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莫高窟》赏析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8课《莫高窟》

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1961年,莫高窟被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作者生平及代表作品
作者生平
本文的作者是余秋雨,浙江余姚人,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 文化史学家。
民族精神
探讨莫高窟壁画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精 神特质,如勤劳、智慧、包容等,培养 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旅游学角度
旅游资源开发
了解莫高窟作为旅游资源的价值,探讨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以吸引更多 游客前来参观。
地方经济发展
分析旅游业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如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等,培养 学生的经济意识和实践能力。
03
第四自然段
阐述了莫高窟的文化价值。文章指出,莫高窟不仅是艺术的宝库,更是
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通过莫高窟,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
和人民的生活状态,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
语言表达
文章语言准确、生动、形象,既符合语文规范,又具有文学色彩。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动词和比喻 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心得1
在阅读《莫高窟》一文时,我深刻感受到了莫高窟的雄伟壮观和博大精深。文章通过对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艺 术特色等方面的介绍,让我对这座世界文化遗产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心得2
通过阅读《莫高窟》,我不仅了解了莫高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还感受到了作者对祖国文化遗产的热爱和赞美。这让我更 加意识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自然因素破坏
01
莫高窟地处沙漠地区,自然风化、雨水冲刷等自然因素对壁画
小学五年级语文《莫高窟》赏析

小学五年级语文《莫高窟》赏析作者首先交代的是莫高窟所在三危山。
在这里,作者不是泛泛地介绍山如何,方位如何,而是一落笔就将三危山的历史引向遥远的几乎与神话分不清界限的一场战争,引向那浩浩荡荡的中原大军,引向那哒哒的马蹄声,人们感受到的是那无可比拟的气势,用这样的一座三危山来做莫高窟的映壁,莫高窟的气概之大也可想而知了。
莫高窟的缘起更是令人着迷。
你看那一刻:他(乐樽和尚)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上的锡杖也变得水晶般透明。
他怔怔地站着,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
于是,他有所憬悟,发愿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
这就给莫高窟的由来涂上了一层浓浓的神秘色彩。
但我们却不会觉得它荒诞。
因为一个伟大的奇迹就要在这沙漠深处诞生。
作者写道:这个沙漠深处的陡坡,浓浓地吸纳了无量度的才情,空灵灵又胀鼓鼓地站着,变得神秘而又安详。
接下来该介绍莫高窟的真面目了。
目不暇接的景观如果完全按照初创者的线路记叙,无疑会造成审美逻辑的零乱,流于浮泛琐碎,缺少艺术感染力,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落入前人的套路之中。
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牢牢把握住了莫高窟内在的生命力。
以自己探询莫高窟底蕴的思路为线索,一步步地深入,展现出莫高窟的非凡神韵。
这种神韵是什么呢?就是它艺术生命力的传承和累聚。
这是美的世界。
秋雨先生比较了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得出大凡至今轰传的历史胜迹,总是具有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禀赋的结论。
而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因此作者没有介绍具体的景观,而是以思接千载、心游万仞的艺术想像力,带我们去领略一代代艺术家们赋予莫高窟的不朽。
作者将历史、文学、美术以及一个民族的成长糅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童话般的神奇世界。
语文教学《莫高窟》片断赏析

语文教学《莫高窟》片断赏析语文教学《莫高窟》片断赏析最近,笔者有幸观摩一节课改课,针对《莫高窟》一课的教学设计,专家学者各抒己见。
现摘录片段,评析如下:片段(一)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彩塑有什么特点?(生读书后回答)生:千姿百态师:你说的很好,彩塑的形状是千姿百态生:形态万千师:和千姿百态的意思差不多,谁能说一个更准确的词语生:惟妙惟肖(教师听后,眉头紧皱,拿起书本)师:大家很会动脑筋,用了这么多的词语形容彩塑,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看看书上是用哪个词形容的?生(豁然开朗异口同声地回答)精妙绝伦师:对,精妙绝伦(随机板书:精妙绝伦)[“精妙绝伦”是教材上的词语,是教师预设的答案。
不论学生说多少生动准确的词语,教师都不会接受,都不会在黑板上写下来。
教师的做法就是一步步把学生引到预设的标准答案上来。
正如一位专家点评的那样:“这种做法是传统滞后的教学理念造成的,穿新鞋,走老路,拿昨天的旧船票乘今天课改的大船。
开始的设疑问难,看似激起学生的发散思维,但很快就被教师心中预设的标准答案所笼罩,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情感体验,虚华的表面下掩盖的是老师对客观标准答案的推崇,是认知主义教学模式作怪。
”其实,在学生回答“惟妙惟肖”时,教师顺势一句“你说的太好了,惟妙惟肖意思就是精妙绝伦。
”轻轻的就把答案带了出来,根本不需要再去翻书。
在这里,可以看出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还不到位,在处理课堂上生成资源时态度的.僵硬。
片段(二)师: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请同学们自由组合,找一组学习伙伴,讨论下列问题:1、找出书上彩塑、壁画的句子;2、你读了,有何感受。
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班里一片忙碌,学生打破原来的小组,三三两两做到一起,有的读书,有的画句子,有的讨论,还有的在玩。
教师在黑板前站着。
)[合作学习要有教师的引领,小组成员之间要有明确的分工,有组织、有领导、有记录,有主要发言的,有补充发言的,不是几个人坐在一起就是合作。
《莫高窟》赏析(精选13篇)

