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危险性的分类
火灾危险性分类

火灾危险性分类
火灾危险性是指火灾发生的概率和火灾的危害程度。
根据火灾
危险性的不同程度,可以将其分为几个等级。
一级火灾危险性:一级火灾危险性较低,指的是发生火灾的可
能性较小。
这种类型的建筑物一般采取了较为严格的安全措施,例
如火灾报警器、防火门等等,可以有效避免火灾的发生。
如学校、
医院等公共场所。
二级火灾危险性:二级火灾危险性属于中等水平,是指火灾的
发生概率介于一级和三级之间。
这种类型的建筑物一般是较为简单
的建筑,如住宅楼、普通商业建筑等。
通常情况下,这些建筑所采
取的消防措施和设备相对较为简单,需要人员的合理运用才能更好
地预防和控制火灾。
三级火灾危险性:三级火灾危险性较高,指的是火灾的发生概
率较大。
此类建筑物一般是一些工业厂房、仓库、大型商场等,通
常拥有大量的可燃物和易燃物,因此给灭火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为
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火灾,需要采用适当的消防设备和消防人员等措施,掌握相关的灭火技能和知识。
四级火灾危险性:四级火灾危险性是最高级别,指的是火灾发
生的概率和灾害程度都非常高。
这种类型的建筑物往往是一些危险
品仓库、化学工厂、炼油厂、电力厂等,火灾易发生,一旦发生火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和损失,因此必须采取更加严格的防火措施,并配备专业化的消防队伍和装备等。
根据不同类型的建筑物的特点和灾害程度,将火灾危险性分为不同等级,通过科学合理的防火措施和设施,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火灾,减少损失,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火灾危险性分类标准

火灾危险性分类标准火灾是一种常见的灾害,它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更好地防范火灾,我们需要对火灾的危险性进行分类,以便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火灾危险性的分类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火灾发生的可能性。
火灾发生的可能性是衡量火灾危险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根据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可以将火灾危险性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高危险性意味着火灾发生的可能性较大,中危险性表示火灾发生的可能性一般,低危险性则表示火灾发生的可能性较小。
这一分类标准可以帮助我们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提高火灾防范的效果。
二、火灾对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影响程度。
火灾对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影响程度也是衡量火灾危险性的重要指标。
根据火灾对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影响程度,可以将火灾危险性分为严重、一般、轻微三个等级。
严重危险性表示火灾对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影响程度较大,一般危险性表示火灾对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影响程度一般,轻微危险性则表示火灾对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影响程度较小。
