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原始农耕生活》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优质范文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优质范文5篇2020年已经开始了,随之而来的是新的挑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准备好了呢?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优质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优质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历史意义。
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况、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2.过程与方法: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并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房屋构造不同的原因及说明了什么;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特点。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成就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教学方法讲述法、历史读图法、讨论法、对比法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类的历史,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单纯地依靠采集和狩猎来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学生回答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
学生答后教师指出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没有生活保障的,然后再设问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他们有固定的食物来源。
初中历史《原始农耕生活》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2 课原始农耕生活
一、课前活动:学生自学,分小组进行自主学习活动。
根据自学,分析并想象出半坡人、河姆渡人一天的生活场景,并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
二、课堂学习
遗址名称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
流域范围
原始农业农作物农具
原始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
建筑形式
相同点
三、课后作业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
——《白虎通》
材料二:1973 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发现某原始农耕遗址,出土了成堆的稻谷、稻秆以及用水牛等动物肩胛骨制成的骨耜。
材料三:图中是“半坡遗
址男子颅骨像还原图”,
这是由沈阳市中国刑警学院刑事相貌学专家赵成文教授通过颅像复原,还原成的一个西安半坡男子形象。
据悉,此次复原成果具有重大的考古
研究价值。
(1)神农为什么要“教民农作”?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的什么历史现象?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此地的原始居民种植哪种农作物?
(3)请你为材料三的半坡男子配上一段文字介绍,介绍一下他的生产、生活状况。
(4)材料二和材料三涉及的原始农耕遗址分别代表了我国哪些地区的原始农耕生活?我国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2、选做:通过网络、图书室等途径,搜索教材未提及的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的其他考古发现,一方面开阔历史视野,培养历史兴趣;另一方面,尽可能地展开探究,培养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的意义,了解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
初步研究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思维方法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的特点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我国早期人类汗青,相识了他们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但大家想想,单纯地靠采集和狩猎获得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生:冬天食物匮乏;会经常挨饿;有时为了获得食物要走到很远的地方……师: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原始农业的发展2.教师提问: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提示: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3.问题思考:为什么说原始农业的兴起对人类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提示: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目标导学二:河姆渡人的生活1.图片展示:XXX2.学生自主研究:阅读教材,了解归纳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地点、时间,并探讨地理环境与河姆渡遗址产生的关系?提示: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7000年;当时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3.合作讨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样式是怎样的?在生活中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又是什么?饲养哪些家畜?制作的农业工具中最为典型的是什么?学会了制作什么器物?提示:(1)房屋建筑—干栏式建筑;(2)主要农作物—水稻;(3)饲养家畜—猪、狗和水牛为主;(4)典型的农业工具—骨耜;(5)制作器物—陶器、玉器、乐器骨哨。
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设计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一、课程目标(一)内容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河姆渡和半坡遗址距今年代、所处的地区、自然条件、主要种植物和饲养物、生产工具、房屋特点、陶器的使用以及纺织、渔猎等其他生产生活情况。
通过实物图片或考古纪录片,让学生观察、复述原始农耕文化产生、发展的概况。
2.过程方法与能力通过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与前人在衣食住等生产生活方面的比较,概括出中国远古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人类进步的规律,初步培养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祖国境内河姆渡、半坡居民为代表的原始人类所取得的成就,感受我们先民的生存智慧和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人类由采集到农耕生活的转变过程和河姆渡、半坡居民生活的状况,说明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探索和艰苦的劳动实践取得的。
通过学习感受劳动和创造的艰辛与价值,培养百折不挠的奋进精神与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要点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产与生活状况所反映出的原始农耕生活的状况。
这是属于知道和了解层次的知识。
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对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的概括。
这是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教学过程:课前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中国远古人类,知道了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远古人类(稍稍停顿,让学生来回答。
)――元谋人,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170万年。
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北京人,北京人的食物的主要来源――采集和狩猎,他们使用的石器――旧石器,打制石器,他们已经会用――火。
