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新人教版

第8课百家争鸣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三分钟复习上节课重要知识点
思想家、教育家。
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世界历史文化名
由教师或学生讲述塞翁失马的故事,通过对失马、得马、伤人到避战
祸的关键内容的分析,体会到老子思想中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即各种事物
学生结合课文及课见图片,总结了解各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你最喜欢的是哪家的学说?为什么?、如果你是一校之长,一班之长你认为应该如何治理学校、班级
姓名。
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

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教案标题: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时期,理解不同学派的观点和思想。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百家争鸣时期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
3. 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不同学派的观点。
教学准备:1. 教材《历史》第八册。
2. 多媒体设备。
3. 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百家争鸣时期的兴趣。
2.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是什么吗?”知识讲解:1. 通过讲解和讨论,向学生介绍百家争鸣时期的背景和意义。
2. 分别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和观点。
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学派进行深入研究。
2. 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整理出该学派的主要思想和观点,并准备口头报告。
展示与分享:1.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口头报告,介绍所研究的学派。
2. 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讨论,扩展对不同学派的理解。
练习与巩固:1. 分发学生练习册,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检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批改,并进行答疑解惑。
课堂总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应保持批判性思维。
2. 鼓励学生多读历史书籍,了解更多有关百家争鸣时期的知识。
拓展活动: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学派,撰写一篇短文,分析该学派的思想对古代中国的影响。
2.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寻找更多关于百家争鸣时期的资料,并进行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活动、知识讲解、小组讨论、展示与分享、练习与巩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深入了解百家争鸣时期的学派和思想,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拓展活动的布置,促使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思考,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百家争鸣》 优质课教学设计_0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掌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各家思想及代表人物。
2.通过对孔子、老子思想的学习,引导学生评价孔子、老子的思想观点及孔子、老子本人。
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提高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1.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的联系,初步形成历史的整体观。
2.对于孔子的教育成就及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通过让学生看书,归纳掌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及教育成就。
(二)教学难点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我们学习中国历史,除了学习政治、经济、军事等内容外,我们还要学思想史的内容。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与经济,今天我们来看一看这一时期的文化。
讲授新课:一、老子投影或展示老子子的图片,教师讲述老子的生平:姓李,名耳。
春秋晚期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主要思想:(1)认为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2)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
二: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下面,我们以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两方面来了解孔子。
1.孔子的政治思想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第二目下关于孔子政治思想一段及小字内容。
找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有哪些?请学生根据课本作答,教师投影孔子的政治思想,进行讲解:1,孔子强调“仁”“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
2.孔子的教育成就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关于孔子教育思想和成就的内容,并进行归纳。
然后,教师为主,做好引导,板书归纳的内容。
①创办私学教师讲解:春秋以前的教育状况是“学在官府”,即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8课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8课百家争鸣》教材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众多学派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教材内容涵盖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展示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的认识尚不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宽历史知识视野,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背景,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感情,认识各家学派在我国古代哲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难点:各家学派思想的内涵及其在我国古代哲学发展中的地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课前预习,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掌握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分析各家学派思想的内涵及其在我国古代哲学发展中的地位。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各家学派的思想。
4.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8课百家争鸣》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案例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关注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引导学生了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教材内容涵盖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各家思想的内涵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诸子百家的起源、发展和各家思想的内涵,学生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深入探讨百家争鸣的背景、发展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发展和影响,掌握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百家争鸣的背景、发展和影响;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难点:对各家思想的内涵和价值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发展和影响,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百家争鸣的基本情况。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研究各家思想的内涵和价值。
4.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2.辅助材料:百家争鸣相关资料、案例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百家争鸣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百家争鸣的发展和影响,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研究各家思想的内涵和价值。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百家争鸣的理解。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优质课公开课教案第8课百家争鸣(1课时)研究目标】1.重点掌握___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了解“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代表人物及思想。
2.通过随堂讨论、分组活动等形式,发挥主动性,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联系起来,启发大家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提高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现象的能力。
3.了解___的教育思想,通过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解读研究目标,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研究目标。
研究重点】___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老子的思想主张。
研究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远影响。
方法指导一:___是本课的重点基础知识,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从思想和教育两个领域了解___,即___的“仁”“礼”学说和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同时,要养成良好的研究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研究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方法指导二:要求学生结合书本归纳梳理,识记第3题的知识点。
第3题知识点相对较多难度较大,几位思想家和一位军事家,用表格的形式进行分类总结,对比记忆。
要求学生学会编制表格,增强阅读能力,研究制表的基本方法。
方法指导三:知识模块一可以采用教育论坛,专家访谈的形式进行展示。
知识模块二可以用情景剧的形式进行展示。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老师讲述“苛政猛于虎”的故事,提出问题:___是反对苛政的,在他的思想中,就有仁政的内容。
那么,___在其他领域还有哪些成就呢?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老子自主阅读课本P36内容,完成第1题。