这一分类标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评估火灾的危险性,有针对性地制定防范措施。
三、火灾扩散速度。
火灾的扩散速度也是衡量火灾危险性的重要指标。
根据火灾的扩散速度,可以将火灾危险性分为快速、中等、缓慢三个等级。
快速扩散速度意味着火灾扩散的速度较快,中等扩散速度表示火灾扩散的速度一般,缓慢扩散速度则表示火灾扩散的速度较慢。
这一分类标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火灾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扑救措施。
四、火灾的燃烧物质。
火灾的燃烧物质也是衡量火灾危险性的重要指标。
根据火灾的燃烧物质,可以将火灾危险性分为易燃、可燃、不易燃三个等级。
易燃意味着火灾的燃烧物质较易燃烧,可燃表示火灾的燃烧物质可燃烧,不易燃则表示火灾的燃烧物质不易燃烧。
这一分类标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火灾的燃烧特性,有针对性地采取灭火措施。
综上所述,火灾危险性的分类标准主要包括火灾发生的可能性、火灾对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影响程度、火灾的扩散速度和火灾的燃烧物质等方面。
生产火灾危险性分类

生产火灾危险性分类火灾是一种常见而且危险的灾害,它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为了对火灾风险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人们对不同类型的火灾进行了分类。
火灾危险性分类主要根据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和火灾风险的严重程度来划分。
下面将对火灾危险性分类进行详细介绍。
1. 分类标准火灾危险性分类主要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划分:(1)火源性质:根据火源的种类来划分,包括电器火灾、厨房火灾、化学火灾等。
(2)火势扩散速度:根据火势蔓延的速度来划分,包括快速火灾、中速火灾、缓慢火灾等。
(3)火灾对人员和财产的威胁程度:根据火灾对人员和财产安全的威胁程度来划分,包括大型火灾、中型火灾、小型火灾等。
(4)火灾易燃物的种类:根据易燃物的种类来划分,包括固体火灾、液体火灾、气体火灾等。
2. 火源性质分类(1)电器火灾:电器火灾是指由于电气设备故障或错误使用导致的火灾。
电器火灾危险性较高,火势蔓延速度快,对人员和财产的威胁程度也较高。
(2)厨房火灾:厨房火灾是指由于烹饪、油炸等活动引发的火灾。
由于厨房内存在大量易燃物质,火势扩散速度较快,火灾对人员和财产的威胁较大。
(3)化学火灾:化学火灾是指由于化学反应、化学品泄漏等原因引发的火灾。
化学火灾风险较高,火势蔓延速度快,对人员和环境的危害性大。
3. 火势扩散速度分类(1)快速火灾:快速火灾是指火势蔓延速度非常快的火灾。
这种火灾通常由大量易燃物质和有利的火势扩散条件所引发,火势猛烈,火灾对人员和财产的威胁较大。
(2)中速火灾:中速火灾是指火势蔓延速度适中的火灾。
这种火灾通常由中等数量和质量的可燃物质所引发,火势扩散速度不太快,火灾威胁程度较低。
(3)缓慢火灾:缓慢火灾是指火势蔓延速度相对较慢的火灾。
这种火灾通常由少量、密度较低的可燃物质所引发,火势扩散速度较慢,火灾威胁程度较小。
4. 火灾对人员和财产威胁程度分类(1)大型火灾:大型火灾是指火势蔓延范围广且对人员和财产威胁较大的火灾。
生产火灾危险性分类范文(二篇)

生产火灾危险性分类范文火灾危险性的分类是对不同场所、物质和环境下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进行评估和划分的过程。
通过对火灾危险性进行科学分类,可以为火灾预防、应急救援和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下面将对火灾危险性的分类进行详细阐述。
一、建筑物火灾危险性分类1. 住宅建筑物火灾危险性住宅建筑物火灾危险性主要取决于建筑物的结构、使用年限、室内布局和材料等因素。
