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工程课程设计
地下工程课程设计

地下工程课程设计地下工程课程设计是一门涉及地下空间利用和地下工程建设的专业课程。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地下工程的设计原理、施工技术以及管理方法,为未来从事地下工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地下工程是指在地下空间进行的各类工程建设,包括地下隧道、地下车库、地下管网等。
这些工程通常是为了解决城市发展带来的土地资源有限的问题,利用地下空间进行补充和扩展,以满足城市的需求。
在地下工程课程设计中,学生需要参与到一个实际的地下工程项目中,从立项到设计再到施工,全面了解地下工程的整个过程。
首先,学生需要对项目进行调研和勘察,了解地质条件、地下水位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工程建设的因素。
然后,根据调研结果,制定地下工程的设计方案,包括结构设计、防水设计、通风与排水设计等。
在设计方案确定后,学生需要进行施工图的绘制,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确保地下工程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在地下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各种地下工程施工技术。
例如,地下隧道的施工需要使用掘进机械和爆破技术,地下车库的施工则需要考虑通风和排水等问题。
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和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地下工程的施工符合规范和标准。
除了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内容,地下工程课程设计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需要在团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地下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
地下工程课程设计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地下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技术,并培养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将为他们未来从事地下工程相关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地下结构工程课程设计

地下建筑施工课程设计题目矿山运输巷道开挖爆破设计姓名学号专业土木工程指导教师学院完成时间目录1、爆破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 (4)1.1课程设计的任务 (4)1.2课程设计内容及要求 (4)1.3设计步骤 (5)2、工程概况 (6)2.1原始条件 (6)2.2爆破地质条件 (6)2.3、工程特点 (6)2.4设计目标 (6)3、爆破方案 (6)3.1光面爆破 (6)3.2掘进爆破技术 (7)3.3施工流程图: (7)4、爆破参数选择与计算 (7)4.1花岗岩的物理性质 (8)4.2巷道掘进断面相关数据和公式 (8)4.3各参数汇总 (12)5、装药、填塞与起爆网路 (13)5.1掏槽眼和辅助眼的装药结构 (14)5.2周边眼的装药结构 (15)5.3炮泥的填塞 (15)5.4起爆方法 (15)5.5施工工艺 (16)6、安全措施 (17)6.1爆破安全距离 (17)6.2爆破事故的预防 (17)6.3爆后检查 (18)6.4盲炮的预防及处理 (19)7.施工组织 (19)8.爆破条件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20)参考文献 (22)致谢 (22)1、爆破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1.1课程设计的任务根据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简明爆破工程设计手册等要求,进行某工程的爆破设计。
1.2课程设计内容及要求﹙1﹚设计图纸的要求:工程设计图纸是工程技术人员的语言,绘制工程设计图纸也是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功。
对课程设计图纸有如下几点要求:①设计图纸必须全面正确反映设计意图,内容与文字说明必须一致;(采用2号图纸,不少于2张)且和说明书同装档案袋。
②图面布置要适中,图间保持一定的间距并留有适当的空边;③比例尺要选择适当,图纸一律用标准图纸,图例一律采用通用标准格式,图纸要求统一编号;④线条粗细分明符合工程制图要求,标注必要尺寸,图中注文数字、外文字母一律用工程字体;⑤设计图标按国家统一标准绘制。
⑥设计图纸内容由学生同指导老师协商确定。
二、隧道洞门及衬砌设计

《地下工程》课程设计报告二设计题目:隧道洞门及衬砌设计院系:河海学院专业:地质工程年级:2011 级班姓名:指导教师:翁其能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2014年6月25 日说明:本次《地下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依据重庆交通大学的课程设计有关要求、地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指导办法编制,主要用于河海学院学院地质工程专业《地下工程》课程设计的任务安排,是地质工程专业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依据文件之一。
进行《地下工程》课程设计的学生应认真阅读、理解本设计任务书,完成本任务书所要求的课程设计任务。
