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诗词写作格式
中华传统诗词写作格式

中华传统诗词写作六言诗格式(1)六言绝句仄起首句不押韵格式:仄仄平平仄仄(仄韵)平平仄仄平平(平韵)(一、二句对仗)平平仄仄平仄(仄韵)仄仄平平仄平(平韵)(2)六言绝句仄起首句押韵格式:仄仄平平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
(平韵)平平仄仄平仄,(仄韵)仄仄平平仄平。
(平韵)(3)六言绝句平起首句不押韵格式: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平韵)对仗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韵)(4)六言绝句平起首句押韵格式:平平仄仄平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
(平韵)仄仄平平仄仄,(仄韵)平平仄仄平平。
(平韵)二、六言诗(平韵)律诗:(1)六言律诗平起押平声韵格式:平平仄仄平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仄韵)平平仄仄平平(平韵)二句对仗平平仄仄平仄(仄韵)仄仄平平仄平(平韵)二句对仗仄仄平平仄仄(仄韵)平平仄仄平平(平韵)(2)六言律诗仄起押平声韵格式:仄仄平平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平韵)平平仄仄平仄(仄韵)仄仄平平仄平(平韵)二句对仗仄仄平平仄仄(仄韵)平平仄仄平平(平韵)二句对仗平平仄仄平仄(仄韵)仄仄平平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仄(仄韵)三、仄声韵绝句(1)六言绝句平起式:平平仄仄平仄(仄韵)仄仄平平仄仄(仄韵)仄仄平平仄平(平韵)(2)六言决绝句仄起式:仄仄平平仄仄(仄韵)平平仄仄平仄(仄韵)平平仄仄平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仄韵)四、仄声韵律诗:(1)六言律诗平起式:平平仄仄平仄(仄韵)仄仄平平仄仄(仄韵)仄仄平平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仄(仄韵)二句对仗平平仄仄平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仄韵)二句对仗仄仄平平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仄(仄韵)(2)六言律诗仄起式: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平仄(仄韵)平平仄仄平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仄韵)二句对仗仄仄平平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仄(仄韵)二句对仗平平仄仄平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仄韵)中华传统文学写作绝句布局八法一、起承转合法这是最常见的方法。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作文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作文我有个表舅,是个小学老师,退休后每日就喜欢抄点儿古诗。
抄李白,抄杜甫,抄到后来,自己也能吟两句。
有一回我去他家串门,他正坐在院子里,摇头晃脑地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我开玩笑说:“表舅,您这是想省电费吧?”他瞪我一眼,说:“你懂什么,这是文化!”表舅的邻居老王,是个卖菜的。
老王也爱听表舅念诗,但听不懂。
有一回表舅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老王插嘴说:“春眠?那不就是春天爱打瞌睡嘛!”表舅气得直吹胡子,却也拿他没办法。
老王又说:“不过这‘处处闻啼鸟’倒是不错,我那菜市场里,每天也是叽叽喳喳,跟鸟儿似的。
”表舅听了一愣,随即笑了起来。
我记得小时候,村里有个老秀才,每到春节就教我们写对联。
他最爱写“春风又绿江南岸”,我那时候不懂,问他:“这春风怎么就绿了呢?”老秀才摸摸我的头,笑道:“你将来读书多了,自然就懂了。
”后来我读到这诗,才明白那“绿”字,是多么的生动和传神。
有一年夏天特别热,我在城里碰到一个老同学,他在街头卖冰棍。
我们聊起来,他忽然念了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我问他:“你这是卖冰棍还是卖诗啊?”他嘿嘿一笑,说:“我这是卖情怀。
”我想,这老同学倒是有趣,能把冰棍和古诗联系起来,也算是别有一番风味。
我们村有个老光棍,名叫二傻子。
二傻子平时不爱说话,但一喝醉酒,就开始念诗。
他最爱念的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村里人都笑他,说他念得驴唇不对马嘴。
