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资料全

合集下载

古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及答案(16套)

古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及答案(16套)

古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及答案(16套)1.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2)题。

江城子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鹧鸪天贺铸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日希,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1)两首词都表达了作者___,语言沉痛,真情流露,感人肺腑。

(2)请比较苏词和贺词在艺术风格上的不同。

____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怨·咏荷上雨杨万里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

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

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这首词在歌咏荷上雨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___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春日五首(其一)秦观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请结合诗句,对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鹰杜甫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怎样的抱负?5.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径溪罗隐径溪石险人惊惧,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这首诗寓含着一种什么哲理?谈谈你的看法。

6.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醉太平张可久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粘便滚。

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庭改①②③做迷魂阵,清廉贬入睡馄钝。

葫芦提倒稳![注]①迷魂阵:元人以此代指妓院。

②睡馄钝:躺着的馄饨,比喻软弱站不起来。

③葫芦提:糊涂,亦代指喝酒。

这首小令的主题是什么?透过这首小令,我们看出作者的处世态度是怎样的?请结合全曲简要赏析。

7.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诗后题目。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词的上阕从哪些方面写出了词人出猎时的豪情“狂”态?请简要概括。

(2)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词中的画线句。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答案】(1)示例1:以孙郎自喻(用典),出猎时英姿潇洒(装束气派),出猎的队伍浩大,观看出猎的百姓众多,体现狂气。

示例2:“狂”字为全篇定下豪放的基调:上片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狂”,彰显豪气,狂放。

示例3:“卷”字,极言出猎队伍行走之快,人数之多,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少年狂气。

(2)将拉开的弓箭比作满月,(或运用“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欲驰骋沙场、杀敌报国(或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解析】【分析】(1)一个人的性格通过他的言行举止即可看出来,结合诗歌中词人的言行举止分析,动作“卷”,极言出猎队伍行走之快,人数之多,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少年狂气。

自比“孙郎”,出猎时像孙权一样英姿潇洒(装束气派),出猎的队伍浩大,观看出猎的百姓众多,体现狂气。

语言,老夫聊发少年狂,“狂”字为全篇定下豪放的基调:上片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狂”,彰显豪气,狂放。

”(2)赏析诗歌,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赏析: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

这句话的特点是用典,因此可以从表现手法这个角度进行赏析,天狼:星名,又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隐指西夏。

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作者运用这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欲驰骋沙场、杀敌报国(或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鉴赏诗歌试题及答案

鉴赏诗歌试题及答案

鉴赏诗歌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的下一句是_________。

答案:疑是地上霜2. 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的下一句是_________。

答案:城春草木深3.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野火烧不尽”的下一句是_________。

答案:春风吹又生4.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的下一句是_________。

答案:把酒问青天5.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的下一句是_________。

答案:浓睡不消残酒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诗句中,哪一句不是出自王之涣的《登鹳雀楼》?A. 白日依山尽B. 黄河入海流C. 欲穷千里目D. 会当凌绝顶答案:D2.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出自以下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杜甫C. 孟浩然D. 王维答案:C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哪位诗人的名句?A. 李白B. 杜甫C. 王之涣D. 王勃答案:B4.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以下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杜甫C. 张九龄D. 王维答案:C5.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出自以下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杜甫C. 王安石D. 苏轼答案: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请简述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象及其表达的情感。

答案:此句意象宏大,以黄河之水比喻人生如流水,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和及时行乐的感慨。

2.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如何表达对贫苦人民的同情?答案:诗人通过描述自己茅屋被秋风破坏的景象,以及对风雨中无家可归者的同情,表达了对贫苦人民的深切关怀。

3. 请解释王维《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意境。

答案:此句描绘了雨后山中清新宁静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4.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诗人如何通过“昨夜雨疏风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答案:诗人通过描写昨夜风雨的景象,隐喻自己的心境,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试题及答案(八套)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试题及答案(八套)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试题及答案(八套)诗歌鉴赏专题训练_________(一)黄河罗隐①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②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③,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注]①罗隐:晚唐诗人,十多次科举考试不第,史称“十上不第”。

