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

合集下载

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课件)- 初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课件)- 初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使当时 “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这些时报虽然没有送到光绪皇帝手里,但因为 内容痛切,在北京的一些官员和士大夫辗转传抄, 天津、上海的报纸公开刊载,因此流传颇广,影响 颇大。
——李侃《中国近代史1840—1919》
影响: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之后又趁热打铁上了第七书, 着重论述了俄罗斯的彼得大帝是如 何敢于向西方学习的。
探究:变法内容带来“了凡哪所些施影行响之?
新政,但不违祖宗 领域 封影建响官:僚有制利度于,资触产犯阶顽大势级固法,参派,即政的无不;利损阻打益满止击。洲。权” 政治
内容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 民上书言事。
影响:触有犯利地于主民阶族级资开1181的本始9日利主8标,年益义志清(。的:政戊发府戌展颁年;布)6月经济
终章
公车上书
组织学会 创办报刊
百日维新 实行变法
戊戌政变 变法失败
康有为逃往日本后,孙中山多次邀请 他“实行革命大业”,最终,康有为拒绝: “今上圣明,必有复辟之一日。余受恩深 重,无论如何不能忘记,惟有鞠躬尽瘁, 力谋起兵勤王。”
戊戌变法的失败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
由改良转向了革命。
链接中考 1. (2021·浙江省·历年真题)某人在《三十自述》中说:“明年
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斩于 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
京师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百日维新”。
如何评价戊戌变法?
维新派大力传播着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宣传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进化等观念,批判封建 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 的传播。
——李捷、王顺生主编《中国近代史纲要》

八年级历史上第7课戊戌变法

八年级历史上第7课戊戌变法
二变法的局限性:(1)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突 出的是慈禧太后牢牢控制着光绪帝和左右局势的权力。维新派幻想 顽固派会放任他们去变法,反映出维新派对资本主义制度与封建制 度的严重对立认识不足,也缺乏政治斗争经验。(2)没有涉及议 院、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反映出康有为等在当时选择的是渐进的变 革道路,从当时中国社会状况考虑,有它现实性的一面。这是历史 发展客观的局限性,不是维新派主观的局限性。(3)军事方面的 举措,没有采取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后来的政变 阴谋束手待毙)
一、变法的进步性:政治方面,改革机构,裁撤冗官,有利于 打破封建政治的体制,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任用维新人士,说明 民族资产阶级可以参与政权;经济方面,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的发展,这是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举措;文化教育方面, 不仅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而且有利于传播和学习西方先 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总之对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 义经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是十分有利的。
慈禧太后(1835--1908),1898年9月 21日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掌握 清政府全权,戊戌变法失败。
中南海瀛台,戊戌政变后, 光绪帝被囚禁在这里。
载湉(1871--1908) 1875年即位,年号 光绪。1889年亲政。
谭嗣同(18651898),湖南浏阳 人,1898年任四品 卿衔军机章京,参 与变法。后被捕遇 害,为戊戌六君子 之一。临刑前有绝 命诗:“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死得其 所,快哉,快哉!”
课堂小结: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 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 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 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 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 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 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 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

初中历史《戊戌变法》

初中历史《戊戌变法》
政治家
光绪皇帝是一位政治家,他积极参与了维新派的 政治活动,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悲剧人物
由于戊戌变法的失败,光绪皇帝被软禁在宫中, 最终被迫害致死。他的悲剧命运令人深感惋惜。
03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改革政府机构,任用维新人士
改革官制,裁撤冗员
精简政府机构,减少不必要的官员职位,提高政府效率。
选拔人才,废除科举
革命运动
戊戌变法的失败也促使一些激进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转向革命。他们认为,只有通过 革命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进步。因此,戊戌变法对辛亥革命等革命运动产生了
间接影响。
对现代中国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政治改革
戊戌变法强调政治改革的重要性,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这对现代中国政治改革提供了启示,即必须不断推进 政治体制改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民族尊严受辱
西方列强的侵略行径引发 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和 民族自尊心。
民族危机的加深
国家分裂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压迫,中 国面临着国家分裂的危险,民族
团结和统一受到威胁。
社会动荡
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和民族起 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对国家的 发展和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国际地位下降
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声誉受到严 重损害,国际地位明显下降。
初中历史《戊戌变法》
汇报人: 2024-01-09
目录
• 戊戌变法的背景 • 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 •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 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与教训 • 戊戌变法对后世的影响
01
戊戌变法的背景
清朝末年的社会状况
01
02
03
经济落后
清朝末年,中国经济处于 封闭、落后的状态,农业 生产占据主导地位,工业 发展缓慢。

