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硕士《体育综合》考试大纲
体育硕士考研大纲

体育硕士考研大纲1. 前言体育硕士考研是指在体育专业领域中,通过考试选拔优秀人才,以提高其专业素养和知识水平。
本文将介绍体育硕士考研的大纲,帮助考生了解考试内容和重点。
2. 考试科目体育硕士考研的科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体育学科基础知识这部分内容主要考察考生对体育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体育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学科体系与分类、研究方法和技术等。
2.2 体育学科专业知识这部分内容主要考察考生对体育学科专业领域的重要理论、发展动态以及相关学术研究。
涵盖体育教育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社会学、体育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
2.3 专业综合能力这部分内容主要考察考生在体育专业领域中的综合能力,包括科研能力、学术写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
考生需要展示自己对学术研究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3. 考试形式体育硕士考研通常采用笔试的形式进行,包括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
考试时间一般为3小时,根据各高校具体要求而定。
4. 备考建议4.1 制定备考计划考生在备考期间应制定详细的备考计划,合理安排每天的学习时间,并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
4.2 深入理解基础知识体育硕士考研的基础知识是考试的重点,考生应该深入理解相关理论概念,建立起扎实的基础知识体系。
4.3 多做模拟试题做模拟试题可以帮助考生了解考试形式和内容,同时也能够提高解题速度和思维能力。
考生可以针对不同科目找到相应的模拟试题进行练习。
4.4 阅读文献和学术论文阅读相关的学术文献和学术论文可以帮助考生了解最新的学术研究动态,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考生的学术写作能力和研究水平。
5. 考试重点体育硕士考研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体育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上。
考生应重点复习相关理论和学术研究,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并掌握学科研究方法和技术。
6. 结语通过对体育硕士考研大纲的介绍,考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考试内容和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考。
希望考生能够制定合理的备考计划,认真备考,取得优异的成绩。
346 体育综合考试大纲

2023年贵州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体育综合(自命题)考试大纲I.考试性质体育综合考试是为我校招收体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的体育学和相关学科基础知识、技能。
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体育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我校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II.考查目标对于本科属于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专业考生,体育综合考试范围为《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体育学科和相关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对于本科属于非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专业考生,体育综合考试范围为《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户外运动》,或选择“本科属于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专业考生的体育综合考试范围”。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体育学科和相关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I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一)适用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专业考生1.学校体育学:100分2.运动训练学:100分3.运动解剖:50分4.运动生理学:50分(二)适用于非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专业考生1.学校体育学:60分2.户外运动:130分3.运动训练学:50分4.运动解剖:30分5.运动生理学:30分四、试卷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第1-60小题,每小题2分,共120分多项选择题:第61-7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是非题:第71-8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名词解释:第86-91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简答题:第92-98小题,每小题10分,共70分论述题:第99-10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IV.考查内容一、《学校体育学》参考书目:潘绍伟,于可红主编.学校体育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第一节古代社会的体育第二节现代学校体育的形成第三节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节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第二节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第三节学校体育与学生的社会适应第四节学校体育与学生动作发展第三章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第一节学校体育的结构与作用第二节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第三节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第四章学校体育的制度与组织管理第一节我国现行学校体育制度与法规第二节我国学校体育的组织与管理第五章体育课程编制与实施第一节体育课程的特点第二节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第三节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制定第四节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第六章体育教学的特点、目标与内容第一节体育教学的本质与特征第二节体育教学(学习)目标第三节体育教学内容第七章体育教学方法与组织第一节体育教学方法第二节体育教学组织管理第八章体育教学设计第一节体育教学设计概述第二节体育教学设计的过程及要素第三节体育教学计划的设计第九章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与教学评价第一节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第二节体育教师教学评价第十章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一节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性质与分类第二节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三节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四节人力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第十一章体育课教学第一节体育与健康课的类型与