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时练习课
2020年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 练习课(第3、4课时) 含答案

第5课时练习课(第3、4课时)1.列竖式计算。
2.8+3.7= 12.3-9.6= 15+3.9= 4-2.1=2.按规律填数。
(1)7.3,6.9,6.5,6.1,( ),( )。
(2)0.5,1,1.5,2,( ),( )。
(3)2.3,3.3,6.3,11.3,( ),( )。
3.海月小区有两块花圃,一块种植杜鹃花,面积是14.4平方米,另一块种植月季花,面积比杜鹃花少4.8平方米。
月季花的种植面积是多少平方米?4.校园科技周期间,三年级同学制作了一个大纸船,可承重5.6千克。
(1)最大的两块石头能同时放在纸船上吗?(2)先把②号、④号石头放在纸船上,③号石头还能放上去吗?5.把一根竹竿的一端竖直插到水底,浸湿的部分是1.6米,再反过来把另一端竖直插到水底,这时竹竿未浸湿的部分比竹竿的一半还多0.5米。
这根竹竿有多长?第5课时练习课(第3、4课时)1.解析按照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注意:小数点要对齐。
2. (1) 5.7 5.3 (2)2.5 3 (3)18.3 27.3解析 (1),可以知道本题的规律是前一个数比后一个数大0.4,依次写出后面两数,分别是5.7,5.3。
(2),本题规律是前一个数比后一个数小0.5,依次写出后面两数2.5,3。
(3),本题规律是相邻两数的差依次是1,3,5,7,9,…,依次写出后面两数18.3,27.3。
3. 14.4-4.8=9.6(平方米)答:月季花的种植面积是9.6平方米。
解析已和杜鹃花的种植面积和月季花的种植面积比杜鹃花少的量,求月季花的种植面积,用减法计算,列式是14.4-4.8=9.6(平方米)。
4.(1)3.5+2.6=6.1(千克)6.1>5.6答:最大的两块石头不能同时放在纸船上。
解析最大的两块石头分别重3.5千克和2.6千克,两块石头共重3.5+2.6=6.1(千克)。
而大纸船能够承重5.6千克,6.1>5.6,显然,最大的两块石头不能同时放在纸船上。
人教版一下数学第5课时 练习课(第1~4课时)公开课教案课件

6.[拓思维]想一想,填一填。
解题指导: (1) 一个数减6的差比8小,这个差最大只能是7, 因为13-6= 7,所以方框里最大填13; (2) 一个数减7的差比5 大,这个得数最小是6,因为13-7=6,所以方框里最小填13; (3)一个数减6的差大于5,则这个差是大于等于6的数,所以 方框里填的数最小是12,也可能是13、14......
人教版
作业课件
数学 一年级 下册
2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第5课时 练习课(第1~4课时)
1.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6+ 7 =13
8+ 8 =16
9+ 3 =12
6+ 5 =11
14-8= 6 16-7= 9
3. 在 里填上“>”“<”或“=”。
13-7 = 6 14-9 < 8
16-8 < 10 9 > 17-9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 屈原
• 1、正视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 • 2、正视自己的缺点,知错能改, • 3谦虚使人进步, • 4、人应有一技之长, • 5、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 6强中更有强中手,一山还比一山高, • 7艺无止境 • 8、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刻苦训练才能有所收获,取得
16-7 > 15-7 12-10 < 18-9
3.计算。
4 + 9 - 8 = 5 12 - 9 + 6 = 9 17 - 7 - 2 = 8 13 + 4 - 8 = 9
13 - 7 + 4 = 10 14 - 7 + 7 = 14
4.把下列算式按照得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第5课《琥珀》课时练习(含答案)人教部编版