②银汉:本指上天,这里指皇室、朝廷。

③高祖誓功衣带小:汉高祖在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时的誓词,誓词里说:“使河如带,泰山若砺”。

这句话是说功臣的爵位永不失去。

1.本诗前两联所写的“黄河”有何特点?请概括并分析。

(5分)_________2.请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的“讽喻”特点,并简要概括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6分)_________(二)水边偶题罗__________________隐野水无情去不回,水边花好为谁开?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觉老从头上来。

穷似丘柯休叹息,达如周召亦尘埃。

思量此理何人会?蒙邑先生最有才。

[注]①罗隐:晚唐著名诗人,屡试不第。

②丘轲:孔丘、孟轲,周召:周公、召公。

③蒙邑先生:庄子。

3.这首诗的首联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_________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颈联对这种情感的表达有何作用?(6分)__________________(三)太常引__________________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作者此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5.“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

(4分)_________6.“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四)生查子_________独游西岩①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完整版)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完整版)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

夜坐①(宋)文天祥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②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①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

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召集兵马,起兵勤王。

②蛩,蟋蟀。

文天祥《夜坐》的尾联与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歌内容作比较赏析。

【答案】陆游的诗通过虚写自己睡梦中在战场上激烈厮杀的场面,抒发了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的无奈;文天祥的诗借“闻鸡起舞”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在国家危亡之际,要力挽狂澜、忠君报国,但自己年华不再、前途渺茫的沉重悲凉。

两首诗都体现了诗人矢志报国、壮心不已的情怀。

【解析】【分析】尾联一扫沉郁悲凉,转为仰天浩歌,率直地发出“丈夫壮气须冲斗”式的呐喊。

运用祖逖闻鸡起舞这一常典,抒发了诗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要力挽狂澜,表达了立志报国,壮心不已的真实情感。

如今眼看家国飘摇,山河破碎,虽已病痛缠身,保家卫国的理想不渝,爱国激情始终在胸膛内涌荡,铁马冰河的梦想会在病痛的头脑中出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诗人在风雨洒落的夜晚,做梦都在想着,一身戎装,骑着战马,跨越北国冰封的河流,同敌人在疆场厮杀。

对于一个伤病缠身的老人,在将近古稀之年,犹有如此豪迈的梦想,真是可歌可叹。

两首诗都体现了诗人矢志报国、壮心不已的情怀。

故答案为:陆游的诗通过虚写自己睡梦中在战场上激烈厮杀的场面,抒发了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的无奈;文天祥的诗借“闻鸡起舞”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在国家危亡之际,要力挽狂澜、忠君报国,但自己年华不再、前途渺茫的沉重悲凉。

两首诗都体现了诗人矢志报国、壮心不已的情怀。

【点评】本题属于比较阅读题。

他们两个人都是爱国诗人,所写的诗也都表达强烈的爱国感情,但诗的内容、表现手法思想感情又不一样,答题时可从多方面进行比较,如内容、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①,侧坐莓苔②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①纶,钓丝,“垂纶”即垂钓。

②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

这里是写小儿选取了一个僻静、利于垂钓的地方。

(1)诗歌前两句中“学垂纶”“侧坐莓苔”的两个动作描绘出一个________的小儿。

(2)诗歌三,四两句可见小儿是什么心态?结合具体字词简要分析。

【答案】(1)一本正经、认真、机灵、聪敏(2)谨慎或者害怕被打扰(害怕鱼儿被吓跑)的心态。

从“遥招手”“不应人”可以看出来,他害怕钓鱼被打扰(鱼儿受惊吓),远远就向路人招手示意,不回应路人的询问,从而看出小儿谨慎。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从“学垂纶”“侧坐莓苔”的两个动作可以看出“小儿”认真聪明、一本正经的形象。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三四句诗的意思是: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从“遥招手”“不应人”可以看出小儿生怕鱼儿被惊吓的小心谨慎心情。

