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公开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课堂实录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课堂实录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课堂实录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关于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戊戌变法的介绍和分析。

下面是本节课的课堂实录:1. 引入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政治改革——戊戌变法。

在这之前,我们先来回想一下清朝是怎么危机四伏,举国乱象的。

”学生:“有太平天国起义、科举制度落后、国库空虚等问题。

”(学生回答时,老师可以适当点评和引申)2. 课堂讲解老师:“清朝的种种弊端和问题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危害,所以清政府一直在寻求改革之路。

而戊戌变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一次重要变革。

”(在老师的讲解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图片和视频,方便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老师:“那么,变法的推动力量是什么呢?”学生:“有日本、俄国等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清政府意识到改革的紧迫性。

”(学生回答时,老师可以再次点评和引申)老师:“非常好,这些都是变法的重要背景因素。

那么,变法的主张和内容是什么?”学生:“变法主张‘以书为学’,主要内容包括政治制度改革、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军事改革和外交战略等方面。

”(学生回答时,老师可以再次点评和引申)3. 学生讨论老师:“好的,现在我们来开启一个小小的讨论环节。

请大家思考一下,戊戌变法的意义和影响是什么?并试着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老师可以给予学生5~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讨论)4. 总结老师:“同学们,你们做得很好,讨论的内容也非常丰富。

不过,我们还是要总结一下戊戌变法的意义和影响。

”学生:“戊戌变法的实施,推动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多个领域的变革和发展;打开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新篇章;为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各项改革创造了重要的契机和条件。

”老师:“非常好,这些就是戊戌变法的主要意义和影响。

同学们都做得很棒,五颗星好评!”5. 作业布置老师:“作为课后的作业,我希望同学们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深入了解戊戌变法的实质和内涵,以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和启示。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戊戌变法》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戊戌变法》教案

课题名称:戊戌变法
课时:1
【教学目标】
1、了解戊戌变法的概况。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3、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学习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内容
【学习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史料分析法、练习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教辅资料(高分突破)
【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学法指导:阅读课文P32—33页,重点看课本正文的黑体字。

2、先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督促
(1)完成《高分突破》P23页课前预习部分,组内交流答案。

(5分钟)(2)完成自主学习,并在课本画出答案。

(8分钟)
①公车上书的原因、发动者、目的、影响?
②维新派的政治团体、机关刊物?
③百日维新的内容?
④戊戌变法的结果?
⑤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3、后教:合作探究,突破重点和难点(15分钟)
合作探究: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4、巩固知识点(5分钟)
自背、互背《高分突破》P23页课前预习的知识点
5、当堂训练,及时反馈。

(7分钟)
独立完成《高分突破》P24—25页随堂检测及课后作业。

6、作业布置。

复习本课知识,并提前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后记】。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戊戌变法》是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发生在1898年的戊戌变法运动。

本课内容详细阐述了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实的史料,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戊戌变法的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戊戌变法这一历史事件可能还比较陌生。

在导入环节,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历史问题,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理解改革与革命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2.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改革与革命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展示史料,让学生深入了解戊戌变法的各个方面。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3.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

3.史料:与戊戌变法相关的图片、文献等。

4.投影仪:展示史料、图片等。

5.黑板: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戊戌变法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历史事件。

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5分钟)介绍戊戌变法的过程,包括变法的主要内容、实施措施等。

通过展示史料,让学生深入了解戊戌变法的各个方面。

3.操练(10分钟)学生阅读教材,回答关于戊戌变法的问题。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生1:组织学会
教师补充:展示课本P29《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学会表》,进行讲解。
生2:创办报刊
教师补充:展示课本P29《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报纸图》,进行讲解,重点介绍梁启超和严复。
提问:上述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
生:主要宣传了变法图强的观点,推动了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师:除了上述活动外,维新派还著书讲学,如广州万木草堂、长沙时务学堂,培养维新人才。
翁同龢:(捋胡子)年纪轻轻,就有如此见解,难得难得,我会尽最大努力把他引见给皇帝的。
旁白:这次问话后,光绪帝对康有为极为欣赏,下令康有为等人筹划变法。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表演,我们可以看到关于变法的哪两种态度?这次论战有什么意义?
生:支持和反对的态度,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
师:在光绪帝的赏识下,变法终于得以开始,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0了解变法的内容,制定表格。
生1:放弃算了
生2:不放弃 ……
师:康有为没有放弃,他以拯救民族兴亡为己任,把民族命运和个人命运联系在一起,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过渡: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积极作为,宣传变法思想,培养维新人才,他们都进行了哪些活动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9,回答。
合作探究二:继续发展——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过渡:这次变法是怎么发动起来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子目,回答以下问题。
活动:自主学习
问题:
1.揭开变法维新运动序幕的事件是什么?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2.该事件的领导人是谁?
3.请简述该事件的内容及影响。
生1: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的序幕,背景是《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奋。
教师补充说明背景:展示《剑桥中国晚清史》节选内容,说明《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的侵略,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程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这一背景下先进的中国人开始采取措施救亡图存。

