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垂体MRI表现

合集下载

垂体正常大小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垂体正常大小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垂体正常大小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简要介绍垂体以及其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垂体,又称为脑下垂体,是位于脑部底部的一个腺体。

作为人体内分泌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垂体扮演着调节和控制身体内多种生理功能的重要角色。

垂体通过分泌不同的激素,调节着我们的生长、代谢、生殖和水平衡等重要生理过程。

垂体的正常大小对于其功能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

正常大小的垂体能够准确分泌足够的激素,从而维持机体内各种生理过程的平衡。

然而,垂体大小可能受到遗传因素、年龄、性别、患有某些疾病等因素的影响。

对于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来说,了解并定义垂体正常大小的标准非常重要。

垂体正常大小的标准通常可以通过影像学技术,如磁共振成像(MRI),来测量。

通过与大量健康人群的比较和数据分析,研究人员可以建立起一套垂体正常大小的标准范围,以供临床医学中的诊断和评估使用。

因此,本文将探讨垂体的功能,特别关注垂体正常大小的标准。

通过对已有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旨在帮助医生和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垂体的重要性,并为垂体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此外,本文还会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推动对垂体正常大小标准的深入研究和理解。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介绍了整篇文章的组织架构和各个章节的主题内容。

这部分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整个文章的结构,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逻辑。

在本文中,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所示: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重点和内容。

引言部分(第1节)提供了对整篇文章的概述,包括垂体的基本概念和本文的目的。

正文部分(第2节)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将详细讨论垂体的功能和垂体正常大小的标准。

在2.1节中,将介绍垂体的主要功能和作用机制,涵盖了激素分泌、调节体内平衡和影响其他腺体等方面。

在2.2节中,将详细探讨垂体正常大小的标准,包括垂体的形态特征、大小范围和相关的影响因素。

垂体病变的MRI诊断 ppt课件

垂体病变的MRI诊断 ppt课件

2020/11/13
13
垂体周围结构
颅神经(Cranial nerves, CNs)
动眼神经(Oculomotor nerve, CN3) 滑车神经(Trochlear nerve, CN4) 展神经(Abducens nerve, CN6) 三叉神经(Trigeminal nerve, CN5)
口腔顶的上皮(Rathke囊) 功能:
嗜酸细胞:STH, LTH 嗜碱细胞:ACTH, TSH, FSH, LH, etc 嫌色细胞:功能不清
2020/11/13
9
垂体的解剖
神经垂体(neurohypophysis, NH)
垂体后叶,占1/5 包括:垂体后叶、漏斗柄、灰结节正中突 起源:胚胎前脑(间脑) 功能:储存血管加压素、催产素
2020/11/13
III IV V2
海绵窦
视N
颈内A
蝶窦
VI V1
18
正常垂体的MRI测量
儿童=6mm 男性、绝经后女性=8mm 年轻女性=10mm 妊娠、哺乳女性=12mm
垂体的高度是重要的诊断指标
2020/11/13
19
垂体病变
垂体发育低下 和 垂体侏儒 (pituitary hypoplasia & dwarfism)
可为局灶结节状强化
2020/11/13
27
F/18 圆脸,月经不规律
2020/11/13
28
F/18 垂体增生
2020/11/13
29
57885
F/23 甲低,闭经,紫纹
2020/11/13
30
12mm
2020/11/13
F/11 甲低治疗前
31

