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汇总初中文言文重要语句翻译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人师:温故而知新,这样的人可以为人师。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3.默默学习,学而不厌,教而不厌:默默记住自己学过的东西,但学而不满足,不厌其烦地教别人。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5.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乐者:知者不如爱者,乐者不如乐者。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8.土地平坦宽敞,房子也不过如此。

这里有肥沃的田野,美丽的池塘,桑树和竹子。

9.黄毛耷拉着,自得其乐:老人和孩子都很快乐,很自由。

10.寒暑易庆,始于一回:冬夏换季,只一回。

初中文言文中的成语·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到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

比喻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闲情记趣》)汗成雨:每个人都用手擦汗,汗如雨下。

最初是形容人很多,后来也是形容汗流浃背。

肩并肩:肩并肩,脚趾碰到脚跟。

形容拥挤,拥挤。

·张袂成阴:张开衣服袖子就能遮住阳光,形容人多。

(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晏子故事两篇》)·不求甚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

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或了解情况不深入。

(好读书,不求甚解。

——《五柳先生传》)牙齿交错:形容边界线曲折,像狗的牙齿一样参差不齐。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小石潭记》)·画蛇添足: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有害无益。

(《寓言四则》)·买椟还珠:取舍失当,舍本逐末,是极不可取的。

初中语文古诗文言文必背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古诗文言文必背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古诗文言文必背知识点总结
1. 古代文言文指的是古代文化传统中使用的文言语言风格,其特点是古朴、简练、精炼,常用词汇和句式多为古代汉语。

2. 古代文言文的基本句式有主谓宾结构、主谓补结构、连动结构等。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不仅……而且……”、“虽然……但是……”等。

3. 古诗是古代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有律诗、绝句、词等多种形式,律诗中常见的律格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

4. 古代古诗多以抒发情感、描绘自然景物、讴歌英雄壮丽为主题,表达了古人对爱情、友情、家国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5. 古代文言文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排比、对偶、反问等。

其中,比喻是指通过将事物与其他具有相似特征的事物进行对比来表达意义,排比是指将相同句型的句子或词语放置在一起,起到烘托气氛、增强语言的力度和效果的作用。

6. 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格还包括典、谐、象征等。

典是指用上古或典故、史实来点明观点或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谐是指把两个或多个意义相反但形式相近的词语放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效果;象征是指借用事物的外在形象来隐喻抽象的概念或感情。

7. 古代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对仗、押韵、叠字等。

对仗是指诗句中的字句在音韵上的平齐、和谐,使诗句更具节奏感和韵
律感。

押韵则是指诗句中相邻的词或字在音韵上的相同,增强了古诗的音乐性和韵律美。

叠字是指连续使用同音或近音的字,使意境更加丰富多样。

初一至初三文言文知识点

初一至初三文言文知识点

初一至初三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中华文化、提高语文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从初一到初三,我们接触到的文言文知识逐渐增多、难度逐渐加大。

下面就为大家梳理一下初一至初三的文言文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文言文实词中的常见现象。

例如,“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妻子”在古代是“妻子和儿女”的意思。

初一我们就会遇到“虽有佳肴”中的“虽”,古代是“即使”的意思,现在则是“虽然”。

2、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

比如“故”,在“温故而知新”中是“旧的知识”,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所以”。

3、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指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

如“名词作动词”,“鞭数十”中的“鞭”本是名词,在这里用作动词,是“用鞭子打”的意思。

“形容词作动词”,“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远”分别是“亲近”“疏远”的意思。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在表达语气、连接句子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之“之”的用法多样,如“作代词,代指人、事、物”,“学而时习之”中的“之”代指学到的知识;“作助词,相当于‘的’”,“水陆草木之花”中的“之”;“作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作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久之,目似瞑”中的“之”。

2、而“而”可表并列、承接、转折、修饰等关系。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的“而”表并列;“温故而知新”中的“而”表承接;“学而不思则罔”中的“而”表转折;“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中的“而”表修饰。

3、以“以”常见的用法有“把、用、凭借、因为”等。

“以刀劈狼首”中的“以”是“用”;“何以战”中的“以”是“凭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的“以”是“因为”。

三、句式1、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常用有在意,能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独回答。

