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 第一章

合集下载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

《⼟壤地理学》复习重点⼟壤学复习资料第⼀章绪论⼀、名称解释▲▲▲1.⼟壤(soil):指地球陆地表⾯具有肥⼒能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成⼟母质在⼀定的⽔热条件和⽣物作⽤下,经⼀系列的⽣化物理过程形成的独⽴历史⾃然体。

(包括海、湖浅⽔区)特征:具有肥⼒、有⽣物活性、多孔隙结构。

功能:有肥⼒及⽣产性能;可更新性和再⽣性;缓冲和净化功能。

2.⼟壤剖⾯(soil profile):从地⾯垂直向下⾄母质的⼟壤纵断⾯称为⼟壤剖⾯。

3.⼟体构型(profile construction):在⼟壤剖⾯之中⼟层的数⽬、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

(也称为⼟壤剖⾯构造)4.单个⼟体(pedon):⼟壤剖⾯的⽴体化构成了单个⼟体。

5.聚合⼟体(poly pedon):指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成和性状上相近的多个单个⼟体便组成聚合⼟体。

(相当于⼟壤分类中最基本的分类单元-⼟系)6.⼟壤圈(pedosphere):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和浅⽔域底部的⼟壤所构成的⼀种联系体或覆盖层。

7.⼟壤肥⼒(soil fertility):指⼟壤为植物⽣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和环境条件的能⼒。

8.⼟壤⾃净能⼒(soil purification):指⼟壤对进⼊⼟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及⽣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

9.⼟壤地理学:指以⼟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它是研究⼟壤的发⽣发育、⼟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

⼆、⼟壤地理学的研究内容▲▲⑴关于⼟壤发⽣发育、诊断特性与系统分类的研究。

⑵关于⼟被结构和⼟壤-地形数字化数据库的研究。

⑶关于⼟壤调查、制图和⼟壤资源评价的研究。

⑷关于地理环境、⼈类活动与⼟壤圈相互作⽤的研究。

⑸关于⼟壤资源保护及被污染⼟壤修复技术的研究。

三、⼟壤地理学研究⽅法(了解)⑴⼟壤野外调查与定位观测研究法⑵实验室化验分析与实验模拟研究法⑶遥感技术在⼟壤调查中的运⽤⑷数理统计与SGIS在⼟壤研究中运⽤⑸⼟壤历史发⽣研究法四、⼟壤地理学的发展简史▲▲a)起源:⼟壤地理学是⼟壤科学中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个重要基础性分⽀学科,它最早可追溯到⼈类农耕的起始阶段。

《土壤学》第一章地学基础(矿物岩石)

《土壤学》第一章地学基础(矿物岩石)

全文电子教材土壤与土壤资源学(上篇:土壤学)林学专业第一章地学基础知识第一节矿物学知识一、概述矿物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矿物即通常人们所说的矿物,即指岩石圈中的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宇宙的认识范围不断扩大,对矿物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因此,矿物还包括地幔矿物、陨石矿物、宇宙矿物和人造矿物等,这是广义的矿物概念。

矿物绝大部分是结晶质的单质或化合物,具有比较固定的化学成分和晶体构造,表现出一定的几何形态和物理化学性质,并以各种形态(固态、液态、气态,多为固态)存在于自然界中。

极少数的矿物以非晶质的液态、气态和胶态存在,其几何形态与其成分、结构之间没有明显的依赖关系。

目前已经发现的矿物有3000多种,其中绝大多数是晶质固态的无机物。

液态、气态及有机矿物总共只有几十种。

按形成矿物的地质作用,主要矿物分成三种成因类型。

1.岩浆矿物:即原生矿物,是由地下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岩浆上升冷凝结晶而成的各种矿物。

如: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长石、石英、云母等。

2.表生矿物:是原生矿物在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经过风化、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一类矿物。

