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动荡的春秋时期》公开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动荡的春秋时期》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动荡的春秋时期》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动荡的春秋时期》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动荡的春秋时期》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

教材通过详细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认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等重要历史人物,掌握春秋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春秋时期的历史相对较为复杂,涉及的人物和事件较多,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设计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认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等重要历史人物,掌握春秋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

2.难点: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等重要历史人物的认定和春秋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春秋时期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为例,详细讲解其事迹和影响,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春秋时期的重要事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案:准备《动荡的春秋时期》的教材和教案,熟悉教学内容。

2.多媒体设备:准备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制作相关的PPT和视频素材。

3.学生活动材料:准备相关的历史案例和讨论题目,以便进行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春秋时期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春秋时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介绍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等重要历史人物,呈现春秋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结合PPT和视频素材,加深对春秋时期历史知识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动荡的春秋时期》参考教学设计5(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动荡的春秋时期》参考教学设计5(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动荡的春秋时期》参考教学设计5(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动荡的春秋时期》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课,主要讲述了春秋时期的社会动荡和诸侯争霸的历史背景。

本课内容涉及到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地理环境等,旨在让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地图、文献资料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本课内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事件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并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风貌。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能力还在逐步提高,需要通过引导和启发让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春秋时期的历史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地理环境,认识春秋时期的社会风貌。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春秋时期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地理环境。

2.难点:春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通过问题引导和史料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事件。

2.合作讨论法:分组讨论春秋时期的重要事件和社会风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辅资料:准备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和相关教辅资料。

2.课件和多媒体素材:制作课件和多媒体素材,包括图片、地图、文献资料等。

3.学生活动材料:准备相关案例和讨论题目,以便进行合作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春秋时期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地理环境和社会风貌。

2.呈现(15分钟)介绍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包括诸侯争霸、礼乐崩坏等。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动荡的春秋时期》优质课 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动荡的春秋时期》优质课 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动荡的春秋时期》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动荡的春秋时期》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和诸侯争霸的历史事件。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了解诸侯争霸的过程以及春秋时期的历史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春秋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学会分析历史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历史、探究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

2.难点:诸侯争霸的过程及其对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讨论,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素材。

3.教学资源: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如书籍、文章、网络资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春秋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春秋时期的地理环境。

教师简要介绍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春秋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如齐桓公、晋文公等。

引导学生了解诸侯争霸的过程,并分析春秋时期的历史意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春秋时期的历史现象。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对后世的影响。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总结春秋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加深学生对春秋时期的印象。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主要讲述了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特点。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春秋时期的开始、周王权的衰落、诸侯争霸、春秋五霸的出现以及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特点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古代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春秋时期的历史知识相对较弱。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事实来加深对春秋时期的认识。

此外,学生对于春秋时期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也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特点,掌握春秋五霸的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春秋五霸的相关知识。

2.教学难点: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春秋五霸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春秋时期的历史知识。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地图等PPT幻灯片。

2.教材:准备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6课的教材。

3.参考资料:收集与春秋时期相关的参考书籍、论文等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者历史事件,引发学生对春秋时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幻灯片呈现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春秋五霸的相关知识,同时进行讲解和阐述。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和影响,通过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精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精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春秋时期的动荡、战国时期的分裂;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了解春秋时期的动荡、战国时期的分裂。

三、教学难点: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利用图片、视频或实物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回想或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动荡时期,如战国时期、五代十国等,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2.学习新课:(1)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动荡原因,如贵族的斗争、邻国的侵略等。

(2)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分组讨论并汇报:在春秋时期,各国为什么会频繁发生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什么?(3)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春秋时期的动荡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进步有什么意义?3.巩固扩展:(1)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小组讨论、辩论或角色扮演等活动,深入了解春秋时期的各国争霸、贵族政治等。

(2)引导学生进行多元思考,设计相关问题,如《春秋》是如何成为一部史书的?春秋时期的贵族政治与中国封建政治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五、课堂作业:设计作业,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网上搜索,了解春秋时期的其他重要历史事件,并制作一份PPT或写一篇小论文,进行总结和交流。

六、板书设计:动荡的春秋时期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动荡和战国时期的分裂,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在巩固扩展环节中,设计了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多元思考,深入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意义。

通过课堂作业,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扩展知识面。

七年级上册《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优质范文5篇

七年级上册《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优质范文5篇

七年级上册《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优质范文5篇推荐文章小学五年级语文《景阳冈》优质教案范文热度:小学五年级语文《白杨》优质教案范本热度:小学五年级语文《作文上的红双圈》优质教案范文热度:小学六年级语文《藏戏》优质教案范文热度:小学一年级语文《小白兔和小灰兔》优质教案模板热度:星星从不嫉妒太阳的灿烂辉煌,它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力发光。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七年级上册《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优质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七年级上册《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优质范文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知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并掌握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三家分晋、合纵连横的史实。

填充“春秋形势图”“战国形势图”,并结合地图讲解有关史实,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体味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乐趣,再现这段历史,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从史实中体会、分析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特点。

教、学具教学过程二次备课〖教学过程〗导入:出示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复习提问:这是西周的什么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周王与诸侯的关系是怎样的?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争霸斗争成为时代特征。

一、齐桓公称霸:1. 春秋五霸:春秋时期的起止时间:前770年~~前476年。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春秋名称的由来。

提问: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为何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指导学生回答,帮助理解诸侯争霸的目的,成为霸主,就可以在政治上号令诸侯,在经济上从小的诸侯国榨取财物。

所以诸侯争霸的实质是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享受的政治、经济特权。

诸侯争霸中先后出现了五个霸主: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提问:你还知道另一种说法吗?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2. 齐桓公称霸: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最早称霸的诸侯。

