不要生气啊。
也正是缘于这个心态未能及时调整,所以他不堪巨大的精神压力。
有一天学生梁王刘胜从马上摔下致死后,贾谊因为未尽到当老师的责任,通宵达旦余哭泣一年,最终三十三风华正茂的年岁里死去。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哭得死去活来的贾生,莫非你在哭自己,莫非你万念俱毁,有意自戕?不值啊!
一颗璀粲的星星划过天际,坠入历史的长河,留下的却是更多的思考给二千多年后的我们。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士大夫追求的进取途径。
身且不保,纵有满腔热血五车学识,也只能带进坟墓,留千古遗恨于斗转星移间。
悲夫!“其论甚美,通达国体”的贾谊,聪明才智未能发挥十之一二,甚可悼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