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起步第7课 戊戌变法中华书局版课后练习第二十六篇

合集下载

第7课中华书局版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PPT课件

第7课中华书局版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PPT课件
Please Criticize And Guide The Shortcomings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结束语
感谢聆听
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导
中国近代化探索之
第7课
戊戌变法
一、戊戌变法的兴起和发展
1、背景 2、维新思想的传播 ------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
放运动
二、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的高潮
三、失败
戊戌变法主要代表人物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
一、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
公车——举子、举人
康有为、梁启超,邀请 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 联名上书光绪帝, 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 变法图强。
梁启超的9个子女皆才俊
长女梁思顺——诗词研究专家 长子梁思成——建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次子梁思永——考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三子梁思忠——英年早逝的炮兵上校 次女梁思庄——著名的图书馆学家 四子梁思达——著名的经济学家 三女梁思懿——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四女梁思宁——光荣的革命军人 五子梁思礼——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袁世凯
慈禧太后像
慈禧太后和后妃在一起
戊戌六君子
杨锐
刘光第
杨深秀 康广仁
林旭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绝命诗
同学们,你 们认为他的 死是否值得

中华书局版八年级上第二单元第7课戊戌变法

中华书局版八年级上第二单元第7课戊戌变法
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 于地球。 ——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
第二幕:精心准备
康有为在“公车上书”后 为实现改革愿望又作了哪些
准备活动?
维新思想
“公车上书”
政治运动 中外纪闻 强学会 保国会
时务报
时务学堂 万木草堂 继续
《中外纪闻》
强学会
时务学堂
第三幕:大展宏图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 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戊戌变法历时 103 天,史称 “ 百日 维新”。 高潮
有利于具 维新思想 打击了封建 的人参与 官僚制度 政治方面:广开言路,准许官民上书言事; 政治 精简机构,裁汰冗员,澄清吏治 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业,提倡开办实业; 有利于民族 奖励发明创造,发展科学技术 资本主义的 发展 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文; 鼓励兴办学堂,创设京师大学堂; 有利于西 提倡办报,译书,出国留学 学的传播 军事方面:整顿陆海军,裁减冗员; 增强国 采用新法练兵,增强海防实力 防力量
“洋务”办。 李,左张之洞,官僚大买办。
“自强”又“求富”,工业谱新篇。
甲午中日战,覆灭北洋军。 《马关条约》立,瓜分狂潮起。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 洋 面临什么形势?
务 运 动
农民阶级 地主阶级
???
义和团 运动
资产阶级:
第一幕:粉墨登场
一、公车上书
时间: 1895年春 背景:《马关条约》签订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发起人: 康有为 梁启超
载湉(1871--1908) 1875年即位,年号 光绪。1889年亲政。
戊戌六君子
杨锐
林旭
康广仁
谭嗣同 刘光第 杨深秀
问卷大调查
“ 六君子 ”被杀后, 时人评论 “ 谭嗣同待 死,杨深秀寻死 ”,你 怎么看待谭的献身精神?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戊戌变法名师教案 中华书局版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戊戌变法名师教案 中华书局版

第7课戊戌变法1教学目标1、了解公车上书的基本史实;2、掌握康有为、梁启超的主要维新活动,学习他们关心时政,关心祖国前途命运的责任;3、理解戊戌变法的内容,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比较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已初步具备一定的自觉性,因此,对于八年级的学生除了仍然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的提高,还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另外学生在前面学习中已学习了在近代化探索的道路上洋务运动已失败,为今天学习的探索做了铺垫。

3重点难点重点:公车上书与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目标1、了解公车上书的基本史实;2、掌握康有为、梁启超的主要维新活动,学习他们关心时政,关心祖国前途命运的责任;3、理解戊戌变法的内容,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4.1.2学时重点公车上书与百日维新。

4.1.3学时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4.1.4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复习旧知导入新课《马关条约》的内容有哪些?对中国社会性质有什么影响?再用《时局图》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危机加深。

1895年,正值中国科举考试,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莘莘学子们为挽救民族危亡做了什么事情呢?(板书课题)活动2【导入】展示目标了解“公车上书”的基本史实。

掌握康有为梁启超的主要维新活动,学习他们关心时政,关心祖国前途命运的责任。

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活动3【讲授】自主学习----公车上书学生看课本第一目,回答问题,并认识了解康有为、梁启超。

时间: 1895年春背景: 《马关条约》的签订发起人: 康有为、梁启超内容: 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影响: 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活动4【讲授】自主学习--办报设会,求发展自主学习:康梁二人为推动变法做了哪些准备?1、创办《万国公报》宣传维新变法。

2、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讲演。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戊戌变法》导学案 中华书局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戊戌变法》导学案 中华书局版