七、课内阅读。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八、课外阅读
我是怎样从琥珀中发现恐龙的(节选)
邢立达
琥珀不仅是树脂的化石,而且它里面包裹着史前的生命,这些活灵活现的生命,是我们古生物学家一生的追求,我们称之为“时光的胶囊”。它冻结了时光,把上亿年前的古生物包裹起来,原封不动地送到我们面前,这是它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意义。
我们还在琥珀里找到了可爱的小恐龙。有一天,一位琥珀商对我说:“这个琥珀好漂亮,有两只小蚂蚁正在往树上跑。”我仔细一看,这个所谓的“树”是羽毛,而且这个羽毛非常原始,只可能出现在白垩纪的古鸟身上,或者是当时普遍存在的恐龙身上。
1.这块琥珀的特点是()。
A.美丽B.硕大C.透明D.圆润
2.根据课文内容判断。
(1)天气热,松树老,松脂正好包住蜘蛛和苍蝇这两个小虫,形成松脂球,松脂球埋于地下几千年,形成了琥珀。()
(2)这块琥珀的价值在于它非常珍贵,可以做成漂亮的首饰。()
3.读了选段后,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试着解决这个问题。
3.(1)√(2)×(3)√
4.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小恐龙的尾巴被突然倒下的大树压断了。压断的尾巴刚巧被大树流下来的树脂包裹起来,很多年后形成了琥珀。
5 琥珀
一、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拂拭()晌午()琥珀()
埋在()渗出()澎湃()
二、读拼音,写字词。
1.shǎng wu()的太阳huǒ là là( )的,快把sōng zhī( )都晒化了。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 课时练习

2018秋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第1课时延续文化血脉课时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像一条悠久的历史长河,从远古流到现在,从现在流向未来。
下列属于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的是( )①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②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③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④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2.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的播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折射出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
这主要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②优越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③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④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3.2018年2月25日的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北京8分钟”惊艳了全世界!“北京8分钟”展现了很多中国元素,长城、鸟巢、国家大剧院、中国结、中国龙等元素均出现在了现场。
这些充分说明中华文化( )①历经沧桑、饱受磨难②异彩纷呈、灿烂辉煌③历久弥新、影响深远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A.①③④ B.①②④C.①②③ D.②③④4.我国在50多个国家举办了200多个文化节、艺术节,已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良好的文化交流。
这意味着( )①不同国家的文化能够和谐发展②中华文化相互融合、走向同一③中华文化与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可以沟通、交流④要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优点,加强对外文化交流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5.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下列选项中,能展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是( )①“二十四节气”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②某地倡导抵制西方文化并拒过洋节③我国电视台娱乐节目版权多数从国外引进④中央民族乐团的“中华古乐”世界巡演获得好评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③④6.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微公益”,强调人人从微不足道的事情着手,用自己的善举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将人们的爱心汇集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搭石》课时练习题(含答案)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搭石》课时练习题(含答案)一、基础练习1.温馨的场景:因为有了搭石,家乡有了很多温馨的场景,它们有()A.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他们会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
B.乡亲们经常在搭石边亲热地聊天问候。
C.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会自愿背老人过去。
D.以上都是2.对“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这句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这句话赞美搭石任人踩踏,却无怨无悔、沉默不语的品格。
B.这句话赞扬了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C.这句话说明搭石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
3.下列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B.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
C.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D.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4.下列关于《搭石》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搭石象征着村民们一颗颗善良的心B.本文作者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表现美C.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
D.在作家刘章家乡,年轻人背老人过河是很不平常。
5.“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对这句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作者借搭石颂扬了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
B.一排排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里,任人踩踏,就像一条小路,可有可无。
C.一排排搭石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的情感纽带。
6.判断对错。
(1)“挽裤腿”的“挽”读wǎn,不读wán。
( )(2)搭石的时间多在汛期。
( )(3)在这里,年轻人背老人过河是很不平常的。
( )7.读句子,完成练习。
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这句话主要写上了点儿年岁的人()的情景。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五课时练习课 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五课时练习课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乘除法的运算规则,能够熟练地进行整数乘除法的计算。
2. 培养学生运用整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整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2. 整数乘除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整数乘除法的练习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整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2. 教学难点:整数乘除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整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2.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整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3.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已学的整数乘除法知识,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 讲授:讲解整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应用,通过示例进行说明。
3.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整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4.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整数乘除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1. 完成练习题。
2. 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清晰明了?2. 学生是否掌握了整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应用?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是否积极参与,能否解决问题?八、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和练习,观察学生是否掌握了整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2. 通过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表现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价学生对整数乘除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九、教学建议1. 在教学中注重讲解和示例的结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整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2. 加强练习,让学生多进行整数乘除法的计算和应用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练习课(第5-7课时)