包括名、、形容、数、量、代六。

掌握常文言的用法及意,是提高文言文能力的关。

1.安(1)安闲。

例:死于安 (《生于患,死于安》)(2)养,奉养。

例:衣食所安,弗敢也(《曹》 )(3)怎么。

例:燕雀安知之志哉(《涉世家》 )(4)安,平定。

例:雨不安如山(《草屋秋所破歌》 )2.曾(1)同“增”,增加。

例:曾益其所不能够(《生于患,死于安》)(2)副,常与“不” 用,“ ⋯⋯都不⋯⋯”。

例:曾不若孀妻弱子 (《愚公移山》 )/曾不盈寸 (《核舟》 )(3)曾。

例:相遇何必曾相(《琵琶行》 )(4)同“ ”,重叠。

例:胸生曾云(《望岳》 )3.从(1)跟,随。

例:从(《曹》 )/隶而从者 (《小石潭》 )(2)学。

例:其善者而从之(《。

述而》 )(3)追。

例:溯洄从之 (《蒹葭》 )(4)依从。

例:民弗从也 (《曹》 )(5)自,由。

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 )(6)在。

例:吾从北方子梯(《公》 )(7)堂房属。

例:从弟(《从弟》 )(8)向。

例:从之先达叩(《送阳生序》 )4.得(1)能。

例:余因得遍群(《送阳生序》 )(2)会。

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 )(3)同“德”,恩情,感谢。

例:所乏者得我与(《我所欲也》 )(4)施。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愉悦。

例:悠闲自得 (《童趣》 )(6)获取,得。

例:劣得所(《出表》 )5.道(1)( 正确的 )方法。

例:策之不以其道(《》 )(2)主,思想,学。

例:益慕圣之道(《送阳生序》 )(3)路。

例:道不通,度已负约(《涉世家》 )(4)政治的理想境地。

例:大道之行也(《礼。

大道之行也》 )(5)德政。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6)。

例:不足外人道也(《桃花源》 )6.当(1)面,着。

例:木当(《木》 )(2)在某个候或某个地方。

例:当余之从也(《送阳生序》 )(3)当。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一、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人名、地名、物名、抽象名词等,虚词有量词、处所词、指示代词等。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虚词有助动词、系动词等。

3. 形容词:文言文的形容词包括形容词和量词,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性质、状态或特征,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或范围。

4. 代词:文言文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用于代替名词或其他代词,起到替代作用。

5. 数词:文言文的数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用于表示数量或顺序。

6. 介词:文言文的介词用于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

7. 连词:文言文的连词用于连接并列或从属的词语或句子,起到承接、转折、因果、条件等连词作用。

8. 助词:文言文的助词用于表示语气、时态、语态等,起到辅助主谓或宾补谓等作用。

9.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包括主谓宾、从句、状语从句、补语等,用于构成句子和语言表达。

10. 阳春白雪:认识、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词、赋、曲等,了解其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二、文言文的阅读策略知识点1. 善于运用词典,查找生词和词义,积累词汇和语境。

2. 注重阅读理解,掌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隐含意义和篇章结构。

3. 关注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对偶、排比、借代等。

4. 熟悉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5. 领会文言文的审美意蕴,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文言文的写作技巧知识点1. 控制语言表达:文言文的写作要求简练明了、句式平稳流畅、逻辑清晰,避免冗长啰嗦、语言累赘。

2.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的写作要适当运用排比、对偶、借喻、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提升文采和意境。

3. 原汁原味:文言文的写作要遵循古人的表达风格和思维方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一)《论语》十二章【原文】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1、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3、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4、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概述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形式,其特点是语法结构简练、词汇含义丰富、表达方式含蓄。

在初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点,以便能够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

二、文言文的词汇1. 单音节词:文言文中大多数词都是单音节的,如“人”、“山”、“水”等。

2. 复音节词:部分词汇由两个或多个单音节词组合而成,如“君子”、“大人”等。

3. 通假字:由于古代汉字书写的不便,出现了许多通假字,即一个字可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如“知”通“智”。

4. 古今异义词:有些词汇在古代和现代有不同的含义,学习时需注意区分,如“行”在古代可表示“走”也可表示“行为”。

三、文言文的句式1. 省略句:文言文中常见的省略主语或宾语的句式,如“子曰:‘学而时习之’”。

2. 倒装句:文言文中的主谓宾顺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常常出现倒装现象,如“吾谁与归”。

3. 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多用“者……也”结构,如“此余之所得也”。

四、文言文的修辞1. 比喻:通过类比来表达意思,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2. 排比:使用并列句式,增强语言的节奏和表现力,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 设问:通过提出问题引出下文或引发思考,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五、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上下文推断:利用上下文的信息来推断生词或难句的含义。