本次《地下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按照有关要求包括以下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课程设计的目的、内容、任务与工作准备第二部分:课程设计成果及要求第一部分课程设计的目的、内容、任务与工作准备一、课程设计的题目及意义本次课程设计为《地下工程》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的题目为:隧道洞门及衬砌设计。
课程设计的意义:结合学生课堂学习内容,根据地下工程的实际要求,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目的本次课程设计要通过资料收集、方案选择、结构受力分析、结构设计等过程,达到加深对《地下工程》所学知识认识的目的,并对《地下工程》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应用,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通过课程设计环节,锻炼实际工作能力。
三、课程设计的内容本次课程设计包括两个方面内容——隧道洞身的设计和隧道洞门的设计。
课程设计内容应具备:隧道横断面设计,隧道衬砌的设计,隧道洞室防排水设计,隧道开挖及防排水方案,洞门的相关设计,相关图纸。
四、课程设计的任务1.通过资料收集、整理,确定所选项目的设计依据、工程概况等。
2.洞身包括衬砌的计算。
3.洞门计算和验算。
4.提交课程设计成果。
五、课程设计的工作准备1.按照本任务书制定课程设计的工作计划, 依据本设计任务书对时间进行有效安排。
2. 为课程设计工作进行准备,比如提前安排好电脑的使用、网络的使用、调查计划的执行、图书资料的查阅等。
《地下工程测试技术》课程设计

《地下工程测试技术实习》目录1实习目的和要求 (1)2实习内容 (1)2.1试验一基桩低应变检测 (1)2.1.1试验原理 (1)2.1.2试验设备 (2)2.1.3试验依据、判别标准 (3)2.1.4试验步骤 (9)2.1.5试验图表绘制 (9)2.1.6试验结果汇总 (15)2.1.7试验注意事项 (15)2.2试验二地脉动测试 (16)2.2.1试验原理 (16)2.2.2试验设备 (16)2.2.3试验步骤 (16)2.2.4试验参数设置 (17)2.2.5试验图表绘制 (17)2.2.6试验结果汇总 (19)2.2.7试验注意事项 (19)3参考文献 (20)《地下工程测试技术》课程实习报告1实习目的和要求(1)《地下工程测试技术》课程实习是学生在学完《地下工程测试技术》课程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一项实习任务。
其目的是培养我们的综合应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岩土工程检测监测中应用的能力。
(2)通过实习,要求我们对原位测试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深入掌握位移检测、桩基检测等内容。
(3)在教师指导下,要求我们独立完成任务书规定的全部内容,并撰写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要求内容完整、排版符合要求、文字通顺、图表正确、分析准确、结论可靠。
2实习内容2.1试验一基桩低应变检测2.1.1试验原理基桩低应变检测即反射波法,指的是应力波在桩身中的传播反射特征为理论的一种方法。
在应用这种方法的情况下,需要将桩看成是具有连续弹性的一维均质杆,同时不考虑周土体传播的应力波对沿桩身造成的一些影响。
在测试过程中,在桩顶进行纵向振动,弹性波将会沿着桩身向下进行传播,一旦桩身出现较大的波阻抗变化波动或桩身截面积改变,就会发射反射波,将它进行相应的接收、滤波、放大以及数据的处理,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就能够识别各个部位的反射信息,通过专业的数据软件对这些反射信号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就能够判断出桩身的完整性。
引起反射波变化的原因:桩底、截面发生变化、夹泥、离析、混凝土质量变化、土层变化等。
《地下工程》课程设计

《地下工程课程设计》目录一、目的 (2)二、设计资料 (2)三、隧道设计 (2)四、管片衬砌结构设计 (7)五、轨道设计 (12)六、参考文献 (13)地铁区间盾构隧道建筑限界的确定与横断面设计一.目的: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地铁区间隧道车辆轮廓线、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和建筑限界的计算过程与影响因素,车辆类型,支护结构类型,轨道类型,受电弓知识,直线与曲线隧道计算超高的办法及其对隧道建筑限界的影响等知识,使学生能够在任一速度和曲线半径下,选择车型和轨道设计,进行隧道衬砌选择和衬砌管片的选择,并且设计出管片的厚度和二次衬砌的厚度(若需要),绘出给定条件下的隧道建筑限界图(车辆轮廓线图、车辆限界图、设备限界图和建筑限界图),并给出具体控制点的坐标值,绘出单(复)线隧道直线和曲线条件下的衬砌内轮廓图,绘出衬砌设计图,绘出管片设计图等。
二.设计资料:取之于“广州地铁某线某区间盾构隧道设计”。
圆形盾构地铁区间隧道,底层参数为:粉粘土,上覆地层高12.0m,容重18.0kN/m3,地面超载20.0kN/m3,侧压力系数0.5,地基抗力系数30.0MPa/m。
设计要求:1)直线隧道,时速80km/h2)曲线段隧道,时速70 km/h,半径750m,车型B1,减震轨枕。
三.隧道设计:本隧道设计选择B1车型中的下部受流型车型,其车辆主要参数如下:1.车辆长度:19000mm2. 车辆宽度:2800mm3. 车辆高度:3800mm4. 车体重量:1) 空车:24000kg(钢车)2)重车:42600kg(钢车)●车辆轮廓线B1型计算车辆轮廓线坐标值(mm)如下表:点号0 1 2 3 4 5 6 27 28X 0 840 950 1129 1229 1299 1318 1332 1387Y 3800 3800 3750 3636 3538 3406 3315 3077 3063点号29 30 7 8 9 —10d 11d 12dX 1413 1358 1400 1400 1400 —1255 1255 1255Y 2621 2605 1860 1100 600 —600 355 160点号13d 14d 15d 16d 17d 20d 21 22 23X 1440 1441 1230 1065 1065 818 818 717.5 717.5Y 160 120 85 85 165 165 0 0 -25点号24 25 26 —12e 13e 14e ——X 676.5 676.5 0 —-1255 -1428 -1428 ——Y -25 80 80 —222 222 190 ——注:表中第0~9、10d点是车体上的控制点;第11d点是车轴上轴箱的控制点;第12d~15d点是转向架构架下受流器的控制点;第16d~20d点为下部受流转向架构架上的控制点;第21、22点为车轮踏面上的控制点;第23、24点为轮缘上的控制点;第25、26为连接在车轴上的齿轮箱最低点;第27~30点为信号灯预留位置。
