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体
病源体的名词解释

病源体的名词解释病源体是指引起疾病发生的生物体。
它可以是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也可以是其他生物,如黑斑病菌、霉菌等。
病原体的存在是疾病发生和传播的基础,它们通过多种途径侵入宿主体内,并迅速繁殖,破坏宿主的正常生理功能,引发一系列的症状。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生物体,它们可以存在于空气、水、土壤、植物和动物等环境中。
细菌的形态和大小各异,有的呈球状,有的呈杆状,有的呈螺旋状。
在病原细菌中,有的会产生毒素,如痢疾杆菌和沙门氏菌,它们通过分泌毒素破坏宿主的细胞结构和功能,引起肠胃道疾病。
另外一些细菌如肺炎球菌和结核杆菌,可以引发肺部感染。
有些细菌还可以导致尿路感染、性传播感染等其他类型的疾病。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的生物体,它不能自主繁殖和生存,只能寄生于宿主体内。
病毒的组成结构简单,主要由遗传物质DNA或RNA和外包膜组成。
它们通过感染宿主细胞,将自己的遗传物质注入宿主细胞内,并利用宿主细胞的生物合成机制合成新的病毒颗粒。
常见的病毒有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等,它们都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
病毒性疾病的传播方式多样,如空气飞沫传播、血液传播、性传播等。
病毒感染可引发发热、头痛、咳嗽、腹泻等不同症状。
真菌是一类类似植物的生物体,主要存在于土壤、植物、空气和水体中。
真菌按其营养方式可划分为营养真菌和致病真菌。
营养真菌在自然界中起到分解有机物质的作用,如黑曲霉、青霉等。
致病真菌是人和动物身上的病原体,如念珠菌、霉菌等。
真菌感染可导致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感染等不同类型的疾病。
真菌感染通常发生在免疫力较低的人群中,如艾滋病患者和免疫抑制剂使用者。
寄生虫是一类依赖宿主生物体生活的生物,它们侵入宿主体内,以其中的养分为生存所需。
常见的寄生虫有钩虫、蛔虫、疟原虫等。
寄生虫会通过各种途径侵入宿主体内,如经口道摄入、经皮肤传入等。
寄生虫感染可引发肠道疾病、寄生虫性肺炎、寄生虫性肝脏病等疾病。
寄生虫的传播和预防控制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病原体的繁殖与传播方式及预防控制

病原体的繁殖与传播方式及预防控制病原体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这些病原体能够在人群中自由传播,从而造成流行病的发生,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因此,了解病原体的繁殖和传播方式,以及相应的预防控制方法,对于维护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一、病原体的繁殖方式1. 细菌的繁殖方式细菌主要通过分裂繁殖的方式增加数量。
在适宜的温度、湿度、营养条件下,一个细菌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分裂成两个,两个可以分裂成四个,一直持续下去,细菌数量会急剧增加。
细菌还能通过产孢、芽孢等方式延长自己的生命周期,增加存活机会。
2. 病毒的繁殖方式病毒并不具备自我繁殖的能力,它需要寄生于可感染的宿主细胞中,利用宿主细胞的合成机制进行繁殖。
病毒通过诱导细胞合成病毒核酸和蛋白质来复制自身,经过一系列的反复循环,病毒数量会快速增加。
3. 真菌的繁殖方式真菌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无性生殖是指通过体细胞分裂或芽孢形成来繁殖,有性生殖则需要两个不同的真菌细胞才能结合,形成新的真菌体。
真菌主要依靠子实体、孢子等形式进行生殖和传播。
4. 寄生虫的繁殖方式寄生虫包括原虫、线虫、扁虫等。
它们的繁殖方式也各有不同。
例如,原虫能够通过裂体分裂形成新的原虫体;线虫通过交配生殖或卵的形式进行繁殖;扁虫则能够依靠多种下蛋方式延长自己的寿命。
二、病原体的传播方式1. 直接传播直接传播是指病原体直接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接触传播。
例如,病人接触他人时通过呼吸、咳嗽、打喷嚏等方式将病原体直接传播给别人。
在一些疾病中,如性传播病,在性行为中病原体也能够通过直接的方式传播。
2. 非直接传播非直接传播又可以分为空气传播、水传播、食物传播、血液传播等多种方式。
其中,空气传播是指当病原体进入空气中时,能够在人与人之间通过空气传播,例如流感病毒通过空气散布。
水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水源传播,例如霍乱病菌经过污染后在饮用水中传播。
食物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食物、水果等进行传播,例如沙门氏菌会在鸡肉、猪肉等食品上繁殖,导致食物中毒。