结构第二节体育实践课的密度与运动负荷第三节体育课的准备与分析第十二章课外体育活动第一节课外体育活动的性质与特点第二节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第三节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第十三章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第一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与特点第二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第三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实施第十四章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第一节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第二节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第三节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实施第十五章体育教师第一节体育教师的特征第二节体育教师的工作与研究第十六章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与终身学习第一节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学习第二节体育教育专业的见习与实习第三节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第四节体育教师的终身学习二、《运动训练学》参考书目: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一章运动训练学导言第一节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第二节不同层级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第三节运动训练构成要素的理论体系第二章运动训练的辩证协同原则第一节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变化与表现的基本规律第二节基于辩证协同思想的运动训练原则体系第三节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第四节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第五节系统持续与周期安排训练原则第六节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第三章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训练(上)第一节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第二节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第四章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训练(下)第一节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第二节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第三节运动员知识能力及其训练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及其应用第一节运动训练方法概述第二节运动训练控制方法第三节操作性训练方法第四节运动训练基本手段第六章运动训练负荷及其设计与安排第一节运动训练负荷概述第二节运动训练负荷的设计基础第三节运动训练负荷的设计与安排第四节运动训练负荷的监控与评定第五节运动训练负荷的项群特征第七章运动训练过程与训练计划第一节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构架第二节运动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第三节运动训练过程的调控第八章教练员职责与教练行为第一节教练员的知第二节教练员的执教第三节教练员的知识与能力第四节教练员的领导行为三、《运动生理学》参考书目:王瑞元、苏全生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一)运动生理学基础1.运动生理学概述、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2.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人体生理机能的维持与调节(二)人体运动的生理学基础1.骨骼肌机能2.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保障系统:内环境、稳态、血液和氧供应原则(三)运动中的物质与能量供应1.物质代谢的基本特点、原理2.能量代谢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测定方法3.运动中的血氧供应原则及代谢物的消除(四)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1.赛前状态2.进入工作及稳定状态3.运动性疲劳4.恢复过程(五)运动技能的形成、发展规律及在教学中的应用运动技能形成的基本阶段、特点及在教学中的规律和注意事项(六)运动能力的生理学基础运动能力、各项身体素质的概念、特点、测定及发展方法(七)运动处方运动处方的概念、分类及基本要素(八)特殊环境条件下运动的生理学问题高原、冷热、水、大气环境及生物节律与运动能力(九)免疫机能与运动能力1.免疫的概念、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免疫反应2.运动负荷与免疫机能、运动性免疫模式3.运动性免疫抑制的可能机制、生理意义、调理四、《运动解剖学》参考书目:徐国栋、袁琼嘉主编.运动解剖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一)运动系统1.骨骼:骨的概述、结构、分类、表面标志、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及功能等2.关节:关节的结构、分类、运动幅度及影响因素等3.骨骼肌:骨骼肌的物理特性、起止点、配布规律及功能等(二)运动技术的解剖学分析关节的运动形式,肌肉的工作性质、工作条件、完成技术动作所起的作用及与外力的作用关系;运动解剖学知识分析常见体育动作中的关节运动及肌肉工作情况(三)内脏系统的结构、特点及运动对相关系统的影响1.消化系统2.呼吸系统3.泌尿系统4.生殖系统(四)脉管系统的结构、特点及运动对脉管系统的影响1.心血管系统2.淋巴系统(五)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区分和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及反射弧的概念(六)内分泌系统五、《户外运动》参考书目:国家体育总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组编.户外运动.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第一章户外运动概述第一节户外运动的起源和发展第二节户外运动的定义、分类和特点第三节山地户外运动第二章山地户外运动的主要项目第一节攀岩与下降第二节舟渡和泅渡第三节山地自行车第四节漂流第五节溯溪第六节探洞第七节沙漠穿越第八节登山健身第三章山地户外运动的基本技术与装备第一节山地户外运动的服装与装备第二节攀登技术与装备第三节绳结技术第四节下降技术与装备第五节保护技术与装备第六节保护点设置技术与装备第七节行走穿越技术与装备第八节特殊地形行走与通过第九节地形图常识及判读第十节天气观测的基本常识第十一节户外求救联络技术与装备第十二节野外活动技能与装备第四章户外领队的职责与管理策略第一节户外领队的职责、动机与态度第二节户外运动的计划与准备第三节户外领队的角色与风格第四节户外领队的有效沟通第五节户外领队的判断与决策第六节户外领队的关心与鼓励第七节团队建设与管理第八节冲突管理第五章山地户外运动竞第一节探险越野赛的常用装备第二节探险越野赛的裁判员职责第三节探险越野赛的赛前工作第四节探险越野赛的组织与实施第五节探险越野赛的安全管理第六章户外运动的健康管理第一节户外运动的怵能训练第二节户外运动的营养支持第三节户外运动的心理训练第四节户外运动急救第五节户外常见伤病防治1.心肺复苏术2.中暑的处理3.失温的处理4.如何预防动植物伤害5.止血法6.病人搬运方法第七章户外运动的风险管理第一节中国大陆山难史概述第二节户外运动风险的评估与管理第三节户外运动风险管理工具及其应用第四节户外领队的风险管理职责与策略第五节户外运动紧急情况处理与救援第八章关于户外运动发展相关文件和政策。
吉首大学346体育综合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吉首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体育硕士)考试科目代码:[346]考试科目名称: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学校体育学:160分
