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戊戌变法教案 人教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掌握戊戌变法的基本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戊戌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国家历史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2.戊戌变法的影响和意义【教学难点】1.戊戌变法的具体过程和原因2.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教训【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引导学生思考戊戌变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和意义。
三、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包括当时国内外形势、社会矛盾等。
2.教师讲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如政治改革、经济改革、文化改革等。
3.教师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五、案例分析1.教师呈现戊戌变法相关案例,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事迹。
2.学生分析案例,理解戊戌变法过程中的艰辛和复杂性。
六、课堂小结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2.收集戊戌变法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拓展阅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戊戌变法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对戊戌变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但在讲解过程中,部分内容可能较为抽象,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戊戌变法发生在哪个朝代吗?它的发生有什么特殊的历史背景?”2.自主学习教师指导:“请大家阅读教材第页,找出戊戌变法的四个主要改革领域,并简要记录。
”3.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戊戌变法的政治改革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经济改革鼓励私人企业发展,文化改革则提倡新学,这些改革措施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戊戌变法教案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戊戌变法的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原因,并变法对社会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对戊戌变法的掌握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分析学习重点: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学习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
二、课堂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播放《命运交响曲》感受命运坎坷,恰似近代中国的坎坷时代,使学生带入课堂中。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近代的探索都有哪些抗争?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地主阶级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早期维新思想家——冯桂芬、王韬、郑观应进入本课人物地主阶级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二)讲授新课展示课堂主线索一场救国梦。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师:翻开书,看看教材思考本课内容?生:(阅读教材,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概括为政治背景和经济背景,落实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知识点,分析初步发展的原因)世界背景(梦之源)1、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完善发展。
师: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梦之痛)生:(思考、回答)(1)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外国资本入侵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3)国人觉醒,掀起救亡图存运动。
师: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
战后不久,中国出现了资产阶级的发展。
(梦之兴)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经济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阶级基础师:救国图存的戊戌变法是在中华民族危机严重的背景下出现的。
第7课 戊戌变法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

序幕发展高潮公车上书创办政治团体、报刊、学堂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内容标准】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识记理解公车上书公车上书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运动的展开。
戊戌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背景。
通过课前预习、小组交流、竞争抢答,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通过讨论、分析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学会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
学习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反顾的英勇气概。
通过学习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爱国、进步的历史意义。
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学要点】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
难点:戊戌变法的意义。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小组合作探究、体验交流【板书设计】【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想一想“洋务运动为什么破产?它的破产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也是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
此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曾做过哪些努力?其结果如何?【新课探究】多媒体出示课题及教学目标,学生齐读目标并根据学案自学本课内容(10分钟)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1、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P33)(1)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中国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变法运动的目的: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
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2、公车上书多媒体展示“公车上书”图片,播放视频结合自学内容回答:公车上书的时间、地点、代表、目的、结果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康梁与各省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
[初中历史]戊戌变法教案3 人教版
![[初中历史]戊戌变法教案3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57637f133d4b14e84246827.png)
(一)重点:
1.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维新变法作为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活动是从“公车上书”开始的,从前康梁虽著书立说,宣传维新思想,但在社会上影响不大。
2.百日维新。它是这次大规模政治运动的高潮。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在变法法令的内容中有集中体现。尽管这些改革措施带有不少局限性,但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是符合当时历史潮流的。
课本上有一幅图,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举人都挣着联名上书光绪帝。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应试举人反对与日本议和,要求拒签《马关条约》和请求变法呢?