有一回他又喝醉了,蹲在村口念诗,被村长听见了,村长说:“二傻子,你这诗念得不错,就是有点跑调。
”二傻子抬头看了看村长,嘿嘿一笑,又低头继续念。
这些年来,我走过不少地方,见过不少人。
我发现,不论是在城市的街头,还是在乡村的小路上,总能听到有人在念诗。
有的是真懂,有的是凑热闹,但不论如何,这都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就像表舅说的,这是文化。
虽然有时候我们不懂,有时候我们觉得好笑,但这些古典诗词,就像那些古老的故事,一代代传下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作文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作文中国古典诗词,那真是个好东西。
不是我吹,我就喜欢琢磨这些古人的心思。
你说他们怎么就能把那些个花花草草、山山水水,说得那么入骨三分呢?记得有次跟老王喝酒,他是个中学语文老师,一说起诗词就来劲。
他说:“刘老师,你知道吗?这诗词啊,就是古人的朋友圈。
”我一听,觉得挺有意思。
老王接着说:“你看,李白发个朋友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多有意境。
杜甫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在晒他的登山照呢。
”我笑了,觉得老王这比喻挺贴切。
古人的诗,确实像是他们的日常分享,只不过他们用的是文字,不是图片。
还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文化座谈会,主题就是探讨古典诗词的现代价值。
会上,有个年轻的小伙子,戴个眼镜,看起来挺斯文的,站起来说:“现在的年轻人,都不读诗词了,觉得过时。
”我听着有点不舒服,就插了句:“小伙子,你知道‘过时’这个词,古人怎么用吗?”他摇头。
我说:“古人用‘时过境迁’,多文雅,你现在说‘过时’,多俗。
”会场上的人都笑了。
我继续说:“诗词这东西,不是过时不过时的问题,是你能不能静下心来,去体会那些文字背后的意境。
现在的年轻人,心浮气躁,哪有那个耐心去读一首诗,体会一个故事?”那小伙子听完后,低头不语。
我想,他可能是被我这番话说得有点触动。
其实,中国古典诗词,真的是我们文化的一块瑰宝。
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美的追求。
古人通过诗词,表达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
这些诗词流传至今,依然能够触动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它们的魅力所在。
我常想,如果现在的年轻人能够多读点诗词,也许他们看待世界的眼光会不一样。
诗词里的那些山水情怀,那些人情世故,都是我们生活中的镜子。
通过这面镜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从而更深刻地体会生活的意义。
所以,我总是建议我的朋友们,尤其是年轻人,多读点古典诗词。
不是为了显得多有文化,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诗词里的智慧,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珍惜,更应该传承。
七言律诗中最常见的一种平仄格式

七言律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形式,它的韵律要求每句有七个字,每句的平仄相间,共分为仄平平仄仄平仄六种格式。
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平仄格式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即每句的第一、二、五个字为仄声,第三、四、七个字为平声。
这种格式在古代诗词中被广泛应用,也成为了七言律诗的一种代表性形式。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七言律诗是一种相对规范的诗歌形式,它对诗人的写作能力和对语言的运用都有较高的要求。
而在这种形式中,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平仄格式更是要求诗人有着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对节奏的准确把握。
这种格式的使用,不仅要求诗人在思想上有深度和广度,更需要在诗歌的表达上有着精准和巧妙的运用。
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地探讨七言律诗中最常见的一种平仄格式,首先要从平仄格式的基本规则开始阐述。
平仄格式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韵律结构,它通过对字音的把握,使诗句在语言韵律上呈现出丰富的变化。
