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1.5《桂林山水歌》同步练习 鲁教版(通用)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桂林山水歌

九年级语文上桂林山水歌

桂林山水歌一、导入课文,学习首节(一)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甲”是什么意思?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二)为什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呢?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下面我们就一同去桂林游览一下,让我们一起走近桂林的山和水,相信你会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二、初步感知桂林山水让我们伴着优美的音乐,开始我们的桂林之游吧,请先来欣赏一组精彩的桂林山水图片。

□演示:配乐欣赏。

这部分内容有傍晚捕鱼、高田风光、黄布倒影、黄布滩、草坪风光等20幅图片组成,配有音乐,目的是让学生先对桂林山水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欣赏图片的同时教师做以下文字说明:桂林的山美,水也美。

瞧!青山浮水,绿水映山。

这山,这水是那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桂林甲天下的美景。

这是螺蛳山,它多像是一只倒扣着的大海螺啊!看!象山的夜景多美丽啊!这是苹果山,像不像一只又大又圆的苹果。

烟雨朦胧的漓江,又是另一番景象。

这是雪狮岭,一只多么威武的大狮子啊,仔细看它的眉眼都依稀可辨呢!绿山绿水,让人觉得好像走进了仙境。

嗬!一只多么逼真的大骆驼!美丽的象山,它可是桂林的象征哟!三、加深对山水特点的理解(一)让我们从桂林的美景中回来,回到课文中,先来了解美丽的漓江。

1.介绍漓江:如诗如画的漓江是桂林山水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发源于桂林市东北兴安县的猫儿山,它如同一条秀丽的玉带般一路流经桂林、阳朔,一直到桂林东南部的平乐县,全长有170多千米。

如诗如画的漓江之所以这么美丽,是因为它有三个特点,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出吗?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静、清、绿。

2.学生齐读描写三个特点的句子。

3.理解水的三个特点:(1)静。

①请同学们来看插图:看,漓江的水是那么静,水面上几乎没有一丝波纹,简直就像是……你能不能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一下漓江水的静?□演示:桂林的水。

让同学们体会漓江水的静。

(漓江的水多静啊,像不像一面镜子?山的影子是那么清晰地投在水中。

)②朗读指导:漓江的水多静啊,你能把有关句子读一读吗?朗读指导。

《桂林山水歌》同步练习(含答案)

《桂林山水歌》同步练习(含答案)

《桂林山水歌》同步练习、选出与下列句中红色字读音相同的词,将序号填入括号内。

1 .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 )A.塞责 E.塞翁失马 C.塞子 D.填塞2 •水迎山接入画屏(A.屏蔽 E.屏弃C.屏住气D.屏除3 .此来关山千万重( 二、选词填空(只填序号)。

三、按音写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3 .桂林山水入胸襟5 .三姐的山歌十万八千箩四、填空。

变化。

最后一部分,是主题的升华,由具体的桂林山水而扩展到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歌颂。

五、下列句子中,()句恰当表达了这首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1 .赞美桂林山水的秀美风景。

2 •表达了作者见到桂林山水秀美风光后的喜悦心情。

A.应有尽有 B.应允 C. 应付 D. 应当 5 .招手相问老人山() A.不相上下 B.相声 C. 相貌 D. 相公 6 .伏波山下还珠洞() A.还想 B.倒还 干净 C. 还是 D. 还原4.歌中歌棗山山应我响回声) 娇B. 乔C.侨D. 骄 装打扮 奢淫逸 撒木 居 小玲珑纵 乡 梭B. 棱C.峻D. 俊角分明 崇山 岭 英镖 俏峭 -一- 子弹瓦 1 .A. 2.A. A.重任 E.自重 C.比重 D.重逢 1 .云罩江山几万年 2 .马(an) 上梦见沙盘上画4.恰似(11)江春水浓1.《桂林山水歌》的作者是,他是我国著名的 。

这首诗旧稿是 年。

全诗用“ ” 民歌形式写成, 行一节,每节押一个韵。

在短语、句、节等方面多用,句式匀称,音调铿锵。

2 .这首诗可分为四部分,开头至 ,是对桂林山水和城市特点的概括。

从第句到第 句, 联系个人感受以抒发对山水的挚情。

从第句到 句,含蓄地概括了桂林山水从历史到现实的巨大3•由对桂林山水的讴歌而扩展到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对一代新人的热情赞颂和对美好前景的开怀畅想。

