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概述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概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四个分期:关于流程——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四个分期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期(萌芽期)先秦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期。

先秦时代又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原始文化2、夏商文化3、西周文化4、*春秋战国文化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型期(奠基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型期1、秦汉文化2、魏晋南北朝文化三、中国传统文化的鼎盛期(繁荣期)隋唐五代宋元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鼎盛期1、隋唐五代文化2、宋元文化四、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期(总结期)明清两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期1、明清文化转型背景2、明清文化衰败的原因(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教育上、经济上)3、文化总结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摘要: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壮大,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

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

而除此之外,各个历程的中国传统文化又有其各自的特征,各自有自己的精髓之处,也是这精髓之特征,书写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关键词:传统文化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儒家学说所谓传统文化,广义上看应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所有文化,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狭义上主要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中国儒释道文化,特别是宋明以降的程朱理学。

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从汉武帝始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前期诸子并存、百家争鸣,后期一儒统天下,虽然也有释道参杂其中,个别时候甚至盖过儒术,但总体上是儒家独步天下,无有能与争雄。

纵观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上古文化:在古文化产生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工具。

猿人最初使用的工具是天然和简单加工的石块,考古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旧石器时代。

从元谋人直到距今约7000年前的四川资阳人均处于这一时代。

其中火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

中国传统文化第四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之四---春秋战国

中国传统文化第四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之四---春秋战国

• 他倡导以“孝悌”为基础的伦理观念, 指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 (《学而》)。 • 甚至“仁”的精神也渗透到他的教育思 想当中,提出“当仁,不让于师” (《卫灵公》),指出“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 张》)。
•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卫灵公》 • [解读]面临着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 同他谦让。这句话与"我爱我的老师,我 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语)的意思有些 类似。阐发仁义,捍卫真理,伸张正义 等应该做的事,要积极主动地去做,绝 不能推让。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 政》)其所谓“德”,就是“仁”的精 神体现。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要治理好一个能出一千乘兵车的大 诸侯国其实并不难,只要能做到以下三点就行 了:慎重处理国事取信于人民,节省开支爱护 人民,征用民工只在农闲之时。”
四是:“克己复礼为仁”,即要
求人们克制自己的欲望,努力为恢复周 礼而奋斗。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不论门第
出身,职位高低,谁具有克己复礼的功夫,谁 就是仁人。从而将治政的途径,引向诲人自省
的道德修养,形成了儒家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
• 在他看来,“克己”的一种方式是 “约”,即约束。《里仁》云:“以约 失之者鲜矣。”朱注:“谢氏曰:“不 侈然以自放之谓约。尹氏曰:凡事约则 鲜失,非止谓俭约也。”这就是说,能 够自我约束不放纵就可以少犯错误。
• 孔子讲道德规范并不限于这五种,有时 又说,“温”-谦和、“良” -善良、 “恭”-自重、“俭”-俭朴、“让” -谦让。这些德目的总和称之为“仁”
• 孔子在倡导“仁”、“德”的基础上,进而提 出了一种“大同”的社会理想,即:“大道之 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 所用,幼有所长,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 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 运》)这种“大同”的社会,实际上就是“仁” 的精神得到充分而全面体现的社会。 • “大同”是儒家的理想世界。

高中历史知识点梳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高中历史知识点梳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多元起源(1)文明摇篮: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文化区。

(2)核心区域: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区城,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3)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2.奠基时期(先秦)(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

(2)表现:①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

②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3)影响: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是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3.形成格局(秦汉)(1)原因:①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权。

②汉武帝独尊儒术。

确了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

(2)特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统一多民族的文化格局。

(3)影响:儒家思想成为2000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4.受到挑战(魏晋隋唐)(1)背景:随着道教兴起和佛教传入,呈现出儒、道、佛交汇融通的景象。

(2)表现: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

(3)影响①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②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5.理学形成(宋明)(1)背景: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儒学家吸收佛道思想闸释儒家义理。

(2)结果:理学的形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

(3)影响:①它宣扬的封建礼教。

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②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突破。

(4)突破:明朝中后期以心为本的心学,突破了理学的藩篱成为文化主流,标志人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