运动训练学:140分
(4)题型结构
简答题:10小题,每小题20分,共200分
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30分或40分,共10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运动训练学
(一)考试要求
《运动训练学》课程考试旨在考察学生对于运动训练学的基本原理方法的理解与掌握,考察学生认识分析运动训练中各种现象的能力,检验学生运用训练学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解决运动训练实践中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
1、识记:(1)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2)运动训练学概述。
2、理解:(1)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与社会价值;(2)《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
3、运用(或掌握):竞技体育中的运动训练;
第二章运动训练学理论的主体构成
1、识记:(1)运动训练负荷释义;(2)运动训练负荷的构成;(3)运动。
346体育综合考试大纲

346体育综合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使考生正确认识运动训练、学校体育教育和运动生理学在教育、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体育教师应该具有的政治、业务素质,树立正确的学校体育观、体育训练观和体育专业思想。
二、考试要求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和运动生理学三门基础课程。
要求考生掌握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和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能够将其运用到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能够独立分析解决学校体育中教学、训练、管理、研究等相关领域问题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体育教学改革动态,能够不断的提升体育专业能力。
三、考试内容第一篇运动训练学一、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1.竞技体育释义2.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要素3.竞技体育的特点与社会价值4.运动训练释义5.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6.运动训练学释义7.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8.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任务9.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二、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1.运动成绩释义2.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3.竞技能力释义4.竞技能力的构成及构成因素间关系5.状态诊断与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6.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三、项群训练理论1.项群的基本分类形式2.项群训练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3.不同项群在技战术应用上的基本特征四、运动训练原则1.训练规律与训练原则的概念2.竞技需要原则概念、理论依据、训练学要点3.有效控制原则概念、理论依据、训练学要点4.周期安排原则概念、理论依据、训练学要点5.适宜负荷原则概念、理论依据、训练学要点6.适时恢复训练原则释义、科学基础、训练学要点五、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1.运动训练方法概述2.运动训练方法体系3.运动训练手段概述4.运动训练手段体系5.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持续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6.运动训练常用手段六、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1.体能训练释义2.运动员体能的构成3.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4.力量素质释义5.最大力量的训练6.快速力量的训练7.相对力量的训练8.力量耐力的训练9.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10.速度素质释义11.反应速度的评定与训练12.动作速度的评定与训练13.位移速度的评定与训练14.速度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15.耐力素质释义16.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的无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17.耐力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七、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1.运动技术释义2.动作要素与技术结构3.技术训练常用的方法4.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5.运动技术的基本特征及其训练八、运动员的战术能力及其训练1.竞技战术的定义2.竞技战术的构成3.运动员的战术能力4.战术训练的基本方法5.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6.制订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7.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8.战术创新的内涵与战术创新的方法九、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1.运动员心理能力释义2.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类型3.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4.几种心理现象及其克服方法5.运动智能释义及构成6.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十、运动训练计划1.运动训练计划释义2.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意义3.运动训练计划分类4.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释义5.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6.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划分与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训练内容和负荷特点7.运动训练计划的变更8.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9.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10.赛前中短期集训的基本实施11.周训练计划的基本分类12.不同周训练计划类型的主要任务、训练内容和负荷特点13.课训练计划包括的内容14.训练课的种类15.不同类型训练课的特点16.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17.训练课的结构18.训练课的负荷量度19.结合运动项目制订课训练计划第二篇学校体育学一、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一)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1.现代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2.