2024-2025学年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上课用教案第6课戊戌变法

2024-2025学年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上课用教案第6课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公车上书、维新运动的展开等基本史实、初步认识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等。

2.利用历史图片和史料,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感知历史,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归纳出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得出变法失败的原因、意义和教训;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时,统治阶级内部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但结果失败了。

甲午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面对地主阶级探索救国救民的失败,在洋务运动中兴起的民族资产阶级又将以怎样的方式继续探索斗争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进入第6课《戊戌变法》的学习。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

“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3.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中国如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二、百日维新1.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

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决心变法。

1898年6月,清政府颁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戊戌变法的过程和主要内容。

3. 理解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1. 掌握戊戌变法的整个过程和主要内容。

2. 理解戊戌变法对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3. 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戊戌变法与其他历史事件的联系和影响。

【教学方法】1. 授课教学2. 小组讨论3. 课堂演示【教学步骤】一、引入教师可用五分钟的时间对于戊戌变法进行简要介绍,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基本情况,然后请学生谈论对于戊戌变法的想法,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二、知识点的讲解1. 背景(1)甲午战争后,重视变法的光绪皇帝被慈禧是选秀才李鸿章等巨人控制,变法无望。

(2)起义军团体议和未果,政府对近代化的顿起并未刹车。

(3)民众渴望救国救民,社会呼吁变法声日盛,社会气息浓厚,有变法著书问世。

2. 内容(1)立宪:设立最高层国家机构,结束封建主义。

提出要“开君民之始,创百姓之治”。

(2)削藩:改变旧的封建制度。

法令、行政机构统一由中央政府掌握。

(3)新式教育:加强道德教育,引进西方科学知识,培育振兴中华之人才,使中国少年更好的接受现代科学和知识。

(4)新式军队:西式军阵,武器装备先进,政工导向,特别是保甲制度的设立。

三、小组讨论1. 请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让每组学生以小组代表的身份发表戊戌变法的看法,对变法中提出的削藩、立宪、新式教育、新式军队这些措施进行探讨。

2. 小组讨论结束后,请学生对于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并向其他组介绍学习成果。

四、课堂演示和学生总结教师可选择几个学生进行课堂演示,让学生现场演示戊戌变法的情况,然后要求学生对于戊戌变法进行总结,达到归纳总结的作用。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分组进行ppt制作,分析戊戌变法的意义和影响。

2. 学生可以阅读相关的资料,探索中国近代变革的进程和趋势。

【板书设计】戊戌变法背景:甲午战争失败,变法无望内容:立宪、削藩、新式教育、新式军队【教学评估】1. 教学中可以设计问题来进行提问。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6课戊戌变法》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发生在清朝末年的戊戌变法运动。

本节课主要内容有: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过程,以及戊戌变法的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运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戊戌变法这一复杂的历史事件,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学生对于改革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改革的意义,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运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培养学生的改革精神和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学生对于改革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戊戌变法事件,使学生深入理解戊戌变法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2.辅助材料:戊戌变法的相关历史图片、文献资料。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戊戌变法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清朝末年会出现戊戌变法这样的改革运动?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原因。

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学生在探讨过程中,可以查阅教材和辅助材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教学设计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戊戌变法是在清朝洋务运动失败后的又一次旨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刻历史背景下进行的,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是符合当时历史潮流的。

虽然失败了,却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对后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是中国近代化道路一次重要的探索。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戊戌变法的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原因,并变法对社会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对戊戌变法的掌握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与难度】1、重点:公车上书与百日维新。

2、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学情分析】通过前段历史的学习,学生已知道了在近代化探索的道路上,清政府为维护其统治展开自救运动即洋务运动已失败。

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知道了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不能救中国的历史,都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责任感思考如何才能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半封建的深渊。

【教学课时】一课时【课前准备】查找资料;制作pwerpint 课件【组织过程】一、复习提问1、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时间?2、战后中日签订的条约是?它的内容是?二、导入(多媒体示中国与日本地图及回忆中日的交往和复习提问,对比古代史上中日的交往与近代的中日的战争,得出两国近代的差距,进而思考中国如何才能恢复昔日的强大,激发学生的历史荣辱情绪及历史的责任感)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洋务运动自强救国的梦想破灭。