垂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垂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MRI发现垂体瘤的敏感性为45%~100%
在垂体MRI的检查中,脂肪抑制技术显得很 重要,此技术可克上界平 或下凹,尤其在与漏斗连接处,仅少数腺体 上界上凸
垂体柄
正常垂体柄宽度小于3~4mm,90%正 常人比基底动脉细
正常中间部可见到低密度小囊肿,不能误 认为病变
11 蝶鞍前后径为7~16mm,平均11.5 mm 蝶鞍前后壁间之最大水平距离作为标准 测量
深径之测量:正常范围7~14 mm,平 均9.5 mm 前后床突之连线到鞍底最低点 间之距离作测量标准
12 在颅骨侧位片上蝶鞍的正常形态可分 为:椭圆形,圆形,扁平形三种
13 垂体位于碟鞍垂体窝内,其上方为视 交叉,视交叉上方为丘脑下部,垂体借助 极短的垂体柄与丘脑下部相连
多无分泌功能 肿瘤均一等密度,其次为高密度,约1/4囊变 肿瘤鞍上部分多为圆型或分叶或不规则形,
边缘锐利
肿瘤常侵蚀鞍底,可侵入蝶窦,使蝶鞍扩 大 对称性或非对称性
肿瘤向上延伸,鞍上池充盈缺损,压迫视交 叉下部
肿瘤向后延伸,大脑脚受压倾斜,脚间池部 分或全部消失
肿瘤向左右方向生长,可使海绵窦及窦内 血管挤压 手术证实仅少数侵入海绵窦,大 多未受侵犯
A组在垂体前――垂体上动脉前组――从 垂体结节部的前上方穿入垂体实质内向前
下方走去
B组在垂体后――垂体上动脉后组――从垂 体柄的后方进入垂体实质内,形成血管网,向 垂体前叶方向走去
丘脑下部与垂体远部的关系及血液供应
垂体下动脉
垂体血液供应的另一个来源
左右各一条,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后部发 出→向内进入垂体窝底→在接近垂体下方 时,每一侧垂体下动脉分为两小支进入垂体
ACTH的靶腺为肾上腺皮质,所以ACTH 分泌增加时,则双侧肾上腺皮质增生,导 致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症

垂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规范

垂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规范
垂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规范
吕发金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
内容提要
❖ 一、垂体影像学检查方法
❖ 八、鞍区及鞍旁肿瘤的
❖ 二、垂体影像学解剖
鉴别诊断
❖ 三、常见鞍区病变的临床表现 ❖ 四、鞍区病变分析原则 ❖ 五、垂体病变影像学诊断思路 ❖ 六、垂体肿瘤治疗后随访 ❖ 七、神经垂体病变影像诊断价值
✓ 正常腺垂体的高度:矢状位和冠位均 可测量。
✓ 正常垂体的高度与其功能状态有关。 最大高度根据不同人群有不同标准- “6,8,10,12(mm)原则”: 6mm:婴儿和儿童 8mm:正常成人 10mm:青春发育期、哺乳期妇女 12mm:孕后期和产后妇女
✓ 正常垂体的最小高度不应小于4mm
Kitamura E,etal. AJNR 2008,29:1257– 60
垂体瘤的临床评价
闭经-溢乳:>81.7%可能有肿瘤,>1年增至94%。
闭经:43.8%可能有肿瘤。 症状评价 月经紊乱伴溢乳:21.4%可能有肿瘤
溢乳:17.2%可能有肿瘤。
月经紊乱:肿瘤的可能性较小(12.5%)。
✓ 常结合内分泌检查来评价症状学改变。
✓ PRL增高的药物性原因:消化道药物、镇静药物、降
鼻咽癌颅底侵犯,累及垂体
垂体组织破坏提示为恶性病变
肺 癌 颅 内 及 鞍 区 转 移
✓鞍区转移性肿瘤,
较少见(1%),鞍
上下同时存在,垂体
破坏性改变,其它区
域常合并转移病灶
(二)垂体的高度
1、垂体高度增大:垂体高度大于相应标准(681012准 则);区分生理性增生、反馈性增生和垂体肿瘤
生理性增生:青春期、妊娠、哺乳期垂体由于内分泌激素 需求增加,垂体增高,以正中结节部隆起,两侧对称,强 化方式及程度正常