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课件)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课件)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6课 戊戌变法
温故知新
甲午 战争
中日签订 《马关条约》
列强掀起瓜分 中国的狂潮
甲午战争中清朝的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
仅仅依靠新式枪炮 舰船和洋务企业, 并不能使中国富强!
先进的制度才能使 国家强大!必须进 行制度改革!
中国人学习西方由技术层面进入了制度层面
公车:汉朝时,政府都是用公车接送被征举的读书人,后来人们就 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由于这次上书是康有为组织 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所为,因此历史上就称为“公车上书”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时间 1895年春
地 点 北京
背景 《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代表 康有为、梁启超
在位皇帝 光绪帝
二、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变法失败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 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 流血者,此之所以不昌者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1865—1898) 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 思想家、维新派人士
戊戌变法的唯一成果:京师大学堂
京 师 大 学 堂 门 匾
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创办了
时 务 报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康有为和梁启超等维新人士在“公车上书”失败后 为实现改革愿望又作了哪些准备活动呢?
组织学会
创办报刊
宣传了什么观点?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 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 梁启超《变法通议》
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 目的,号召变法图强。
5.同学们要排演一场《戊戌变法》的历史剧
(1)小陈饰演变法时期的一位民族资本家,那么他应最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课件)-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课件)-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13
课后练习:
A 3.在戊戌变法法令中,属于文化教育的内容是( )
A.开办新式学堂,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D.训练新式军队 4.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有( )
B A.戊戌变法历时103天,谈不上有什么影响
B.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C.戊戌变法裁撤了冗官,减少了财政开支,提高了政 府效率 D.戊戌变法训练了新式军队,建立了三支海军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 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裁剪绿营, 训练新式军队
三、戊戌变法的高潮 ——百日维新 政治方面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方面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 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文化方面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军事方面 裁剪绿营, 训练新式军队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考点呈现



1840年-1842年 鸦片战争 1842年 《南京条约》签订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 《天津条约》 签定 1860年《北京条约》 签定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 中日《马关条约》签定 19世纪90年代 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依据材料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根本原因:维新派力量薄弱,顽固派势力强大
依据图片及材料总结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材料: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 , 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 风……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时务报》
意义:戊戌变法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在思想 文化方面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2024-2025学年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上课用教案第6课戊戌变法

2024-2025学年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上课用教案第6课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公车上书、维新运动的展开等基本史实、初步认识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等。

2.利用历史图片和史料,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感知历史,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归纳出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得出变法失败的原因、意义和教训;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时,统治阶级内部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但结果失败了。

甲午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面对地主阶级探索救国救民的失败,在洋务运动中兴起的民族资产阶级又将以怎样的方式继续探索斗争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进入第6课《戊戌变法》的学习。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

“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3.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中国如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二、百日维新1.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