而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要求破旧立新、学习西方变法的维新思想也逐渐兴起。

《马关条约》的签订,又大大刺激了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进步破坏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公开课戊戌变法教
学设计及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

(2)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历史资料等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总结康、梁的主要活动;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对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了解康有为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完成情感目标;通过师生的互动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完成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
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处理的方法:公车上书这一内容通过教师讲述、出示公车上书的书影,由学生观察思索来解决。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通过出示幻灯片,以表格形式呈现给学生,通过四个方面来理解记忆并为
后面突破难点做下铺垫。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变法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使学生能客观地理解变法历史意义,并在互动探究中通过学生讨论得到解决。

教学方法
情境模拟法、探究法、图片资料展示法等。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分析资料等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渗透点
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树立科学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资源
教材、课件、网站资料。

板书设计
见幻灯片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也是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

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
产,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

此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曾做过哪些努力?其结果如何?
创设情境:假如我们生活在那个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
学生:回答的可能有多种,有的认为必须进行改革;有的认为要发展科学技术,走资本主义道路;有的认为必须进行革命等等。

教师:总结: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介绍当时最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

教师出示:第7课戊戌变法
2.师生对白,演绎历史
教师: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1300多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这次事件史称“公车上书”。

教师出示幻灯片──公车上书记(书影和第一页)
学生:观察、思索。

教师出示幻灯片──康有为、梁启超。

(了解:康有为
是广东南海人,他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后来又阅读了大量外国书籍,了解到俄国和日本都靠变法迅速强盛起来,感到发现了医治中国的灵丹妙药,开始宣传变法维新的道理。

梁启超是广东新会人,听康有为讲俄国和日本如何通过变法使国家富强,觉得很新鲜。

于是他诚恳地拜康有为做老师。

)教师:康、梁的这次上书,由于顽固派的阻挠没有传到皇帝手中,对清政府触动也不大,但却轰动了全国。

从此,维新变法运动揭开了序幕。

康有为、梁启超是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代表,他们为推动变法还进行了哪些大量活动?
学生:阅读教材33页第一段大字归纳要点: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维新派团体形成。

教师:这部分知识要点大家找得非常准确。

对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谁还能补充一些其他的资料?
学生补充:还创办了《时务报》,各地组织了学会、学堂等等。

教师总结:康有为和梁启超通过报刊、学会等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教师: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惟一途径就是变法。

但顽固派大臣竭力阻挠,康有为与顽固派进行了论战。

学生:阅读教材33页中间部分小字。

师生分析总结论战的是议题:要不要变法(还有: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

教师出示幻灯片──康有为驳荣禄,荣禄生气中途退场教师:通过维新派与顽固派针锋相对的论战及荣禄的拂袖而去,可以说明维新人士的变法思想是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是进步的、爱国的。

由于当时民族资产阶级外受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压迫,内受本国封建势力的束缚,虽有反抗压迫进行斗争的要求但规模小、力量弱,所以想依靠封建皇帝进行变法。

教师:出示材料:“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

”“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为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

”“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师生分析总结:此材料道出当时中国面临内忧(揭竿斩木)外患(瓜分豆剖)。

康有为为中国所处的国际险境非常担心,也为清政府的内政担忧。

言辞恳切,可以看出康有为维护清朝统治、抵制人民反抗但又有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所以光绪帝被深深地感动了,于是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教师出示幻灯片──光绪帝召见康有为
讨论:光绪帝为什么支持变法?
学生1:巩固封建统治,希望有所作为,不当亡国之君。

学生2:利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

学生3:也有爱国、保国、抵制外强的思想。

教师:同学们从不同角度说出了光绪帝支持变法的原因,下面我们看看变法的具体措施:
出示幻灯片──光绪帝照片和百日维新内容
百日维新主要内容
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文化教育方面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军事方面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根据变法的内容,师生共同分析:变法的进步性和变法的局限性:
教师出示幻灯片──变法的进步性和变法的局限性(主要有: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的体制,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没有涉及议院、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采取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

以至于面对后来的政变阴谋束手待毙。


教师:变法的结果如何呢?
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9月慈禧
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下令逮捕维新人士。

戊戌变法失败了。

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又因这次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历时103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

教师出示幻灯片──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日本)。

谭嗣同不肯逃走,不久,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六君子。

永远的谭嗣:出示幻灯片──谭嗣同和他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