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戊戌变法预习指导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戊戌变法》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1898年发生的一场旨在推进、经济、文化等领域改革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

本节课的内容紧密联系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对于学生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认识改革的重要性具有重要的历史教育价值。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戊戌变法涉及的历史事件较多,人物复杂,学生对于一些细节内容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梳理清楚事件的脉络,深入理解戊戌变法的意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生动展示戊戌变法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变法代表人物的故事为引子,引发学生对戊戌变法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戊戌变法中的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戊戌变法的意义。

6.情感升华:引导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为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奠定了基础,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7.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八年级历史上第六课戊戌变法教案(新课标人教版)【DOC范文整理】

八年级历史上第六课戊戌变法教案(新课标人教版)【DOC范文整理】

八年级历史上第六课戊戌变法教案(新课标人教版)6戊戌变法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技能目标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历史资料等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总结康、梁的主要活动。

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法指导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教师:康有为、梁启超就是鲁迅所盛赞的真的勇士,民族的脊梁。

百年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几位热血青年在古老的中国土地上上演了一场空前奇伟的改革运动——戊戌变法,希望挽狂澜于既倒,支大厦于将倾。

中华民族面临实现伟大复兴的一次机遇,然而,在那个“戊戌”年,他们失败了,或暴尸京城街头,或逃至海外东瀛。

强国之梦最终与我们擦肩而过,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长久的反思,今天我们一起再次重温戊戌变法那惊天动地的历史时刻吧。

[讲授新课]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公车上书的背景出示“时局图”,提问:你在漫画中读到了哪些历史信息?学生回答: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

教师讲述:《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

这一危机深深地刺激了国人的觉醒,激起了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追求独立自强的激情与呼号,变法呼之欲出。

公车上书解释什么叫“公车上书”?公车:汉朝时,政府都是用公车接送参加考试的举子,后来就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做“公车”。

由于这次上书是康有为组织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所为,因此历史上就称为“公车上书”。

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知识点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政治改革,它的实施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八年级上册第6课对戊戌变法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内容包括变法背景、内容和影响等方面。

下面将对该课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梳理和讲解。

一、变法的背景戊戌变法的背景可以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来分析,下面将具体展开。

1. 国内背景明清时期,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状态,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十分落后。

1894年中国与日本爆发了甲午战争,这场失利使中国陷入到更加危机的境地,清朝政府不得不在1895年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的主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侵犯。

2. 国际背景戊戌变法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特殊时期。

在国际上,西方列强发动瓜分中国的运动,让中国的封建统治者不得不面对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

二、变法的内容戊戌变法的内容针对中国的封建体制和政治制度进行改革,内外结合,综合治理。

下面将分别梳理戊戌变法的内容。

1. 社会制度改革戊戌变法提倡改革教育制度,以培养新一代独立意识强、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公民。

同时,还推广了西方科学知识和向西方国家学习的思想。

2. 政治制度改革戊戌变法提出了许多不同于传统法律和制度的新方案和政策,例如改革选举制度、取消科举制、设立议会制度、改善官员腐败问题。

3. 经济制度改革戊戌变法一方面改革了税收制度,减轻了贫苦百姓的负担;另一方面还侧重于发展现代产业,为中国的工商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变法的影响戊戌变法虽然未能成功,但是对中国历史、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主要涉及以下方面进行论述。

1. 向传统观念的反思戊戌变法呼吁人们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并支持西方文化的进入。

这样的变法思想为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奠定了基础。

2. 政治文化新思想的传递戊戌变法意识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需要立足于政治文化上进行。

这一思想对中国思想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思想流派——“新文化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第6课-戊戌变法(27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第6课-戊戌变法(27张ppt)
3.教训: 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课堂小结
民族危机 空前严重
发展
高潮
百日维新 实行变法
创办报刊 建强学会
发生
公车上书 揭开序幕
结局
戊戌政变 变法失败
封建 势力 进行 阻挠 破坏
1.材料:“变者,天下之公理也。”请回答: (1)这句话是谁说的?
梁启超
(2)他是在什么背景下说出这句话的?
依据材料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材料一: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 制的朝廷外,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 材料二: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的感慨: “朕虽有改革之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 材料三: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 当变法曲终人散之时,广大的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好多 人不知道具体的情况。
但是,谭嗣同把变法失败归结为中国历来没有为变法 流血牺牲者是片面的,如果谭嗣同和梁启超等人一起逃跑 ,也不失为明智之举。这样,一来可以为变法保存有生力 量,有望他日东山再起,为中国尽力,又可以减少牺牲。
最后,不管谭嗣同的选择如何,都已经成为历史,站 在今天的角度,我们仍然视他为英雄,戊戌变法的流血牺 牲者。
实业家
准备科考的读书人
八旗兵
全国的读书人都觉得前功尽弃。他们费了多少的心血,想从 之乎也者里面,升官发财,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 要骂带头领导的人是洋奴汉奸。至于被裁的官员,更不要说,无 不切齿痛恨。
百日维新的失败
中南海瀛台
慈禧太后(1835—1908),1898年9月21日发动 戊戌政变,囚禁光绪,逮捕了维新派人士,掌握清政 府全权,戊戌变法失败。
百日维新的内容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2020部编版历史 第二单元第6课 戊戌变法【教案】 八年级上册

