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监测山体滑坡方法的探讨
GPS在滑坡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矿、 掩埋城镇、 破坏 生态平衡 、 危 害广大人 民生命财产安全 . 甚
至 还会 诱发 泥石 流 , 产 生 更 严 重 更 恶劣 的 灾难 性 影 响 。 我 国历
能源 ・ 地矿
L OW C AR8 oN W o RL D 2 0 1 4 / 3
G P S在 滑坡 监测 中的应 用研 究
杨文喜 ( 重 庆市 地勘局2 0 5 地质队, 重庆 永川4 0 2 1 6 0 )
【 摘 要 】 滑坡是我国常见的地质灾害 , 对人们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产生严重 的威胁 , 因而必须加 强对滑坡的监测。滑坡监测的主要 目的是对
( 4 ) 数据采样率高 , 最快可迭 3 m i n / 次:
( 5) M1 1 1级 精 度 :
对 滑坡 的 监 测 是 非 常 有 必 要 的 ,所 以必 须 寻 找 一 种 有 效 的 监
测 手段 , G P S技 术 因其 具 有 突 出的 优 势被 广 泛 地 运 用 在 滑 坡 监 测中。
( 1 ) G P S监 测 系统 共 设 置 1个远 程 数 据 中心 及控 制 管 理
中心 、 一 个 基 准站 、 一 个 监 测 站 基 准 站 布 置 在 远 离滑 坡 的 稳 定 区, 监 测 站 分 别 布 置 在 滑坡 周界 上 、 滑坡后缘 、 滑 坡 中部 、 滑
2 . 2 滑坡 外部 变形 监测
( 2 ) 根 据 整 个 监 测 点 分 布 情 况及 其 间 距 . 兼顾 系统 运 行 稳
GPS技术在滑坡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GPS技术在滑坡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摘要:滑坡是一种常见、多发的地质灾害现象,为提高滑坡地质灾害的监测技术水平,通过理论分析及工程实例研究,得出在滑坡监测时,用GPS来代替常规的外业观测量方法,在精度、速度、时效性、效益等方面都优于常规方法,是一种新的更有效的监测手段。
关键词:GPS技术;滑坡灾害;监测P228.4 A一、引言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
随着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交通、水利、资源开发等大量工程项目的实施及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滑坡等自然灾害日趋严重,危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阻碍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大量滑坡的存在,迫切要求有一种成本低、易推广和有效的监测手段对于这些潜在或是正在滑动的滑坡体进行监测和报警,以避免当大面积滑坡产生时所造成的难以预料的巨大损失。
二、GPS在滑坡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一)滑坡地质灾害滑坡是指在一定环境下斜坡岩土体在中立的作用下,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使其沿着坡体内一个(或几个)软弱面(带)发生的剪切下滑现象。
滑坡按其自然类别或与工程的关系可分为自然边坡滑坡、水库库岸滑坡、铁路、公路边坡滑坡等。
发生滑坡的原因,既有斜坡的内部结构、土石性质等内部因素,也有斜坡边界条件、地表与地下水影响、地震与工人开掘爆破等外部因素。
(二)滑坡的变形监测滑坡监测包括滑坡体整体变形监测,滑坡体内应力应变监测,外部环境监测如降雨量、地下水位监测等等。
其中,变形监测是滑坡监测的重要内容,也是判断滑坡的重要依据。
常规的滑坡变形监测方法是用大地测量方法,即:平面位移采用经纬仪导线或三角测量方法,高程用水准测量方法。
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全站仪以后,利用全站仪导线和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方法进行变形监测。
但上述方法都需要人到现场观测,工作量大,特别在南方山区,树木杂草丛生,作业十分困难,也很难实现无人值守监测。
GPS卫星定位系统出现以后,由于GPS定位是利用接收空中卫星信号测距进行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表明应用IGS精密星历和最新版本的GAMIT高精度GPS数据处理软件处理数据,中短边相对中误差优于1.4×10-7,长边相对中误差优于1.8×10-9,最弱点点位中误差水平分量优于2mm,可以满足测量控制及滑坡监测精度的要求,而高程监测可直接使用通过网平差获得地高精度的大地高差。