病原体的定义

病原体的定义病原体的定义一、引言病原体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微生物和某些非微生物因子。
它们通过侵入宿主并在其内部进行生长、复制和感染,导致宿主出现异常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对于人类和其他动植物来说,病原体是造成各种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细菌1. 定义: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其形态多样,可以是球形、杆状或螺旋形。
它们具有细胞壁和细胞膜,并且可以通过分裂方式进行复制。
细菌可以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大类。
2. 病原机制:细菌通过产生毒素或侵入宿主组织来引起感染。
毒素可以直接损害宿主的细胞或干扰其正常功能。
侵入机制包括黏附、侵入细胞并逃避免疫系统攻击等过程。
3. 临床表现:细菌感染可以引起各种疾病,包括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皮肤感染等。
临床表现根据细菌的种类和感染部位而异,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局部红肿、脓液分泌等。
三、病毒1. 定义:病毒是一类非细胞性微生物,其由核酸(DNA或RNA)包裹在蛋白质壳中构成。
它们无法自主进行代谢活动,需要寄生于宿主细胞内才能进行复制。
2. 病原机制:病毒通过侵入宿主细胞并利用其代谢机制来复制自身。
它们可以通过直接杀死宿主细胞或操纵宿主基因表达来引起损伤。
3. 临床表现:不同类型的病毒可引起各种传染性疾病,如流感、麻疹、流行性感冒等。
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发热、咳嗽、头痛等。
有些病毒还会导致长期慢性感染,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艾滋病。
四、真菌1. 定义:真菌是一类多细胞或单细胞的生物体,其细胞壁含有几丁质和纤维素。
真菌可以通过分裂或孢子形成进行繁殖。
2. 病原机制:真菌感染通常发生在宿主的皮肤、黏膜或内脏器官上。
真菌通过侵入宿主组织并利用其营养来生长和复制。
它们可以产生毒素或引起过敏反应。
3. 临床表现:真菌感染可以引起皮肤感染、念珠菌感染、肺部感染等。
临床表现根据感染部位而异,常见症状包括局部红肿、瘙痒、分泌物增多等。
病原体和感染性疾病

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观察 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 案和药物剂量。同时,加强 支持治疗,如补充营养、维 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有助于 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康复速 度。
04
病毒性感染疾病剖析
病毒性感染疾病特点
病原体为病毒
传播途径多样
病毒性感染疾病由病毒引起,病毒是一类 非细胞型微生物,只能在活细胞内寄生并 以复制方式增殖。
寄生虫
寄生虫是一种多细胞的有机体,常见的寄生虫病原体包括 蛔虫、钩虫、疟原虫等,可引起肠道感染、贫血、疟疾等 疾病。
02
感染性疾病基础知识
感染性疾病定义及分类
感染性疾病定义
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
感染性疾病分类
根据病原体种类,可分为病毒性感染、细菌性感染、真菌性感染、寄生虫感染等 。
病原体分类
根据生物分类学原则,病原体可分为 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大类, 每类下又有多种不同的种属和型别。
传播途径及致病机制
传播途径
病原体可通过空气、水、食物、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不同的病原体有不同的 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致病机制
病原体致病机制复杂多样,包括直接侵入机体、产生毒素、引起免疫反应等多 种方式,导致机体出现不同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
05
寄生虫性感染疾病探 讨
寄生虫性感染疾病简介
寄生虫性感染疾病定义
由寄生虫侵入人体而引起的疾病,寄 生虫可在人体内寄生并繁殖,导致人 体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传播途径
寄生虫性感染疾病可通过多种途径传 播,如经口感染、经皮肤感染、经媒 介昆虫传播等。
寄生虫种类
包括原虫、蠕虫、节肢动物等,不同 种类的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和症状也有 所不同。
病原体的定义