地下工程监测课程设计

地下工程监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了解地下工程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最新发展;2、掌握各种地下工程监测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应用范围;3、学习应用各种监测技术进行地下工程监测、数据处理及成果分析的方法;4、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其具备在国内外地下工程监测项目中进行工作和研究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1、地下工程监测的基本概念;2、地下工程监测技术分类及其特点;3、地下工程监测设备的组成和使用;4、地下工程监测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5、地下工程监测实例分析。
三、课程安排1、首先介绍地下工程监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2、然后介绍地下工程监测技术的分类、原理和特点;3、接着介绍地下工程监测设备的组成和使用;4、然后教授地下工程监测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5、最后通过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实践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以案例分析为主要内容,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也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实验室操作的培养。
五、实验设备要求1、地下工程监测设备:包含地下渗透压力计、应变计、位移计、温度计、流量计、水质监测仪等;2、专业软件:包括AutoCAD、DVM、GeoStudio等;3、实验室场地:需要一个有一定空间的实验室场地,方便学生组织实验操作。
六、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论文。
其中平时成绩占40%左右,实验成绩占30%左右,论文占30%左右。
七、参考书目1、地下工程监测导论,张三、李四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10年;2、地下工程监测技术与应用,王五等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年;3、地下工程监测方法论,赵六等编著,人民交通出版社,2012年。
地下工程课程设计-(地下矩形框架结构)-(1)

地下工程课程设计地铁车站主体结构设计(地下矩形框架结构)学院名称:土木工程学院班级:土木2012-7班学生姓名:陈铁卫学生学号: 20120249指导教师:孙克国目录第一章课程设计任务概述 (1)1.1 课程设计目的 (1)1.2 设计规范及参考书 (1)1.3 课程设计方案 (1)1.3.1 方案概述 (1)1.3.2 主要材料 (3)1.4 课程设计基本流程 (3)第二章平面结构计算简图及荷载计算 (5)第三章结构内力计算 (8)第四章结构(墙、板、柱)配筋计算 (14)第一章 课程设计任务概述1.1 课程设计目的初步掌握地铁车站主体结构设计的基本流程;通过课程设计学习,熟悉地下工程“荷载—结构”法的有限元计算过程;掌握平面简化模型的计算简图、主动荷载及荷载的组合方式、弹性反力及其如何在计算中体现;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有限元建模、划分单元、施加约束、施加荷载的方法;掌握地下矩形框架结构的内力分布特点,并根据结构内力完成配筋工作。
为毕业设计及今后的实际工作做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
1.2 设计规范及参考书1、《地铁设计规范》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4、《地下铁道》(高波主编,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5、《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教材6、计算软件基本使用教程相关的参考书(推荐用ANSYS )1.3 课程设计方案1.3.1 方案概述某地铁车站采用明挖法施工,结构为矩形框架结构,结构尺寸参数详见表1-2。
车站埋深3m ,地下水位距地面3m ,中柱截面横向尺寸固定为0.8m (如图1-1横断面方向),纵向柱间距8m 。
为简化计算,围岩为均一土体,土体参数详见表1-1,采用水土分算。
路面荷载为2/20m kN ,钢筋混凝土重度3/25m kN co =γ,中板人群与设备荷载分别取2/4m kN 、2/8m kN 。
荷载组合按表1-3取用,基本组合用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标准组合用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
地下施工课程设计