用全球定位系统(GPS )监测滑坡

二、用全球定位系统(GPS )监测滑坡1.简介GPS 是一种应用范围广泛的无线电导航、定时及定位系统。
通过跟踪GPS 卫星连续不断地传送到全球的电磁波,系统可获取天线位置(经度、纬度、高程及三维坐标)。
最近10年来,GPS 已广泛用于大地测量与地质调查中,来校正和完成传统勘测方法。
最近几年里,已开发出一些高效率、高精度的新方法,如:快速静态(FS)和定时动态(RTK )法。
用GPS 监测变形的方法是:以坐标、距离或角度为基础,新值与初始坐标之差反映目标的运动。
其优点是同样精度下,GPS 作用范围大、效率高,可全天候观测,且两测站间不要求通视。
2.用GPS 监测Vallcebre 滑坡西班牙的J.A.Gili等有关专家自1994年开始对位于比利牛斯山脉东部,巴塞罗那北140km 处的Vallcebre 滑坡进行了初步测试,所用仪器为GP-R1 型Topcon大地测量接收机,观测了800 ~1500m 长的5 条基线(静态法,记录间隔20s ,每次记录450min),并用Wild DIOR 3002S 进行了EDM 复测,结果非常理想。
1995年12月至1998年2 月进行了完整的EDM 及GPS 测量,所用设备为400SSi型Trimble GPS 全站仪,它带有2 台双频接收机,天线及辅助设备如内存贮器、数据传输装置及软件,所进行的14次联测中,共完成GPS 定位300 个点,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后,得出整个滑坡位移平均速率为100 ~800a,某些地方高达130mm/月,GPS测量精度在水平方向上为12~16mm,垂直方向为18~24mm.三、基于GIS 的边坡水文稳定性模型与大气环流模型(GCM )相结合预测气候变化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在许多情况下,影响地下水与孔隙水压力升降的气候因素可引起边坡失稳,从而诱发滑坡。
温室效应造成的全球变暖,尤其是降水型式及气压变化将对未来滑坡活动产生影响。
为此,荷兰、德国、意大利、英国等国的研究人员以气候变化态势生成的大气环流模型(CGM )为基础,结合边坡稳定性模型,利用GIS 技术,开展了预测气候变化对边坡影响的研究。
GPS测量的主要误差及其在滑坡监测中的对策

GPS测量的主要误差及其在滑坡监测中的对策摘要:GPS测量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活动,尤其是在滑坡监测的过程中,对于测量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测量本身而言,准确程度是相对的,误差是客观存在,只能降低而不能避免的。
这就对于我们测量技术人员提出了要去,如何降低误差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按GPS测量的误差种类,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在滑坡监测中降低GPS测量误差的措施。
关键词:GPS测量主要误差对策1 卫星轨道误差卫星轨道误差也称卫星星历误差,系指卫星位置计算的误差。
估计与处理卫星的轨道误差一般比较困难,其主要原因是,卫星在运行中要受到多种摄动力的复杂影响,而通过地面监测站又难以充分可靠地测定这些作用力,并掌握它们的作用规律。
目前,用户通过广播星历,所得到的卫星位置信息,其相应的误差约为5cm~40m。
通过国际GPS 服务组织(International GPS Service,IGS)等提供的事后精密星历,算得的卫星位置,其误差可小于0.05mm。
作为GPS定位主要误差来源之一,卫星的轨道误差一直就是学界和业界所关注的焦点之一。
从GPS定位pGPS卫星钟差是指GPS卫星钟时标与GPS系统时间的差值。
由于卫星的位置是时间的函数,所以GPS的观测量均以精密测时为依据。
而与卫星位置相应的时间信息,是通过卫星信号的编码信息传送给用户的。
在GPS定位中,无论是码相位观测或载波相位观测,均要求卫星钟与GPS系统时间保持严格同步。
但是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在每一颗GPS卫星的内部都设有高度精密的原子钟,就想误差本身的特性一样,虽然是原子钟,他本身的误差也是在所难免的,也会有偏差或漂移。
这种偏差的总量约在lms以内,但是根据误差放大效应原理,这个误差最终将会引起的等效距离大约是300km。
对于卫星钟的这种偏差,一般可通过对卫星钟运行状态的连续监测而精确地确定。
这种残差是经过修复和改进的,所以它已经明显的降低了,一般情况可以保持再20ns之内,由此引起的等效距离偏差将不会超过6m。
GPS监测山体滑坡方法的研究

Q U J n— h ag .U e— i g .HA i zo g I i z un S N K qa Z O L — h n a n