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决心变法。

1898年6月,清政府颁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课件)-初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课件)-初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A 戊戌变法的领导者是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 是发动者和主要推动者。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 存的爱国运动。
理由: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 族危机。康有为、梁启超在这种背景下发动了旨在 变法图强、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激发了 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和新式人才培养
军事方面
军官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军事实力增强
彰显出强烈的爱 国爱民思想和为 追求理想勇于牺 牲自己的精神
瀛台
• 囚禁光绪帝 • 搜捕维新人士 • 废除变法诏令
戊戌六君子
这次变法历时 103 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良运动 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又
变法失败后,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下来,并附设有中小学,不过规 模非常有限,学生总数仅200余人。
辛亥革命后改为北京大学。
组织学会
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讨论戊戌变法,主要观点如下: A. 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 运动 B. 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一样,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C. 戊戌变法失败了,它对中国近代社会没有产生 积极影响
进化学说为中国人民的改革活动和革命运动提供了
理论根据。因此风靡思想文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天演论》出版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全国,竟作
了中学生读物······作文题目是“物竞天择,适
者生存,试申其义”,······“天演”“物竞”
等术语渐渐成为爱国人士的“口头禅”。1910年7月,
20岁的胡洪骍改名为“胡适”,字“适之”。
C 戊戌变法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性质,其设定的救亡图存的目的没有达到, 最终失败。戊戌变法对近代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

初中历史八上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37张PPT)

初中历史八上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37张PPT)
《中德胶澳租借条约》,使山东逐步沦为德国的势力范围 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胶州湾事件”
1898 年 6 月 11 日清政府颁布“明定 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数年以 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 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 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 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 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 弊。
政变 囚禁光绪皇帝 搜捕维新人士 废除变法诏令
百日维新
这次变法历时 103 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
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杨锐、 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 被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所有新政,除7月开办的京师大学 堂(今北京大学)外,全部都被废止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897 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 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
光绪帝表示 “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直接原因?
【P30】
百日维新
德国军舰占领胶州湾
原因 1897 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
1897年11月14日,德帝国主义借口“巨野教案” 悍然出兵侵占青岛,并于翌年三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1898年6月11日《明定国是诏》
百日维新内容?
【P30】 提示:政治、经济、教育、军事
百日维新
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 允许官民 上书言事
有利于 资产阶级参政
百日维新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 工矿企业,发展 农、工、商业
改革财政 编制国家预算
有利于 资本主义发展
百日维新
教育
废除八股 改试策论 开办新式学堂
——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
6
1895年《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民族危 机,康、梁在北京 组织公车上书反对 同日本议和,请求 变法图强。 公车上书揭开了变 法维新运动的序幕。7来自1、办报—宣传维新变法
8
报维
馆新
遗派
址创