病原体的定义病原体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或其他生物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它们进入人体后,通过感染和侵略机体组织,破坏正常生理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病原体的研究是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重要课题,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细菌是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
它们是一类单细胞生物,形态各异,有的是球状,有的是棒状,还有的是螺旋形。
细菌可以通过分泌毒素、侵入细胞等方式引起感染。
其中,革兰氏阳性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可以引起多种感染,如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等。
革兰氏阴性细菌如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则常引起胃肠道感染。
病毒是另一类重要的病原体。
它们是一类非细胞性微生物,只能寄生在宿主细胞内生存繁殖。
病毒通过感染宿主细胞,利用宿主细胞的机制合成自身的蛋白质和核酸,进而破坏宿主细胞并引起病变。
病毒感染可以导致各种疾病,如流感、艾滋病等。
病毒的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威胁较大。
真菌是一类多细胞生物,通常以菌丝体形式存在。
真菌可以通过分生孢子或菌丝直接侵入人体,并在宿主体内生长繁殖,引起真菌感染。
真菌感染常见的有白色念珠菌、隐球菌等。
真菌感染多发生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如艾滋病患者、化疗患者等。
寄生虫也是一类重要的病原体。
它们是一类多细胞生物,以寄生方式生活在宿主体内。
寄生虫通过侵入宿主体内,利用宿主的营养和生理机制生存繁殖,并导致寄生虫病的发生。
寄生虫感染多见于热带地区,如疟疾、血吸虫病等。
病原体的研究对于疾病的预防、控制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可以帮助科学家开发新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目前,许多疾病已经可以通过疫苗接种等方式进行预防,这些成就离不开对病原体的深入研究。
在病原体的研究中,科学家们还发现了一些有益的微生物。
例如,乳酸菌可以产生乳酸和其他有益物质,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力。
另外,一些细菌和真菌还可以产生抗生素,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因此,病原体的研究不仅有助于预防和治疗疾病,还对生物工程和医药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病原的特征的概念

病原的特征的概念病原体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原虫等,它们具有一些特殊的生物学和生化特征,造成它们的病原性。
以下将详细阐述病原的特征。
1. 细胞形态和结构:病原体可以是单细胞或多细胞生物。
细菌和病毒是最常见的病原体。
细菌是单细胞生物,具有不同形态的菌落,如球形、杆形、螺旋形等。
它们具有细胞壁、质膜、核糖体等结构。
病毒则只有核酸和蛋白质,没有细胞结构。
此外,一些真菌和原虫也可能是病原体。
它们具有复杂的细胞结构,包括质壁、菌丝、纤毛、鞭毛等。
2. 病原性:病原体具有致病能力,它们能够入侵宿主细胞和组织,破坏宿主生命过程。
病原性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如菌株、病原体的数量、宿主免疫反应等。
病原体产生的生物毒素、酶和其他代谢产物也会增加其病原性。
3. 生长和繁殖:病原体具有自我复制的生命力,它们可以在合适的环境中生长和繁殖。
病原体的繁殖速度可以影响其传播和致病能力。
某些病原体的复制速度非常快,如大肠杆菌可以在20分钟内分裂一次,而其他一些病原体需要数个小时或数天来分裂。
4. 抗药性:病原体可以产生对药物的抵抗力。
这使得治疗感染变得更加困难。
抗药性是由病原体的遗传变异导致的。
一些病原体可以在短时间内发生遗传变异,从而逃避药物的攻击。
5. 传播途径:病原体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传播,如空气、食物、水、血液、接触等。
不同类型的病原体可以通过不同的传播途径,因此,控制传播途径是预防疾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6. 宿主范围:一些病原体只会感染特定的宿主。
这被称为宿主特异性。
其他病原体可以感染多种宿主,其中一些可以从动物到人传染,因此对公共卫生构成重大威胁。
7. 病原体的遗传物质:病原体的遗传物质可以是DNA或RNA。
这揭示了病原体的进化历史和与其他生命体的关系。