如:岩盐、石膏、碳酸盐矿物、铁铝的氢氧化物和粘土矿物等。

3.变质矿物:是早期形成的矿物经过变质作用(一般是在高温高压下)所形成的矿物。

如:石榴石、红柱石、蛇纹石等。

变质矿物和表生矿物又成为次生矿物。

二、矿物的概念1、矿物是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所形成的自然均质体。

地质作用指火山爆发,地震,岩石风化等。

2、矿物数量世界上矿物有3000多种,常见的有50多种,而和土壤形成有关的造岩矿物有20~30多种。

3、类型根据矿物形成原因可分为:原生矿物——由地壳内部岩浆冷却后形成的矿物。

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进一步风化形成的新的矿物。

如:方解石是有碳酸钙溶液沉淀而来的;高岭石是由钾长石风化来的。

三、矿物的主要特征(一)、物理性质矿物的物理性质是多方面的。

环境土壤学第一章(第1节)全解

环境土壤学第一章(第1节)全解

生物体:包括各类昆虫、线虫、节肢动物,尤其是土壤微 生物,一般1g土壤中数量可达10亿左右。
第一节 土壤矿物质
一、原生矿物
原生矿物:指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末改变化学 组成的原始成岩矿物。 1、橄榄石类 :属岛状结构硅酸盐,其Si-O 四面体以孤岛状排列,典型矿物为橄榄石 (Ca,Mg)2SiO4,极易风化。 其中的 Si/O=1:4。
铝氧八面体
层状硅酸盐晶体结构中的基本构造单元之一。
铝(Al3+)或镁(Mg2+)离子距离稳定地配上六个氧(O2-)或OH-, 三个在上,三个在下,相互错开作最紧密的堆积,配位形成八面体 的形式。
2:1型层状硅酸盐晶体结构
1、高岭石(Kaolinite)
1:1 型矿物:晶架结构都由一层硅氧片和一 层水铝片重叠而成,结构中硅氧片和水铝 片的比例为1:1; 分子式: (OH)8Al4Si4O10 。从式中可见,典 型高岭石的SiO2/R2O3分子比率为2; 电荷为零; 无或很少的同晶替代,颜色纯净灰白,颗 粒细小; c轴间距为70nm 。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第一章 环境环境组成化学
土壤的三相组成:固相、液相和气相
固相物质
矿物质:占固相重量的95%左右,总体积的38%左 右。 有机质:占固相重量的 5%左右,总体积的12%左 右。
土壤
粒间物质
气相:组成与大气有差异,取决于生物活动及气 体交 换的难易程度。 液相:粒间水分及溶解于其中的多种溶解性物 质。
硅酸盐晶体结构中的基本构造 单元。
由位于中心的一个硅原子与围 绕它的四个氧原子所构成的配 阴离子[SiO4]4-,因周围的四个 氧原子分布成配位四面体的形 式,故名。 在晶体结构中,各硅氧四面体 可以各自孤立地存在,也可以 通过共用四面体角顶上的一个、 两个、三个以至全部四个氧原 子相互连结而形成多种不同形 式的络阴离子,从而形成不同 结构类型的硅酸盐晶体。

第1章 土壤基础知识

第1章 土壤基础知识

目录
第一章土壤基础知识
第一节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
一、土壤矿物质与岩石的风化
二、土壤生物与土壤有机质
三、土壤水分
四、土壤空气与热量
五、土壤水、气、热的调节措施
六、土壤养分
第二节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一、土壤的孔性、结构性与耕性
二、土壤胶体
三、土壤的酸碱性与氧化还原性
第三节土壤的供肥与保肥
一、土壤供肥保肥的原因
二、高产肥沃土壤的特征
三、土壤培肥措施
四、农田土壤生态与保护
每一部分的编写要求:可包括三大部分内容
1.明确问题
讲清楚概念或土壤名词,分析意义和重要性。

如土壤,土壤水,土壤有机质,土壤热量,土壤空气,土壤酸碱性,土壤养分,土壤结构等。

2.分析问题
分析基本原理,讲清每个概念的特点、组成、性质,发生、发展和运动变化规律,分析有关的优点与缺点等。

如: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特点;土壤水分的类型及其有效性,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土壤结构与土壤肥力,土壤养分、酸碱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等。