而"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格式则相对来说更具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它不仅要求诗句在平仄上的变化多样,更要求诗句自身的意境和表达能力。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平仄格式被广泛运用在不同题材的七言律诗中。
这种格式在古代诗人笔下,不仅表现出了他们对语言音韵的敏感和把握,更展现了他们对诗歌节奏的准确把握和对意境的深刻描绘。
通过对这种格式的运用,古代诗人们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形式上具有规范性和完整性,更在意境和情感上给人以深刻的震撼和触动。
在这种格式中,每个字的音节和轻重对整个诗句的表达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平仄格律通过对诗句中字音的运用,使诗句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优美的韵律感。
在"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平仄格式中,平声与仄声的交错运用,使诗句在语言上呈现出节奏感和韵律美。
这种格式的运用在古代诗词中被赋予了丰富的审美内涵和文化意蕴,它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诗歌形式的严格要求,更展现了他们对语言的敬畏和对诗歌艺术的独特追求。
古代诗句的标准书写规范格式 篇3

古代诗句的标准书写规范格式篇3
第一种:先写正文,标题及出处写在落款处
一般不标点(也可以标点),可分段,也可以不分段,诗文作者、标题等写在落款处。
上下两阙分两段,自然书写,参差错落,没有可以的安排。
最后三行小字落款。
第二种:先写标题出处,后写正文再落款
一般采用分段书写,可以有层次感。
按照顺序书写,先写词牌名,然后题记,再写正文,最后落款。
这种写法适合写斗方和小品,比较现代感。
第三种:采用题签形式,将标题出处等写在题签上
这是一种比较新颖的书写格式,带有装饰效果,题签多为古色古香的色宣,题签的字可以采用与正文不同的字体,多为古朴的篆书、隶书、汉简等。
典型的如下图:
掌握了以上三种最为重要的格式以后,可以灵活应用,比如说也可以把这种格式用到斗方、扇面、条幅、横幅上去,万变不离其宗。
格律诗的句式、章法、结构、炼字

格律诗的句式、章法、结构、炼字【一】格律诗的专用词语1、联句由两人以上合作写诗。
一般都是事先约定,每人做一句、两句或四句,凑成一首诗。
古时文人中这种风气很盛。
《红楼梦》第五十四回《芦雪亭争联即景诗》,就是由贾宝玉和林黛玉等12人合起来搞的一次这样的联句活动。
2、集句集古人的诗句为一首诗。
这种活动起于晋代,宋代大诗人王安石也很喜欢集古人诗句成诗。
集句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一人或几人集几人的诗句连缀成诗;二是从一人的作品中集句组成一首诗。
集成的诗或绝句,或律诗均可。
3、口占也叫口号(háo)。
意思是说这首诗是未经起草而随口吟成的。
后来人们便把未经起草的诗,在题上标出“口占”(或口号)二字。
4、唱和(hè)本来指唱歌时一方唱,另一方和,后来被引进到诗词创作活动中来,作为诗人彼此以诗词作品互相赠答的代词。
唱和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甲赠乙的诗词,乙再根据甲所赠诗词的原韵,来写诗词进行回答。
二是乙回答甲所赠的诗词,只根据原诗词的意思,而自己另行用韵。
5、唱酬也叫酬唱。
酬是回报、报酬之意。
对方赠给诗词,自己写诗词进行回报。
对方写来的是唱,自己回报的称酬。
6、次韵也叫步韵。
指使用别人诗词所用的韵字,并与原韵字先后次序相同。
这种诗词用韵的方法叫做次韵。
7、用韵指使用别人或自己诗词作品的原韵写作诗词,但韵字的先后次序可以改变,不必与原韵完全一致。
8、依韵即根据别人诗词所用的韵目写作诗词,但具体韵字只要求和原诗词同属一个韵部,而不必与原诗词的韵字相同。
9、追和即根据前人某首诗词的原韵或诗意而写成的诗词,称为追韵。
另外还有分韵、限韵等等。
【二】格律诗的诗韵和四声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是讲究格律的。
所谓“格律”,就是诗词的格式、韵律,包括它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等规则。
诗与词、曲、联等的格律基本上是相通的,但在具体运用上则又不尽相同。
诗韵1、韵和押韵诗是韵文。
押韵是我国传统诗词的首要特征。
从古到今,凡诗歌,不论它是什么诗体,都是必须押韵的。
诗词正楷硬笔书法

诗词正楷硬笔书法
诗词正楷硬笔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书写工具相结合的一种表现形式。
正楷,又称“楷书”或“真书”,是汉字的主要书写体式之一,讲究规范、工整、清晰,结构严谨,点画分明,起收有致,字形方正,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审美价值。