4.歌颂了沐浴在社会主义阳光下桂林山水的新气象。

六、阅读下面四节诗,回答问题。

招手相问老人山,云罩江山几万年/伏波山下还珠洞,宝珠久等叩门声/鸡笼山一唱屏风开,绿水白帆红旗来/大地的愁容春雨洗,请看穿山明镜里。

鲁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桂林山水歌重点

鲁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桂林山水歌重点

鲁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桂林山水歌重点一、原文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水几重呵,山几重?水绕山环桂林城,是山城呵,是水城?都在青山绿水中,呵!此山此水入胸怀,此时此身何处来?,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

此来关山千万重。

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桂林山水甲天下”,呵!是梦境呵,是仙境?此时身在独秀峰!心是醉呵,还是醒?水迎山接入画屏!画中画漓江照我身千影,歌中歌山山应我响回声,招手相问老人山,云罩江山几万年?伏波山下还珠洞,室珠久等叩门声,鸡笼山一唱屏风开,绿水白帆红旗来!大地的愁容春雨洗,请看穿山明镜里呵!桂林的山来漓江的水祖国的笑容这样美!桂林山水入襟,此景此情战士的心江山多娇人多情,使我白发永不生!对此江山人自豪,使我青春永不老!七星岩去赴神仙会,人间天上大路开,要唱新歌随我来!三姐的山歌十万八千箩,战士呵,指点江山唱祖国,红旗万梭织锦绣,海北天南一望收!塞外的风沙呵黄河的浪,春光万里到故乡。

红旗下:少年英雄遍地生望不尽:千姿万态“独秀峰”!意满怀呵,情满胸,恰似漓江春水浓!呵!汗雨挥洒彩笔画:桂林山水满天下!二、作者简介贺敬之是山东枣庄人,中共党员,历任鲁艺文工团创作组成员,华北联大文学院教师,中央戏剧学院创作室主任,《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文化部副部长兼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文化部代部长。

贺敬之著有诗集《放歌集》、《贺敬之诗选》,评论集《贺敬之文艺论集》,长诗《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

贺敬之参加执笔的歌剧剧本《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金。

三、课文赏析(1)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特点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山的奇: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特点二:“秀”,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特点三:“险”,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

鲁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蒲柳人家 同步练习(1)

鲁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蒲柳人家 同步练习(1)

蒲柳人家同步练习一、基础演练(14分)1.下列注音不正确的一组是(2分) ( )A.匿名(nì) 侍弄(shì) 涟漪(liányī) 义愤填膺(yīng)B.倒垂(dào) 诘责(jié) 煦暖(xù) 坦荡如砥(dǐ)C.羡慕(xiànmù) 婆娑(suō) 不逊(xùn) 杳无消息(yǎo)D.戏谑(xuè) 虬枝(qiú) 荒谬(miào) 恹恹欲睡(yàn)2.对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2分) ( )A.畸形:奇怪的形状。

姹紫嫣红:形容热闹好看。

姹,嫣,妖艳。

B.匿名:不具名或隐藏姓名。

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得到的。

C.涟漪:水面细小的波纹。

四面楚歌: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

D.戏谑:用有趣的引入发笑的话开玩笑。

恹恹欲睡: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

3.下面各组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精心漫不经心风声谈笑风生 B.求实实事求是世故人情事故 C.是非惹事生非成功计日程功 D.直言仗义直言委屈委曲求全4.句中画横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经过一夜的休息,同学们都恢复了体力,个个精神矍铄。

B.日本军国主义者所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可日本文部省却别具匠心地一再修改日本中小学课本,掩盖战争罪行。

C.李明思考了很长时间终于做出了这道数学题,真可谓妙手偶得。

D.最近,有一种不良倾向在潜滋暗长。

5.选出与“蝉该是有翅族中的隐士吧!”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2分) ( ) A.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B.朵朵浪花托起一个个美丽的传说。

C.上野樱花烂熳的时节,望上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D.泉水清冽,不浇菜也可以浇果树,或者用来洗衣服“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6.学校排演话剧,需要两把宝剑做道具。

桂林山水歌练习题(带答案)

桂林山水歌练习题(带答案)