2020部编版历史 第二单元第6课 戊戌变法【教案】 八年级上册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任务】【教学流程】【问题5】教师展示:图片《谭嗣同殉难图》《谭嗣同史实》提问:我们应该学习谭嗣同的什么精神?【问题6】课件出示研读材料:材料一: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制的朝廷外,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

材料二: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势单力薄,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材料三: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感慨:“朕虽有改革之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材料四: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当变法曲终人散之时,广大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好多人不知道具体情况。

依据材料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有何教训?【问题7】阅读教材第31页第二段,结合教材中课后活动2,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

称“百日维新”。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教师归纳:学习他为民族大业不惜牺牲生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师强调: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分组讨论,分析归纳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①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②袁世凯的出卖;③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④没有发动人民群众;⑤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根本原因)师:点拨教训:它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变法的影响,之后共同归纳总结如下:1.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维新派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的紧要关头,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

3.这次变法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4.戊戌变法失败的血的教训,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改良转向了革命。

拓展延伸研读材料,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材料: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意义: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6课 戊戌变法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6课 戊戌变法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6课戊戌变法一. 教材分析本课《戊戌变法》是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1898年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政治变革——戊戌变法。

此次变法旨在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以振兴中华。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

本节课通过介绍戊戌变法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这次重要的改革尝试,认识其历史意义和教训。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戊戌变法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在学习本课时,学生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深入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以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此外,学生应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民族振兴的意识,培养热爱祖国、为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讲解典型历史事件,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戊戌变法。

4.情感教育:结合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戊戌变法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教师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过程和结果。

八年级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笔记

八年级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笔记

八年级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笔记哎呀,你们知道吗?我们今天要聊聊八年级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

这可是一段相当有趣的历史故事哦!不过,咱们得先说说那时候的背景。

在清朝末年,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都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那时候的皇帝虽然名义上是天子,但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很多权力。

朝廷里有很多腐败的官员,他们只顾自己的利益,根本不关心国家和人民。

而且,那时候的国家还受到了很多外国列强的侵略,国土被瓜分,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就在这个时候,有一群有着远大抱负的年轻人站了出来,他们决定要挽救国家的命运,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些人就是戊戌变法的发起者。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想要改变国家的现状。

可是,这些改革措施却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于是一场激烈的斗争就爆发了。

这场斗争的名字叫做“戊戌变法之争”。

你知道吗?这场斗争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参与者可都是一些有着丰富知识和才华的人才。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康有为、梁启超这两位啦!他们都是非常聪明的人,但是在这场斗争中,他们却输得很惨。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改革措施太过激进,很多人都接受不了。

而且,还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他们在背后挑拨离间,使得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了。

尽管戊戌变法最后没有成功,但是它却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历史经验。

我们从中学到了很多关于改革的重要道理。

比如说,改革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改革不能只凭一腔热情,还需要有实际的效果;改革不能忽略大多数人的利益,否则很容易引起社会动荡。

所以啊,同学们,我们要从戊戌变法的故事中学到很多东西。

我们要明白,只有不断地学习、进步,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有用之才,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

而且,我们还要学会理性地看待问题,不要盲目地追求所谓的“理想”,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

好了,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啦!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受益匪浅,也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道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记住哦,只有不断地学习、进步,我们才能成为更优秀的人!下节课再见啦!。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预习+知识点+习题(有答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预习+知识点+习题(有答案)

【预习提纲】部编历史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一、背景《》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二、序幕——“公车上书”时间:年春地点:北京人物:、以及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目的:请求拒和、迁都、变法结果:未上达光绪帝。

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三、发展——维新思想的传播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学会——等报刊——上海的《时务报》;天津的《国闻报》等宣传变法的人物代表:梁启超、严复(进化论思想)等四、高潮——“百日维新”背景: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时间:.6.11——9.21标志: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内容:政治上——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文化上——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军事上——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五、结果——戊戌政变(变法失败)1898.9.21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戊戌六君子”:、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失败原因:①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②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③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单薄,脱离人民群众。

(妥协性、软弱性)六、历史意义1、性质: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的改良运动。

2、意义: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作用(最突出)。

3、启示: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部编历史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知识点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戊戌变法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亡之时。

2公车上书背景: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后。

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经过:康有为,梁启超联合正在参加科举考试的1300多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结果: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失败。

影响: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3宣传变法维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影响最大的有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国闻报》严复主持,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
第6课戊戌变法
【预习指导】
基础知识考点一:戊戌变法的背景和概况
1. 简述戊戌变法的背景。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使国家富强的办法行不通
2. 戊戌变法的目的:通过维新变法,发展资本主义,达到摆脱民族危机、实现国家富强的目的
3. 戊戌变法的概况:时间:1895年—1898年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维新变法运动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
基础知识考点二:戊戌变法的过程
1. 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了“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2. 维新派在割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
3. 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史称戊戌变法,又称为百日维新。

5.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新政中除京师大学堂等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废除。

变法失败。

6. 戊戌六君子指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基础知识考点三:戊戌变法的评价分析
1. 戊戌变法的性质: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场失败了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2. 戊戌变法的地位:中国政治近代化的第一次尝试;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 简述戊戌变法的作用。

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它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具有爱国和进步的作用。

4. 简述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①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充满软弱性和妥协性;②顽固派势力强大,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缺乏群众基础;③部分变法措施冒进;④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5. 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是戊戌变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