讲授新课:在距今约八千年前后至约四五千年前,中华文明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农耕时代,为了大家学习这一时代的历史,教材精心挑选了两个文化遗址: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他们分别代表中国的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和南方(长江流域)。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8页看图“我国原始农耕时期的文化遗址分布图”,在图中找到这两个文化遗址。
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二、教材分析(一)单元概述:本单元历史时间段是“史前时期”,即从人的出现到文明的起源这一历史时期,从社会形态的角度划分属于原始社会时期。
第一单元的3课分别从人的进化、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出现三个方面介绍中国原始社会的基本情况。
这3课也分别对应着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部落联盟时代3个发展阶段。
(二)本课分析:中国的农业生产历史悠久,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远古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
在人类活动过程中,原始农业开始兴起,人们逐渐从采集渔猎生活向农耕、定居生活转变。
因此,原始农业的兴起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历史这门学科,认知水平有限,学习起来会比较困难。
但他们对于新生事物比较好奇,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
而本课又是通过考古成果展示远古时期人类的生活生产状况,学生会对考古发掘文物比较感兴趣。
因此,可从考古图片、故事等学生感兴趣的资料入手展开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一)通过出土文物图片、历史故事,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等基本史实,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初步掌握史料实证的方法;(时空观念,史料实证)(二)通过小组合作,对比分析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的异同,认识地理环境对农耕文化的影响,提升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三)通过学习本课,体验原始农耕生活对文明社会的影响,感悟劳动在创造人类的同时,也在不断改变人类,从而使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唯物史观,家国情怀)五、重点难点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难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奠定了重要基础六、教法学法教学策略:情境创设、问题设置及解决,生成新的历史认识。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优质范文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优质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历史意义。
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况、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2.过程与方法: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并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房屋构造不同的原因及说明了什么;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特点。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成就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教学方法讲述法、历史读图法、讨论法、对比法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类的历史,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单纯地依靠采集和狩猎来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学生回答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
学生答后教师指出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没有生活保障的,然后再设问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他们有固定的食物来源。
学生回答具体的解决办法。
(使学生认识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突出表现)接着教师出示材料分析传说中教人农耕的是谁?引出神农氏的传说反映了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原创)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精品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标要求: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教学目标:1.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了解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
2.知道考古发掘的南、北方两个原始农耕时代的典型代表——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揭示了我国原始农业的概况、区域特征及发展水平,表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是人类迈向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3.了解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取得的成就,从而产生崇敬之情,培养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
2.教学难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复习旧知:教师提问,“请说说两个远古人类的名称以及其生活年代。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归纳。
2、导入本课:提问“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米集、捕提食物为生会带来哪些不便之处?集和得来的食物总有完的那一天,那他们该怎样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来生存呢?”学生发言,教师小结:10000多年前,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
此后,我们的祖先开始定居生活,制作器和制石器,衣业、富教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
原始宗教信仰和艺术出现并发。
然后发问导入“中国早期的农业又是怎样发展的?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又呈现出什么特点?”本节课我们学习第2课的学习一原始农耕生活。
二、检查预习请按课文填写完整《历史学法大视野》上预习部分的空格。
1.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居民的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坡村区域,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制作使用精美磨制石器,开垦土地,种植粟和黍,饲养猪狗等家畜,进行渔猎,采集野果;制作彩陶,会纺织、制衣。
2.距今7000年左右的河姆渡人的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区域,居住在干栏式木房,木结构水井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木构水井。
农作物种植水稻,农业工具骨耜,家畜以猪、狗、水牛为主;制作陶器和玉器,还有简单的乐器骨哨,会运用雕刻技术和使用天然漆,会制作艺术品。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通用7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以及原始农业的发展。
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片或模型的基本技能和陈述历史问题的口头表达能力。
2.初步掌握用表格进行归纳与分析的学方法,提高作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通过展示文物图片及提出问题,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在学中,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