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和科学化3.20世纪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二)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西方体育和体育教育思想的早期传播2.自然体育学说的传人及其影响3.凯洛夫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三) 20世纪后期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1.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2.终生教育与学校体育的新发展3.新世纪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二、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1.认识学生的身体发展2.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3.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二)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1.认识学生的心理发展2.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3.在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三)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1.认识社会适应及社会适应能力2.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3.学校体育中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训的基本要求三、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一)学校体育的结构1.运动教育2.健康教育3.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二)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与功能1.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本质2.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的结构(三)学校体育目标的制定1.制定体育目标应考虑的几个因素2.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四种取向3.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要求(四)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1.我国学校体育目的2.学校体育目标(五)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1.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2.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四、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与编制(一)体育课程的特点1.课程的含义2.体育课程的概念与特点(二)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1.体育课程的生物学基础2.体育课程的心理学基础3.体育课程的社会学基础4.体育课程的教育学基础(三)体育课程的编制了解体育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五、体育课程的实施1.体育课程实施的概念与本质2.体育课程实施的取向与策略及过程3.体育课程如何实施六、体育教学1.体育教学的本质与特征2.体育教学的目标与制定3.体育教学的内容4.体育教学的方法5.体育教学组织管理6.体育教学设计7.体育学习评价七、体育课程学习与指导1.体育课程学习的特征、过程与特点2.体育学习策略的含义、构成与特点3.体育学习策略应注意的问题与指导策略八、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体育课程资源的性质与分类2.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3.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4.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九、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1.课外体育活动的概念、性质与特点2.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3.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策略十、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与实施1.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与特点2.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3.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实施策略十一、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与实施1. 课余体育竞赛的意义与特点2. 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与实施十二、理想的体育教师1. 理想的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2.体育教师课堂管理的内容及其过程3.理想体育教师的标准和原则十三、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与终身学习1.体育教育专业学科学习的内容与特点2.体育教育专业的实习与见习3.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4.体育教师的终身学习第三篇运动生理学一、绪论1.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2. 体育专业的学生学习运动生理学的意义3. 运动生理学与运动人体科学的其它学科的关系二、骨骼肌的机能1. 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2.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 RP )、动作电位( AP )产生的机制3. 神经肌肉接点的结构和兴奋传递的过程4. 肌细胞兴奋到肌肉收缩的全过程三、循环1. 运动训练时,循环机能的主要变化。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体育综合考试大纲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
考试大纲
学院代码:003
学院名称:体育学院
专业代码及专业名称:体育教学(045201)、运动训练(045202)、社会体育指导(045204)
初试科目代码及名称:体育综合(346)
参考书目及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为体育硕士考试大纲
体育综合 (346)
(一)《学校体育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1.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
2.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和科学化
3.西方体育和体育思想的早期传播,
4.自然体育学说的传入及其影响
5.终生教育与学校体育的新发展
6.新世纪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
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1.不同学段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机能发育和体能发展的主要特点。
346 体育综合 考试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体育综合》考试大纲体育专业硕士第一部分学校体育学一、试卷结构名词解释约20% 简答题约40% 论述题约40%二、考试内容1.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特别是现代学校体育思想,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以及西方学校体育思想对我国的影响,新世纪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