地下施工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下施工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使学生了解地下施工中涉及到的地质、土木工程等相关知识;3. 帮助学生了解地下施工领域的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下施工中实际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在地下施工项目中进行分析、设计和计算的能力;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能在项目中进行有效的技术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专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2.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其明白地下施工安全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在地下施工过程中关注生态环境保护。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实践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地质、土木工程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采用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预定的学习成果,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地下施工基本概念:包括地下工程的分类、功能及施工特点;教材章节:第一章 地下工程施工概述2. 地下施工技术与工艺:涵盖隧道开挖、支护、防水、爆破等技术;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下工程施工技术3. 地下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介绍地下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进度计划及安全管理;教材章节:第三章 地下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4. 地下工程施工计算:包括围岩稳定性分析、支护结构计算等;教材章节:第四章 地下工程施工计算5. 地下工程施工案例:分析典型地下工程施工项目,总结经验教训;教材章节:第五章 地下工程施工案例6. 地下工程施工新技术与发展趋势:介绍地下工程施工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及其发展趋势;教材章节:第六章 地下工程施工新技术与发展趋势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地下工程施工概述第二周:地下工程施工技术第三周:地下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第四周:地下工程施工计算第五周:地下工程施工案例第六周:地下工程施工新技术与发展趋势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程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1 9 2 5K P5a. 7 1 4 0 . 6
地下工程课程设计 | 11231042
由于到隧道上部地面有车辆荷载和人群荷载,会导致侧向压力的增大:
q超 K平均P 超 0.428 20 8.56kPa
E.
偶然荷载
在本次设计中,仅考虑比较简单的情况,偶然荷载可以不用考虑。
101.85kpa
q下 i hi K 2 1.7 16 4.3 18 0.7 (26.2 10) 6.5 (26.6 10) 0.406 90.88kpa
(3) 对于隧道侧墙底部土压力
q 侧底
h K 1.7 16 4.3 18 0.7 (26.2 10) 6.5 (26.6 10) 3.97 17
3.地层竖向水压力
q水顶 w h 10 10 6 40kPa
B. 底板永久荷载 1. 底板自重
q底 d 25 0.4 10kPa
2. 水压力(向上) :
q水底 w h 10 10 6 7.17 111.7 KPa
C. 侧墙永久荷载 地层侧向压力按主动土压力的方法计算,由于埋深在地下水位以下,需考虑 地下水的影响(水土分算)。对于隧道侧墙上部土压力,用朗肯主动土压力方 法计算。 先计算侧向压力系数:
i i 2
0.406 118.28 kpa
D. 可变荷载 1. 地面超载: 按《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10.2.1 中第三条规定:在道路下面的 潜埋暗挖隧道,地面的车辆荷载按 20KPa 的均布荷载作用于地层上,并不计动 力作用影响。人群荷载按 4KPa 均布荷载标准值计算。 即: P 超 24kPa 。 2. 底板上可变荷载: 主要为列车车辆运行的可变荷载,一般取: 3. 侧向上可变荷载
厚度 天然重度 饱和重度 3 3 (m) γ (kN/m ) γ(kN/m ) 1.7 5.0 6.5 5.6 8.0 13.0 16 18 19.3 19.5 20.0 20.0 22 26 26.2 26.6 27.0 27.5 27.8
杂填土 粉土 细砂 圆砾土 粉质粘土 卵石土 基岩
2.其他条件
埋深 hc 10m h 19.008m ,可知洞室为浅埋,洞室的埋置深度不足 以形成天然拱。
2.2 计算作用在结构上的荷载(仅按使用阶段考虑)
由于该结构为极浅埋,所以其土压力为上覆土层的重量。 A. 顶板永久荷载 1.顶板结构自重(只考虑二衬)
q顶 d 25 0.4 10kPa
细砂的侧向围岩压力系数为:
22 K1 tan 2 (45 ) tan 2 (45 ) 0.455 2 2
圆砾土的侧向围岩压力系数为:
25 K tan 2 (45 ) tan 2 (45 ) 0.406 2 2 2
隧道位于细砂层中的厚度: h1
3.2m ;
式中 s 为围岩的级别;B 为洞室的跨度;i 为 B 每增加 1m 时的围岩压力增减率
由于隧道拱顶埋深 10m, 位于细沙层和圆砾土中, 根据 《地铁设计规范》 10.1.2 可知暗挖结构的围岩级别按现行《铁路隧道设计规范》确定。查表得围岩级 别为Ⅵ级。
B 8.2
则有:
i=0.1 S=6
h 0.45 2 s 1 [1 i ( B 5)] 0.45 26 1 [1 0.1 (8.2 5)] 19.008m
隧道位于圆砾土层中的厚度: h2 3.97 m ;
-5-
地下工程课程设计 | 11231042
侧向围岩压力系数可按其深度取加权平均,以简便计算,故:
K
Ki hi 0.455 3.2 0.406 3.97 0.428 hi 7.17
(1)
对于隧道侧墙上部土压力,用朗肯主动土压力方法计算:
-2-
地下工程课程设计 | 11231042
表1
土的类型
各层土的物理力学指标