( , c o l fIf ma o ce c n n ie r g S a d n gi h r U i ri , a n2 1 , hn ; 1 S h o o o t n S i ea d E g e n , h n o g A r u u ̄ nv s y T i 7 0 8 C ia nr i n n i c e t a 1
山体 滑坡 是地 球上 广泛 存在 着 的一 种次 生地 质灾 害 。对 于 山体 滑 坡 的研究 我 国多 集 中在西 部 、 南 西
关 键 词 : 坡 监 测 网 ; 据 处理 ; 对 定 位 ; 步 观 测 滑 数 相 同 中 图分 类 号 : 5 P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0— 3 4 20 )4— 5 7— 6 10 2 2 ( 0 8 0 0 7 0
STUD Y o N ETH o D M 0 Nl M o ’ T0 R I NG LAN DS DE l ’ G PS Ll W ’H l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0 8 9 ( ) 7 5 2 ,2 0 ,3 4 :5 7— 8
Jun l f hno gA r utrl nvri ( aua Si c ) ora o S ad n g cl a U iesy N trl c n e i u t e
G S监 测 山体 滑 坡 方 法 的研 究 P
邱 健 壮 孙 克 强 赵 立 中 , ,
(. 1 山东农业大学 信息科学 与工程学院 , 山东 泰安 2 1 1 2 蓬 莱市水利局 , 70 8;. 山东 蓬莱 240 6 00)
滑坡监测工程中GPS测量技术探讨

39 8
5 4 f7
7 l 83
[】 3 张青峰 , 潘卫 庆.恶性 疟原 虫融合抗 原的 改建及其抗 体 活性的测 定 [ .生物物理和 生物化 学学报 ,0 3 3 4) J 】 2 0 ,5( . 【] 4 张树 军, 磊 , 瑾. 巴斯德 毕 赤 酵母表 达 系统 的研 杨 黄 究: [ .农 垦 医学 ,0 7 2 3) 进展 J ] 2 0 ,9( .
P m y h l
[] a iig, a ig Hu a , n ee g h n , l 2P n Weq n D qn n g Qig fn Z a g e
65 6 18 2 1 l 65 2 7l7 2 9 9 4 l
a . u i n o wo ma a i c i ec n i a e n a c sp o u t 1 s o f t l ra Va c n a d d t se h n e r d c F
边相对 中误差优 于 1 0 长边 相对 中误差优 于 1 .x1 一 4 , . 0 原 地 区在 3 2 rm, 区约 为 1 8×1一, 0 a 山 0~5 r 0 m。 目前 GP 水 准 a s
Ta l r c t n 1 s l b e2 Pu i ai i f o Le ut s
取得 了许 多成 功 经验 , 随着 G S技 术 的迅速 发 展 , 绘 手段 滑坡 监测精 度 的要求 , P 测 而高程监 测可 直接 使用通 过 网平 差获 发 生 了巨 大变 化 。 目前 G S技 术 被广泛 应 用 于许 多工 程建 得地高 精度 的大地 高差 。另外通 过大 量实践 证实 , P P G S内符 设 中, 同时 国 内外 专家学者研 究表 明 : 应用 I S精密 星历和最 合精 度一 般可达 1—2 p 采用适 当 的计 算方法求得 高程异 G p m, 新版 本 的 G M A I T高精 度 G S数据 处理 软件 处 理数 据 , P 中短 常后 , 算为我 国所用 的正常高与水 准测量结 果的不符值 , 计 平
高精度山体滑坡监测技术及数据采集系统

高精度山体滑坡监测技术及数据采集系统山体滑坡是地质灾害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
由于地质构造变化、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山体滑坡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并且带来越来越严重的后果。
因此,高精度山体滑坡监测技术及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非常重要。
一、高精度山体滑坡监测技术的研究1. GP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一种用于确定运动物体的精确位置的技术。
通过使用GPS技术,可以实现对山体滑坡的实时监测。
目前,GPS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地质灾害监测中。
它可以提供高精度的地理位置数据,并且提供实时报告。
这能够使研究人员及早预测山体滑坡的发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 雷达干涉技术雷达干涉是一种通过测量同一接收器上的两个雷达信号之间的相位变化来测量地面形变的方法。
