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课程设计 (1)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课程设计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课程设计——地下空间规划设计说明书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专业: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班级:地下13-1班学号:只是传说姓名:许目录第1章总论 (3)1.1 基本情况介绍 (3)1.2 课程性质和目的 (4)1.3 课程设计的自我要求 (4)第2章下沉广场规划设计 (5)2.1 下沉广场简介 (5)2.2 下沉广场的规划 (5)2.2.1满足建筑、环境的要求 (5)2.2.2下沉式广场一侧主体结构的设计 (6)2.3 下沉式广场的设计 (6)2.3.1施工阶段 (6)2.3.2使用阶段 (6)2.4 下沉广场优势 (7)2.4.1将土地利用到极限 (8)2.4.2应对噪音的妙招 (8)2.4.3对会所经营的新尝试 (8)2.4.4为地下商业造势 (9)2.5 结论与体会 (9)第3章地下商业街规划设计 (10)3.1 地下商业街简介 (10)3.1.1地下商业街定义 (10)3.1.2地下商业街的发展 (10)3.2 地下商业街的相关规范 (11)3.2.1疏散宽度的计算单元 (11)3.2.2面积折算值 (12)3.3 地下商场安全疏散设计应考虑的因素 (12)3.3.1严格控制地下建筑的耐火等级 (12)3.3.2控制地下商业建筑的防火分区划分 (13)3.3.3严格安全疏散设计 (13)3.3.4合理布置安全出口,有效控制疏散距离 (14)3.4地下商业街缺乏人性化设计剖析 (15)3.4.1地下商业街人性化规划分析 (15)第4章地下停车场规划设计 (18)4.1 停车场建设现状 (18)4.2 道路视觉景观 (19)4.2.1出入口设计 (20)4.2.2地下停车道路景观设计 (20)4.3 消防、通风排烟和排水系统 (22)4.4 地下停车库内步行景观 (22)4.5 坡道 (23)第1章总论1.1 基本情况介绍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诸如城市生存空间缩小,城市中心区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等等。
地下建筑设计课程设计

地下建筑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下建筑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功能。
2. 使学生了解地下建筑的设计原则、施工技术和安全保障措施。
3. 引导学生掌握地下空间利用的相关知识,提高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认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CAD等软件进行地下建筑平面布局设计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分析地下建筑结构及施工技术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下建筑领域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精神。
2. 增强学生对我国地下建筑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关注,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3. 引导学生认识到地下建筑在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环境等方面的重要性,树立绿色建筑观念。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有助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同时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成果,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1. 地下建筑基本概念:地下空间的定义、分类及其功能特点,包括地下停车场、地铁站、地下商业街等。
2. 地下建筑设计原则:安全性、舒适性、经济性、环保性等方面的原则,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 地下建筑结构及施工技术:介绍地下建筑的常见结构形式、施工工艺及新技术应用。
4. 地下建筑平面布局设计:运用CAD等软件,教授学生进行地下建筑平面布局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5. 地下空间利用:探讨地下空间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地下空间资源的认识。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保证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课时:地下建筑基本概念第二课时:地下建筑设计原则第三课时:地下建筑结构及施工技术第四课时:地下建筑平面布局设计第五课时:地下空间利用教学内容与教材相关章节紧密关联,旨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地下建筑相关知识,为后续学习和实践奠定基础。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主动性和实践能力:1. 讲授法: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案例,系统讲解地下建筑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结构施工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课程设计

1河南城建学院《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课程设计说明书课程名称: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题目:河南某地下停车场的规划设计专业: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开始时间: 2013 年 12 月23日完成时间: 2014 年 01 月03 日课程设计成绩: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目录(仅供参考)参考文献 (17)一、地下停车场总图设计根据所分配的大致区域和具体方案参数情况特别是周围地面道路和建筑情况,设计地下停车场的总图设计,布置停车场的功能区划分。
1.1 总图设计时应考虑的因素如下:1)场地的建筑布置、形式、道路走向、行车密度及行车方向;2)是否有其它地下设施;3)周围环境状况;4)工程与水文地质情况; 5)要考虑地面出入口一侧有至少两辆车位置的候车长度;6)停车场应有明显的标志,并按规定设置标线;7)单建式停车场要考虑车库建成后面部分的规划。
1.2 功能区划分及面积说明根据设计提供的原始条件,对于附建式停车场,附建式停车场受地面建筑的平面柱网的限制,利用的是它的地下部分,其平面布置受地面建筑的影响。
总图设计功能区包括:出入口、停车区、管理区、辅助区等;⑴、出入口:进出车用的坡道、地面口部及口部防护等此次设计准备采用直线双车坡道,根据《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 )表4.1.7中规定,小型车坡度选用15%左右,高长比值约为1:6.67,并且采用由线缓坡道,坡道所占面积大约是170m2左右。
地面中部设置挡水段,同时搭建拱形雨篷。
⑵、停车区:停车间、行车通道、步行道等此次设计是在建筑物的地下一层设计停车场,因此辅助设施就占据很大的面积,停车区面积大约是1800m2。