3.通过本课学,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体会人类适应自然的漫长和艰辛,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珍惜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三、教学策略教法:图片分析法、观察法、比较法学法:合作探究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第1节课中,我们学了我国早期的人类“元谋人和北京人”,他们如何获取食物?学生:打猎、采集。
展示图片(见课件)教师:打猎、采集,方便么?学生:不方便。
颠沛流离、居无定所。
受季节变化和天灾的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不稳定,需要经常迁徙。
教师:采集和狩猎的生活有很大的局限性,至神农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神农播种五谷,人们过上定居生活,人类进入农耕时代。
人类农耕时代的到来是进步,还是倒退了?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里呈现出什么特色?中国早期的农业又是怎样发展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第2课的学──原始农耕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1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介绍了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展示了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几个世界性的贡献,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课所讲授的对象是初一学生,初一历史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历史的第一步,初一学生可能对历史这门课程比较陌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教师应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中传授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热爱历史这门学科。
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类历史,了解了他们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但大家想想,单纯地靠采集和狩猎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
生:冬天食物匮乏;会经常挨饿;有时为了获得食物要走到很远的地方……
师: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生:种地、储存食物;将吃不了的动物饲养起来,留到食物短缺的时候再杀掉……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进行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是解决食物来源不稳定问题的最好解决办法。
农耕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教师讲述:因为农作物的种植,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
他们渐渐地走出洞穴,搭建住所,过上了定居生活,形成了原始聚落。
2.教师提问: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提示: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3.问题思考:为什么说原始农业的兴起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至关重要?
提示: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判断,不仅使问题变得简单,学生很容易参与课题教学,而且使他们认识到历史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大大提高他们学史的兴趣。
目标导学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图片展示: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地点、时间,并探讨地理环境与河姆渡遗址产生的关系?
提示: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7000年;当时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3.合作讨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样式是怎样的?在生活中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又是什么?饲养哪些家畜?制作的农业工具中最为典型的是什么?学会了制作什么器物?
提示:(1)房屋建筑—干栏式建筑;(2)主要农作物—水稻;(3)饲养家畜—猪、狗和水牛为主;(4)典型的农业工具—骨耜;(5)制作器物—陶器、玉器、乐器骨哨。
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
不同点
地理位置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距今年代距今约6000年距今约7000年
房屋样式半地穴式干栏式
生产工具骨器、角器等骨耜
种植作物粟水稻
相同点①处于相同的社会发展时期;②都以农业为主要生产形态;③都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④都普遍制作和使用磨制石器、陶器等
求提高了一点,学生从火的使用联想到农耕和驯养是人类适应自然的又一大进步,问题4是使学生明白神话、传说与历史的区别,以及其中可能蕴含的历史信息。
总体设计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在平稳中受到一点挑战,激起他们更大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
5.合作探究:阅读教材《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回答问题
(1)指出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所处地理环境的差异?
提示:半坡人生活的黄河流域,气候干燥,较为寒冷,雨水稀少;河姆渡人居住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2)这种地理环境差异是如何影响作物种植的?
提示:明确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出不同特点的原始农耕典型。
北方干燥的气候适宜粟等旱地作物生长;南方湿润的气候适合水稻的生长。
(3)这种地理环境差异是如何影响房屋建筑的?
提示:半地穴式房屋有利于放风保暖,适合北方的气候条件;干栏式房屋既通风又防潮,下层还可以饲养家畜,适合南方的气候条件。
目标导学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1.图片展示:西安半坡博物馆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半坡遗址发现的地点、时间,并探讨地理环境与半坡遗址产生的关系?
提示: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距今约6000年;当时的黄河流域,气候温暖,适宜人类活动。
3.合作讨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在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半坡人居住的房屋样式是怎样的?在生活中学会了制作什么?种植什么?饲养什么?使用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提示:(1)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2)生产工具—磨制石器;(3)种植作物—粟;(4)饲养家畜—猪和狗等;(5)生活用具—陶器,彩陶最具特色。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原始农耕时代居民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通过学习大家可以看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同,河姆渡人是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半坡居民是以种植粟为主的旱地农业,他们的居住房屋分别是干栏式建筑和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等。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课学习围绕“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这一重点进行。
结合已有知识,通过讨论的形式,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作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
整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