雷达干涉技术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地形图。
研究人员可以使用该技术来监测山体滑坡并预测其发生。
3. 地面测量技术地面监测技术主要包括水平、竖直方向的位移、倾斜、形变等,主要是在地表上部署传感器监测山体滑坡。
地面监测技术的精度和准确度较高,可以用于监测变形量,预警山体滑坡。
二、高精度山体滑坡监测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高精度山体滑坡监测数据采集系统是一种专门设计用来采集山体滑坡监测数据的系统。
它可以采集大量的数据,包括地质、气象、地形、位移、倾斜、形变等。
采集到的数据可以用于山体滑坡的研究和预测,从而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
1. 数据采集器数据采集器是数据采集系统的核心部件之一。
它可以采集多种数据,并将其传输给后端分析软件。
常见的数据采集器包括数字式位移计、倾斜计、压力计、湿度计、温度计等。
这些监测设备可以实时采集山体滑坡的相关数据,并将其传输到后端数据库中。
2. 后端分析软件后端分析软件用于数据解析、分析和展示。
它可以将采集的数据处理成可读的数据,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山体滑坡的情况。
后端分析软件还可以预测山体滑坡的发生,并提供及时的警报。
总结:高精度山体滑坡监测技术及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将对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范起到重要作用。
探究GPS—RTK技术在山区交通沿线山体滑坡位移监测中的应用

当前 ,尤其在多雨的季节 ,山区山体滑坡 自然灾 害频发 ,给山 区的 交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失。因此 ,有必要对 山区交通沿线 的山体滑坡进行监测 ,以保 障人 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保 障山区交通道 路通畅。现阶段 ,对山体 滑坡 已有 了多种监测方法,主要有 大地精密测 量法 、近景摄影测量法和宏观地质监测法等等。毋庸 赘言 ,这些方法可 以对 山体滑坡实施监测 ,但都存在 一个严重 的缺点 ,即精准度 不够高 , 且会耗费巨大的人力和财力 。因此 ,本文探究 G P S—R T K技术在山 区交 通沿线 山体滑坡位移监测 中的应用 。 关 于 GP S—R T K 技 术 般情况下 ,山体发生滑坡前 ,位移 的偏移量都非常小 ,因此 ,必 须采用高精度的 G P S技术才能准确监测山体滑坡 的位移动 向,满足监测 的需要 。 目前 ,采用常规 的 G P S监 测方法 虽然可 以对 山体滑坡 实施监 测 ,并且具有各站间可以独立进行监测 、能够 同时测定点的三维坐标 等 等优点 ,但这些方法的一大弊病是不能实时对 山体滑坡进行观测 ,进 而 也 就做不 到及时预警。相 比常规的监测方法 ,R T K技术 的最大 的优点 就 是 它能够实 时对 山体滑坡进行监测,并且精确值可以精确到厘 米 ,以此 实现对 山体滑坡 的高精度监测。 G P S — R T K 技术 是一种简称 ,它的全称是实 时动 态定位技 术。这项 技术 是基 于载波相位观测值 ,实 时提供达 到厘米级 的点 的是三维 坐标。 当前 ,RT K技 术 可 以分为 两 种 ,一种 是 较为 常规 的 R T K技 术 ,这 种 R T K技术有不小 的局限性 ,一般只能监测较短 的范围 ,随着距 离的不断 拉长 ,它的误差会 越来越 大 ,以致 于无法 得到正 解 ;一种 是 网络 R T K 技术 ,这种网络 R K技术 实现了区域范 围内厘米 级和精度均匀 的实 时动 态定位 , 其 中最具有代表 性的是 V R S 虚 拟参考 站技术 。在 上文 中笔者 分析过 ,山体滑坡前 的位移量非常小 ,因此需要 高精度 的监 测技术 ,而 网络 R T K技术能够实现高精度的实时监测 ,也就是说 ,监 测山体滑坡 , 网络 R T K技术是首选 ,是最佳选择 。 网络 R T K技术利用地面布设 的参考站组成 G P S 参 考站 网络 ,通过 收集各个参考站观测到 的信息 ,建立误差模型 ,而在移 动站 附近会产生 个虚拟的观测 站 ,进而实现将二者进行载波相位差分 改正 ,实现对 山 体滑坡的实时动态的高精度定位 。 网 络R T K系统由三 部分组成,一是信号接收部分,二是实时传输部分 , 三是数据处理部分。控制中 心不断收到来 自 各个参考站的观测数据 , 控制中 实时结算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而后便进行误差模型的建立。移动站将单 位定点确定的三维坐标 ,通过无线数据链路传输给控制中心,经过处理后 , 便可 以得到点的精确位 置 ,实现厘米级的实时定位成果 。 