2. 注释辅助:借助课本或参考书籍中的注释来理解文言文。

3. 多读多练:通过大量阅读文言文篇章和练习,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文言文的常见文学形式1. 诗词:如《诗经》、《唐诗》、《宋词》等,是文言文中的重要文学体裁。

2. 散文:包括议论文、记叙文、描写文等,如《岳阳楼记》、《出师表》等。

3. 小说:虽然在初中阶段接触较少,但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也包含大量的文言文成分。

七、文言文的实用写作1. 模仿写作:通过模仿经典文言文篇章,学习其表达方式和技巧。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1一、通假字: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女通“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日扳仲永:通“攀”,牵,引。

不同“否”。

裁同“才”。

策勋十二转“策”通“册”出门看火伴“火”通“伙”对镜帖花黄“帖”通“贴”为博士邪“邪”通“耶”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知”通“智”,孰为汝多知乎?“止”通“只”,只有,止有剩骨。

二、古今异义:说“悦”的古字,愉快。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为“文采和道理”今“文科和理科”。

稍稍宾客其父:古为“渐渐”;今“稍微”。

王子曰:古为“王安石自称”今为“国王的长子”从先人还家:古“死去的父亲”;今“古人”不闻机杼声今:用鼻子闻古:听到旦辞爷娘去今:从一地到另一地古:离开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表转折的连词但是古:只双兔傍地走:今:行走古:跑见往事耳:今:过去的事情古:历史及鲁肃过寻阳:今:路过古: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现在是一种学位古: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为听今用鼻子嗅。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古为跑;今步行。

虽人有百手:古为即使,表假设连词。

今虽然,标转折连词。

日中如探汤:古热水,孰为汝多知乎:古为代词“你”,?今为姓氏。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古为离,今为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三、词类活用:父异焉:对……感到诧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邑人奇之:对……(感到)奇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名词的意动用法父利其然:认为……有利可图,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愿为市鞍马:买,名词作动词用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一屠晚归(屠,动词作名词,指屠户,一个屠户傍晚回家。

)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

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状语,“钻洞”的意思,企图打穿柴草堆钻过去…)四、一词多义:忽啼求之:代词,指书具并自为其名:代词,自己的并自为其名:题上借旁近与之:代词,指仲永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代词,仲永的卒之为众人:成为邑人奇之:代词,指这件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词,代诗的或以钱币乞之:代词,指仲永的诗其受之天也:代词,代他的贤于材人远矣:比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见往事耳:了解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蒙辞以军中多务:用五、重要词句[童稚]幼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常用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得用法及意义,就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得关键。

1、安(1)安逸。

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养,奉养。

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3)怎么。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4)安稳,安定、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曾(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

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3)曾经。

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4)同“层”,重叠。

例:荡胸生曾云(《望岳》)3、从(1)跟,随、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2)学习。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述而》)(3)追寻。

例:溯洄从之(《蒹葭》)(4)依从。

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5)自,由、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6)在、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7)堂房亲属。

例:赠从弟(《赠从弟》)(8)向、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4、得(1)能够、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2)领会。

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3)同“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4)实施。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得意。

例:怡然自得(《童趣》)(6)得到,获得。

例:优劣得所(《出师表》)5、道(1)(正确得)方法。

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2)主张,思想,学说。

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3)路、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4)政治得理想境界。

例: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5)仁政。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6)说。

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6、当(1)面对,对着。

例:木兰当户织(《木兰诗》)(2)在某个时候或某个地方。

例: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3)应当、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7。

方(1)指面积、例:方七百里(《愚公移山》)(2)方位、方向、处所。

例:有朋自远方来(《论语。

学而》)(3)当……时、例:方其远出海门(《观潮》)(4)将要。

例:方欲行(《狼》)(5)正在。

例:方出神(《童趣》)8、国(1)国防。

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国家、例: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3)国都,京城。

例: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

惠子相梁》)(4)国事。

例:死国可乎(《陈涉世家》)(5)地势。

例:国险而民附(《隆中对》)9。

会(1)适逢、例: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体会,领会、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3)汇集。

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4)定将、例:会挽雕弓如满月(《江城子》)/会当凌绝顶(《望岳》)10、见(1)瞧见。

例:清澈见底(《满井游记》)/见渔人(《桃花源记》)(2)拜见。

例:徐庶见先主(《隆中对》)/于就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3)接见。

例: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4)了解、例:见往事耳(《孙权劝学》)(5)认识、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6)xiàn,引见。