+=
-=
+=
2. 【课本56页第11题】
7+ 1 =8
如这果道没算有式图表,示怎什样么才意能思填呢写? 正确呢?
5+ 4 =9
3. 【课本56页第12题】
6–2= 4
3+3= 6
7-2= 5
4+3= 7
你发现了什么?
8–2= 6
5+3= 8
9–2= 7
6+3= 9
4. 【课本56页第13题】
1+8=9 9–3=6
8 – 4 =4 3 + 6 =9
7 – 4 = 3 0 + 6 =6
2. 送企鹅回家。
谢谢你们!
9 –81 = 8 –62 = 4 +9 5 =
2 +86 =
3 9+ 6 = 5 +6 1 = 4 8+ 4 = 7 –6 1 =
1. 抄写算式并计算。【课本55页第9题】 3+5=8 9-8=1 2+7=9
5. 用下面的数,你能写出几组算式?【课本56页第14题】
6
4
5+ 3=8 3+ 5=8
8- 3= 5 8- 5= 3
5. 用下面的数,你能写出几组算式?【课本56页第14题】
6
4
5+ 1=6 1+ 5=6
6- 1= 5 6- 5= 1
5. 用下面的数,你能写出几组算式?【课本56页第14题】
6
4
2+ 3=5 3+ 2=5
5- 2= 3 5- 3= 2
Hale Waihona Puke 5. 用下面的数,你能写出几组算式?【课本56页第14题】
高二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课时练习题及答案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课时练习题一.单项选择1.长期以来,画家笔下的马往往是四蹄齐伸、腾空飞奔。
然而,高速相机连拍的照片显示,飞奔时的马蹄是交替地移动的,但是,当画家画出马蹄交替移动的奔马时,有人却批评画得不像。
这表明在艺术领域A.认识的发展与认识工具的进步没有直接关系B.以往的认识经验阻碍认识的发展C.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D.人们的主观世界对认识的影响更加显著2.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下列能正确反映意识产生的历史演进顺序的选项是①滴水穿石②根系沃土③敬德保民④犬吠非主A.①→②→④→③B.②→①→④→③C.③→①→④→②D.①→④→②→③3.人类在享受机器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担心某一天机器人会在智能上超越人类,就像科幻电影中所描绘的:人被机器人关在“动物园”中,供机器人观赏。
科幻电影表达的这种观念A.否认了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B.证实了机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C.说明了人类认识发展的无限性D.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辩证否定过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
该片在电视台播放后引起了极大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
通过《舌尖上的中国》,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有美食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完成下题。
4.中国旧体诗多以中原及周边地区的生活为题材。
进入近代,随着人员交往、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旧体诗出现了反映西方社会的内容,如“地冷宜亲火,楼高可摘星”反映伦敦的阴冷气候和城市风貌:“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反映照片给远方亲人带来的喜悦。
从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①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②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③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④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韩非子·说林上》记载:一年春天,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冬天返回时迷失了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公式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复习回顾
1.判断对错。
(1)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是垂直就是平行。
(2)一条射线只有一条直线的一半那么长。
(3)角的两边越长,这个角就越大。
(4)用两根长度相等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它们的面积一样大。
三、巩固练习
课本P91第15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呢?
五、课后作业
课本P91练习十八第16、17题。
教学后记
xxxxx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六年级
科目
数学
备课时间
课题
练习课
课时安排
第5课时课型新授课来自授课时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掌握平面图形的认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等知识。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熟练掌握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教学重点
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3.课本P90第6题。
讨论: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4.课本P90第10题。
组织学生把展开图折成长方体进行验证。
5.课本P90第11题。
(1)组织学生读懂题意。
(2)分组讨论解题思路,并相互交流。
(3)学生汇报解题思路,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可采用两种方法解题:一种是先算出能切成多少个小正方体,另一种是直接求出切割后增加的表面积。
2.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
3.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
4.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
5.圆锥的体积公式。
二、探究新知
1.课本P89第3题。
组织学生思考,并评议。
2.课本P89第4题。
观察、思考、讨论、交流。
强调: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相等,所以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平行四边形两侧的斜边比长方形的宽要长一些,所以平行四边行的周长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