二 、基于 G P S—R T K技 术的山区交通沿线山体滑坡 的监测 利用 G P S— R T K定位技术进行位移变化的实时监测 ,是一种非常先进的 高科技监测手段,现阶段,国内 外都非常重视,为研究这项技术投入了大量 的 人力、物力和财力。使用 G P S — R T K 定位技术对山区 交通沿线的山体滑坡 进行监测,是 G P S 技术的一项新的应用 , 但这种技术应用并不常见 。 当前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许多技术专家正在积极 开展基于 G P S 定位技术 的山体滑坡监测技术 的研究 ,并且也 取得 了一定 的研究成果 。 比如李劲峰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应 用 G P S技术 监测新滩 滑坡 的现象 ; 而 国外 的 J .A.吉利等人则介 绍 了如何 利用 G P S快速静态 以及实 时动 态 的定位方法在滑坡监测实践 中的应用情况 ,而且还讨论了 G P S监测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绪论1.1 全球定位系统概述全球定位系统(GPS)是新一代的卫星无线导航系统。
目前,GPS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工程测量,车辆导航与控制,大地测量,形变体监测,资源调查,观测地壳运动,将测绘工程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技术层面。
GPS主要包括GPS空间部分,地面监控部分,用户接受部分。
1、地面控制部分,由主控站(负责管理、协调整个地面控制系统的工作)、地面天线(在主控站的控制下,向卫星注入导航电文)、监测站(数据自动收集中心)和通讯辅助系统(数据传输)组成。
2、空间部分,由24颗卫星组成,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上。
3、用户装置部分,主要由GPS接收机和卫星天线组成。
全球定位系统的空间部分使用24颗高度约2.02万千米的卫星组成卫星星座。
21+3颗卫星均为近圆形轨道,运行周期约为11小时58分,分布在六个轨道面上(每轨道面四颗),轨道倾角为55度。
卫星的分布使得在全球的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观测到四颗以上的卫星,并能保持良好定位解算精度的几何图形(DOP)。
这就提供了在时间上连续的全球导航能力。
经过20余年的实践证明,GPS系统是一个高精度、全天候和全球性的无线电导航、定位和定时的多功能系统。
GPS技术已经发展成为多领域、多模式、多用途、多机型的高新技术国际性产业,目前已遍及国民经济各种部门,并开始逐步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1.2 GPS定位原理GPS定位的基本原理是:卫星不断地发送出自己的时间信息和星历参数,用户接收到这些信息,通过计算得到接收器的三维方向和三维位置以及运动信息和时间速度。
例如,假定恒星的离我们的距离为17710米,它是一种高轨道和精确定位观测,这颗恒星以画圆为中心,我们是在球的上面。
那么假定为19320米距离的二星级,我们在两球的交叉点附近,现在我们在第三星做精确定位,在20930米的高度,它可以进一步缩小该领域两个位置,但有一点对于所有位置极有可能是空间中的点,因此,我们放弃这个参考点来选择另一点为参考点的位置。
如果你想获得更准确的定位,必须进行第四星的测量,从基本的物理概念上看,信号传输时间乘以速度是每个人和恒星的距离,所有测量的虚拟距离。
GPS的测量,我们测量的无线信号速度约等于光速,时间极其短,乃至只须0.06秒,测量时间要两个不一样的时钟,星空中的时钟装置来记录广播信号的传输时间,在接收端的另外一个时钟装置,用来记录的是接收无线电信号的时间,但是时间是不同步的,假定恒星和接收器同时发出声音传送到我们,我们会听到两个不一样的声音,因为恒星和接收器传来声音的距离不同,所以会有一个延迟的时间。
因此,我们可以延长接收机接受时间,然后接收器和恒星的距离是延迟时间*速度,这是GPS定位原理。
1.3 地质灾害概述近年来,我国经常发生自然山体滑坡事故,对国家和社会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1、在2010年8月7日22时许,舟曲县,突降大雨,该县北部罗家峪,三眼峪泥石流倾泄而下,从北到南部沿江入城,摧毁了房屋,农场和其他基础设施全部淹没,泥石流阻断白龙江,形成一个堰塞湖。
经过有关部门统计舟曲“8.8”泥石流遇难有1434人之多,共331人失踪,一共2062人受到不同程度的伤病,所造成的经济约有4亿人民币之多。
2、2012年10月4日,云南昭通彝良发生山体滑坡,该滑坡体大小约16万立方米,造成约800余人受灾。
3、2013年1月11日,云南镇雄发生滑坡灾害事故,从陡峭的山腰,共约210000立方米的滑坡,造成46人死亡和2人受伤。
如今安全是永恒的话题,无论是食品安全,生命安全,公共交通安全,安全都始终处于第一位。