垂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垂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无锡市中医医院放射科 蒋兆贯
一般性知识介绍 垂体的检查法比较 正常垂体的影像学(MR)辨识 垂体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垂体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腺垂体: 结节部、远部――前叶
中间部――后叶
神经垂体:神经部――后叶
漏斗部
垂体各部分都有独自的任务。腺垂体细胞 分泌的激素主要有7种,它们分别为生长激 素、催乳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 (黄体生成素和卵泡刺激素)、促肾上腺 皮质激素和黑色细胞刺激素。
正中矢状位(A)及冠状位(B)显示,垂体 柄自正中高信号
正中矢状面,垂体柄未见显 示,垂体后叶未见高信号
矢状面显示垂体后叶未见
; 高信号影及异位的高信号
冠状位
面,在第三脑室漏 斗隐窝处见一小结 节状异常高信号
( 1) 鞍膈的先天性发育缺陷,鞍膈不完整或缺如, 久而久之蝶鞍扩大, 鞍背骨质吸收,脱钙,最后导致蝶鞍扩大,垂体压缩成扁平状紧贴于 鞍底。
无明显临床症状 顽固性头痛、头晕 视力模糊、视野缺损 月经不调 泌乳 性欲减退 少数可有脑脊液鼻漏
空泡蝶鞍之CT表现
蝶鞍扩大、骨质变薄,偶见骨质破坏 鞍内充满CT值与脑脊液相同的低密度影,
冠状面扫描示其与鞍上池直接相通,其内 可见正常垂体柄,通向受压、变扁、紧贴 鞍底的垂体腺 增强后低密度影周边无强化
各种原因导致垂体柄缺如或中断,下丘脑分泌的 激素不能通过垂体柄运输到垂体,从而表现为不 同程度的垂体前叶激素分泌缺乏为主要临床表现 的罕见疾病。
临床表现:身体矮小,激素检查除生长激素低下 外,可出现多激素水平低下。
致病因素1.围产期损伤。2. 产前因素。
MR表现: 1.MRI 扫描发现垂体柄不显示或呈不连 续线状时应考虑PSIS 可能。2.为垂体后叶异位。 3.腺垂体体积较小,

3-冯逢-垂体病变的MRI诊断思路

3-冯逢-垂体病变的MRI诊断思路
发生在此区定性诊断困难 • 淋巴细胞性垂体炎 • 特发性肉芽肿性垂体炎
垂体化脓性炎症
Pyogenic infection of pituitary
• 临床表现是关键,常出现头 痛、发热、垂体后叶症状, 垂体前叶功能多下降
• 可形成脓肿,类似脑脓肿表 现
• 未完全形成脓肿的,有时影 像学上表现不具特征性,需 要结合临床进行鉴别诊断
• Mixed germ cell tumors 混合生殖细胞肿瘤
11
绒癌
女,12岁,CDI 2年,垂体功能减低
2012/7/11
CSF : β- HCG : 28968 mIU/ml (<5)
Langerhans组织细胞增多症
• 属于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一 种
• 典型表现包括突眼、尿崩 症和颅骨缺损
叶通路障碍,累及神经垂体,1/3为特发性 • 后叶:储存加压素(蛋白多肽) • MRI:T1后叶高信号消失
垂体柄增粗(>3.5mm)或截断
生殖细胞瘤
女,32岁,多饮多尿2年余
放疗3周后
放疗6月后
男/15岁,生长迟滞3年,多饮多尿1年 鞍上、松果体区病变 梗阻性脑积水
50839
2007WHO_CNS肿瘤分类
外科常用的Hardy/Wilson分类 • 鞍上扩展、鞍旁蔓延、鞍底压迫破坏
典型的垂体微腺瘤
5
MRI平扫可显示的微腺瘤
2012/7/11 MRI增强可显示的微腺瘤
51921
动态增强可显示的微腺瘤
66456
ACTH瘤
垂体大腺瘤
F/26岁,ACTH瘤
F/50岁,泌乳10年, 视力模糊2年
泌乳素瘤
异位垂体腺瘤
• 生殖细胞瘤(Geminoma) • Langerhan组织细胞增生症 • 结节病 • 垂体柄/后叶的感染与炎症 • 颗粒细胞瘤 • 垂体(后叶)细胞瘤 • 转移瘤、淋巴瘤、垂体肉瘤,等