桂林山水歌练习题(带答案)导读:【练基础】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画屏(pínɡ)马鞍(ān)多娇(jiāo)B.胸襟(jīn)塞外(sāi)漓江(lí)C.万梭(suō)挥洒(sǎ)锦绣(jǐn)D.叩门(kòu)愁容(chóu)自豪(h áo)【解析】选B。

B项中的“塞”应读sài。

2.结合加点的词语品析下面诗句。

(1)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桂林山水甲天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答案:“梦见”“画”表达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一片赤子之情。

(2)啊,汗雨挥洒彩笔画:桂林山水——满天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满”字是前人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甲”字的巧妙点化,写出了诗人对祖国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祝福。

一字之易,把境界推到了新的高度,展示了一代新人的抱负和理想,意蕴深远。

3.下列句子中,恰当表达了这首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的一项是()A.赞美桂林山水的秀美风景。

九年级语文上册(鲁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鲁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鲁教版)
演讲人
202X-06-08
目录
注意:该课本不在《2020年义务教育国家 课程教学用书目录》,不是现行版本。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第五单元
01
注意:该课本不在《2020年义务教育国家课程 教学用书目录》,不是现行版本。
注意:该课本不在《2020年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教学用书目 录》,不是现行版本。
0春雪
04
4国外诗两 首
02
2雨说
05
5桂林山水 歌
03
3星星变奏 曲
06
写作•口语 交际•综合
性学习
03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
01
6谈生命
04
9人生
02
7那树
05
10落叶
03
8地下森林 断想
06
综合性学习 •写作•口语
交际
04 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
11孔乙己 12蒲柳人家(节选) 13变色龙 14热爱生命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05 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
15晏子使楚 16童区寄传 17西门豹治邺 18陌上桑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06 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
19诫子书
课外古诗
01
20西湖游
词 背 诵 06
记两则
02
写作•口
05
语交际•
综合性学

03 04
22少年中国 说
21墨池 记
感谢聆听

(鲁教版)2016年秋九年级上册教案:5《桂林山水歌》(语文)

(鲁教版)2016年秋九年级上册教案:5《桂林山水歌》(语文)

桂林山水歌教材分析:《桂林山水歌》被誉为“当代第一山水诗”,让桂林山水的美名更加脍炙人口。

作者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含蓄地概括了桂林从历史到现代的巨大变化,传达出对沐浴在社会主义阳光下祖国新貌的赞扬。

这首诗是以“信天游”民歌形式写的,句式匀称,音调锵铿。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学习诗人以虚写实,表现桂林山水的写法。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情操,陶冶爱美情趣。

教学重点:了解“老人山”等景物的象征意。

教学难点:用“满”字替换“甲”字的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学法指导:诵读法、研讨探究法教具:多媒体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图片,总结进入由作家陈淼的一段话导入,“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桂林的山水。

二、介绍作者:贺敬之,现代著名革命诗人、剧作家。

1924年生,山东峄县人。

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

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

17岁入党。

1945年,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

建国后,写了《回延安》《放声歌唱》《三门峡歌》《十月颂歌》《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等有名的诗篇。

三、介绍信天游: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

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

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

主要有信天游、小调、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信天游唱词一般为两句体,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基本上是即兴之作。

这些口语化的诗句,语出惊人,形象生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信天游的节奏大都十分自由,旋律奔放、开阔,扣人心弦、回肠荡气。

四、听录音,注意正音,把握诗歌感情:掺()叩门()箩()梭()胸襟()山山应我()五、看桂林山水:(自读诗歌,思考)1、概括《桂林山水歌》的内容。

九年级语文上册 1.4《外国诗两首》同步练习 鲁教版(通用)

九年级语文上册 1.4《外国诗两首》同步练习 鲁教版(通用)

《外国诗两首》同步训练1.给加粗字注音。

栖息()草茸茸()欢嚷()喧响()2.根据注音写字。

树lí()yōu暗()沉jì()昏yùn()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栖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沉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课文填空。

它争先________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________,/一旦唱得________了,/便舒适地________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5.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蝈蝈和蛐蛐》一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课内阅读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夜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6.你认为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一句中“轻轻地”去掉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首诗主要运用拟人化手法,请你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林山水歌》同步练习
一、选出与下列句中红色字读音相同的词,将序号填入括号内。