故答案为:(1)一本正经、认真、机灵、聪敏;(2)谨慎或者害怕被打扰(害怕鱼儿被吓跑)的心态。

从“遥招手”“不应人”可以看出来,他害怕钓鱼被打扰(鱼儿受惊吓),远远就向路人招手示意,不回应路人的询问,从而看出小儿谨慎。

【点评】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2.品味诗歌语言,完成下列人物对话。

赏牡丹唐代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①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甲】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乙】山行(唐)项斯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注】①栎:同“栋”,一种乔木;②茗:茶的稚称.(1)下列对【甲】【乙】两首诗有关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 【甲】诗首联中“足鸡豚”与颈联中“箫鼓追随”均表现出村民热情好客的特点。

B. 【甲】诗尾联写诗人如有“闲”时,哪怕拄着拐杖,也愿意“乘月”而来,再访此地.C. 【乙】诗颈联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具体描写了村民焙茶和抽丝的劳动场景。

D. 【乙】诗尾联写诗人相约当地采药人,与之一道进入深山密林采药。

(2)【甲】【乙】两诗均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所写之景有何共同特点?请概括分析。

【答案】(1)C(2)①都写了山村风光的美丽;②都写了农事丰收的盛景;③都借景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解析】【分析】⑴A项有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描写丰收年景,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品行。

“箫鼓追随春社近”写出春社欢快。

B项有误。

【甲】诗尾联写诗人此时是月夜游玩,不是以后会“乘月”而来。

题干中“乘月”而来,再访此地明显有误。

D项有误,“逢”字写出了恰巧遇见了买药归来的山客,不是“相约”。

C项正确,故选C。

⑵《游山西村》描写的诗人出游到农家,写到了村外的景物,村中的趣事,有机会一定要频来夜游。

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

《山行》描写了一片枥林,一条溪水,几户人家,一幅恬美的山村图都从十四字绘出。

那一渠流水,奇峰倒影,婆娑荡漾的美姿,立刻呈现目前,那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的喜人景象。

诗人走着走着,邂逅卖药材回来的老者,便随同这位年老的药农一道进入那烟霭茫茫的深山岛云中去。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李白的《静夜思》中,诗人在夜晚静思时,看到了什么景物,从而引发了他的思乡之情?答案:床前明月光2.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诗人在登高望远时,表达了什么哲理?答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3. 杜甫的《春望》中,诗人通过什么景物来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答案: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二、选择题1.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是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王维C. 杜甫D. 李清照答案:B2.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出自哪位诗人之手?A. 辛弃疾B. 苏轼C. 李白D. 王之涣答案:C三、判断题1.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诗人表达了对逝去青春的怀念。

(对/错)答案:对2.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诗歌。

(对/错)答案:错四、简答题1. 请简述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形象特点。

答案:琵琶女在《琵琶行》中,形象凄美,技艺高超,她的音乐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她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命运的不公。

2. 请简述《诗经》中的《关雎》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关雎》是《诗经》中的一首爱情诗,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的深切思念和爱慕之情。

诗中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等自然景物来比喻男女之间的情感,展现了一种淳朴而真挚的爱情。

五、翻译题1. 将杜甫的《登楼》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在漫长的秋天里,我常常感到悲伤,像是一个过客;在人生的百年岁月中,我常常生病,独自登上高台。

2. 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太阳依偎着山边落下,黄河流入大海。

六、分析题1. 请分析《诗经》中的《蒹葭》一诗,说明其艺术特色。

答案:《蒹葭》是《诗经》中的一首抒情诗,其艺术特色在于使用了比兴手法,通过描绘蒹葭的景象来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诗中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 请分析李白的《将进酒》一诗,说明其主题和艺术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一、田园山水诗(一)田园诗用诗歌吟咏田园风光描写农村生活的乐趣大约始于东晋的渊明。

代表作是《归园田居》、《饮酒》等,到了唐代,田园诗不但描写出如画一般的朴素优美的田园景象,而且写出了诗意般的农家生活。

如孟浩然《过故人庄》、司空曙《江村即事》、王建《雨过山村》等都描绘了农村美丽的风光和淳朴的人情,辞章流露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宋代,不仅吟咏田园风光的诗词多了,容也有了拓展。