垂体病变的MRI诊断精品PPT课件

垂体病变的MRI诊断精品PPT课件
颅神经(Cranial nerves, CNs)
动眼神经(Oculomotor nerve, CN3) 滑车神经(Trochlear nerve, CN4) 展神经(Abducens nerve, CN6) 三叉神经(Trigeminal nerve, CN5)
眼神经,CN V1 上颌神经,CN V2
• 70~90%多为相对低信号,比正 常腺体组织强化延迟
• 10~30%仅能在动态增强的序列 上显示
F/20,圆脸1年,月经不规律半年
54159
Cushing syn
54159
ACTH微腺瘤
F/64,手足粗大就诊
56471
F/24,泌乳5年,停经1年
55609
PRL微腺瘤
F/50 微腺瘤
垂体周围结构
骨结构
鞍结节、前(后)床突、鞍底、鞍背
鞍隔
硬膜
脑脊液腔隙
鞍上池、三脑室视隐窝
正常垂体的MRI表现
正常垂体的MRI表现
蝶鞍MRI解剖
III IV V2
海绵窦
视N
颈内A
蝶窦
VI V1
正常垂体的MRI测量
儿童=6mm 男性、绝经后女性=8mm 年轻女性=10mm 妊娠、哺乳女性=12mm
垂体的高度是重要的诊断指标
垂体病变
垂体发育低下 和 垂体侏儒 (pituitary hypoplasia & dwarfism)
垂体增生 (pituitary hyperplasia) 垂体腺瘤 (pituitary adenoma) 垂体囊肿 (Rathke’s cleft cyst) 空泡蝶鞍 (empity sella turcica) 垂体炎症 (inflammation & infection)

磁共振成像(3)脑部常见肿瘤2015

磁共振成像(3)脑部常见肿瘤2015
起源于胚胎颅咽管残留细胞,属于良性肿瘤。
儿童多见,常位于鞍上,肿瘤分囊性和实性,囊性
多见,肿瘤多有钙化。 MRI表现 囊性病变为水样信号,壁清楚,钙化明显时,T2WI
有条状低信号。增强扫描囊壁明显强化。
囊实性病变为混杂信号,实性病变有明显强化。
病变区出血时,T1WI表现为高信号。
颅咽管瘤
磁共振成像诊断 (MRI) 《3》
脑部常见肿瘤
中国石油中心医院 磁共振室
注:浏览时使用放映模式播放
(2015版)
杨景震


一、脑肿瘤MR成像意义与特点 二、脑肿瘤MR成像常用的检查方法 三、常见脑肿瘤的MR诊断
星形细胞瘤
脑膜瘤 垂体瘤 颅咽管瘤 听神经瘤
转移瘤
脑肿瘤在MR上的 共同特点:
肿瘤组织含水多于正常的组织——T1WI低 信号、T2WI高信号
包膜完整,可有出血、坏死、囊变。
MR表现
特定部位:桥小脑角区 肿瘤:T1WI低、T2高信号可伴囊变等;听神经增粗 肿瘤周围:多无水肿 占位效应:小脑、脑干
增强扫描: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女,55岁,右 侧听神经瘤
右侧听神经瘤MR
右侧听神经瘤MR
右侧微小听神经瘤MR
左侧听神经瘤+脑膜瘤
该病例:河北医大刘怀军教授的资料
脑肿瘤MR成像检查的意义