⑶、管理区:门卫、高度、办公、防灾中心、卫生间、楼梯间等门卫、调度、办公、防灾中心在所提供的原始条件中找不到,可能设置在地面,卫生间所占的面积是30m2左右,楼梯二处。
(见附图)⑷、辅助区:风机房、送风机房、排风机房、低压配电室、防护用的设备间等据原始数据可知,风机房:54 m2,送风机房:55m2,排风机房:47.5 m2,低压配电室:43 m2。
地下工程施工课程设计(3篇)

第1篇一、设计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地下空间利用需求的增加,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了提高学生对地下工程施工技术的理解和掌握,本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理论分析,深入了解地下工程施工的基本原理、施工方法和施工组织,培养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目标1. 理解地下工程的概念、分类和特点;2. 掌握地下工程施工的基本原理、施工方法和施工组织;3.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设计内容1. 地下工程概况(1)地下工程的分类:按领域用途、空间位置等进行分类;(2)地下工程的特点:如施工环境复杂、安全风险高、施工难度大等;(3)地下工程施工的基本要求:如保证施工质量、安全、环保等。
2. 地下工程施工方法(1)明挖法:放坡开挖、非放坡开挖等;(2)暗挖法:浅埋暗挖法、盾构法、沉管法等;(3)特殊施工方法:如冻结法、顶管法等。
3. 地下工程施工组织(1)施工组织设计:包括施工进度、施工方案、施工资源、施工质量、安全、环保等方面的内容;(2)施工平面布置:包括施工场地、施工道路、临时设施、施工设备等;(3)施工资源配置: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
4. 地下工程施工案例分析选择典型地下工程案例,分析其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施工组织、施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
四、设计步骤1. 确定设计题目,收集相关资料;2. 分析地下工程概况,确定施工方法;3. 制定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施工平面布置;4. 进行施工资源配置,确定施工进度;5. 撰写课程设计报告,进行答辩。
五、设计评价1. 设计报告的完整性、合理性;2. 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3. 施工组织设计的合理性、有效性;4. 案例分析的真实性、深度;5. 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通过本次地下工程施工课程设计,学生将全面了解地下工程施工技术,提高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地下工程相关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地下工程》课程设计

《地下工程课程设计》目录一、目的 (2)二、设计资料 (2)三、隧道设计 (2)四、管片衬砌结构设计 (7)五、轨道设计 (12)六、参考文献 (13)地铁区间盾构隧道建筑限界的确定与横断面设计一.目的: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地铁区间隧道车辆轮廓线、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和建筑限界的计算过程与影响因素,车辆类型,支护结构类型,轨道类型,受电弓知识,直线与曲线隧道计算超高的办法及其对隧道建筑限界的影响等知识,使学生能够在任一速度和曲线半径下,选择车型和轨道设计,进行隧道衬砌选择和衬砌管片的选择,并且设计出管片的厚度和二次衬砌的厚度(若需要),绘出给定条件下的隧道建筑限界图(车辆轮廓线图、车辆限界图、设备限界图和建筑限界图),并给出具体控制点的坐标值,绘出单(复)线隧道直线和曲线条件下的衬砌内轮廓图,绘出衬砌设计图,绘出管片设计图等。
二.设计资料:取之于“广州地铁某线某区间盾构隧道设计”。
圆形盾构地铁区间隧道,底层参数为:粉粘土,上覆地层高12.0m,容重18.0kN/m3,地面超载20.0kN/m3,侧压力系数0.5,地基抗力系数30.0MPa/m。
设计要求:1)直线隧道,时速80km/h2)曲线段隧道,时速70 km/h,半径750m,车型B1,减震轨枕。
三.隧道设计:本隧道设计选择B1车型中的下部受流型车型,其车辆主要参数如下:1.车辆长度:19000mm2. 车辆宽度:2800mm3. 车辆高度:3800mm4. 车体重量:1) 空车:24000kg(钢车)2)重车:42600kg(钢车)●车辆轮廓线B1型计算车辆轮廓线坐标值(mm)如下表:点号0 1 2 3 4 5 6 27 28X 0 840 950 1129 1229 1299 1318 1332 1387Y 3800 3800 3750 3636 3538 3406 3315 3077 3063点号29 30 7 8 9 —10d 11d 12dX 1413 1358 1400 1400 1400 —1255 1255 1255Y 2621 2605 1860 1100 600 —600 355 160点号13d 14d 15d 16d 17d 20d 21 22 23X 1440 1441 1230 1065 1065 818 818 717.5 717.5Y 160 120 85 85 165 165 0 0 -25点号24 25 26 —12e 13e 14e ——X 676.5 676.5 0 —-1255 -1428 -1428 ——Y -25 80 80 —222 222 190 ——注:表中第0~9、10d点是车体上的控制点;第11d点是车轴上轴箱的控制点;第12d~15d点是转向架构架下受流器的控制点;第16d~20d点为下部受流转向架构架上的控制点;第21、22点为车轮踏面上的控制点;第23、24点为轮缘上的控制点;第25、26为连接在车轴上的齿轮箱最低点;第27~30点为信号灯预留位置。
城市地下规划课程设计

城市地下规划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重要性。
2. 学生能了解我国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利用现状、发展趋势及其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3. 学生能掌握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基本方法、步骤和关键技术。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实际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设计任务,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如CAD软件等,进行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设计和制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对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意义,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学生能够关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培养绿色环保意识。