对病原体遗传物质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其传播和致病机制。
总而言之,病原体是一类具有特殊生物学和生化特征的微生物,它们能够引起疾病,具有致病性、生长和繁殖、抗药性、传播途径、宿主范围等多种特征。
病原体的定义

病原体的定义病原体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它们通过感染宿主机体,侵入其组织和器官,引发一系列的病理反应,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一、细菌是常见的病原体之一。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微生物,形态多样,有球形、杆状、螺旋形等。
细菌可以通过空气、食物、水、接触传播等途径进入宿主体内,感染细胞并繁殖。
常见的细菌病原体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
它们可以引起呼吸道感染、食物中毒、尿路感染等疾病。
二、病毒也是常见的病原体之一。
病毒是一种寄生体,它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能生存和繁殖。
病毒通过直接接触、空气飞沫、血液传播等途径进入宿主体内,感染宿主细胞并复制自身。
常见的病毒病原体有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等。
它们可以引起呼吸道感染、肝炎、免疫系统损伤等疾病。
三、真菌也可以成为病原体。
真菌是一类多细胞的微生物,它们可以通过空气、土壤、食物等途径进入宿主体内,感染宿主组织并繁殖。
常见的真菌病原体有白色念珠菌、毛霉菌等。
真菌感染多发生在皮肤、黏膜等部位,引起皮肤炎、念珠菌感染等疾病。
四、寄生虫也是病原体的一种。
寄生虫是一类依赖于宿主机体生活和繁殖的生物体,它们可以通过蚊虫叮咬、食物污染、接触传播等途径感染宿主。
常见的寄生虫病原体有疟原虫、血吸虫、蛔虫等。
寄生虫感染可以导致疟疾、血吸虫病、蛔虫病等疾病。
病原体感染会引起宿主机体的免疫反应。
宿主机体通过免疫系统来抵抗病原体的侵袭,从而保护自身的健康。
然而,某些病原体具有强大的侵袭力和逃避机体免疫的能力,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对病原体的认识和研究非常重要。
科学家们通过对病原体的形态、生理特性、遗传物质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病原体的发病机制和抗药性等特点。
这些研究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目前,病原体的检测和防控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为控制传染病的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持。
病原体是引起疾病的罪魁祸首,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病原体的概念

病原体的概念
.病原体是指能够侵犯人和动物机体,并能引起感染或其他损害的微生物。
按其对人和动物机体作用的性质分为病毒、细菌和真菌三大类。
.2.病原体的特征:(1)形态多样性;(2)繁殖快;(3)易变异;(4)不同种属间存在差异;(5)寄主范围广泛。
.3.致病因素:是指一定条件下能引发疾病过程的内外因子的总称。
.4.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通过各种方式进入机体后所产生的一切影响与之相适应的行为表现的总称。
如飞沫、接触、气溶胶、直接接触等。
.5.易感者:是指患有某些慢性疾病而具备易感性的人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活动 10-1 抗原抗体的反应
课程概念
病原体
病毒与疾病
病病 病病 毒毒 毒毒 组分 增引 成类 殖起
的 疾 病
细菌与疾病
细荚毒
细
胞膜素
菌
构
引
造
外内 起
毒毒 的
素素 疾
病
前言
配合课本 P.78
5.组合: 组合成完整的病 毒颗粒
6.释放: 将宿主细胞破坏 并释出
配合课本 P.80
有套膜病毒增殖的示意图
配合课本 P.81
1.病毒藉套膜蛋白 与宿主细胞表面 的受体结合
2.套膜与宿主细胞 膜融合,病毒进 入宿主细胞
1 附着
3.蛋白质壳体分 解,释出 RNA
4.病毒 RNA 反转录成 DNA
对SARS 病毒过度的免疫反应引起发烧与肺炎
病原体如何伤害人体?
配合课本 P.79
5.刺激过敏物质的分泌而造成过敏,如吸入尘 螨而造成气喘
6.抑制免疫力,如人类免疫缺失症病毒攻击 T 细胞而造成免疫功能缺失
环境因子、病原体的致病力、人体的抵抗力均会 影响疾病的发生,因此带有病原体的人不一定会 生病,此种带有病原体却没有症状的人称为带原 者
前言
配合课本 P.78
病原体 在空气、食品、饮水、甚至人体内外,有 许多会起疾病的生物或物质 由病原体感染宿主而引起的疾病即为传染 病 种类很多
病毒、细菌 原生生物、菌物 多细胞的寄生虫
病原体
(a)引起流行性感冒的 流行性感冒病毒
(b)引起肺结核的结核 杆菌
(c)引起睡眠病的锥虫
疾病都是由病原体所引起的吗?