9
2、组织团体-----强学会
维新派政治团体----强学会遗 址
材料三:
就 会“大乱四起”
材料三:谭嗣同英勇就义图 梁启超
公车上书
请回答:1、材料一的那句话是谁说的?此人参加了哪一次
事件? 这 次事件有何影响?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顽固派
2、材料二中“他们”代表哪个派别?对变法持什么态度反?对
c 5、下列不属于戊戌变法内容的是
A 改革政府机构任用维新人士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 . 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 D. 训练新式军队
6、“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最早提出这一主张的是D
A康有为 B光绪帝 C谭嗣同 D梁启超
26
4、“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
没有人流血,让我来做第一个吧。这里的”我
1898年6月到9月
有利于资 产阶级参 与政权
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
任用维新人士。
有利于民
族资本主
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义的发展
文化教育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思想上: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 反映资产
有利于 军事强大
阶级民主 政治需求
2、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为了进一步推动变 法运动的发展,开展了哪些活动?
3、戊戌变法开始的时间、支持的皇帝、内容( 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思想、军事)
4、戊戌变法的结果如何?出现这种结局的原因 是什么?有何影响?
4
“公车上书”意即“举 子上书” 。汉朝时,政 府都是用公车接送应试 的举子,后来就把参加 科举考试的举子叫做 “公车”。在这里,由 于这次上书是康有为组 织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 举子所为,因此历史上 就称为“公车上书”。
10
3、三次上书光绪帝----倡导变法
11
12
光绪帝(1871—1908),1875年至 1908年在位。他即位时年仅四岁由慈 禧太后“垂帘听政”。1887年亲政, 但仍由慈禧太后“训政”。1889年, 太后“撤帘归政”。1898年6月到9月, 光绪帝颁布一系列变法令,宣布变法。
光绪帝像
13
打击了封建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官僚制度
有利于传 播资产阶 级思想
14
情景模拟:结合课文P33的变法诏书的内容 任选一例分析: ①假如你是农民,你会支持变法吗?
为什么? ②假如你是政府官员,你会支持变法吗?
为什么? ③假如你是资产阶级,你对变法满意吗?
为什么?
15
慈禧太后(1835—1908),1898年9月21日发动
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了维新派人士,
军事上 训练新式军队
变法的结果: 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 24
1、甲午中日战争后,面对瓜分豆剖的民族危机如
何自救?中国人对这一时代的课题的回答是 A发动虎门销烟 B掀起洋务运动
D
C进行黄海海战 D发起维新变法
2、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的标志是: B
A 保国会的成立 B 强学会的成立
C 万木草堂的成立 D 时务学堂的成立
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了
倡导变法
光绪表示不做“亡国之君”, 变法开始
23
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发布的一系列法令
分类 内 容
政治上 改革政府结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上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囚禁光绪帝 文化、思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杀西害方六书君籍子传
失败 想、教育 播新思想; 创办报刊,开放言结论果是
“是
C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孙中山
27
梁启超 林则徐
李鸿章
康有为 曾国藩
请对号入座
地主阶级抵抗派( 林则徐 ) 地主阶级洋务派( 李鸿章、曾国藩 ) 维新变法运动的领导人 (康有为 ) 维新思想的重要宣传者(梁启超)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材料二:他们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变”,变法“兴民权”
掌握清政府全权,戊戌变法失败。
16
1、慈禧太后为什么要发动政变? 2、变法的内容哪一条直接触
犯了顽固派的利益? 3、顽固派是如何破坏,打击
维新人士的?
17
囚禁地
光绪帝----戊戌变法时的皇帝
瀛台 18
戊戌六君子
杨锐
谭嗣同 刘光第
林旭
康广仁
杨深秀19
以下是两位同学对谭嗣同坐 以待捕、舍生赴死的不同看 法: 学生甲:谭嗣同甘愿为变法 流血牺牲以唤起民族觉醒, 很值得,他是个顶天立地的 大丈夫。 学生乙:留得青山在,不怕 没材烧。谭嗣同能逃却不逃, 太愚蠢,死的不值得。 你有什么看法?说说你的理 由?
3、光绪帝说:”国家振兴庶政,兼采西法,牧民
之政,中西所同,二西人考究较精,故可以补我
未及。”此语说明光绪帝 C
A要发展资本主义 B要为人民利益改革政治
C要向西方学习 D要利用人民群众 25
c 4、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A.强学会的成立 B.《万国公报》创刊 C.“公车上书” D.保国会的成立
影响:
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建立。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封建经济的瓦解。
有利于思想的启蒙
换我
启示:

改良主义在中国行不通。只有用武 装斗争的方式推翻清政府 ,中国才 有富强的希望。
22
公车上书 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失败后
创《万国公报》
继续宣传维新变法
组织强学会
三次上书 光绪帝
光绪帝接见 康有为
20
从表面看,由于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 变,囚禁了光绪帝,捕杀维新派人士, 所以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了。而实际上, 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还有很多。 请讨论分析一下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 原因有哪些?
21
失败原因:
主观:资产阶级力量小又是依靠一位没有实权 的皇帝。没有发动群众
客观: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中国近代化探索之
WU XU
1
1、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怎样的形势?
《马关条约》 列强侵略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洋务运动的性质是什么?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2
课标内容标准
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
影响。
3
1、公车上书的发起人是谁?这一历史事件在 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事件的内容是什么? 有什么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