《莫高窟》赏析(精选13篇)《莫高窟》赏析篇1教学要求: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资料:1莫高窟简介2帛画、刺绣、文书教学过程:师:介绍莫高窟引入课文,范读生:默读师:划出课文中的,联系上下文理解同桌互说生:说师:课文按什么方式写的?划出每段的中心句,自由读课文生:思考、划句、读文生:课文是按总分总的方式写的,中心句是每段的第一句师:谁来读第一段?生:读师:为什么说莫高窟是一颗明珠?生:它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四万五千多平方米的宏伟瑰丽的壁画,还有藏经洞,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师:你是怎么看出人们把它当明珠的?生:当作明珠说明它在人们心目中地位很高,就像父母将儿女当掌上明珠生:“她”这个字说明人们已经把莫高窟当作人一样。
“她在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三危山和鸣沙山都成了她的守护神,像她的父母生:“492个洞窟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可以防洪水,防风沙,防止有人偷盗,圆形的保存的时间最长,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人们将她建造在这样的地就是为了安全生:“连在一起”节约了资源,也方便今后人们旅游观光师:如此建筑是一个奇迹,大家想到什么?生:当时创造这一奇迹的艰难,好多人付出了生命,将一生都奉献给了防止有人偷盗这一艺术宝库师:对,这是一座艺术宝库,看,这里有两千多尊彩塑,她们有什么特点?生:个性鲜明,神态各异师:有慈眉善目的生:菩萨师:有威风凛凛的生:天王师:还有强壮勇猛的生:力士师:有一尊卧佛——生: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师:他仿佛在干什么?生:他在思考如何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生:他在回响过去,展望美好的饿未来生:他在享受天伦之乐生:他是一个知足常乐的佛师:这些彩塑反映了人们什么样的理想?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对和平世界的向往生:人们渴望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师:你如果是彩塑,你是一个什么样的彩塑?你要表达什么样的美好心愿?生:我是一个乐佛,我希望天下所有人都和我一样快乐生:我是一个蛙,希望中国在舞蹈中跳出辉煌生:我是千手观音,我要普度众生,保佑天下所有人都健康、幸福,用我的每一只手去帮助任何一个需要帮助的人生:我是仙女,我要向人间播撒鲜花,让人间充满爱师: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我听到了游人啧啧赞叹,他们怎么赞叹的?生:百闻不如一见,今天一见,果真名不虚传啊!生:这是西方极乐世界!我仿佛已经在天上了生:我像在梦境中也成佛了生:外国人会说自己有眼不识泰山,如今的中国一定能成为世界文明大国之音生: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我们以前太小看他们了,他们是东方之神,是主宰世界的骄子生:别夸了,我带你们去看壁画,你们会更晕。
2023最新-《莫高窟》赏析【优秀4篇】