作品或描写农村风光,或描绘山村、水乡的风俗画,或写农村生活,农民劳动和各式各样的人物,它们不仅表现农村恬淡寂寥的闲适情趣,而且通过农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描写,着意表现充满生机的自然及纯朴而富有活力的劳动者。

如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陆游《游村》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田园诗如同它的名字一样,语言清新质朴,不事雕琢,常常选择典型事物进行叙述描写,形象真切近人,生活意味极浓。

(二)山水诗山水诗都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情。

大凡用明丽的诗句写出壮美的诗篇,多表现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民族自豪感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如《望岳》;用清丽的词句,描写秀丽迷人风光的山水诗,大多表现作者热爱生活,积极用向上精神或恬淡快乐的生活情怀。

如于良史《春山夜月》、方平《月夜》;如果诗歌刻意描绘的是静谧、幽深的景物,一般多则反映诗人寄情山水,醉于自然,厌恶世俗,超然尘外的情趣,或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崇尚和追求,或表现作者清高、孤傲的心志。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白的《山中问答》、柳宗元的《江雪》。

以上所述只是一般情况,鉴赏诗歌,一方面要揣摩诗句,体会诗中景物特征,另一方面要尽可能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经历进行具体分析,仔细把握,千万不可“按图索骥”。

1. 江村即事唐·司空曙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诗题是“江村即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表现“江村”的?写出了“江村”怎样的特点?2. 雨过山村唐·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庭中栀子花。

1.用自己的话写出前两句诗描绘的景象(限60字)2.最后一句用了表现手法。

简说此句描写的意义。

8. 南楼书事宋·黄庭坚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1.怎样理解第三句中的“无人管”?2.全诗将、、、四种自然景色及沁人心脾的芰荷香味与作者所在的南楼一起化成优美无比的清凉意境。

可见其时作者的心情是。

9. 过分水岭唐·温庭筠溪水无情似有情。

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爰一夜声。

1. 全诗描写的对象是而“”一词总领全诗,堪为“诗眼”。

2 .试说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自己真切感受的?11. 夏意宋·舜钦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 这首诗描写的环境有何特点?试简说之。

2. 从全诗看,诗人的“夏意”是什么?二.赠友别离诗古人尚交游,朋友之间、情侣之间,用诗来抒写真情挚意和离情别绪是习见的事。

这类诗常常把写景与抒情结合起来,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衬托心情。

如柳永的《雨霖铃》,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胄》;也有直接叙写离别时人物的言语、行为和神情,创造一种情境,表现深厚情感。

如白《赠汪伦》、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还有通过写自己的心感受来表达对朋友关切的。

这些诗,人物形象鲜明,感情浓烈,感人至深。

23. 喜见外弟又言别唐·益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1. 第二、三句连续用“问、惊、称、忆”四个动词,表现了怎样的情景?2. 颈联中的“语”指的是,“暮天钟”的意思是反映了。

3. 从全诗容看,每一联可以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它们依次是、、、。

24.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唐·元稹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1. 诗题指的是一件什么样的事?2. 说说诗中哪个词最富表现力,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 这首诗在抒情方法上有何特点?26. 和练秀才柳唐·巨源水边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注:曲尘丝,指象酒曲那样微黄的柳枝长条。

1.这一首送别诗,第二句是谁对谁说的?意思是2.第三、四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诗人喻己的本体是。

喻友(送者)的本体是。

3.以上两句化无情物为有情物,生动地表现了感情。

27 寻陆鸿渐不遇唐·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思是靠近外城。

1.“欲去问西家”一句中诗人“欲去”的原因是。

“欲去”还“问”,表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2.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作品是从哪两个方面刻画这一形象的?28 亭送别唐·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第二句的“水急流”与上下句哪两处相关联?有何作用?2.古人写景常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请联系此诗作简要解说。

三、四句的写法与宋代送别诗歌中哪一句极为相似。

29 待储光羲不至唐·王维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门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清佩:古人佩戴在身上的玉器。