第7课戊戌变法学习目标1.说出公车上书的背景、经过,说出公车上书的影响。

2.列举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的活动,简述百日维新的开始、失败标志,归纳百日维新的内容。

3.归纳戊戌变法的性质、历史意义、失败原因,说出维新变法的进步性,感受维新人士的爱国精神。

4.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预习导学1.公车上书(1)“公车上书”①背景: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

②经过: 康有为和梁启超,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1300人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③你知道“公车上书”的影响吗?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2)宣传维新①创办报刊:维新派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时务报》;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在长沙创办《湘学报》来宣传维新变法,宣传新思想。

②成立政治团体:维新派还组织创办学会、学堂宣传变法,如北京的强学会、长沙创办南学会、时务学堂等。

2.百日维新(1)背景:“公车上书”后, 康有为又多次上书光绪帝,痛陈变法,光绪帝表示不甘做“亡国之君”,决心变法自强。

(2)时间: 1898 年6~9月。

(4)名称: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5)结果: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

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 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戊戌变法失败。

这次变法历时103 天就失败了,又称“百日维新”。

(6)意义: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合作探究1.各小组就小组成员在《问题生成》中的疑问展开讨论,并共同解决。

2.探究下列问题,以小组确定的形式进行展示。

问题一请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四个方面了解变法内容,逐条分析四个方面变法内容的*问题二如果袁世凯不告密,戊戌变法会不会失败?为什么?仍会失败。

因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①维新派没有实权,又不能发动群众,更没有获得强大的武装支持,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自上而下的变法自然不会成功;②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和大部分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顽固派力量过于强大;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想通过变法使国家富强,这条路是很难走通的。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中华书局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中华书局版
-民族觉醒:指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③重点句:
- “戊戌变法是晚清社会变革的一次尝试。”
-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 “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推动了变法运动的发展。”
- “戊戌变法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改革产生了积极影响。”
课堂
1.课堂评价:
-通过提问: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系列问题,了解学生对戊戌变法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询问学生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过程、影响等,观察学生的回答情况,判断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中华书局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中华书局版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中华书局版。教材通过讲述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旨在让学生了解晚清中国社会变革的尝试,认识民族危机下仁人志士的救国运动。课程内容紧密联系课本,强调戊戌变法与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的关系,以及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通过分析教材,指导学生深入探讨历史事件,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核心素养目标
本课程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以下能力:首先,提升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时空观念,通过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理解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位置和意义;其次,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学会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对戊戌变法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进行客观评述;再次,强化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通过探讨变法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和内外因素的作用;最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从戊戌变法中汲取民族自强不息、勇于探索的精神力量,激发学生为国家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责任感。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课件2中华书局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课件2中华书局版

戊戌变法的高潮
百日维新
列强步步进逼,光绪帝不愿做亡国 背景: 之君,采纳了维新派的“变法图强” 主张,决心改革。 时间: 人物:光绪皇帝 1986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 是诏书,变法正式开始,变法期间,共发 布上百道变法诏令。
光绪帝
光绪帝(1871—1908), 1875年至1908年在位。 1875年1月12日,同治帝 19岁驾崩,由当时年仅四 岁的光绪帝即位由慈禧 太后“垂帘听政”。1887 年亲政,但仍由慈禧太 后“训政”。1889年,太 后“撤帘归政”。1898年 6月11日,光绪帝颁布 “明定国是诏” ,宣布 变法。
第七课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的背景 1、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 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日益 加重。
戊戌变法名称的由来
2、在中华民族的生死关头,以康有 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 派登上政治舞台,于1898年发动了 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因这一 年是农历戊戌年 故史称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的序幕
中南海瀛台,戊戌政变后,光绪帝被囚禁在这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
刘光第
杨锐
戊戌六君子
康广仁
林旭
杨深秀
谭嗣同被捕前,有人劝他逃走,他坚决不 走,。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而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 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在 狱中墙上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 胆两昆仑”的诗句。临刑前,面不改色,高 声喊道: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 所,快哉快哉!”慷慨就义。
袁世凯告密,出卖维新派
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 搜捕维新派人士,变法失败。
慈禧太后(1835—1908),1898年9月21日发动戊戌政变,囚 禁光绪,逮捕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谭嗣同、 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被杀害,从光绪帝发布 诏书开始变法到慈溪发动政变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戊 戌变法失败。

八年级上第二单元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

八年级上第二单元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

八年级上第二单元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第一篇:八年级上第二单元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第7课戊戌变法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与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结合教材,利用新闻快报、文件奏折、宣传画照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从中找出维新变法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

此外,就康梁变法一事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变法失败的理解。

3.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解释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爱国情操与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公车上书、维新变法的开展、百日维新2.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三、教学要点(一)公车上书——序幕(二)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酝酿和发展(三)百日维新——高潮1.变法的开始 2.变法的内容(四)戊戌政变——失败 1.变法的失败 2.失败的原因 3.变法的意义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面对民族危机,中国社会的各阶级阶层开始探索救国道路。