《莫高窟》赏析【优秀4篇】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那你知道敦煌莫高窟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以下是漂亮的编辑帮家人们整编的《莫高窟》赏析【优秀4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莫高窟》赏析篇一敦煌学已是显学,莫高窟早已名扬天下。
这里无疑处处皆是文章。
如何使一个轮廓完整、形神兼备的莫高窟在读者心中油然而生,而又不减损它的审美情趣和独特魅力,实在是一个难题。
因为这不仅需要作者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深邃的洞见力,还要具备“天机之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万尺”的艺术造诣。
一般的风物记游往往会陷入徒得其表、失其神韵的窠臼。
秋雨先生以深厚的学养和文学造诣带领我们移步换形,时而留恋徘徊,时而凝思默想,不由自主便进入了一个如梦如幻的艺术空间里。
作者首先交代的是莫高窟所在——三危山。
在这里,作者不是泛泛地介绍山如何,方位如何,而是一落笔就将三危山的历史引向遥远的几乎与神话分不清界限的一场战争,引向那浩浩荡荡的中原大军,引向那哒哒的马蹄声,人们感受到的是那无可比拟的气势,用这样的一座三危山来做莫高窟的映壁,莫高窟的气概之大也可想而知了。
莫高窟的缘起更是令人着迷。
你看那一刻:“他(乐樽和尚)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上的锡杖也变得水晶般透明。
他怔怔地站着,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
”于是,他有所憬悟,发愿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
这就给莫高窟的由来涂上了一层浓浓的神秘色彩。
但我们却不会觉得它荒诞。
因为一个伟大的奇迹就要在这沙漠深处诞生。
作者写道:“这个沙漠深处的陡坡,浓浓地吸纳了无量度的才情,空灵灵又胀鼓鼓地站着,变得神秘而又安详。
”接下来该介绍莫高窟的真面目了。
目不暇接的景观如果完全按照初创者的线路记叙,无疑会造成审美逻辑的零乱,流于浮泛琐碎,缺少艺术感染力,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落入前人的套路之中。
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牢牢把握住了莫高窟内在的生命力。
《莫高窟》阅读答案莫高窟短文阅读答案

《莫高窟》阅读答案莫高窟短文阅读答案莫高窟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
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
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
色流猛地一下涡游卷涌,当然是到了唐代。
人世间能有的色彩都喷射出来,但又喷得一点儿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纳入细密。
流利的线条,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乐章。
这里不再仅仅是初春的气温,而已是春风浩荡,万物苏醒,人们的每一缕筋肉都想跳腾。
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
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娇嗔。
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
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流连长久。
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
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
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
到别的洞窟还能思忖片刻,而这里,一进入就让你燥热,让你失态,让你只想双足腾空。
1.下面的理解,不符合“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一句含义的一项是( )a.看莫高窟,仿佛听见了千年历史车轮的隆隆声。
b.看莫高窟,强烈感受着中华民族艺术的恒久魅力。
c.看莫高窟,仿佛置身于旌旗猎猎,烟尘滚滚的古战场。
d.看莫高窟,强烈感受着力与美的奔涌,仿佛消融在艺术的洪流中。
2.“喧闹”意在强调( )a.艺术创作背景的生动 b.艺术创作背景的复杂c.艺术创作背景的丰富 d.艺术创作背景的多样3.根据第二段的内容,概括出唐代洞窟艺术创作的三个特点。
4.写出你对“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一句含义的理解。
《莫高窟》答案1.c2.a3.(1)色彩绚丽(2)线条流利(3)形象生动(4)神态逼真(5)场面宏伟(任选三个)4.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人的活力。
《莫高窟》教学片段与评析

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鞠僖格【关键词】《莫高窟》教学片段评析【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A-0055-02《莫高窟》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致、条理清晰,大量运用了四字词语和排比句,用词精妙、句式整齐,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现在我们面前。
执教《莫高窟》这篇课文时,笔者着眼于学生个体的发展,以表达运用为重点,通过体验、熏陶、理解、感悟,将内容感悟与语言训练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学语言、用语言,使得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提升。
一、朗读,发现独特的表达方法【片段一】语文教学除了让学生了解课文讲了什么,还要关注课文是怎样写,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是什么;不仅要关注语言内容,更要关注语言形式、结构特点,并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
要用好课文这个例子,让学生学语言、品语言、用语言。
莫高窟余秋雨摘抄赏析