3.解决问题
有关原理在实践中的运用。

如:如何提高土壤肥力?土壤有机质的管理措施?如何
改良土壤质地?如何创造土壤团粒结构?如何改良土壤酸碱性?如何调节土壤空气和热量等。

第一章土壤的物质组成

第一章土壤的物质组成

❖ C6H12O6+9(O) 3C2H2O4(草酸)+3H2O
❖ C2H2O4+O2
4CO2+2H2O
❖ C6H12O6 ❖ H2+CO2
3C4H8O2(丁酸)+2H2 CH4+2H2O
主要是蛋白质的分解,是土壤氮素循环的主要过程。 包括4个过程: (1)水解过程:蛋白质在水解酶作用下分解成简单的氨 基酸; (2)氨化作用:在氨化细菌作用下,有机态氮变成无机 态氮即氨或铵的过程。 (3)硝化作用:氨在微生物作用下,经过亚硝酸的中间 阶段,进一步氧化为硝酸。需在有氧条件下进行。 (4)反硝化作用:在厌气条件如水淹、有机质含量过高 情况下。硝态氮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转化为还原态氮 如氨、NO、N2O、N2、HNO2等
(磷灰石)
(磷酸二氢钙)
4、氧化作用
2FeS2 + 16H2O +7O2 2FeSO4 7H2O + 2H2SO4
(黄铁矿)
(硫酸亚铁)
(三)生物风化作用
指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其分解产物对岩石矿 物的风化作用。 1、根系的挤压;
植物根的机械破坏作用
2、地衣、苔藓保蓄水分,加强化学风化; 3、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有机酸,分解矿物等。
Ø 腐殖物质:有机质经过微生物 分解和再合成的一种褐色或暗 褐色的大分子胶体物质,与矿 物质土粒紧密结合,是有机质 的主要成分。
可机械分离 占10-15%, 基本组成部分 作物养分重要来源, 形成腐殖质的原料
不可机械分离 占85-90%, 主要成分 作物营养主要物质 改良土壤性质 肥力水平主要标志
微 生 物
➢变质岩和沉积岩进入地 下深处后,在高温高压条 件下发生熔融形成岩浆, 经结晶作用而变成岩浆岩。

土壤的基本知识ppt课件

土壤的基本知识ppt课件
由岩石每形成1cm厚的土壤约需300年之久。
17
三、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
矿物质:由岩石风化而来的各种碎屑、矿物质颗粒、
固相
无机盐组成,占固相的 90%-98%。
有机质: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残体及其腐败
的物质组成,占固相的 2%-10%。还有 各种土壤生物。 土壤包括 液相:土壤水(土壤溶液):由地上水、地下水进入土壤中
22
一、 矿物质土粒的分级
2.各级土粒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砂粒: a.粒径>0.05mm,通透性能好,但毛管水上升 高度低。 b.单位体积的比表面积小,土粒间成对物质间的吸 持力弱,故土壤松散,易于耕耙,保水力差,易 干旱,胀缩性小,无可塑性等。 c.无吸附Ca、Mg、K、NH4+等离子的能力。
(二)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指土壤能够同时地、不断地供应和 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料、空气 和热量等生活因素的能力。
6
一、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
土壤肥力可分为: 自然肥力:单纯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土壤肥力。
自然肥力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
人为肥力:人类通过生产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土壤肥力。
随着生物量增加,各种营养元素、能量也逐渐聚集在 母质表层,从而逐渐使母质中积累和保存了植物生长 发育所必需的全部营养元素,并具备肥力因素,从而 使母质发展为土壤。
15
成土过程






湖 积 物
海 积 物
洪 积 物
风 积 物
各种类型母质
各种泥土
各类土壤 16
(二)农业土壤的形成
1. 农业土壤的含义
26
二、土壤矿物质
(二)次生矿物
次生矿物:指岩石风化过程和成土过程中,由原 生矿物进一步分化后再重新形成的矿物。

土壤地理学第一章

土壤地理学第一章

土壤地理学绪论/第一章1.土壤剖面:自地表直至母质的土壤纵切面2.单个土体:它是土壤剖面的立体化,是土壤类型基层单元的最小体积单位。

3.聚合土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个土体所组成的群体。

4.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5.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水肥气热的能力。

(是土壤的基本属性)6.土壤生产力土壤在一定的管理系统下能生长某种植物或植物系列的能力。

原生矿物是指土壤中各种岩石只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均未改变的矿物。

次生矿物定义: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称为次生矿物,它包括简单盐类、次生氧化物和铝硅酸盐类次生矿物的分类:1)简单盐类:碳酸盐、重碳酸盐、硫酸盐、氯化物等。