3. 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学习,激发对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的兴趣,提高未来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热情。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生,具备一定的地理、数学和科学知识基础,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城市地下规划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基本概念- 地下空间定义与分类- 地下空间规划的意义与作用2.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现状与趋势-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现状- 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趋势3.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原理与方法- 地下空间规划的基本原则- 地下空间规划的方法与步骤- 地下空间规划关键技术4.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实践案例分析- 国内外典型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案例- 案例分析,总结经验与启示5.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设计与制图- 设计要求与规范- 地下空间规划方案设计- 利用CAD软件进行地下空间规划制图6. 小组合作与成果展示- 小组讨论与分工- 完成地下空间规划设计与制图- 成果展示与评价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1-2周: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基本概念与资源利用现状第3-4周: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原理与方法第5-6周: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实践案例分析第7-8周: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设计与制图第9-10周:小组合作与成果展示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性:本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按照教材章节顺序进行教学,确保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知识和技能。
地下城市与规划课程设计

地下城市与规划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地下城市的概念、规划和发展,培养学生对城市规划的认知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城市规划中的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了解地下城市的定义、特点和优势。
2.掌握地下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了解地下城市规划中的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地下城市规划案例分析。
2.能够参与团队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3.能够撰写简单的地下城市规划报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对城市规划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关注城市发展,关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创新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地下城市的概念和特点:介绍地下城市的定义、分类和特点,分析地下城市与传统城市的区别及优势。
2.地下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讲解地下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如安全性、实用性、环保性、可持续性等。
3.地下城市规划的方法和技术:介绍地下城市规划的方法和技术,如空间布局、交通、环境保护等。
4.地下城市规划案例分析:分析国内外典型的地下城市规划案例,如北京、上海、东京等城市的地下城市规划。
5.地下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讲解地下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如智能化、绿色化、人性化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1.讲授法:教师讲解地下城市的概念、特点、规划原则和方法等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地下城市规划案例,让学生了解实际操作过程和经验。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4.实验法:安排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地下城市的规划和发展。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地下城市规划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地下施工课程设计

地下施工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地下施工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掌握相关工程技术和安全风险控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地下施工的分类、特点和适用场景;(2)掌握地下施工的主要技术方法及其原理;(3)熟悉地下施工中的安全风险及其防控手段。
2.技能目标:(1)能够分析地下施工项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地下施工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判断和处理;(3)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为地下施工领域的发展提出建议。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地下施工行业的热爱和敬业精神;(2)增强学生对安全生产的认识,提高安全意识;(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地下施工概述:地下施工的定义、分类、特点及应用领域;2.地下施工技术:常用地下施工技术方法及其原理,如钻孔法、隧道法、爆破法等;3.安全风险防控:地下施工中常见的安全风险,以及相应的防控手段和措施;4.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地下施工案例,了解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和解决方案;5.实践操作: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1.讲授法:通过讲解地下施工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地下施工案例,让学生了解实际工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3.实验法: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4.讨论法:分组讨论地下施工相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地下施工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实验设备:配置相关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5.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实践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州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摘要:徐州枢纽是国家级铁路枢纽,华东地区最大的铁路货运编组调运中心。