2.学校体育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关系,学校体育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
3.学校体育的基本结构,目标体系及内在关系,学校体育目标的制定与实现。
4.体育课程的概念与特点、学科基础,体育课程的编制,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
5.体育课程实施的本质、取向、策略及过程,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
6.体育教学的本质与特征,体育教学目标与制定,体育教学内容、方法、组织管理、设计和体育学习评价。
7.体育课程学习的过程与特点,体育学习策略的特点与构成,体育学习策略的指导。
8.体育课程资源的性质与分类,利用与开发。
9.课外体育活动的性质、特点、组织形式、价值,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和实施。
10.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特点、组织形式和实施。
11.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意义、组织形式和实施。
12.理想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体育教师的课堂管理,体育教师的工作和从事科学研究的相关理论。
13.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学习特点、内容和意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实践培养模式,体育教师的终身学习特征、意义和学习体系的构建。
参考书:《学校体育学》,潘绍伟、于可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第二版第二部分运动训练学一、试卷结构名词解释约20% 简答题约40% 论述题约40%二、考试内容1.竞技体育的形成、发展历程、构成和基本特点,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的关系。
2.项群理论的建立、内容及其科学意义;项群的划分,各项群的训练特征。
3.决定运动成绩的因素,竞技能力的概念及其构成因素,运动员状态诊断和训练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运动员的能力结构模型。
4.运动训练的各项基本原则的内涵及应用。
郑州大学2021考研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346体育综合

郑州大学2021 年硕士生入学考试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栏里加备注。
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体育综合》考试大纲命题学院(盖章):体育学院(校本部)考试科目代码及名称: 346《体育综合》一、考试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体育综合》是体育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
《体育综合》考试要力求反映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培养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所必需的体育学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培养学生从事专业研究或训练、管理工作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和方法。
二、考试形式硕士研究生入学体育学专业综合考试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本试卷满分为 300 分。
试卷结构(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三、考试内容(一)运动训练学第一章运动训练学导言1.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2.不同层级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3.运动训练构成要素的理论体系第二章运动训练的辩证协同原则1.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变化与表现的基本规律2.基于辩证协同思想的运动训练原则体系3.导向激励与健康保证训练原则4.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5.系统持续与周期安排训练原则6.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第三章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训练(上)1.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2.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第四章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训练(下)1.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2.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3.运动员知识能力及其训练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及其运用1.运动训练方法概述2.运动训练控制方法3.操作性训练方法4.运动训练基本手段第六章运动训练负荷及其设计与安排1.运动训练负荷概述2.运动训练负荷的设计基础3.运动训练负荷的设计与安排4.运动训练负荷的监控与评定5.运动负荷的项群特征第七章运动训练过程与训练计划1.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架构2.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3.运动训练过程的调控第八章教练员职责与教练行为1.教练员的认知2.教练员的执教3.教练员的知识与能力4.教练员的领导行为(二)运动生理学第一章骨骼肌机能1.肌纤维的结构2.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3.肌纤维的收缩过程4.骨骼肌特性5.骨骼肌的收缩形式6.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第二章血液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2.血液的理化性质第三章循环机能1.循环系统概述2.心脏生理3.血管生理4.心血管活动的调节5.运动与心血管功能第四章呼吸机能1.呼吸的概念2.呼吸运动和肺通气机能3.气体交换和运输4.呼吸运动的调节5.运动对呼吸机能的影响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1.物质代谢2.能量代谢3.体温第六章内分泌功能1.内分泌、内分泌系统与激素2.激素作用的机制和调节3.主要内分泌腺的内分泌功能4.运动与内分泌功能第七章运动技能1.运动技能的概念和生理本质2.运动技能的学习进程3.影响运动技能学习发展的因素第八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1.基本概念2.有氧工作能力3.无氧工作能力第九章身体素质1.身体素质2.力量素质3.速度素质4.耐力素质5.平衡、灵敏、柔韧和协调第十章运动性疲劳1.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其分类2.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3.运动性疲劳的发生部位及特征4.运动性疲劳的判断第十一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1.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2.进入工作状态3.稳定状态4.恢复过程第十二章特殊环境与运动1.高原环境与运动2.高原应激3.高原服习4.高原训练的生理学适应5.高原训练的要素第十三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1.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的概念、功能。