6.传承和转折(明清)(1)背景:明中期以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

(2)表现: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倡导经世致用(3)结果: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思想钳制空前,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7.从衰落到复兴(近现代)(1)衰落: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2)复兴:①新文化运动,使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四章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ppt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四章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ppt课件
明清:沉暮与开新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地点:山西阳高许家窑。 化石:人类化石有顶骨11块和枕骨、颌骨
和牙齿等,大约属于十多个不同年龄和性 别的个体。其体质特征是骨壁较厚,顶骨 曲度介于北京人与现代人之间。
许家窑人
(3)晚期智人
山顶洞人(距今约有18000年)
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作装饰品用的小石珠、穿孔砾石、兽类牙齿、
海蚶壳等。还发现有骨针,长82毫米,最大直 径3.3毫米。有些石珠、鱼骨等装饰品用赤铁矿 粉染成红色,说明当时的人类已有爱美观念。 有的尸骨周围还撒布有赤铁矿粉粒,可能这时 已产生了原始宗教观念。
克罗马农人
1868年在法国多尔多涅区的莱塞济附近的克罗马 农(Cro-Magnon)山洞的裂隙中发现了人类化石 。
骨骼至少属于5个个体,其中4具是成年(2具男 性和2具女性)1具是小孩。保存最好的是属于大 约50岁左右1个老年个体。
一起发现的还有大量的石器和海生贝壳,其上有 打穿了的孔洞
克 罗 马 农 人
东夷集团(海岱 民族)
活动区域大致在今 山东、河南东南和 安徽中部一带,即 大汶口文化、龙山 文化及青莲岗文化 江北类型分布区。
盘古
苗蛮集团(江 汉民族)
主要活动于湖北、 湖南、江西一带, 即大溪文化、屈 家岭文化分布区。
第二节 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一、殷商神本文化 二、周人的文化维新

第四讲 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四讲   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李约瑟博士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 就像大树没有深根一样。”
道家三个发展阶段
①先秦道家思想
②黄老道学
③魏晋玄学
先秦道家思想(杨朱、老子、庄子) 道家的出发点: 全生避害
杨朱的方法—— 逃离人世,遁迹山林。
老子的方法——遵道行事,自然无为。 庄子的方法——无待无我,避于仙境。
先秦道家思想(老子、杨朱、庄子) ㈠ 早期隐者和杨朱

“中国传统文化史的开山之作”的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 将中国传统文化分为三个时期:
自邃古以迄两汉,是为吾国民族本其造之力, 由部落而建设国家,构成独立文化之时期。 自东汉以迄明季,是为印度文化输入吾国,与 吾国固有文化由抵牾而融合之时期。 自明季迄民国,是为中印两种文化均已就衰, 而远西之学术思想、宗教政法依次输入,相激相荡 而卒相合之时期。
第三,在文字方面,商朝的甲骨文和商周时期的金文
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革命。
青铜艺术
四羊方尊
妇好墓熊龙
司母戊大方鼎
文字革新
甲骨文
金文

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1883年2月23日—1969年2月26 日),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精神病学家。 1949 年出版的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中说,公元前 800 至 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 文明的“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 30 度上下 , 就是北 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 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 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 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 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 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学生:周峰学号:20096586学院、专业:城环学院环境工程2班任课教师:赵兴廉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结果。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研究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对审视历史、创造未来都有现实的意义。

一、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指的是从远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中的文化经历(先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泉)。

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衍生出仰韶前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

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的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明成就。

同时多元的文化发生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传说时代的文化线索是三皇五帝的传说:“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

“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处都是文化的发明者。

“五帝”的人物则有相当的确定性,他们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传说尧命羲和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闰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

到夏、商、周,从夏文化的“遵命”、“近人”而“远鬼神”并且尚忠到商文化的“尊神”、“事鬼”、“先鬼后礼”。

而统一文化历程的开始是西周,西周王朝的历史功绩在于:它在一个广大的地域上,在众多的人群中,粘平了他们各自的族姓界限,在相互融合中“孵化”出一个统一的文化人群,中华民族的基干由此生成,后世一切统一家国社会的建立,都根据这一基础。

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它是一个激励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周人极端重视农业,他们不仅把农耕当作简单的生产行为,而是赋予它某种“政道”的含义。