(学生思考……)
《马关条约》丧权辱国,割地(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赔款(2亿+3000万);设厂;增辟通商口岸(重庆、沙市、苏州、杭州),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给中国造成巨大的伤害和损失。
提问
(1)说出洋务运动的起止时间和代表人物。(参考答案: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恭亲王奕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2)洋务运动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和“后期”,分别说出这两个阶段的口号和主要内容?(参考答案:前期——军事工业,自强;后期——民用工业,求富)
(3)除了兴办军事和民用工业外,洋务运动还包括其他哪些内容?(参考答案:创办三支海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2.通过本课的学习,结合自己平时的知识积累,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戊戌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使因为顽固派的镇压。从而认识社会的进步使无数仁人志士的汗水甚至鲜血浇灌的结果。
(说明:在程度好的班级可以选讲)此外,败给小日本,也给中国人,特别是那些读书人、知识分子带来了很大的震动。我们知道,在古代,中国文化繁荣发达,素以“天朝上国”自居。日本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学习了很多优秀的东西,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中国称日本为“东夷”,这个“夷”字就含有瞧不起的意味在里面。可没想到的是,一场甲午战争,曾经的“学生”居然打败了原本高高在上的“老师”,这使得中国人觉得特别的震惊和羞辱,因此要拒绝议和。知识分子读书多,比较会思考,他们发现,日本之所以会变得那么强大,是因为经过了“明治维新”,所以他们也希望在中国搞变法,使中国也强大起来。
初中历史人教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探索戊戌变法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授课教案隆兴中心校王天灵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戊戌变法背景;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强学会;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百日维新;戊戌政变。
2、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的前因后果,评述其成功得失,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评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维新变法把救亡图存与开展资本主义结合起来是由当是中国国情决定的;学习变法中仁人志士的爱国情怀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正确认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二、学情分析:中国近代化探索包括经济、政治、思想上的探索。
本课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第二个阶段,从政治的角度探索挽救民族危亡的开展道路。
对于这方面,学生很难理解。
同时关于什么是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民族资本主义等,对于八年级学生掌握知识程度来说,比拟生涩、难懂。
对于教师来说,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不容易把控。
需要教师拓展知识面,进行充分的备课。
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资料,充分的预习。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
难点:戊戌变法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面对民族危机,中国社会的各阶级阶层开始探索救国道路。
地主阶级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一场自救运动洋务运动,结果如何呢?(课件展示内容,学生回答)情景展示:多媒体出示《时局图》图片。
说说19世纪末中国的社会形势。
(让学生认识到在这种形势下,发生了一场以救国图存为目的的维新变法运动。
)向学生提出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先进知识分子掀起的变法图强的自救运动又会如何?(引入课题:戊戌变法)【讲授新课】: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生阅读教材32-33上“公车上书”内容。
)问题:1、归纳出公车上书相关知识点。
2、康、梁上书失败后的主要活动。
1、公车上书一一拉开序幕问题1:图片介绍的是什么事件?发生在何时何地?学生:公车上书、发生在1895年、北京教师亦充:公车;汉代管署名,主奏负或向上传递下级上书及言论,官署负责人称“公车令”;又根据汉代的惯例,被政府征召的读书人到京城,路费由政府提供或车马接送,以后“公车”特指读书人。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戊戌变法 (教案)

《戊戌变法》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从中找到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也是一部先进的中国人民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
甲午惨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破产。
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
此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曾做过怎样的努力?二、新课学习(一)公车上书教师:19世纪末,中国又步入一个“乱世之秋”。
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在什么背景下兴起的。
学生:社会方面: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学生: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学生:思想方面: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
(多媒体展示)教师:我们来共同探讨什么是公车上书?学生:“公车上书”意即“举子上书”。
汉朝时,政府用车马接送被征举的读书人,以示礼遇,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
由于康、梁等是举人,这次上书就叫做“公车上书”。
教师:自读课文找出公车上书的时间、原因、发起人及影响学生:时间:1895年春学生:原因:签订《马关条约》学生:发起人:康有为、梁启超学生:内容: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学生: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多媒体展示)多媒体展示公车上书的代表人物思考:公车上书有没有成功?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公车上书”没有成功。
作用:标志着维新思想由书生议政,舆论宣传发展成为社会请愿、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第7课戊戌变法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有关知识。
二、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和总结康、梁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2)通过讨论“变法失败的原因”,培育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通过本节课,使学生熟悉到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动的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活动,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从而对戊戌变法有一个正确的熟悉。
21教育网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以拯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奔走呼号,宣传变法,投身改革,要求维新变法。
应该学习他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他们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处置方式:运用多媒体投影、图片等直观手腕,从康、梁的活动入手,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
通过度析、理解、归纳等方式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
法的内容:哪些触及顽固派利益,哪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分析支持维新变法的人有哪些,弄清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引导学生从力量对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理解变法的作用。