1.简述老子的主要思想并说出其代表作。
主要思想: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相互依存的,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互转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考虑问题。
代表作:《道德经》。
知识模块二:___和儒家学说自主阅读课本P36-38内容,完成第2题。
2.请你写出___的政治主张及教育成就。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第8课百家争鸣》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涌现,形成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掌握各家思想的基本观点,从而提高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诸子百家的思想内容还相对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古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有限,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掌握各家思想的基本观点。
2.难点:对各家思想的深入理解和分析,特别是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观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百家争鸣的激烈局面。
2.问题驱动法: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讨论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相关课件,包括图片、文字、音频等素材,以便于教学展示。
2.教材:准备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
3.参考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学术研究,以便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分别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同时展示相关的古文文献,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各家思想的基本观点。
《百家争鸣》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百家争鸣》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百家争鸣》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节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兴起和发展。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多样性,理解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和辩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诸子百家的兴起和主要思想可能还不够熟悉。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对复杂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困难,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古代思想家的生活和思想有一定的兴趣,可以通过引入相关故事和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诸子百家的兴起背景和代表人物,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基本思想。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不同学派的思想特点和影响,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学派的存在和发展,培养开放包容的历史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诸子百家的兴起背景和代表人物,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基本思想。
2.难点:对不同学派思想的特点和影响的深入理解,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诸子百家的兴起背景、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框架。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引入具体案例和故事,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学派的思想特点和影响。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进行合作讨论,分析不同学派的思想特点和影响,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课件:教师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
3.学习材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如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思想家的故事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百家争鸣(1课时)
【学习目标】
1.重点掌握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代表人物及思想。
2.通过随堂讨论、分组活动等形式,发挥主动性,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联系起来,启发大家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提高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现象的能力。
3.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
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老子的思想主张。
【学习难点】
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解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孔子是本课的重点基础知识,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从思想和教
育两个领域了解孔子,即孔子的“仁”“礼”学说和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方法指导二:
要求学生结合书本归纳梳理,识记第3题的知识点。
第3题知识点相对较多难度较大,几位思想家和一位军事家,用表格的形式进行分类总结,对比记忆。
要求学生学会编制表格,增强阅读能力,学习制表的基本方法。
方法指导三:
知识模块一可以采用教育论坛。
专家访谈的形式进行展示。
知识模块二可以用情景剧的形式进行展示。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老师讲述“苛政猛于虎”的故事,提出问题:孔子是反对苛政的,在他的思想中,就有仁政的内容。
那么,孔子在其他领域还有哪些成就呢?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老子
自主阅读课本P36内容,完成第1题。
1.简述老子的主要思想并说出其代表作。
主要思想: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相互依存的,都有对立面,对立
的双方相互转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考虑问题。
代表作:《道德经》。
知识模块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自主阅读课本P36—38内容,完成第2题。
2.请你写出孔子的政治主张及教育成就。
政治主张:
核心思想“仁”,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教育成就:
A.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有教无类。
B.注意因材施教。
C.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谦虚好学。
D.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
E.编成《春秋》。
知识模块三
自主阅读
容,完成第3—
3.阅读
么启
381年某天,楚
王那里去了。
如果你是国王的谋士,你建议国王怎样处理?(分别从儒、墨、道、法四家的角度处理)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1.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的前言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
”请问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核心是( A )
A.“仁”B.“无为而治”
C.“兼爱”“非攻” D.“法治”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逐步实现“均衡教育”。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言行中最能体现“均衡教育”思想的是( C )
A.提出“仁”的学说
B.提出“为政以德”
C.创办私学
D.提出学习要“温故而知新”
3.下列属于孔子教育思想的是( B )
①因材施教②知己知彼,百战不殆③温故而知新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
4.“知足常乐”源于古代“无为而治”思想,提出这一思想的学派是( C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5.根据你所学的知识,你认为下列哪一主张是出自孟子的著作( B )
A.因材施教 B.轻徭薄赋
C.无为而治 D.兼爱非攻
6.初三某班班委会因为班上纪律混乱,准备制定严格的班
规来约束同学们的行为,他们的主张和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哪一学派主张相似( B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7.推动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因素是( C )
A.新兴地主的产生
B.频繁的争霸战争
C.社会大变革
D.井田制瓦解
8.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主张的是( D ) A.庄子 B.孙武
C.墨子 D.韩非
9.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是人类的共同追求。
我国战国时期,提出“兼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的是( A )
A.墨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
10.在美国西点军校,一个2000多年前的中国人提出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思想受到了学员的追捧。
这个人是( D )
A.孙膑 B.孔子
C.韩非子 D.孙武
11.观察下图哲理漫画,回答问题。
图一图二
图三
(1)以上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战国时期哪家的思想学说?
图一体现了道家思想;图二体现了法家思想;图三体现了儒家思想。
(2)今天生活中有许多方面都体现了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
想,请举例说明。
依法治国(法家),构建和谐社会;资源可持续利用;用和平方式,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保护环境(儒家);等等。
(3)你认为哪家观点最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并说出理由。
法家,法家提倡的改革和法治更适合当时的乱世局面。
(4)你最欣赏三幅图片中哪一家的治国思想?请说出你的理由。
(包括这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和现实意义)
任意选择三家中的一家即可。
比如:喜欢儒家思想,因为:儒家主张“仁”,可以使我们尊重别人,理解别人,体贴别人,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社会和谐发展。
又比如:喜欢道家思想,因为: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和齐物论,可以化解压力,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
还比如:喜欢法家思想,因为法家主张历史进步、法治和中央集权,可以使我们明确社会发展的趋势,积极向上,同时学会依法办事。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