根据国家标准,可以将住宅建筑物火灾危险性分为一般住宅、高层住宅和别墅等级,其中高层住宅的火灾危险性较大,因为其疏散难度较高。
2. 商业建筑物火灾危险性商业建筑物包括商场、超市、酒店、餐厅等。
商业建筑物火灾危险性较低,因为这些建筑物一般有较完善的消防设施和管理措施。
但是,由于商业场所人员较多,并且存在大量商品、易燃物品和电气设备,仍然存在一定的火灾隐患。
3. 工业建筑物火灾危险性工业建筑物火灾危险性较高,主要是因为这些建筑物存在大量的易燃和易爆物品,如化学品、气体和液体。
此外,工业建筑物一般有复杂的设备和生产工艺,容易发生事故引发火灾。
二、物质危险性分类1. 固体物质危险性固体物质的危险性取决于其燃烧性、易燃性和易爆性。
根据国际标准,可以将固体物质划分为非燃性、难燃性、可燃性和易燃性等级。
易燃性和易爆性固体物质的火灾危险性最高,因为它们在火灾条件下容易燃烧和爆炸。
2. 液体物质危险性液体物质的危险性主要取决于其闪点和燃点。
根据国际标准,可以将液体物质划分为非燃性、低闪点、中闪点和高闪点等级。
低闪点和高闪点液体物质的火灾危险性较高,因为它们在火灾条件下易燃和爆炸的风险更大。
3. 气体危险性气体物质的危险性主要取决于其爆炸极限和燃烧性。
根据国际标准,可以将气体物质划分为非燃性、低燃烧性、中燃烧性和高燃烧性等级。
高燃烧性气体物质的火灾危险性最高,因为它们在火灾条件下容易燃烧和爆炸。
三、环境因素危险性分类1. 室内火灾危险性室内火灾危险性主要取决于室内布局、内部设备和使用环境等因素。
火灾危险性物质分类

一、物品火灾危险性的分类方法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的规定,物品的火灾危险性按物品本身的可燃性、氧化性和是否兼有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忌水性等危险性的大小,在充分考虑其所处的盛装条件、包装的可燃程度和量的多少的基础上按天干序数将物品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类。
(一)甲类甲类物品火灾危险性的特征有以下6种情况:1.闪点<28℃的液体。
如:己烷、戊烷、石脑油、环戊烷、二硫化碳、苯、甲苯、甲醇、乙醇、乙醚、蚁酸甲酯、醋酸甲脂、硝酸乙脂、汽油、丙酮、丙烯、乙醛、60度以上的白酒等易燃液体均属此类。
2.爆炸下限<10%的气体。
如:乙炔、氢气、甲烷、乙烯、丙烯、丁二烯、环氧乙烷、水煤气、硫化氢、氯乙烯、液化石油气等易燃气体均属此类。
3.常温下能自行分解或在空气中氧化既能导致迅速自燃或爆炸的物质。
如:硝化棉、硝化纤维胶片、喷漆棉、火胶棉、赛璐珞棉、黄磷等易燃固体均属此类。
4.常温下受到水或空气中水蒸气的作用能产生爆炸下限<10%的气体并引起着火或爆炸的物质。
如:钾、钠、锂、钙、锶等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氢化锂、四氢化锂铝、氢化钠等金属的氢化物;电石、碳化铝等固体物质均属此类。
5.遇酸、受热、撞击、摩擦以及遇有机物或硫磺等易燃的无机物,极易引起着火或爆炸的强氧化剂。
如:氯酸钾、氯酸钠、过氧化钾、过氧化钠、硝酸铵等强氧化剂均属此类。
6.受撞击、摩擦或与氧化剂、有机物接触时能引起着火或爆炸的物质。
如:赤磷、五硫化磷、三硫化磷等易燃固体均属此类。
(二)乙类乙类物品火灾危险性的特征有以下6种情况。
1.闪点≥28℃至<60℃的液体。
如:煤油、松节油、丁烯醇、异戊醇、丁醚、醋酸丁脂、硝酸戊脂、乙酰丙酮、环已胺、溶剂油、冰醋酸、樟脑油、蚁酸等易燃液体均属此类。
2.爆炸下限≥10%的气体。
火灾危险性分为几类

火灾危险性分为几类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物质的生产、使用、储存的火灾危险性分为甲、乙、丙、丁、戊共5类,综合归纳如下:1、甲类(1)闪点<28℃的液体。
(2)爆炸下限<10%的气体,以及受到水或空气中水蒸气的作用,能产生爆炸下限<10%气体的固体物质。
(3)常温下能自行分解或在空气中氧化,即能导致迅速自燃或爆炸的物质。
(4)常温下受到水或空气中水蒸汽的作用,能产生可燃气体并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
(5)遇酸、受热、撞击、摩擦、催化及遇有机物或硫磺等易燃的无机物,极易引起燃烧或爆炸的强氧化剂。