明确肿瘤部位、数目、大小、比邻及伴随的病理异常 肿瘤血供是否丰富 是原发性还是转移性 体部肿瘤有无脑或脑膜转移 肿瘤生长速度的复查评价 肿瘤手术后有无残留或复发 治疗效果的评价
脑肿瘤MR成像检查方法
脑肿瘤MR成像检查方法
肿瘤内部及瘤周: 不同的病理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成年男女性垂体上缘平坦型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凹陷
型和隆凸型,但各型比率随年龄而有波动,妇女性波动范 围大于男性,在10-20岁之间,隆凸型比率呈上升过程,其后 随年龄增加而逐渐下降,凹陷型变化与隆凸型正好相反,呈 缓慢下降过程,其后 年龄增加而逐渐上升,20岁左右男\女隆 凸型比率最大,凹陷型比率最低,此后二者逐渐发生相反方 向变化,即隆凸型比率越来越低,凹陷型比率越来越高, 二者的走势图有一个交叉,男性发生在30—40岁之间,女 性则发生在40—50岁之间,说明女性由隆凸型向其他类型 转变要比男性慢,女性在30—50岁之间,其隆凸型的比率 明显高于男性,而在60岁以后,凹陷型的比率亦明显高于 男性,在50—60岁年龄段中,男性平坦型的比率明显高于 女性,在60岁以上组,女性凹陷型居多,而男性平坦型居 多。Dine等发现处于妊娠和分娩期的女性,其垂体腺多呈 隆凸型改变,其中以分娩后3天为最明显。
突发生长,尤以女性为明显,男女间垂体高度有显著性差异,
而垂体后叶在该期却无突发式生长现象,且该期女性垂体后 叶体积均直逼男性小,这一点与Tanano观测结果相同。
▪ 4. 青春期男性垂体仅21%上缘突出,垂体形状无 明显改变,相反在女性却有明显形态变化,女性 11—20岁组中53%上缘上凸,25%在矢状截面上 接近圆形或球形,因此推测在女性青春期圆形或 球形垂体为功能其表现。青春期女性垂体比男性 及女性其它年龄组明显上凸,球星垂体在青春期 女性中为正常现象,可不告诉临床排除垂体微腺 瘤。球形垂体很少在男性或女性其它年龄组中出 现,如若出现则应进一步检查。
▪ 垂体柄从视交叉至鞍隔一段形态接近“V”形,表
面光滑。在视交叉、鞍隔部位垂体柄横径分别为 ( 3.25±0.56 ) mm 、 ( 1.96±0.4 ) mm 。 正 常 垂体柄的位置并非都居中,偏右及偏左各占1.9% 和3.9%,位于正中者占94.2%,说明垂体柄的偏 离不能作为微腺瘤的主要依据。
发生。肥胖儿童垂体高径略大于正常人平均水平,
发生垂体增生和垂体微腺瘤的比例均明显高于正常 人群。
▪ 3 . 青春期正常垂体MR形态特点 青春期垂体明显增生肥大,
尤其是高径增大,同时垂体上缘上凸。在女性中表现更为明 显。Elster等观测到13—18岁腺垂体高径在男、女性分别为 5.53±2.20mm、5.73±3.06mm,宽径分别为 15.06±3.35mm、15.94±4.97mm,前后径分别为 9.06±2.83mm、9.42±2.62mm,男女间垂体高径有显著性 差异,青春期女性垂体高度可达7—10mm,但无一例超过 10mm,男性青春期明显比儿童期或成年早期大,大无一例 超过7mm,在20岁左右,女性垂体明显大于男性 (P=0.004)。Koichi等观测到青春前期-青春期垂体前叶呈