连通京沪、陇海两个国家级通道,形成衔接11条线路7个方向的十字型枢纽格局。
货运方面,围绕全国第二大铁路编组站徐州北站,布局铜山货场、徐州西货场、徐州北货场、大庙集装箱办理站,进一步发挥区域货物集散中心和煤炭铁水转运中心的作用。
客运方面,规划新建徐州东高铁站,与既有徐州站形成两个主要客运站格局,衔接京沪高铁、郑徐客专、徐连高铁、徐宿淮盐城际。
徐州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立足主城区,面向都市区。
第一层次以总体规划确定的主城区约30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范围和铜山新区为规划重点;第二层次为都市区和市域范围。
规划立足近期(2020年),面向远景(2050年)。
徐州轨道线网规划体现分阶段城市建设重点,考虑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保持一定弹性等原则。
关键词:徐州、地铁、轨道交通1 总体说明1.1徐州基本情况徐州市,简称徐,古称“彭城”。
位于华北平原的东南部,东西长约210公里,南北宽约140公里,辖区面积11258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037.3平方公里。
为我国重要水陆交通枢纽和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重要“十字路口”。
是国务院批准的拥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市,是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和四个特大城市之一,也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和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
更是中国第二大铁路枢纽,长三角的“北大门”,长三角北部集聚辐射力最强的节点城市和重要增长极。
徐州是国家重要的交通要道、军事战略要地和能源基地,享有较高的历史地位和政治地位。
现为华东重要的教育、科技、文化、交通、旅游、医疗、会展中心,同时也是省内重要的工商业、金融和对外贸易中心。
徐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大城市,国务院确定的拥有地方立法权的18个较大的市之一,国家工信部定位的承接服务外包的五星级城市,新西兰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最高规格级别项目驻地,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徐州都市圈)核心城市,也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
徐州市的行政级别虽为地级市,但经济实力已经超越了部分省会城市,GDP经济增速高居全省第一位。
2012年全年实现GDP经济总量为4016亿元,入围中国经济30强城市,继续超过南昌、兰州、太原、昆明、海口等省会城市。
《2012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显示,徐州成长竞争力排名全国第1位,是中国未来发展前景最好的城市。
国家商务部《国家级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显示,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实力在全国172家国家级开发区中排名第20位。
国务院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明确了徐州的定位是建设以工程机械为主的国际装备制造业基地、能源工业基地、现代农业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旅游中心,成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
1.2建设轨道交通的基本条件通常认为,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即可修建轨道交通。
但据有的报告分析,若期望地铁项目产生比较理想的效果,城市人口在150万以上则是适当的选择。
我国则规定人口在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可以考虑修建轻轨交通系统,人口在2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可以考虑修建地铁交通系统,或者两者相结合,具体要由城市的客运需求、经济实力和其它相关因素来决定。
概括地说,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应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法定的轨道交通网络规划。
任何城市在没有做好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之前就提出线路方案的项目建议书,将被认为是没有根据和不合法的。
因此,在轨道交通项目申报立项前,必须做好综合交通规划和轨道交通专项(专业)规划,并被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后得到确认,才具备法定的基本条件。
2)应有一定的客运量需求。
建设部有关文件规定,近期高峰小时单向客流量达到1万人次时,可建设轻轨系统;当近期高峰小时单向客流量达到4万人次时,才可建设地铁系统。
3)应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
衡量一个城市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GDP)。
据有关文献资料分析: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占该城市GDP的3%~5%是比较合适的;而公共交通包括轨道交通在内的投资,占该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14%~18%,即公交投资约占城市GDP的0.9%,并认为这是一个合理而财力可以承受的指标。
若取公交投资额的80%作为轨道交通的投资份额,则每年可有0.7%左右的GDP投资力度支持此项工程。
按以上指标分析,我国城市修建地铁的投资控制应不超过每公里4亿元,而轻轨应不超过每公里2.5亿元。
据此推算,当城市每年的GDP达到500亿元以上或人均收入在2.5万以上时,认为有条件建设轨道交通。
4)建设标准及国产化问题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一旦立项,建设标准选择是否适当,将对后期造价有很大影响。
此外,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过高的造价不仅使多数城市难以承受,盲目建设还容易造成国民经济的局部失衡,为此,国务院于2003年明确指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要坚持“量力而行,有序发展”的原则,并且规定了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城市应达到的基本条件: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100亿元以上。
2)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
3)城市人口超过700万,城区人口在300万以上。
4)规划线路的客流规模要达到单向高峰3万人次每小时。