莫高窟余秋雨摘抄赏析莫高窟一个光彩夺目的名字,一个另人神往的艺术圣地;莫高窟余秋雨摘抄赏析的内容有哪些?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莫高窟余秋雨摘抄赏析,一起来看看吧!一、借助媒体――激情。
在日常自学和生活中,儿童主要就是通过视觉和感官去以获取各种信息的。
课堂上,利用媒体――音乐、视频、课件等电教手段,使学生形象地认知语言文字所充分反映的那活生生的事物,鼓励学生观赏祖国山河的绚丽多彩,体验感人场面的扣人心弦,体悟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学生便由感而播发,情绪大振,激情不羁。
《莫高窟》这一经典历史文化艺术,靠近现代儿童的生活,尤其就是南方的孩子。
为了使学生体会至语言文字所Acura的敦煌艺术和世界文化历史,减少教学难度,景老师在教学伊始,首先使学生通过一组图片介绍敦煌,认知“敦煌就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教师复述:“为什么说道敦煌就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唤起学生自学课文的热情,使学生用自己讨厌的方式念课文,打听一打听课文了解了莫高窟有些什么?”这样教师的一点一拨很快地就把学生带入了课文。
由于学生的情感已被深深地唤起了出来,对文中彩塑、壁画、藏经洞三个部分一目了然,学生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就不言而喻。
学生在认知形象的过程中,情感获得了调控,由此沦为独立自主自学的强悍动力。
二、在语文课中做数学题。
看上去这有违教学常理,有悖于于教学的常规逻辑。
但这一案例的教学结果却表明,这两道直观的算式有如两支熄灭学生情感的火炬,使整个课堂都显得生动出来:师:莫高窟的壁画有什么特点?生:莫高窟的壁画宏大瑰丽。
师:你从哪儿觉得莫高窟的壁画宏伟?生:我从“莫高窟除了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大瑰丽的壁画”这句话中真的壁画宏大,因为她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
师:(赞赏地点头)你读课文读得真仔细!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存有多小呢?我们一起来搞一道算式题。
生:(都好奇地看着老师,有同学嘀咕:语文课上怎么做数学题?)师:恳请大家听到不好题目:我们的教室大约30平方米,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存有多少个教室那么小?生:(想了一会儿,七嘴八舌地说)150个教室那么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高窟》赏析
五年级语文教案
敦煌学已是显学,莫高窟早已名扬天下。
这里无疑处处皆是文章。
如何使一个轮廓完整、形神兼备的莫高窟在读者心中油然而生,而又不减损它的审美情趣和独特魅力,实在是一个难题。
因为这不仅需要作者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深邃的洞见力,还要具备“天机之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万尺”的艺术造诣。
一般的风物记游往往会陷入徒得其表、失其神韵的窠臼。
秋雨先生以深厚的学养和文学造诣带领我们移步换形,时而留恋徘徊,时而凝思默想,不由自主便进入了一个如梦如幻的艺术空间里。
作者首先交代的是莫高窟所在——三危山。
在这里,作者不是泛泛地介绍山如何,方位如何,而是一落笔就将三危山的历史引向遥远的几乎与神话分不清界限的一场战争,引向那浩浩荡荡的中原大军,引向那哒哒的马蹄声,人们感受到的是那无可比拟的气势,用这样的一座三危山来做莫高窟的映壁,莫高窟的气概之大也可想而知了。
莫高窟的缘起更是令人着迷。
你看那一刻:“他(乐樽和尚)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上的锡杖也变得水晶般透明。
他怔怔地站着,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
”于是,他有所憬悟,发愿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
这就给莫高窟的由来涂上了一层浓浓的神秘色彩。
但我们却不会觉得它荒诞。
因为一个伟大的奇迹就要在这沙漠深处诞生。
作者写道:“这个沙漠深处的陡坡,浓浓地吸纳了无量度的才情,空灵灵又胀鼓鼓地站着,变得神秘而又安详。
”
接下来该介绍莫高窟的真面目了。
目不暇接的景观如果完全按照初创者的线路记叙,无疑会造成审美逻辑的零乱,流于浮泛琐碎,缺少艺术感染力,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落入前人的套路之中。
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牢牢把握住了莫高窟内在的生命力。
以自己探询莫高窟底蕴的思路为线索,一步步地深入,展现出莫高窟的非凡神韵。
这种神韵是什么呢?就是它艺术生命力的传承和累聚。
这是美的世界。
秋雨先生比较了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得出“大凡至今轰传的历史胜迹,总是具有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禀赋”的结论。
而“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因此作者没有介绍具体的景观,而是以思接千载、心游万仞的艺术想像力,带我们去领略一代代艺术家们赋予莫高窟的不朽。
作者将历史、文学、美术以及一个民族的成长糅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童话般的神奇世界。
作者的笔下是亦真亦幻、洋洋洒洒,我们的感受是驰骋千古、心潮澎湃。
这里的文字是感性的却又是充满智慧的。
作者写了北魏、隋朝、五代、大宋、元代等时期的遗存,而用大段文字对唐代壁画艺术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唐代就该这样,这样才算唐代。
我们的民族,总算拥有这么一个朝代,总算有过这么一个时刻,驾驭如此瑰丽的色流,而竟能指挥若定”。
作者带领我们走过了一段“美的历程”,也引领我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旅行,一次中华民族生命之美的探询。
秋雨先生没有纠结于具体的壁画和雕塑,而是撷取几段印象来作为代表,展现莫高窟的神韵。
虽然是印象,但经过作者心与
灵的浸润,已经赋予其美学、史学和哲学的意味,将我们带到了一个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场景中,与作者一起为之喝彩,为之激奋,为之感叹,为之低徊。
这是一种宏大的美,是作者对鲜活生命力的深情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