▪ 垂体后叶新月形占45.31%,椭圆形占21.88%,圆形占 10.93%柱形占9.38%,逗号型占6.25%,不规则形占 6.25%。垂体后叶高径在男、女性分别为(3.89±1.17) mm、(3.76±1.54)mm,前后径分别为(2.21±0.96) mm、(1.94±0.95)mm。垂体后叶绝大部分为高信号, 其信号强度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每年下降约1%,高信 号的本质是神经内分泌颗粒(包括抗利尿激素)所致。国 外资料均表明,尚有6%的正常人神经垂体信号是减弱的, 垂体后叶高信号消失有以下几种可能性(1)后叶发育不良(2) 垂体邻近低信号结构(颈动脉\脑池)容积效应影响(3)扫描技 术(定位\层厚)不当,但垂体后叶高信号消失,往往提示下丘 脑-垂体轴功能异常,如中枢性尿崩症,原发性垂体性侏儒症 等常常表现垂体后叶高信号消失。
▪ 5.正常成人垂体MR影像特点 正常成人垂体前叶为 等信号或者
▪ 低信号,腺垂体前后径男、女性分别为 (10.43±1.52)mm、(10.78±1.12)mm,女性腺 垂体宽径、前后径和高径都大于男性,且男女间宽 径、高径均有显著差异(P<0.05)与Elester报道基 本一致。垂体矢状高径在女性均小于9mm,男性均 小于8mm,这与Suzuki报道相符。Tsunoda等发现, 腺垂体的高径在20—29岁年龄段达高峰,以后逐渐 下降,但对女性而言,在50—59岁的年龄段内,腺 垂体的高径有一个再增加的过程,他认为,其原因 可能是由于年龄因素使血循环中的类固醇下降而促 性腺素是否增加的结果,而男性则没有这个变化过 程。Dinc等发现腺垂体高径、宽径、前后径与妊娠 时期成线性正相关(r=0.94,P<0.00001),在分娩3 天时腺垂体体积达到最大,高径可达10.2mm,以后 其大小、形态在6个月内逐渐恢复正常。
▪ 5. 老年期垂体MR影像学特点 60岁以后垂 体高度明显减低,垂体上缘凹陷型比率增 大,可因老年期腺垂体分泌激素减弱腺体 萎缩所致,该期垂体后叶体积减小率较前 叶更明显,尤以女性为甚,其信号强度亦 明显减低,该期出现空泡蝶鞍比率明显增 多。
34早产儿垂体:垂体撑高信号,上缘上凸
▪ 2.儿童期,垂体上缘以平坦型多见,男女性之间无显 著性差异。垂体高径在3—5岁为(3.9±0.3) mm,5—10岁为(4.2±0.5)mm,表现在3—10岁年 龄段垂体高度与年龄呈良好正线性增长关系(r=0.73, P<0.001)。Elster等观测到在小于12岁组中,无垂 体高度超过6mm,男女两性垂体大小和形态无明显 统计学差异存在。一般认为此期垂体高度不应超过 7mm,如果垂体高度达8mm以上,应考虑垂体微腺 瘤和垂体增大诊断,儿童期垂体增大多伴有性早熟
▪ 目前通过磁共振成像方法对垂体大小形 态和信号强度改变作了一些探索性研究, 具体情况分以下几部分讨论:
垂体MR影像学特点
1 胚胎时期正常垂体腺组织与MRI特 点 胚胎期,垂体腺细胞密度大 (10000—16000/mm2)、细胞代谢 活跃、生长迅速及垂体前叶细胞浆内 富含内分泌颗粒及內质网,其磷脂双 分子分布广泛,与小分子自由水形成 较多的结合水, 使水分子运动速度下 降,导致MRT1驰豫时间缩短,在T1WI 呈高信号。由胚胎期垂体前叶在 T1WI上高信号为正常表现,可推断 新生儿、孕妇及产妇垂体前叶呈高信 亦属正常变化。
胚胎期,垂体腺细胞密度大(10000— 16000/mm2)、细胞代谢活跃、生长迅速及垂 体前叶细胞浆内富含内分泌颗粒及內质网,其磷 脂双分子分布广泛,与小分子自由水形成较多的 结合水, 使水分子运动速度下降,导致MRT1驰豫 时间缩短,在T1WI呈高信号。由胚胎期垂体前叶 在T1WI上高信号为正常表现,可推断新生儿、 孕妇及产妇垂体前叶呈高信亦属正常变化。
正常垂体MRI表现的研究
▪ 随着MRI设备的普及,垂体病变的影像学 研究越来越多,MRI是目前脑垂体病变检 查的最佳手段。对此,我们结合多年来 MRI的垂体检查并结合部分病例,对正常 垂体MRI改变、变化垂体大小、形态和信号强 度会发生动态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垂体分 泌激素水平的变化,最明显的变化发生在 青春期,尤其是在女性的月经期和妊娠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