5)依据徐州市相关财政、人口统计数据,截止到2012年末:6)徐州市区一般预算收入134.4亿。
7)徐州市区实际居住人口(户籍人口加暂住人口)为321.24万。
8)徐州市区国民生产总值1600元。
综合上述条件以及徐州市目前公交客运量,徐州市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时机是成熟的,条件是具备的。
1.3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年限与依据1.3.1轨道交通建设的年限可以分为近期规划与远景规划。
1)近期规划:主要研究线网重点部分的修建顺序以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因此年限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年限一致。
2)远景规划:是研究城市理想发展状态下轨道交通系统合理的规划,因此没有具体的年限。
一般情况下,考虑到城市总体规划的年限与城市未来的发展定位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也可分近期规划、中期规划、远期规划3类,规划年限分别为1~5年、5~15年、15~20年。
此外,我国《地下铁道设计规范》(GB50157—1992)规定,设计年限近期宜为交付运营后第10年,远期不宜少于交付运营后25年。
依据徐州市相关城市规划、江苏省对徐州的规划要求和国家相关规范后,现对徐州市轨道交通规划年限做出判定:规划年限:2013~2050年。
近期规划:2013~2020年。
中期规划:2021~2030年。
远期规划:2031~2050年。
1.3.2规划依据:1)《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2)《徐州市综合交通规划》(2004~2020年)3)《徐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2011年)4)建设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2008年)5)《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6)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3)81号)7)国务院《关于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07)118 号)8)《江苏省轨道交通“十二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2012年)对于近期建设规划项目选择,支持徐州市近期重点建设片区,既要缓解主城区(尤其老城区)的交通压力,同时要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对于新区的土地开发的引导作用,促进近期建设项目的开发建设的原则是合理的。
轨道交通近期建设项目选择应优先在老城区、并根据规划2020年徐州新区(规划人口22万)的发展规划,首先安排建设1、2号线的建设排序是合理的和适宜的。
1.4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1.4.1指导思想以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为依据,综合考虑交通需求、经济承受能力和建设强度,初步形成轨道交通网络的主骨架,提升旧城区公共交通能力,强化旧城区与新城区联系,实现与其他交通方式密切配合与衔接,服务城市主要功能区,支撑城市近期建设重点,有效引导城市发展。
1.4.2建设规划的基本原则1、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坚持量力而行、有序发展的原则,合理控制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确保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2、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坚持近、远期目标有机衔接,提高投资效益的原则,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和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确定近期建设规模与线路,严格控制轨道交通建设用地。
3、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坚持经济、实用、安全、环保的原则,严格控制工程建设标准,合理选择线路敷设方式,确保安全设施和环境保护同步规划、设计和实施。
4、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的原则,改革建设、经营和管理体制,满足城市建设发展的要求。
1.5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方案与实施安排近期规划,至2020年初步建成基本骨架体系。
,到2020年,我市规划建设轨道交通1、2、3号线一期工程,线路总长67公里,其中地下段60.6公里,高架段6.4公里,建设项目总投资443.28亿元,到2020年,形成连接徐州老城区至新城区、铜山新区、坝山片区、城东新区的轨道交通骨干网络。
[23]工程计划将启动建设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建设周期预计5年。
2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必要性分析2.1城市社会现状与发展预测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确保超过5000亿元(2010年价,下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00亿元,经济增长高于苏北、高于周边地区、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保持综合经济实力在苏北和淮海经济区的领先地位,经济总量进入长三角城市前8名、我国大陆地级以上城市前30名。
2.2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2.1城市性质及规划发展目标根据《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指示,按照我国城市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要求,至2020年,基本实现把徐州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融合历史精华与现代文明为一体的山水园林城市发展目标。
到规划期末,城市综合实力水平居国内同类城市先进水平,其中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00亿元,在全面实现小康的基础上,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基本实现现代化。
将徐州建成以工程机械、电子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及化工、能源产业为依托的区域现代制造业基地和以现代交通枢纽为依托的区域商贸物流中心。
2.2.2城市人口及用地发展规模徐州是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区域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及生态旅游城市。
2020年,全市城镇总人口约1000万,城市化水平58%左右。
主城区城市人口2010年为156万,2020年为200万。
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2010年为151.40平方公里,人均97.10平方米;2020年为180平方公里,人均90平方米。
2.2.3空间结构规划1、发展方向规划期内主城区建设用地以向东和东南方向发展为主,控制向西北发展,严格限制向西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