频繁发生坍塌等意外事故,不仅是一个技术错误,而且还安全意识崩溃。
因此,地质灾害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述,山体滑坡就是之一,而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破坏能力强。
自2008以来,地震的感觉,出现的频率明显增加,以及由此产生的大规模的滑坡,泥石流灾害地区乃至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
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安全监测天然滑坡技术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由于对安全监测技术缺乏系统研究,没有成熟的经验,设计部门的应用,因此,只有低等级保护技术或其他部门实施地方保护的经验,缺乏综合考虑,大的影响。
因此,我国都制定了相关规范。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自2004年3月1日通过第394号法令颁布。
其中规定:第五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十四条,国家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信息系统。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加强对地质灾害险情的动态监测。
因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建设单位应当加强地质灾害监测。
《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要建立起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基本建成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按照总体部署,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基本消除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威胁,使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明显减少。
从而可以看出,地质灾害给我们生态环境的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国家同时也颁布相关的规定来解决,所以滑坡监测是非常的重要。
1.4 滑坡监测技术探讨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目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构成了当代科学研究的最前沿课题之一。
地质灾害与防治灾害研究是一个新分支。
地球无时的运动,所以滑坡的产生就不会消失了。
滑坡是地质现象,是地球上广泛存在着的一种次生地质灾害。
它的主要特点是边坡失稳或人工边坡被岩体重力,水和振动力影响而失去平衡发生危害性的破坏。
我国的山分布广,自然地质地壳运动,人为因素,降雨等原因,滑坡灾害经常发生。
从滑坡灾害类型的分布看,西部地区多为地震触发,东部滑坡多与暴风雨、洪水伴生;西部地区多发生滑坡堵江、溃坝洪水灾害,东部多转化为泥石流加剧灾害程度。
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有地震引起的滑坡损失,死亡人数在2万人以上,其他如房屋倒塌等损失更是不计其数。
我国是世界上滑坡灾害发生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近年来由于全球性“厄尔尼诺”等反常气候现象的出现,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山体滑坡的爆发,一方面造成巨大的损失;另一方面也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森林植被的破坏、土地退化甚至荒漠化等。
而变形监测的目的就是测量变形体的变化情况。
因此,随着科学技术水平和观测方法的发展,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监测对象都在增加。
然后为研究目的是不断改进用于变形监测网的优化设计和评估分析人的安全条件,滑坡验证设计参数和施工质量,反馈设计,正常的变形方法,掌握滑坡变形规律的预测发现,以评估安全提供必要的信息。