2)次生氧化物(类型及其特性)氧化硅类:土壤新生体(蛋白石-玉髓)。

氧化锰类:土壤新生体,使土壤具有金属光泽。

氧化铁类(包括氢氧化铁):种类较多,使土壤染色:红色、砖红色、棕色、黄色氧化铝类(包括氢氧化铝):调节土壤的酸碱平衡,起到“两性胶体”的作用。

2)次生铝硅酸盐类矿物包括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等。

它们是构成土壤粘粒的主要成分。

结构:晶体是由硅氧四面体片和铝氧八面体片是由四个氧原子围绕一个硅原子,形成具有四面构造而得名。

一系列的硅氧四面体通过共同氧原子联结成平面,形成一个片状的四面体层,或称硅氧片。

两种基本晶片连接而成的薄片层状结晶体。

根据晶层结构分类为:1∶1型非胀塑性矿物典型代表是高岭石和埃洛石。

2∶1型膨胀性矿物典型代表是蒙脱石和蛭石。

2∶2型膨胀性矿物典型代表是伊利石、蛭石。

土壤有机质定义:是泛指土壤中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

分类:普通土壤有机质:糖类、蛋白质、脂肪类等。

土壤腐殖质: 胡敏酸、富里酸等,60-70土壤有机质的来源1.植物的枯枝落叶、根系;2.施入的有机肥;3.动物残体、微生物残体土壤有机质的组成成腐殖物质(特殊有机质)(60-70%)非腐殖物质(普通有机质)(30-40%左右)1)普通有机质(矿质化作用后形成简单化合物):①碳水化合物:糖类,生物的能源物质。

土壤肥料学第一章第一节 土壤的矿物质B

土壤肥料学第一章第一节 土壤的矿物质B
(二)土壤质地分级-前苏联制(卡庆斯基制)
➢ 二级分类法,根据物理性粘粒(<0.01mm)和物理性砂粒 (>0.01mm)的含量,把土壤质地分为: 三大类,九种;
➢ 对我国而言,一般土壤可按卡庆斯基制中的草原土及红黄 壤类标准划分质地类别;
华中农业大学
实验1
前苏联制土壤质地分类标准
华中农业大学
六、土壤质地及其改良利用
形成可溶性物质(如碳酸盐类、硫酸盐类等)随水淋失
或搬运到其它地方。
风化产物
风化产物
原生矿物
粘土矿物
可溶性盐
土壤粗粒 华中农业大学
土壤细粒
土壤溶液离子
四、成土母质
母质:是风化壳的表层,原生基岩经过风化、搬
运、堆积等过程于地表形成的一层疏松、最年轻 的地质矿物层,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土壤 的前身。
华中再农参业照砂大粒学和细粘粒含量来区分
六、土壤质地及其改良利用
(二)土壤质地分级-美国农业部制
粘粒(<0.002mm) 粉粒(0.05~0.002mm) 砂粒(2~0.05mm)
华中农业大学
土壤质地分级标准
分类标准
粘粒
粉粒
砂粒
国际制 <0.002mm 0.02-0.002mm 2-0.02mm
细粘粒
华中农业大学
卡钦斯基制 (1957) 石砾
粗砂粒