例:胡不见我于王(《公输》)11、将(1)将要。

例:将以攻宋(《公输》)/公将鼓之(《曹刿论战》)(2)带兵。

例: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3)带兵得人,将领。

例: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带领、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5)扶持。

例:出郭相扶将(《木兰诗》)(6)拿、例:自将磨洗认前朝(《赤壁》)(7)与,与,同、例:暂伴月将影(《月下独酌》)12。

尽(1)全部取得。

例:利尽南海(《隆中对》)(2)尽兴。

例:造饮辄尽(《五柳先生传》)(3)尽头,到头。

例:林尽水源(《桃花源记》)(4)穷尽、例: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观潮》)(5)完,没有了。

例: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6)全,这里作动词,“吃尽"、例: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13。

文(1)文章。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2)文字、例:文曰“初平山人”(《核舟记》)(3)文采。

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4)刺花纹,画着文采、例:皆披发文身(《观潮》)14、知(1)知道、例:不知木兰就是女郎(《木兰诗》)(2)同“智",聪明,智慧。

例: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3)了解、例: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学而》)(4)明白,懂得。

例:不可谓知类(《公输》)(5)识别,认识。

例:其真不知马也(《马说》)(6)觉得,感觉、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二、常用虚词知识点总结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就是它得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得许多句式就是以虚词为标志得,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得解释也相当灵活、常用虚词例释1。

但①副词:表示对动作得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

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诗》)②连词:用在复句得后一个分句前,表示意思得转折。

可译为“但就是"“不过”“只就是"等。

例:无她,但手熟尔。

(《卖油翁》)2。

而①代词:相当于第二人称,您、您们,您得、您们得、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

促织》)②连词:A。

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

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B。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就是"。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学而) C、表示顺承,相当于“然后”。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D、表修饰,相当于“地"。

例:默而识之。

(《论语。

述而》) E。

表并列,相当于“并不就是……而只就是……”。

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 3。

耳语气词:A。

表示肯定、判断语气,相当于助词“也”,可译为“了”“啊"。

例: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

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含有“不过如此”得意味。

例:技止此耳!(《黔之驴》)4、何①疑问代词:A、代事物,可译为“什么”。

例:子何恃而往?(《为学》)B、代处所,可译为“哪里"“什么地方"。

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五柳先生传》)C。

代原因,可译为“何故”“为什么”、例: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②副词:表示反诘,可译为“怎么"、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5、乎①语气词:A、用在句子得末尾,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

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用在句子得末尾,表示赞美或感叹,相当于“啊"“呀”。

例:孰知赋敛之毒,有甚就是蛇者乎!(《捕蛇者说》)C。

表示测度或商量,相当于“吧”。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

梁惠王下》)②助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后,助成音节,可译为“……得样子”,或不译、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③介词:A、表示时间,可译为“在"“从”。

例: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醉翁亭记》)B。

表示对象,可译为“对”。

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就是。

(《捕蛇者说》)6、或①代词:表示分指,指代人、事物、时间等得一部分,可译为“有得人”“有得”。

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情况得揣测、估计,可译为“也许”“大概”“或许”。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B。

表示时间,可译为“偶尔”“有时”、例: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岳阳楼记》)7。

乃①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您"“您得”“您们”“您们得”。

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得相承,可译为“就”“于就是”等。

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陈涉世家》)B、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得发生、出现出乎意料,可译为“竟然"“却”等。

例:问今就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8、其①代词:A、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您”“她”“我得”“自己得”等。

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桃花源记》)B。

代具体得事物。

例:屠自后断其股、(《狼》)C、指示代词,可译为“这”“那"等。

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②副词: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或者不译。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句中第一个“其”表反问,可译为“难道”;第二个“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编者注)9、且①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得发生、出现就是暂时得,可译为“姑且"“暂时”等。

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B、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出现,可译为“将要”“快要"等、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②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尚且”等。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10、虽连词:A、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B、表示转折,可译为“可就是"。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11、遂副词:A。

表示结果,可译为“终于”“结果”“竟然”等。

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B、表示顺承,可译为“于就是"“随即”等、例: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12、也①语气助词,用在句末:A。

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可译为“啊”“呀”,或不译、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B。

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呢”“吗”,或不译。

例: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C。

表示祈使、命令、劝阻语气,可译为“啊”“呀”“吧"等、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