在进行诗词正楷硬笔书法创作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笔画准确:每一笔一划都要符合正楷的书写规范,横平竖直,撇捺舒展,折角明显。
2.结构布局:每个字的间架结构要匀称协调,上紧下松,左紧右舒,保持字形稳定而不失灵动。
3.行气流畅:诗词整体布局上要注意行气连贯,上下字之间的呼应关系,以及句子间的间距和节奏感。
4.章法得当:全篇作品从头至尾要统一风格,首字领起,末字收束,篇章整体和谐统一,富有韵律美感。
5.情感表达:虽然硬笔书法相比毛笔书法线条变化较少,但通过力度、速度的变化,仍能体现书写者的情感投入,使诗词的内容意境与书法艺术相得益彰。
书写古诗的格式

写古诗的格式有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及四言古诗。
具体为:1、七言律诗。
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2、五言律诗。
全篇共八句,每句五个字,有仄起和平起两种基本形式,中间两联须作对仗。
3、四言古诗。
中国最早的诗体是四言的“诗经体”,接着出现了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体”。
扩展资料:
中国古典诗歌:
是精练的和含蓄的。
中国的古典诗歌,五言绝句只有二十个字,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个字,词中的小令也是二三十个字的居多;古体诗和排律比较长,但上百句的也很少。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形式的精练和意蕴的深厚,在世界诗歌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这里将精练和含蓄并列在一起算作一个特点,因为这两方面是不能分开的。
只有用最少的语言表现出最丰富的意思才能称为精练,光是话说得少是不能算精练的。
所以精练总是同含蓄相关。
但精练并不等于就是含蓄,有一些率直的诗,直抒胸臆的诗,表现手法上并不含蓄,但表现的意思比较丰富,也应该算是写得精练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传统诗词写作六言诗格式(1)六言绝句仄起首句不押韵格式:仄仄平平仄仄(仄韵)平平仄仄平平(平韵)(一、二句对仗)平平仄仄平仄(仄韵)仄仄平平仄平(平韵)(2)六言绝句仄起首句押韵格式:仄仄平平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
(平韵)平平仄仄平仄,(仄韵)仄仄平平仄平。
(平韵)(3)六言绝句平起首句不押韵格式: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平韵)对仗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韵)(4)六言绝句平起首句押韵格式:平平仄仄平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
(平韵)仄仄平平仄仄,(仄韵)平平仄仄平平。
(平韵)二、六言诗(平韵)律诗:(1)六言律诗平起押平声韵格式:平平仄仄平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仄韵)平平仄仄平平(平韵)二句对仗平平仄仄平仄(仄韵)仄仄平平仄平(平韵)二句对仗仄仄平平仄仄(仄韵)平平仄仄平平(平韵)(2)六言律诗仄起押平声韵格式:仄仄平平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平韵)平平仄仄平仄(仄韵)仄仄平平仄平(平韵)二句对仗仄仄平平仄仄(仄韵)平平仄仄平平(平韵)二句对仗平平仄仄平仄(仄韵)仄仄平平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仄(仄韵)三、仄声韵绝句(1)六言绝句平起式:平平仄仄平仄(仄韵)仄仄平平仄仄(仄韵)仄仄平平仄平(平韵)(2)六言决绝句仄起式:仄仄平平仄仄(仄韵)平平仄仄平仄(仄韵)平平仄仄平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仄韵)四、仄声韵律诗:(1)六言律诗平起式:平平仄仄平仄(仄韵)仄仄平平仄仄(仄韵)仄仄平平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仄(仄韵)二句对仗平平仄仄平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仄韵)二句对仗仄仄平平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仄(仄韵)(2)六言律诗仄起式: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平仄(仄韵)平平仄仄平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仄韵)二句对仗仄仄平平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仄(仄韵)二句对仗平平仄仄平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仄韵)中华传统文学写作绝句布局八法一、起承转合法这是最常见的方法。