中砂粒


细砂粒


粗粉粒

中粉粒

细粉粒
性粘粘Fra bibliotek粗粘粒


细粘粒
胶质粘粒
美国农部制 (1951) 石砾
极粗砂粒 粗砂粒 中砂粒 细砂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1 西欧土壤地理学派的发展
对土壤科学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的 土壤地理学派有: 土壤地理学派有: 以化学家李比希(1803- 1873)为代表的农业 - 以化学家李比希 为代表的农业 化学土壤学派;“归还学说” 化学土壤学派; 归还学说” 以地质学家法鲁(1794- 1877)为代表的农业 - 以地质学家法鲁 为代表的农业 地质土壤学派; 岩石 岩石 岩石” 地质土壤学派;“岩石-岩石” 以土壤学家库比纳(1897- 1970)为代表的土 以土壤学家库比纳 - 为代表的土 壤形态发生学派。 土壤演替序列” 壤形态发生学派。 “土壤演替序列”
1.3.2 土壤的自净能力
土壤的自净能力: 土壤的自净能力:是指土壤对进入土 壤中的污染物通过负载多样的物理过程、 壤中的污染物通过负载多样的物理过程、 化学及生物过程,是其浓度降低、 化学及生物过程,是其浓度降低、毒性减 弱或者消失的性能。 弱或者消失的性能。
土壤的自净能力包括: 物理自净, 土壤的自净能力包括:①物理自净,
土壤圈物质循环在全球物质循环中的 重要地位和作用; 重要地位和作用;
在各圈层与土壤圈相互作用的界面形 成了土壤圈物质循环的基本轮廓; 成了土壤圈物质循环的基本轮廓;
土壤圈具有广泛的生态环境功能。 土壤圈具有广泛的生态环境功能。
1.2.3土壤圈中的环境记录 土壤圈中的环境记录
土壤是反映环境的一个信息系统 和信息载体, 和信息载体,记录着地理环境变迁 的历史; 的历史;土壤的固相是重要的环境 记录体。 记录体。
图1-5 土壤地理学研究步骤示意图
⑵实验室化验分析与实验模拟研究法 ⑶遥感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 ⑷数理统计与S-GIS在土壤研究中应用 数理统计与 在土壤研究中应用 ⑸土壤历史发生研究法
1.5 土壤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土壤地理学是土壤科学中发展历史最 悠久的一个重要基础性分支学科,它最早 可追溯到人类农耕的起始阶段。18世纪以 后在西欧逐渐形成了近代土壤地理学。
关键词
土壤(soil) 土壤 单个土体(pedon) 单个土体 土壤圈(pedosphere) 土壤圈 土壤剖面(soil profile) 土壤剖面 土壤聚合体(polypedon) 土壤聚合体 土壤肥力(soil fertility) 土壤肥力
土壤自净能力(soil purification) 土壤自净能力 土壤圈物质循环(material cycle of pedosphere) 土壤圈物质循环 土壤地理学(soil Geography) 土壤地理学
1.5.2 俄国土壤地理学派的发展 俄国土壤地理学派的发展
土壤地理学奠基人道库恰耶夫(1846- - 土壤地理学奠基人道库恰耶夫 1902) 发表了《俄国的黑钙土》,论述了俄 发表了《俄国的黑钙土》 国广阔草原地带一种松软、 国广阔草原地带一种松软 、 暗色的富含腐 殖质的土壤特征及其空间分布, 殖质的土壤特征及其空间分布 , 揭示了土 壤发生与成土环境的密切联系, 壤发生与成土环境的密切联系 , 创建了成 土因素学说, 即土壤是气候、 生物、 母质、 土因素学说 , 即土壤是气候 、 生物 、 母质 、 地形和时间等综合作用的产物。 地形和时间等综合作用的产物。
1.4.2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土壤发生发育、 ① 土壤发生发育、诊断特性与系统分类 土被结构和全球土壤-地形数字化数据库 ② 土被结构和全球土壤 地形数字化数据库 (SOTER) 土壤调查、 ③ 土壤调查、制图和土壤资源评价的研究 地理环境、 ④ 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与土壤圈相互作用 土壤资源保护及被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 ⑤ 土壤资源保护及被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
1.1.2 土壤的形成与演化
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 在 不同时期不同成土环境下有不同的土壤, 不同时期不同成土环境下有不同的土壤 , 如图1-1所示。 如图 所示。 所示
图1-1 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图解
1.1.3 土壤剖析
(1)土壤剖面、单个土体和聚合土体 土壤剖面、 土壤剖面: 土壤剖面 : 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 壤纵断面; 壤纵断面; 土壤发生层( 土层 ) : 土壤剖面中与地 土壤发生层 ( 土层) 面大致平行的物质及性状相对均匀的各层 土壤; 土壤;(土壤剖面的基本组成单位) 土壤剖面构造或土体构型: 土壤剖面构造或土体构型 : 在土壤剖面之 中土层的数目、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 中土层的数目、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
土与壤是分开的
总结与概括
迄今应用广泛的土壤经典发生学定义: 迄今应用广泛的土壤经典发生学定义: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 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其特征:有生物活性、孔隙结构; 其特征:有生物活性、孔隙结构; 其功能:有肥力及生产性能 其功能:有肥力及生产性能, 缓冲与净化功能。 缓冲与净化功能。
1.2 土壤圈与全球变化
1.2.1 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 地位和作用
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 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它 处于地球表层不同圈层界面及其相互作用 的交叉带, 的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 环节, 环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 带。