意义:对于机械技术设备,则保证设备安全,可靠,高效的运行,为改善产品质量和新产品的设计提供技术数据;对于滑坡,通过监测其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可进一步研究引起滑坡的成因,预报大的滑坡灾害;主要是掌握建筑物和地质构造的稳定性,为安全性诊断提供必要的信息,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采取措施。
更好的理解变形的机理,验证有关工程设计的理论和地壳运动的假说,进行反馈设计及建立有效的变形预报模型。
1.5 国内外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GPS的应用,在变形监测中已经取得了相当多的实验研究成果。
但是就目前而言,在高山峡谷,地下,建筑物密集地区和密林深处,由于卫星信号被遮挡及多路径效应的影响,其监测精度和可靠性不高或者无法进行监测。
还有当GPS使用人数过多时,信号依然较弱,导致监测无法进行。
另外,根据分析的结果,通过大多GPS滑坡监测数据发现GPS监控水平位移精度高,垂直位移精度低(监测精度垂直位移是低约2倍),这种情况下,使用全球定位系统在同一时间精度变形监测,也难以准确地确定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
由于这些问题,GPS不能将其他的变形监测彻底替换。
所以GPS监测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及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1、创建GPS变形监控在线即时剖析体系。
该系统由数据采集,数据传输和数据处理及几部分组成,可监测数据的分析,及时处理,不变形,实时评估现状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并提供了科学依据灾害分析和预测,在监测变形体滑坡、地下断层地壳运动有很大的发展意义。
2、建立“3S”(GPS、GIS、RS)集成变形监测体系。
目前,因为计算机技术“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地球科学的飞速发展,“3S”技术已经从自主开发进化到了整合阶段。
地质现象可以描述成四维空间,而且除了技术应用一般情况下,也可以在研究区推断各种地质现象随着时间的地质灾害过程记录,这在滑坡监测预报中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所以“3S”技术的整体变形监测系统,在将来是一个新兴发展方向,而且很有发展潜力。
3、GPS变形监测技术与其他综合变形监测集成体系的创建。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任何一种变形监测技术都不可能完全的用于所有的变形监测项目,它们都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并且它们的优缺点在不同的场合是会相互转化的,不会那么永远的绝对。
所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然后选择合适的变形监测方案为提高精度有着显著的效果。
因此,各种变形监测技术的综合应用也是一种必要的发展。
4、小波分析理论对GPS动态变形分析。
小波分析为高精度变形特征提取提供了一种数学工具,可解决其他方法无法解决的难题,对非平稳信号消噪有着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优点。
所以,小波分析为GPS动态变形数据处理和监测分析理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2章滑坡监测原理和方法2.1 滑坡成因山体滑坡的形成必须具备内外两个因素。
内因主要就是地球自身的运动造成的山体斜坡、人工边坡在岩体重力、水及震动力作用而产生一个滑动面和滑动体,具有一定的斜坡地形和滑动空间。
外因主要是降雨、地震及一些人类活动、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
2.2滑坡监测方案GPS 滑坡监测网主要由基准点和监测点组成。
边坡监测系统网形设计,应着重考虑现场的监测条件,并且要以GPS 网图形构成的基本概念及设计原则为基准。
目前,进行山区边坡变形监测,一般在可能发生滑坡的影响区域以外选择基准点,在边坡坡体上选择监测点,建立三角网构成监测网络。
GPS滑坡外观监测的外业工作主要包括选点(即观测站址的选择)、建立观测标志、野外观测作业以及成果质量检核等,具体的工作程序,则大体可分为这样几个阶段:实地选点与建立标石,外业准备、外业观测。
GPS滑坡外观监测的外业准备工作主要有仪器设备的检验和拟定外业观测计划等。
在保证仪器设备能正常工作的前提下,要根据监测网的点位布设情况首先拟定外业观测计划,这是进行外业观测的依据。
滑坡监测的GPS基线较短, 精度要求较高, 因此, 需在监测点埋设具有强制对中设备的混凝土观测墩, 利用双频GPS接收机选择良好的观测时段进行周期性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