体育综合课目考试大纲

体育综合课目考试大纲一、考查目标体育综合包括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和运动生理学三部分内容。
要求学生全面掌握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和运动生理学的理论并能运用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和运动生理学原理和知识来分析、论证以及综合解决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根据运动生理学、训练学内容范围,掌握好学科体系,着重理解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能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运动训练及学校体育实践中的问题,评价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知识点的测试包括了:认识与记忆;理解与判断;掌握与应用;分析与综合四个层面。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3、试卷内容结构运动生理学100分运动训练学100分学校体育学100分4、试卷题型结构(1)运动生理学单项选择题20分(10小题,每小题2分)名词解释30分(5小题,每小题6分)综合应用题50分(2)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30分(5小题,每小题6分)综合应用题70分(3)学校体育学名词解释30分(5小题,每小题6分)综合应用题70分(一)第一部分运动训练学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概述了解竞技体育内涵和外延及形成与发展概况,掌握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掌握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了解项群理论的发展历程,理解项群理论的各项内容,掌握竞技运动项目主要分类体系的建立,理解并掌握项群理论的应用及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
1.了解项群理论产生的背景;理解项群理论的基本内容。
2.掌握竞技运动项目主要分类体系的建立;理解并掌握项群理论的应用。
3.理解并掌握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概述。
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了解运动成绩、竞技能力的内涵及意义,掌握运动成绩决定因素及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掌握运动员训练的起始状态与训练目标的构成1.了解运动成绩、竞技能力释义;掌握运动成绩决定因素。
2.掌握竞技能力结构模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育硕士《体育综合》考试大纲第一章学校体育概论一、学校体育发展简况(一)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二)我国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二、学校体育与现代社会(一)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二)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三)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三、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学校体育与学生体质发展(二)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三)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四、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一)学校体育的结构(二)学校体育的功能(三)学校体育的目标第二章体育课程一、体育课程的含义(一)体育课程的概念(二)体育课程的特性二、体育课程的编制(一)体育课程的目标(二)体育课程的内容三、体育课程的实施(一)课程实施的取向(二)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四、体育课程的评价(一)对学生的评价(二)对教师的评价(三)对课程建设的评价五、我国体育课程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改革趋势(一)历史经验(二)改革趋势第三章体育教学一、体育教学的概念与特点(一)体育教学的概念(二)体育教学的特点二、体育教学构成要素(一)构成要素(二)体育教师、学生、体育教材之间的关系三、体育教学目标(一)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二)体育教学目标的功能(三)体育教学目标的层次四、体育教学过程(一)体育教学过程的概念(二)体育教学过程的性质(三)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四)体育教学原则五、体育教学方法(一)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二)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依据(三)中小学常用体育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四)现代体育教学方法(五)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六、体育教学计划(一)体育教学计划的概念与构成(二)学年教学计划(三)学期教学计划(四)单元教学计划(五)课时计划七、体育教学实施(一)体育教学常规(二)体育教学中队列队形的运用(三)体育教学中场地器材的布置(四)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第四章课余体育一、课余体育的地位和特点(一)课余体育的地位(二)课余体育的特点二、课余体育的功能与价值(一)课余体育的功能(二)课余体育的价值三、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和原则(一)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二)课余体育锻炼的原则第五章学校体育管理一、学校体育管理体制(一)学校体育管理体制的概念(二)学校体育管理机构与职能二、学校体育管理的目标与原则(一)学校体育管理的目标(二)学校体育管理的原则三、学校体育管理的内容四、学校体育管理法律法规(一)学校体育管理相关法律(二)学校体育管理相关行政法规(三)中央相关文件第六章体育教师一、体育教师的地位与作用(一)体育教师的地位(二)体育教师的作用二、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三、体育教师的条件与职责(一)体育教师的基本条件(二)体育教师的基本职责第七章体育社会结构一、体育与政治二、体育与经济三、体育的社会组织机构四、体育的社会分层第八章人口与体育人口一、人口问题概述二、体育人口三、非体育人口第九章体育群体与体育社团一、群体概述二、体育群体概述三、体育社团第十章体育社会问题一、体育社会问题概述二、体育社会问题特点与种类本篇参考书目1.周登嵩主编.学校体育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2.潘绍伟,于可红主编.学校体育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卢元镇.