1.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
A.塞责B.塞翁失马C.塞子D.填塞
2.水迎山接入画屏()
A.屏蔽B.屏弃C.屏住气D.屏除
3.此来关山千万重()
A.重任B.自重C.比重D.重逢
4.歌中歌棗山山应我响回声()
A.应有尽有B.应允C.应付D.应当
5.招手相问老人山()
A.不相上下B.相声C.相貌D.相公
6.伏波山下还珠洞()
A.还想B.倒还干净C.还是D.还原
二、选词填空(只填序号)。

1.A.娇B.乔C.侨D.骄
装打扮奢淫逸撒木
居小玲珑纵乡2.A.梭B.棱C.峻D.俊
角分明崇山岭英镖
俏峭一子弹瓦
三、按音写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1.云罩江山几万年
2.马(ān)上梦见沙盘上画
3.桂林山水入胸襟
4.恰似(lí)江春水浓
5.三姐的山歌十万八千箩
四、填空。

1.《桂林山水歌》的作者是,他是我国著名的,。

这首诗旧稿是年。

全诗用“”民歌形式写成,行一节,每节押一个韵。

在短语、句、节等方面多用,句式匀称,音调铿锵。

2.这首诗可分为四部分,开头至,是对桂林山水和城市特点的概括。

从第句到第句,联系个人感受以抒发对山水的挚情。

从第句到句,含蓄地概括了桂林山水从历史到现实的巨大变化。

最后一部分,是主题的升华,由具体的桂林山水而扩展到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歌颂。

五、下列句子中,()句恰当表达了这首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1.赞美桂林山水的秀美风景。

2.表达了作者见到桂林山水秀美风光后的喜悦心情。

3.由对桂林山水的讴歌而扩展到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对一代新人的热情赞颂和对美好前景的开怀畅想。

4.歌颂了沐浴在社会主义阳光下桂林山水的新气象。

六、阅读下面四节诗,回答问题。

招手相问老人山,云罩江山几万年/伏波山下还珠洞,宝珠久等叩门声/鸡笼山一唱屏风开,绿水白帆红旗来/大地的愁容春雨洗,请看穿山明镜里。

1.本段共写了六处桂林山水的自然景点,它们是。

2.作者借用还珠洞的神话,是为了抒写对于的憧憬。

作文训练
观察细致才能写得具体
〔作文提示〕
写时令景物,写园林庭院,写山区风光。

学会观察是学习作文的首要条件。

培养观察的习惯、能力,可先从观察具体的景物开始。

对景物的观察关键在于看清景物的特征,看清这特征是从哪些具体的物上表现
出来的。

所以观察时要边看边想,边记忆,弄清楚此景与彼景的区别,记住景物的形状、性质、色彩、动态、声响。

采集了这样的具体材料,才能把作文写好。

写作时要安排好描写的顺序,有条理地写出来,还要会展开联想,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景物描写得生动形象,如在眼前。

写景的作文也要融入自己的感情、感受,作到情景交融,才能有好的效果。

参考答案
一、1.B 2.A 3.D 4.C 5.A 6.D
二、1.BDABCADC 2.BCDADCAB
三、1.zhào 2.鞍3.jīn 4.漓5.luó
四、1.贺敬之;诗人、剧作家;1959;信天游;两;对仗2.“都在青山绿水中……”;第9句,第20句;第21句,第28句
五、3
六、 1.老人山、伏波山、还珠洞、鸡笼山、屏冈山、穿山2.光明和解放
〔例文与评析〕
例文1
日落
杜丽虹
古今中外赞美太阳、描写日出日落的文章比比皆是。

前些日子,我也偶然兴起,赏了一次日落。

我家住十三楼,十三层楼上观日落,恐怕是古人所想象不到的,也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了。