走路时会发出清脆的碰撞声。

了自:已经明了空复情:自多情1. 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2. 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三.思乡怀人诗亲情、爱情、友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古代男青年因求学、干名,或戍边、经商而羁旅他乡是常事,这样就出现了大量的思亲怀人的作品。

其艺术手法大体和离别诗相近。

32. 秋思唐·籍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

1. 最后一句描述了一个十分生动的细节,联系全诗,简述诗人为何“又”?2. 宋人王安石评此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奇崛”指的是“艰辛”又是指。

33.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 诗题中“十五夜”应指什么时间?何以见得?2 .世称此诗结句妙绝,请从容与表现手法两方面解说其妙处。

.34.夜雪唐·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作于诗人在任职时。

1. 诗人的“知雪重”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的?这种写法在艺术上称之为什么?2 论家皆评此诗“看似写雪,实为写人。

”说说你对此评是怎样理解的。

35.. 乡思宋·觏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人言诗人的乡思之情尽在一“望”字中。

请谈谈你的理解。

37.旅次朔方唐·皂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这首诗的主题是思乡,一、二两句用了直接抒情的方法,它又是为三、四句抒情作品铺垫的。

1.从容上推测,“朔方”比并州距更近不还是更远?2.从“却望并州是故乡”看,诗人是怎样的一种心境?38.月夜唐·杜甫夜今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

夜雨寄北唐·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共话巴山夜雨时。

诗“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与杜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共话巴山夜雨时”有异曲同工之妙。

试作简要评析它们在艺术手法和表达感情方面的共同点。

四、咏物感怀诗咏物诗,是指把大自然的某一事物作为诗的描写对象,但诗人的本意并非只歌咏事物,而是借被歌咏的对象,寄托自己的志向、人格和情趣,或由景物引发理性思考,揭示某种生活的哲理。

托物言志或寄情于物,便是这类诗的表现手法。

诗人的思想情感又往往与被歌咏的对象有关,因为许多事物在中国的古典艺术中往往被赋予特定的涵,这一点在前文已述。

40. 北陂杏花宋·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1.第二句“各占春”显然指两种形象,它们分别是①②。

2.第三句“纵被”一词表明,下面都是诗人由眼前景引发的联想,其作用是3.简要说说后两句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寄托着作者怎样感情?41. 白梅元·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用桃杏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蒸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1.第一句写白梅生长的环境,意在表现梅花。

2.第二句运用手法,进一步写梅花。

3.三、四句是写的想象之景,诗人借梅写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42. 题竹石画(其二)清·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1.本诗运用了的手法,名是写竹,却是形象的化身。

2.全诗表现竹的品质主要有:①②③。

44. 牡丹宋·与义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注:1此诗作于1136年,距徽、钦二帝被虏已10年。

2伊、洛皆为水名,是黄河支流。

借指诗人故乡。

联系上述注释,试评说诗人“看牡丹”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五、哲理诗以诗言理,自古有之,不过优秀的哲理诗说理,绝不是抽象的议论,而是缘景缘物而起,由景引发理性思考,其生活哲理自然流出。

换言之,哲理诗中的理是和景物紧密结合的,是寓理于对事物的描写之中,或称之为形象化的说理。

如王之焕《登鹳雀楼》短短四句20个字,将景、情、人、理融为一体,形象化地阐发了“登高方能望远”这一哲理,鼓舞人奋发向上。

64.观书有感宋·朱熹(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斗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江中自在行。

细读两首诗,分别体会诗句中蕴含哲理的句子。

65. 乐游原唐·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乐游原,长安西南,地势高,可俯视长安城。

1.诗人“驱车”是因为,“登古原”是为了。

2.说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句中包含着怎样的哲理?66 题西林壁宋·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一、二两句从六个角度对庐山形象作粗略勾勒,却写出了庐山的、,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2.三、四句是又是,诗人把观感与哲理结合起来,形象化地阐明了这一道理。

67. 水口行舟宋·朱熹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开头两句是追叙昨夜遭受暴风骤雨的的景况,三、四句是写清晨的情景。

联系全诗,试简析诗人“卷孤篷看”的心理活动。

2.说说这首诗所包含的哲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