教学方式:分组学导,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渗透点:(1)用不同形式总结本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训练学生按照史实,掌握论从史出的分析方式。
教学设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卫星接收的教学资源,中央电教资源库资源。
(3)光盘。
教学进程:一、课前导学:(1)小组内学生分工搜集,处置有关资料。
(2)学生预习本课,做小报、结构图,分角色演出来总结本课。
(3)结合本课内容进行自我教育。
2024-2025学年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上课用教案第6课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公车上书、维新运动的展开等基本史实、初步认识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等。
2.利用历史图片和史料,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感知历史,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归纳出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得出变法失败的原因、意义和教训;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时,统治阶级内部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但结果失败了。
甲午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面对地主阶级探索救国救民的失败,在洋务运动中兴起的民族资产阶级又将以怎样的方式继续探索斗争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进入第6课《戊戌变法》的学习。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
“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3.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中国如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二、百日维新1.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
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决心变法。
1898年6月,清政府颁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
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也是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
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
此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曾做过哪些努力?其结果如何?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介绍当时最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1300多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这次事件史称“公车上书”。
了解: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他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后来又阅读了大量外国书籍,了解到俄国和日本都靠变法迅速强盛起来,感到发现了医治中国的灵丹妙药,开始宣传变法维新的道理。
梁启超是广东新会人,听康有为讲俄国和日本如何通过变法使国家富强,觉得很新鲜。
于是他诚恳地拜康有为做老师。
教师:康、梁的这次上书,由于顽固派的阻挠没有传到皇帝手中,对清政府触动也不大,但却轰动了全国。
从此,维新变法运动揭开了序幕。
康有为、梁启超是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代表,他们为推动变法还进行了哪些大量活动?
学生: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维新派团体形成。
还创办了《时务报》,各地组织了学会、学堂等。
教师总结:康有为和梁启超通过报刊、学会等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惟一途径就是变法。
但顽固派大臣竭力阻挠,康有为与顽固派进行了论战。
论战的是议题:要不要变法(还有: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
教师:通过维新派与顽固派针锋相对的论战及荣禄的拂袖而去,可以说明维新人士的变法思想是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是进步的、爱国的。
由于当时民族资产阶级外受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压迫,内受本国封建势力的束缚,虽有反抗压迫进行斗争的要求但规模小、力量弱,所以想依靠封建皇帝进行变法。
教师:出示材料:“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
”“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为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
”“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此材料道出当时中国面临内忧(揭竿斩木)外患(瓜分豆剖)。
康有为为中国所处的国际险境非常担心,也为清政府的内政担忧。
言辞恳切,可以看出康有为维护清朝统治、抵制
人民反抗但又有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所以光绪帝被深深地感动了,于是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讨论:光绪帝为什么支持变法?巩固封建统治,希望有所作为,不当亡国之君,利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
也有爱国、保国、抵制外强的思想。
教师:同学们从不同角度说出了光绪帝支持变法的原因,下面我们看看变法的具体措施,百日维新主要内容:
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文化教育方面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军事方面训练新式军队等
教师:变法的进步性和变法的局限性(主要有: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的体制,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没有涉及议院、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采取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
以至于面对后来的政变阴谋束手待毙。
)
教师:变法的结果如何呢?
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下令逮捕维新人士。
戊戌变法失败了。
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又因这次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历时103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
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日本)。
谭嗣同不肯逃走,不久,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六君子。
教师:谭嗣同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学生:贼指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无力回天”是因变法遭到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镇压失败而无法挽回的局面;“死得其所”是因为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牺牲,不愿逃走。
谭嗣同的死值得吗?一百多年前,谭嗣同为变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表现了爱国志士们为了国家进步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气概。
沧海浮生,岁月如潮,谭嗣同在时间里轮回,我们会永远铭记。
教师:戊戌变法有何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
虽然挫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教师: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它为什么会失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戊戌变法的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失败的原因:领导变法运动的民族资产阶级天生软弱,维新派力量弱小,又没能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
结论: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一帆风顺,合家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