它是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感情波澜的自然起伏或事理的内在逻辑往下写的。
此法往往表现为起、承、转、合在一首诗中四句的具体运用。
“起”,诗的开头;“承”,接着开头的意思加以发展;“转”,是转折,开拓新意;“合”,是结束全篇。
为了写好绝句,在采用此法时,要求:起要扣题、突兀;承要连贯、自然;转要新颖、巧妙,多为结句作准备;结要含蓄、深邃或铿锵有力,醒明本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有首《拂晓飞抵巴黎》:夜魔底事苦相缠?风雨催程路九千。
圣母晨钟惊宿梦,巴黎别见一重天。
起句突兀地提出责问,交代事情的起因;第二句承述航程漫长而艰难为首句作铺展;第三句转述晨钟警醒,另拓新意,为结句作引线;结句综合点明主题,暗寓作者思想观点,但不明言,让人去想象、推测。
绝句从总体上讲,通常可分为前、后两半。
前半部分往往起引带、铺垫的作用;后半是主题意旨所在。
但关键在第三句,第三句得力,则末句易之。
王楷苏《骚坛八略》云:“在第三句着力,须为第四句留下转身之地。
第三句得势,第四句一拍便着。
譬之于射,三句如开弓,四句如放箭也”。
杨载《诗法家数》云: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筒,句绝而意不绝。
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大抵起承二句困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
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
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水之舟矣。
我有首《登苍南玉顶山》诗:“一越葱茏四顾空,玄关闲步意从容。
崎岖莫问来时路,身在苍南最顶峰。
”人家都说转、结得好。
我前半生历尽坎坷,遭遇天磨浩劫,而今功成名就,在苍南老家,与同龄人相比,我算是最潇洒了。
结句寓意在此。
可见结句很重要,结句一好,全诗尽活,顿然生辉。
“结”是诗的最精彩处,是作者画龙点睛之笔。
结句应如撞钟,余音缭绕,意味无穷。
二、并列对合法绝句中的四句,用两组对仗句分别写四个事物或分别写一个事物的四个方面,这样的布局叫“并列对合法”,这种方法工整而优美。
杜甫是最杰出的律诗大师,精于对偶,能够将这种形式极其成功地运用到绝句中来,而不见板滞。
他的《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百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和《绝句漫兴九首》(其七):“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问,沙上凫雏傍母眠。
”就是用两组对仗句分别写四个事物的并列法。
并列法是用两组对仗句。
三、承对合用法一首绝句的前两句用起承法,后两句用对仗法;或前两句用对仗法,后两句用承接法,这样的布局法叫“承接对仗合用法”。
用承接法时,有的在时间上有先后关系,有的在逻辑上有因果关系;用对仗法时,一般要用一组对仗句。
韦应物的《登楼寄王卿》:“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前两句承接法,后两句对仗。
潘天寿《梦渡黄河》:“时艰有忆田横士,诗绝弥怀敕勒歌。
为访幽燕屠狗辈,夜深风雪渡黄河。
”前两句对仗,后两句承接。
四、对比法把性质相反的两件事或情况迥异的两种景,写在一首绝句中,以进行对比,这样的布局法叫“对比法”。
常用的有悲喜对比、贫富对比、盛衰对比、贵贱对比、劳逸对比等。
对比,能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说明力和表现力,在正反两方面的对比中,妍媸立见,善恶分明,诗人虽不着议论而旨意自明。
诗人作今昔对比时,第一句往往用“忆昔”、“去岁”、“别时”、“旧”等词语开头,第三句中往往用“今日”、“如今”、“祗今”、“而今”等词语,来点明时间之不同。
王播的《题惠照寺》:“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
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
”用的就是对比法。
五、先景(事)后议法在一首绝句中,前两句写风景或事实,后两句写议论,即属此法。
风景或事实是议论的根据,触景生情,就事生议,那就不是无稽之谈了。