弹性抗 变形模量 E 力系数 (GPa) (Mpa/m) 50 90 100 120 150 200 300 0.8 0.9 1.2 1.5 1.8 2.0 2.5 泊松比 μ 0.4 0.35 0.32 0.32 0.32 0.30 0.35 内摩擦 角ф (º) 20 21 22 25 23 27 35 粘聚力 C(Mpa) 0.005 0.01 0.01 0.01 0.02 0.03 0.04
-1-
地下工程课程设计 | 11231042
1.设计概况
设计任务
对某区间隧道进行结构检算,求出内力,并进行配筋计算。 课设要求是地下结构设计任务书-5+CAD 中的图 1、 具体设计基本资料如下:
隧道截面图
设计基本资料
1.工程地质条件
线路垂直于永定河冲、洪积扇的轴部,第四纪地层沉积韵律明显,地层由 上到下依次为:杂填土、粉土、细砂、圆砾土、粉质粘土、卵石土。其主要 物理力学指标如表 1,本地区地震烈度为 6 度。
地下水位在地面以下 6m 处;隧道顶板埋深 10m;采用暗挖法施工,隧道 断面型式为马蹄形。
地层中隧道位置示意图
-3-
地下工程课程设计 | 11231042
2 设计过程
2.1 根据给定的隧道或车站埋深判断结构深、浅埋
可以采用《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的方法。,即有
h* 0.45 2s 1 [1 i ( B 5)]
地下工程课程设计
————
地铁区间隧道结构设计
姓 学 班
名:兰施琪 号:10231042 级:土木 1103
任课教师:贺少辉,孙晓静 单 时 位:北京交通大学土建学院 间: 2014 年 05 月 26 日
地下工程课程设计 | 11231042
目录
1 设计概况.................................................................................................................................. - 2 1.1 设计任务....................................................................................................................... - 2 1.2 设计基本资料................................................................................................................ - 2 2 设计过程.................................................................................................................................. - 4 2.1 根据给定的隧道或车站埋深判断结构深、浅埋 ........................................................ - 4 2.2 计算作用在结构上的荷载(仅按使用阶段考虑) .................................................... - 4 2.3 荷载组合........................................................................................................................ - 4 2.3.1 荷载列表............................................................................................................. - 4 2.3.2 荷载组合............................................................................................................. - 4 2.4 结构受力图.................................................................................................................... - 4 3 结构内力分析.......................................................................................................................... - 4 3.1 结构模型的建立............................................................................................................ - 4 3.2 定义材料和截面............................................................................................................ - 4 3.3 添加边界条件.............................................................................................................. - 11 3.4 定义荷载...................................................................................................................... - 12 3.5 运行及查看结果.......................................................................................................... - 13 4 结构配筋计算及界面配筋图的绘制 ..................................................................................... - 17 5 结语及参考文献..................................................................................................................... -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