在探索的道路上也留下了我们无锡人的足迹。

图片欣赏我们来看看他在无锡的住宅,他是谁呢?薛福城薛福城是谁?他曾任驻英、法、意、比等国公使。

因其外交有功,赐其住宅为“钦使第”。

他同时也是中国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19世纪60年代后,伴随着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入和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中国出现了早期的维新思想。

薛福城和王韬、郑观应等人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发展工商业外更提出了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早期维新派的思想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更没有付诸实践。

但他们的思想和政论却给了后人以启迪,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将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并付之于行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场试图改变中国落后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

【讲授新课】一、公车上书我们先看一段短片。

请同学们看完之后告诉我:这段短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它和戊戌变法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短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公车上书”。

【初中教育】2019最新中华书局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 戊戌变法

【初中教育】2019最新中华书局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 戊戌变法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初中教育】2019最新中华书局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结合课文,利用新闻报道、文件奏折、宣传画照片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

此外,就康有为、梁启超变法一事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导学过程】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因此加紧对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侵略,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危机;《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再次遭受割地赔款以及大量主权进一步丧失的厄运。

如何摆脱被瓜分的民族危机和发展资本主义成为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两大历史任务。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承担起这两大任务,掀起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这是先进的中国人对救国道路的又一次探索。

【自主预习】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公车上书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解决下列问题:1、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公车”(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提示学生从条约危害性和“公车”爱国情感方面分析)2、为什么人们还同时要求变法?(提示学生从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政府的内部矛盾、人民起义、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等方面进行思考)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爱国传统,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紧急关头,民族的精英分子总会登高一呼,力图扭转颓势。

所以,洋务运动刚刚失败,“公车上书”就接踵而至,它冲破了长期以来的沉闷局面,造就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拉开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序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第7课戊戌变法中华书局版课后练习第二十六篇➢第1题【单选题】中国近代第一所由国家建立的高等学府,百日维新留下的唯一成果是( )A、京师同文馆B、京师大学堂C、太学D、时务学堂【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有一位清朝官员曾用这样一番话教训康有为:“你老是变法呀,变法呀,可你知不知道,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从这番话可判断这位官员代表的派别是( )A、革命派B、顽固派C、维新派D、激进的民主派【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某班进行历史情景剧表演比赛,其中设计有误的是( )A、李鸿章派人在上海苦心经营江南制造总局B、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被杀害C、孙中山通过《民报》阐发三民主义D、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抨击几千年封建专制的罪恶【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中国人用近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认识到打败中国的并不是坚船利炮,而是西方的制度”,这批先进的“中国人”( )A、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B、掀起了洋务运动C、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D、发起了新文化运动【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西方一些史学家用“西方冲击中国全面革命之序幕—中国反应的模式”研究中国近代史,下面示意图B处应为( )A、鸦片战争B、洋务运动C、甲午战争D、戊戌变法【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初二年级一班举行的一次历史活动探究课上,同学们围绕中国的近代化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张强同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你认为他的观点中,与历史史实不符合的是( )A、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B、戊戌变法的目的是为了推翻清朝统治C、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严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他译著的哪本书在当时影响最大?( )A、《海国图志》B、《物种起源》C、《天演论》D、《四洲志》【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戊戌变法的下列措施中,最直接触犯顽固派利益的是( )A、鼓励兴办工矿企业B、改革政府机构,裁汰冗员C、创办报刊,开放言论D、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近代出现了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区别这两大派别的关键是看他们是否( )A、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B、积极发展资本主义C、坚决要求推翻清王朝的统治D、训练新式军队和培养新式人才【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A、《马关条约》签订B、“公车上书”C、《万国公报》创办D、“强学会”建立【答案】:【解析】:➢第11题【单选题】史学家陈旭麓认为:“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

其中“中体西用”与“民主和科学”这两“步”应指( )A、洋务运动与新文化运动B、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C、戊戌变法与新文化运动D、洋务运动与辛亥革命【答案】:【解析】:➢第12题【单选题】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争与探索。