HIV 引起的 AIDS
诱发宿主细胞的基因突变
B 型肝炎病毒可能导致肝癌
病毒与疾病
配合课本 P.82
HIV 引起的 AIDS HIV 增殖过程产生的病毒蛋白质
→抑制 T 细胞之 DNA、RNA 及蛋白质的合成 →诱发 T 细胞死亡 →导致宿主免疫功能下降甚至丧失 →引起全身性的疾病
类病毒
配合课本 P.82
恙虫
恙虫、立克次体与披衣菌
恙虫病的病原体是一种立克次体,大小约 0.3 ~1 μm,为美国科学家立克次所发现,他后 来在研究立克次体传播方式时,不幸感染同样 由立克次体引起的斑疹伤寒而丧生 披衣菌大小及构造与立克次体相似,但主要感 染黏膜上皮细胞,可引起砂眼及性病。立克次 体与披衣菌均须在细胞内寄生,无法在一般细 菌培养基上生长
章节后测验
下图是细菌细胞剖面与内部的结构,(a)~(f)各 部位的名称分别为何?
(a)荚膜。(b)细胞壁。 (c)线毛。(d)鞭毛。 (e)质体。(f)核糖体。
章节后测验
下列(1)~(7)为各式的疾病,请自(A)~(F)中选出
造成这些疾病的病原体。
(C)(1)香港脚
(A)螺旋体
(F)(2)疟疾
(B)披衣菌
例如:部分高加索人因基因缺失,使细胞表 面缺少特定受体而不会被 HIV 感染
病毒与疾病
配合课本 P.82
有些病毒须在特定的细胞内寄生,常对细胞造 成伤害,有些并会引起人类特定的疾病
日本脑炎病毒→引起脑炎 肝炎病毒→引起肝炎 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呼吸道疾病
病毒与疾病
配合课本 P.82
病毒增殖时造成的疾病 产生病毒蛋白质抑制宿主细胞 DNA、RNA 或蛋白质的合成
将其核酸插入宿主的 DNA 分子中,潜伏在 细胞内跟着宿主 DNA 一起复制,且随同宿 主染色体进入两个子细胞中,因此每个子细 胞中都各含有一套病毒核酸 这些嵌入的病毒核酸在特定刺激下可脱离潜 伏状态,并经转录与转译合成新的病毒颗粒
病毒与疾病
配合课本 P.82
病毒必须能附着并侵入宿主细胞才会致病
有些特定族群的人因为细胞膜上缺乏某些病 毒的专一性受体,而对这些病毒具有抵抗力
新兴传染病是指近年来新出现的病原体或已知病原体 突变造成的疾病,疾病患者正在增加或有未来可能流 行的潜在危险。近 30 年来,已确认病原体的新兴传 染病约有 40 种,如 SARS、艾滋病、C 型肝炎、伊 波拉出血热等。1995 年通过国际卫生条例以通报方 式建立新兴传染病监测系统,但 2003 年 SARS 仍然 在许多地方爆发,带给人类痛苦、恐慌与死亡。近年 来新兴传染病层出不穷,引起科学家关注。试讨论为 何新兴传染病在近 30 年内大幅增加?
细菌与疾病
配合课本 P.83
细菌简介 分类:原核生物 营养:大多为寄生或腐生 形态:球状、杆状及螺旋状 疾病:部分种类引起人类或动、植物的疾病
细菌的形态
细菌与疾病
配合课本 P.84
细菌的细胞构造 无细胞核 DNA 集中分布于细胞的类核区中 部分 DNA 在染色体外以质体的型式存在
质体能独立复制与突变 质体能携带不同来源的遗传讯息,如抗药性
细菌细胞构造图
配合课本 P.84
细菌与疾病
荚膜 位置:某些细菌的细胞壁外 组成:主要由多醣类所组成
配合课本 P.84
细菌与疾病
配合课本 P.84
荚膜 功能
保护细胞壁免受溶菌的分解 抵抗吞噬性免疫细胞的吞噬
具有荚膜的细菌致病性较强
例如:具荚膜的肺炎链球菌可抵抗吞噬性免疫 细胞的吞噬而引起肺炎
革兰氏阳性菌与阴性菌
病原体如何伤害人体?