诗中的议论应观点新颖,见解高超,成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以收警策动人之效。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景,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其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发表议论,含意深远,耐人探索,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前两句写所见,后两句写所感,衔接自然、紧密,达到了景入理势,理抒景情的妙境。
我有首《仙女岩》诗被选入《当代绝句三百首》,排上了二十世纪三百位名诗人之列。
其诗云:“琼宫仙女落红尘,出浴归来意态真。
何用移山掩羞涩,天公造物本清纯。
”这也是先景后议。
六、先议后景(事)法这种布局法与先景(事)后议法在内容排列的次序上正相反,它是先发表议论,而后写景或叙事事证明其论点的。
议论与写景、叙事,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如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前两句是诗人表明自己对秋天的看法与古人悲秋的论调不同,而后描绘一幅碧空万里,白鹤凌云飞翔的图景,予以证明。
诗人为革新经受过守旧派的严重打击,而依然斗志昂扬;诗人接触过不少知识分子,深知他们不得志,对前途失望,因而有悲秋的实质。
诗人不同意他们悲观失望的表现,所以在诗中偏说秋天比春天好;好在何处?他举出晴空一鹤,排云直上,矫健飞翔,奋发有为的事实,来说明秋天的清明、凛冽、萧条、寂寥,正是为大自然别开生面,催人精神抖擞,奋发向上的良剂。
这只“鹤”是自强不息的志士的化身,这“诗情”便是志气,便是奋斗精神,这“碧霄”便是一个知识分子爱国爱民的高尚的思想境界。
杜牧《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直接议论,后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东来未可知”之句作结,另出新意,使议论不抽象,不枯涩。
七、末句的寓情于景法一首绝句的前两句,或叙事,或写景,而第三句多写人的心理活动与心理状态,其第四句不继续抒情,却以景作结,这样的布局就叫“末句寓情于景法”。
这种布局法的好处是,既能补充前面写景叙事之不足,又能把难言难状之情藏于景中,以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此诗是诗人在病中得知好友白居易贬江州的消息后,极为难过的时候写的。
其第三句中的“惊”字,是心理状态,其第四句如写成“无言独自望寒窗”或“泪流不尽望寒窗”等句,虽也合乎格律,但这只是实写,状其外形,内涵浅淡,远不如“暗风吹雨入寒窗”这第四句以景结情。
这样景语作情语,哀景抒哀情,就能使诗人对白氏被贬一事究竟是惋惜,是愤懑,还是悲痛,均蕴含于景语之中,留给读者去领悟,去想象,去补充;这就使末句诗味隽永,耐人咀嚼了。
八、倒叙突出重点法一般说,绝句的重点在后两句。
在诗中,如果把后发生的事情放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放在后面,就是为了突出先发生的事情而安排的。
这种方法叫“倒叙突出重点法”。
例如张继的《枫桥夜泊》,照次序,该先说睡不着觉,再说听到半夜钟声,最后说天亮前的月落乌啼。
此诗采取倒叙法,先说“月落乌啼霜满天”,再说“江枫渔火对愁眠”,最后才说“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中有了这座著名的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增加了枫桥的诗意美,引起了人们的遐想;而“夜半钟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给人以肃穆的感受,启发人对人生的回忆和反省。
这“夜半钟声”放到末句,使全诗的神韵得到完美的表现,使其具有无形的动人力量。
由此可见,倒叙突出重点法为不少诗人所采用,是有道理的。
诗人采用此法时,往往在第三句中使用“犹记”、“却忆”、“昔日”等词语,以说明后两句是先发生的过去的事情。
例如宋僧梵崇的《春晚》:“春光过眼只须臾,榆荚杨花扫地无。
却忆菩提湖上寺,绿荷擎雨看跳珠。
”以上八法是绝句的主要布局法。
在划分标准上,有的依据结构,有的依据内容,有的两者兼顾,虽不能尽善尽美,但对于学写绝句者相当有用。
当然,以上八法,还不能包括无遗。
例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衣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此诗前三句一意顺承而下,末句陡转而结,就超出以上八法了。
又如窦巩的《南游感兴》:“伤心欲问前朝事,唯见江流去不回。
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
”此诗首句起,次句既承又转,三四句一气直下,以显出作意。
可见,诗的布局法不是死的,要灵活运用。
深入生活的有功力的诗人,由于平时多吟诗,多写诗,多揣摩诗,日就月将,灵感来时,缘情构思,缘思措辞,佳句飞至,下笔如有神,开阖呼应,自成章法,此所谓“天才出于勤奋”,“功到自然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