以下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康有为等领导“公车上书”②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③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④魏源编写《海国图志》A、②①③④B、④②①③C、④①③②D、②①④③【答案】:【解析】:➢第13题【单选题】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 )A、强学会成立B、创立《万国公报》C、公车上书D、光绪帝颁布诏书,宣布变法【答案】:【解析】:➢第14题【单选题】A、①洋务运动②孙中山③陈独秀B、①五四运动②孙中山③曾国藩C、①五四运动②曾国藩③胡适D、①洋务运动②陈独秀③梁启超【答案】:【解析】:➢第15题【单选题】近代湖南名人辈出,其中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豪迈诗句的维新人士是( )A、陈宝成B、宋教仁C、黄兴D、谭嗣同【答案】:【解析】:➢第16题【单选题】近代史上那位清朝皇帝“富有青年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做亡国之君,积极支持变法”?( )A、康熙帝B、道光帝C、光绪帝D、宣统帝【答案】:【解析】:➢第17题【单选题】如图人物所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这首绝命诗出自( )A、洋务运动B、百日维新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答案】:【解析】:➢第18题【单选题】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我国近代化的两次重要探索,这两次变革的共同之处是( )A、都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B、都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C、都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D、都采取了暴力斗争的方式【答案】:【解析】:➢第19题【填空题】身体好才能工作好。

(打一历史人物)______【答案】:【解析】:➢第20题【填空题】公车上书没有达到目的,但曾国藩和梁启超等为救亡图存掀起的维新变法运动就此拉开了序幕。

判断:______订正:______。

【答案】:【解析】:➢第21题【问答题】【曲折探索】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欺凌,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寻求救国救民之路,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曲折前进。

材料一由于在对内对外战争中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威力大开眼界,对来自西洋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鸿章语)开始有所认识,这样才能转而主张缓和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并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以求“御侮自强”之术。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材料二109年前那个烦闷的夏天,又一次见证旧制度的腐朽刽子手挥刀砍下了六颗爱国者的头颅,也砍断了所有试图通过改良实现救国自强的人们的幻想。

谭嗣同从容赴死,他认为国家不昌盛是因为还没有人为变法救国而流血。

戊戌变法被扼杀了,但“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

——2007年《复兴之路》材料三革命成功后,伤害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材料四胡适说,北大是因为三个兔子而成名的,一是老兔子蔡元培;二是中兔子陈独秀,三是小兔子胡适本人(三人年有长幼,但都属兔)。

——洪向华主编《复兴之路》请回答:(1):材料一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寻求“御侮自强”之术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戊戌变法在政治上的主张是什么?他它代表了哪一阶级的要求?请列举此次变法的两位代表人物(材料中提到的人物除外)。

(3):材料三中的“革命”发生在哪一年?根据此材料概括这场革命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4):材料四中的“三只兔子”在北大因高举哪两面大旗而闻名?由此引发的这场运动在当时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5):综合上述材料,中国的近代化探索艰难起步,曲折前进,对此你有什么启示?【答案】:【解析】:➢第22题【问答题】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上述三幅图片,对应中国近代史上外国列强的三次侵华战争,请按要求回答问题图一所反映的战争结束后所签订的条约是?图二所示黄海激战中壮烈殉国的爱国将领是谁?图三所示战争对中国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材料二: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

这一过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挤压,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的脚步显得急促而又悲壮,却一刻也未曾停留,走过了自强、变法和革命的历程,经历了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

(2)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中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进行了哪些探索?(列举相关事件)在“自强、变法和革命的历程”中,“革命”产生了什么重要的影响?材料三:1462公里,这是从上海到北京的空间距离。

然而,从诞生于上海到在北京执掌全国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走了整整28年。

多少危急时刻,多少重大关头,中国共产党人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推动了一次次伟大的历史转折。

-----《在历史的关节点上》(3)指出材料三中“诞生于上海”和“在北京执掌全国政权”的标志性事件。

材料四:1978年底中共中央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摘编自“新华网”(4)中共中央在哪次会议上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农村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在近现代走过的发展历程为今天中国的崛起及发展留下了哪些教训或启示。

【答案】:【解析】:➢第23题【问答题】近现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唤醒中华民族萌发出中国梦的过程中……他们曾经学习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他们曾经寄希望于封建君主的“维新新政”……他们曾经渴望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以创建像西方那样的民主共和国……。

——《百年追梦与民族自强》(1)从材料一中,可看出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进行了哪些探索活动?材料二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并非世纪起点的标志,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经验,上下求索,终于找到了一条使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改编自《百年中国》解说词(2)材料认为“1921年是全新时代的开端”是因为这一年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正确革命道路”指的是什么道路?近代史上的哪一事件宣告中国人民首次取得了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3)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的认识。

【答案】:【解析】:➢第24题【问答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至恭亲王奕訢等奏请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材料二:三权分立,然后政体备。

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三:义和团揭帖: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挑铁路,把线砍,旋再破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一切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升庆平。

──《拳匪纪实》材料四: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以期建立中华共和国。

──邹容《革命军》(注:邹容,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杰出人物,代表作《革命军》。

)(1)上述材料一、二、四分别出自哪些政治派别的观点?他们分别领导了什么运动?(2)材料二、四的救国方式及政治目标有何不同?(3)在对待西学问题上,材料一、二有何异同?【答案】:【解析】:➢第25题【材料分析题】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的探索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自强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交困的危急形势下的一个自救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