图1-2 土壤圈在地球系统中的地位示意图
第1章 绪论 章
1.1 1.2 1.3 1.4 1.5 土壤的基本概念 土壤圈与全球变化 土壤圈演化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土壤地理学简介 土壤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教学重点
1. 掌握土壤的概念与形态特征 2. 了解土壤圈与地球表层系统相互作用 3. 了解土壤圈的生态环境功能 4. 掌握土壤地理学及其主要学派 5. 掌握土壤地理学研究方法。 掌握土壤地理学研究方法。
(2)土壤系统简析 土壤系统简析
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物质与能量系统 土壤生态系统: 土壤生态系统:是指土壤生物与其他成 土环境因子构成的复合整体系统。 土环境因子构成的复合整体系统。 土壤系统具有具有高度非线性和可变性。 土壤系统具有具有高度非线性和可变性。 土壤系统界面的两个特点: 土壤系统界面的两个特点:一是土壤系统 在地表与大气圈、水圈、 在地表与大气圈、水圈、地上生物群落之间 的界面比较清楚;二是在地表以下, 的界面比较清楚;二是在地表以下,土壤系 统与非土壤系统的界面是逐渐过渡的。 统与非土壤系统的界面是逐渐过渡的。
人类智慧圈
大气圈
土壤肥力 生物圈
土壤圈
水圈 岩石圈
土壤圈物质循环: 土壤圈物质循环 :是指土壤圈内部的物质迁移转 化过程及其与地球其他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 化过程及其与地球其他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
1.2.2土壤圈和陆地生态系统 土壤圈和陆地生态系统
土壤圈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物质 迁移转化界面; 迁移转化界面;
1.5.4中国土壤地理学的发展 中国土壤地理学的发展 中国
中国古代土壤科学不仅起源早, 中国古代土壤科学不仅起源早,而且 土壤观察记载详尽。 土壤观察记载详尽。 中国近代土壤地理学的发展缓慢, 中国近代土壤地理学的发展缓慢, 1930年之后受欧美土壤学理论的影响,开 年之后受欧美土壤学理论的影响, 年之后受欧美土壤学理论的影响 展了中国境内的土壤调查研究; 展了中国境内的土壤调查研究; 20世纪 年代受道库恰耶夫土壤发生 世纪50年代受道库恰耶夫土壤发生 世纪 学派影响,开展土壤地理发生学研究; 学派影响,开展土壤地理发生学研究;近 年来中国土壤地理学研究正向标准化、 年来中国土壤地理学研究正向标准化、定 量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量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②化学自净,③物理化学自净, 化学自净, 物理化学自净, ④生物自净 土壤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 土壤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
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4 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 容及方法
1.4.1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土壤地理学是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 系统的关系为研究对象, 系统的关系为研究对象 , 它是研究土壤的 发生发育、 土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 发生发育 、 土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 , 进 而为调控、 而为调控 、 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 依据的学科, 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科学之 依据的学科 , 间的交叉学科, 间的交叉学科 , 也是一门综合性和生产性 很强的学科。 很强的学科。
单个土体: 单个土体 : 土壤剖面的立体化 就构成了单个土体(pedon); ; 就构成了单个土体
聚合土体:在空间上相邻 、 物质 聚合土体 : 在空间上相邻、 组合和性状上相近的多个单个土体 便组成聚合土体( 便组成聚合土体(polypedon)
土壤发生层
Hale Waihona Puke 淋溶层聚合土体淀积层
风化层
母岩
图1-2 土壤发生层、土壤剖面与单个土体图解 (据Botkin Daniel B, 1997)
1.5.3 美国土壤地理学派的发展 美国土壤地理学派的发展
美国著名土壤学家詹尼(Hans Jenny)对 ⑴美国著名土壤学家詹尼 对 道库恰耶夫的土壤形成因素学说进行了补充 修正, 年发表了《 修正,于1941年发表了《土壤形成因素》专 年发表了 土壤形成因素》 著,认为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生物的主导作用 并不是到处都是一样的。 并不是到处都是一样的。如果某因素所起的 作用超过其他因素, 作用超过其他因素,那么就得出以该因素为 主导的函数式, 主导的函数式,将主导因素放在函数式右侧 括号内的首位。 括号内的首位。
图1-4 土壤圈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示意图
1.3.1 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soil fertility):是指土 是指土 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 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 素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素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自然土壤:开垦之前的土壤。 自然土壤:开垦之前的土壤。 耕种土壤: 耕种土壤:人类有意识改变土壤 和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物质能量迁移 转化过程,形成的土壤。 转化过程,形成的土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