(6)受撞击、摩擦或与氧化剂、有机物接触时能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
(7)在密闭设备内操作,温度等于或超过物质本身自燃点的生产。
2、乙类(1)闪点≥28℃—<60℃的液体。
(2)爆炸下限≥10%的气体。
(3)不属于甲类的氧化剂。
(4)不属于甲类的化学易燃危险固体。
(5)助燃气体(氧化性气体)。
(6)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浮游状态的粉尘、纤维,闪点≥60℃的液体雾滴。
(7)常温下与空气接触能缓慢氧化,积热不散引起自燃的物品。
3、丙类(1)闪点≥60℃的液体。
(2)不属于甲、乙类的可燃固体。
4、丁类(1)对非燃烧物质进行加工,并在高热或熔化状态下产生强辐射热、火花或火焰的生产。
(2)利用气体、液体、固体作为燃料,或将气体、液体进行燃烧作他用的各种生产。
(3)常温下使用或加工非难燃烧物质的生产。
(4)储存的难燃烧物品。
5、戊类(1)常温下使用或加工非难燃烧物质的生产。
(2)储存的非燃烧物品。
火灾危险性分类

1.己烷,戊烷,环戊烷,石脑油,二硫化碳,苯、甲苯,甲醇
、乙醇,乙醚,蚁酸甲脂、醋酸甲脂、硝酸乙脂,汽油,丙酮,丙烯,酒精度为38度及以上的白酒
2.乙炔,氢,甲烷,环氧乙烷,水煤气,液化石油气,乙烯、丙烯、丁二烯,硫化氢,氯乙烯,电石,碳化铝
3.硝化棉,硝化纤维胶片,喷漆棉,火胶棉,赛璐珞棉,黄磷
4.金属钾、钠、锂、钙、锶,氢化锂、氢化钠,四氢化锂铝
5.氯酸钾、氯酸钠,过氧化钾、过氧化钠,硝酸铵赤磷,五硫化磷,三硫化磷
1.煤油,松节油,丁烯醇、异戊醇,丁醚,醋酸丁脂、硝酸戊脂,乙酰丙酮,环己胺,溶剂油,冰醋酸,樟脑油,蚁酸
2.氨气、液氯
3.硝酸铜,铬酸,亚硝酸钾,重铬酸钠,铬酸钾,硝酸,硝酸汞、硝酸钴,发烟硫酸,漂白粉
4.硫磺,镁粉,铝粉,赛璐珞板(片),樟脑,萘,生松香,硝化纤维漆布,硝化纤维色片
5.氧气,氟气
6.漆布及其制品,油布及其制品,油纸及其制品,油绸及其制品
1.动物油、植物油,沥青,蜡,润滑油、机油、重油,闪点大于等于60℃的柴油,糖醛,白兰地成品库
2.化学、人造纤维及其织物,纸张,棉、毛、丝、麻及其织物,谷物,面粉,粒径大于等于2mm 的工业成型硫磺,天然橡胶及其制品,竹、木及其制品,中药材,电视机、收录机等电子产品,计算机房己录数据的磁盘储存间,冷库中的鱼、肉间
自熄性塑料及其制品,酚醛泡沫塑料及其制品,水泥刨花板钢材、铝材、玻璃及其制品,搪瓷制品、陶瓷制品,不燃气
体,玻璃棉、岩棉、陶瓷棉、硅酸铝纤维、矿棉,石膏及其无纸制品,水泥、石、膨胀珍珠岩。
火灾危险等级标准划分

火灾危险等级标准划分
火灾危险等级标准划分有两个主要体系。
第一个体系是根据火灾的危险性,将其划分为严重危险级、中危险级和轻危险级。
严重危险级是火灾危险性大,可燃物多,起火后蔓延迅速,扑救困难,容易造成重大财产损失的场所;中危险级是火灾危险性较大,可燃物较多,起火后蔓延较快,扑救较难的场所;轻危险级是火灾危险性较小,可燃物较少,起火后蔓延较缓慢,扑救较容易的场所。
第二个体系是根据火灾事故的等级进行划分。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火灾事故被划分为四个等级:特别重大火灾、重大火灾、较大火灾和一般火灾。
这些等级是根据火灾中的人员伤亡和直接财产损失来划分的。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划分标准可能会因实际情况而有所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项火灾危险性的生产特性如下:
甲类:
① “甲类”第1 项和第2 项参见前述说明。
② “甲类”第3 项:生产中的物质在常温下可以逐渐分解,释放出大量的可燃气体并且迅速放热引起燃烧,或者物质与空气接触后能发生猛烈的氧化作用,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温度越高,其氧化反应速度越快,产生的热越多,使温度升高越快,如此互为因果而引起燃烧或爆炸,如硝化棉、赛璐络、黄磷等的生产。
③ “甲类”第4 项:生产中的物质遇水或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发生剧烈的反应,产生氢气或其他可燃气体,同时产生热量引起燃烧或爆炸。