到春秋战国,文化观念开始了原创时代。

百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但也有前后的变化。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教师,他们或是宁静地思考,或是广招门徒;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辩士,百家争鸣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一、前文明期:猿人到大禹传子这是中国文化的史前期,它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二、雏形期: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尽管这一时期华夏组的宏大空间(“中国”)还很有限,尚没有对南北四方产生足够的作用力,但中国文明的基石已初步奠定,象形会意的汉字、儒墨道法等诸子思想、伦理宗法等等都对后世影响甚巨。

三、定型期:秦汉如果向前追溯,一统帝国文化的端绪应该溯源至春秋战国之际,因为其时所发生的第一次社会大变革和文化大转型,已经寓合着政治的大一统和文化的大一统。

四、融合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叶这一时期,与庄园经济和门阀贵族政治相表里,精神领域里神学弥漫,儒、道、玄、佛各擅胜场,影响着思想意识各文化门类。

五、强化期:唐中叶至明中叶唐代前后期的转折,规范了中国文化史后半段的大致框架。

唐宋以降的一年间,中国文化在自身的发展中,总体上已显示出走出中古文化故辙的种种动向,韵语了部分近世文化因子,可以称之为近古文化期。

六、转型期:明末迄今这一阶段,已先期完成现代转型的工业西方以炮舰加商品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国门。

中国文化第一次遭遇到“高势位”文化的入侵,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调适、融合过程异常艰难也异常痛苦,中国文化在制度、物质、行为、精神诸层面进入现代转型期。

扩展资料:一、文化起源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于远古文化时期的神农氏时代以前,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顺序,经历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尧、舜、禹等时代,《先秦史》云:“吾国开化之迹,可征者始于巢、燧、羲、农。