配合课本 P.79
病原体会造成轻重不同的疾病,其伤害人体的方 式包括: 1.剥夺营养,如绦虫感染会引起维生素缺乏症 2.机械性损害,如中华肝吸虫会阻塞胆管 3.分泌毒素,如霍乱弧菌会分泌霍乱毒素,造成
肠壁细胞膜对钠离子通透异常而导致下痢 4.刺激免疫细胞分泌大量细胞介素引起发炎,如
三种主要疾病的传播途径
较常见的疾病传播途径及病原体分类
病毒与疾病
病毒组成 核心:核酸构成 壳体:蛋白质构成
配合课本 P.79
病毒与疾病
配合课本 P.79
病毒分类:根据遗传物质的不同 DNA 病毒
天花、B 型肝炎
RNA 病毒
流行性感冒、A 型肝炎、艾滋病、SARS
☆两者均可能引起人类的疾病
病毒与疾病
章节后测验
下列有关细菌构造的叙述,何者正确?(多选) (A)荚膜中含有外毒素,在细胞破裂时释出,释
出后造成宿主细胞死亡 (B)套膜使细菌易于附着到宿主细胞表面 (C)染色体以 DNA 或 RNA 作为主要的遗传物质 (D)不同细菌具有的构造不完全相同,如球菌不
具有鞭毛 (E)质体成分为DNA,且能自行复制与突变
等生命现象 (B)腺病毒与烟草镶嵌病毒分类上属于同界的生
物 (C)动物病毒皆具有核心、壳体与套膜三个基本
结构 (D)每种病毒仅能感染一种宿主生物
章节后测验
2009 年 H1N1 新型流感在台湾蔓延,造成民众 健康的重大危害。以下何种成分或药剂,对于预 防、治疗流感没有功效? (A)抗生素 (B)流感疫苗 (C)干扰素 (D)口服克流感
人为什么会生病?
古代:疾病之谜自古困扰着人类,天花、疟 疾、黑死病曾经多次危害人类族群
现代:新出现的疾病如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 群(SARS),在两周之内快速传播到许多 国家,引起世界性的恐慌
前言
配合课本 P.78
德国医生柯霍 怀疑疾病可能由特定“微生物”所引起 为了确定自己的推测
他将患有炭疽病动物的血抽出后,注入健康 动物体内,发现健康动物亦罹患炭疽病,血 液中也检验出细菌 之后他将这些细菌进行培养,培养出来的细 菌也能引起其他健康动物罹患炭疽病
配合课本 P.79
有些病毒在蛋白质壳体之外还有一层组成类 似细胞膜的套膜
如引起艾滋病的人类免疫缺失症病毒 (HIV) 有些无套膜 如引起 A 型肝炎的 A 型肝炎病毒
病毒与疾病
两种病毒类型
配合课本 P.79
病毒与疾病
配合课本 P.80
病毒的增殖 必须靠宿主细胞提供的原料与酵素来进行 过程通常包括五个阶段
细菌与疾病
有些细菌侵入宿主的组织或细胞后,会产生毒 素使细胞死亡,造成宿主机能的损伤
细菌与疾病
细菌毒素 外毒素
蛋白质;可被细菌分泌到细胞外;毒性较强 例如
溶血链球菌分泌的溶血素会造成溶血 化脓链球菌分泌的外毒素分解结缔组织基 质,造成细菌在病人组织中的快速扩散
细菌与疾病
细菌毒素 内毒素
毒性不及外毒素 多为脂多醣分子 在细菌细胞破裂时被释出 例如:伤寒杆菌释出的内毒素可引起微血管 内凝血、发热及休克
(B)(3)砂眼
(C)真菌
(E)(4)天花
(D)球菌
(E)(5) SARS
(E)病毒
(A)(6)梅毒
(F)原生动物(D)(7)淋病Fra bibliotek问题与讨论
配合课本 P.79
疾病不全是病原体所引起的。许多遗传疾病, 包括先天性的色盲、失明、失聪、发育不良、 侏儒症、巨人症、血友病等,或各种癌症、 戴奥辛等化合物引起的畸形。外伤引起的骨 折,食物、药物引起的中毒,重金属对人体 健康造成的伤害,还有烧伤、烫伤、冻伤、 痛风、糖尿病、高血压、营养不良等,都不 是病原体引起的
配合课本 P.84
细菌经革兰氏染料染色,因呈色的不同,可分 为革兰氏阳性菌及阴性菌两大类
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较厚 革兰氏阴性菌肽聚糖层较薄
革兰氏阳性菌与阴性菌
配合课本 P.84
革兰氏阳性菌与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比较
配合课本 P.84
革兰氏阳性菌
革兰氏阴性菌
细菌与疾病
配合课本 P.84
细菌感染人体后,通常会在特定部位引起疾病 在呼吸道的白喉、百日咳 在生殖器官的梅毒、淋病
有些细菌须在细胞内寄生 引起砂眼的披衣菌 引起流行性斑疹伤寒的立克次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