该类物质遇酸或氧化剂也能发生剧烈反应,发生燃烧爆炸的危险性比遇水或水蒸气时更大。
如金属钾、钠、氧化钠、氢化钙、碳化钙、磷化钙等的生产。
④ “甲类”第5 项:生产中的物质有较强的夺取电子的能力,即强氧化性。
有些过氧化物中含有过氧基(-O-O-),性质极不稳定,易放出氧原子,具有强烈的氧化性,促使其他物质迅速氧化,放出大量的热量而发生燃烧爆炸。
该类物质对于酸、碱、热,撞击、摩擦、催化或与易燃品、还原剂等接触后能发生迅速分解,极易发生燃烧或爆炸,如氯酸钠、氯酸钾、过氧化氢、过氧化钠等的生产。
⑤ “甲类”第6 项:生产中的物质燃点较低、易燃烧,受热、撞击、摩擦或与氧化剂接触能引起剧烈燃烧或爆炸,燃烧速度快,燃烧产物毒性大,如赤磷、三硫化磷等的生产。
⑥ “甲类”第7 项:生产中操作温度较高,物质被加热到自燃温度以上.此类生产必须是在密闭设备内进行,因设备内没有助燃气体,所以设备内的物质不能燃烧。
但是,一旦设备或管道泄漏,即使没有其他火源,该类物质也会在空气中立即起火燃烧。
这类生产在化工、炼油、生物制药等企业中常见,火灾的事故也不少,应引起重视。
乙类:
① “乙类”第1 项和第2 项参见前述说明。
② “乙类”第3 项中所指的不属于甲类的氧化剂是二级氧化剂,即非强氧化剂。
其特性是:比甲类第5 项的性质稳定些,生产过程中的物质遇热、还原剂、酸、碱等也能分解产生高热,遇其他氧化剂也能分解发生燃烧甚至爆炸,如过二硫酸钠、高碘酸、重铬酸钠、过醋酸等的生产。
③ “乙类”第4 项:生产中的物质燃点较低、较易燃烧或爆炸,燃烧性能比甲类易燃固体差,燃烧速度较慢,但可能放出有毒气体,如硫磺、樟脑或松香等的生产.
④ “乙类”第5 项:生产中的助燃气体本身不能燃烧(如氧气),但在有火源的情况下,如遇可燃物会加速燃烧,甚至有些含碳
的难燃或不燃固体也会迅速燃烧。
⑤ “乙类”第6 项:生产中可燃物质的粉尘、纤维、雾滴悬浮在空气中与空气混合,当达到一定浓度时,遇火源立即引起爆炸。
这些细小的可燃物质表面吸附包围了氧气,当温度升高时,便加速了它的氧化反应,反应中放出的热促使其燃烧。
这些细小的可燃物质比原来块状固体或较大量的液体具有较低的自燃点,在适当的条件下,着火后以爆炸的速度燃烧。
另外,铝、锌等有些金属在块状时并不燃烧,但在粉尘状态时则能够爆炸燃烧。
如某厂磨光车间通风吸尘设备的风机制造不良,叶轮不平衡,使叶轮上的螺母与进风管摩擦发生火花,引起吸尘管道内的铝粉发生猛烈爆炸。
研究表明,可燃液体的雾滴也可以引起爆炸。
因而,将“丙类液体的雾滴”的火灾危险性列入乙类。
有关情况可参见《石油化工生产防火手册》、《可燃性气体和蒸汽的安全技术参数手册》和《爆炸事故分析》等资料。
丙类:
① “丙类”第1 项参见前述说明。
可熔化的可燃固体应视为丙类液体,如石蜡、沥青等
② “丙类”第2 项:生产中的物质燃点较高,在空气中受到火焰或高温作用时能够起火或微燃,当火源移走后仍能持续燃烧或微燃,如对木料、橡胶、棉花加工等类的生产。
丁类:
① “丁类”第1 项:生产中被加工的物质不燃烧,且建筑物内可燃物很少,或生产中虽有赤热表面、火花、火焰也不易引起火灾,如炼钢、炼铁、热轧或制造玻璃制品等的生产。
② “丁类”第2 项:虽然利用气体、液体或固体为原料进行燃烧,是明火生产,但均在固定设备内燃烧,不易造成火灾。
虽然也有一些爆炸事故,但一般多属于物理性爆炸,如锅炉、石灰焙烧、高炉车间等的生产。
③ “丁类”第3 项:生产中使用或加工的物质(原料、成品)在空气中受到火焰或高温作用时难起火、难微燃、难碳化,当火源移走后燃烧或微燃立即停止。
厂房内为常温环境,设备通常处于敞开状态。
这类生产一般为热压成型的生产,如铝塑材料、酚醛泡沫塑料加工等的生产。
戊类:
生产中使用或加工的液体或固体物质在空气中受到火烧时,不起火、不微燃、不碳化,不会因使用的原料或成品引起火灾,且厂房内为常温环境,如制砖、石棉加工、机械装配等的生产。
5 由于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实际设计还需要根据生产工艺、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以及产品及其副产品的火灾危险性等实际情况确定。
为便于使用,表1 列举了部分常见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