坐在突出的阳台上,透过玻璃窗,恰好可以看到太阳。

也许是因为这时的太阳正在西沉,也许是因为我在高楼上离太阳又近了几十米。

总之,此时的太阳看上去并不像往日那么高不可及,阳光也不那么刺眼。

但仍很耀目,有种威严。

蓝色的天空渐渐发白,呈现出一片浅灰色,几朵白云飘浮在空中,给寂静的世界增添了几分祥和。

远方,被淡淡的雾气笼罩着,隐见建筑的轮廓;近处,西沉的日头照在那些
白壁黑顶的大厦上,反射着银白的乌亮的光。

太阳继续西沉,看上去比我家的楼顶还矮了一截,正好镶嵌在透明的窗框里,形成了一幅真实的日沉图,颜色有点单一,并不像我所记忆的画家笔下的日落那样辉煌多彩。

在这浅灰色的天空笼罩下,一切颜色,花的红,树的绿都不那么鲜亮了。

摈去斑斓的色彩,整个世界显得更加宁静、深邃。

大地表面渐渐凉了,有了惬意的风。

鸟儿鸣叫着纷纷回巢,这一切似乎是在送别即将离去的太阳。

太阳由白色变成橙黄色,又变成桔红,西边的天空被染上一抹红晕,东边则呈现出一片深灰。

太阳徐徐将它那火红的鸭蛋形圆脸藏入层叠的高楼后,只露出一双脉脉含情的眼睛,把最后一缕温柔的光辉洒向大地,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太阳被高楼的身影挡住了,仍留下一条半透明的红色光带,照亮了半边天空,给灰色的天空镶上了一条红边,灰红的交界处还闪着一缕缕紫光。

这色彩纷呈的世界是太阳留给大地的辉煌,也留下了对明天的企盼。

红色的光带在渐渐褪色,只有那座楼角还泛着红晕,迟迟不退。

几处灯光已经点亮,夜来临了。

人们常用“辉煌”、“壮丽”来形容日出、日落,但我更愿意用“神圣”来概括它们,因为这一刻是黑暗与光明的交替,人们向往光明,企盼太阳再次升起,那就是神圣。

例文2
鲁迅故居
王胜
鲁迅先生生于1912年5月,随当时的教育部由南京迁到北京来,住所几经迁移,最后在1924年5月迁入阜成门内宫门口西三条21号。

在此住了近三年,后由于反动政府不断迫害,于1926年8月离京南下。

鲁迅的母亲仍住在这里。

鲁迅先生的故居是一座极其普通的小四合院。

有前后两个小院,南房三间,北房四间,东西厢房各一间。

房间很矮小,进深也很狭窄,全宅总面积不过500平方米。

然而,这里曾是一代文豪的住所。

故居门口是一个黑漆的小门。

门内西侧有一折扇屏门。

入内即是前院。

院内北
房前有两株高大的丁香树,是鲁迅先生亲手植的,使这小院显得很幽静又有生气。

南房是书房和会客室。

里面摆着几个书柜、一张方桌、几把藤椅等,几件简单家具。

当年鲁迅先生曾在这里热情地接待过许多青年学生。

南房的西间有一张招待客人留宿的床铺,当年有的青年被反动政府逼得无家可归,鲁迅先生便留他们住在这里。

引人注目的是北面的正屋。

北房的东间是鲁迅母亲的卧室。

中间向后扩建的一小间是鲁迅先生的工作室兼卧室。

鲁迅先生称之为“绿林书屋”,人们都叫它“老虎尾巴”。

室内陈设简单,北边窗下有一床铺,上面铺着单薄的被褥。

靠东墙放着一张三屉桌和一把藤椅,桌上放着毛笔、笔架、砚台、马蹄表、喝茶用的盖碗等,还放着一盏煤油灯。

屋内西墙上挂着写有《离骚》诗句的题字:“望崦嵫而勿迫,恐鶗鴂之先鸣。

”鲁迅先生正是如此珍惜时间,在这间小屋里,在这张书桌上,在这盏煤油灯下,忘我地工作,辛勤地写作。

鲁迅先生在这间斗室里写下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以及《野草》、《彷徨》、《坟》等不朽作品。

“老虎尾巴”后面是鲁迅先生经常散步的后小院。

院中央有一眼井,周围种了许多小草和树木。

这座普普通通的小四合院给人的印象是极深的。

鲁迅先生不仅以他战斗的一生,以他的作品教育着我们,也以他简朴的生活教育着我们。

评析:
例文1是一篇经过定点观察写出的文章,小作者在楼上观日落,十分细致地写了太阳渐渐下山的景色。

文章以时间顺序安排层次,写作时突出写了太阳光的色彩、变幻,也写了四周的景物来衬托落日。

结尾处也点出了自己看落日时的感受,那就是“神圣”。

例文2在动点观察后写出的文章。

小作者参观鲁迅故居,景随步移,带领读者也作一番参观。

每到一处停下来作说明介绍,作点描写,抒发感慨。

结尾处落到“鲁迅先生不仅以他战斗的一生,以他的作品教育我们,也以他简朴的生活教育我们。

”意义深刻。

这篇文章中有不少说明的文字,方向、位置解说得非常清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