”;形成具有丰富多彩文化元素的灿烂文化。

二、词目译在中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

“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

《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

”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

“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2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2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2
§ 3.图腾崇拜:图腾是印第安语“它的 亲族“词的音译。图腾是指原始人认为 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想象出 来的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 并以他作为整个氏族崇拜的对象,与自 然崇拜和生殖—祖先崇拜相比,图腾崇 拜是较为高级的宗教形式,这种原始宗 教是原始时代观念文化的主流。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2
§他们的部落原先都居住在今天的陕 西境内,后来沿着黄河两岸向东发 展到达今天的山西、河北、河南、 山东一带。炎帝和黄帝被尊为华夏 族共同祖先。黄帝墓在今陕西黄陵 县。中国人和海外华侨、华人经常 到华夏文化区拜谒。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2
§2.东夷文化集团:大致在今山东、河南 东南和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龙山文 化和青莲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射日的 后羿就生活在这个生活区(后羿射日、嫦 娥奔月的故事,后人有“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日日心”的诗句)。蚩尤也生活 在东夷文化区域内(涿鹿大战,炎帝、黄 帝合战蚩尤)。
§ (二)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三皇五帝。 § 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三皇:伏羲、神农、黄
帝;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大致就生活在父系氏族时期。尧舜禅让是这 一时期制度文化的典范。
§ 禹的时代开始了“夏文化”的进程,其特征 是:
§ 1.工具形态由石器、陶器过渡到青铜器; § 2.农业生产己有相当发展; § 3.私有制确立; § 4.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建立起来。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2
§ 父系氏族社会是以父亲的血缘关系为中心 结成的原始社会晚期的基本单位。随着男 子劳动地位的改变,使他们逐渐取代了妇 女在生产和生活中的支配地位。在父系氏 族社会里,人们按照父亲的血统确定亲属 关系。父系氏族社会大约产生于青铜时代 和铁器时代早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论
五、课程总体结构图
第一讲 中国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第二讲 中国文化的类型及其特点
第三讲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与价值系统 第四讲 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五讲 中国语言文字文化 第六讲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 第七讲 中国古代艺术文化 第八讲 中国古代宗教文化 第九讲 中国古代哲学文化
第四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后期(父系氏族社会):大致在5000年前左右,代表是山东 省章丘市龙山镇的“龙山文化”,因出土陶器黝黑而光亮,又
称之为“黑陶文化”。
第一节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二、原始物质文化
1、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距今约BC5000~BC3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彩 陶文化。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 故按照考古惯例,将此文化称之为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 中下游一带、以秦晋豫三省为核心的中原地区。 2、大汶口文化(BC4500年 - BC2500年),是新石器时代后期 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文化形态。 3、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 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 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
蚩 尤
3、苗蛮:主要活动于湖北、湖南、江西一带, 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
第二节 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约公元前2070年,禹及其儿子启建立夏 朝,主要统治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一带。
二里头夏朝宫殿基址
夏朝宫殿遗址在今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面积3.75平方公里。1959年 开始发掘。遗址中,现已发现建筑基址多座。学术界普遍认为二里头遗址 的文化属于夏文化。
商朝的统治长达500多年,
最后一个商王是纣王。纣王
实行残暴的统治,商朝快速走 向灭亡。
殷商神本文化
以殷为中心展开活动的商人, 脱离原始社会未久,在以神秘 性与笼统性为特征的原始思维 的支配下,商人尊神重巫,体 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特色。
这件商晚期司母戊方鼎通高133 厘米,口长116厘米,宽79厘米。 器重875公斤,是现存商代青铜 中最重者。一九三九年河南安 阳武官北地出土,中国历史博 物馆藏。
第一节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三、原始观念文化
• 1、原始宗教
• A、自然崇拜--太阳、土地 “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 皆曰神。”(《礼记·祭法》)
• B、生殖崇拜:对自身的繁衍的关注---炽热的 生殖崇拜
• 陶塑孕妇像(红山文化)
原 始 时 期 的 维 纳 斯
C
、 祖 先 崇 拜
第一节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一、中国人起源 1、 旧石器时代(170万年前—1万年前):会使用原
始石块,人工取火。
代表的四类猿人:
○元谋猿人(云南),距今170万年,我国境内最早活 动的猿人。
○蓝田猿人(狭西),距今80万年。 ○北京猿人(北京),距今60万年,能使用原始石块,
人工取火。 ○山北京顶猿洞人复人原图(北京),距今20万年—1万年左右。
第四,胡汉、中印文化融合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叶。 这一阶段,中国文化开始大范围地与东亚、西亚、南亚文化 进行涵化整合,踏上了“亚洲之中国”的道路
第五,近古文化定型期:唐中叶至明中叶。政治经济生 活的发展变化对文化产生巨大影响,近古文化定型。
第六、中西文化交汇及现代转型期:明末迄今。
九分法: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隋唐:隆盛时代 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 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汇 明清:沉暮与开新
D
、 图 腾 崇 拜
• 2、原始艺术
新石器时代陶塑人面像
凤凰的雏形,距今约6700年的浙江余姚 河姆渡文化出土,在象牙骨器上就有双 鸟纹 。
四、原始社会组织
1、母系氏族
《吕氏春秋·恃君》: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 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 下长幼之道……。
《庄子·盗跖》篇说:“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 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 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三分法:
“中国传统文化史的开山之作”的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 将中国传统文化分为三个时期:
自邃古以迄两汉,是为吾国民族本其造之力, 由部落而建设国家,构成独立文化之时期。
自东汉以迄明季,是为印度文化输入吾国,与 吾国固有文化由抵牾而融合之时期。
自明季迄民国,是为中印两种相合之时期。
六分法:冯天瑜—《中国文化发展轨迹》
第一、前文明期:猿人到大禹传子。它包括旧石器时代 和新石器时代。
第二、文明奠基及元典创制期:夏、商、西周至春秋、 战国。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轴心时代”或称“元典时代”。
第三、一统帝国文化探索、定格期:秦汉。从公元前220 年到公元后220年的这四个多世纪,是一个连续的文化过程。
元谋人牙齿化石
元谋人复原图
蓝田人复原图
2、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4千年前)
特征:人类从使用石器转变为制造陶器和铜器,由渔猎发展 至农耕,由氏族分化出家庭,开始由氏族社会步入阶级社会。 前期(母系氏族社会):代表是广泛分布在黄河流域的“仰 韶文化”,以西安半坡遗址为著名。因出土陶器很多,多半 绘有彩色花纹,又称“彩陶文化”。
伯益像
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 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此文献的大意是,禹将死的时候 准备传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进攻 伯益,启继承了统治者的位置。
夏朝的统治约有400多年,
最后一个君主是桀。
成 汤 像
成汤继位为商的首领时期,商部落已经发展 壮大,成为一个势力强大的部落。
2、父系氏族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 虞舜)
部落联盟产生---禅让制
五、上古文化分布
1、 华夏: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 进,散布于中国的中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区, 即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分布区。
黄帝
炎帝
• 2、东夷:活动区域大致在今山东、河南东 南和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文化、龙山 文化及青莲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