体育社会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绪论(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二)生命的基本特征(三)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第一章骨骼肌机能(一)肌肉收缩的原理1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2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3肌纤维的兴奋-收缩偶联(二)肌肉收缩的形式1向心收缩2等长收缩3离心收缩(三)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1、力量2、肌肉酸疼(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1张力与速度的关系2肌肉力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3肌肉力量与爆发力(五)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及代谢特征1形态特征2生理特征3代谢特征(六)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1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2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七)肌电的研究与应用第二章血液(一)血液概述1体液2血液组成3 内环境的概念及生理意义(二)血液的功能1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功能2运输功能3 调节作用4保护和防御功能(三)渗透压和酸碱度(四)运动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影响1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2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第三章循环机能(一)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1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2心脏泵血功能及其评价(二)血管中的血压和血流1动脉血压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2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三)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1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及调节2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3脉搏(心率)和血压测定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第四章呼吸(一)呼吸运动与肺通气1呼吸的定义及全过程组成2呼吸的形式3肺通气功能的评价4训练对通气功能的影响(二)气体的交换肺换气和组织换气(三)氧气的血液运输与氧解离曲线的意义1氧气的血液运输2氧解离曲线及其生理意义(四)呼吸运动的调节1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2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五)运动时的合理呼吸1减小呼吸道阻力2提高肺泡通气效率3呼吸与技术动作相适应4合理运用憋气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一)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的相关概念1物质代谢2能量代谢3基础代谢率(二)糖代谢与运动能力1人体的糖储备2糖的分解供能(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3运动与补糖(三)脂肪代谢与运动1人体的脂肪储备2脂肪的分解供能3脂肪代谢与运动减肥(四)蛋白质代谢与运动1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2关于蛋白质的补充(五)水的代谢运动员脱水及其复水(六)人体运动的能量供应1与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2人体三个供能系统的特征3不同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4运动时能耗量的计算及其意义5体温调节第六章肾脏机能(一)运动性蛋白尿(二)运动性血尿第七章内分泌机能(一)激素及其生理作用1激素的概念2激素的生理作用(二)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1糖皮质激素与应激反应2儿茶酚胺与“应急”反应3生长激素4胰岛素5睾酮(三)兴奋剂及其危害1兴奋剂与使用兴奋剂2分类3危害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一)视觉器官1视调节2视野(二)听觉与位觉1前庭器的感受装置与适宜刺激2前庭反射与前庭机能稳定性(三)本体感觉1肌梭2腱梭(四)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1牵张反射2状态反射第九章运动技能(一)运动技能的形成(条件反射学说)1运动技能的概念和分类2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3体育教学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一)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1需氧量2摄氧量3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二)有氧工作能力1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影响因素、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2乳酸阈概念、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3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二)无氧工作能力1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2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评价3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第十一章身体素质(一)身体素质概述1身体素质的概念2发展身体素质的意义(二)力量素质1力量素质的概念2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3功能性肌肉肥大4力量素质的训练(三)速度素质1速度素质的概念及分类2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3速度素质的训练(四)耐力素质1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2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五)灵敏与柔韧素质1灵敏素质2柔韧素质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一)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1赛前状态的概念及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二)极点与第二次呼吸1极点2第二次呼吸3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三)稳定工作状态1真稳定工作状态2假稳定工作状态(四)运动性疲劳1概念2产生机制3判断运动性疲劳的指标及方法(五)恢复过程1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超量恢复)2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第十三章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一)高原环境与运动1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高原训练(二)热环境与运动1预防热危害的原则2补充体液的原则与方法第十五四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1安静状态下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2定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3极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4运动结束后恢复效果的生理学评定第十五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与运动1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1运动系统2氧运输系统(二)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本篇参考书目1王瑞元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2邓树勋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王步标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