指导学生观察《春秋形势图》,提出问题:你认为五霸中地理位置最好的是谁?有哪些优越性?指导学生回答问题。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精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精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了解春秋时期的时间、周王室地位下降的原因及其影响。

1.2掌握春秋五霸及其主要事迹。

1.3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直观感受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

2.2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激发其学习兴趣。

3.2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社会进步需要付出代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的时间、周王室地位下降的原因及其影响;春秋五霸及其主要事迹。

2.教学难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春秋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地图上的诸侯国,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诸侯国?2.讲解春秋时期背景2.1讲述周王室地位下降的原因,如分封制的瓦解、诸侯国的崛起等。

2.2通过多媒体展示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分布图,让学生直观感受诸侯国的数量和范围。

3.春秋五霸3.1介绍春秋五霸的概念及其事迹。

3.2分析每个霸主的特点,如齐桓公的改革、晋文公的称霸等。

3.3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讨春秋五霸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4.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4.1讲述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情况。

4.2分析诸侯争霸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如兼并战争导致土地集中、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等。

5.2布置作业: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春秋时期著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下节课分享。

四、板书设计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1.春秋时期背景1.1周王室地位下降原因1.2诸侯国的崛起2.春秋五霸2.1齐桓公2.2晋文公2.3宋襄公2.4秦穆公2.5楚庄王3.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3.1农业3.2手工业3.3商业4.春秋时期的影响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案例、丰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对春秋时期的历史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春秋时期的背景及其特征。

2.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3.认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和人物。

二、教学重点1.春秋时期的背景及其特征。

2.春秋时期的政治,伯服之乱、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政治变革及其作用。

3.春秋时期的经济,商鞅变法对中国古代经济的重大影响。

三、教学难点1.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

2.阐述商鞅变法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来接受课程内容。

2.通过教学PPT,进行知识讲解。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0分钟)1.盘点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线下作业呈现与解析。

(二)新课讲解1. 背景和特征(10分钟)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史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前后约为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标志着中国从建立封建制度进入封建社会,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教育、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变革和发展。

2. 政治(25分钟)A. 伯服之乱B. 齐桓公的政治变革C. 晋文公的政治变革3. 经济(25分钟)商鞅变法的背景与内容、商鞅变法与中国古代经济之间的联系。

(三)课堂练习(20分钟)通过讨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下列问题的讨论。

1.伯服之乱对春秋时期的影响是什么?2.齐桓公的政治变革主要有哪些?3.商鞅变法对中国古代经济造成了哪些影响?(四)课堂总结(10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与学生共同回顾课堂内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要点突出、内容全面,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对春秋时期的背景、特征、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了解和掌握,同时还加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分析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教学设计上可以适当加强实际案例的应用,让学生在跟随文本阅读的同时,可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学设计
1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
教学难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废掉申后及太子宜臼,立其宠爱的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

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

周幽王点起烽火求援,众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戏而不加理会。

周幽王最后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

其后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

又因镐京因地震受损,残破不堪,又在戎、狄等外患威胁之下,于是平王在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洛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

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而得名。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图片展示:铁制农具、牛耕
2.问题思考:(1)从图片中,你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2)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有什么历史作用?
提示:(1)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3.图片展示:劳动工具演进
4.教师小结: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大多数是在木器上套一层铁制的锋刃。

古书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来耕种土地。

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

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经使用牛来耕地。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它把中国的物质文明由青铜时代推进到铁器时代。

5.材料展示:
材料一:河南新郑李家楼出土春秋中期的莲鹤方壶,湖北省荆州市望山楚墓出土越王勾践剑。

材料二:《汉书·地理志》载齐国能“织作冰纨绮秀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材料三:《管子·地数》载齐国“聚庸而煮盐”,成为国家重要经济收入之一。

材料四:长沙春秋楚墓出土了漆棺、漆木车。

材料五:《战国策·东周》载齐桓公“宫中七市”。

6.问题思考: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7.教师小结: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特别是铁制农具的使用的牛耕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中国进入铁器时代。

目标导学二:王室衰微
1.图片展示:《东周列国·春秋篇》剧照
2.教师提问:在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中,东迁后的周平王,摄于郑国的威力,竟与郑庄公做了交换太子互为人质的荒唐交易。

这种情况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王室衰微。

3.合作探究:王室衰微的原因、表现和结果分别是什么?
(1)王室衰微的原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使得原来公田以外大量开垦荒地成为可能,导致不向国家纳税的私田大量出现。

诸侯国不再分封土地,而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致使分封制逐步分解。

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

(2)表现:①分封制逐步瓦解。

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
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

②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

③诸侯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周王室财政上陷入困境
(3)结果: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崛起。

竞相称霸,操控政局,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4.教师小结: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化说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制度)。

目标导学三:诸侯争霸
1.结合教材上的“春秋争霸形势图”思考:诸侯争霸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一是王室衰微,二是各诸侯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三是各诸侯国争夺土地、人民、财产和政治上的对别国的支配权。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诸侯争霸的过程及主要霸主。

3.春秋争霸的实质:奴隶主的掠夺战争。

4.春秋争霸的影响:
(1)消极影响: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2)积极影响:客观上有利于实现区域性的局部统一,促进各民族经济发展和民族交融。

三、课堂总结
春秋时期,是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因牛耕的出现和铁器的使用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进而导致西周的各种制度遭到破坏,甚至瓦解,王室地位一落千丈。

最终引起诸侯争霸与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末期,在设计本课教学内容时,采用了图片激趣导入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图片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读图去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状况。

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是诸侯崛起争霸的经济原因,周王室的衰微是春秋时期诸侯崛起争霸的政治原因。

学生通过联系所学的历史知识并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本课的重难点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利用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